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衝府

折衝府是唐代府兵制基層組織軍府的名稱。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有時增至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所屬的兵士通稱衛士。每府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別將長史兵曹參軍各一人,這是府一級的組織。府以下,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旅帥;五十人為隊,有隊正、副;十人為火,有火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折衝府
  • 解釋:唐代府兵制基層組織軍府的名稱
  • 等級:上、中、下三等
  • 上府人數:一千二百人
簡介,分布,任務,意義,

簡介

府兵的基層組織泛稱軍府西魏、北周時期軍府的長官是開府,其副為儀同。隋初為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軍府即改稱驃騎府。隋末,軍府稱鷹揚府,主官為鷹揚郎將、鷹擊郎將。唐建國,改鷹揚郎將為軍頭,鷹擊郎將為府副。旋又襲用隋初舊制,初軍頭為驃騎將軍,府副為車騎將軍,軍府為驃騎府、車騎府。武德二年(619),以車騎將軍府隸驃騎府。七年(624),改軍府名稱為統軍府,驃騎將軍為統軍,車騎將軍為別將貞觀十年(636),改統軍府為折衝府,統軍為折衝都尉,別將為左右果毅都尉。以善騎者為越騎,其餘為步兵。天寶中隨著府兵制的瓦解停止上下魚符以及上番、發兵活動,天寶末年,雖然保留其官員和兵額,卻已有名無實了。

分布

折衝府分布各地,隨時置廢,全國府數增減不恆,較多時為六百三十三(一作六百三十四)府,一說多達八百,少則不滿六百。為了維護居中馭外的軍事形勢,唐代軍府集中設定於關中,大致占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次為河東、河南,南方軍府很少。諸府大都因所在地立名,每個府的管轄區域別有規定,稱為“地團”,大小不等,折衝府和地方長官沒有統屬關係。但設定都督的州,都督多兼任州刺史,他對摺沖府應該具有一定的權力。
唐前期在全國設定的折衝府數量,諸史記載不一:其中所載數字最少的為574府,最多的可達800府。唐朝有名稱和位置可考的折衝府共627個,其分布大致如下:關內道共置289府,分布在2府17州;河南道有府73,分布在1府4州;河東道有府166,分布在2府14州;河北道有府51,分布在13州內;山南道有府15,分布在1府9州;隴右道有府33,分布在11州內;淮南道有府9,分布在4州之內;江南道有府7,分布於6州之內;劍南道有府11,分布在1府5州;嶺南道有府6,分布於5州之內。
為加強中央集權,折衝府的分布設定,是以“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和“內重外輕”的軍事布局為原則,並考慮到對邊境重點地區的側重防禦。唐都長安所在之關內道共置府285,有府兵26萬,占全國折衝府及府兵總數的一半以上。置府次多的是河東道,該道是唐王朝的發跡之地,位於該道的太原地區歷來也是突厥南侵的要衝地帶,在這裡設定軍府主要是為加強對突厥的防禦力量。河南道是隋唐兩朝的東都所在地,武則天執政後,遷都洛陽,因為這裡置府也多於他道,也是出於“重手輕足”之意。

任務

諸府分屬十二衛及東宮六率(見十六衛)。每年,衛士分番上長安,於所屬之衛承擔宿衛任務。如調發府兵征防,須朝廷頒銅魚符及敕書(合稱魚書),由刺史折衝都尉會同勘對,才能差發。調發全府,即由折衝都尉率領;調發不盡,則由果毅或別將率領。每年冬天,折衝都尉主持教練軍陣戰鬥之法。正月,折衝府造衛士名籍,名下具注三年來宿衛、征防及其他差遣情況,評定優劣,申送所屬之衛。折衝府儲備戰馬、帳幕和鍪、甲、弩、矟等武器,征行時配給兵士。府兵自備軍資、衣裝、輕武器和行糧。每府由國家給與公廨田四頃或公廨錢十萬至二十萬。公廨田大致採取租佃形式,收取地租;公廨錢以高利貸形式收取利息,這些收入作為本府公用和官員食料開支。

意義

唐初,折衝府曾經在軍事組織、教練、指揮各方面起過重大作用。唐高宗以後,特別是武則天統治的後期,由於戰事頻繁,兵士死傷以及逃亡的日益增多,缺額又難以補充,府屬衛士空額越來越多。到了唐玄宗統治期間,折衝府逐漸成為空殼,番上宿衛由兵員寡弱而至於無兵可交。天寶八載(749),詔停折衝府上下魚書,標誌著府兵制的徹底破壞。以後,折衝府只有兵額,卻沒有軍士、武器、馬匹,折衝、果毅等官員雖時見記載,那只是一種軍官的虛銜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