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君

帝君

帝君,中國民間信仰對神中位尊者的敬稱,如:文昌帝君、東華帝君關聖帝君等。帝君是一個尊稱,也是一個古代權利地位的象徵,帝君位於玉帝之下,古代帝君有多位,不同的帝君掌管不同的職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帝君
  • 分類:尊稱
  • 地區:中國
  • 主要代表文昌帝君,東華帝君,關聖帝君
  • 拼音: dì jūn
讀音,神靈等級,東王公,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東華帝君,文章司命,奉祀,出生地,越西中所水鎮,中所水鎮,總教首領,

讀音

帝君 dì jūn ㄉㄧˋ ㄐㄩㄣ

神靈等級

中國民間信仰對神中位尊者的敬稱。《漢武帝內傳》:“聞命之際,登當命駕,先被太帝君敕,使詣玄洲。” 唐李商隱《寓懷》詩:“長養三清境,追隨五帝君。”如:文昌帝君關聖帝君

東王公

相傳姓倪,字君明。在天下蒼生未始時,生於碧海之上,創造萬物。在東方主理陰陽之氣。亦號“東皇公”。凡升仙的,要先拜木公(即東王公)後拜金母。方得升九天,入三清殿,拜太上老君,見元始天尊。在仙界的地位十分高。
按全真五祖,以東華帝君為祖師,續之為鐘離權呂純陽劉海蟾王重陽,其呂純陽系東華帝君降世之說,應為附會。
主掌仙籍,凡男子成仙必要先拜東王公,仙人升品也要拜東王公《塵外記》所說與《列仙傳》略同,稱東王公居方諸山上,並說方諸山在東海之上,其諸司命三十五,所以錄天上人間罪福,帝君為大司命總統之。
出處說法不一。
一說或號東王公,一說或號“青童君”,或號“青提帝君”。
帝君姓倪,字君明。在天下蒼生為始時,生於碧海之上,創造萬物。在東方主理陰陽之氣。其誕辰日為農曆的二月初六。“東嶽帝君”(東嶽大帝),名金虹氏。
一說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之前身。
一說名王玄甫,“正陽真人”鐘離權的師傅,相傳是“純陽真人”呂岩呂洞賓)的前身。該說法多見於明清小說以及降鸞書、勸善文中,如《八仙得道傳》、《東遊記》等。《金蓮正宗記》云:自太上傳之於金母,金母傳之於白雲,白雲傳之於帝君(王玄甫),號“東華子“。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即在中國道教神話傳說和中國民間信仰的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五虎上將之首,字雲長,美須髯,武勇絕倫,與劉備、張飛結義於桃園,即所謂桃園三結義。平定西蜀,督師荊州,曾經大破曹軍,他的忠義大節,永垂青史。中國民間宗教信仰自漢朝以來,漸漸融合儒、釋、道三教而為一的中國民間信仰。然而中國民間所信仰的神明,大多數可分出其所屬的系統,如媽祖屬於道教,孔子屬於儒教,觀音屬於佛教,神明的界限相當清楚。但是,關帝聖君乃儒、釋、道三教均尊其為神靈者(很多商賈都會去洛陽的關帝閣專門請關公),在儒家中稱為關聖帝君外,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稱,佛教以其忠義足可護法,並說他曾顯聖玉泉山,皈依佛門,此乃爭香火錢也。因此, 關帝閣開光關公,尊他為護法伽藍神、蓋天古佛,於道家中,由於歷代封號不同,有協天大帝、翔漢天神、武聖帝君、關帝爺、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爺、關壯繆、文衡聖帝、崇富兵君等。

文昌帝君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東華帝君

東王公最遲在漢代已有記載,漢代普遍可見於墓室壁畫、文字典籍等資料里,作為西王母的對偶神出現,並無父母出身。
漢末道教興起,王公、王母同時作為配偶神被吸收入道教里。道教為諸神創作出身,葛洪認為東王公是盤古、太元聖母所生,其他道經卻認為他是先天東華之氣的化生。
東王公在漢代民間,與西王母相配,被認為是代表陰陽中“陽”的神祗。同時受秦漢的登仙思想,東王公與西王母一起作為死後成仙世界的主神。[1]
東王公
被吸收入道教後。道教繼承了漢代民間的觀念,認為東王公主管一切登仙得道的男子,掌管仙籍。同時為他添加“扶桑大帝”的道號,認為他有太陽神的屬性。
學道之人升天時,要先拜木公後謁金母,才入三清拜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靈寶道君,最後面見天帝。
因為王公、王母有接引成仙者的神性,東晉上清派又將東王公與西王母奉為傳經的大神。
東海之內的方諸山,有諸司命三十五所,以隸天上人間罪福,東王公為大司命。
在道教里,東王公與王母共理二氣,是育養天地陶鈞萬物的創世神。
東王公在碧海之上化生,有海神的屬性。同時道教中的三官大帝,有的版本認為水官是扶桑大帝東王公,主管一切水中諸大神。
在宋代,全真教逐漸形成,又將東王公奉為全真教的祖師。[2]

文章司命

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出生地

越西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故鄉,其影響深遠,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建造的文昌宮、閣樓、殿,數以千計,遍布大陸和東南亞一帶。
據越西廳志載:“張亞子晉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盧林溝張老夫婦家中,後勤學苦練,羽化成神”。常騎――“驢特”(文昌的坐騎,傳說生得“四不像”)往來四方,講學雲遊。越西金馬山上曾留有勝跡“紫府飛霞洞”、“上馬石”等。上馬石上鐫刻有“文昌勝跡”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傳為神親書。又有鐫字於帝君賞憩處:“金闕化身”守泉涌月明數字。

越西中所水鎮

古時水觀音泉邊山崖上,生長有一株婆娑古樹,開的花兒如桃花,春天嫣紅,秋天翠碧,掩映著水潭。此樹人們稱血滕樹,傳說枝條折斷後,帶淌出血漿樣的汁,甚是奇異。樹的石崖另有一處刻字“勝景清絕”。 文昌帝君張亞子踏腳的石上曾留有腳印,據說是踏石“上驢特”留下的印跡。 在文昌的另一修道地梓潼也有許多關於張亞子的記載。如《文昌化書》、《清河內傳》、《文昌本傳》記載,張亞子原籍越西,生於晉太康八年(287年)二月初三,後徙居梓潼,在七曲山修道勸善數十年,直至終生。因此梓潼成了越西藉善士張亞子的第二故鄉。 歷朝歷代的帝王對文昌帝君張亞子十分尊奉。唐朝時,玄宗僖宗因避安史之亂來到四川,將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著急,在夜裡夢到張亞子得治病藥方一帖,治好了大軍。玄宗僖宗加封張亞子為“左丞相”、“濟順王”,以萬乘之尊向張亞子叩拜。從此張亞子身價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齊名的地位,故世間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 之後,宋朝的各位帝王又先後加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英顯王”,“神文聖武孝德忠義王”等。

中所水鎮

元代仁宗又加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明清兩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學官,皆去文昌祠。並修築大量的文昌宗廟,隆重祭祀……。 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與張亞子合而為一,封張亞子為文昌帝君,屬二十八宿中的文曲星,傳說主“文運”、“司科舉”。道家與張亞子合而為一的年代,應是宋朝。道教那時大舉,人們尊神而輕佛。後人又將蛇神、龍神與文昌帝君重合,使文昌帝君聲威 大震,成為影響全國的、掌管人間福祿的神祇。 歷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張亞子,還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寫了大量著述,據不完全統計達80餘部,數百種之多。這些經語中許多是勸善勉學的詩章。昌帝君

總教首領

哈瑪教歷史中,帝君是哈瑪教的總教首領,帝君名義管理著哈瑪教各分教宗派。是宗教的各代教主。當然哈瑪教的帝君是順教時代的教主,先順時期叫法又不相同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