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信(漢朝至三國時期交州首府)

廣信(漢朝至三國時期交州首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廣信,是漢武帝平定南越王國後,到三國孫權時期的設在交州首府。廣信原是遠古嶺南蒼梧古國的治所在地,是嶺南珠江流域開發最早的地區。主要區域是粵語區域。今廣信縣位於梧州市萬秀區

自漢武時期起,廣信作為嶺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也被譽為“嶺南古都”。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廣東廣西之名即由此得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信
  • 外文名:Cochin
  • 釋義:古代漢朝至三國時期交州首府
  • 位置:今梧州市
  • 設治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 語言粵語(白話)
歷史沿革,廣信縣治,文化發展,

歷史沿革

廣信是公元前兩千多年的蒼梧古國治所在地。蒼梧古國是與中原的堯舜部落同時存在的古國,蒼梧古國的分布範圍主要在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區,廣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廣西的西北部和東部地區。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占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地域內置8縣,四會縣隸屬南海郡;廣信、謝沐、高要(今廣東肇慶)、封陽、端溪5縣隸屬蒼梧郡;高涼縣、臨允縣合浦郡;統屬交州。有認為廣信建縣於漢武帝元鼎六年,時剛平南粵,取“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
漢武帝在距今兩千多年前,平定了南越國,完成了南中國歸中原漢朝的統一大業,重賞立功將士,下令將原嶺南的方國與地區設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轄地包括今之兩廣。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今梧州市)的交趾部,統管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將交趾刺史部移治蒼梧郡廣信縣,統轄嶺南的蒼梧等9郡,廣信成為“嶺南要地”,嶺南首府。
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公元209年之後,漢獻帝設立交州,把交州牧和交州剌史搬回並設治所於蒼梧郡之廣信。古廣信兩度做過嶺南首府,是因為它居交通要衝而地點適中,是古代南北交通與中外交通相會合的地方之故。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北有桂江(灕水)經靈渠湘江連線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顯然就十分重要。
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廣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寧、臨允6縣隸蒼梧郡;謝沐、封陽隸臨賀郡;統屬廣州。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479年),設定高要、廣信、封興、武化、端溪、晉化、都城、樂城、悅城、夫阮、安遂、賓江、文招、南興、新興、臨允、甘東、單牒、龍潭、撫納、博林、威平、新招、化蒙、化穆、四會、懷集、化注、平興、初寧、招興、建寧、崇化、熙穆、崇德、謝沐、開建、永固38縣,分隸南海、蒼梧、晉康、新寧、綏建、宋隆(原宋熙)、臨慶7郡,分屬廣州、湘州。
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涼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862年(懿宗鹹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其實廣東、廣西之名始於宋代,都是以著名的廣信縣為分界線。廣信以東,謂之廣東;廣信以西,謂之廣西。宋置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簡略而成廣東、廣西。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清蒙起鵬撰寫《廣西通志稿·地理篇》,考證廣西得名之義,引清經學家江藩的論述,頗為詳當。
古廣信地圖古廣信地圖
江藩是一位淵博的學者,他論據充足,有說服力:“廣東、廣西,輿地諸書不言得名之義,或雲粵東在湖廣之東,粵西在湖廣之西,故名廣東、廣西,無明之可證。竊謂廣者,指廣信言之也。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蒼梧郡廣信。劉昭註:漢官曰:刺史治’。縣名廣信者,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是可以知交州刺史治廣信縣矣。至孫吳黃武七年,割南海蒼梧鬱林高涼四郡立廣州;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俄復舊。永安七年又立交廣二州,廣州之名始於此。所以名廣州者,因刺史治在廣信,乃取縣名之一字以為州名耳。迨及宋時分廣東路、廣西路,於是有廣東廣西之名矣。元明本朝因之。漢之廣信,今之梧州市。交州刺史治廣信,統領三郡,今分三郡之地為二省,廣信以西,廣西也;廣信以東,廣東也。吳以廣名州,本於廣信;宋以廣名路,亦本於廣信也。若湖廣之名始於元明時,元以前烏有湖廣之名哉?”註:公元228年分設廣州,比《三國志·吳書》所記略晚,但廣州之名始於吳,264年正式分定,是一致的。

廣信縣治

據清同治《蒼梧縣誌》記載:“古廣信土城也,昔蒼梧趙光始居此土。其後漢置郡縣交趾刺史因之。考其舊基,依茶山,傍桂水,大江繞其前。”該文清晰表明古廣信城與蒼梧王趙光的歷史淵源及其地理位置。背靠茶山(白雲山余脈),在桂江(灕水)之畔的地方,就是現今的梧州老市區。
《蒼梧縣誌》在另一處這樣記載:“廣信故城在今府治東,大雲山麓,東北跨山,西南二面皆臨江。”明確指出廣信處在灕水與西江交匯處。
梧州地圖梧州地圖
在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梧州條目下,亦有同樣的記述。
有人質疑,儘管史書對“廣信府在梧州”有詳細的記述,但是其中也有很大的矛盾,特別是“廣信城,在府治東”,“府治”指梧州,明顯排除了廣信縣治在梧州的可能,那只能是梧州東面不遠處的封開。
其實不然,因為同樣的“治東”,清同治《蒼梧縣誌》也有記載:“萬壽宮在縣治東,舊為火神廟,乾隆三十五年知府吳九齡遷祀火神於城外,即其地創建為祝釐之所。”萬壽宮的稱謂,現今依然使用,在今梧州市大中路與和平路交接處之東側。可見,“縣治”是指位於今和平路的蒼梧縣衙門地,萬壽宮恰恰在它的東面不遠處。
同樣的道理,“廣信城,在府治東”,其中的“府治”是指和平路的梧州府衙。而“府治東”就是指“梧州府治的東面”不遠處鳳台書院所在地鳳凰台處無疑,即當年蒼梧王城處。只有這樣的解釋,才與後面“大雲山麓,東北跨山,西南二面皆臨江”的地理位置描述相吻合。
無獨有偶,據當年梧州海關代理稅務司阿拉巴德所撰寫的《十年報告之梧州報告(1897~1901)》記載:“在現縣(府)治所以東1英里處,有一個更古老的縣治,叫廣信。廣信縣建於漢高祖時代(公元前206年),就在我寫這份報告的位置。”這也說明了“府治東”即是“現縣(府)治所以東1英里處”,而非梧州市東面20公里外的封開縣。

文化發展

廣西地區最早的古國,見諸文獻記載的是蒼梧古國,蒼梧古國的分布範圍主要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區,廣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廣西的西北部和東部地區。在此範圍內發現的古文化遺址都應是古蒼梧族所創造,廣東石峽文化就是位於此範圍內,學術界已公認,石峽文化已出現私有制、階級分化和王權政治。其年代距今約4900-4700年,與蒼梧古國活動時間相符。桂南地區的大石鏟文化,分布很廣,中心遺址面積數千平方米,在當時來說已是很大的祭祀場地,它並不亞於紅山文化中的祭壇。舉行如此大的祭祀活動,必定有眾多的人口,有嚴密的組織制度和權 威的組織者等。由此可知,大石鏟文化也應是桂南地區的古國文化遺存,其創造者當是在這個地區活動的古駱越國先民。約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嶺南地區必有不少的古國實體。
嶺南地區的社會發展是極不平衡的,特別是在廣東地區,從古國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匯合併存的地方。古國時期,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蒼梧古國統治地域,而廣東的東部和東北部則是閩越族系和吳越族系所建古國。就某種意義而言,春秋戰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可能要高於廣西地區,主要原因是那裡是多族系、多文化匯集的地方。文化只有交流才有進步提高,生產技術的交流就必然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正因為是多族系、多文化匯合地帶,就沒有統一的思想,沒有一個權 威的、能號令各小方國的政治實體,整個社會是鬆散的方國林立格局。而不像廣西地區,在戰國前後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的相對統一格局。因而在秦始皇統一嶺南戰爭中,第一階段就很快打下廣東地區,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阻力。而在廣西則打了六年之久,並且是以“伏屍流血數十萬”的代價才能統一廣西及越南地區。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兵分五路進攻南越國,此事《漢書·武帝紀》有記載:“遣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樓船將軍楊仆出豫章,下湞水;歸義越侯嚴為戈船將軍,出零陵,下灕水;甲為下瀨將軍,下蒼梧。皆將罪人,江淮以南樓船十萬人。越馳義侯遺別將巴蜀罪人,發夜郎兵,下牂柯江,鹹會番禺。”進攻南越國的中路軍“下灕水”、“下蒼梧”,有人認為“下蒼梧”是指沿著古封水到達西江口的封開,而不是再沿西江逆行一段路程然後到達梧州。其實不然,這裡的“蒼梧”只是指蒼梧的腹地而已,因為五路大軍分別下湟水,下湞水,下灕水,下蒼梧,下牂柯江,其中的四路大軍都是沿著河流的方向開進,那么“下蒼梧”,也應該是指方向,而不是指某個城池。就像《後漢書·南蠻傳》“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的描述一樣,蒼梧是指蒼梧部落聚居地,而並非某個城池。
從有關史籍資料看,雖然《封川縣誌·城邑總論》有“江口,古廣信治地”的記載,但是,比較起來,封開史料並不能像梧州史料那樣,把“廣信”與“蒼梧王趙光”及“茶山”、“桂水”有機聯繫得那么緊密及合乎情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