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政權

大理政權

大理政權(1856年-1872年)。1856年,由杜文秀雲南大理建立的農民起義政權,1872年被清軍滅亡,總計16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理政權
  • 時間:1856年-1872年
  • 人員杜文秀
  • 條例:《管理軍政條例》
大理政權建立,管理軍政條例,民族宗教發展,四反圍剿,反招撫,東征昆明,大理保衛戰,歷史意義,

大理政權建立

鹹豐六年(1856)三月,滇西北鶴麗鎮標千總張正泰聚集無賴游勇,歃血為盟,成立“合義堂”。七月,屠殺鶴慶、麗江、劍川回民,進圍鄧川、浪穹,兵鋒指向大理。大理及郊區回漢衝突不斷升級。八月初,大理回民驚恐萬狀。回民父老求知府唐惇培制止。唐惇培表面上召集回漢士紳商訂“互保”條約,實則以堵防張正泰為名,將回族團練全部調往上關防守。回民又請求知縣毛玉成保護,毛玉成率眾向唐惇培和迤西道林廷禧請命,均遭拒絕。
大理政權領導人總統兵馬大元帥杜文秀大理政權領導人總統兵馬大元帥杜文秀
毛玉成垂淚而已。此時有貴州回民呂藩,住在豐城莊,素以多策謀稱。情勢危急,回民都來找他問計,表示願意聽從他的驅使。呂藩說:“某日黎明,團練漢人將來奪村。我們預先準備好引火之物,埋伏在附近漢村中。等到他們出兵,各村同時放火,他們會心慌意亂,不戰自潰了。”大家按照他的主意辦理,各個回民村莊幸得一時保存。大理城內回民看到求官府保護無望,只好分區設防,築起木柵,防備攻擊。
初九日,團練期滿,迎團於四鄉。火燒回族村寨、清真寺。初十日,團練圍攻大理西門,回民拚死抵抗,血戰數日。後賴有死士50 餘人,奮力占有武營軍庫,得火藥若干、大刀多柄、陳舊火槍多枝,得以暫時勉強抗拒。蒙化回民於事前兩日得大理回民求救書。“忠義堂”的領導人即在清真寺開會,決議救援。他們通知各村共募得志願青年近千人。共舉馬天有帶隊衝鋒,藍金喜、馬朝珍、馬金保統帥中軍,馬三進士辦下關糧草事務,馬雲霄督後隊,杜文秀則訂行軍律例、掌軍法。同時通知“永勝堂”,共起彌渡、趙州回眾,會師大理。
八月初五,雞鳴起行。卯時,已距下關不遠,遙見關外漢團來屠下關、營頭上、小關邑等處回民。紅旗②業已進關,有即與城內漢團會合之勢。馬天有出其不意,揮眾而上。紅旗軍驚潰,馬天有遂入下關,進據大理。清軍團練均未大戰而散,知縣毛玉成、迤西道林廷禧,死於亂軍之中。知府唐惇培逃往賓川,死於途中。提督文祥時在姚州,分兵回救,為時已晚。其時,張正泰急向大理奔來,回民軍分三路出擊,大敗張正泰軍。杜文秀暨蒙化回民,既據有大理,遠近回民,應者日眾,勢力漸大。藍金喜、馬金保、馬朝珍、馬良杜萬榮、馬名魁等,都自矜有功,各不相下;藍金喜貪財務得,御下寡恩,更失人望;更有甚者,藉機報復,侵擾人民。回民內有識之士,都恐自開釁端,遺人間隙。便發起大會,共同商討。會中藍金喜等競相夸伐,獨有文秀沉默不語,最後才說:“欲舉大事,須收拾人心,不當專尚武力,且漢眾我寡,尤須重用漢人。”大家都佩服他的見解,呂藩尤力贊其議。於是下令嚴禁殺戮無辜,擄掠民財,並厚葬知縣毛玉成。對同情回民的文祥夫人予以撫慰。於是回漢仇殺的局面,頓成過去。而援回抗漢之師,轉化成協和回漢各族共同對抗腐敗的清朝地方政權的團體。
九月二十五日,杜文秀被推為“總統兵馬大元帥”,升壇授命,授呂藩為軍師馬金保中軍將軍楊榮驃騎將軍劉綱平東將軍陳義鎮西將軍,馬良為平北將軍朱開元為平南將軍,藍金喜為奮勇將軍,楊德明為左翼將軍,寶文明為右翼將軍,馬天有為前軍將軍,馬朝珍為後軍將軍,張子經為總理軍機正參軍,馬國忠為總理軍機左參軍,馬印圖為總理軍機右參軍。馬安國為都掌教,管理伊斯蘭教事務。此後又陸續設官授職。大抵武職為將軍大將軍都督中郎將、翼長、領軍、指揮、先鋒、統制等,文職為參軍、大參軍、參議參謀、主政、主簿、司務等;又有大冢宰為文職之最高領導,大經略為武職之長,有大司馬為軍事要員,承審司為司法之官。任用之人,開始以回民為多,其後則漢人之數目大增。對各少數民族舊有之土司根據其原來職位之高低授以撫夷大都督、撫夷大將軍、宣政司、副宣政司等職。做到“外連夷長,內結漢民,進無異心,退有餘地”①。宣布起義軍的綱領:“遙奉太平天國南京之號召,革命滿清。”

管理軍政條例

杜文秀手訂《管理軍政條例》,內有關於帥府執行5 條,關於鎮守官吏執行14 條,關於軍令執行28 條,關於行營23 條①。略見其政治建樹之大概。
一、保舉官員,須審查才能,酌量功勳。果然堪授此職,方可保舉前來。亦須循序漸進,勿得越級濫保。若有不論才能功勳,或私自受賄,或親故濫行保舉,實屬不重名器。一經查覺,本人罷職,該保舉官濫保一員,降一級,二員降二級;如至十員以上,罷職。
二、地方稅課,舊有例者,方準抽收。不得私加名目,妄自徵收。如土產等類,亦不準勒逼抽取。違者,一經查覺,小者記過,大者參處。
三、府廳州縣各衙門內,不須多養閒人。至六房書吏,兩班差役,以及門房籤押各行,須擇忠厚明白者用之。一切猾吏,不準任用,以為民害,並量其事之輕重勞逸,每月分別等第,給以工食,不準私索民間分文。如有私索一兩至五(十)兩者,杖一百追贓;自十兩以至二十兩者,杖二百,追贓抄家;自二十兩以至五十兩者,擬絞;至一二百兩以上者,擬斬。
四、文武官員,無論鎮守地方,或攻開地方,不準估娶民間婦女,為妻作妾。違者,罷職。
五、發兵征討地方須委統帶官一員,如元帥親臨。所有各將官,無論何職,務須聽號令,勿得違抗。如違,準管帶官按所訂軍令認真懲辦,而統帶官亦須秉公提調,量能委派,不得於所喜之人委以平順之事,故意使之成功;亦不得於所惡之人,委以兇險之事,故意使之獲罪。如違,實屬存心偏袒,有負委託至意,應參處拿問。
六、帶兵官經過投誠地方,如有擅入村寨,妄動一草一木,姦淫嚇詐等情,查出,不論官兵,均梟首示眾。
七、族分三教,各有根本,各行其是。既同營幹事,均宜一視同仁,不準互相凌虐。違者,從重治罪。
八、官兵如經過文武廟宇,不準駐紮。違者,治罪。
杜文秀深受清廷實行的反動民族政策之害,從永昌慘案和丙辰慘案中他認識到,直接下令殺害回族人民的罪魁禍首是清廷各級官吏,挑撥回漢“互斗”的也是清廷,漢族人民也“同受其害”,是無辜的。
杜文秀為此制訂和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大力改善回漢關係,加強民族團結。他“重用漢人”,“不分漢回一體保護”,“回人犯罪較漢人定罪加嚴”。在他的297 名統屬官職中,漢、白、彝、景頗、僳僳、納西等族官員就有284 名,回族官員僅13人。文職36 名內閣參軍中,大都為漢、白族。十八大司中漢族有大司寇李芳園大司成梁國玉,大司略董飛龍;白族中有大司衛姚得勝;彝族有大司防李文學杜文秀指出:“至若迤西,回之受職者數千,漢之受職者數萬。”大理政權軍隊中,“漢兵十之七八,回民(兵)十之二三。”他對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十分尊重。杜文秀在民族政策方面用力最勤,效果最突出。民族問題在當時當地是最不好解決的問題,杜文秀成功地解決了。從而實現了回、漢、白、彝、納西、傣、僳僳、景頗各族人民聯合反清的政治局面,為大理政權堅持18 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杜文秀依李芳園的建議,“改正朔,蓄全發,易衣冠”。廢除府廳州縣制,把屬地改為64 四,每設大使1 人(鎮守使)、參軍1 人(州縣官)、主簿1 人(管財務)、承審司1 人(管司法)。進而嚴明法制,廉潔吏治,穩定了社會秩序。傳說,當時滇西“偷盜絕跡,夜不閉戶”。
杜文秀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對發展農業、商業、礦業、手工業生產極為重視。興修水利,發貸耕牛、籽種給農民耕種。農忙季節則避免大量調動軍隊和徵調夫役。規定“田賦征糧米,除丁銀”。“地方稅課,舊有例者方準抽取。不得私加名目,妄自徵收”。“每年征糧一次,其餘大小苛斂一律豁免”。並輕征商稅招徠外地商人、商販和手工業者免稅;在交通要道或險要地帶派兵保護,以利外地商人通行。
在外商貿易之地設立專門辦事機構;對進入滇西貨物數量及其價值進行登記,如其在境內被盜或遺失,由地方當局負責賠償;整修道路,促進滇西與四川和緬甸之間的貿易;在大理南門外、永昌、騰越等地設立行店和貨棧為商人提供方便。滇西地區商業和手工業發展較快,一些城市的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大理城內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滇西地區“百姓安居樂業”。

民族宗教發展

伊斯蘭教受到了保護,還有了一些發展。掌教阿訇有一定的地位,有的大掌教直接參與政事②。文秀下令修復了各地被清軍毀壞的清真寺,在大理城內新建了幾座清真寺,各清真寺設立“經館”,聘請著名經師擔任“經館教諭”、“訓導”,發展經堂教育,培養伊斯蘭學人。同治元年(1862)刊刻《古蘭經》,名曰《寶命真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古蘭經》刻本。自鹹豐六年(1856)杜文秀得大理建立政權,延攬人才,勵精圖治,擴充軍隊,向四方發展。經11 年之久,至同治六年(1867)十月,大理政權已奄有雲南之半。
昆明西之鎮南、姚州、趙州、彌渡、賓川、雲南、鄧川、浪穹、雲龍、麗江、鶴慶、劍川、永昌、永平、龍陵、騰越、順寧、雲州、緬寧、永化、蒙化、大姚、姚安、廣通、中甸、維西、祿豐、安寧;昆明南之思茅普洱;昆明北之羅次、武定、元謀、祿勸,均已歸大理政權掌握。其最盛時已占有雲南53 座城池。昆明東之曲靖、尋甸,表面上受雲南政府的任命,實際上暗中聽從杜文秀的指揮。貴州方面,則有金萬照、張翎翔、馬河圖等,占據新興府及普安廳所屬各州縣。陝西、四川方面,則有藍大順藍二順藍朝鼎等先後攻至綿竹、西安。這幾方面都是大理政權的別動隊。此時大理政權幾乎掌握西南各省。

四反圍剿

鹹豐六年(1856年),大理政權建立伊始,提督文祥奉朝廷命自姚州向大理進發。都司何有寶奉恆文命西上,與文祥會師。何有寶驍勇當前鋒,所向披靡,從鎮南直攻至紅岩、趙州,距大理30里。杜文秀親率大軍前往迎敵。暗派呂藩誘說何有寶之子自清。文祥擬誘捕何有寶父子斬之。何有寶殺捕者,遠遁。杜文秀揮兵掩殺,文祥營潰亂,退回鎮南。清軍第一次西征,被杜文秀擊敗。
杜文秀起義碑刻杜文秀起義碑刻
十年(1860)二月,提督褚克昌傾師西犯,連陷姚州、大姚、雲南等縣後,又分兵進攻紅岩、彌渡、賓川。大理震動。杜文秀親率大軍於紅岩、趙州對敵,急調揚威大都督蔡發春於雲州星夜來援,乘其不備,相繼克復紅岩、彌渡、雲南縣等要地。時迤東南友軍馬如龍率領東南回民義軍赴迤西援助,自曲江出發,取道通海、.峨(峨山),出易門,入南安州(今雙柏)。宜良漢族諸生李芳園亦率部由安寧經易門至南安州,聯合攻取廣通縣,進占楚雄,截斷褚克昌後路。褚克昌糧運不濟,軍心動搖。七月,蔡發春攻克褚克昌的賓川大營,褚克昌兵敗身亡,全軍覆沒。清軍第二次西征,也被杜文秀擊敗。
同治二年(1863)八月,署雲南布政使岑毓英鎮壓了迤東曲靖等地回民起義軍,率大軍西征,破杜文秀於羅川,進占楚雄,分軍取景東,復元謀、鎮遠。鄧川、雲南、趙州、浪穹、鶴慶、彌渡、賓川均不戰而得。繼陷永北,敗杜文秀於鎮南。岑毓英遂命張潤、張愉等攻上關,錢大川攻下關。杜文秀督師力戰,清軍攻上下關者皆敗。杜文秀揮兵追擊,諸城已失復得。岑毓英腿部中傷,命李惟述扼楚雄,餘部退歸省城。清軍第三次西征,歷時一年,終被杜文秀擊敗。
同治六年(1867)正月,馬如龍已降清,為臨沅鎮總兵,繼署提督,久久無功,不為清廷大吏信任,急於立功自效。清軍分中路(西路)、北路和南路發起攻勢。中路又分為二支:一由參將楊振鵬、副將李惟述指揮,自楚雄攻鎮南;一由參將楊先芝、游擊合安國指揮,奪取姚州。北路由昭通鎮總兵楊盛宗指揮,自昭通進攻永北,再出鶴慶、麗江,攻占上關。南路由署騰越鎮總兵田仲興和署普洱鎮總兵李錦文指揮。其一自景東攻蒙化,一自普洱攻威遠、雲州和緬寧。馬如龍親自率兵9000人,在楚雄、定遠之間往來策應①。四月,杜文秀分三路反攻,一出大小驃川進攻楚雄;一援鎮南,攻大姚;一馳援姚州。馬如龍本與杜文秀同時起兵反清,其部下大都為回民,今馬如龍同室操戈,屠殺同族兄弟,部下多不樂意。合安國、楊振鵬且與杜文秀暗有聯絡。馬如龍軍容雖盛,實無戰志。未幾,楊振鵬潰於賓川,合安國潰於姚州,李惟述退保楚雄。其北路楊盛宗潰於永北,撤回昭通。南路以“瘴疫盛行,糧餉不繼”為藉口,田仲興退守新平,李錦文部撤歸普洱①。馬如龍稱病,引兵東歸昆明。清軍第四次西征,又被杜文秀擊敗。

反招撫

清朝雲南地方當局對大理政權實行軍事圍剿不能得手,巡撫徐之銘奏請朝廷從事招撫。以馬德新雲南伊斯蘭教著名學者,人望甚著,馬如龍杜文秀同為回民,遂委馬德新、馬如龍出面遣人西上議和。同治元年(1862)二月,派馬載堂抵大理,招撫未成,馬載堂反被杜文秀說服留居大理任職。五月,遣督標中軍副將楊振鵬奉命再赴大理勸降。行前馬德新、馬如龍分别致函杜文秀。楊振鵬尚未到大理,五月十五日杜文秀即致書楊振鵬,說明不可議和及難於議和之故,並勸其“無煩尊駕到榆”。
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
其文云:想滇南大勢,自興師以來,我等所據城池不少,所戕官員甚多,而今竟轉和息,復予官職,是無異殺刺史者為刺史,殺宰相者為宰相。體制何存?在朝廷豈不慮貽笑於天下後世乎?推其心,不過因江南未靖,西洋復來,各省紛爭,天下鼎沸,暫為緩此急彼。俟彼處稍定,必將舉全師以壓我境。迨至彼時,我兵已散,我將各離,始知朝廷包藏禍心,則謀不及施,勇不及逞,嗷嗷待斃,悔之晚矣。此不可和者,一也。
數年以來,我兵到處,殺其父母,奪其子女,摟其玉帛,焚其房屋。凡受害者,無不飲恨於心。所恃者,用威之後,繼之以恩。縱有一二不平之人,亦因兵權在我,一切精壯盡為我用,彼即思逞,附和無人。若一從和,則精壯散,兵權分,不平之人於以得計,暗中調為,乘隙生變,以雪前仇,以報前仇。彼時外兵壓境,內患迭興,真使我等手足無措,必將坐受其困矣。此不可和者,二也。
當此時也,我以圖謀大事,漸民以仁,摩民以義,凡有驅策,莫不聽命。則此時之民,無不視我為父母,即視彼為仇讎。為我驅策,無不聽命。若一從和,是為朝廷之民,歸之朝廷。彼又將視朝廷為父母,視我為兄弟。一旦有變,猶欲驅百姓以迫敵,則是驅兄弟以攻父母。有是理乎?有是理乎?況為兄弟也者,勢必顧父母以攻抗傲之兄弟,未有順弟兄以攻恃怙之父母。此不可和者,三也。
若一從和,則半年兩載之後,或朝廷另委督撫,另委提鎮,來滇視事,將現受其職者調往別省。欲不從,則抗違君命。欲從之,則虎已離穴。當乎其際,勢必不從。不從,即叛矣。昔日之叛,實因滅回激成,猶可說也。後日之叛,必因違君命而起,有何言哉?則前日之誤,猶為不誤,後日之誤,終為大誤矣。此不可和者,四也。
天下穆民,本屬一家,何分低昂,今之所設都督、將軍、先鋒、統制等官,外雖各有官職,而內實顧持教門。所以遠近親友,無不樂從。若一受大清之職,則某也身榮顯貴,某也食貧居賤,富貴失望,貧賤攸分,人心含怨,勢必至操戈入室,同類相傷,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想朝廷以和相議,以官相餌者,盡在此矣。此不可和者,五也。
抑或謂:既受清職,權自我操。遠近親友,莫不尊親。豈不思曩日之督提鎮州縣府廳,實因滅回之故,遂至戕殺多員。彼朝廷命官尚難免此,況由叛而得之官乎?異日人思報復,心懷不平將謂我殺官而得官,彼又殺官而得官,又何不可乎?出乎爾,反乎爾,事有必至者矣。此其不可和者,六也。至若迤西,回之受職者數千,漢之受職者數萬。十八土司俱各襲職。文則劃策,武則立功。三教同心,聯為一體,縱不能遠期大成,亦可以偏安小就,效法南詔,歷年八百。其諸時勢,差堪自信。若一從和,則回之受職者固無庸議,漢之受職者將置之於何地乎?富貴失望,貧賤交迫,勢必至操戈入室,同類相殘,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難於和者,一也。
凡此舊官,秩然有序。若謂現在城池,即令守其土者仍舊職守,我迤西官多地少,安彼則此怨,安此則彼怨。況此同僚,視為手足,一切英雄,素有大志,誓不願為貪官所屈。若一從和,則各率兄弟,分別四方。昨接來函,傳集百議,無一應者。此難於和者,二也。
現在迤西邊患已息,內政就緒。府廳州縣安堵如常。士農工商,各歸本業。同心捍衛,眾志成功。一聞講和,紛紛聚訟,情願敵愾,不願從和。猶恐誤中奸計,別生事端,則已安之地,反遭蹂躪。揆之人情,和之一說,不惟回不願,而漢更不願矣。此難於和者,三也。②文秀對於當時不能妥協的局勢,洞若觀火。大理政權領導集團反抗清政府情緒之熾烈,更躍然紙上。同年冬,徐之銘、馬德新派田餘慶三赴大理招撫,被杜文秀斷然拒絕。三年(1864)四月,馬德新親赴大理“和談”,當他勸杜文秀接受清政府委任的官職時,杜文秀義正詞嚴地說:“以一個合法運動的領袖,竟卑怯地放下武器,從壓迫者手裡接受一個平凡的職銜,我深深替這些人感到羞恥。”①馬德新大理之行也以失敗告終。稍後杜文秀致馬德新函說:“官吏反覆無常,前車在鑒,未可信也。且滿人奪我中夏,主政二百餘年,今之官吏大都忘其根本。吾三迤,回漢一心,誓絕滿虜,有進無退。況今者太平天國業已克復十有餘省,石達開奉命來滇,將與吾歃血為盟,互相援助,掃盡腥膻,以安吾民,指顧間事耳。”②這裡指朝廷為“滿虜”,革命情緒堂堂正正,坦然無諱。徐之銘的招撫政策宣告完全失敗。

東征昆明

同治六年(1867)六月,杜文秀雲貴總督勞崇光病卒,岑毓英引軍征黔未歸,馬如龍圍剿滇西“喪師而歸,人望頓失”,昆明空虛,遂決計東征。他調集20 萬大軍,兵分五路,以揚威大都督蔡廷棟為大經略,大司戎馬國春為總指揮,率大司平馬興堂、大司寇李芳園等十八大司①統攝之。杜文秀誓師,云:此次出師,本為興漢,戒勿濫殺。如臨其境,如遇其民,各當發明宗旨。但得回漢一心,以雪國讎,是為至要。統兵官等須知仁義之師,以道德為甲冑,以親愛為戈矛,以相應之攻擊。
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杜文秀總統兵馬大元帥府
我軍有三事焉:始則鋤滿,次則拊漢,三則除奸。而彼軍反對,然反戈矛相見。彼殺我先殺,彼止我先止。
戰勝攻取之際:毋肆擄掠,毋貪財貨,毋凌婦女。遇官吏頑梗不服者,殺之。良善被挾者,撫之。諸惡元兇,法所必誅,嚴加懲辦,理宜不赦。②又傳檄三迤,宣布東征的原因、目的、任務和有關政策,號召回漢各族被壓迫的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反對清朝統治者,文云:總統兵馬大元帥杜,為興師五路,收復全滇,除殘暴以安良善事:竊思滇南一省,回漢夷三教雜處,已千百年矣。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何嘗有畛域之分?慨自滿清僭位以來,虐我人民二百年余於茲矣。妖官偏袒為計,石羊起釁,池魚皆殃;強者逞鴟張之威,弱者無鼠竄之地。爾時百姓危若倒懸,可惡妖官猶安然高枕,置蒼生於不問,棄黎庶其如遺。甚至漢強則助漢以殺回,回強則助回以殺漢,民不聊生,人心思亂。
本帥目擊時艱,念關民瘼,不忍無辜之回為漢所殺,更不忍無辜之漢被回所殺。爰舉義師,以清妖孽。志在救劫救民,心存安回安漢。至大事之圖成,惟天命之是聽。無知妖官窮謀詭計,倒行逆施,殺協鎮者封以協鎮,殺都郵者授以都郵。高明退身,庸愚墮計。始也助漢以殺回,今也助回以殺漢;繼也助漢以殺漢,今則助回以殺回。鴻溝之血未乾,烏合之師突至;妄思螳臂以當車,奚啻雞卵之擊石。
今者小計略施,月奏三捷;雄師半出,功收數城。然妖官未除,禍根猶在;全滇不取,億兆難安。況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用是師興虎隊,將選龍驤,糧運千倉,餉籌百萬,槍炮在其前,弓弩列於後,長矛伏中,短刀相接,分五路以並進,效一怒而安民。劍戟橫空,勝氣騰雲,千里旌旗蔽日,威鎮雷動九天。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凡爾城鄉紳耆,遠近士民,達務知時,不乏俊傑,轉禍為福,定有同心。或率眾而來歸,或開門而效順,定當量才而錄用,不別戶而分門。自此烽煙永靖,同登衽席之安;如其天命有歸,共成王霸之業。豈不樂哉!豈不快哉!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機,行將後悔。況天命人心,去之久矣,縱背城航海,亦奚以為!檄文到日,凜遵勿違!此檄。③
五路大軍出動,東北路由大司衡楊榮等指揮,出武定、祿勸,攻占富民,再東取嵩明、尋甸;東路由大司政劉誠、大司隸劉綱、大司勛米映山等指揮,沿迤西大道東進,經楚雄、祿豐,進攻安寧;東南路由大司戎馬國春指揮,由祿豐下易門,占領昆陽、新興,然後轉戰晉寧、呈貢;北路自鶴慶、麗江攻取永北;南路由順寧、雲州、緬寧攻取景東、鎮遠和威遠等地。前三路為主力,後二路旨在防禦清軍兩翼攻擊。大軍東下至楚雄,守將李惟述不能支,遂得楚雄。馬如龍夏毓秀抵禦於祿豐,未及戰,退守安寧,再退守梁家河。七年正月,大軍已迫近昆明近郊。二月,清軍中回族將領楊振鵬、田餘慶、楊先芝向義軍投誠。至此,昆明西北南三面,悉在重圍之中。大司政劉誠駐潘家灣、梨煙村、夏家窯、馬街、漁村。大司平馬興堂駐柴村、麻園、黃土坡。大司勛米映山駐大小普吉、馬村、小壩。大司疆段成功駐五華寺、西嶽廟、土壩河。大司藩安文義、大司戎馬國春駐萬壽宮。大司衛姚得勝由呈貢據澄江。大司寇李芳園則奉蔡廷棟,由富民過尋甸,破嵩明,擊楊林。清軍自楊林退駐大板橋、小偏橋一帶。清軍僅餘東路由昆明通宜良的糧道,“尚可繞越行走”。馬如龍據守昆明,所部兵才15000 人,署總兵合安國、守備馬雲龍、軍功馬學林等回族將領謀以獻城。事泄,被馬如龍誅殺。
清廷任命劉岳昭雲貴總督岑毓英雲南巡撫。岳昭駐曲靖以圖尋甸。毓英西上赴援,取道宜良,攻陷小板橋、金馬寺、古亭庵,進至大樹營,得與如龍會合,打通了滇南與省城交通線。此時清軍勢稍振,連奪呈貢、武定、元謀、祿勸、羅次、晉寧等地。毓英四出督戰,與義軍激烈爭戰。澄江與楊林兩地的爭奪尤為劇烈。雙方死亡慘重。楊林之戰,義軍槍彈傷毓英鼻部,幾貫頭腦。
同治八年(1869),清軍調集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湘、川、黔、粵等省大軍入滇,攻陷楊林後進攻嵩明。此處為義軍東路指揮部,由大司寇李芳園、大司平馬興堂率20000 精銳駐守。清軍長期圍困,城內糧械俱絕。李芳園、馬興堂被俘。尋甸陷於孤立無援,守將馬天順亦降。東征大軍總指揮大司戎馬國春聞訊後病逝於昆明城郊萬壽宮。使東征大軍由優勢轉為劣勢。此時,大司疆段成功與馬如龍戰於五華寺,馬如龍腹部中炮傷。段成功糧盡,求於蔡廷棟。蔡廷棟與段成功素有隙,竟拒不與。復貸於馬清,亦不得。段成功遂與如龍約降。八月十三日,段成功率所部5000 人降清。所部有不願降者,仍鏖戰至兩日,始定。清軍以法國開花大炮轟擊,起義大軍在昆明近郊200 座營壘全線瓦解。蔡廷棟詐降,逸歸。自此各大司軍心動搖,或敗或退,義軍最後在土堆地方激戰兩月余,十一月十六日土堆失守,義軍將士壯烈犧牲。杜文秀多年培養的精銳,喪失幾盡。義軍歷時一年十個月之久的圍攻昆明戰役,以失敗告終。

大理保衛戰

此後,清軍得以從容整理昆明附近州縣,並分遣楊玉科、李惟述等率師西進。大理方面由進攻轉為防禦。雙方互有大勝負。大司衡楊榮調度軍事,楊榮驍勇有餘,智謀不足,滇西軍事部署大不如清,以致清軍節節西上。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清軍迫近大理。楊榮迎戰,時敗清軍。董飛龍、蔡廷棟守下關,雖居重圍,無怯色。楊玉科行反奸計,陰說董飛龍降。董飛龍焚屋廬,易紅旗,清軍遂入下關。上關守將馬國璽見下關火起,亦縱火逃。兩關俱失,大理的屏障盡撤,戰事進入城郊。時楊榮以出賣杜文秀與大理政權為條件,暗中投降了楊玉科。杜文秀親冒槍矢,指揮作戰。十一月大理環城各壘盡失,外援已絕,然城內皆百戰餘生,誓死抵抗。清軍用開花洋炮四面環攻,並挖地道穿城下點燃火藥攻之,東城牆被炸毀10 余丈。義軍死守,清軍仍不能進。清軍以27 門大炮排列城牆,向下轟擊,義軍退守帥府和幾座清真寺內。
杜文秀墓杜文秀墓
二十五日,杜文秀召開大理政權最高軍政會議。杜文秀主戰,楊榮主降,爭論激烈。楊榮說:“今兵臨城下,內缺糧草,外無救兵,如背城決一死戰,吾所願也。我斃清軍多矣,我雖死,亦得所償矣。惟兵敗之後,玉石不分,雞犬不留,恐吾人死後,游墳誦經之人亦不可得耳。”他要杜文秀“舍一人之身,救數萬生靈”。杜文秀氣憤地說:“汝言是也。吾願舍我一身,救閤城百姓。我庇此儔十八年矣,但願汝能庇之十八日也。今我當全體同仁,以閤城百姓交於汝,何如?”榮說:“卑職願負此任。”此時杜文秀的子女已被騙作人質,帥印也被竊走獻給楊玉科。會後,杜文秀家屬、親友、傭人共百餘人,全部服毒自盡。杜文秀親率將士數百人出帥府,配合義軍,向清軍猛攻,奮力血戰,直至二十六日天明,撤回帥府。
杜文秀血戰歸來,按回民習慣換水(沐浴淨身),請河州老巴巴念“討白”(懺悔詞),然後升帥座,再次囑咐楊榮說:“我今以閤城百姓交汝矣。”遂升黃呢大轎,有經生二人隨從。文武分班跪送,哭泣不能成聲。大理百姓堵塞街頭哭送,他們都想最後再看一眼給他們帶來10 多年安定生活的杜大元帥。杜文秀不時揭起轎簾向沿途百姓點頭致意。轎出大理北門,杜文秀取出胸前預藏的孔雀膽毒藥,服之。轉至蘿蔔營東,清軍遣四轎夫來接,至五里橋下與楊玉科相會。杜文秀說:“楊大人,本帥湊汝成功。不干城內百姓之事,汝須另眼相看。”楊玉科說:“此事皆因受逼而起,奏明皇上,終須分辨。”杜文秀說:“勝者為王,敗者休。尚何言也。”言畢,杜文秀頭漸垂於胸,毒發氣絕。時在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午時,是年杜文秀50 歲。楊玉科取其首級連同帥印、衣冠,派人送省。當地回民將其遺體葬於下兌村。文秀有3 子3 女,長子宗楊、次庚楊、次成楊並次女,均於大理城破後被岑毓英處死。長女鳳楊,任東征昆明的監軍,同治八年(1869)五月於嵩明被俘,被馬如龍殺害於昆明白鶴橋。幼女於襁褓之中被保姆從大理帶出,逃至雲州,得以長大成人。
十二月,岑毓英到達大理。初九日,楊榮等已降的大理政權高級軍政人員悉數被殺。十一日,清軍將大理城內外回民驅趕至洛陽村,四面圍困,一聲炮響,開始屠殺,男女老少無倖免者,大屠殺持續了三天兩夜,數萬人倒在清軍屠刀之下,洱海為赤。事後清軍斬人耳人手,裝滿數十大筐,馳送昆明,炫耀戰功。

歷史意義

大理政權大理政權與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相輔相成,堅持鬥爭18年,勢力發展到西南三省(雲南、貴州、四川),西北一省(陝西),沉重打擊了腐朽的清朝統治。雖然最終失敗,但革命反清的抗爭精神永存,激勵著更多的仁人志士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而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