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山東省“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由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2017〕33號文於2017年10月16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 發布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
  • 發文字號:魯政發〔2017〕33號
  • 發布時間:2017年10月16日
通知發布,規劃全文,

通知發布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魯政發〔2017〕33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16日

規劃全文

山東省“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為深入實施科教興魯、人才強省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為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提供更強大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持和知識服務,根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山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五年。面對經濟發展新形勢和人民民眾新需求,我省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國家、省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匯聚各方力量,深化改革發展,精準施策,提升質量,促進公平,教育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整體水平邁上新台階。
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教育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2015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1.97%,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到99.99%,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7.36%,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06%。全省93個縣(市、區)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繼續教育穩步發展。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教育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確立並積極推進“3+1”綜合改革,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穩妥推進,教育改革發展迸發出蓬勃生機和活力。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教育保障能力明顯增強。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加大,“十二五”期間,全省公共財政教育支出7186.84億元,年均增長16.71%。2015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教育總經費的84.08%,比2010年增長6.84%。學校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增強。教育信息化和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更加健全。
依法治教紮實推進。省政府成立教育督導委員會,出台《山東省對違規從事普通中國小辦學行為責任追究辦法》《山東省學前教育規定》《山東省校車安全管理辦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推行行政權力清單制度、責任清單制度。全面完成102所公辦普通高校章程建設任務,啟動中國小章程建設。創建省級依法治校示範校583所。
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十二五”期間,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培養本科及以上畢業生115.05萬人,職業教育平均每年為社會培養近9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培訓上百萬名城鄉勞動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高校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優勢特色學科建設成效顯著,科技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產學研結合更加緊密,科研成果轉化率和科技貢獻率大幅提高,為我省經濟轉型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面臨形勢。“十三五”時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的決勝階段,也是完成國家、省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目標的攻堅時期,教育改革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實現教育現代化任務艱巨。
從山東全局看,未來五年我省要實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的宏偉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亟需優先發展教育,構建現代教育體系,提升教育競爭力。同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發展模式,加快新舊發展動力轉換需要通過創新發展教育,最佳化人才結構,提高勞動者素質,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新型城鎮化建設、人口生育政策調整、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對我省教育供給提出新的要求;人民民眾對高質量、多元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已成為新時期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決策新部署新要求,迫切需要創新教育扶貧新思路新辦法,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發揮教育的文化傳承創新作用,增強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從教育領域看,當今國際和國內教育正經歷著革命性變化,教育理念、內容、方法和模式不斷更新,現代信息技術、網際網路正促使學校形態、學習方式和組織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我省教育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還面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與人民民眾需求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程度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存在體制機制障礙,教師數量不足且結構不夠合理,教育投入不能滿足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教育整體發展水平與國內先進省市相比還有差距。同時,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問題仍然突出,基礎教育城鄉、區域、校際間發展不均衡,教育公平程度有待提高;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亟待完善;高等教育結構不夠合理,特色不夠鮮明,高水平大學和學科缺乏,人才培養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不高;終身學習體系還不完善,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有待提升。
未來五年,我省教育處於難得的發展機遇期,但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和新的發展要求,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尊重規律,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從省情實際出發,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提升發展標桿,提升工作標準,提升精神境界,以創新發展增強教育活力,以協調發展最佳化教育結構,以綠色發展引領教育風尚,以開放發展拓展教育資源,以共享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不斷推動教育發展水平邁上新台階。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依法治教為保障,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多樣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實現山東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的戰略性轉變,為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堅持立德樹人,提高教育質量。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堅持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強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以標準化、均等化為重要抓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校際差距。
堅持需求導向,加快結構調整。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最佳化人才培養結構,服務和引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和不同類型教育協調發展,增強教育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和大眾就業創業能力。
堅持改革創新,激發辦學活力。把改革創新作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全面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準確把握各項改革的關聯性,加快轉變教育發展方式,著力破解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堅持問題導向,實施重點突破。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聚焦影響全省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啟動實施一批教育重點工程和項目,堅持重點突破,整體推進。
堅持依法治教,保障健康發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依法維護人民受教育權益,維護教育領域公平正義,保障教育秩序。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全面完成山東省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目標任務,使我省教育發展規模和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教育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總體達到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要求,建成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省。
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以上。義務教育淨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完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5年提高到12年。
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校際間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解決好中國小大班額問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殘疾人受教育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更加健全。服務全民的教育信息與資源共享平台更加完善。
教育質量顯著提高。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增加,基本滿足人民民眾高質量、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設一批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培植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特色骨幹專業。學生思想道德、核心素養、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素質、公民意識全面提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就業能力進一步增強。
教育綜合改革取得新突破。“3+1”綜合改革全面深化、成效顯著。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和保障機制更加完善,形成科學合理的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進一步最佳化,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依法治教全面推進。形成系統完備、運行有效的教育法規制度體系,大力推進管辦評分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間新型關係,現代學校制度基本形成。全面推進依法治校,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健全學校自主發展、自我約束機制。教育督導制度進一步完善。
服務發展能力全面增強。教育結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教融合、協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教育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省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
三、推進教育創新發展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完善教育發展政策,破除制約教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推動教育協調發展,全面提高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
(一)優質均衡發展基礎教育。全面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基本消除中國小大班額,改善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推動縣域校際資源均衡配置。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提升辦學質量,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1.全面提高學前教育發展水平。
加快城鄉幼稚園建設。各級政府要落實發展學前教育責任,將幼稚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規劃和本地區教育專項規劃。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科學規劃幼稚園布局,加大城鎮居住區配套幼稚園和農村普惠性幼稚園建設力度,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民辦幼稚園,開展普惠性民辦幼稚園認定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和支持民辦幼稚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到2020年,建立起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提升幼稚園保教質量。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糾正學前教育“國小化”傾向。將遊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形式,促進兒童健康快樂成長。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常識、團體意識及動手能力、自理能力等。充分尊重幼兒發展個體差異,支持幼兒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和表達表現。設立省級學前教育改革與發展實驗區。
2.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推進均衡發展。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強化市、縣兩級政府責任,合理規劃城鄉學校布局,逐步消除中國小大班額問題,2018年年底前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改薄”任務。構建國小與國中學段縱向銜接、相同學段學校間橫向協作的辦學模式,實現學區內教師資源、課程建設、設施設備等統籌配置,推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實現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覆蓋,推進市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
統籌推進優質發展。全面實施德育綜合改革,加強和改進體育美育工作。發揮山東素質教育優勢和特色,統籌各學段、各學科、各教育環節和教育資源、教育陣地,突出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加強地方課程建設和校本課程開發,建立校內外結合的實踐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名校辦分校、委託管理、集團化辦學、學區制管理等途徑,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共享,大力提升鄉村及薄弱地區義務教育質量。
3.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原則上在區域範圍內平均每30萬人口規劃建設1所中等職業學校。辦好縣級職教中心,發揮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社區教育的綜合功能。推動中等職業學校辦出特色。
推動高中多樣化發展。加強特色高中建設,推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探索綜合高中建設,深化職普融合,增強套用教學,培養具有紮實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綜合性人才。鼓勵普通高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實施聯合育人,對有專業興趣愛好和特長的普通高中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
深化普通高中教學改革。調整學科課程結構,減少必修內容及學分,增加選修內容及學分。全面推行選課走班教學。探索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推進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改革。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堅持終身教育理念,推動建立中高職及職普銜接、具有山東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拓寬人才成長路徑,推進產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增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1.構建開放溝通的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服務全省現代產業發展,創新和拓寬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路徑,系統構建包括技工教育在內的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體系,加快各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完善職業院校與本科高校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模式,加強一體化設計。在國家示範(骨幹)高職院校優勢專業中試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建立在職人員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靈活學習制度,推進學習成果互認,促進工作實踐、在職培訓和學歷教育互通互轉。
2.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深化校企協同育人,積極推進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試點。全面推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實施學分制、彈性學制試點,允許學生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建立職業(技工)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積極穩妥做好高等職業院校和技師學院合作培養試點工作。
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和真實套用驅動教學改革機制,按照科技發展水平、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共基礎課教學,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完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開發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制訂一批對接緊密、特色鮮明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3.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健全行業企業參與制度。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激勵政策,支持行業、企業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職業教育,多元主體組建職業教育集團,鼓勵企業和公辦高職院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性質的二級學院。支持企業建設兼具生產與教學功能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範校和企業。
完善行業指導機制。推動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和質量評價。實施重點行業就業準入實施情況年度報告和發布制度。發揮山東省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作用,積極與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合作,為全省職業院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強化技術技能積累作用。加強校企協同的技術技能積累,鼓勵職業院校融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全省主導產業建設一批技術積累創新聯合體。職業院校以科技成果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技術技能大師工作室等,促進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支持職業院校傳承發展民族工藝和文化。
4.加強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
最佳化專業布局服務產業發展。最佳化資源配置,建立專業設定動態調整機制,構建與全省產業結構相匹配的職業教育專業體系。加強現代農業技術、裝備製造、生物技術、旅遊、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等專業建設,重點打造一批適應社會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國家和省級品牌專業(群)。
改善實習實訓條件。在設區市建設一批區域性公共實訓基地,在職業院校建設一批共享型校內實訓基地,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建設一批省級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開發虛擬工廠、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實驗,建設20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實訓中心。落實教育部制定的職業院校專業儀器設備裝備標準,2020年年底前基本達標。
加快推進高水平職業院校建設。實施高水平職業院校系列建設工程,以辦學模式改革創新為切入點,以提高教學質量、管理水平和輻射能力為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推進省級規範化中職學校建設。發揮優質院校引領作用,帶動全省職業院校整體發展。
(三)推動高等教育特色優質發展。全面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和綜合改革,堅持科學定位、穩定規模、最佳化結構、強化內涵、突出特色的原則,引導高校轉變發展模式,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
1.推進高校分類發展。
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引導和支持具備一定實力的省屬高校明確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創新學科組織模式,夯實學科發展基礎。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科教協同育人,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形成優良校風、教風、學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深化高校綜合改革,強化目標管理,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整合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資源,形成發展合力,促進高水平大學建設。
推動本科高校向套用型轉變。推動省屬本科高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適應引領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深化行業企業合作,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創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套用型人才。支持轉型高校與國外套用技術類型高校開展合作。建立符合套用型高校特點的評估標準和制度。到2020年,建成一批支撐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高水平套用型高校。
2.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
統籌高校設定和培養結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山東“兩區一圈一帶”建設,編制實施山東省高等學校設定“十三五”規劃,進一步最佳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實現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並適度超前發展。建立招生計畫最佳化調整機制,提高套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重。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比例。適度擴大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
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需求,推進高校構建基礎學科、套用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之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增加工學、農學類專業,鼓勵文化產業管理等新興學科專業發展;提升醫學、教育學類專業辦學層次;穩定法學、經濟學、管理學類專業,強化差異化發展;整合理學、文學、歷史學、哲學、藝術等科類專業。建立人才需求預測分析機制,健全專業設定動態調整機制。實施學科與專業發展支持計畫。支持高校建立校際專業發展聯盟。
加強面向基層的全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在省屬醫學高等院校實施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教育,為基層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人才支撐。實施全科醫生、兒科醫生培養計畫,進一步擴大兒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模。加強兒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推進兒科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3.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突出人才培養核心地位,校內資源配置向教學工作傾斜。鼓勵高校與行業企業組建教育集團、專業聯盟。探索實施“4+2”本碩貫通培養模式,全面實施“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優秀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制度。支持高校間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建立跨學校、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新機制。
深化課程與教學管理改革。對接行業需求、職業標準和學科發展前沿,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強化對學生科學思維、創新能力的訓練。創新教學方式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多元學習。推進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建設優質線上開放課程,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創新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模式。支持高校建立教學聯盟,全面實行學分制管理,推進跨學校、跨學科、跨專業的學分互認,探索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
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實施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完善實踐教學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實施實踐教學平台建設專項支持計畫和校企合作共建計畫,鼓勵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與高校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支持企業積極接納學生開展頂崗實習。暢通人才在高校與行業、企業間的雙向交流渠道,擴大高校與行業企業的人才互聘“雙百計畫”實施領域。建設綜合性大學生創新創業平台,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高校眾創空間。
4.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加強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科學與人文精神、全球思維的培養。學術學位研究生突出學術素養和創新能力素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突出職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使學術型與專業學位教育協調發展、特色鮮明、各成體系。加大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支持力度,實施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計畫。
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完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鼓勵多學科交叉培養,重視對研究生的系統科研訓練,支持研究生參與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項目、創新項目,促進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有機結合。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機制,實施校企合作“雙導師制”研究生培養。遴選建設一批符合職業需求、突出實踐能力、產學結合的示範性研究生教育聯合培養基地。
5.提升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建立服務國家和省重大發展戰略,引領產業轉型升級與技術進步,以創新為核心、協同為紐帶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創新科研組織方式,構建人才團隊、科研項目、基地平台、成果轉化協同推進的高校科技創新模式。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強化學科與行業產業對接,積極推進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加強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繼續實施高校協同創新計畫,統籌規劃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組織和支持高校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聚焦重大科學和戰略技術課題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建立多種形式的高校與產業協作平台,加強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套用開發、成果轉移與產業化的對接,健全市場導向、社會資本參與、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套用轉化機制。加強智慧財產權管理,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力度。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智慧財產權運營機制,建立職務科技成果披露與管理制度,引導有條件的高校建立健全專業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改革高校科研評價制度。堅持以科研成果創造性、實用性為導向,把服務人才培養和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評價高校科研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根據基礎研究、套用研究、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各階段的不同特點,實施科研分類評價。建立開放評價機制,減少行政干預,探索引進第三方評價。完善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管理,合理確定高校承擔省財政撥款科研項目的間接費用比例和績效支出。
(四)重視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進一步加大對民族教育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體系,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
1.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構建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推進全納教育。實施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工程和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工程。擴大殘疾學生隨班就讀規模;提高特殊教育學校招生能力,增加招生類別;為不能到校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等服務。積極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幫助殘疾人提高就業創業能力。注重潛能開發和功能補償,實施“一人一案”,推行個別化教學。加強山東省特殊教育資源庫建設。
2.構建醫教、康教結合特殊教育服務體系。建立殘疾兒童信息檔案數據管理平台,形成殘疾兒童篩查、檢測、建檔、轉介、安置網路化運行機制,實現互通互聯、資源共享。加強殘疾兒童入學鑑定與指導。探索建立顧問醫生制度等醫教結合模式,對殘疾兒童實施隨訪跟蹤服務。建立醫療機構、康復機構和特殊教育學校協同的醫教、康教結合工作機制,促進殘疾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3.支持民族教育事業。做好我省西藏班、新疆班和青海海北班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推行內地民族班一對一、一對多的全員育人導師制。有序擴大內地民族班招生規模。繼續做好對西藏、新疆、青海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對口支援工作,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教育援建項目工程,創新支教教師選派工作機制,採取遠程培訓等多種形式擴大師資培訓規模。支持有關高等院校繼續做好對口招生工作,積極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資助工作。
(五)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大力發展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繼續教育,構建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培訓體系,加快山東學習型社會建設。
1.推動繼續教育創新發展。
引導高校繼續教育轉型。以質量提升為目標,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推進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建設現代遠程教育教學平台,開發品牌專業和特色課程等優質教學資源。促進函授教育向現代遠程教育過渡。深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適合山東實際的個人學習賬號、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積累轉換制度,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
完善繼續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完善高校繼續教育專業設定、課程建設、教學管理與評估、校外學習中心管理等標準。督促繼續教育機構建立健全內部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發揮行業協會、專業學會等社會組織的質量評價和監測作用,形成多元參與的繼續教育外部質量監控評價機制。建立高校繼續教育年度質量報告制度。實施繼續教育示範基地建設工程。
2.暢通全民終身學習通道。
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各級、各有關部門要落實發展社區教育的責任,把社區教育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省、市、縣、鄉四級社區教育網路,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建立健全社區教育志願者隊伍和指導專家隊伍,完善社區教育學校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重視發展老年教育,探索符合老年人特點的課程開發與教學模式。推進國家和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示範區、示範街道(鄉鎮)建設,做好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示範縣建設。積極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
加快發展線上教育和遠程教育。建設以衛星、電視、網際網路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推動各類學習資源開放共享,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建設融媒體教育公共服務平台,面向社會大眾提供傳統文化、道德、法治等公共教育服務。
積極發展教育培訓服務。面向社會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文化教育培訓,積極開展終身教育培訓活動。發展高端培訓,重點提高公共管理和企業管理水平,推動關鍵技術、工程工藝及生產流程的研發推廣。鼓勵社會力量提供特色多樣的繼續教育培訓服務。支持工作場所學習和民間學習共同體發展。
(六)加強衛生和國防教育。創新學校衛生和健康教育活動形式,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重視開展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激發愛國熱情。
1.創新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加強學校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建立系統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開展學生健康危險因素研究,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服務,落實學生常見病防治措施。實施中國小醫務(保健)室達標工程,確保醫務(保健)室配備達到省定辦學條件標準。探索建立區縣聯盟式醫務室等模式,解決校醫配備問題。
2.加強學校國防教育。組織開展以國防教育為主題的“少年軍校”活動,高級中學將軍事訓練納入學生實踐課,高等學校全面實施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規範學生軍訓,創新軍訓模式,提高軍訓質量。建立10處以上學生軍訓基地。
(七)加強語言文字工作。完善語言文字法規規章體系,加強執法調研和檢查。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進城市和區域語言文字規範化達標,開展語言文字規範化督導評估。推進重點行業系統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積極開展語言文字套用能力培訓,推廣使用國家通用手語、盲文。採取有力措施保護利用山東語言資源。
(八)實施精準化教育扶貧。對貧困人口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確保貧困學生真正受益。著力推進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畫、貧困農村學前教育普及計畫、鄉村教師支持計畫,推動建設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和高校科技扶貧,構建完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支持體系。繼續實施省屬重點高校招收農村本科生專項計畫,實施重點高職招收農村高職生專項計畫。
四、深化教育改革開放
全面推進德育、體育和美育綜合改革,推動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增強教育發展動力。堅持教育對外開放,兼容並蓄,合作共贏,形成良好教育生態,推進山東教育現代化進程。
(一)全面實施德育綜合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責任、創新、實踐為重點,構建大中國小德育一體化體系,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1.建立大中國小德育一體化體系。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為重點,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遵循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德育工作規律,明確和規範各教育階段德育目標,實現德育整體性與階段性、現實性與導向性的統一。發揮學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緊密配合的德育網路。積極開展校外德育實踐活動,完善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機制,在高等學校實施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畫。
2.構建學段銜接、學科融通的德育課程體系。整合中國小德育課程資源,促進國家、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有機統一,提高主題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課程比例。構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專業育人、實踐育人“四位一體”的高校德育體系。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發揮山東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人才培養,突出儒學文化品牌,形成山東學生德育特色。強化全科育人功能,將德育目標融入各學科課程,促進德育和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
3.改進學生德育評價方式和評價機制。建立由教育部門、團委、少工委、學校、社會各界及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中國小德育工作評價機制。注重過程評價,充分體現德育評價的鼓勵性、引導性和糾偏性功能,完善中小學生德育評價指標,建立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統一的學生德育評價體系,將中小學生參加公益活動、職業體驗實習等實踐活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探索建立以價值判斷和分析思辨能力為目標、課堂考核與日常行為考核相結合的大學生考試評價方式與體系。
4.全面提升教師的德育意識和能力。完善全員育人機制,推行教師“一崗雙責”制。加強中國小教師全員德育工作培訓,開發基於課程標準的學科教師德育培訓和研修課程。建立學科教師德育教研製度。
(二)加強和改進體育美育工作。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運動興趣,使學生養成鍛鍊習慣。加強學生藝術審美教育,培育學生文明禮儀和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
1.推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著力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健身興趣、健身能力和健身習慣,努力實現“讓每個學生至少掌握兩項運動技能、養成參加體育鍛鍊的習慣”的目標。加快推進義務教育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大學體育專業化相銜接的教學改革,積極探索體育課程同一學段多樣選擇、不同學段分層教學的教學模式。建立大中國小體育課程“超市”,在義務教育學段實行“選課走班”教學,在高中和大學實行學生分項分層教學。全面實行“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和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構建以學生體育社團、俱樂部為主要平台的課外體育活動體系。學校每年舉辦一次陽光體育節。加快推進多種模式創辦縣級體育學校,支持市、縣設立體育中學。鼓勵優秀教練員、運動員進校園指導體育社團活動。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掘民間和傳統體育資源。健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學校體育工作自評和發展年度報告制度。到2018年,全省大中小學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達到90%以上。
2.切實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各級各類學校逐步開齊開足美育課程。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課程。增強中國小美育課程的多樣化、選擇性,高校增加公共藝術課選修課。教育與文化等部門合作,開展高雅藝術、傳統文化進課堂活動,做好學生藝術普及工作。要將美育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畫,實施課程化管理,創新學生藝術交流活動,加強學生藝術社團和藝術團體建設,每年舉辦一次學生人人參與的藝術節。改善美育教學條件,使藝術場地及設施的建設配備達到規定標準。聯合和依託文化部門及相關單位,組織選派文藝工作者參與志願服務項目,鼓勵和引導高校藝術專業教師、藝術院團專家和社會藝術教育專業人士到中國小校擔任兼職藝術教師。健全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制度、中國小校美育工作自評和美育發展年度報告制度。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繫的現代化美育體系。
(三)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堅持問題導向,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考試招生體制機制。
1.改革考試招生模式。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招生辦法,進一步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改革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方式,推進以國中學業水平考試等級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為依據錄取新生的招生模式。實行以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為主要形式的高等教育分類考試招生制度。
2.改革考試評價形式和內容。完善國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把國中學業水平考試等級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依據。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分類實施合格考試和等級考試。建立並規範高中階段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完善省級管理平台。調整夏季高考命題內容與方式,完善春季高考“文化素質+專業技能”考試。
3.創新高等學校招生錄取機制。推進夏季高考錄取方式改革,建立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招生錄取機制。在部分中央部屬和省屬本科高校的部分專業開展綜合評價招生改革試點。完善高職(高專)院校招生多元錄取機制,針對不同生源採取不同的考試錄取模式。完善和規範高校自主招生。
4.完善考試招生公平政策。完善隨遷子女在當地入學和參加考試制度。實施國家重點高校農村學生單獨招生計畫和省屬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畫,提高農村貧困地區學生升入重點高校的比例。嚴格控制高考加分項目,確保招生錄取公平公正。
(四)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係,全面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構建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明確職責許可權,完善教育分級管理體制。綜合運用法律、政策、規劃、財政、標準、信息服務等措施,監督和規範學校辦學。創新提供公共教育服務方式,健全政府購買教育服務機制。嚴格控制各類項目評審、教育評估、人才評價和檢查事項。培育高資質、高信譽的第三方專業教育服務機構,探索向社會專業機構購買服務,提高公共教育服務質量和效率。
2.完善學校治理結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加強和完善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和完善普通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高校黨委對本校工作實行全面領導,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切實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健全校務委員會、高校理事會(董事會)制度,依法設立學術委員會,開展二級學院取消行政級別改革試點。不斷提升職業院校管理水平,建立適應產教融合的內部治理結構。全面取消中國小校行政級別,完善校長負責制,實行校務會議制度,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制度建設,推進中國小校長職級制改革,實現校長的專業化、職業化。完善校務信息公開制度,建立校內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構建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3.創新教育評價制度。引導和支持學校發揮教育質量保障主體作用。推進中國小教育質量監測和綜合評價,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學業水平考試。開展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評估工作。建立全省高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態資料庫,推動高校內部建立相應的資料庫,依託數據開展高校質量監控與評價。探索委託第三方開展教育評價。鼓勵高校積極參與國家或國際組織實施的教育質量評估項目。實施高等學校綜合評價改革。完善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布制度。
(五)推進教育對外開放。提升山東教育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借鑑先進教育理念,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增強山東教育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加快培養國際化人才。
1.助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和特色學科,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研聯合攻關,加強國際前沿學科和薄弱學科建設。支持高校引進世界優質課程資源,加強中外人才培養合作,探索與境外學校課程互選和學分互認,建設一批符合國際發展方向的專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吸引優秀留學人員回國執教,引進一批掌握學科前沿動態、擁有創新成果的海外高端人才。制訂山東省外國文教專家聘請計畫,提高高等學校聘任外籍教師的比例。借鑑世界名校先進管理經驗,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發揮高校自身優勢和特色,加快推進我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2.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擴大與已開發國家教育合作交流,鼓勵省屬重點高等院校與國外高水平高等院校合作辦學,鼓勵職業院校引進國際權威機構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培養體系,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國際通行職業標準的銜接,開展國際化套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山東企業走出去戰略,支持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境外辦學。探索實施與境外高校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和學位互授。建立健全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機制,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價。
3.大力發展留學事業。完善公派出國留學管理機制,加大公派出國留學資助力度。實施師資隊伍國際化素質提升計畫,培養教師國際化視野,提高教師雙語教學能力。打造“留學山東”品牌,加強與已開發國家駐華使館和教育機構合作,吸引更多留學生來魯留學。鼓勵高等院校積極參與國家“留學中國”計畫。最佳化來魯留學生生源國別和專業結構,擴大已開發國家來魯留學生非語言類專業和學歷教育比例。做好留學管理服務工作,創新來魯留學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來魯留學專業化服務體系。
4.擴大齊魯文化國際影響力。調整國際交流合作的方向和結構,鼓勵高校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友好省州的教育合作與交流。加強孔子學院建設,鼓勵省內高等院校和中國小赴海外建設孔子學院與孔子課堂。建立省級漢語國際推廣平台。充分發揮孔子學院和曲阜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的綜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打造國際知名的中華文化體驗平台,吸引海外人士來魯遊學。依託山東傳統文化優勢,講好山東故事,進一步提高齊魯文化和山東教育國際影響力。
(六)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以完善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為重點,釋放社會力量辦學活力,促進民辦教育發展,創新和擴大教育服務多樣化供給。
1.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將民辦教育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引導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興辦教育,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允許社會力量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並享有相應權利。吸引鼓勵大中型企業、社會團體參與辦學,探索舉辦混合所有制學校。鼓勵公辦與民辦學校開展資源共享和深度合作。
2.最佳化民辦教育發展環境。建立營利性、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制度,實施差異化扶持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生均公用經費保障機制。依法落實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同等法律地位,注重民辦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健全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障制度。支持民辦學校創新辦學機制和育人模式,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辦學校。
3.完善監督管理服務體系。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建立民辦學校監事會和民辦學校管辦評分離制度。規範民辦學校財務資產管理,探索民辦高校學費、財政資金監管專戶監管制度。建立健全民辦學校風險防範機制與信息公開制度,完善督導評估,探索建立民辦學校退出機制。
五、提升教育保障水平
依法保證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提升依法治教能力,全面增強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綜合實力,為促進我省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一)完善教育投入機制。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模式和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強教育經費監管,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1.健全教育經費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全面落實教育投入政策。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高中段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加大終身教育經費投入。進一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逐步提高生均公共財政教育事業費水平。依法加強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徵收,專項用於教育事業,嚴格落實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10%的比例計提教育資金和從地方分成的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教育的規定。
建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機制。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以學校生均培養成本為基礎,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等綜合因素,適時調整學費標準。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
2.完善教育經費使用和監管機制。各級教育部門建立完善教育經費監督管理制度,對教育經費管理及使用效益情況進行監督。建立高校預算管理機制,穩步推進預算公開和財務公開。支持高校在校內二級單位試點相對獨立的綜合預算管理。落實高校總會計師制度,提升高校經費使用和資產管理專業化水平。實施教育經費投入及使用績效考評、責任追究機制。完善教育經費執行情況分析報告制度,全面推行財務信息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3.健全學生資助體系。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助學金標準調整機制,實現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完善國家助學貸款機制,推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進一步開展。突出精準資助,提高資助水平,推動學生資助工作從經濟保障型向促進發展型轉變。
(二)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水平。按照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創新教師管理機制,最佳化教師資源配置,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全面提高師德素養和業務能力,為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高度重視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建設作為學校工作考核和辦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加強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教育,將師德教育貫穿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樹立嚴謹、創新、誠信的學術風氣。加強師德考評,把師德考評結果作為教師聘用的重要依據。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大力選樹和宣傳優秀教師典型,努力營造尊師重教氛圍。
2.最佳化教師資源配置。
完善教師編制管理。推動落實公辦幼稚園事業單位法人登記和教職工編制標準,建立幼稚園教師動態補充機制,並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解決幼兒教師和保育員、保健員短缺問題。按照“總量控制、統籌城鄉、結構調整、有增有減”的原則,建立縣域內中國小教職工編制總量控制、動態調整機制。積極推動補齊鄉村學校短缺學科教師。精簡非教學人員,清理各類擠占中國小教師編制人員。落實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配足配齊教職工。創新公辦職業院校編制管理方式。推進高校人員控制總量備案管理制度。
均衡配置教師資源。全面推行中國小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縣管教職工編制、人員經費、崗位設定、交流輪崗及校管崗位聘用、績效工資分配、考核獎懲機制。縣級機構編制部門會同財政、教育部門根據生源變化和教育教學改革需要,每3年核定一次教職工編制總量。縣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根據中國小崗位設定結構比例指導標準,對縣域內中國小專業技術高、中、初級崗位,分別核定崗位設定總量。縣級教育部門在核定的編制和崗位總量內,按照中國小班額、師資結構、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等情況具體分配到各學校,並分別向縣級機構編制、財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後實施。分配教職工編制和專業技術中高級崗位時,要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傾斜。實行義務教育學區制管理,推動緊缺學科教師學區內走教。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每學年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不低於應交流教師總數的10%,2020年年底前,完成鄉村學校校長輪換。實施師範生到鄉村學校實習支教計畫。
3.完善教師管理制度。
健全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進完善教師評價考核標準,建立向一線教師、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績效工資分配辦法。進一步深化中國小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指導中國小嚴格按照標準條件和程式組織開展評聘工作,確保評聘質量。建立體現職業教育規律和管理特點的職業院校績效考核內部分配機制。改革高校用人機制,創新高校教師崗位管理制度。完善高校教師分類評價和考核制度,形成崗位考核與績效考核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創新高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支持機制。
保障教師合法權益和待遇。不斷改善教師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依法保障教師工資待遇,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實施鄉村學校特級教師崗位計畫。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保鄉村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及時足額發放。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實行績效工資總量向鄉村教師傾斜。實施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健全教師參與治校治學機制。完善教師人事爭議處理途徑,依法維護教師權益。
4.提升教師能力素質。
完善教師培養培訓制度。強化師範教育,提高師範生從教能力。加強幼兒教師前瞻性培養,完善在職教師培訓制度,提高幼兒教師專業水平。鼓勵市、縣(市、區)政府與省內師範類高校開展校地合作,聯合培養培訓鄉村教師。實施師範生免費教育,提高職業吸引力和人才培養專業化水平。實施中國小教師五年一周期不少於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制度。推進全員培訓常態化、校本化。繼續實施萬名骨幹教師培訓工程和齊魯名師建設工程。完善“雙師型”教師培訓制度,建立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和海外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實施青年技能名師建設計畫和“墨子杯”職教名家建設計畫。
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模式,依託國家、省科技創新平台和重點學科,引進和培養造就一批能夠進入世界科技前沿和在國內各學科領域具有領先水平的知名專家。深入實施泰山學者優勢特色學科人才團隊支持計畫和山東省高校特色學科人才團隊培育計畫,培育儲備一批特色學科人才團隊。開展山東省高校青年人才培育計畫,促進高校教師專業水平提升。
(三)加快推進依法治教。構建政府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辦學、教師依法執教、社會依法支持監督和參與教育治理的教育發展新格局,全面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內容有刪減)
(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統籌規劃、整體推進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建設,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學習環境,為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提供信息化支撐服務。(內容有刪減)
(五)提升教育科學研究水平和服務能力。堅持需求導向,創新研究方法和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提升服務教育決策能力。(內容有刪減)
(六)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內容有刪減)
六、加強規劃組織實施
(一)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內容有刪減)
(二)強化實施保障。
1.明確責任分工。(內容有刪減)
2.強化督導檢查。(內容有刪減)
3.注重宣傳引領。(內容有刪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