文昌帝君(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文昌帝君(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稱文昌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中國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

據傳,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張仲,在張良,在為涼王呂光,在五代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為張亞子。其為人天性剛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恤民如子。其傳世之著作有陰騭文、感應篇、勸孝文、孝經解等諸書,皆有裨於教化,不失聖人之旨,故學者崇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昌帝君
  • 外文名:wenchangdijun
  • 星名:文昌星
  • 神名:文星神、梓潼神
  • 原型張亞子
  • 掌管:功名祿位
  • 其他名稱:更生永命天尊,文昌先生
  • 部下天聾地啞
  • 代表作品:《文昌帝君本傳》
人物生平,簡介,由來,訛誤,記載,故鄉,奉祀,日期,方法,帝君經典,經文,文昌寶誥及註解,文昌帝君陰騭文,傳說,

人物生平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
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時的《文昌孝經》認為孝乃萬善之源;萬行之端。上慈下孝推己及人,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家的兒女,推廣開也去愛護人家的兒女。

簡介

由來

兩宋以前,“文昌”僅僅只是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雖象徵文學,但並非人格神祇。
科舉考試雖始於隋,然至宋代方成為士人求官最為重要的途徑,也因之求取功名的各地學子們,為了在激烈的競爭當中脫穎而出,莫不在自身努力讀書之外,祈求原鄉各種神明的幫助。
學者認為梓潼神,原是流行四川北部梓潼的蛇神、雷神信仰,後與晉朝抗擊苻堅而殉國的忠臣“張育”合流,在北宋時,轉化為保佑四川地區學子,考試順利的神祇。南宋時,梓潼神被認為較靈驗,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舉之神,成為中國各地學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舉順利之神祇。
由於信仰的傳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與傳統觀念中掌管文學的文昌星相混合,(或曰:梓潼神被視為文昌星轉世、化身),而梓潼神被稱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
雖然,不斷有儒者指梓潼神信仰為“淫祀”,然因其靈驗、神妙的力量,在士人心中信仰已久,且範圍遍及全中國,故道教亦將其納入道教神祇之一,尊為“文昌帝君”,並在清代時被國家納為正祀。
昌位的尋找 第一, 宅屋文昌,就是依據宅屋的坐向,按八卦九星之吉凶方位,確定此宅的文昌位。,文昌位依房子坐向決定,如門朝向西,房子就是坐東朝西,就是震宅:
1.震宅 坐東朝西 西北位
2.巽宅 坐東南朝西北 正南位
3.離宅 坐南朝北 東南位
4.坤宅 坐西南朝東北 正西位
5.兌宅 坐西朝東 西南位
6.乾宅 坐西北朝東南 正東位
7.坎宅 坐北朝南 東北位
8.艮宅 坐東北朝西南 正北位

訛誤

有人認為文昌、魁星為同一星,也有人認為不同。中國民間也經常把文曲星和文昌星混同。其實在道教信仰上,文昌星主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魁星則主鬼面踢魁的大魁星君。
至於天文學上的畫分,“文曲”是北魁斗中第四星天權的古名(英文名:Megrez δ,大熊座第六十九號星δ星)。
魁星則指《春秋運斗樞》所載:北斗中的“第一至第四為魁

記載

晉書‧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計天道。一曰上將,大將軍建威武。二曰次將,尚書正左右。三曰貴相,太常理文緒。四曰司祿、司中,司隸賞功進。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滅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寶。所謂一者,起北斗魁前近內階者也。明潤,大小齊,天瑞臻。”《宋史‧天文志》:“文昌六星,天之六府也,主集計天道。一曰上將、大將軍,建威武;二曰次將、尚書,正左右;三曰貴相、大常,理文緒;四曰司祿、司中、司隸,賞功進;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滅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寶。所謂一者,起北斗魁前近內階者也。”

故鄉

梓潼是文昌文化的誕生地。《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獻忠入川後,於七曲山大廟追認張亞子為其先祖。
文昌帝君文昌帝君
古時水觀音泉邊山崖上,生長有一株婆娑古樹,開的花兒如 桃花,春天嫣紅,秋天翠碧,掩映著水潭。此樹人們稱血滕樹,傳說枝條折斷後,帶淌出血漿樣的汁,甚是奇異。樹的石崖另有一處刻字“勝景清絕”。
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文昌帝君張亞子十分尊奉。唐朝時,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亂來到四川,將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著急,在夜裡夢到張亞子得治病藥方一帖,治好了大軍。玄宗僖宗加封張亞子為“左丞相”、“濟順王”,以萬乘之尊向張亞子叩拜。從此張亞子身價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齊名的地位,故世間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
之後,宋朝的各位帝王又先後加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英顯王”,“神文聖武孝德忠義王”等。
元代仁宗又加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明清兩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學官,皆去文昌祠。並修築大量的文昌宗廟,隆重祭祀……。
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與張亞子合而為一,封張亞子為文昌帝君,屬二十八宿中的文昌星,傳說主“文運”、“司科舉”。道家與張亞子合而為一的年代,應是宋朝。道教那時大舉,人們尊神而輕佛。後人又將蛇神、龍神與文昌帝君重合,使文昌帝君聲威 大震,成為影響全國的、掌管人間福祿的神祇。
歷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張亞子,還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寫了大量著述,據不完全統計達80餘部,數百種之多。這些經語中許多是勸善勉學的詩章。
文昌帝君(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越西文廟之右舊時有文昌宮,在文昌帝君的故里,金馬山有梓潼宮,是專用來祭祀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廟宇。只是越西的梓潼宮與綿陽的梓潼縣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玄機,還有待考證。
越西祭祀文昌的日子,一年有三祭,春、秋祭和迎神會。迎神會的日期為正月十二日到十八日,首尾兩日分別為迎神日和送神日。春祭是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每年的二月三日,相傳是張亞子的生日,一般由官方舉行祀典。秋祭每年八月初一舉行,相傳為文昌修成正果之日。
據當地老人講,文昌宮即梓潼宮的建築十分壯觀,年代久遠,宮門前,矗立三株古楊。樹幹挺撥剛勁。需三人合抱方能合圍,樹枝虬曲縱橫,姿態萬千。宮門進魁星樓,過甬道,便是三間大殿突兀梯石上,大殿金碧輝煌。殿門雕花窗格,玲瓏剔透,富麗華貴。大殿正中為貼金的文昌帝君坐像,帝君兩邊是“天聾”、“地啞”侍童像。在梓潼宮的山頂上有一洞,人們稱之為紫府飛霞洞。據越西廳志載:“為宋代苟沐父子所開。”是文昌帝君修煉處。此外越西城內的瘟祖廟,觀音廟都與文昌帝君張亞子有關。這是因為文昌帝君行善施藥,澤及百姓,更是瘟神的天敵。

奉祀

“文昌帝君”,有天神與人神兩種不同的說法:文昌兩字既為星名,又為神名,也就是民間慣稱文昌星、文星神。
文昌帝君,一般認為他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其受民間的奉祀,從周朝以來,歷代都相沿制訂禮法,列入祀典。
文昌,本是星宮名,包括閃顆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古代星相家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有謂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而為一。
文昌星簡稱文星,或稱文曲星,系星宿中主文運者,如杜甫詩:“北風隨爽氣,南斗避文星”。又《東觀奏》:“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場當有事”。由此觀之,學子應與文星有關。
有關文昌星的說法,《星經》所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記天官書》載:“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
到了明朝景泰年間,景宗皇帝在北京新建一座廟宇,每年二月初三,遣人舉行盛大的祭典。清朝年間,更加崇奉此神,嘉慶六年,仁宗皇帝也勒命禮部,把此神編入祀典。
人神又分為兩種指稱,一是“文昌帝君”,一是“五文昌”,包括關聖帝君(文衡帝)、孚佑帝君(呂洞賓)、文魁夫子、朱熹(朱衣星君)、魁斗(魁星爺),合稱為“五文昌”。
《雲笈七籤》︰“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同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攝壽夭之簡禮。”文昌神源自星辰信仰。
《楚辭九歌》的少司命即指第四顆星。戰國已列入國家祀典。
《明史.稽志》:“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唐宗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
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雋人氏,後來遷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因篤信道教,廣宣道教教義於四川,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成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曾利用這種信仰,封梓潼神為左丞相、濟順王。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在歷代受封中,到此這個封號中出現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結合起來,從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學問之神,職責掌管文昌府的事務。由於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長,從一個地方神而成為全國性的大神,並逐漸與文昌神合而為一。
宋元時期,人們把文昌稱為文昌帝君,尊為主仙、人鬼生死爵祿的神。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宮。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部分建築物用於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廟祭祀,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帶有濃厚的儒教色彩。
據《清史稿·禮儀志》記載:“春、秋仲月祭歷代帝王、關聖、文昌。”這顯示了文昌帝君為國家正祀,傳說在唐朝時,有一個叫張亞的浙江人,後來遷到四川的梓潼居住,在那裡當教書先生。他不僅道德高尚,為人誠實,而且很有才華和品行,受到人們的尊敬,他死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把他當成神加以崇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受到歷代朝廷的信仰,逐漸演化為文學、學術和考試的守護神,漸漸被稱為文昌帝君。梁興揚道長參考《清史稿·禮儀志》《明史.稽志》

日期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方法

1.以香火作為溝通天界神仙的媒介,並誠心誦讀文昌經書《文昌孝經》、《文昌帝君陰騭文》或道經經書《太上文昌寶懺》;
2.祈福仕途高升的人也可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三到文昌廟,供奉鮮花、水果、茶食、點心等供品。兒童如果調皮搗蛋,成績不理想亦可供奉文昌帝君,在供奉之時,可選用供品“蔥”(象徵聰明)、“芹菜”(代表勤奮好學)、“肉粽”(代表高中狀元);
3.如果選用以上兩種方法,必須虔誠並堅持,效果可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才能顯現,若從個人八字文昌星入手,根據自身日元針對性增旺,則效果會比較明顯,比如著名的擺件“文昌八將”就是按此原理設計而成的。

帝君經典

正統道藏.洞真部》所收錄與文昌帝君張亞相關的道書有:《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五卷(《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荒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一冊)、《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昃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二冊)、《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同前,二經同卷)、《清河內傳》一卷(《正統道藏.洞真部.譜籙類.騰字號》新文豐刊本第五冊)、《梓潼帝君化書》四卷(同前)。
《道藏輯要》星集八所收有:《文帝本傳》、《文帝化書》(即《正統道藏》之《梓潼帝君化書》)。星集九收錄:《文帝孝經》、《文帝救劫經》、《文帝延嗣經》、《文帝陰無文注》、《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
藏外道書》第四冊收錄者有:《文昌帝君本傳》(錄自《道藏輯要》)、《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錄自《道藏輯要》)、《文帝孝經》(錄自《道藏輯要》)、《文昌心懺》、《文昌大洞仙經注釋》、《文昌大洞仙經》、《文昌大洞經》、《大洞經示讀》、《文昌大洞治瘟寶籙》、《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第十二冊收錄《文昌帝君陰騭文注》、《焦無十則註解》。《藏外道書》第十五冊收錄《文昌正朝全集》。
《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經文

文昌寶誥及註解

文昌帝君寶誥(1)志心皈命禮。不驕帝境。玉真慶宮。(2)現九十八化之行藏。顯億千萬種之神異。(3)飛鸞開化於在在,如意救劫以生生。(4)至孝至仁,功存乎儒道釋教。(5)不驕不樂,職盡乎天地水官。(6)功德難量。威靈莫測。大悲大願。大聖大慈。(7)九天輔元。開化主宰。(8)司祿職貢舉真君。七曲靈應,保德弘仁大帝。(9)談經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11)
【註解】:
(1)文昌帝君寶誥:文昌帝君,道教中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東晉寧康二年(公元374年),蜀人張育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後人於梓潼郡七曲山為張育建祠紀念。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縣地方神廟名曰“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合併祭祀,遂稱張育為張亞子。寶誥,用於褒揚。
(2)不驕帝境。玉真慶宮:為文昌帝君功德圓滿後升天得道之所。《文昌孝經》有云:“帝君曰:吾征道果,奉吾二親,升不驕境界。天上聚首,室家承順,玉真慶宮,逍遙自在。”
(3)現九十八化之行藏。顯億千萬種之神異:行藏,出處或行止。《論語》云:“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意為被任用即出仕,不被任用即退隱。
(4)飛鸞開化於在在。如意救劫以生生:文昌帝君乘坐飛鸞,手持如意。開化,開導、感化。在在,各個方面。生生,生生不息。
(5)至孝至仁,功存乎儒道釋教:贊文昌帝君之聖德,功德不僅造福道、儒二家,亦教化西方佛家。
(6)不驕不樂,職盡乎天地水官:不驕不樂,古人云“安而不樂,富而不驕。”天地水官,即三官大帝。喻文昌帝君職能之廣。
(7)功德難量,威靈莫測。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悲,指文昌帝君悲憫世人。大願,文昌帝君救度眾生之宏願。大聖,文昌帝君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文昌慈祥呵護眾生。此句力贊文昌帝君之無量功德。
(8)九天輔元,開化主宰。司祿職貢舉真君:九天輔元,開化主宰,言帝君之職責為輔佐九天內外之智慧教化,開啟主宰眾生之智慧靈根。此句力贊文昌帝君之偉大責任,即教化眾生由愚昧走向文明。
(9)司祿職貢舉真君。七曲靈應,保德弘仁大帝:司祿職貢舉,意文昌帝君為掌管士人功名之神。七曲,即四川梓潼縣七曲山,文昌帝君信仰發源地。靈應,靈驗、感應。此句為文昌帝君尊號。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始稱“文昌帝君。”
(10)談經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消劫行化,消除浩劫,施行教化。更生永命,比喻大道因復興得到永生之意。喻文昌帝君布行大道之聖德。此句為文昌帝君尊號。元代後道教尊文昌帝君為“更生永命天尊。”

文昌帝君陰騭文

陰騭文》: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昔於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忠主孝親,敬兄信友。各睦夫婦,教訓子孫。毋慢師長,毋侮聖言。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而曉愚昧。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造漏澤之仁園,興啟蒙之義塾。家富,提攜親戚;歲飢,賑濟鄰朋。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道觀。舍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諧和宗族,解釋冤怨。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恆記有益之語,罔談非禮之言。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文昌帝君(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翻譯】文昌帝君說: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時作一個地方的父母官,從沒有做過對不起民眾和下屬的事,時常幫助別人度過困難,接濟別人一時的貧困,憐憫別人的孤兒,容忍、寬恕別人的過失,廣泛的行善積德,上合天心。有人如果像我(文昌帝君)這樣有好心腸,上天必定賜福於他!
於是文昌帝君就訓勸世人說:漢朝時的東海人於公,做地方官時,審案量刑公平合理,昭雪冤屈,民眾允服。曾經修理家門,就造了一道能容納四匹馬經過的大門。有人問何必修那么大?他說,他做官多積陰德,從未冤枉好人,後代必定興旺發達,省得以後再改建了。後來他的兒子果然做了丞相,孫子也做了御史大夫。五代時的燕山人竇禹鈞,三十多歲時還沒有兒子,有一次他夢見他祖父對他說,你不但沒有兒子,而且還很短命,宜快點多積陰德來挽回天命。竇禹鈞於是力行善事,救濟別人,廣積陰功。數年以後,連生五子,五子都聰明俊偉,而且高中科舉,五個兒子都做了官,他本人也活到八十有二。宋朝有兩兄弟宋郊、宋祁,在讀書的時候,有個道士替他們看相,說弟弟會考中狀元,大哥也會榜上有名。十幾年後考完春闈,又遇到那個道士,他對大哥宋郊說,你風采奕奕,精神飽滿,更勝往昔,必定曾經救活數百萬的生命,這次考試,弟弟宋祁固然可以考上狀元,然而你的功名也不在他之下。原來宋郊在十多天前,在廳堂下見到螞蟻穴被大雨沖毀,於是編了竹片,使螞蟻渡水而活。同一年殿試,哪能有兩個狀元?宋郊心中很是疑惑。等到放榜,宋祁第一名,宋郊第三。然而當朝太后認為弟弟不可在哥哥之前,於是就擢升宋郊為狀元了。楚國的孫叔敖,有一次出遊,遇到一條兩頭蛇,他就殺死並掩埋了。回家後,他愁得連飯也吃不下。他母親問他發生了什麼事,孫叔敖哭著說,聽人說如果見到了兩頭蛇就會死亡,我已經見到了,害怕離你而死。他母親問,那條蛇在哪裡?孫叔敖說,恐怕其他人看見,已經殺死並掩埋了。他母親說,不要害怕,聽人說有陰德的人必定有善報,你必會在楚國出人頭地!後來孫叔敖果然做了楚國的宰相。
由此可見,想增廣你的福氣,必須要心地好,時刻方便別人,積累種種陰德,利益他人,多做善行而積累福分,就像:以正直的德性教化世人,心地慈祥,愛國為民;寬宏大量,平等待人;忠於君主,孝敬雙親;尊敬兄長,待友誠信;夫妻和睦,教育子孫;不得對老師、長輩傲慢無禮;不得譏謗聖賢教誨;或者敬奉天仙,朝禮北斗、星宿;或者拜祖念經,早晚打坐悟道;報答天地恩、父母恩、國家恩、師友恩,尊奉正一教,全真教,儒教三教;談道理教化奸詐的人,講經史開解愚昧的人;救急就像挽救快乾死的魚一樣,救危就像挽救被網住的鳥一樣;矜哀孤兒,撫恤寡婦;尊敬老人,憐憫貧窮;尊崇善人,推薦賢能;對人恕,對己忍;布施衣服、食物,周濟在道路兩旁饑寒交迫的人;布施棺材,掩埋無主屍骸,避免屍骸暴露;給無家可歸的興建房舍,為輟學兒童興辦學校;家裡富有就提攜親戚朋友,遇到饑荒就賑濟鄰居和親朋;用來稱東西的秤準確公平,不可短斤缺兩;寬恕對待雇用的工人,不可尖酸刻薄,責備苛求;出錢、出力捐印經書和善書,修建或修葺道觀;施捨藥方來醫治別人的疾病,布施茶水使路人解渴去燥;在道路旁放置燈火方便行人,在河流里設定船隻供人渡水;或者經常買生物來放生,或者常常吃齋持戒避免殺生;走路時常常留意,不要踩到蟲子和螞蟻;嚴禁菸火,不火燒山林;不在山上捕捉飛禽走獸,不到河溪邊毒殺魚蝦;不宰殺耕牛,不隨便丟棄字紙書籍;不謀奪別人的財產,不嫉妒別人的技藝才能;不姦淫別人的妻子女兒,不要唆別人互相爭鬥及慫恿別人訴訟;不破壞別人的名譽,不破壞別人的婚姻家庭;不因為個人私仇而使別人兄弟不和,不因為小小利益而使別人父子疏遠;不倚仗有權有勢而欺辱善良的人,不仗著富有而欺凌窮困的人;依本分,謙虛謹慎,守規矩,遵紀守法;同宗同族互相和諧,有怨有仇互諒互解;親近善人,有助於身心德行;遠避惡人,杜絕災殃;經常讚嘆別人的善事,不宣揚別人的惡事;不口是心非,講一套做一套;把有教益的言論牢記於心,時時自勉不要有出乎於禮義廉恥的言論,禍從口出,言為心聲,要養心慎言。剪除阻礙道路的荊棘,搬走障礙道路的瓦,石;修整幾百年來崎嶇不平的道路,建造人們來往的橋樑;留傳訓言供後人鑑別是非善惡,捐贈錢財成全別人的好事善事;做人做事遵循天理,說話合乎公道人心;吃穿住行,時刻想念聖賢教誨;獨行獨臥,始終慎如眾目睽睽。此諸般道德,君可學做之。
不造作種種惡事,身體力行去做種種善事,這樣就永遠沒有災星加禍,常常會有吉神照耀護佑,總而言之,近報自己得福,遠報子孫受益。百福臨門,萬事吉祥如意,難道不是從積累陰德中得來的嗎?

傳說

在中國的許多道觀中都供奉著文昌帝,道教對這位神仙的接納是在公元6世紀左右。據說文昌帝君是皇帝的兒子,以後不停地轉世,為民造福,是一位地位很高的神,並負責人們的學習和考試。14世紀以後,中國的許多學校里都供奉著這位神仙。他的生日定在農曆的2月3日。特別在清朝時,當他生日時,連皇帝都要派人去祝賀。從中可以看出,文昌帝君雖然是道教的神,但他又有濃厚的儒家色彩。
而另一些文獻中記載的傳說是:在唐朝時,有一個叫張亞的浙江人,後來遷到四川的梓潼居住,在那裡當教書先生。他不僅道德高尚,為人誠實,而且很有才華和品行,受到人們的尊敬,他死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就把他當成神加以崇拜。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受到歷代朝廷的信仰,逐漸演化為文學、學術和考試的守護神,漸漸被稱為文昌帝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