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廣東河源市)

河源

廣東河源市一般指本詞條

河源,亦稱槎城,廣東省地級市、深圳都市圈城市。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韓江上游,轄區面積1.56萬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數372.26萬。轄1個區、5個縣,另設河源國家高新區江東新區

歷史上,佗城是嶺南首個立縣之地,南越王趙佗曾任首任龍川縣令。河源是客家人開發嶺南最早的地區,是中共首任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阮嘯仙、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肖揚、全國中國小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的故鄉。境內立有全國第一座抗戰紀念碑,是東江縱隊的革命根據地,是廣東最早的解放區。

河源水環境質量持續位居全省第一,萬綠湖青龍湖是華南第一大、廣東第二大人工湖,萬綠湖入選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2018年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居全省第二。鎢礦、鐵礦、螢石礦和稀土儲量位居全省第一。2018年4月,境內探明世界首個超大型獨立礦床。

河源是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廣東省文明城市、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中國節能減排二十佳城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報告顯示,2014年至2016年,河源連續3年發展後勁排名全省第一。2019年,河源在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區域競爭力排行中位列第一。

2019年,河源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3%,增速排名全省第一。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102.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3%。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現任領導,友好城市,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科學技術,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通信傳媒,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客家文化,紅色文化,語言文化,得名緣由,風景名勝,名優特產,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
秦漢時屬南海郡。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
南齊(483年)始置河源縣。
隋唐宋屬循州。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時任左都御史王陽明率師平定浰頭起義,遂奏朝廷設和平縣治,寒槳拳疊經核准設立和平縣。
明隆慶三年(1569年)置永安縣。
明崇禎七年(1634年)始建連平州。
清屬惠州。清宣統三年(1911年),連平改州為縣。民國三年(1914年),原廣東永安縣更名為紫金縣。
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挨境遷會。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6個縣區。
1993年11月,民政部批覆同意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
2014年5月20日,河源江東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升格腿記為國家高新區。是為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
2018年1月,根據省民政廳檔案,設立城東街道辦事處。城東街道由河源江東新區代管。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河源市轄1個區、5個縣:源城區龍川縣東源縣紫金縣和平縣連平縣。設有河源國家高新區河源江東新區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截至2020年8月,下轄95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251個村委會、188個社區居委會。
政區概況一覽表
名稱面積(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數(萬人)郵編政府駐地行政區劃代碼
全市
15654
310.56
-
441600
362
53.17
517000
441602
3081
69.52
517300
441622
4009
41.42
517500
441625
3635
69.12
517400
441621
2292
40.99
517200
441624
2275
36.34
517100
441623
註:表格數據參考2020年《河源統計年鑑》
註:城東街道臨江鎮古竹鎮實際由河源江東新區代管。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源市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墊烏跨汽鄰江西省贛州市。其範圍是東經114°14′至115°36′,北緯23°10′至24°47′,河源市中心城區與廣州深圳香港的直線距離均在200公里以內,是粵東西北唯一同時近距離接受三個國際都市輻射帶動的地級市。全市面積1.5642萬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河源市處於粵東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的結合部,屬山地丘陵地區。境內地勢東北向西南傾斜,粵贛邊境山高嶺峻,最高峰連平縣黃牛石頂,海拔1430米。山脈府料漿多北東走向,主要山脈有北西部九連山脈,斜貫中部的羅浮山脈及南東邊緣的蓮花山脈。東江、新豐江縱貫全境,山嶺與盆地相間,在山間和東江邊分布著沖積小平原和寬廣的谷地。在地貌分區上,河源市地貌主要屬粵東褶斷侵蝕剝蝕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進一步可劃出4個北東向平行排布的帶狀亞區。北西部連平則屬粵北褶斷侵蝕溶蝕中低山區。

氣候

河源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偏高,年平均氣溫21.0℃,比常年偏高0.5℃,全年氣溫變化異常,高溫日數多;年平均降水量1742.0毫米,比常年略偏多,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日照時數偏少,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733.9小時,比常年偏少1成,時空分布不均。

水文

河源市水系分為東江、北江、韓江三大流域,東江流域面積13737平方千米,約占全市面積的87.3%;北江流域面積326平方千米,約占全市面積2.1%;韓江流域面積1670平方千米,約占全市面積10.6%。全市有近百條河流。
市境內第一大河流為東辣煮應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椏髻缽山和安遠縣三百山,上游稱尋烏水,流入廣東在龍川五合圩與安遠水匯合後始稱東江,全長562千米,流經市境內龍川、和平、東源、源城和紫金等縣區,境內河段長193.6千米。
第二大河是新豐江,發源於新豐縣小鎮崖婆石,流經新豐縣小鎮、梅坑、豐城、大席等鄉鎮向南流經西坑,與連平忠信河匯合流入東局辨辯源縣境內半江,納船塘河、駱湖河、燈塔河,再集治溪、立溪、古嶺、南湖諸水,穿過河源市區而匯入東江,也是東江第一大支流。此外,較大的河流還有秋香江浰江

自然資源

大美河源,綠野仙蹤大美河源,綠野仙蹤

水資源

河源市地表水資源的區域劃分,原則上以單一大流域或若干小流域集合為界定進行劃分。河源市劃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東江韓江北江流域。其中,東江流域13737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87.3%,主要集中在東源、源城、龍川、連平、和平、紫金縣境內;韓江流域1670平方千米,位於龍川、紫金境內,占全市總面積10.6%;北江流域326平方千米,主要位於連平縣陂頭鎮、貴東鎮境內,占全市總面積2.1%。
河源市地下水資源為 43.06億立方米,其中東江流域為39.01億立方米,韓江流域為3.32億立方米,北江流域為0.728億立方米 。河源市地處東江、韓江和北江中上游,境內河流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經測算,全市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49.81萬千瓦,可開發水力資源114.28萬千瓦,其中單站裝機容量5萬千瓦以下的小水電可開發資源70.03萬千瓦。至2008年,全市已開發小水電站裝機容量38.68萬千瓦。
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19年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中,河源位列第13名。

生物資源

河源市光、熱、水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有野生植物280科、1645屬、7055種;栽培植物633種,分隸於111科、361屬;有真菌1959種,其中食用菌185種,藥用真菌97種。植物種類中,有桫欏、銀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白豆杉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全市有陸生脊椎動物829種,其中獸類124種、鳥類510種、爬行類145種、兩棲類50種;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蟒蛇等,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

礦產資源

河源市礦產資源豐富,礦類齊全,已發現礦產56種,礦產地262處,其中已探明儲量礦產36種,主要有鐵、銅、鉛、鋅、鎢、錫、輕稀土、鈾、螢石、水泥用灰岩、陶瓷土、冶金用白雲岩、煤、鈷、金、銀、鉭、銦、鎘、耐火黏土、石墨、沸石、礦泉水、地熱水、磚瓦用黏土等。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17處,小型礦床55處。
主要的優勢礦產為鐵、鎢、錫、瓷土、螢石等,探明鐵礦儲量2.83億噸,占全省總量的39%,其中連平縣大頂鐵礦儲量居全省第一;探明鎢礦儲量氧化鎢24萬噸,占全省總量的26.9%,其中連平縣鋸板坑鎢礦是全省最大的大型鎢礦;探明螢石礦儲量685萬噸,占全省總量的50.4%,其中東源縣到吉螢石礦儲量居全省第一。

人口

河源
2019年末,河源市常住人口310.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7萬人,增長3.78‰。城鎮人口比重46.5%,比上年提高1.25個百分點。年末戶籍總人口372.2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5萬人,降低1.34‰。
全市有五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還有少量的畲族、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全市少數民族戶籍人口3萬多人,有1個畲族鄉、9個畲族村,東源縣漳溪畲族鄉是全省唯一的畲族鄉。
截至2021年3月,河源市有歸僑910人,僑眷40.6萬人,海外華僑華人51.5萬人。海外華僑華人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港澳台同胞13.7萬人,港澳台眷屬16.2萬人。

政治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市委常委、市委書記
市委常委、市委副書記、市長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市委常委、副市長
註:統計截至2020年3月

友好城市

國家城市結好年份
韓國
2012年
義大利
2015年
美國
塔斯廷市
2015年

經濟

河源

綜述

經省統計局統一核算,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1080.03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1.17億元,增長5.0%,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0.3%,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371.81億元,增長5.7%,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39.6%,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587.04億元,增長5.4%,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0.1%,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7:34.6:54.7調整為11.2:34.4:54.4。2019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4842元,增長5.3%,按平均匯率折算為5051美元。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9.3%。全年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7.48億元,增長0.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70.22億元,增長11.8%。
槎城景觀
  • 6
    城市景觀
  • 8
    煙火河源

第一產業

2019年,河源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9.44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農業產值106.45億元,增長5.7%;林業產值32.86億元,增長12.3%;牧業產值41.93億元,下降0.4%;漁業產值5.13億元,增長6.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08億元,增長7.0%。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13.06萬公頃,比上年增加205公頃。糖料種植面積1159公頃,比上年增加29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3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88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69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837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79.33萬噸,其中稻穀75.77萬噸,增長2.7%。糖蔗產量8.71萬噸,增長35.7%;花生產量7.56萬噸,增長3.4%;蔬菜產量74.82萬噸,增長5.3%;水果產量43.72萬噸,增長5.1%;茶葉產量6928噸,增長15.1%。水產品總產量4.49萬噸,增長5.3%。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紫金縣茶葉產業園、和平縣獼猴桃產業園、連平縣鷹嘴蜜桃產業園、河源市(東瑞)生豬產業園、源城區蔬菜產業園、東源縣板栗產業園、東源縣茶葉產業園、和平縣腐竹產業園。
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河源米粉連平鷹嘴蜜桃、和平獼猴桃、紫金春甜柑。

第二產業

2019年,河源市實現全社會工業增加值334.61億元,比上年增長6.0%。年末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25家,比上年末增加8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206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1.43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民營企業增加值187.23億元,增長7.1%。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116.59億元,比上年增長6.5%,先進制造業增加值156.44億元,比上年增長9.5%,優勢傳統產業增加值71.37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20.13%,比上年提高10.9個百分點。全市工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28家,比上年增加7家;實現工業增加值261.94億元,增長5.8%,增速比全市規上工業低0.3個百分點;實現入庫稅收25.03億元,下降0.02%。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72.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2%。全年具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施工企業135家,比上年增加9家。
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市江東新區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龍華(紫金)產業轉移工業園、大鵬(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連平縣生態工業園

第三產業

2019年河源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1.8%,金融業增加值增長8.0%,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3.2%,其他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0%。現代服務業增加值280.25億元,增長5.3%,占服務業的比重為47.7%。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126.23億元,增長5.0%,占服務業的比重為21.5%。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4.67億元,比上年增長7.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7.40億元,比上年增長7.7%。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51.09億元,增長7.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6.31億元,增長10.1%。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04.06億元,增長7.7%;零售業零售額526.13億元,增長7.8%;住宿業零售額18.61億元,增長7.2%;餐飲業零售額28.60億元,增長8.0%。限額以上單位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21.05億元,增長0.6%。
進出口總額3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出口總額251.2億元,增長16.7%。在出口總值中,河源對美國、香港、歐盟(28國)、日本、東協(10國)、台灣的出口額共202.4億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80.6%。全市工商登記在冊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2125家,比上年減少25家。全年簽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87個,契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1.93億元,比上年下降63.9%;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96億元,比上年增長43.1%。
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448.0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2%,全市入駐證券經營機構(營業部)9家。證券代理交易額1342.66億元,比上年增長46.1%。證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餘額6.79億元,增長74.9%;指定與託管證券市值為49.36億元,增長16.1%;年末證券投資者開戶數(資金戶)為248158戶(其中B股1219戶),比上年末增長14.1%。
全市保險公司28家,其中財產保險主體16家,人壽保險主體12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40.91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3.11億元,增長11.1%,人身保險保費收入27.80億元,增長22.1%。全年共支付各項賠款及給付12.24億元,增長8.7%。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6.52億元,增長11.6%,人身保險賠付支出5.72億元,增長5.6%。

社會事業

河源

教育事業

2015年底,河源市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實現了教育強縣(區)全覆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區)全覆蓋、教育強鎮全覆蓋,483所義務教育學校均通過廣東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督導評估。2019年7月底,實現“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全覆蓋。
截至2019年底,河源市共有幼稚園575所,在園幼兒11.94萬人,學前教育幼兒入園率98.32%,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國小364所,在校學生31.27萬人,學齡人口入學率達100%;普通中學198所,其中,初級中學110所,高級中學19所,完全中學10所;一貫制學校59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56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3所。國中在校學生13.77萬人,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100%,高中在校學生6.52萬人,比上年增加2799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上年95.13%提高至95.15%;本市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2.12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8000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23人,在校生13352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5.2%和4.1%,建有市級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工作室30個,培育中國小首席教師66名。截至2019年9月,全市有高職院校1所、中職學校15所。其中,河源市衛生學校、河源理工學校、河源技師學院等3所院校成功創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示範學校,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成功創建省高職高專發展改革示範學校。
截至2020年12月,北京高校河源籍在讀學生達到106人,其中本科65人,碩士34人,博士7人;包含北京大學25人,清華大學11人。在讀學生專業覆蓋文理醫工、美術音樂;文科商管類占35%,理工科占44%,醫學與藝術類各占10%多。
主要中學(公辦)
主要中學(民辦)
北大附屬德愛國際學校
河源市正德中學
龍川第一實驗學校
龍川宏圖學校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河源學校
江東新區東華學校
和平縣東華學校
連平縣南山實驗學校
黃岡實驗中學
河源市源城區光明學校
河源市南開實驗學校
東源縣東華學校
中職學校
東源衛生職業技術學校
河源市特蕾新藝術幼兒師範學校
紫金縣職業技術學校
-
-
中等職業教育擬招生學校名單,參考資料來源:
高等學校
學校名稱辦學層次備註
本科
省屬公辦本科高等學校
專科
粵東西北唯一一所廣東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特殊教育學校:河源市博愛學校、和平縣和愛學校、連平縣仁愛學校、紫金縣啟智學校、源城區陽光學校、東源縣特殊學校、龍川縣特殊教育學校。
示範性高中:河源市河源中學龍川縣第一中學紫金中學(截至2008年11月)。

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底,河源市共有民眾文化事業機構107個,其中文化館7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00個。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7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7個,館藏量達201.38萬冊(件),全年總流通303.3萬人次。博物館8個,歷史文物藏品22020套、67257件;檔案館8個,館藏量41.3萬卷,增長0.73%;已開放各類檔案3.9萬卷,比上年增長14.50%。廣播電視台6座,年末全市有線數位電視用戶60.46萬戶,比上年增長6.05%。出版各類報紙4種,發行1797萬份。2021年1月,河源市圖書館實現與各縣(區)圖書館“通借通還”,設有10個“源·悅”書屋(自助圖書館)。
河源市高新區圖書館位於高新區中央活力區,於2020年6月動工,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造價近2億元,擬於2021年6月交付使用。
文化事業
  • 6
    文化公園

科學技術

2019年,河源市共組織實施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2項;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91個,其中本年新增4個;全年專利申請受理量達到4547件,比上年下降14.34%,其中專利申請授權量2936件,比上年增長16.05%;高新技術企業170家,本年新增29家。
截至2020年12月,河源市人才總量45萬人,其中,高職稱高學歷高技能人才14萬,引進急需緊缺人才100多人。全市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國家級“星創天地”8 家; 1人入選國家“萬人計畫”科技創業領軍人才;7個創新創業團隊、12個人才工程項目入選省“揚帆計畫”;1個入選“珠江人才計畫”創新創業團隊;1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20年人才工作經費超過2.5億元。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底,河源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033個(含農村衛生站及村級醫療點),其中醫院、衛生院158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7個,婦幼保健院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7255張,比上年增長8.65%;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14547張,增長9.57%。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9059人,增長8.22%;其中執業醫師4298人,執業助理醫師2295人,註冊護士8426人,分別增長9.11%、11.79%和12.06%。全市已建立農村衛生站及村級醫療點1531個。全市農村清潔衛生水普及率達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2.4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07%。全年無償獻血23991人次,獻血量758.22萬毫升。
深河人民醫院項目由深圳全額幫扶建設,擬建設成為現代化三級綜合醫院,預計於2020年底建成。2019年12月6日,深河人民醫院主體結構正式封頂。
2020年11月,河源市入選國家醫療保障局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城市名單。
三級甲等醫院:河源市人民醫院

體育事業

2019年,河源市體育健兒在參加省級以上各類重大比賽中,共獲得金牌332枚、銀牌446枚,其中獲得全國體育比賽金牌2枚。全年共舉辦各類民眾體育競賽和體育活動200次,體育人口達123萬人。

社會保障

2019年末河源市參加職工養老保險6.49萬人,淨減3.8萬人;參保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離退休人員10.53萬人,淨增0.2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24.23萬人,淨減6.03萬人,失業保險金標準為1269元/月。參加工傷保險30.41萬人,淨減2.6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11.97萬人,淨增3.97萬人。參加生育保險30.66萬人,淨增1.98萬人。年末參加職工醫療保險的人數36.18萬人,淨增1.2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人數275.23萬人,減少11.40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支出總額24.40億元,受益人口達77.67萬人。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民眾達7.66萬人,其中城鎮0.59萬人,農村7.07萬人。共發放低保救濟金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年末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17030張,增長3%,收養人數1104人,下降0.8%。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3.77億元,籌集社會福利公益金3606萬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2.9%和11.8%。全年完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投資額6.45億元,比上年增長17.1%。

通信傳媒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郵政業2010年不變價,電信業2015年不變價,下同)170.94億元,比上年增長61.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6.12億元,增長 10.9%,電信業務總量164.82億元,增長64.3%。年末電話總用戶311.17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0.4%,其中,固定電話用戶29.3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81.86萬戶。年末4G行動電話用戶213.99萬戶,比上年末減少14.56萬戶。年末網際網路寬頻(固定)接入用戶65.1萬戶,比上年末減少5.8萬戶。年末移動網際網路用戶224.87萬戶,下降5.2%。

生態環境

2019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公布了2019年統籌強化監督(第一階段)黑臭水體專項排查情況,河源被列入“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低於80%的城市名單”,消除比例為50%。2019年末全市地表水質保持在各功能區標準,其中東江幹流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新豐江、楓樹壩兩大水庫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市區空氣品質達標率97.8%,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57天,沒有下過酸雨。
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83.33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面積6579.46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2.98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2.5%。活立木蓄積量6370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5.6%。全民義務植樹449.5萬株。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2.98%,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5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6.3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6.8%。其中,建成省級自然保護區8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66萬公頃。

交通運輸

河源
截至2019年底,河源市全市公路通車裡程1656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8.6公里,分別比上年增加325.8和153.3公里。全年客運量2980萬人,下降18.4 %,旅客運輸周轉量37.55億人公里,下降13%,貨運量6879萬噸,增長0.3%,貨物運輸周轉量97.83億噸公里,增長3.4%。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42.2萬輛,比上年末增長 14.9%,其中私人汽車38.26萬輛,增長14.6%。民用轎車保有量達25.8萬輛,增長17%,其中私人轎車24.07萬輛,增長16.9%。全年新建四級以上公路160公里,改造縣鄉公路83公里,新增水泥硬底化村道300公里;全年新增發電機組容量5.6萬千瓦,新增11萬伏及以上變電設備容量78.6萬千伏安,輸電線路83.1千米。
  • 鐵路
河源境內的普速鐵路有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高速鐵路有贛深高速鐵路龍龍高速鐵路。其中贛深高速鐵路擬於2021年通車運營,龍龍高速鐵路梅州至龍川段於2019年12月15日正式動工。境內辦理客運業務的火車站有:河源站龍川站和平站。在建鐵路車站有:河源東站龍川西站和平東站東源站(河源北站)。
河源市是京九鐵路進入廣東省的第一座城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境內龍川北站是華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京九鐵路全線最長的五指山隧道、全線最高的黃沙尾大橋和贛深高鐵廣東段最長隧道松崗山隧道位於和平縣境內。
  • 公路
高速公路:廣河高速公路(S2)、惠河高速公路(G35)、粵贛高速公路(G4511)、梅河高速公路(G35)、汕湛高速公路(S14)、大廣高速公路(G45)、汕頭-昆明高速公路(G78)、武漢-深圳高速公路(G4E)、河惠莞高速公路(G25)。規劃路有河惠汕高速公路、龍尋高速公路、梅河韶高速公路等。
  • 水運
新豐江貫通東西,東江貫通南北並兩江在市區交匯,其中東江水運上至龍川,下通惠州、東莞、廣州,在市區設有河源港、龍川設有老隆港,在江東新區古竹鎮擬設古竹港。
  • 機場
河源通用機場是廣東省民用航空“十三五”規劃新增通用機場,建設規模為A1級,定位為南方通用機場網路重要成員,擬選址江東新區古竹鎮。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河源城市候機樓於2012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於2018年9月18日遷至新址。
  • 公交
1989年,源城區建委投放2輛客車作為公車,開通了2條線路,是為河源公交事業之肇始。1994年下半年,市公用事業局與外地客車廠合作,以私人承包方式投放30輛小型公車。2010年,市國資委組建綠都公交,統一經營市區和周邊城鄉公交,陸續開通了14條公交線路,投放了131輛“春天綠”公車。2012年底,引進粵運交通,成立河源粵運公司,綠都公司隸之。2015年,陸續購進新能源公車,進入純電動時代。
截至2020年7月,河源新能源公車數量增至170輛,運營線路增加到44條,並推出了一批定製線路,公交服務覆蓋範圍由市區集中居住區擴大到整個市區及周邊仙塘、埔前、新港、臨江、古竹等鄉鎮。

歷史文化

河源

客家文化

  • 人文歷史
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客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河源客家人以東江流域為聚居地,形成了以東江為情感紐帶的獨具個性的客家文化。
和平邑人徐旭曾所著《豐湖雜記》是中國系統論述客家歷史文化的開山之作。
槎城文化
  • 80
    客家文化
  • 36
    佗城秋闈
  • 民間藝術
客家民間藝術多姿多彩,如客家山歌、龍川雜技、紫金花朝戲,東江客家美食,龍川雜技、紫金花朝戲、連平採茶戲、和平紙馬舞、舞春牛、船燈舞、花燈舞、客家婚慶等等,以及以“重名節、重孝悌、重文教、重信義”著稱的客家人精神。河源每個縣區都有客家歌舞團,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平縣的忠信客家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川縣的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和平縣的採茶劇團有著漢劇和採茶劇相結合的戲韻。
  • 建築民居
河源民居建築皆以宗族、家族為單位建築的住宅群,屋形多為圍龍屋四角樓、四合院和吊腳樓等客家屋式。其中河源地區的圍龍屋是以半月形為主體,四角樓是以炮樓式為主體,四合院是以天井採光為主體,吊腳樓是以走馬樓為主體。除吊腳樓屬山寨人居住,有著明顯的山民建築特徵外,四角樓、四合院建築內部設計都與半月形圍龍屋有著大同小異之處。

紅色文化

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全國最早開展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地方之一,是全國最早開展農民運動的地區之一,是全國最早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地方之一,是全國最早建立蘇維埃政府的地方之一,是中共東江特委和中共後東特委的所在地,是東江縱隊的革命根據地,是粵贛湘邊縱隊的活躍地區,是廣東最早的解放區,其中龍川縣是解放戰爭時期廣東最早解放的縣份。截至2020年8月,全市革命遺址總數為679處。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紫金縣被納為重點老區蘇區。
截至2016年10月,全市共有烈士紀念設施1975個,其中,烈士墓1863個,紀念碑、亭、塔等112個。河源保存完好且有一定規模的烈士陵園和紀念碑等紀念設施共有20個左右。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是全國首座抗日紀念碑。

語言文化

河源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屬於客家方言地區。河源市地處梅州市與廣州市之間,河源話客家語(梅縣話)及粵語(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有的詞語與廣州話相近,而河源市內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等各縣區之間的方言也有較大差異。但總體上河源市均屬於客家方言地區。河源電視台客家話新聞節目及公交報站語言中均使用到了水源音客家話(以龍川佗城話為準)。
河源市的漢語方言圖河源市的漢語方言圖

得名緣由

東江自北向南流經河源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河源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河源市區三面環水,因而得名河源。

風景名勝

河源
截至2019年底,接待旅遊總人數4020.5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1%。其中,國內遊客4010.32萬人次,增長12.1%;國際遊客10.25萬人次,增長21.7%。旅遊住宿設施接待過夜遊客1940.82萬人次,增長12.3%。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357.66億元,增長12.9%。2019年末,全市各類旅行社50家;已評定的星級飯店18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家,四星級飯店2家;A級景區15個,其中4A景區7個。
  • 佗城景區
佗城景區位於龍川縣佗城鎮,是秦朝嶺南四大古邑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由於這裡長期為縣、州治所,因此文物薈萃,保留有80多處古蹟和古建築,有越王井、越王廟、越王故居、衙前古獅、孔廟(學宮)、正相塔、正相寺、蘇堤、考棚等。佗城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的美譽。
  • 林寨古村
林寨古村,位於和平縣林寨鎮,以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建築群而聞名,是廣東省首批27個古村落之一,是典型客家民居。內有清代、民國古民居200多幢,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4座。景區相繼被命名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傳統優秀建築文化遺產名村”。2017年6月,古村系列照片登上美國郵票,並在第10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上獲記錄獎。
  • 龜峰塔
龜峰塔位於源城區東江江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距今有八百多年歷史 , 是廣東省可考的南宋早期閣樓式磚塔,200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龜峰塔歷史悠久 ,樓式典雅, 平面為六角形,塔體通高為42.6米 , 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
  • 南園古村
南園古村位於東源縣仙塘鎮。南園古村有明清時期客家圍屋建築群,共有古民居建築30多座。南園古村古建築有客家圍龍屋、雕樓、書院等, 多以府第式結構為主, 講究風水布局、主次對稱, 多採用青磚灰瓦, 雕樑畫棟,工藝精湛。具有代表性的有“大夫第”“新衙門”“老衙門”“古炮樓遺址”“柳溪書院”等。
  • 燕岩六祖古寺
燕岩古寺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陂頭鎮夏田村,地處市境最西邊。在一千多年前,古寺就有一定的規模,占地建築面積上萬平方米,有禪堂、有講經堂、有齋堂等。古寺後面有一個天然溶洞,名為燕岩。
  • 蘇家圍客家鄉村旅遊區
蘇家圍客家鄉村旅遊區位於東源縣義合鎮蘇圍村,是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因蘇東坡後裔在此聚居而得名。
新老八景
桂岫晴嵐
梧峰夕照
寶江漁唱
石徑樵歸
龍津晚渡
東埔春耕
龜峰寶塔
燕石長亭
雙城秋月
三郭平畦
奎閣槎流
鼓樓春霄
鱷湖青曲
古道榕蔭
龍廟風帆
逍遙幽壑
其他景點
鏡花緣
金化廟
桂山禪
蘇家圍客家鄉村旅遊區
靈鷲禪寺
白雲古寺
恐龍化石展館
亞洲第一高噴泉
龍鳳寺
南越古寺
龜峰塔
黃牛石森林公園
九龍灣漂游
客家民俗博物館
牛峙山
白溪
水坑生態風景區
湯湖溫泉
熱水漂流
興隆民俗村
黃龍巖
華宇溫泉
東江畫廊
桂山國家森林公園
春沐源小鎮

名優特產

河源客家名菜:東江釀豆腐韭菜炒河蝦上湯桂花魚東江鹽焗雞釀三寶、薯絲煲、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紅燜豬肉、肉丸、燜香菇、炒仔鴨、全豬湯等等。河源地區的菜餚主要為客家菜,客家菜偏重“肥、鹹、熟”。河源小吃有艾糍、鐵勺粄、老鼠粄、發糕、糍粑、九重皮、煎堆、酥角等等。
釀豆腐
河源的釀豆腐別有一番風味,是客家菜的代表,鮮嫩滑香,營養豐富。一家煮,十家香,是客家逢年過節的保留菜式。
韭菜炒河蝦
或濃郁多汁,或清淡爽口,蝦營養豐富,其肉質鬆軟,易消化,對身體虛弱以及病後需要調養的人是很好的食物;蝦中含有豐富的鎂,鎂對心臟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能很好的保護心血管系統。
上湯桂花魚
桂花魚又名鱖魚,皮滑骨少,肉質鮮嫩,盛產於新豐江水庫,為東江名菜。
選用萬綠湖特產桂花魚精心製作,刀工精細,魚色乳白,口感鮮美,清甜嫩滑。
東江鹽焗雞
製法獨特,味香濃郁,皮爽肉滑,以沙姜油鹽佐食,風味極佳。色澤微黃,皮脆肉嫩,骨肉鮮香,風味誘人,是宴會上常用的佳肴。
客家釀三寶
釀苦瓜、釀辣椒和釀茄子集於一盤,色澤各異,形態美觀,味道獨特。
紅炆肉
豬肉脆滑爽嫩,做得非常入味,鹹甜味道適中,色澤金黃,風味獨特,爽口軟滑,肥而不膩。
水晶雞
色澤光滑,原汁入味,肉嫩味鮮。
清煲草魚
將草魚去鱗、宰淨,切成大塊放入瓦缽內,然後加入調料加蓋煲。
娘酒醉河蝦
娘酒、薑片放進水煲,加生猛河蝦、味素,鹽煲熟。娘酒醉河蝦鮮甜香醇,酒香蝦爽。
薯絲煲
清甜爽口,滑而不膩,口味香濃。河源連平薯絲、雞汁、大蒜、花生油、調料等適量。

著名人物

趙佗趙佗
在古代, 河源曾經出過許多進士。在清朝,這裡曾出過“一門三代四節鉞,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顏檢家族。這裡是太平天國名將馮雲山石達開的祖居地,是中國革命的審計創始人阮嘯仙、中國青年運動和工人運動的領袖劉爾崧、中國革命東江三傑劉琴西黃居仁黃克、中國文學評論家肖殷的故鄉。
  • 古代
趙佗,河北正定人,秦朝將領,南越國創建者,首任龍川縣令。
韋昌明,龍川縣人,於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中進士,歷官校書郎,轉秘書監丞、御史,授翰林學士。
古成之,宋朝廣東第一位中進士者。歷官元氏縣尉、山東青州益都知縣、校書郎、綿州(今四川綿陽)魏城知縣、漢州綿竹知縣。
徐旭曾,和平人,客家學開山鼻祖。所著《豐湖雜記》是系統論述客家歷史文化的開山之作,被譽稱為“客家人的宣言”“客家民系最終形成的標誌”。
顏檢,連平縣人,巡撫顏希深子。歷任江西吉安知府、雲南鹽法道、迤南兵備道、江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直隸總督、漕運總督等。
  • 近代
顏伯燾,連平縣人,曾任閩浙總督。鴉片戰爭中的主戰派官員之一。
徐傅霖,廣東和平人,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學士。歷任廣東省高等審判廳廳長、軍政府法務部部長兼大理院院長等。
黃強,歷任廣東都督府軍務科長、廣東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校長、粵軍第七路司令等。
阮嘯仙,廣東河源人,曾任中央審計委員會主席,中共歷史上首位“審計長”,是人民審計制度的創建者和奠基者。“東江三傑”之一。
黃居仁,歷任青年團廣州地方委員會書記兼團廣州地委組織部部長、中央廣東(兩廣)區委青年運動委員會書記,併兼任青年團廣東(兩廣)區委書記等職。
劉爾崧,是我國早期工人運動的領袖之一,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又是廣東青年革命運動的先驅。
黃克,曾為東江工農革命軍總指揮。
劉琴西,1927年紫金縣“四·二六”武裝暴動總指揮,曾主持成立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
黃漢廷,廣東和平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團長,淞滬抗戰時率部守土抗戰,獲授寶鼎勳章。戰後倡建了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全國首座抗日紀念碑)。
黃麟書,龍川縣人,畢業於日本東京中央大學經濟系,曾兩度出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創辦多間省立專科學校、省立師範學校。
何健生,中央軍委獨立功勳榮譽章、三級解放勳章獲授者。組織和策劃“建國號”飛機起義(“建國號”後為八路軍第一架飛機),奉命籌辦中共首所航校。
  • 現代
鄔保良,龍川人,著名化學家。1933年起任武漢大學教授、化學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8月至1952年10月任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即校長)。
蕭殷,龍川佗城人,是中國作家協會創建時的元老之一,曾任中國作協青年作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任《文藝報》副主編、《人民文學》編輯部主任和文學講習所(魯迅文學院前身)副所長。
巫漪麗,祖居河源龍川,美籍華人鋼琴演奏者,中國第一代鋼琴家、中國鋼琴啟蒙人之一。
張其彬,1966年參與“兩彈”結合發射試驗。參與和指揮東風三號首次發射試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東方紅二號挖潛增程試驗等。
肖揚,廣東河源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國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
張百如,曾任雲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
黃淑和,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曾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溫儒敏,全國中國小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
郭東林,以純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東源縣人。2019年10月,胡潤百富榜排名第747位,財富值55億元人民幣。
李河君,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2015年2月《胡潤全球百富榜》中國首富。
林立,深圳市立業集團董事長、中國平安監事,紫金縣人。位列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20位,財富值950億元人民幣。
江凌,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程學源,中國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
餘勇,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九連真人,以客家語為主要音樂語言的樂隊,曾參加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和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2018年滾石原創樂隊大賽冠軍。

城市榮譽

河源
河源市是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最具發展潛力金融生態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閒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2017年10月,河源市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榮譽稱號。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020年10月,獲“全國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25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註:城東街道臨江鎮古竹鎮實際由河源江東新區代管。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源市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其範圍是東經114°14′至115°36′,北緯23°10′至24°47′,河源市中心城區與廣州深圳香港的直線距離均在200公里以內,是粵東西北唯一同時近距離接受三個國際都市輻射帶動的地級市。全市面積1.5642萬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河源市處於粵東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的結合部,屬山地丘陵地區。境內地勢東北向西南傾斜,粵贛邊境山高嶺峻,最高峰連平縣黃牛石頂,海拔1430米。山脈多北東走向,主要山脈有北西部九連山脈,斜貫中部的羅浮山脈及南東邊緣的蓮花山脈。東江、新豐江縱貫全境,山嶺與盆地相間,在山間和東江邊分布著沖積小平原和寬廣的谷地。在地貌分區上,河源市地貌主要屬粵東褶斷侵蝕剝蝕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進一步可劃出4個北東向平行排布的帶狀亞區。北西部連平則屬粵北褶斷侵蝕溶蝕中低山區。

氣候

河源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偏高,年平均氣溫21.0℃,比常年偏高0.5℃,全年氣溫變化異常,高溫日數多;年平均降水量1742.0毫米,比常年略偏多,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日照時數偏少,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733.9小時,比常年偏少1成,時空分布不均。

水文

河源市水系分為東江、北江、韓江三大流域,東江流域面積13737平方千米,約占全市面積的87.3%;北江流域面積326平方千米,約占全市面積2.1%;韓江流域面積1670平方千米,約占全市面積10.6%。全市有近百條河流。
市境內第一大河流為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椏髻缽山和安遠縣三百山,上游稱尋烏水,流入廣東在龍川五合圩與安遠水匯合後始稱東江,全長562千米,流經市境內龍川、和平、東源、源城和紫金等縣區,境內河段長193.6千米。
第二大河是新豐江,發源於新豐縣小鎮崖婆石,流經新豐縣小鎮、梅坑、豐城、大席等鄉鎮向南流經西坑,與連平忠信河匯合流入東源縣境內半江,納船塘河、駱湖河、燈塔河,再集治溪、立溪、古嶺、南湖諸水,穿過河源市區而匯入東江,也是東江第一大支流。此外,較大的河流還有秋香江浰江

自然資源

大美河源,綠野仙蹤大美河源,綠野仙蹤

水資源

河源市地表水資源的區域劃分,原則上以單一大流域或若干小流域集合為界定進行劃分。河源市劃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東江韓江北江流域。其中,東江流域13737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87.3%,主要集中在東源、源城、龍川、連平、和平、紫金縣境內;韓江流域1670平方千米,位於龍川、紫金境內,占全市總面積10.6%;北江流域326平方千米,主要位於連平縣陂頭鎮、貴東鎮境內,占全市總面積2.1%。
河源市地下水資源為 43.06億立方米,其中東江流域為39.01億立方米,韓江流域為3.32億立方米,北江流域為0.728億立方米 。河源市地處東江、韓江和北江中上游,境內河流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經測算,全市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49.81萬千瓦,可開發水力資源114.28萬千瓦,其中單站裝機容量5萬千瓦以下的小水電可開發資源70.03萬千瓦。至2008年,全市已開發小水電站裝機容量38.68萬千瓦。
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19年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中,河源位列第13名。

生物資源

河源市光、熱、水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有野生植物280科、1645屬、7055種;栽培植物633種,分隸於111科、361屬;有真菌1959種,其中食用菌185種,藥用真菌97種。植物種類中,有桫欏、銀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白豆杉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全市有陸生脊椎動物829種,其中獸類124種、鳥類510種、爬行類145種、兩棲類50種;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蟒蛇等,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

礦產資源

河源市礦產資源豐富,礦類齊全,已發現礦產56種,礦產地262處,其中已探明儲量礦產36種,主要有鐵、銅、鉛、鋅、鎢、錫、輕稀土、鈾、螢石、水泥用灰岩、陶瓷土、冶金用白雲岩、煤、鈷、金、銀、鉭、銦、鎘、耐火黏土、石墨、沸石、礦泉水、地熱水、磚瓦用黏土等。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17處,小型礦床55處。
主要的優勢礦產為鐵、鎢、錫、瓷土、螢石等,探明鐵礦儲量2.83億噸,占全省總量的39%,其中連平縣大頂鐵礦儲量居全省第一;探明鎢礦儲量氧化鎢24萬噸,占全省總量的26.9%,其中連平縣鋸板坑鎢礦是全省最大的大型鎢礦;探明螢石礦儲量685萬噸,占全省總量的50.4%,其中東源縣到吉螢石礦儲量居全省第一。

人口

河源(廣東河源市)
2019年末,河源市常住人口310.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7萬人,增長3.78‰。城鎮人口比重46.5%,比上年提高1.25個百分點。年末戶籍總人口372.2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5萬人,降低1.34‰。
全市有五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還有少量的畲族、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全市少數民族戶籍人口3萬多人,有1個畲族鄉、9個畲族村,東源縣漳溪畲族鄉是全省唯一的畲族鄉。
截至2021年3月,河源市有歸僑910人,僑眷40.6萬人,海外華僑華人51.5萬人。海外華僑華人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港澳台同胞13.7萬人,港澳台眷屬16.2萬人。

政治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市委常委、市委書記
市委常委、市委副書記、市長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市委常委、副市長
註:統計截至2020年3月

友好城市

國家城市結好年份
韓國
2012年
義大利
2015年
美國
塔斯廷市
2015年

經濟

河源(廣東河源市)

綜述

經省統計局統一核算,201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1080.03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1.17億元,增長5.0%,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0.3%,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371.81億元,增長5.7%,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39.6%,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587.04億元,增長5.4%,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0.1%,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7:34.6:54.7調整為11.2:34.4:54.4。2019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4842元,增長5.3%,按平均匯率折算為5051美元。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9.3%。全年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7.48億元,增長0.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70.22億元,增長11.8%。
槎城景觀
  • 6
    城市景觀
  • 8
    煙火河源

第一產業

2019年,河源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9.44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農業產值106.45億元,增長5.7%;林業產值32.86億元,增長12.3%;牧業產值41.93億元,下降0.4%;漁業產值5.13億元,增長6.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08億元,增長7.0%。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13.06萬公頃,比上年增加205公頃。糖料種植面積1159公頃,比上年增加29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3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88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69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837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79.33萬噸,其中稻穀75.77萬噸,增長2.7%。糖蔗產量8.71萬噸,增長35.7%;花生產量7.56萬噸,增長3.4%;蔬菜產量74.82萬噸,增長5.3%;水果產量43.72萬噸,增長5.1%;茶葉產量6928噸,增長15.1%。水產品總產量4.49萬噸,增長5.3%。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紫金縣茶葉產業園、和平縣獼猴桃產業園、連平縣鷹嘴蜜桃產業園、河源市(東瑞)生豬產業園、源城區蔬菜產業園、東源縣板栗產業園、東源縣茶葉產業園、和平縣腐竹產業園。
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河源米粉連平鷹嘴蜜桃、和平獼猴桃、紫金春甜柑。

第二產業

2019年,河源市實現全社會工業增加值334.61億元,比上年增長6.0%。年末全市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25家,比上年末增加8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206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1.43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民營企業增加值187.23億元,增長7.1%。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116.59億元,比上年增長6.5%,先進制造業增加值156.44億元,比上年增長9.5%,優勢傳統產業增加值71.37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8%,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20.13%,比上年提高10.9個百分點。全市工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28家,比上年增加7家;實現工業增加值261.94億元,增長5.8%,增速比全市規上工業低0.3個百分點;實現入庫稅收25.03億元,下降0.02%。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72.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2%。全年具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施工企業135家,比上年增加9家。
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源市江東新區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龍華(紫金)產業轉移工業園、大鵬(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連平縣生態工業園

第三產業

2019年河源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1.8%,金融業增加值增長8.0%,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3.2%,其他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0%。現代服務業增加值280.25億元,增長5.3%,占服務業的比重為47.7%。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126.23億元,增長5.0%,占服務業的比重為21.5%。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4.67億元,比上年增長7.1%。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7.40億元,比上年增長7.7%。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51.09億元,增長7.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6.31億元,增長10.1%。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04.06億元,增長7.7%;零售業零售額526.13億元,增長7.8%;住宿業零售額18.61億元,增長7.2%;餐飲業零售額28.60億元,增長8.0%。限額以上單位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21.05億元,增長0.6%。
進出口總額3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出口總額251.2億元,增長16.7%。在出口總值中,河源對美國、香港、歐盟(28國)、日本、東協(10國)、台灣的出口額共202.4億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80.6%。全市工商登記在冊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2125家,比上年減少25家。全年簽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87個,契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1.93億元,比上年下降63.9%;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96億元,比上年增長43.1%。
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448.0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2%,全市入駐證券經營機構(營業部)9家。證券代理交易額1342.66億元,比上年增長46.1%。證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餘額6.79億元,增長74.9%;指定與託管證券市值為49.36億元,增長16.1%;年末證券投資者開戶數(資金戶)為248158戶(其中B股1219戶),比上年末增長14.1%。
全市保險公司28家,其中財產保險主體16家,人壽保險主體12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40.91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13.11億元,增長11.1%,人身保險保費收入27.80億元,增長22.1%。全年共支付各項賠款及給付12.24億元,增長8.7%。其中,財產保險賠款支出6.52億元,增長11.6%,人身保險賠付支出5.72億元,增長5.6%。

社會事業

河源(廣東河源市)

教育事業

2015年底,河源市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實現了教育強縣(區)全覆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區)全覆蓋、教育強鎮全覆蓋,483所義務教育學校均通過廣東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督導評估。2019年7月底,實現“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全覆蓋。
截至2019年底,河源市共有幼稚園575所,在園幼兒11.94萬人,學前教育幼兒入園率98.32%,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國小364所,在校學生31.27萬人,學齡人口入學率達100%;普通中學198所,其中,初級中學110所,高級中學19所,完全中學10所;一貫制學校59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56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3所。國中在校學生13.77萬人,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100%,高中在校學生6.52萬人,比上年增加2799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上年95.13%提高至95.15%;本市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2.12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8000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23人,在校生13352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5.2%和4.1%,建有市級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工作室30個,培育中國小首席教師66名。截至2019年9月,全市有高職院校1所、中職學校15所。其中,河源市衛生學校、河源理工學校、河源技師學院等3所院校成功創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示範學校,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成功創建省高職高專發展改革示範學校。
截至2020年12月,北京高校河源籍在讀學生達到106人,其中本科65人,碩士34人,博士7人;包含北京大學25人,清華大學11人。在讀學生專業覆蓋文理醫工、美術音樂;文科商管類占35%,理工科占44%,醫學與藝術類各占10%多。
主要中學(公辦)
主要中學(民辦)
北大附屬德愛國際學校
河源市正德中學
龍川第一實驗學校
龍川宏圖學校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河源學校
江東新區東華學校
和平縣東華學校
連平縣南山實驗學校
黃岡實驗中學
河源市源城區光明學校
河源市南開實驗學校
東源縣東華學校
中職學校
東源衛生職業技術學校
河源市特蕾新藝術幼兒師範學校
紫金縣職業技術學校
-
-
中等職業教育擬招生學校名單,參考資料來源:
高等學校
學校名稱辦學層次備註
本科
省屬公辦本科高等學校
專科
粵東西北唯一一所廣東省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特殊教育學校:河源市博愛學校、和平縣和愛學校、連平縣仁愛學校、紫金縣啟智學校、源城區陽光學校、東源縣特殊學校、龍川縣特殊教育學校。
示範性高中:河源市河源中學龍川縣第一中學紫金中學(截至2008年11月)。

文化事業

截至2019年底,河源市共有民眾文化事業機構107個,其中文化館7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00個。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7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7個,館藏量達201.38萬冊(件),全年總流通303.3萬人次。博物館8個,歷史文物藏品22020套、67257件;檔案館8個,館藏量41.3萬卷,增長0.73%;已開放各類檔案3.9萬卷,比上年增長14.50%。廣播電視台6座,年末全市有線數位電視用戶60.46萬戶,比上年增長6.05%。出版各類報紙4種,發行1797萬份。2021年1月,河源市圖書館實現與各縣(區)圖書館“通借通還”,設有10個“源·悅”書屋(自助圖書館)。
河源市高新區圖書館位於高新區中央活力區,於2020年6月動工,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造價近2億元,擬於2021年6月交付使用。
文化事業
  • 6
    文化公園

科學技術

2019年,河源市共組織實施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2項;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91個,其中本年新增4個;全年專利申請受理量達到4547件,比上年下降14.34%,其中專利申請授權量2936件,比上年增長16.05%;高新技術企業170家,本年新增29家。
截至2020年12月,河源市人才總量45萬人,其中,高職稱高學歷高技能人才14萬,引進急需緊缺人才100多人。全市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國家級“星創天地”8 家; 1人入選國家“萬人計畫”科技創業領軍人才;7個創新創業團隊、12個人才工程項目入選省“揚帆計畫”;1個入選“珠江人才計畫”創新創業團隊;1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20年人才工作經費超過2.5億元。

醫療衛生

截至2019年底,河源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033個(含農村衛生站及村級醫療點),其中醫院、衛生院158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7個,婦幼保健院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7255張,比上年增長8.65%;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14547張,增長9.57%。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9059人,增長8.22%;其中執業醫師4298人,執業助理醫師2295人,註冊護士8426人,分別增長9.11%、11.79%和12.06%。全市已建立農村衛生站及村級醫療點1531個。全市農村清潔衛生水普及率達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2.48%,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9.07%。全年無償獻血23991人次,獻血量758.22萬毫升。
深河人民醫院項目由深圳全額幫扶建設,擬建設成為現代化三級綜合醫院,預計於2020年底建成。2019年12月6日,深河人民醫院主體結構正式封頂。
2020年11月,河源市入選國家醫療保障局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城市名單。
三級甲等醫院:河源市人民醫院

體育事業

2019年,河源市體育健兒在參加省級以上各類重大比賽中,共獲得金牌332枚、銀牌446枚,其中獲得全國體育比賽金牌2枚。全年共舉辦各類民眾體育競賽和體育活動200次,體育人口達123萬人。

社會保障

2019年末河源市參加職工養老保險6.49萬人,淨減3.8萬人;參保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離退休人員10.53萬人,淨增0.2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24.23萬人,淨減6.03萬人,失業保險金標準為1269元/月。參加工傷保險30.41萬人,淨減2.6萬人,其中,參保農民工11.97萬人,淨增3.97萬人。參加生育保險30.66萬人,淨增1.98萬人。年末參加職工醫療保險的人數36.18萬人,淨增1.2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人數275.23萬人,減少11.40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支出總額24.40億元,受益人口達77.67萬人。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民眾達7.66萬人,其中城鎮0.59萬人,農村7.07萬人。共發放低保救濟金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年末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17030張,增長3%,收養人數1104人,下降0.8%。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3.77億元,籌集社會福利公益金3606萬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2.9%和11.8%。全年完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投資額6.45億元,比上年增長17.1%。

通信傳媒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郵政業2010年不變價,電信業2015年不變價,下同)170.94億元,比上年增長61.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6.12億元,增長 10.9%,電信業務總量164.82億元,增長64.3%。年末電話總用戶311.17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0.4%,其中,固定電話用戶29.31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81.86萬戶。年末4G行動電話用戶213.99萬戶,比上年末減少14.56萬戶。年末網際網路寬頻(固定)接入用戶65.1萬戶,比上年末減少5.8萬戶。年末移動網際網路用戶224.87萬戶,下降5.2%。

生態環境

2019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公布了2019年統籌強化監督(第一階段)黑臭水體專項排查情況,河源被列入“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低於80%的城市名單”,消除比例為50%。2019年末全市地表水質保持在各功能區標準,其中東江幹流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新豐江、楓樹壩兩大水庫水質保持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市區空氣品質達標率97.8%,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57天,沒有下過酸雨。
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83.33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面積6579.46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2.98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2.5%。活立木蓄積量6370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5.6%。全民義務植樹449.5萬株。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2.98%,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5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6.3萬公頃,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6.8%。其中,建成省級自然保護區8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66萬公頃。

交通運輸

河源(廣東河源市)
截至2019年底,河源市全市公路通車裡程1656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8.6公里,分別比上年增加325.8和153.3公里。全年客運量2980萬人,下降18.4 %,旅客運輸周轉量37.55億人公里,下降13%,貨運量6879萬噸,增長0.3%,貨物運輸周轉量97.83億噸公里,增長3.4%。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42.2萬輛,比上年末增長 14.9%,其中私人汽車38.26萬輛,增長14.6%。民用轎車保有量達25.8萬輛,增長17%,其中私人轎車24.07萬輛,增長16.9%。全年新建四級以上公路160公里,改造縣鄉公路83公里,新增水泥硬底化村道300公里;全年新增發電機組容量5.6萬千瓦,新增11萬伏及以上變電設備容量78.6萬千伏安,輸電線路83.1千米。
  • 鐵路
河源境內的普速鐵路有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高速鐵路有贛深高速鐵路龍龍高速鐵路。其中贛深高速鐵路擬於2021年通車運營,龍龍高速鐵路梅州至龍川段於2019年12月15日正式動工。境內辦理客運業務的火車站有:河源站龍川站和平站。在建鐵路車站有:河源東站龍川西站和平東站東源站(河源北站)。
河源市是京九鐵路進入廣東省的第一座城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境內龍川北站是華南地區最大的編組站。京九鐵路全線最長的五指山隧道、全線最高的黃沙尾大橋和贛深高鐵廣東段最長隧道松崗山隧道位於和平縣境內。
  • 公路
高速公路:廣河高速公路(S2)、惠河高速公路(G35)、粵贛高速公路(G4511)、梅河高速公路(G35)、汕湛高速公路(S14)、大廣高速公路(G45)、汕頭-昆明高速公路(G78)、武漢-深圳高速公路(G4E)、河惠莞高速公路(G25)。規劃路有河惠汕高速公路、龍尋高速公路、梅河韶高速公路等。
  • 水運
新豐江貫通東西,東江貫通南北並兩江在市區交匯,其中東江水運上至龍川,下通惠州、東莞、廣州,在市區設有河源港、龍川設有老隆港,在江東新區古竹鎮擬設古竹港。
  • 機場
河源通用機場是廣東省民用航空“十三五”規劃新增通用機場,建設規模為A1級,定位為南方通用機場網路重要成員,擬選址江東新區古竹鎮。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河源城市候機樓於2012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於2018年9月18日遷至新址。
  • 公交
1989年,源城區建委投放2輛客車作為公車,開通了2條線路,是為河源公交事業之肇始。1994年下半年,市公用事業局與外地客車廠合作,以私人承包方式投放30輛小型公車。2010年,市國資委組建綠都公交,統一經營市區和周邊城鄉公交,陸續開通了14條公交線路,投放了131輛“春天綠”公車。2012年底,引進粵運交通,成立河源粵運公司,綠都公司隸之。2015年,陸續購進新能源公車,進入純電動時代。
截至2020年7月,河源新能源公車數量增至170輛,運營線路增加到44條,並推出了一批定製線路,公交服務覆蓋範圍由市區集中居住區擴大到整個市區及周邊仙塘、埔前、新港、臨江、古竹等鄉鎮。

歷史文化

河源(廣東河源市)

客家文化

  • 人文歷史
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客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河源客家人以東江流域為聚居地,形成了以東江為情感紐帶的獨具個性的客家文化。
和平邑人徐旭曾所著《豐湖雜記》是中國系統論述客家歷史文化的開山之作。
槎城文化
  • 80
    客家文化
  • 36
    佗城秋闈
  • 民間藝術
客家民間藝術多姿多彩,如客家山歌、龍川雜技、紫金花朝戲,東江客家美食,龍川雜技、紫金花朝戲、連平採茶戲、和平紙馬舞、舞春牛、船燈舞、花燈舞、客家婚慶等等,以及以“重名節、重孝悌、重文教、重信義”著稱的客家人精神。河源每個縣區都有客家歌舞團,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平縣的忠信客家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川縣的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和平縣的採茶劇團有著漢劇和採茶劇相結合的戲韻。
  • 建築民居
河源民居建築皆以宗族、家族為單位建築的住宅群,屋形多為圍龍屋四角樓、四合院和吊腳樓等客家屋式。其中河源地區的圍龍屋是以半月形為主體,四角樓是以炮樓式為主體,四合院是以天井採光為主體,吊腳樓是以走馬樓為主體。除吊腳樓屬山寨人居住,有著明顯的山民建築特徵外,四角樓、四合院建築內部設計都與半月形圍龍屋有著大同小異之處。

紅色文化

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全國最早開展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地方之一,是全國最早開展農民運動的地區之一,是全國最早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地方之一,是全國最早建立蘇維埃政府的地方之一,是中共東江特委和中共後東特委的所在地,是東江縱隊的革命根據地,是粵贛湘邊縱隊的活躍地區,是廣東最早的解放區,其中龍川縣是解放戰爭時期廣東最早解放的縣份。截至2020年8月,全市革命遺址總數為679處。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紫金縣被納為重點老區蘇區。
截至2016年10月,全市共有烈士紀念設施1975個,其中,烈士墓1863個,紀念碑、亭、塔等112個。河源保存完好且有一定規模的烈士陵園和紀念碑等紀念設施共有20個左右。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是全國首座抗日紀念碑。

語言文化

河源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屬於客家方言地區。河源市地處梅州市與廣州市之間,河源話客家語(梅縣話)及粵語(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有的詞語與廣州話相近,而河源市內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等各縣區之間的方言也有較大差異。但總體上河源市均屬於客家方言地區。河源電視台客家話新聞節目及公交報站語言中均使用到了水源音客家話(以龍川佗城話為準)。
河源市的漢語方言圖河源市的漢語方言圖

得名緣由

東江自北向南流經河源市區,新豐江從西向東繞城而過,兩江在河源市區東面交匯,使得整個河源市區三面環水,因而得名河源。

風景名勝

河源(廣東河源市)
截至2019年底,接待旅遊總人數4020.5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1%。其中,國內遊客4010.32萬人次,增長12.1%;國際遊客10.25萬人次,增長21.7%。旅遊住宿設施接待過夜遊客1940.82萬人次,增長12.3%。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357.66億元,增長12.9%。2019年末,全市各類旅行社50家;已評定的星級飯店18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家,四星級飯店2家;A級景區15個,其中4A景區7個。
  • 佗城景區
佗城景區位於龍川縣佗城鎮,是秦朝嶺南四大古邑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由於這裡長期為縣、州治所,因此文物薈萃,保留有80多處古蹟和古建築,有越王井、越王廟、越王故居、衙前古獅、孔廟(學宮)、正相塔、正相寺、蘇堤、考棚等。佗城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的美譽。
  • 林寨古村
林寨古村,位於和平縣林寨鎮,以中國最大的四角樓建築群而聞名,是廣東省首批27個古村落之一,是典型客家民居。內有清代、民國古民居200多幢,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4座。景區相繼被命名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傳統優秀建築文化遺產名村”。2017年6月,古村系列照片登上美國郵票,並在第10屆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獎”年賽上獲記錄獎。
  • 龜峰塔
龜峰塔位於源城區東江江畔,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距今有八百多年歷史 , 是廣東省可考的南宋早期閣樓式磚塔,200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龜峰塔歷史悠久 ,樓式典雅, 平面為六角形,塔體通高為42.6米 , 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
  • 南園古村
南園古村位於東源縣仙塘鎮。南園古村有明清時期客家圍屋建築群,共有古民居建築30多座。南園古村古建築有客家圍龍屋、雕樓、書院等, 多以府第式結構為主, 講究風水布局、主次對稱, 多採用青磚灰瓦, 雕樑畫棟,工藝精湛。具有代表性的有“大夫第”“新衙門”“老衙門”“古炮樓遺址”“柳溪書院”等。
  • 燕岩六祖古寺
燕岩古寺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陂頭鎮夏田村,地處市境最西邊。在一千多年前,古寺就有一定的規模,占地建築面積上萬平方米,有禪堂、有講經堂、有齋堂等。古寺後面有一個天然溶洞,名為燕岩。
  • 蘇家圍客家鄉村旅遊區
蘇家圍客家鄉村旅遊區位於東源縣義合鎮蘇圍村,是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因蘇東坡後裔在此聚居而得名。
新老八景
桂岫晴嵐
梧峰夕照
寶江漁唱
石徑樵歸
龍津晚渡
東埔春耕
龜峰寶塔
燕石長亭
雙城秋月
三郭平畦
奎閣槎流
鼓樓春霄
鱷湖青曲
古道榕蔭
龍廟風帆
逍遙幽壑
其他景點
鏡花緣
金化廟
桂山禪
蘇家圍客家鄉村旅遊區
靈鷲禪寺
白雲古寺
恐龍化石展館
亞洲第一高噴泉
龍鳳寺
南越古寺
龜峰塔
黃牛石森林公園
九龍灣漂游
客家民俗博物館
牛峙山
白溪
水坑生態風景區
湯湖溫泉
熱水漂流
興隆民俗村
黃龍巖
華宇溫泉
東江畫廊
桂山國家森林公園
春沐源小鎮

名優特產

河源客家名菜:東江釀豆腐韭菜炒河蝦上湯桂花魚東江鹽焗雞釀三寶、薯絲煲、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紅燜豬肉、肉丸、燜香菇、炒仔鴨、全豬湯等等。河源地區的菜餚主要為客家菜,客家菜偏重“肥、鹹、熟”。河源小吃有艾糍、鐵勺粄、老鼠粄、發糕、糍粑、九重皮、煎堆、酥角等等。
釀豆腐
河源的釀豆腐別有一番風味,是客家菜的代表,鮮嫩滑香,營養豐富。一家煮,十家香,是客家逢年過節的保留菜式。
韭菜炒河蝦
或濃郁多汁,或清淡爽口,蝦營養豐富,其肉質鬆軟,易消化,對身體虛弱以及病後需要調養的人是很好的食物;蝦中含有豐富的鎂,鎂對心臟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能很好的保護心血管系統。
上湯桂花魚
桂花魚又名鱖魚,皮滑骨少,肉質鮮嫩,盛產於新豐江水庫,為東江名菜。
選用萬綠湖特產桂花魚精心製作,刀工精細,魚色乳白,口感鮮美,清甜嫩滑。
東江鹽焗雞
製法獨特,味香濃郁,皮爽肉滑,以沙姜油鹽佐食,風味極佳。色澤微黃,皮脆肉嫩,骨肉鮮香,風味誘人,是宴會上常用的佳肴。
客家釀三寶
釀苦瓜、釀辣椒和釀茄子集於一盤,色澤各異,形態美觀,味道獨特。
紅炆肉
豬肉脆滑爽嫩,做得非常入味,鹹甜味道適中,色澤金黃,風味獨特,爽口軟滑,肥而不膩。
水晶雞
色澤光滑,原汁入味,肉嫩味鮮。
清煲草魚
將草魚去鱗、宰淨,切成大塊放入瓦缽內,然後加入調料加蓋煲。
娘酒醉河蝦
娘酒、薑片放進水煲,加生猛河蝦、味素,鹽煲熟。娘酒醉河蝦鮮甜香醇,酒香蝦爽。
薯絲煲
清甜爽口,滑而不膩,口味香濃。河源連平薯絲、雞汁、大蒜、花生油、調料等適量。

著名人物

趙佗趙佗
在古代, 河源曾經出過許多進士。在清朝,這裡曾出過“一門三代四節鉞,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顏檢家族。這裡是太平天國名將馮雲山石達開的祖居地,是中國革命的審計創始人阮嘯仙、中國青年運動和工人運動的領袖劉爾崧、中國革命東江三傑劉琴西黃居仁黃克、中國文學評論家肖殷的故鄉。
  • 古代
趙佗,河北正定人,秦朝將領,南越國創建者,首任龍川縣令。
韋昌明,龍川縣人,於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中進士,歷官校書郎,轉秘書監丞、御史,授翰林學士。
古成之,宋朝廣東第一位中進士者。歷官元氏縣尉、山東青州益都知縣、校書郎、綿州(今四川綿陽)魏城知縣、漢州綿竹知縣。
徐旭曾,和平人,客家學開山鼻祖。所著《豐湖雜記》是系統論述客家歷史文化的開山之作,被譽稱為“客家人的宣言”“客家民系最終形成的標誌”。
顏檢,連平縣人,巡撫顏希深子。歷任江西吉安知府、雲南鹽法道、迤南兵備道、江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直隸總督、漕運總督等。
  • 近代
顏伯燾,連平縣人,曾任閩浙總督。鴉片戰爭中的主戰派官員之一。
徐傅霖,廣東和平人,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學士。歷任廣東省高等審判廳廳長、軍政府法務部部長兼大理院院長等。
黃強,歷任廣東都督府軍務科長、廣東省立甲種工業學校校長、粵軍第七路司令等。
阮嘯仙,廣東河源人,曾任中央審計委員會主席,中共歷史上首位“審計長”,是人民審計制度的創建者和奠基者。“東江三傑”之一。
黃居仁,歷任青年團廣州地方委員會書記兼團廣州地委組織部部長、中央廣東(兩廣)區委青年運動委員會書記,併兼任青年團廣東(兩廣)區委書記等職。
劉爾崧,是我國早期工人運動的領袖之一,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又是廣東青年革命運動的先驅。
黃克,曾為東江工農革命軍總指揮。
劉琴西,1927年紫金縣“四·二六”武裝暴動總指揮,曾主持成立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
黃漢廷,廣東和平人,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團長,淞滬抗戰時率部守土抗戰,獲授寶鼎勳章。戰後倡建了淞滬抗日和籍烈士紀念碑(全國首座抗日紀念碑)。
黃麟書,龍川縣人,畢業於日本東京中央大學經濟系,曾兩度出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創辦多間省立專科學校、省立師範學校。
何健生,中央軍委獨立功勳榮譽章、三級解放勳章獲授者。組織和策劃“建國號”飛機起義(“建國號”後為八路軍第一架飛機),奉命籌辦中共首所航校。
  • 現代
鄔保良,龍川人,著名化學家。1933年起任武漢大學教授、化學系主任、理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8月至1952年10月任武漢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即校長)。
蕭殷,龍川佗城人,是中國作家協會創建時的元老之一,曾任中國作協青年作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任《文藝報》副主編、《人民文學》編輯部主任和文學講習所(魯迅文學院前身)副所長。
巫漪麗,祖居河源龍川,美籍華人鋼琴演奏者,中國第一代鋼琴家、中國鋼琴啟蒙人之一。
張其彬,1966年參與“兩彈”結合發射試驗。參與和指揮東風三號首次發射試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東方紅二號挖潛增程試驗等。
肖揚,廣東河源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國政法戰線的傑出領導人。
張百如,曾任雲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
黃淑和,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曾任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黨委副書記。
溫儒敏,全國中國小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
郭東林,以純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東源縣人。2019年10月,胡潤百富榜排名第747位,財富值55億元人民幣。
李河君,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2015年2月《胡潤全球百富榜》中國首富。
林立,深圳市立業集團董事長、中國平安監事,紫金縣人。位列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20位,財富值950億元人民幣。
江凌,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程學源,中國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
餘勇,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九連真人,以客家語為主要音樂語言的樂隊,曾參加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和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2018年滾石原創樂隊大賽冠軍。

城市榮譽

河源(廣東河源市)
河源市是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最具發展潛力金融生態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閒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2017年10月,河源市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榮譽稱號。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020年10月,獲“全國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25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