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鎮(廣東省河源市臨江鎮)

臨江鎮(廣東省河源市臨江鎮)

臨江鎮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江東新區西北部,轄10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位於東江東岸沿線,與河源市和高新技術開發區隔江相望,是河源市區跨過東江向東發展的腹地。全鎮總面積13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萬人。

臨江鎮是全國食品安全示範鎮、省級中心鎮、省衛生先進鎮、省火災隱患重點整治優秀鎮。臨江鎮是納入河源市十三五重點規劃江東新區的鄉鎮之一。2017年,座落於江東新區臨江、古竹兩鎮的河源江東新區產業轉移工業園(江東新區產業園)作為廣東省起步產業園獲評省優秀。

臨江鎮位於河源市江東新區東北部,是河源未來城市規劃的中心地帶。緊靠250國道、廣梅汕鐵路,臨江鎮鎮政府駐地距離河源市政府駐地約13.4公里,距離惠河高速城南出入口約3.8公里,河源市東環路、省道242線。迎客大橋、迎客大道的貫通建設以及規劃建設中的東環高速從臨江鎮穿境而過,河源城市總體規劃“六縱十三橫”中有“三縱六橫”座落在臨江鎮,臨江被惠河、河惠汕、河紫以及東環等四條高速公路環抱其中。

2008年,臨江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76億元,稅收收入4712萬元,農村人均收入5106元。2008年8月被省批准為中心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江鎮
  • 外文名稱:Linji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河源市江東新區
  • 下轄地區:18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1個社區
  • 政府駐地:臨江鎮東門口一路
  • 電話區號:0762
  • 郵政區碼:517499
  • 地理位置:河源市西部,東江中上游東岸
  • 面積:135平方公里
  • 人口:約4萬人
  • 方言客家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火車站:河源東站(規劃建設中),河源站(輻射範圍內)
  • 車牌代碼:粵P
地理環境,概況,沿革,郵編,區劃,人文歷史,水土資源,農業發展,經濟貿易,招商引資,財稅金融,文衛事業,改革見聞,黨政工作,設施建設,2004年大事記,

地理環境

臨江鎮位於江東新區境西北部、東江中上游東岸,東鄰柏埔鎮,西與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隔江相望,南連義容鎮古竹鎮,北接源城區東埔。鎮政府駐地臨江圩,東距縣城68公里。全鎮總面積130.9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2,000公頃、山地8,000公頃。轄10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有7,042戶28,278人。高望大塘排設有紫金縣東江金珠工業園,2004年,紫金縣在臨江圩鎮成立紫金縣經濟開發試驗區臨江工業園。2005年,完成財稅總收入1354萬元,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比上年增長48.5%,其中國稅完成533萬元,地稅完成749萬元,農業二稅完成72萬元。信用社存款餘額6300萬元,貸款餘額4100萬元。2010年全鎮gdp超過20億。稅收占全縣70%以上。
臨江鎮

概況

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江東新區境西北部、東江中上游東岸。2008年末,面積130.5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3280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607人。轄1個居委會、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東門路1號。

沿革

鎮名因面臨東江而得。明代分屬寬得都上、下江東社。清代屬寬得都江東約。民國18年(1929年)屬第二區梧桐、排年鄉,民國34年分屬柏平、臨江鄉。建國初屬古柏區、第四區,1952年屬第十區(柏埔),1957年12月成立臨江鄉,1958年10月屬柏埔公社,1961年4月分立臨江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改設臨江鎮。位於縣境西北部,東江中游東岸。東鄰柏埔,西與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隔江相望,南連義容、古竹,北接源城區東埔。鎮政府駐地臨江圩,東距縣城68千米。
1988年,臨江鎮總人口4469戶2470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35人,總面積129.14平方千米,轄塘排(坑尾、角排、葉屋、石下、陽屋、塘排、梅坑、光祖頭、小徑9個自然村)、光坳(停塘、上塅、福寧、山下、中心、潭坑、 磜下、赤哨塘、盤古王9個自然村)、勝利(三坑、上壩、中心、校木、過澗5個自然村)、年豐(燈盞、高岩、上店、新壩、高橋、駱田6個自然村)、梧峰(斬坑、長安、田心、盧屋、塘角、塘尾6個自然村)、澄嶺(上田、老圍、紅光、竹頭、江口5個自然村)、聯新(沙另、茂埔、松梅、尾樓、赤泥、百丈、梅山、三房、坳里9個自然村)、前進(塘唇、桂坑、老屋、中嶺、福田、貴塘、井水、沙河、環玗、新村10個自然村)、桂林(下嶺、大嶺、高塘、羌 、下羌、石坑、中心、田心、石湖、月陂、塘廖、潭頭、橫圳13個自然村)、禾坑(小手、澳頭、洞尾、瓦嶺、羅屋、六嶺、莊村7個自然村)10個行政村和臨江圩居委會。
2004年,全鎮轄桂林、聯新、前進、禾坑、澄嶺、勝利、年豐、梧峰、光凹、塘排10個行政村和臨江1個居委會,107個自然村,總面積130.9平方千米,總人口28278人。

郵編

517475

區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441621109:~001 121臨江居委會 ~200 220塘排村 ~201 220桂林村 ~202 220聯新村 ~203 122前進村 ~204 220禾坑村 ~205 220澄嶺村 ~206 122勝利村 ~207 122年豐村 ~208 121梧峰村 ~209 220光凹村

人文歷史

鎮名因面臨東江而得。明代分屬寬得都上、下江東社。清代屬寬得都江東約。民國18年(1929年)屬第二區梧桐、排年鄉,民國34年分屬柏平、臨江鄉。建國初屬古柏區、第四區,1952年屬第十區(柏埔鎮),1957年12月成立臨江鄉,1958年10月屬柏埔公社,1961年4月分立臨江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改設臨江鎮。

水土資源

臨江鎮地勢東高西低,西南為丘陵,東北部屬山區。柏埔河流經境內匯入東江,在江口形成沖積小平原。北部梧峰村梧桐尖山為最高峰,海拔338米。氣候溫暖,光照充足,年均溫度20.9℃、降水1889毫米,無霜期310天以上。主要礦產資源有耐火石、稀土、輝綠岩、鈦鐵礦等。土特產有荔技、淡水魚。經濟以農業為主,是紫金縣糧、油、糖、豆、紅瓜主產區。1988年有水田2.3萬畝,旱地0.61萬畝。大部分布在東江及柏埔河沿岸,易受旱、澇威脅,有電動排灌機45台,建有庫容208萬立方米的斬坑水庫.花生0.75萬畝,總產770噸;大豆0.34萬畝,總產251噸;甘蔗0.27萬畝,總產0.88萬噸;產小麥288噸。各類水果面積0.74萬畝,總產198噸。

農業發展

2004年,農業、農村經濟調整,全鎮全年共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80多萬元,修復水庫2宗,改造木石坡5宗,修築三面光渠道1.2公里,改善生產條件,穩定糧食生產。2004年水稻播種面積31,982畝,糧食總產量13,066噸。擴大蔬菜、花生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種植蔬菜19,080畝,蔬菜總產47,586噸;花生種植面積9,577畝,總產量2,059噸;以廣東溫氏(臨江)種雞場為龍頭的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發展養殖業,小莊園發展不斷推進。總投資450萬元,以聯新、澄嶺、桂林為示範點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正緊張有序施工。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全鎮減負25.4萬元,實際人均減負為15.6元。

經濟貿易

鄉鎮工業方面,1988年有耐火石廠、食品廠、“三資企業”毛織廠等企業,其中耐火石銷省內外,年產值26萬元。境內水陸交通便利,有碼頭2座,設有鎮船隊,總噸位140噸,年產值10萬元;有紫河、高臨、古臨公路通往縣內外,村村通汽車。是全縣較早普及用電鎮之一。
商業網點集中在臨江圩。建國前稱石公神圩,有各類店鋪20餘間。1988年有商業店鋪成百間,其中國營、集體30餘間;全鎮個體工商業戶285戶,年集市貿易額225萬元。新建永久性商品交易市場1個,面積1500平方米。

招商引資

2004年,臨江鎮委、鎮政府以構建臨江東江大橋為契機,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努力完善園區各項基礎設施,傾力打造引資平台,增強接納外資能力。東江金珠工業園區積極籌措資金,進一步拓寬了工業園區1.8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逐步完善了園區“三通一平”的基礎設施建設,新平整30萬平方米的項目用地,完善了1.5公里長的園區排水、排污基礎建設,順利推進園區東西、南北兩條小區水泥路硬底化建設,綠化園區過境路工程,完善配套園區自來水飲水工程建設。2004年,全年簽約引進落戶項目9個,契約利用外資5.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6,000萬元,契約外資利用率11%。其中:嘉華塑膠製品有限公司老闆許偉創辦淇生塑膠製品(河源)有限公司,計畫投資5,000萬元,到位資金1,000萬元,已動工;香港利致國際公司老闆張宗池創辦利致電業(河源)有限公司,計畫投資5,000萬元,到位資金800萬元,已動工試產;深圳市創盛恆實業有限公司老闆鄒慶芳創辦10萬平方米自辦工業園,計畫投資8,000萬元,到位資金200萬元,已動工;河源裕寶實業公司老闆杜秀杭創辦商業綜合開發11,800萬元,到位資金100萬元;順華飾物(河源)有限公司創辦五金工藝、物飾加工業務,計畫投資1,500萬元,到位資金180萬元,已動工;紫金縣正天獸藥有限公司老闆萬徐萍合辦獸藥企業,計畫投資800萬元,到位資金130萬元,已動工。

財稅金融

2004年,全年財政稅收總收入954萬元,其中國稅完成300萬元,地稅完成520萬元,農業“三稅”完成134萬元;本級財政收入729萬元;銀信部門流通活躍,信用社存款餘額3,950萬元,貸款餘額2,730萬元。

文衛事業

文教衛事業方面,1988年有國中1所,國小17所,在校中學生660人,小學生3600人,教職工160餘人。設有鎮文化站、廣播站、衛生院等。

改革見聞

2004年,臨江鎮委、鎮政府圍繞年初提出的集中抓“一橋兩路三區”(臨江東江大橋;市東環路臨江路段、臨江沿江大道;東江金珠工業園區、紫金經濟開發試驗區臨江工業園、落戶東江金珠工業園區內的深圳建萊實業有限公司自辦工業園區)建設的工作思路和辦好“六件”實事的工作重點,以構築“一橋”為突破口,以打造“兩路”為紐帶,以創建“三區”為動力,傾力打造優良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強做大工業經濟,推動農村經濟發展。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實現3.98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03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825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100.95%和5.3%。本級財政收入729萬元。

黨政工作

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依時進行.2004年3月,臨江鎮被市列為固本強基示範點,梧峰村為臨江鎮固本強基工程示範村。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大力整頓後進村和解決農村基層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農村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加強學校、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全鎮發展新黨員32名,切實把社會各階層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進一步增強了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民主法制建設 切實辦理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妥善處理民眾來信來訪。政務公開、村務公開紮實推進。農村會計代理製得到全面實施。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查處“黃賭毒”案件78宗,其中“六合彩”賭博案件28宗,破獲“兩搶一盜”案件10宗,破獲刑事案件18宗,打擊販毒共抓獲販毒人員5人,破販毒案3宗,繳獲毒品11克,共抓獲吸毒人員16人。

設施建設

2004年,協助縣完成了臨江東江大橋的建設,東江大橋已於11月29日正式建成通車,河源市東環路、沿江大道建設正加快推進。投資2,500萬元,新建德潤鋼鐵廠110千伏變電站。逐步完善村級水泥硬底化建設,年豐村通行政村公路已完成改造,其中村民劉文生捐資10萬元。改造了村級薄弱辦公用址,鞏固完善農村農網改造,改造了臨古路船窩凹段水泥路面建設,新建鎮府幹部、職工食堂宿舍,改造圩鎮老街道,完成了老街路燈亮化工程,擴建了圩鎮自來水一廠和園區二廠的飲水工程。

2004年大事記

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到臨江鎮考察。
9月30日 圩鎮老街、過境公路的路燈安裝工程竣工,安裝路燈23盞,總投資60萬元。
9月 河源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劉嘉文到臨江鎮進行調研。
9月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黃建中率領全市新聞媒體單位到臨江鎮採訪。
11月29日 臨江東江大橋建成通車。
11月29日 河源德潤鋼鐵廠投產,利智電子廠動工興建。
11月30日 鎮府職工食堂及單身宿舍大樓竣工,總投資45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