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姓(冉(姓氏))

冉姓(姓氏)

冉(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冉姓中華姓氏之一,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98位,全國人口數量約有67萬人,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4%(有少數民族姓冉)。

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

冉氏家族的歷史貢獻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在春秋戰國時代,冉氏先祖在儒學方面的貢獻;其二,中國歷史上最豪勇最傑出的英雄——冉魏皇帝冉閔,在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漢族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對漢民族的延續作出的歷史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冉姓
  • 外文名:ran
  • 讀音:ran xing
  • 別稱:冉氏
  • 含義:中華姓氏之一
  • 名人冉子冉伯牛)、冉閔、冉猛
  • 主要分布地區四川、重慶酉陽
  • 釋意中華姓氏之一
起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始祖,繁衍,古冉國,聖門五賢,遷徙分布,郡望,堂號,名人,冉求,冉季,冉耕,冉雍,冉孺,冉瞻,冉閔,冉安昌,冉實,冉璡、冉璞,冉通,冉覲祖,冉文儔,冉天元,家譜,世系,冉耕支系,冉雍支系,冉求支系,家規,總則,詳規,族禁,字輩,祠聯,四言,五言,六言,八言及以上,

起源

冉姓的起源,主要有:

源流一

源於高辛氏,出自帝嚳之後,屬於以古部落名稱為氏。
據《元和姓纂》所載,帝嚳為炎帝部落聯盟首領時,其屬下聯盟是由八個大部落組成的,其中即有冉氏部落。冉氏部族人世代為冉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季載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姓氏考略》《姓氏尋源》等所載,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封於(一作國都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冉堌鎮一帶),春秋時被鄭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或說聃去耳為冉;西南地區土家族冉姓是冉閔後代,是北宋時期從北方遷至此處。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叔山冉,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著名的大夫叫叔山冉,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力士,與百步穿楊神箭手養由基同為楚共王熊審的屬下。
發生在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五月晉楚兩國之間的“鄢陵之戰”中,楚軍敗北,連公子熊茂也成了晉軍的俘虜。當晉軍大肆追趕楚軍時,叔山冉隻身殿後,反撲晉軍,抓起追在最前面的晉軍士兵當武器投向晉軍新軍佐郤至身旁的一輛戰車,把車前的橫木都擊斷了。晉軍上下見叔山冉如此兇悍,皆駭然停止追擊,使得楚軍安全退兵。
叔山冉的後裔子孫形成兩支姓氏,一支仍以父姓為叔山氏,一支以父名為冉氏,叔山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山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太后羋八子之弟魏冉,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史書記載:“秦之穰侯魏冉,原為羋姓,改姓魏。”
魏冉,亦稱秦穰侯,他是著名的秦國宣太后羋八子的異父弟弟。在魏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冉氏、魏氏、羋氏、陶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羌族,出自漢朝時期西南夷冉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漢書·顏師古注》中記載,唐朝時期,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開州(今重慶開縣)、汶邑(今四川茂汶)土著羌族中,有許多漢朝時期西南夷所建古冉國遺民,在冉國遺民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世代稱蚺氏、冉氏者,後皆稱冉氏,是今天少數民族羌族中的大姓之一。

源流六

源於土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鄂、川、湘交界地域的土家族中多有冉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冉氏,或由漢族人融入土家族時帶入的姓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後,再予以補充刊載。

始祖

冉季載:名載,字季。西周王族,周文王十子武王同母弟。武王克商滅紂後,大封諸侯,將其少弟封於冉。因季載有善行,成王時被舉為司空,主管軍事,成為周王室的重臣,他輔佐成王,廣有令名,是周初著名的王室領導。他的後代,以其封國為氏,稱冉姓,並尊冉季載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

古冉國

古冉國所在地有眾多版本,據考證應該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冉堌鎮一帶。

聖門五賢

雖眾說紛紜,但我們通過冉姓在周初得姓之後的當時史料判斷,整個冉姓家族卻主要是活動于山東境內。在春秋時代,至聖先師孔子的眾多弟子中,就有五名冉姓弟子,並稱聖門五賢。他們是:冉耕冉雍冉求冉孺冉季,個個出類拔萃,千古流芳,而且他們五人統統都是魯國人,是故後世冉姓郡望有東魯之說。

遷徙分布

歷秦漢以降,冉姓人逐漸由山東播遷於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北方大地,並有一支山東冉氏家族播遷到湖南的漵浦等地繁衍,後昌盛為當地大族,古代此地屬武陵郡,故後世冉姓有以武陵為其郡望堂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於今河北臨漳的冉姓也呈現出族大人眾的興旺局面,昌盛為冉姓魏郡郡望。其中在十六國時期建立過魏國的冉閔便是此一郡望之傑出代表。另據《華陽國志校注》所載,夔州、開州西南夷首領多冉姓。唐宋之際,還有夔州雲安(今重慶雲陽)人冉實、冉祖雍父子以及巴東(今重慶奉節)人冉安昌見諸史冊。唐末五代時,有重慶之冉姓播遷貴州。宋末元初,北方冉姓已播遷於今安徽、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等長江中下游省份。明初,山西冉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湖南、湖北、陝西、河南、山東、河北、安徽,甘肅等地。明末滿清軍隊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以後的湖廣填四川,有湖北、湖南之地的冉姓遷於今四川、重慶。清康乾年間以後,有河北、河南、山東之冉姓闖關東進入東北。 如今,冉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重慶兩地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九,另貴州、河北亦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冉姓約占全國漢族冉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

郡望

東魯郡:泛指今山東濟南、泰安等地。
山陽郡濟陰郡:泛指今山東巨野、濟寧兗州、曹州府(今菏澤市)一帶。
武陵郡:漢代置郡,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漵浦南),轄境相當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重慶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等縣,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
魏郡:漢代置郡,治所在鄴縣(故城在今河北臨漳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北武安以南,涉縣以東,山東冠縣以西,河南滑縣以北地區。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

堂號

武陵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漳堂。
南面堂:孔子弟子冉雍,氣量寬宏,沉默重厚,孔子誇他有人君風度,“可使南面”。
迎聖堂:孔子弟子冉求,性謙遜,多才多藝,知兵,曾任左統帥,大敗齊師,將流亡在外十四年的孔子迎回魯國。
忠孝堂:冉守忠及其族弟守孝,原名“萬要、千要”,因平亂有功,宋高宗雲“千要萬要,不如忠孝之為要。”萬要授命守忠,千要授命守孝。至此,宗族立“忠孝堂”。其後人取“忠孝”為族訓,勉勵後人,已示同一血緣,同一宗祖,故都用“忠孝”堂。
五賢堂:五賢指孔子門下72賢人,冉氏五賢。

名人

冉求

冉求:字子有,春秋時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孔子弟子。有治政之術,列政事科,曾為季氏宰。

冉季

冉季:字子產,春秋時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孔子弟子。

冉耕

冉耕:字伯牛,春秋時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孔子弟子。以德行稱,後得惡疾而亡。

冉雍

冉雍:字仲弓,春秋時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孔子弟子。出身貧寒,有德行。孔子以為可任諸侯治民之官,後曾為季氏宰。

冉孺

冉孺:一作冉儒,字子魯,春秋時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孔子弟子。敏於學。勤於問。

冉瞻

冉瞻魏郡內黃(今屬河南)人,十六國時後趙大臣,石虎養子。有勇力,驍猛善戰,以功累遷為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

冉閔

冉閔:十六國時冉魏建立者。幼果銳,善謀策,勇力絕人。穆帝永和五年,季龍死,他利用石氏內亂,奪取後趙政權,建立魏國,史稱冉魏,冉氏唯一皇帝。三年後,為前燕所敗,被俘而死。

冉安昌

冉安昌巴東(今重慶奉節)人,唐代大臣。隋末據巴東,高祖初歸唐,為招尉使,官至潭州都督。

冉實

冉實:夔州雲安(今重慶雲陽)人,唐代官吏。弱冠登進士第,累遷並府參軍。中八科舉,授綿州司戶,轉揚府倉曹。又舉四科,除益州導江令。所任有能名,官至河州刺史。其子冉祖雍亦出身進士,官至刑部侍郎,後因倡飲省中,被賜死。

冉璡、冉璞

冉璡冉璞:播州(今貴州遵義)人,宋代名士。兄弟二人同俱文武才,辟召不起。余玠安撫四川,築招賢館以禮士,兄弟倆遂去進見,為畫築城釣魚山之策,後果賴之。

冉通

冉通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區)人,明代官吏。洪武三十年二甲第三名進士,官兵科都給事中。面折廷諍,頗有直聲。好學問,讀書不輟。

冉覲祖

冉覲祖:河南中牟人,清代學者。康熙二年鄉試第一,康熙三十年三甲第十三名進士,授檢討。有《四書五經詳說》、《陽明疑案》、《正蒙補訓》等。

冉文儔

冉文儔:四川通江人,清代白蓮教徒。嘉慶元年起事,聚眾數萬,為通江藍號元帥,轉戰川東、北。三年後,在一次突圍中陣亡。其侄冉天元繼為元帥,繼續反清,部眾盛時達十萬以上,攻殺清軍猛將朱射斗,與諸部首領大會南充,威震一時,後在江油被德楞泰所擒,遇害於成都。

冉天元

冉天元:清四川白蓮教義軍首領之一。通江縣人。綽號“掃地王”,嘉慶元年(1796年)隨其叔冉文儔在通江王家寨舉義,四年,冉文儔犧牲,繼任元帥。被視為四川白連教各路義軍之主力。五年在江油被俘,死於成都。

家譜

四川宣漢冉氏重修宗譜四卷,(清)冉正本修,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漢縣檔案館。
四川酉陽冉氏家譜十三卷,(清)冉肇庭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敬簡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南京大學圖書館。
四川酉陽冉氏家譜兩卷,首一卷,(清)冉學續修,清朝年間冉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河南中牟冉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河南省中牟縣檔案館。
四川雲陽冉氏家譜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冉廣逵等修,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
湖北鹹豐冉氏續修家譜十卷,(民國)冉崇文修,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北省鹹豐縣檔案館。

世系

冉耕支系

25世祖 帝嚳(名,又名,蟜極長子)
24世祖 后稷(又名,帝嚳之子)
11世祖 季歷:亶父之子,追謚王季,或稱王季、公季;生三子姬昌虢仲虢叔
9世祖 冉季載: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封於(國都在今山東定陶),以國為氏,冉氏得姓始祖
8世祖 冉羽:一作“冉羽叔
7世祖 冉貞
6世祖 冉托
4世祖 冉猛:生二子冉輝、冉煌
3世祖 冉輝:奔晉,居汾州(今山西孝義),其後不詳,僅知:冉輝裔孫有冉宗聖、冉廷宗,冉宗聖生三子冉從、冉紳、冉剛,冉剛生冉會、冉監
3世祖 冉煌:奔魯,居(後改為,今山東鄒平)
2世祖 冉勝:冉煌之子
冉子:冉耕,長子,字伯牛,故又稱冉伯牛,生二子:冉興、冉志
1世孫 冉志:字子博,魯大夫,春秋從祀
2世孫 冉辛
4世孫 冉御:魯大夫
6世孫 冉阮:中大夫
7世孫 冉噲:字名成
9世孫 冉謨:漢大夫
10世孫 冉斐
11世孫 冉亨
12世孫 冉謹
13世孫 冉鎡:字漢玉,博務識古,徵聘不受
14世孫 冉遂
15世孫 冉康:字楚寧
16世孫 冉乘:字子由
17世孫 冉舒
18世孫 冉戒
19世孫 冉本:字淵泉,清雅有學
20世孫 冉展:字好枝,通曉詩文,引進後學,以孝悌聞,舉有道不起
21世孫 冉列:字武功
22世孫 冉魯:字惟一,學本淵源,敦尚氣節
23世孫 冉勤:字公敏
24世孫 冉商:字量裁
25世孫 冉盛:字雲龍
26世孫 冉價
27世孫 冉芾:字盛分
28世孫 冉秉乾:字純如,制行端謹,學文淵源
29世孫 冉西楚:字洛白
30世孫 冉恭寬:字得眾
31世孫 冉洪緒:字元復
32世孫 冉建業:字斯皇,性謹厚,不與人爭,鄉人化之
33世孫 冉之儀:字振恆,德行學問,足為世范,甘貧樂道
34世孫 冉允若:字盧虛
35世孫 冉奇之:字足法
36世孫 冉雲之:字仲未
37世孫 冉命與:字天篤
38世孫 冉成月
39世孫 冉道可
40世孫 冉必友
41世孫 冉世英:字右俊
42世孫 冉師周:字克生,四世同居,鹹敦孝悌
43世孫 冉行果:字舒常
44世孫 冉叔謙:字心服,歲貢,文雅有學,勤於訓誨
45世孫 冉永安:字奕安,歲貢
46世孫 冉連惠:字五美,配季氏
47世孫 冉尚德:字澤久,孝聞鄉里
48世孫 冉興宗:字要年,員外郎
49世孫 冉國璘
50世孫 冉育智
51世孫 冉效祖
52世孫 冉箕
53世孫 冉宜:字貴來,宋末元初移居顏村冉馬莊
54世孫 冉就:字魯瞻
55世孫 冉忠:字良弼,永樂三年歲貢,仕山西太原府通判,為政寬平,民安其化;永樂七年歸守祖廟,主奉祀事
56世孫 冉通:字紹文,繼述父志,主奉祀事,精潔有加
57世孫 冉靜:字定國,主奉祀事
58世孫 冉浩:字說初,主奉祀事
59世孫 冉慶:字昌府,主奉祀事
60世孫 冉思真:字古風,配王氏,主奉祀事,以齒德重於鄉,有司編匾,榮以壽官冠帶;長子冉希孟、次子冉希賜
61世孫 冉希賜:字秀川,因長支(冉希孟)無後,以次嫡主奉祀事
62世孫 冉魁:字望圖,主奉祀事;心性耿直,以理律身,宗族鄉黨以孝悌稱
63世孫 冉士朴:字和軒,號懷素,主奉祀事;清雍正二年恩詔為先賢冉子伯牛設立博士,經山東巡撫岳濬查明,冉士朴委系嫡裔,於雍正十三年奉旨授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4世孫 冉養尼:字衍公,因患癱症未襲
65世孫 冉廷硯:字佑臣,乾隆十六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6世孫 冉傳科:字振里,乾隆六十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7世孫 冉繼楷:字貢培,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冉雍支系

25世祖 帝嚳(名,又名,蟜極長子)
24世祖 后稷(又名,帝嚳之子)
11世祖 季歷:亶父之子,追謚王季,或稱王季、公季;生三子姬昌虢仲虢叔
9世祖 冉季載: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封於(國都在今山東定陶),以國為氏,冉氏得姓始祖
8世祖 冉羽:一作“冉羽叔
7世祖 冉貞
6世祖 冉托
4世祖 冉猛:生二子冉輝、冉煌
3世祖 冉輝:奔晉,居汾州(今山西孝義),其後不詳,僅知:冉輝裔孫有冉宗聖、冉廷宗,冉宗聖生三子冉從、冉紳、冉剛,冉剛生冉會、冉監
3世祖 冉煌:奔魯,居(後改為,今山東鄒平)
2世祖 冉勝:冉煌之子
冉雍:仲弓,生二子冉孟、冉季[冉季生冉穆,冉穆生冉三貴,冉三貴生冉仲孫(焚書坑儒時被坑殺)]
1世孫 冉孟
2世孫 冉昭:生二子冉元貴、冉再貴[冉再貴生冉其真,冉其真生冉承乾(焚書坑儒時被坑殺)]
3世孫 冉元貴
4世孫 冉其德:生二子冉曜、冉厚
5世孫 冉曜:生一子冉栗
5世孫 冉厚:居高唐,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坑殺,育有一子冉性
6世孫 冉栗:居濟陽,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被坑殺,育有一子冉夢樓
6世孫 冉性:生三子冉兆東、冉夢東、冉在東[秦始皇焚書坑儒時,這三人皆遷河北臨漳(後屬魏郡)]
7世孫 冉夢樓:秦始皇焚書坑儒時,遷居河北臨漳,生一子冉思魯
7世孫 冉兆東:生一子冉紹孔
8世孫 冉思魯:冉夢樓之子,生一子冉崇聖
9世孫 冉崇聖
10世孫 冉通靈:生二子冉岐文、冉岐武
11世孫 冉岐文
12世孫 冉相國
13世孫 冉聖起:生二子冉文、冉橫
14世孫 冉文
15世孫 冉仲達
16世孫 冉季友:前213年,遷居武陵(今湖南省敘浦縣)
17世孫 冉叔祖:冉季友之子
18世孫 冉同吳
19世孫 冉大周
20世孫 冉建文
21世孫 冉明宇
22世孫 冉德量
23世孫 冉選:生二子冉種、冉趣(遷居陝西三原縣)
24世孫 冉種
25世孫 冉劉超:生二子冉世恩、冉世亮
26世孫 冉世恩
27世孫 冉統:生二子冉祿、冉張
28世孫 冉祿:漢元帝初元年間,遷居河南安陽(黎陽),生二子冉弘、冉璆(酋)
29世孫 冉璆:西漢建始年間拜授車騎將軍、河南都督;元始五年,兵戈四起,遂隱居不仕;生二子冉重光、冉漢
30世孫 冉重光:生二子冉玉珍、冉玉瑞
31世孫 冉玉珍:生二子冉崇義、冉崇忠
32世孫 冉崇義:生三子冉勛、冉質、冉獻
33世孫 冉勛:生二子冉恩、冉俊
34世孫 冉恩:生二子冉溢、冉洋
35世孫 冉溢:生三子冉超、冉培、冉介
36世孫 冉超:生二子冉應蛟、冉應鳳
37世孫 冉應蛟:生二子冉大興(興邦)、冉大夏
38世孫 冉大興
39世孫 冉宗國
40世孫 冉興班:生二子冉國瑞、冉國安
41世孫 冉國瑞
42世孫 冉隆:西晉初年,由黎陽外黃(屬魏郡,今開封杞縣);元康二年(292年)授鎮西將軍,領魏州刺史,且是一支流民軍首領,率所部流民軍投乞活義軍統帥陳午;永嘉四年(310年),後趙破晉,敗死黎陽,其子冉瞻被俘
43世孫 冉瞻:299年生於魏郡(今安陽內黃),陳午部將;310年帥所部流民在河內劉聰石勒作戰,被趙帝石勒所俘,所部流民降勒,被勒徒於蘭陵郡;年僅12歲,少年有力,長而勇悍,善騎射,臨弓矢不退;趙帝石勒愛他少年英雄,乃侍太子石虎(季龍)左右,並招冉瞻為石虎養子,易姓為石,名石瞻;石虎即位,拜石瞻為積射將軍,封西華侯;東晉太寧元年(323年)在石勒攻凶奴前趙的戰爭中,石瞻陣亡;生一子石閔(即冉閔)
44世孫 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生於蘭陵郡;自幼果銳,及長,身長八尺,善謀略,勇力絕人,攻戰無前;趙帝深愛其才;少時任蘭陵郡游擊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338年參與昌黎之戰,功名大顯,升任北中郎將,修成侯;晉永和六年(350年)推翻石趙,自立為王,改元永興,國號,史稱冉魏;自此復冉姓;追尊祖父冉隆為元皇帝,追尊父親冉瞻為高皇帝,尊母王氏皇太后,妻董氏為皇后,長子冉智太子,餘子皆封;冉閔在世時,自謂為中土英雄(中華英雄);東晉永和八年(352年)農曆6月1日,冉閔被鮮卑王慕容俊斬於遏陘山,董氏、冉智、冉明、冉裕同時被俘,與冉閔同被殺害;誰知冉閔一死,遏陘山山石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北方從6月直至12月皆不下雨,慕容俊大懼,遣使者祀之,謚曰武悼天王,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冉魏滅亡,次子冉胤被京都守將蔣乾扮做庶民帶出都城,逃到晉國首都倉垣投晉;冉閔後邑冉華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魏平帝];西南一帶冉姓(包括土家族的冉土司系)皆為冉閔後裔;據正史記載,冉閔有六子:冉智(皇太子)、冉胤(太原王)、冉明(彭城王)、冉裕(武興王)、冉操、冉睿(海冥縣侯)。
45世孫 冉胤:冉閔被殺時,冉胤被京都守將蔣乾扮做庶民帶出都城,逃到晉國首都倉垣投晉,晉帝深愛其才,拜直閣將軍,封諸城侯;東晉元興三年(404年)朝政不綱,冉胤遂隱居不仕;生一子冉弘烈
46世孫 冉弘烈
47世孫 冉承憲
49世孫 冉續
50世孫 冉定:倉垣人,生二子冉道周、冉道傳
51世孫 冉道周:任平南將軍,假節鉞信州諸軍事,封雎陽公,始居信州(今夔州忠州);生一子冉軫
52世孫 冉軫:仕梁,為太子左衛,授荊州刺史,封巴東郡公;生一子冉黎
53世孫 冉黎:仕梁,為假節鉞雲麾將軍、湖州刺史,襲封巴東郡公;生一子冉安昌
54世孫 冉安昌:除開封府儀同三司,隋末據巴東,唐高祖即位加柱國蜀國公,兼山南道大行將軍總管,信州刺史,奉命招安黔州,開拓思夷等州,肇基世業,卒贈十八州都督,加謚端肅公;生一子冉仁才
55世孫 冉仁才:字徵文,隋恭帝義寧二年封金紫光祿大夫,拓土聚民,功績丕著,貞觀六年詔遷澧州刺史,十三年改袁州刺史,尋除江州刺史,高宗永徽二年入朝優詔,封上柱國;卒於永州,年五十八,謚果公,敕葬萬州威鳳山(今萬州東關外紅砂溪);生一子冉實
56世孫 冉實:字茂實,攫進士第,贈國賓司馬,遷使持節河州知營,使兼理諸軍事,敕葬河南定鼎縣;生三子冉顯宗、冉顯朝、冉顯邦
57世孫 冉顯宗:贈國賓
58世孫 冉某:冉顯宗之子
59世孫 冉某:冉顯宗之孫
60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曾孫
61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玄孫
62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5世孫
63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6世孫
64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7世孫
65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8世孫
66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9世孫
67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10世孫
68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11世孫
69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12世孫
70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13世孫
71 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14世孫
72世孫 冉某:冉顯宗的15世孫,生三子:冉守忠、冉守孝、冉守時
73世孫 冉守忠:冉顯宗的第16世孫,酉陽始祖;宋徽宗宣和元年,授郎官聚制、誥總制御前兵馬使,仍令鎮洞守,諸洞夷獠便宜行事,苗獠率服,改塞為州;元順帝至元間加封宣慰使,後升沿邊溪洞都元帥府宣慰使司;生三子冉文炳、冉文燦、冉文獻
73世孫 冉守孝:遷居貴州沿河司
73世孫 冉守時:遷居石柱司
74世孫 冉文炳:世襲酉陽宣慰司,生三子冉世榮、冉世昌、冉世華
74世孫 冉文燦:元朝時,遷居建始縣田峽口
74世孫 冉文獻:遷居成都川西
75世孫 冉世榮:生二子冉勝宗、冉勝祖
76世孫 冉勝宗:生一子冉維義
77世孫 冉維義:生一子冉思通
78世孫 冉思通:生一子冉貴遷
79世孫 冉貴遷:生一子冉萬友
80世孫 冉萬友:生一子冉載朝
81世孫 冉載朝:生八子冉如龍、冉如彪、冉如豹、冉如虎、冉如狼、冉如蛟、冉如璋、冉如鶴
82世孫 冉如彪:任酉陽宣慰司
82世孫 冉如龍:明朝時,遷居思州衛都會壩(今利川縣)
82世孫 冉如豹:洪武時,遷居大田所千戶職(今鹹豐縣)
82世孫 冉如虎:遷居夔府萬縣
82世孫 冉如狼:遷居貴州務川縣
82世孫 冉如蛟:遷居彭水縣龍潭
82世孫 冉如璋:遷居河南定鼎縣
82世孫 冉如鶴:遷居貴州麻兔司

冉求支系

25世祖 帝嚳(名,又名,蟜極長子)
24世祖 后稷(又名,帝嚳之子)
11世祖 季歷:亶父之子,追謚王季,或稱王季、公季;生三子姬昌虢仲虢叔
9世祖 冉季載:周文王姬昌第十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封於(國都在今山東定陶),以國為氏,冉氏得姓始祖
8世祖 冉羽:一作“冉羽叔
7世祖 冉貞
6世祖 冉托
4世祖 冉猛:生二子冉輝、冉煌
3世祖 冉輝:奔晉,居汾州(今山西孝義),其後不詳,僅知:冉輝裔孫有冉宗聖、冉廷宗,冉宗聖生三子冉從、冉紳、冉剛,冉剛生冉會、冉監
3世祖 冉煌:奔魯,居(後改為,今山東鄒平)
2世祖 冉勝:冉煌之子
冉求:子有,又稱冉有,生二子冉魁、冉孺
1世孫 冉魁:生二子冉點、冉烈
3世孫 冉點:生一子冉希東
3世孫 冉烈:生一子冉五福
3世孫 冉熙:生一子冉四錫
4世孫 冉希東:生一子冉遵先
4世孫 冉五福:生一子冉東景
4世孫 冉四錫:生一子冉際遠

家規

總則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義,有傷風化。  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廢弛,有違祖訓。  各宗墳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據。  讀書尚禮,交財尚義,毋致驕慢嗇吝,有玷家聲。  富勿自驕,貧勿自賤,毋致恃富疾病,有失大禮。  婚姻擇配,朋友擇交,毋致貪慕富豪,有辱宗親。  周窮恤匱,濟物利人,毋致慳吝不為,有乖禮體。  珍玩廳巧,喪家斧斤,毋致貪愛蓄藏,有遺後患。  冠婚講禮,稱家有無,毋致襲俗浮奢,有乖家禮。  房舍如式,服飾從儉,毋致僭侈繁華,有於例禁。  凡我族,如有不肖子孫玷辱祖宗,必須公同告廟出族,以全清白家風。然系萬不得已之事,須鄭重,慎經率。各開後:大不孝者,出!如罵詈父母、奪產、養之類大不悌者,出!如罵伯叔、毆辱兄嫂、凌虐弟侄之類為盜賊者,出!為奴僕者,出!為優伶者,出!為皂錄者,出!妻女淫亂不制者,出!盜賣祭產者,出!盜賣蔭樹墳石者,出!  以上十有犯者,族長傳單通知合族會集,告於祖廟,吊齊各譜,削去名字,祠墓不得與祭。但須確有實據,眾論僉同,方準出族。如其傳影響,總宜容隱。所謂罪疑惟輕,以存厚道。凡有過失,另當酌其輕重,以示罰。

詳規

以下十條,不過僅舉大略。教家之道,千條萬緒,非言語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孫,末有不自賢父兄培植而來者也。教子之方,莫要於讀書。必能讀書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進取成名。登科、發甲,固視乎命運。然超瓊所識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讀書而發始達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識丁,而其身崛起田間,至登甲、乙榜者,百中僅一二焉。俗語所以胡“書讀三世發“之言也。茲所定族規十條,皆幼時聞於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末嘗不同。故纂而存之,刊之於譜,願與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遺漏及應添立規條,異日重重刻時,固可增入。  第一,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來,則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雖十世、百世固不得以為遠也。奉先思孝,古訓昭垂,帝王且然,況大夫、士庶哉。吾家自遠祖以來所立家規: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當設祭之禮歲首、歲除、端午、中秋亦如之。新歲暨清明,必相率掃墓,古人所謂上冢也。各家無論老幼,必當親詣墓前,行三叩首禮。雖大風雨雪,不得憚勞。此鄉族所同,子孫宜永永循守。庶幾因時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第二,孝父母:  屬毛離里,懷抱恩深;擇傅延師,劬勞念切。苟或不孝,禽獸何別。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大略該之。而好貨才防、私妻子,尤為鄉俗通弊,不可不以為切戒。至於違犯教令,律有明條。凡子孫於父母及父母,罵者罪即絞決;毆則斬決;殺者凌遲處死。例禁森嚴,雖下愚亦當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撫我、育我之德,則服勞、致敬、就養,無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須預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釀成梟,貽累族人。  第三,和兄弟:  長枕大被,天子且然;讓棗推梨。昔人稱美。但人家兄弟,當幼小時無不十分友愛。其後之不睦者,大抵因妻子、爭財產而已。抑或此貧彼富,有求莫應,若秦、越人之相視 。同氣參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後嫡庶之別,亦屬一氣所生。骨肉至親,尚成嫌隙,子孫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從兄弟,尚宜和睦,況在同氣乎?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篤友於,則出入怡怡,家風不隕,亦同宗之光矣。  第四,睦宗族:  貴貴賢賢,義無偏詘親親長長,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脈。尊卑之分,軼然不淆。長幼之情,藹然相浹。喜則相慶,憂則相吊。貧弱之一,富實者宜時周恤之。愚魯之徒,賢智者時教導之。總以相扶、相助為念。至乾尊長,尤不得與卑幼戲謔,致為有識者所笑。此吾鄉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第五,和鄉鄰:  歲時款洽,誼篤比鄰;患難扶持,世稱會裡。我先世以忠厚傳家,凡屬子孫,務必謙虛樂易,與人無爭。不得恃血氣以凌人,逞奸詐以滋事,徒害鄰里,終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恃強恃詐,或倚仗族人之勢,欺侮鄉黨者長輩亟戒責。尤宜念睦任恤之風,實為古道,待人務從乎厚,處世毋涉乎驕。至於修橋、補路、拯溺、救飢、恤寡、 孤、勸善、教不能諸事,凡有益於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長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賴也夫。  第六,教子弟:  子弟以讀書明理上。為父兄者必延聘名師,慎擇益友,俾得朝夕漸摩,學問有所成就。遇則掇科取第,不遇亦不不失為通人。光前裕後之圖,計莫逾此。其有資質不能讀,及力不能讀者,則為農、為工、為商,即傭雇營生,亦屬正業。總當責以勤儉,教以安分,令其學為好人,切不可任令遊手好閒,習致敗壞家聲。至於富貴之家子弟,性質即有琰劉,亦當以師為約束 ,切鐵驕養溺愛,終受必家之富。所謂子孫雖愚,經書不可讀也。  第七,戒習染:  習俗之壞人子弟,事不一端。其顯者則嫖也、賭也、灑也、煙也、而尤有入會、結盟等惡習也。江湖無賴隨處煽誘,年輕子弟每為所牽。輕則有玷行為,重則顯乾法紀,其禍不可勝言。即 輕薄之行,狷利之語,戲謔、罵詈、欺誕 、狂佻,市井 惡少情形,為大雅所深鄙,亦 當引為切戒。至於干預詞訟,習以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門之為愈乎。又隸卒賤役,例不準其子孫與考,凡族中子弟雖至貧困,應不準當差。違者黜之勿齒。  第八,獎名節:  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潛德幽光,豈容湮沒.族中如有孝子、悌弟、義夫、節婦,確有實跡 未經旌獎者,應由族人備錄行狀,會眾覆實,聯名舉報,或請匾額,或請旌表。斯亦一族與有榮焉之事,不可不知。  第九,慎婚嫁:  玉潔冰清,固稱佳偶;荊釵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為男配,為女擇婚,必須清白之家,門戶相當者,方許聯姻。不得貪圖財物,輕信冰人,不辨薰蕕,苟且作合。萬一誤結朱陳,使日後兒女竟不齒於鄉曲,深為可惜。嗣後,如有不分良賤,不論可否,與奴隸娼優等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復與齒。  第十,急賦稅:  踐土食毛,自應輸賦;急公好義,豈許逋糧。況國家惟正之供,按季徵收,如額而止,先後不免。何苦延挨觀望,伺候公庭,自取鞭撲耶?凡吾族於本戶地丁漕糧各項,須依期投納。即籌餉捐輸,亦朝廷萬不得已之舉,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擾,門戶晏如,豈非樂事?至佃田耕種,亦宜早納年租。荒歉求減,必須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勸導,諭以急公。此所謂國課早完,自得至於樂者也。

族禁

以下六條,僅就其大者言之,皆斷斷不可有之事。如族中婦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節為貴。然此非可強自他人,惟既經改醮,即非本族之婦,古人所謂“出則與廟絕者”也。雖有子孫,譜中必削其名氏。續修之日,概不許刊入。其餘亦概以族禁為準。至於亂宗一事,關係尤重。查《例》載:“無子者,許令同宗昭穆相當之侄承繼.先盡同父周親,次及大功、小功、緦麻。如俱無,許擇立遠房為嗣。”又有“於昭穆相當親族內,擇賢擇愛,聽從其便”之例。是立嗣,總以同宗為準。其乞養異姓義子,以亂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歸宗”之律。吾族二百餘年以來,尚末聞有此弊端,自當永遠為法。如有螟蛉乞養、出自異姓者,雖不能絕其往來,而其名及所後子孫,則概不入譜。嗣後修譜時,務當嚴守勿易。倘徇情遷就,即屬不肖子孫,必遭祖宗陰殛。慎之,志之。
第一,禁當差:皂、快、壯各班,門子、禁、卒、捕投、仟作、皆統名之曰“隸”,例不準考,本族子孫不得充當。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第二,禁為匪:盜必乾誅,竊亦罹罪,誘拐等事,均犯科條,辱宗甚大。族中子孫,不得有犯。違者,預行逐出,屏勿齒,譜削其名。
第三,禁入會: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飄、結盟、拈香,皆匪徒所為,顯乾法紀。族中子孫,不得聽其引誘,致罹重咎。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第四,禁從教:白蓮、聞香、燈花等名目,屢奉嚴禁,皆系妖言,尤實繁有徒。或傳自遠方,或起自內地,總之不可學習、信從。族中子孫,惟宜守孔孟之規,勿為邪說所誘。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第五,禁出家:釋老之宗,流傳雖久,而為僧、為道,則已棄父母,何論祖宗。族中子孫,不得甘於削髮、易服。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第六,禁自賤:優伶等諸樂戶、生、旦、淨、醜、末,均系下流,而娼妓更無論矣。族中子孫,宜世保清白,不得自甘下賤。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字輩

北方冉氏通用字輩:“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註:與孔子世家字輩一樣。
南方冉氏通用字輩:“守文世勝惟思貴萬載如應興附山秀政文輔寅凝應天奇之後各相連永裕廣禎瑞崇隆啟懋光(或:文武正大瑞崇興啟錫光)毅胤晉恆泰開元衍慶長朝廷順有志國家英勤堂祖德流芳遠文武世代揚”。
重慶麻陽冉氏字輩:“崇啟孟光景思”。
重慶萬盛冉氏字輩:“崇啟孟光山德合細渚萬”。
重慶酉陽冉氏字輩:“尉祥佩梧振英梓悅健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
廣西東蘭冉氏字輩:“惟龍天奇永裕廣正瑞崇隆啟懋光毅胤晉恆泰開元衍慶長”。
山東濟寧冉氏字輩:“守文世勝維貴思萬載如應興佐廷君子世海茂萬興朝文武正大光明永裕廣徵瑞崇隆啟孟昌毅胤晉恆泰開元衍慶長尉祥佩梧振英梓悅健翎苑袖斌康梨唯晟培浩朗”。註:“長”字輩用盡接續重慶酉陽冉氏字輩。
四川冉氏通用字輩:“中玉廣禎瑞崇宏以茂光盛進銀成太開元左運良祖德回召遠克少代必昌”。
冉氏一支字輩:“玉克士學正大光昌人文秀啟永吉食良”。
重慶墊江一支字輩:“元純德戀天少學,廷中廣玉世澤長”。
重慶酉陽冉氏土司派字輩:
宋元明字輩:守文世勝為,貴思萬載如應,興、單名王旁、廷、單名雨部、臣,單名亻旁、單名亠部、維龍 天奇,永裕廣正瑞 ,崇隆啟懋光。
清字輩(註:清朝兩字派並行,可任選其一):1、景師慕立本,定志效明良,慶衍家聲美,延開嗣兆長;2、晉毅仁恆泰,開元衍慶長,朝中順有志 ,殷勤國位堂。
2006年新擬字派:祥尉佩梧振 ,英梓悅建翎, 苑袖斌康梨 ,唯晟培浩朗。
註:冉氏土司派字輩長流水,當長輩定的字輩用完,由後輩添加新續,前面一段同以前土司派字輩,後面一段是本地老一輩人新續的字輩。待“長”或“堂”用完後,接著06年字派。

祠聯

四言

源自帝嚳;望出武陵。
全聯典指冉氏的源流和郡望。
勤學好問;多藝博聞。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冉孺,字子魯,孔子弟子,少孔子五十歲,以勤學好問聞名。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居政事科。孔子曾說他:“冉求多才多藝,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後做大夫季氏的家宰。
讜篪奏響;惡畫圖形。
全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播州人冉璡,冉璞兄弟,俱有文才,朝廷屢次徵召,都不願做官。後來,余玠任四川安撫使,築招賢館以禮賢下士,兄弟二人前往拜謁,被任為郎官,為余玠所信任、依賴。“篪”,古管樂器名,用竹子製成,單管橫吹,用於雅樂。

五言

聖門五賢士;蜀郡兩郎官。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的魯國人冉雍、冉孺、冉耕、冉季、冉求,都是孔子弟子(見上題頭《三、歷史名人》介紹)。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播州人冉璡,冉璞兄弟事典。
鳴琴答空谷;散步臥松林。
此聯為清朝時期的詩人冉正岳《清溪納涼》詩集句聯。冉正岳,四川酉陽人。

六言

一門五子從聖,十哲三賢列科。

八言及以上

通毅謀深,威望彌振;政通人和,頌聲懋奕。
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游擊將軍冉閔,字永曾,善謀策,通力絕人。歷位北中郎將游擊將軍,屢立戰功,威聲彌振。宿將莫不憚之。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內江令冉虛中,取前令善政次第舉行之。政通人和,頌聲懋奕。
爾公爾侯,濟濟聖門高弟;允文允武,彬彬賢館異才。
上聯典指春秋時期有冉雍等聖五賢。皆孔子的得意門生。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播州才人冉璡、冉璞兄弟二人,俱有文武才,辟召不起。余玠安撫四川,築招賢館以禮士,璡兄弟聞之,謁玠,為畫築城釣魚山之策,後果賴之。
拜將封侯,父子韜略齊備;獻策不仕,兄弟文武雙全。
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都督冉瞻,驍猛多力,歷官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其子冉閔,位游擊將軍。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播州才人冉璡、冉璞兄弟二人事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