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歌

三寶歌

《三寶歌》作於1930年。由擅於音律的弘一大師(李叔同)譜曲,太虛大師再依曲作詞。兩位高僧共同圓滿此極為稀有的三寶歌,因緣可謂殊勝。流傳至今,已成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三寶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現代梵唄,同時也是對古代梵唄的一次劃時代的革新。在重大的佛教活動上,都會先唱《三寶歌》,該歌已經成為中國佛教的教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寶歌》
  • 歌曲時長:6:07
  • 發行時間:1930年
  • 填詞:太虛大師 
  • 譜曲:弘一大師 
  • 音樂風格:梵唄
  • 歌曲語言:國語
歌詞,鑑賞,

歌詞

人天長夜,宇宙黮黯,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眾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三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鑑賞

《三寶歌》用了三段歌詞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禮讚。
第一段是讚揚“佛寶”。“佛”梵文稱為“佛陀”,歌詞里是“佛陀耶”,“耶”是梵文和巴利文的尾音。“佛”是覺悟的意思,有三個特點:第一要“自覺”,就是自身明白、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理;第二是“覺他”,像菩薩,不僅自覺,還能令眾生覺悟;第三是“覺行圓滿”,就是說佛所修的覺悟之行,對宇宙人生的洞徹,達到了徹底、究竟的境界。
第二是“法寶”。“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內容很廣,“二諦總持”、“三學增上”,都是法的內容。一般來講,菩薩行的六度,乃至八萬四千種對治煩惱的法門,都稱為法,因為只有徹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之後,才能知道心中所呈現的煩惱是什麼,然後再運用方法來對治它們。所以,法從認識的角度來說,就是真理;從修行的角度來說,就是對治、解脫煩惱的方法。
第三是頌揚“僧寶”。梵文的“僧”叫“僧伽”(念qié,不是念jiā),是“和合眾”的意思,指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出家眾的教團,主要專指出家人。
這個“寶”字就有無量的意思了。我記得自己在武漢寶通寺皈依的時候,道根老和尚給大家說皈依,他說《瑜伽焰口》里有一段對三寶的讚嘆:“夫三寶者,千生罕遇,萬劫難逢。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譬如靈丹之妙藥,療百病以蠲除……”
《法華經》里有個比喻“盲龜遇浮木孔”:一隻瞎眼的烏龜在茫茫的大海里,五百年才能浮到水面伸頭呼吸一下,結果一伸頭正好遇到從海上漂過來的一段木頭;木頭上有一個洞,烏龜一伸腦袋,正好伸到洞裡去了,你想想這個機率是多少,就知道多么多么難。
世界上宗教信眾最多的並不是佛教。信佛教的人非常少,信佛念佛的人在佛教里被稱為“人中芬陀利花”,在《觀經》裡邊講:“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花,梵語是白蓮花的意思,象徵著念佛人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能夠遇到佛法就是得到了無量的佛的無價珍寶,因此,《三寶歌》唱的時候,不光要有對三寶的恭敬,還要有富足感:我是一個擁有世界上最珍貴珍寶的人,我是人中的芬陀利花,我是佛親自授記的,我們大家將來必定成佛!
第一段對佛寶的讚嘆:人天長夜,宇宙黮黯,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人天長夜”,以“人天”概括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長夜”實際上說的是眾生長夜,不是單純地說人天,是說所有的眾生在生死的流轉裡面沒有解脫的機會,就像在漫漫的長夜裡看不到光明。
宇宙黮黯”,宇宙,是我們眾生所生活的世界。“黮”念dǎn音,比喻黑暗、蒙昧。“黮黯”,是說眾生因為心中有煩惱,所以眼睛是蒙蔽的,看一切都是黑暗的。
誰啟以光明”,在人天長夜和宇宙黮黯這樣的狀態之下,誰能夠開啟令我們解脫的光明呢?
三界火宅,眾苦煎迫”,“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生活的娑婆世界稱為欲界,色界就是一些天人。這是從眾生的精神狀態來分的。欲界看重物質,有很多的愛欲;色界的天人,已經斷掉了愛欲,但是還有物質形象,有天人的色身;到了無色界,眾生只有精神狀態,連形象都沒有了。普通眾生輪迴六道都不出這三界的範圍。“火宅”,也是《法華經》的一個比喻,比喻四面火起的房子。這個火,既有外在的火,就是世間不安、國土危脆、各種各樣的災難和一些不吉祥的事;同時內心也有無數的煩惱在煎熬我們。所以,內外交困,就好像生活在已經著火的房子裡。“眾苦煎迫”,有很多苦在煎熬、逼迫我們。眾苦,佛教一般講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
誰濟以安寧”,誰能夠給我們安寧呢?這是第二問。第一是誰給我們光明,第二是誰能給我們救濟。接著答案說,佛能指給我們光明,給我們救濟。
大悲大智大雄力”,這三個“大”概括了佛的功德。
“大悲”,悲是慈悲,不惱害眾生,不忍眾生受苦。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給予眾生快樂,解脫眾生的苦難,就叫慈悲。我們普通人講慈悲,可能因為對象是我的親人,是我的同修,是我認識的人等等,會有條件。但是像觀音菩薩,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條件,不分彼此。
“大智”就是“般若”。這個般若智慧不是世間人所理解的那種聰明或者學識。大家知道“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只有有了般若的時候,前邊的布施、持戒等才能稱為波羅蜜。波羅蜜是什麼?到彼岸,能夠引導我們渡過生死的河流,從生死輪迴的此岸達到涅槃解脫的彼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跟其他的宗教是共通的,但是“般若”是不共的,只有具足“般若波羅蜜”,前面五度才能夠把我們引向解脫的彼岸,所以佛教里說,六度中如果缺了般若波羅蜜,前面的五度就像盲人一樣——“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沒有般若波羅蜜沒辦法達到解脫。
“大雄力”,大雄指偉大的英雄。《華嚴經》里說,“如來智慧不思議,悉知一切眾生心,能以種種方便力,滅彼群迷無量苦。大雄善巧難測量,凡有所作無空過,必使眾生諸苦滅,栴檀林神能悟此。”“大雄善巧”就是形容有佛無與倫比的力量,能夠降服一切世間的邪惡勢力。
南無佛陀耶”,“南無”就是皈依、頂禮。皈依是入佛法門的第一步,所以很重要。皈依三寶,身心就能夠得到安寧、解脫,這是皈依三寶的威德之力。在《俱舍論》里就說,皈依以何為義呢?救濟為義,救濟眾生是三寶的含義,皈依三寶能夠解脫眾生的一切苦惱。
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是對佛陀功德的讚揚。前面是發問,總說佛有三種德行——“大智大悲大雄力”,然後表示自己對佛的皈命,接下來是對佛的讚嘆、贊禮。“昭朗萬有”,佛陀的智慧光明能夠照耀一切。這一句跟前面“人天長夜,宇宙黮黯”是相對應的。“衽席群生”,“衽”是衣襟,“席”是臥席(古人一般在地上鋪蓆子),“衽席群生”是從我們古代的一個詞“衽席侍子”化運過來的(這個詞是說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用衣襟將他包裹起來安置在床上,好好地照顧);用母愛來形容佛陀對眾生的關愛,是說他用大慈悲來衽席群生,使眾生得到平安。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是說我現在才明白,只有佛才是我們真正要皈依、能夠皈依的地方。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這告訴我們皈依不是暫時的,它給我們確定了一個期限——盡形壽。我們只要還活著,就不能放棄對三寶的皈依。這裡“信”是第一步,信仰;“受”是接受佛陀的教法;然後還要“奉行”,勤快地、尊敬地照著去做。“奉”,是雙手把它托起來,表示尊重。這句講的是對三寶修學的層次。
第二段對法寶的讚嘆: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眾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諦總持”,諦就是真理,二諦指真、俗二諦。佛教講一切事物,一般都用真、俗來概括。什麼叫真諦?佛陀能夠證得的真理,超越了世間的虛妄,證得了真實,叫真諦;俗諦是我們所見到的世間的現象,是虛幻的。真、俗都是真理,俗諦也是真理,只不過凡夫迷於俗諦,不能認識真諦;菩薩真、俗兩諦都看得明白,所以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菩薩認識事物是從真、俗兩個方面。“總持”,就是涵蓋一切法,包含無量的含義。佛法是以真、俗二諦來總攝一切。
三學增上”,三學就是戒、定、慧:戒律防非止惡,禪定使我們專心一處,精神不散亂,才能夠開發智慧;增上就是加強力量。戒、定、慧能夠在解脫道上助我們一臂之力,使我們得到解脫。“二諦總持,三學增上”,二諦是講緣起性空、真空妙有的關係,三學是指修學的內容,前面是認識論,後面是實踐論。
恢恢法界身”,“恢恢”,廣闊廣大;整個宇宙的存在都叫法界。佛的法身是遍一切處的,它和法界是等量的,所以叫做法界身,也稱為法身。恢恢法界身,就是寬闊廣大的法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化身,就像觀音菩薩不同的形象;報身,是說佛因為在無量劫修學佛法,具足了無量的福報;法身,其實無形無相,只要有萬事萬物在的地方,法身都在,因為佛的法身是一個絕對的真理。所以,我們講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就是這個意思:法界裡面每一樣的事物,從真理的角度來說,都蘊含著跟佛所證悟的完全平等的真理。
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淨德”就是沒有煩惱,只有清淨的功德,“既”是整個、全部的意思(《穀梁傳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國有既滅。”),佛的功德是完全圓滿、完全清淨的。“染”就是染污,跟煩惱是相連的,“患”是憂患,“斯”在這裡也是皆、盡(全部)的意思(《漢書·敘傳下》:“罪人斯得,邦家和同。” ),“寂” 就是息滅。佛已經把一切的煩惱都斷盡了。“蕩蕩涅槃城”,是說佛斷一切煩惱,證一切功德,最後證得了最真、最上、廣大無比的涅槃,達到了無生無滅、“常樂我淨”的精神狀態。“涅槃”,這是成佛所達成的境界——究竟解脫。“城”是個比喻,《法華經》裡面有《化城喻品》,人累的時候希望找到一個地方歇歇腳,涅槃乃是聖者所居的都城。《大智度論》說:“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
眾緣性空唯識現”,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眾多因緣和合而生的,本性是空的。但是千萬記住,佛教裡面講的“空”不是說沒有,是說它不真實。“唯識現”,是說萬法完全都是我們心的變現。大意是說我們看到的宇宙萬物像我們做的夢境一樣虛幻不真實。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是在大夢中間。你的心思裡面現的是煩惱、染污,所以你看到的生活世界是不清淨的,是我們的煩惱、業障障蔽我們的真心性,使我們看不到真相。
南無達摩耶”,“達摩”是法的梵音,表示皈依法。“蔽無不解”,蔽就是煩惱,煩惱的障蔽沒有不解脫的。“煥乎其大明”,“煥乎”就是光明的意思,就是正法住世、佛法住世,能夠將黑暗頓時照破。
第三段對僧寶的讚嘆: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績佛燈明。三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淨律儀”,“律儀”也叫淨戒,能夠防非止惡。淨律儀就是強調律儀的清淨,因為律儀還有惡律儀,比如黑社會組織規定一些像戒律的條文,不遵守就會怎么處置你。佛教是解脫的律儀,所以叫淨律儀。
成妙和合”,大家都遵循清淨的律儀,就能夠成為和合之眾。“妙和合”是對和合的一種讚美。和合是僧的相,僧伽就是清淨、和合之大眾。我們一般講六和合:身、口、意、戒、見、利這六個方面的和合。只有做到了六和合,出家僧團才能夠和合。
靈山遺芳型”,僧團如果“依淨律儀,成妙和合”的話,佛法就會興隆,就如同佛在世時一樣,就好像在印度的靈鷲山,那是佛常說法的地方。“芳型”,芳就是美好的、流芳百世的;型就是榜樣,不會走樣。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修行證果”要依照佛法去修行,都能夠證得解脫涅槃之果。“弘法利世”是僧人住世的目標,除了自己解脫以外,還有住持正法的含義。世間如果沒有僧,法和佛教都會滅掉,所以僧團的價值是在這裡。“焰續佛燈明”,就好像把佛法的燈一盞一盞地傳續下去。
三乘聖賢何濟濟”,三乘,乘,按照《漢語大詞典》的定音,讀chénɡ,解釋說:“佛教比喻能運載眾生到達解脫彼岸的種種教法。如言小乘、大乘等。《法華經·方便品》:‘諸佛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隋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上之上:‘所言乘,運載為義……言行乘者自運運他,故名為乘。’三乘是指聲聞、緣覺、菩薩。佛法就好像一個車子,能夠把眾生從生死載到解脫。“濟濟”是眾多而興盛之意。所以,“南無僧伽耶”,皈命僧寶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統理就是管理、引導大家。佛陀把教化眾生的責任託付給僧團,僧既是我們的師,也是我們的友。佛是醫生,僧是護士,幫著看護你,所以,能夠“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從大乘佛教的角度來說,“住持正法”就是使佛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能夠住於世間,使後來的人都能夠達到解脫之城。
(據宗舜法師2010年11月13日於京為禪悅之聲合唱團講解《三寶歌》之錄音整理,後此文發表於《》刊2011年第二期,題為《佛教正信的禮讚——三寶歌淺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