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七

野三七

野三七,中藥名。為五加科植物屏邊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K. M. Feng的根。分布於雲南東南部。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痛,咳血,外傷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後虛弱,肺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三七
  • 別稱:香刺、土三七、竹節七、白三七《雲南植物志》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傘形目
  • :五加科
  • :人參屬
  • :屏邊三七
  • 分布區域:雲南東南部
  • 採集時間:秋季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微苦、甘,性溫。

功效

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主治

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痛,咳血,外傷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後虛弱,肺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9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敷。

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採集加工

秋季挖取塊根,除去泥沙及細根,曬乾或烘乾。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45-55m。根莖匍匐,有結節,並具凹陷的莖痕;根塊狀紡錘形。莖基鱗片宿存、葉互生,掌狀複葉,3片輪生於莖頂;葉柄長4-7cm,無毛;托葉卵形,長約2mm;小葉5,少有7,羽狀分裂,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較大,兩端的較小,長6-12cm,寬2.5-6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偏斜,邊緣具鋸齒和剛毛,上面脈上疏生剛毛。傘形花序單生於莖頂,有50-80朵花,花梗長8-10cm,無毛,花萼5齒裂,無毛;花淡綠色,花瓣5,長卵形至長橢圓形;雄蕊5,花絲與花瓣等長或稍長;子房下位,2室,花柱2,結合成1個,柱頭稍膨大而微彎。核果狀漿果,球狀腎形,直徑約8mm,成熟後紅色。種子2顆,近球形,白色,直徑2-3mm。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1700m的山谷潮濕林內。分布於雲南東南部。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