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年號

南北朝年號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四朝;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北朝年號
  • 南朝:420年——589年
  • 北朝:386年——581年
  • 南朝:宋、齊、梁、陳
  • 北朝: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
  • 上承:東晉十六國
  • 下接:隋朝
  • 分類:年號
  • 代表人物:劉裕、陳霸先、宇文邕、元宏
  • 代表年號:元嘉、天監、太建、太和
  • 年號相關:元嘉北伐、太建北伐
南朝紀年表(420年—589年),北朝紀年表(386年—560年),大宋,大齊,大梁,大陳,北朝年號,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其他政權,胡夏,北燕,北涼,柔然,高昌,歷年年號對照,東晉VS北魏,大宋VS北魏,大齊VS北魏,其他年號,南朝地方勢力,北朝地方勢力,

南朝紀年表(420年—589年)

皇帝皇帝年號公元日期乾支日期
宋武帝劉裕
永初元年
公元420年
庚申年
宋武帝劉裕
永初二年
公元421年
辛酉年
宋武帝劉裕
永初三年
公元422年
壬戌年
宋少帝劉義符
景平元年
公元423年
癸亥年
宋少帝劉義符
景平二年
公元424年
甲子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元年
公元424年
甲子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年
公元425年
乙丑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三年
公元426年
丙寅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四年
公元427年
丁卯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五年
公元428年
戊辰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六年
公元429年
己巳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七年
公元430年
庚午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八年
公元431年
辛未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九年
公元432年
壬申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年
公元433年
癸酉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一年
公元434年
甲戌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二年
公元435年
乙亥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三年
公元436年
丙子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四年
公元437年
丁丑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五年
公元438年
戊寅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六年
公元439年
己卯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七年
公元440年
庚辰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八年
公元441年
辛巳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十九年
公元442年
壬午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十年
公元443年
癸未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十一年
公元444年
甲申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十二年
公元445年
乙酉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十三年
公元446年
丙戌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十四年
公元447年
丁亥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十五年
公元448年
戊子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十六年
公元449年
己丑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十七年
公元450年
庚寅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十八年
公元451年
辛卯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二十九年
公元452年
壬辰年
宋文帝劉義隆
元嘉三十年
公元453年
癸巳年
宋孝武帝劉駿
孝建元年
公元454年
甲午年
宋孝武帝劉駿
孝建二年
公元455年
乙未年
宋孝武帝劉駿
孝建三年
公元456年
丙申年
宋孝武帝劉駿
大明元年
公元457年
丁酉年
宋孝武帝劉駿
大明二年
公元458年
戊戌年
宋孝武帝劉駿
大明三年
公元459年
己亥年
宋孝武帝劉駿
大明四年
公元460年
庚子年
宋孝武帝劉駿
大明五年
公元461年
辛丑年
宋孝武帝劉駿
大明六年
公元462年
壬寅年
宋孝武帝劉駿
大明七年
公元463年
癸卯年
宋孝武帝劉駿
大明八年
公元464年
甲辰年
宋明帝劉彧
泰始元年
公元465年
乙巳年
宋前廢帝劉子業
景和元年
公元465年
乙巳年
宋前廢帝劉子業
永光元年
公元465年
乙巳年
宋明帝劉彧
泰始二年
公元466年
丙午年
宋明帝劉彧
泰始三年
公元467年
丁未年
宋明帝劉彧
泰始四年
公元468年
戊申年
宋明帝劉彧
泰始五年
公元469年
己酉年
宋明帝劉彧
泰始六年
公元470年
庚戌年
宋明帝劉彧
泰始七年
公元471年
辛亥年
宋明帝劉彧
泰豫元年
公元472年
壬子年
宋後廢帝劉昱
元徽元年
公元473年
癸丑年
宋後廢帝劉昱
元徽二年
公元474年
甲寅年
宋後廢帝劉昱
元徽三年
公元475年
乙卯年
宋後廢帝劉昱
元徽四年
公元476年
丙辰年
宋後廢帝劉昱
元徽五年
公元477年
丁巳年
宋順帝劉準
升明元年
公元477年
丁巳年
宋順帝劉準
升明二年
公元478年
戊午年
齊高帝蕭道成
建元元年
公元479年
己未年
宋順帝劉準
升明三年
公元479年
己未年
齊高帝蕭道成
建元二年
公元480年
庚申年
齊高帝蕭道成
建元三年
公元481年
辛酉年
齊高帝蕭道成
建元四年
公元482年
壬戌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元年
公元483年
癸亥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二年
公元484年
甲子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三年
公元485年
乙丑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四年
公元486年
丙寅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五年
公元487年
丁卯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六年
公元488年
戊辰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七年
公元489年
己巳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八年
公元490年
庚午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九年
公元491年
辛未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十年
公元492年
壬申年
齊武帝蕭賾
永明十一年
公元493年
癸酉年
齊恭王蕭昭文
延興元年
公元494年
甲戌年
齊明帝蕭鸞
建武元年
公元494年
甲戌年
齊鬱林王蕭昭業
隆昌元年
公元494年
甲戌年
齊明帝蕭鸞
建武二年
公元495年
乙亥年
齊明帝蕭鸞
建武三年
公元496年
丙子年
齊明帝蕭鸞
建武四年
公元497年
丁丑年
齊明帝蕭鸞
建武五年
公元498年
戊寅年
齊明帝蕭鸞
永泰元年
公元498年
戊寅年
齊東昏侯蕭寶卷
永元元年
公元499年
己卯年
齊東昏侯蕭寶卷
永元二年
公元500年
庚辰年
齊東昏侯蕭寶卷
永元三年
公元501年
辛巳年
齊和帝蕭寶隆
中興元年
公元501年
辛巳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元年
公元502年
壬午年
齊和帝蕭寶隆
中興二年
公元502年
壬午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二年
公元503年
癸未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三年
公元504年
甲申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四年
公元505年
乙酉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五年
公元506年
丙戌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六年
公元507年
丁亥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七年
公元508年
戊子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八年
公元509年
己丑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九年
公元510年
庚寅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十年
公元511年
辛卯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十一年
公元512年
壬辰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十二年
公元513年
癸巳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十三年
公元514年
甲午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十四年
公元515年
乙未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十五年
公元516年
丙申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十六年
公元517年
丁酉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十七年
公元518年
戊戌年
梁武帝蕭衍
天監十八年
公元519年
己亥年
梁武帝蕭衍
普通元年
公元520年
庚子年
梁武帝蕭衍
普通二年
公元521年
辛丑年
梁武帝蕭衍
普通三年
公元522年
壬寅年
梁武帝蕭衍
普通四年
公元523年
癸卯年
梁武帝蕭衍
普通五年
公元524年
甲辰年
梁武帝蕭衍
普通六年
公元525年
乙巳年
梁武帝蕭衍
普通七年
公元526年
丙午年
梁武帝蕭衍
大通元年
公元527年
丁未年
梁武帝蕭衍
普通八年
公元527年
丁未年
梁武帝蕭衍
大通二年
公元528年
戊申年
梁武帝蕭衍
大通三年
公元529年
己酉年
梁武帝蕭衍
中大通元年
公元529年
己酉年
梁武帝蕭衍
中大通二年
公元530年
庚戌年
梁武帝蕭衍
中大通三年
公元531年
辛亥年
梁武帝蕭衍
中大通四年
公元532年
壬子年
梁武帝蕭衍
中大通五年
公元533年
癸丑年
梁武帝蕭衍
中大通六年
公元534年
甲寅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元年
公元535年
乙卯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二年
公元536年
丙辰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三年
公元537年
丁巳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四年
公元538年
戊午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五年
公元539年
己未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六年
公元540年
庚申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七年
公元541年
辛酉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八年
公元542年
壬戌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九年
公元543年
癸亥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十年
公元544年
甲子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十一年
公元545年
乙丑年
梁武帝蕭衍
大同十二年
公元546年
丙寅年
梁武帝蕭衍
中大同元年
公元546年
丙寅年
梁武帝蕭衍
太清元年
公元547年
丁卯年
梁武帝蕭衍
中大同二年
公元547年
丁卯年
梁武帝蕭衍
太清二年
公元548年
戊辰年
梁武帝蕭衍
太清三年
公元549年
己巳年
梁簡文帝蕭綱
大寶元年
公元550年
庚午年
梁簡文帝蕭綱
大寶二年
公元551年
辛未年
梁豫章王蕭棟
天正元年
公元551年
辛未年
梁豫章王蕭棟
天正二年
公元552年
壬申年
梁元帝蕭繹
承聖元年
公元553年
癸酉年
梁元帝蕭繹
承聖二年
公元554年
甲戌年
梁建安公蕭淵明
天成元年
公元555年
乙亥年
梁敬帝蕭方智
紹泰元年
公元555年
乙亥年
梁元帝蕭繹
承聖三年
公元555年
乙亥年
梁敬帝蕭方智
紹泰二年
公元556年
丙子年
梁敬帝蕭方智
太平元年
公元556年
丙子年
陳武帝陳霸先
永定元年
公元557年
丁丑年
梁敬帝蕭方智
太平二年
公元557年
丁丑年
陳武帝陳霸先
永定二年
公元558年
戊寅年
陳武帝陳霸先
永定三年
公元559年
己卯年
陳文帝陳蒨
天嘉元年
公元560年
庚辰年
陳文帝陳蒨
天嘉二年
公元561年
辛巳年
陳文帝陳蒨
天嘉三年
公元562年
壬午年
陳文帝陳蒨
天嘉四年
公元563年
癸未年
陳文帝陳蒨,
天嘉五年
公元564年
甲申年
陳文帝陳蒨
天嘉六年
公元565年
乙酉年
陳文帝陳蒨
天嘉七年
公元566年
丙戌年
陳文帝陳蒨
天康元年
公元566年
丙戌年
陳廢帝陳伯宗
光大元年
公元567年
丁亥年
陳廢帝陳伯宗
光大二年
公元568年
戊子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元年
公元569年
己丑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二年
公元570年
庚寅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三年
公元571年
辛卯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四年
公元572年
壬辰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五年
公元573年
癸巳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六年
公元574年
甲午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七年
公元575年
乙未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八年
公元576年
丙申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九年
公元577年
丁酉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十年
公元578年
戊戌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十一年
公元579年
己亥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十二年
公元580年
庚子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十三年
公元581年
辛丑年
陳宣帝陳頊
太建十四年
公元582年
壬寅年
陳後主陳叔寶
至德元年
公元583年
癸卯年
陳後主陳叔寶
至德二年
公元584年
甲辰年
陳後主陳叔寶
至德三年
公元585年
乙巳年
陳後主陳叔寶
至德四年
公元586年
丙午年
陳後主陳叔寶
禎明元年
公元587年
丁未年
陳後主陳叔寶
禎明二年
公元588年
戊申年
陳後主陳叔寶
禎明三年
公元589年
己酉年

北朝紀年表(386年—560年)

皇帝年號公元日期乾支日期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元年
公元386年
丙戌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二年
公元387年
丁亥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三年
公元388年
戊子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四年
公元389年
己丑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五年
公元390年
庚寅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六年
公元391年
辛卯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七年
公元392年
壬辰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八年
公元393年
癸巳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九年
公元394年
甲午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十年
公元395年
乙未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登國十一年
公元396年
丙申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皇始元年
公元396年
丙申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皇始二年
公元397年
丁酉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皇始三年
公元398年
戊戌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興元年
公元398年
戊戌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興二年
公元399年
己亥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興三年
公元400年
庚子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興四年
公元401年
辛丑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興五年
公元402年
壬寅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興六年
公元403年
癸卯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賜元年
公元404年
甲辰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興七年
公元404年
甲辰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賜二年
公元405年
乙巳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賜三年
公元406年
丙午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賜四年
公元407年
丁未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賜五年
公元408年
戊申年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天賜六年
公元409年
己酉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永興元年
公元409年
己酉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永興二年
公元410年
庚戌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永興三年
公元411年
辛亥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永興四年
公元412年
壬子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永興五年
公元413年
癸丑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神瑞元年
公元414年
甲寅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神瑞二年
公元415年
乙卯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神瑞三年
公元416年
丙辰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泰常元年
公元416年
丙辰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泰常二年
公元417年
丁巳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泰常三年
公元418年
戊午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泰常四年
公元419年
己未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泰常五年
公元420年
庚申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泰常六年
公元421年
辛酉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泰常七年
公元422年
壬戌年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泰常八年
公元423年
癸亥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始光元年
公元424年
甲子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始光二年
公元425年
乙丑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始光三年
公元426年
丙寅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始光四年
公元427年
丁卯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神鹿元年
公元428年
戊辰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始光五年
公元428年
戊辰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神鹿二年
公元429年
己巳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神鹿三年
公元430年
庚午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神鹿四年
公元431年
辛未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延和元年
公元432年
壬申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延和二年
公元433年
癸酉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延和三年
公元434年
甲戌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延元年
公元435年
乙亥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延二年
公元436年
丙子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延三年
公元437年
丁丑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延四年
公元438年
戊寅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延五年
公元439年
己卯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元年
公元440年
庚辰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延六年
公元440年
庚辰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二年
公元441年
辛巳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三年
公元442年
壬午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四年
公元443年
癸未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五年
公元444年
甲申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六年
公元445年
乙酉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七年
公元446年
丙戌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八年
公元447年
丁亥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九年
公元448年
戊子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十年
公元449年
己丑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十一年
公元450年
庚寅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太平真君十二年
公元451年
辛卯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正平元年
公元451年
辛卯年
北魏南安王拓跋余
承平元年
公元452年
壬辰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正平二年
公元452年
壬辰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興安元年
公元452年
壬辰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興安二年
公元453年
癸巳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興安三年
公元454年
甲午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興光元年
公元454年
甲午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太安元年
公元455年
乙未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興光二年
公元455年
乙未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太安二年
公元456年
丙申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太安三年
公元457年
丁酉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太安四年
公元458年
戊戌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太安五年
公元459年
己亥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和平元年
公元460年
庚子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和平二年
公元461年
辛丑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和平三年
公元462年
壬寅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和平四年
公元463年
癸卯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和平五年
公元464年
甲辰年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和平六年
公元465年
乙巳年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天安元年
公元466年
丙午年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皇興元年
公元467年
丁未年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天安二年
公元467年
丁未年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皇興二年
公元468年
戊申年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皇興三年
公元469年
己酉年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皇興四年
公元470年
庚戌年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
皇興五年
公元471年
辛亥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延興元年
公元471年
辛亥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延興二年
公元472年
壬子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延興三年
公元473年
癸丑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延興四年
公元474年
甲寅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延興五年
公元475年
乙卯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承明元年
公元476年
丙辰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延興六年
公元476年
丙辰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元年
公元477年
丁巳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二年
公元478年
戊午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三年
公元479年
己未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四年
公元480年
庚申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五年
公元481年
辛酉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六年
公元482年
壬戌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七年
公元483年
癸亥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八年
公元484年
甲子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九年
公元485年
乙丑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十年
公元486年
丙寅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十一年
公元487年
丁卯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十二年
公元488年
戊辰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十三年
公元489年
己巳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十四年
公元490年
庚午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十五年
公元491年
辛未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十六年
公元492年
壬申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十七年
公元493年
癸酉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十八年
公元494年
甲戌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十九年
公元495年
乙亥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二十年
公元496年
丙子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二十一年
公元497年
丁丑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二十二年
公元498年
戊寅年
北魏孝文帝元宏
太和二十三年
公元499年
己卯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元年
公元500年
庚辰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二年
公元501年
辛巳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三年
公元502年
壬午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景明四年
公元503年
癸未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正始元年
公元504年
甲申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正始二年
公元505年
乙酉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正始三年
公元506年
丙戌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正始四年
公元507年
丁亥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永平元年
公元508年
戊子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正始五年
公元508年
戊子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永平二年
公元509年
己丑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永平三年
公元510年
庚寅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永平四年
公元511年
辛卯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延昌元年
公元512年
壬辰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永平五年
公元512年
壬辰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延昌二年
公元513年
癸巳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延昌三年
公元514年
甲午年
北魏宣武帝元恪
延昌四年
公元515年
乙未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熙平元年
公元516年
丙申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熙平二年
公元517年
丁酉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神龜元年
公元518年
戊戌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熙平三年
公元518年
戊戌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神龜二年
公元519年
己亥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神龜三年
公元520年
庚子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正光元年
公元520年
庚子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正光二年
公元521年
辛丑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正光三年
公元522年
壬寅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正光四年
公元523年
癸卯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正光五年
公元524年
甲辰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孝昌元年
公元525年
乙巳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正光六年
公元525年
乙巳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孝昌二年
公元526年
丙午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孝昌三年
公元527年
丁未年
北魏孝明帝元詡
武泰元年
公元528年
戊申年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
建義元年
公元528年
戊申年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
永安元年
公元528年
戊申年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
永安二年
公元529年
己酉年
北魏東海王元曄
建明元年
公元530年
庚戌年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
永安三年
公元530年
庚戌年
北魏安定王元朗
中興元年
公元531年
辛亥年
北魏東海王元曄
建明二年
公元531年
辛亥年
北魏節閔帝元恭
普泰元年
公元531年
辛亥年
北魏安定王元朗
中興二年
公元532年
壬子年
北魏節閔帝元恭
普泰二年
公元532年
壬子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太昌元年
公元532年
壬子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永熙元年
公元532年
壬子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永興元年
公元532年
壬子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永熙二年
公元533年
癸丑年
北魏孝武帝元修
永熙三年
公元534年
甲寅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元年
公元534年
甲寅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二年
公元535年
乙卯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元年
公元535年
乙卯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三年
公元536年
丙辰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二年
公元536年
丙辰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四年
公元537年
丁巳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三年
公元537年
丁巳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五年
公元538年
戊午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四年
公元538年
戊午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六年
公元539年
己未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五年
公元539年
己未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七年
公元540年
庚申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六年
公元540年
庚申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八年
公元541年
辛酉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七年
公元541年
辛酉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九年
公元542年
壬戌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八年
公元542年
壬戌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十年
公元543年
癸亥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九年
公元543年
癸亥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十一年
公元544年
甲子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十年
公元544年
甲子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十二年
公元545年
乙丑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十一年
公元545年
乙丑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十三年
公元546年
丙寅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十二年
公元546年
丙寅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十四年
公元547年
丁卯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十三年
公元547年
丁卯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十五年
公元548年
戊辰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十四年
公元548年
戊辰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十六年
公元549年
己巳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十五年
公元549年
己巳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天保元年
公元550年
庚午年
東魏孝敬帝元善見
天平十七年
公元550年
庚午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十六年
公元550年
庚午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天保二年
公元551年
辛未年
西魏文帝元寶炬
大統十七年
公元551年
辛未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天保三年
公元552年
壬申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天保四年
公元553年
癸酉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天保五年
公元554年
甲戌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天保六年
公元555年
乙亥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天保七年
公元556年
丙子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天保八年
公元557年
丁丑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天保九年
公元558年
戊寅年
北齊文宣帝高洋
天保十年
公元559年
己卯年
北周明帝字文毓
武成元年
公元559年
己卯年
北周明帝字文毓
武成二年
公元560年
庚辰年

大宋

南朝宋(420年——479年)自武帝劉裕420年開國至479年順帝劉準禪位齊高帝蕭道成,凡八帝六十年。
南朝宋共有11個年號。
皇帝年號時長乾支(改元)公元
宋武帝劉裕
3年
庚申(六月)
420——422
宋少帝劉義符
2年
癸亥
423——424
宋文帝劉義隆
30年
甲子(八月)
424——453
宋孝武帝劉駿
3年
甲午
454——456
8年
丁酉
457——464
宋前廢帝劉子業
1年
乙巳
465
1年
乙巳(八月)
465
宋明帝劉彧
7年
乙巳(十二)
465——471
1年
壬子
472
宋後廢帝劉昱
5年
癸丑
473——477
宋順帝劉準
3年
丁巳(七月)
477——479
其他年號:
1、太初(453年二月—五月)
宋文帝太子劉劭(宋元帝)年號。元嘉三十年二月劉劭弒父即位,改元太初。五月,孝武帝劉駿率軍擊敗劉劭,俘殺之。
2、永光(454年七月)
宋文帝第十子劉渾之年號。孝建元年(454年)七月,渾至(雍州)鎮,與左右人戲作檄文,自稱楚王,號年為元光,備置百官,用來玩笑取樂。《南史》《建康實錄》作元光。《宋書》《資治通鑑》作永光。《冊府元龜》作允光。尋被孝武帝賜死,年十七。
3、義嘉(466年正月—八月)
宋孝武帝劉駿第三子劉子勛之年號。宋明帝殺侄奪位後,泰始二年(466年)起兵被擁立於尋陽與明帝爭帝位,失敗被殺。

大齊

南朝齊(479年——502年)或稱蕭齊,始於高皇帝蕭道成479年(建元元年)逼宋順帝禪位建國,止於502年(中興二年)和帝被迫禪位宗室蕭衍,凡七帝二十四年。
南朝齊七位皇帝共只有8個年號,普遍使用時間較短,隆昌年號最短僅三月。

大梁

502年蕭衍代齊稱帝,都建康,國號大梁。557年為陳霸先所取代,凡六帝五十六年。554年,梁岳陽王蕭詧降西魏,西魏立其為梁主。次年蕭詧稱帝,都江陵。史稱西梁或後梁。587年為隋朝所滅,凡三帝三十三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皇帝年號,蕭正德之正平、蕭紀之天正、蕭莊之天啟不入列,補記於後。
其他年號:
1、正平(548年十一月——549年六月)
梁前廢帝(臨賀王)蕭正德之年號。侯景發動叛亂時,蕭正德被梁武帝任命防守建康;但是蕭正德卻與侯景勾結,結果蕭正德派船支援侯景的軍隊,侯景便攻至台城,包圍梁武帝;侯景便於548年十一月擁立蕭正德為皇帝,改元正平元年。次年六月為侯景所殺。
,《梁書 臨賀王傳》:景至,正德乃引軍與景俱進,景推正德為天子,改年為正平元年,景為丞相。
資治通鑑》記載蕭正德改元在太清二年(528年)十一月,次年六月被侯景所殺。
2、天正(552年四月——553年七月)
梁武陵王蕭紀之年號。梁武帝死後,蕭紀於公元552年四月於成都即帝位,年號天正
3、天啟(558年三月——560年二月)
陳霸先稱帝後,永嘉王蕭莊於次年(558年)二月在郢州被王琳擁立為南朝梁皇帝,年號天啟,設定百官,王琳總管其軍國大事。其勢力範圍在長江中上游地區。蕭莊與陳霸先的南朝陳政權持續交戰,天啟三年(560年),當王琳與南朝陳將領侯瑱在蕪湖交戰時,北周便發兵攻打郢州,結果王琳兵敗,與蕭莊逃亡北齊。
年號祥注
1、太清
梁武帝於太清三年五月丙辰崩,辛巳,簡文帝蕭綱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寶。梁元帝繼位後,以大寶元年為太清四年,大寶二年為太清五年,大寶三年為太清六年。太清六年十一月丙子梁元帝即皇帝位,改元承聖。
2、大寶
太清三年五月辛巳蕭綱被侯景立為皇帝,次年改元大寶。大寶二年八月戊午,侯景遣衛尉卿彭俊、廂公王僧貴率兵入殿,廢太宗為晉安王,幽於永福省。尋矯太宗詔,禪於豫章嗣王棟,大赦改年曰天正。是年十月,為侯景所殺,侯景上尊謚曰明皇帝,廟號高宗。元帝繼位後,上尊謚曰簡文皇帝,廟號太宗。
簡文帝死後,梁朝諸多將領如王僧辯、陳霸先等率兵討逆,仍使用大寶年號至三年。大寶三年十一月梁元帝繼位後不承認大寶年號,以大寶元年至三年為太清四年至五年。
3、天正
551年八月,侯景廢簡文帝之後,立蕭棟為皇帝,改元天正;四個月後侯景廢蕭棟為淮陰王並自立為漢皇帝,不久便被侯景所殺。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作亂攻建康,與蕭正德共謀,十一月擁蕭正德為帝,改元正平。太清三年/正平二年(公元549年)三月丁卯,侯景攻破建康(南京),囚梁武帝。五月丙辰梁武帝被困餓死,辛巳侯景又立太子蕭綱為皇帝,廢蕭正德帝位,後殺之。次年(550年)改元大寶。大寶二年(551年)八月蕭綱被侯景廢,蕭棟被立為帝。十一月,侯景嬌蕭棟詔禪位於己,自立為大漢皇帝,年號太始。太始二年(552年)二月王僧辯陳霸先會師東下,三月大敗侯景軍,進攻建康。侯景潰逃,王僧辯遣侯瑱率軍追景。逃至壺豆洲時,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傳首西台,曝屍於建康市。
是年(552年)四月,武陵王蕭紀在成都稱帝,建元天正。五月,貞陽侯蕭淵明在十一月蕭繹繼位,詔改是歲為承聖元年,並發兵伐蜀。次年(553年)七月,蕭紀被梁元帝軍擊敗,被俘殺。《梁書》、《南史》記載此間歷史皆以簡文帝、元帝為梁朝正統。記事用大寶、承聖年號。
5、承聖、天成、紹泰、太平
承聖三年(554年)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被俘,十二月辛未被西魏殺害。承聖四年(555年)五月,北齊文宣帝高洋立蕭淵明為南朝梁皇帝,改元天成。同年十月,蕭淵明被陳霸先所廢,立太子蕭方智為帝,詔改是歲為紹泰元年。次年九月,改元太平。太平元年十月,蕭淵明崩。二年(557年)十月,蕭方智禪位於陳霸先。永定二年(558年),陳霸先派人將蕭方智殺害。
後梁(西梁)
後梁(555年——587年)。554年,梁岳陽王蕭詧降西魏,西魏立其為梁主。次年蕭詧稱帝,都江陵。史稱西梁或後梁。587年九月為隋朝所滅,凡三帝三十三年。
其他年號:
1、鳴鳳(617年十月——621年十月)
隋末唐初蕭銑(西梁宣帝蕭詧曾孫,安平忠烈王蕭岩之孫,安平文憲王蕭璇之子,西梁靖帝蕭琮堂侄)之年號。大業十三年(617年),蕭銑在羅縣起兵,自稱梁公。十月,自稱梁王。唐武德元年(618年),在岳陽稱帝,國號梁,建元鳴鳳,置百官,均循梁朝故制。其勢力範圍東至九江,西至三峽,南至交趾(今越南河內),北至漢水,擁有精兵40萬,雄踞南方。武德四年(621年),蕭銑兵敗降唐,押往長安被斬首,時年39歲。

大陳

南朝陳(557年——589年)始於陳霸先永定元年十月逼梁敬帝蕭方智禪位建國,止於陳後主禎明三年正月降隋,凡五帝三十三年。

北朝年號

北魏

北魏始於386年正月拓跋珪重建代國,止於534年十月分裂為東魏、西魏,凡十四帝一百四十九年。
其他年號:
1、建平(508年八月—九月)
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三子京兆王元愉之年號。宣武帝永平元年(508年)八月,元愉在冀州謀反稱帝。同年九月,元愉兵敗被擒,自殺而死(一說是高肇派人殺死),時年二十一歲。
2、天啟(525年正月—三月)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第三子陽平王拓跋熙的曾孫元法僧(454—536)之年號,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正月據徐州反魏稱帝,國號“宋”,年號“天啟”,後迫於朝廷軍事壓力,投降南梁。
3、孝基(529年四月—五月);建武(529年五月—閏六月)
北魏宗室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孝文帝元宏之侄、北海平王元詳長子元顥之年號。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529年)四月,早年投降南梁的元顥在梁軍的幫助下攻下睢陽,旋即登基稱帝,建元為孝基。同年五月,梁軍攻克洛陽,元顥正式坐領洛陽,改元建武。六月擁護孝莊帝的北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右僕射爾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奇襲洛陽,元顥兵敗,逃至臨潁被殺。
4、更興(530年六月——532年)
北魏汝南王元悅之年號,投降南梁,梁武帝立為魏主,年號更興。

東魏

534年,權臣高歡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願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關中投奔宇文泰。高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孫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東魏開始。550年,孝靜帝禪位於高歡之子高洋,東魏滅亡,凡十七年。

西魏

西魏(535年―556年),由宇文泰擁立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經歷兩代三帝,歷時二十二年。
據諸書所記,廢帝元欽於大統十七年(551年)三月即位,未建年號,史家記事但以元年、二年、三年記。554年正月恭帝拓跋廓即位後也未建年號。三年十二月(557年1月)恭帝禪位於宇文覺,西魏亡,凡三帝二十二年。

北齊

550年高洋代替東魏稱帝,建都鄴城,國號齊,史稱北齊。577年為北周所滅,凡六帝二十八年。
其他年號:
1、德昌
隆化元年(576年)十二月,安德王高延宗守晉陽,十四日被部下擁立為帝,年號德昌。十七日城陷,為周軍所俘。或以“昌”字二日附會,稱其為二日天子。
2、武平
北齊亡後,范陽王高紹義奔突厥,次年(578年)稱帝,稱武平九年。《北齊書》、《北史》作武平元年。

北周

557年宇文覺代西魏稱帝,都長安,國號周,史稱北周。557年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周靜帝宇文衍被迫禪位於外戚楊堅,北周亡,凡五帝二十五年。
北周初承西魏,未建年號。史家但以元年、二年計。

其他政權

本文列舉420年——589年間與南北朝各代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的年號。

胡夏

胡夏(407年——431年),五胡十六國之一。始於赫連勃勃龍升元年(407年)六月,止於勝光四年(431年)六月亡於吐谷渾。凡三帝二十五年。
承光:或作永光、承陽。

北燕

北燕(407年——436年),五胡十六國之一。始於407年馮跋滅後燕立高云為燕天王,止於436年亡於北魏。凡三主三十年。

北涼

北涼(397年——439年),五胡十六國之一。始於397年五月匈奴貴族沮渠蒙遜段業為建康公(或認為始於401年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止於439年九月為北魏所滅。凡三主四十三年。
其他年號:
1、真興
新疆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未見玄始十三年以後的年號,卻有相當於玄始十三年及十四年的真興六年和真興七年的文書,證明北涼於玄始十三年開始改用夏赫連勃勃的真興和赫連昌的承光年號。428年後北涼又自建年號。
2、太緣
該年號不見於史籍,見於甘肅酒泉文書山出土石塔,上有“太緣二年丙子歲”。或謂沮渠牧犍奉行北魏太延年號改寫作太緣。
3、建平
諸史不載。考古發現有建平紀年文書,從五年七月到六年九月,但是沒有乾支紀年。因此該年號的時間各家觀點不同。有人認為沮渠牧犍很有可能在承和五年(437年)四月改元建平。而沮渠無諱很可能在建平六年或七年改元承平。
高昌北涼
442年,沮渠蒙遜之子、沮渠牧犍之弟沮渠無諱高昌,對南朝宋奉表稱臣,被封為河西王,是高昌北涼建立之始。隔年(443年),改元承平。承平二年(444年)六月,沮渠無諱死,沮渠安周繼立,不改元,南朝宋仍封安周為河西王。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攻高昌,沮渠安周被殺,高昌北涼滅亡。

柔然

柔然可考年號僅57年。

高昌

460年柔然滅沮渠氏,立闞伯周為王,國號高昌,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其後張孟明馬儒麴嘉等相繼為王。640年為唐所滅。
註:
1、和平
該年號諸史不載,黃文弼根據《汜紹和及妻張氏墓表》及《孟宣宗墓表》補正。
2、義和
該年號諸史不載,黃文弼根據《義和二年乙亥唐幼謙妻麴氏墓表》、《義和三年丙子趙僧胤墓表》、《義和四年丁丑唐舒墓表》補正。
3、重光
一些年表均以重光年號為麴文泰之年號。吳震云:“義和六年,伯雅在西突厥的幫助下發起反攻,擊敗了政變後的高昌國統治者,獲得了復辟的勝利。次年二月改元重光。”

歷年年號對照

本條目列舉公元386年北魏建國至589年南陳滅亡期間,南北朝各朝代歷年乾支及年號對照:

東晉VS北魏

(同期存在的前秦後燕西秦後涼西燕南涼後秦南燕年號暫不列入)

大宋VS北魏

(同期存在的西秦、柔然年號暫不列入)

大齊VS北魏

大梁VS北魏/西魏/東魏
大陳VS北周/北齊
大陳VS北周/隋

其他年號

南北朝統治地區其他可考勢力的年號,使用時長為所跨年數,未滿一年皆以一年計:

南朝地方勢力

君主年號起止時長南朝紀年
432——437四月
6年
宋文帝元嘉九年——元嘉十四年
436三月——442閏五月
7年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元嘉十九年
建平
454二月—六月
1年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
唐寅之
興平
486
1年
齊武帝永明四年
建義
500二月—三月
1年
齊東昏侯永元二年
上願
535
1年
梁武帝大同元年
永漢
542正月—二月
1年
梁武帝大同八年
551十一月——552三月
2年
梁簡文帝大寶二年——梁元帝承聖元年

北朝地方勢力

君主年號起止時長北朝紀年
415三月——416九月
2年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神瑞三年
聖君
471
1年
北魏孝文帝延興元年
呂苟兒/王法智
建明
506正月—七月
1年
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
聖明
506正月—七月
1年
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
真王
523三月——525六月
3年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正光六年
天建
524六月——527九月
4年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孝昌三年
杜洛周
真王
525八月——528二月
4年
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武泰元年
神嘉
525十二月——535三月
11年
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
鮮于脩禮
魯興
526正月——八月
1年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
葛榮
廣安
526九月——528九月
3年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
劉獲/鄭辯
天授
527七月
1月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隆緒
527十月——528正月
2年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武泰元年
邢杲
天統
528六月——529四月
2年
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永安二年
神獸
528七月——530四月
3年
北魏孝莊帝建義元年——永安三年
王迢觸/曹貳龍
平都
536九月
1月
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
劉沒鐸
石平
577十一月
1月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