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龍(清朝將領)

馬如龍(1832—1891年),乳名阿五,原名席珍,字雲峰,又字現彩。雲南建水回龍人,回族。生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32年),死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享年五十九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如龍
  • 時間:(1832—1891年)
  • 戶籍:雲南建水回龍人
  • 民族:回
生平,紀念,

生平

馬如龍出身忠良世家,世沐皇恩,先世江南人,
如祖馬堅公明朝時入滇,官臨安(建水)衛指揮。其叔馬濟美為江西九江鎮總兵。馬如龍青年時身體魁梧,好武藝,鄉試武庠第一,授予武生
鹹豐六年(1856年)臨安西莊漢族地霸潘德等,帶領廠客(雙柏縣石羊廠)團練入臨安縣城搜人,倖免逃脫者都奔到回龍寨。回龍回族築壘自保,馬如龍率眾奮起反抗,拚死一戰。馬如龍領導下的回龍義軍兩敗清軍。
回民起義軍在“老巴巴”馬德新威望號召下,團結馬如龍、馬敏功、徐元吉、馬凌漢各處回民起義領袖,形成滇南一支強大的回民起義軍。
清鹹豐七年(1857年)春,馬德新與馬如龍、徐元吉一道,率領滇南回民起義軍進攻昆明,一路幾乎沒有遇到大的抵抗,五月二十一日滇南起義軍進圍昆明,與守城清軍開戰,南城外六街三市到處起火。
圍城三月城內無食,連五華山樹皮、翠湖浮萍、荷葉都被吃盡,督撫及團練慌作一團,束手無策。總督恆春夫婦急得上吊自殺,但在馬德新、馬如龍“只欲報仇,不敢為逆”的主張下,與新上任的總督吳振棫達成和解協定,滇南回民義軍圍城宣告結束。
清鹹豐十年(1860年)二月,提督褚克昌自鎮南(現南華)向大理政權發動進攻,清軍此次比第二次“西征”規模大、清軍攻陷姚州(現姚安)大姚、雲南(現祥雲)縣後,又進攻紅岩、彌渡、賓川,為擊敗清軍進攻,杜文秀不得已而求救滇東南起義軍,於是馬德新致函馬如龍說:“東西回本是一家,宜互相救援,以成犄角,若迤西回軍為官兵所滅,則迤東南之回豈能獨存。”要他赴援滇西,馬如龍同意並親自率滇東南回軍赴滇西救援。
四月馬如龍率部自建水曲江出發,取道通海,嶍峨(今峨山),進入南安州(今雙柏)三家廠。時宜良漢族諸生李芳園亦率部由安寧到安南州與馬如龍聯合攻占楚雄府城,截斷清軍後路,使其陷入兩面受敵和進退維谷的困境,注定了褚克昌“西征”必將失敗的命運,緊接著馬如龍攻克安南、定遠(今牟定)等州縣。大理起義軍在揚威大都督蔡發春率部二萬餘,自順寧(今鳳慶)、雲州(今雲縣)東下,配合楊德明等部於五六月間收復紅岩、彌渡和雲南縣等戰略要地,七月蔡發春在虎應龍、保文明的協同下,攻克褚克昌的賓川大營,取得了全殲清諸路軍的輝煌勝利,宣告了清軍第二次“西征”的徹底失敗,褚克昌本人也戰敗身亡。
起義軍滇西大捷後,馬如龍將楚雄、大姚、廣通和白鹽井交給杜軍接管,他則引軍東歸。杜文秀起義軍在滇東南起義軍馬如龍的支援下取得的這次重大勝利,給予了清王朝在雲南的反動統治以沉重的打擊,並使大理政權東部疆域得以擴張至楚雄一線。
由於馬如龍領導起義的目的“只欲報仇,不敢為逆”,因此在鹹豐七年(1857年)、鹹豐十年(1860年)九月在協同杜軍粉碎清軍西征後,又第二次與清招撫協定,兩次招撫因清總督無誠意,才導致馬如龍在鹹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第三次攻省,總督徐之銘等官紳只得放棄進攻,進行招撫。
在清政府的收買政策下,馬如龍認為今“朝廷降旨招撫,官從和辦,當知順逆,是以從和辦理”不失忠良後代,所以在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馬如龍等人放下武器,退還城池,遣散所屬各地抗清回民和疏通官道為代價,換取了官階,馬如龍被委任為臨沅總兵,楊振鵬等人各授以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的官職。其後馬如龍受雲貴督撫徐之銘、潘鐸指使,充當“以回治回”的先鋒,曾多次寫信和派楊振鵬、田慶余、馬負圖等人去大理說降杜文秀,以高官厚祿引誘。
在同治元年九月馬如龍出省城到建水署元新營對參將梁士美進行報復時,同治二年一月發生武定參將馬榮率軍進攻昆明,馬榮指使部將殺死總督潘鐸、馬德新被迫出任雲貴總督的“燈霄之變”,馬如龍在建水聞變,迅速回師省城,將馬榮逐走,馬如龍由於復城有功,清廷授予雲南提督,給“效勇巴圖魯”稱號,從此他更死心塌地報效清廷。
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進剿滇東起義軍馬聯升、馬榮部。馬如龍率軍包圍尋甸曲靖,誘殺了起義軍首領馬聯升、馬榮,奪取了尋甸、曲靖。
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以馬如龍為首三路“西征”清軍,由於馬如龍和岑毓英不和,力量分散,進軍無進展。大理杜文秀起義政權由於統一了滇西,恢復了經濟,有較強的實力,於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多路進軍東征,掃清滇西、進軍滇東南並包圍了省城昆明,勸說馬如龍歸順,馬如龍反而決心“城存則存,城亡則亡”,“首可斷,志不可斷”,在獲悉守城部將圖謀與杜文秀義軍內應,則將副將合國安、參將馬學林、守備馬雲龍等捕殺。
杜文秀起義軍東征,由於各方面原因失敗了。其中與馬如龍策反、奮戰有關,他賣命效忠清廷,得以把滇西起義軍鎮壓下去。
因此在清廷為其立傳《原任湖南提督馬雲峰傳》中,歌頌說:“(同治)七年杜逆其婿蔡揚威、督偽大司十八人,逆黨三十餘萬進犯省城。公與岑襄勤誓同生死,分班戰守。其間大小數百戰,無不親臨前敵,躬冒矢石。”“報捷到京,奉旨獎勵,並賞給頭品頂戴賜上方珍物。”“同治十三年到京陛見,奉旨調湖南提督,值慈禧太后壽辰,命赴慈寧宮聽戲三日,欽賜回教肴饌,並玉如意、衣料、香爐等物,前後召見四次,復命恭親王親驗傷痕,寫成御覽。”“清光緒四年,因舊傷舉發……十七年正月歿於蜀。”

紀念

是年九月二十三日,奉上諭:馬如龍著照提督軍營立功後病故例議恤,於雲南省省城建立專祠。生平戰績令付國史館立傳,以嘉忠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