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三七(菊三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菊三七(學名:Gynura japonica)高大多年生草本。花果期8-10月。分布於尼泊爾、泰國、日本和中國。生於陰濕肥沃處。有破血散瘀,止血,消腫等功效。有毒。可入藥。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把“菊三七”混淆為“三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三七
  • 拼音:tu san qi 
  • 學名:Gynura japonica
  • 別稱菊三七,天青地紅
  • :植物界
  • 總門:植物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分布範圍,醫藥功效,

基本信息

菊三七菊三七
中文別名:三七草,菊葉三七,土三七,血當歸,牛頭三七

形態特徵

高大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或更高。根粗大成塊狀,直徑3-4厘米,有多數纖維狀根莖直立,中空,基部木質,直徑達15毫米,有明顯的溝棱,幼時被卷柔毛,後變無毛,多分枝,小枝斜升。基部葉在花期常枯萎。基部和下部葉較小,橢圓形,不分裂至大頭羽狀,頂裂片大,中部葉大,具長或短柄,葉柄基部有圓形,具齒或羽狀裂的葉耳,多少抱莖;葉片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0-30厘米,寬8-15厘米,羽狀深裂,頂裂片大,倒卵形,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側生裂片(2) 3-6對,橢圓形,長圓形至長圓狀線形,長1.5-5厘米,寬0.5-2(2.5)厘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有大小不等的粗齒或銳鋸齒、缺刻,稀全緣。上面綠色,下面綠色或變紫色,兩面被貼生短毛或近無毛。上部葉較小,羽狀分裂,漸變成苞葉。頭狀花序多數,直徑1.5-1.8厘米,花莖枝端排成傘房狀圓錐花序;每一花序枝有3-8個頭狀花序;花序梗細,長1-3(-6)厘米,被短柔毛,有1-3線形的苞片;總苞狹鐘狀或鐘狀,長10-15毫米,寬8-15毫米,基部有9-11線形小苞片;總苞片1層,13個,線狀披針形,長10-15毫米,寬1-1.5毫米,頂端漸尖,邊緣乾膜質,背面無毛或被疏毛。小花50-100個,花冠黃色或橙黃色,長13-15毫米,管部細,長10-12毫米上部擴大,裂片卵形,頂端尖;花葯基部鈍;花柱分枝有鑽形附器,被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棕褐色,長4-5毫米,具10肋,肋間被微毛。冠毛豐富,白色,絹毛狀,易脫落。花果期8-10月。

分布範圍

常生於山谷、山坡草地、林下或林緣。海拔1200—3000米。分布於尼泊爾、泰國和日本。中國產四川(西部、西南部、中部至東部)、雲南(西北部中部至南部)、貴州(甕安、興義、畢節、安順、大方、貴陽等)、湖北(利川、當陽、神農架)、湖南(新寧)、陝西(洋縣、佛坪)、安徽(石門、九華山)、浙江(天目山)、江西(德興)、福建(建陽)、台灣、廣西(南丹)。

醫藥功效

土三七 (《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菊葉千里光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態】菊葉千里光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
莖直立,少分枝。葉互生,基部葉有柄,中部葉基部抱莖,葉片長圓形,不規則羽裂,長5~10厘米,寬2~4厘米。頭狀花序頂生成簇;花黃色,緣花舌狀,盤花管狀,5齒裂;總苞片1列,基部有附加的小苞片,狀如花萼。瘦果圓柱形有棱,冠毛多。多生於灌木叢緣、雜草叢、溝邊等處。
【採集】6~8月采全草,8~9月挖根。
【化學成分】乾根含千里光菲靈鹼。
【性味】《西藏常用中草藥》:溫,淡。
【功用主治-土三七的功效】《西藏常用中草藥》:活血,消腫。
治跌打損傷,瘀積腫痛,癰瘡腫瘍,乳癰。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