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大理鎮

大理市大理鎮

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大理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圍分布甚廣,它們以古城為中心,沿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呈線狀分布。大理市現已確定不同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理市大理鎮
  • 所屬地區:雲南大理
  • 下轄地區:龍龕村、才村、上雞邑村、下雞邑村
  • 面積:76.48平方公里
  • 人口:66632人
  • 著名景點:崇聖寺三塔
大理歷史簡介,大理古城簡介,大理鎮概況,行政區劃,人文地理,

大理歷史簡介

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蒼山馬龍峰、中和峰、海東鹿鵝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時期的石刀、石斧、石墜、粗陶器。漢代,大理同中原有往來,與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絲路”(蜀身毒道)中轉站,漢武帝在這裡設葉榆縣。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區域的原始居民從事狩獵、捕魚,以及種植水稻和飼養家畜,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平。並在洱海西面建築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橋等城。一度成為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之際,大理與內地的交往由於蜀身毒古道而極為密切。博望候張騫西域歸來後關於這條通道的報告,引發了漢武帝經營西南邊疆的雄心。<?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在此設隸屬益州郡的葉榆、雲南、邪龍、比蘇、巂唐、不韋等縣。
唐初,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較大的部落,史稱“六詔”,即蒙舍詔(今巍山東南部、因在六詔之南,又稱南詔)、蒙巂詔(今巍山北部漾濞一帶)、鄧賧詔(今洱源鄧川)、浪穹詔(今洱源劍川一帶)、施浪詔(在浪穹詔東北)。越析詔(今賓川)。公元737年,蒙舍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六詔,統一了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建立“南詔國”。公元779年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詔國共傳13代王,歷史165年。
公元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奪去了政權,建立“大長和國”。
公元927年,劍南節度使楊乾貞滅“大長和國”,扶持清平官趙善政,建立“大天興國”,10個月後楊善乾貞又廢趙善政,自立為王,建“大義寧國”。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推翻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仍建都羊苴咩城。大理國共傳22代主,歷時316年。
大理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圍分布甚廣,它們以古城為中心,沿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呈線狀分布。大理市現已確定不同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並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鏡水環境優美,古樸典雅生意盎然,並成為當地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等文物古蹟,縱貫了唐(南詔)、宋(大理國)、元、明、清及民國等各個歷史時期。

大理古城簡介

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現在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據文獻記載,它“規模壯闊”,方圓12里,城牆高2丈5尺,厚2丈;東西南北各有一城門,上有城樓,分別稱做:通海、蒼山、承恩、安遠;城的四角還有角樓,也各有名稱:穎川、西平、孔明、長卿。城牆的外牆為磚,上列矩諜,下環城溝。城內市井儼然,布局呈棋盤狀,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當然,這些建築今天多數已蕩然元存,有的還依稀可見,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南北城的部分城牆。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城內主大街縱貫南北;街道兩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聯,一派古樸風貌。值得一提的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謂“三房一照壁”,即每戶院內均有一正房。兩廂房;正房對面是一面牆壁,每當下午至傍晚陽光照耀在這一牆壁上再反光到院內,把整個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稱“照壁”。這種情況,在風城下關更為明顯,為避偏西大風,那裡正房多坐西朝東。所謂“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個角交接處分別有四個小大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個天井。
裝飾是白族民居建築的又一特點,十分注重門樓,飛檐翹角,斗拱彩畫,頗具特色,門窗、照壁多用劍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繪和水墨畫裝飾,工藝精緻,清新典雅,在西南民居建築中,堪稱一流。
大理居民都愛花。這裡有“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之說。多數民居院內都有花壇,種植山茶花等多種花木。每年農曆二月十四日朝花節,家家戶戶把自己的盆栽花木擺在門口,搭成“花山”,招引四方來人欣賞。由於愛花,人們還以花來給女孩子命名。“金花”是白族姑娘的美稱,大理也被譽為“金花的故鄉”。大理古城是古樸幽靜的。城內溪水流淌,使人倍感清新。隱沒在街巷深處的花園茶社是遊人休息的佳所,新辟的洋人街更成為外國遊客聚匯之處,具有白族特色的小吃,著名的“三道茶”都使人感到別具情趣。
西雲書院建於1873-1875年,原為雲南提督楊玉科私人府第,後來楊被人彈劾,其府第遂改為書院,這是白族民居式建築,共有房舍百餘間,規模宏大,氣派壯觀。院內保存的“西雲書院碑”,全文5千餘字,為楊玉科所撰,對研究杜文秀起義及清末大理歷史,頗有價值。
大理城街道兩旁有無數賣大理石製品的攤店。大理石因產於大理而得名。蒼山十九峰,峰峰皆有大理石,大理石石質細膩,光澤晶瑩。花紋奇異,色彩斑斕,它的開發利用遠在唐代南詔就已開始。

大理鎮概況

大理市大理鎮位於大理古城及其四周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享有“東方日內瓦”的盛譽。它東臨碧波蕩漾的洱海,西倚縈雲載雪的蒼山,南、北分別與下關鎮、銀橋鎮接壤,形成“一水繞蒼山,蒼山抱古城”雄秀相間、剛柔並濟的山水環境格局。境內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豐富的歷史文物古蹟和人文景觀,是集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國環境優美鎮四項桂冠於一身的中國優秀旅遊城鎮。
全鎮轄區面積76.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630畝,人均耕地面積為0.6畝。轄12個村委會,61個自然村,156個農業生產組,居住著白、漢、回、彝等14個民族,總人口66632人,總戶數22307,其中農業人48239人,非農業人口18393人。全鎮共有13個黨總支(含12個村級黨總支和1個教育黨總支)、1個黨組(古城保護管理局機關黨組)、76個黨支部(含1個機關黨支部、54個村級黨支部、5個社區黨支部、5個直屬單位黨支部、10個教育黨支部),共有黨員2360名。

行政區劃

龍龕村、才村、上雞邑村、下雞邑村、小岑村、東門村、南門村、西門村、三文筆村、上末村、陽和村、下兌村。

人文地理

大理市是雲南最早的發祥地之一,而大理鎮地處大理市的特殊地理位置,有深遠的歷史淵源。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公元前109年,大理葉榆縣隸屬益州郡。東漢時,屬永昌郡。三國蜀漢和東晉時期隸屬雲南郡;魏晉與北朝時歸屬東河陽郡。隋時屬南寧州。公元七世紀中葉,洱海地區出現6個較大的民族部落,史稱“六詔”。公元738年,南詔統一洱海地區,建立南詔國,定都太和城。公元779年建都羊咩城。今大理市域為南詔國中心統治區。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國,也以羊咩城為都城。元代設大理陸軍民總官府,時、清時設大理府,設太和縣、趙州。辛亥革命後,太和縣改為大理縣,趙州改為趙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設大理縣、鳳儀縣、下關市。而大理縣可以說是大理鎮的前身。
大理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而大理鎮則是其核心區,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4000多年前,大理的白族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隨著漢文化的流入,大理城區的經濟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唐朝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南詔國在這裡崛起,宋朝初期大理國又在這裡建立,使大理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成為當時雲南甚至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南詔、大理國曆時500多年,加上元、明、清等歷史時期,大理人民始終不斷吸收各種優秀的中原文化和先進技術,並經過長期的融合和醞釀,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老文明,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南詔德化碑、元世祖平雲南碑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杜文秀墓、杜文秀元帥府等眾多的文物古蹟,星羅棋布,獨放異彩;唐代南詔時期創作的大型樂舞<南詔奉聖樂>、南詔中興二年創作的<南詔圖傳>、元末明初首創於大理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廣陵絕響”的大理洞經古樂等藝術精品名播四海。
大理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遍布於蒼洱之間,源遠流長、神秘古樸的白族本主文化;儒、道、釋共榮共存的宗教文化;以“長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的“三月街”、有白族狂歡節之譽的“繞山靈”及“載秧會”、“火把節”、“耍海會”等和眾多“本主節”為代表的節日文化;充滿人生哲理的“三道茶”文化;獨具匠心、典雅秀麗的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風格的白族民居文化;艷麗多姿的民族服飾文化及以大本曲、白族調、霸王鞭、八角鼓等為代表的民間藝術;以馳名中外的大理石畫、大理扎染等為代表的民族民間工藝;浩如煙海的以本主神話、龍神話、觀音神話等為代表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等等,它們構成了大理一幅幅多彩的民族風情畫,輝映著蒼洱大地,輝映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明清兩代,大理大興書院,人才輩出。先後辦有桂香、龍關、西雲等12個書院,培養了大批文人學士,明代進士40人,清代進士50人,而著名的西雲書院等則位於我鎮的中心地段。明代的詩作刻<山花碑>,流傳至今。史學家們的<大理府志>、<雲南通志>等,與豐富的歷史碑刻一起,使大理成為聞名四海的“文獻名邦”。
崇聖寺三塔
大理三塔,位於大理城北約一公里處。雪巒萬仞、鏤銀灑翠的點蒼山峙其後,波濤萬頃、橫練蓄黛的洱海嵌於前。三塔鼎峙,撐天拄地;玉柱標空,雄渾壯麗,為蒼洱間的勝景之一。
“勝地標三塔,浮圖秘鬼工。”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形16層密檐式塔,與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築。塔下仰望,只見塔矗雲端,雲移塔駐,似有傾倒之勢。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二層,下層邊長為33.5米,四周有石欄,欄的四角柱頭雕有石獅;上層邊長21米,其東面正中有石照壁,上有黔國公沐英後裔沐世階題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莊重雄奇,頗有氣魄。照壁後有省人民政府立的<重修三塔記>。
塔身的第一層,高13.45米,是整個塔身中最高的一級。東塔門距基座平面2米,西塔門則在近6米處。塔牆厚達3.3米。第2至15層結構基本相同,大小相近。第16層為塔頂。以第二層為例,高約2米,寬約10米,上部砌出疊澀檐,凡17層磚,每層挑出0.05~0.07米不等,檐的四角上翹。塔身東西兩面正中各有佛龕,內放佛像一尊,龕兩側另有亭閣式小龕各一,蓮花座,廡殿式頂,中嵌梵文刻經一片。南北兩面,中間有一券形窗洞,直通塔心。第三層則南北為佛龕,東西為窗洞。以上各層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愈收縮。
塔頂高8米,約為塔身的七分之一。挺拔高聳的塔剎,使人有超出塵寰、劃破雲天的感受。頂端是銅鑄的葫蘆形寶瓶,瓶下為八角形寶蓋,四角展翅,安有擊風鋒;其下為鋼骨銅皮的相輪;最下為覆缽,外加蓮花座托。塔頂四角,原有金鵬鳥,相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以此鎮之”。現金鵬已無存,復修前僅殘存金鵬鳥足。千尋塔中空,置有簡易木梯,可達塔頂。千尋塔西,等距約70米遠的地方,有南北兩座小塔,是八角形10級密檐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有佛像、蓮花、花瓶等浮雕層層各異。一至八層為空心直壁,內撐十字架。基座亦為八角形。兩小塔間相距97米,三座塔形成鼎足之勢,布局統一,造型和諧,渾然一體。
三塔旁,原有規模宏大的崇聖寺。據<南詔野史>(胡本、王本)、<自古通記>等史籍記載,寺基方7里,聖僧李成眉賢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銅40590斤,建於南詔第十主豐佑,保和十年至天啟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費工70800餘,耗金銀布帛綾羅錦緞值金43514斤。
崇聖寺及三塔建成後,寺院保存較好。元武宗時曾“降聖旨”封釋覺性為住持僧,保護寺產,免徵糧稅。元代亦曾加以維修,使得“殿廡煥然復興,三塔峙立,金碧交輝,巨麗與山坪(相等)”。明代,李元陽重修,亦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當時寺中有五寶:三塔、巨鐘、雨銅觀音、證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時,仍見崇聖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相對,勢極雄壯”,樓後為正殿,正殿後為“雨珠觀音殿,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八》)。據說,寺中的鴻鐘,為“建極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徑可丈余,而厚及尺”,“其聲聞可八十里”。“萬古雲霄三塔影,諸天風雨一樓鐘”,歷來為人所樂道。雨銅觀音,莊嚴靜美,細腰跣足,造型精美,為南詔遺物。然世事滄桑,巨鐘已毀於清,雨銅觀音毀於十年動亂,證道歌碑與佛都匾連同寺院一起,今已無存。
大理三月街
碧翠的點蒼山中和峰下,古老的大理城西郊,每年農曆三月十五,四面八方的人們踏著春的腳步,和著春的韻律,流水般地涌到這裡,來趕遐邇聞名的大理三月街這千年古集、現代盛會。
拒白族佛教故事集<白國因由>傳說,隋末唐初,惡魔羅剎久踞大理,挖人眼吃人肉,百姓深受其苦。唐貞觀年間,觀音從西天來到大理點蒼山中和峰下向羅剎借地,施法術制服羅剎。百姓為感激觀音,年年三月十五,聚於中和峰下,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觀音處。後人於此交易,傳為祭觀音街,即今之三月街。
現存最早記載三月街貿易集市的文獻是400多年前明代李元陽編纂的《雲南通志》。這部書的《地理志.大理府.風俗》一節中載: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年間到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知是觀音入大理,後人至日燒香,四方聞風,各以貨來。《大理縣誌稿》載:“盛時百貨生意頗大,四方商賈如蜀、贛、粵、浙、桂、秦、緬等地,及本省州縣之雲集者諸大宗生理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數萬。”
根據大理三月街歷來特產雲集、貿易興隆、民族會聚、歌舞通宵、影響廣泛的特點,大理州1991年將它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
今日的大理三月街比之於過去,不論是街場的環境條件,也不論是上市交易的貨品,亦或是街期的民族文化活動內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大理三月街街場是一片緩坡地,位於點蒼山中和峰下,北有崇聖寺三塔,南有弘聖寺一塔,南北塔白如玉筍,隔場相望,擎天屹立。整個街場占地面約6萬多平方米。自1980年以來,大理州、市把三月街作為民族經濟貿易的視窗、歡度民族節日的場所來建設,樹起了石牌坊,建起了剛架貨棚,道場變得平坦寬闊,自來水管里流淌著蒼山清泉,街場周圍綠樹成蔭,是昔日古老的集市變得年輕,充滿活力。街期,當夜幕降臨,天上渾月如銀盤,照得大地朦朧清幽,街場的一片燈火如燦爛星海。
大理三月接有輝煌的過去,有錦繡的今天和明天。“一街趕千年,千年趕一街”,累世不斷今勝昔,展望未來更勝今。
三道茶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節慶婚嫁時敬獻賓客的飲品,同時也是一種禮儀形式。三道茶獨特之處就在於,各道茶各有特點,可概括為“頭苦二甜三回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