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縣

建始縣

建始縣位於鄂西南山區北部,隸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臨近長江幹流,長江支流清江穿境而過,東連巴東縣,以野三河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陽河為界;南鄰鶴峯縣,以長河、茶寮河為界;北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連;西北與重慶市奉節、巫山兩縣接壤。建始縣版圖形似蘑菇,南北長89公里,東西最寬64.5公里,最窄處12.5公里,總面積2666.55平方公里。全縣最高點北部太平峰海拔2090.1米,最低點東南部野三口(野三河匯入清江處)海拔213米,平均海拔1152米。

截止2016年轄6個鎮、4個鄉。共有368個村(社區居民委員會),361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9萬人。

2016年,建始縣生產總值達到85.79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52億元。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建始縣
  • 外文名稱:Jianshi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湖北 恩施州
  • 下轄地區:6鎮、4鄉
  • 政府駐地:業州鎮
  • 電話區號:0718
  • 郵政區碼:445300
  • 地理位置:鄂西南山區北部
  • 面積:2666.55平方公里
  • 人口:49萬人(2016年)增長中
  • 方言西南官話-荊宜片-恩施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山地氣候
  • 著名景點:朝陽觀風景區 景陽峽風景區 石柱觀風景區
  • 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
  • 火車站建始火車站
  • 車牌代碼:鄂Q
  • 行政代碼:422822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域境,地質,地貌,氣候,水文,人口民族,人口,民族,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農業,工業,旅遊,貿易,社會事業,綜述,交通,宗教,歷史文化,習俗,特產,風景名勝,歷史人物,

歷史沿革

建始縣域古屬巴子國地。
建始縣地圖建始縣地圖
三國吳景帝孫休永安三年(260)置縣,隸屬荊州
西晉太康五年(285)省後復置,屬建平郡,仍隸屬荊州;
北周建德三年(574)改置業州
大業初年(605)廢州置縣,屬清江郡;義寧二年(618)復置業州;
貞觀八年(634)再廢州,以縣屬施州;
宋屬夔州路總管府;
元仍屬夔州路元末明初,明玉珍及子明升以四川為主,建立農民政權夏(1362-1371),建始隨屬。
明洪武四年(1371)屬湖廣都司施州衛,二十三年(1390),撥衛入楚,縣屬夔州府
清初屬夔州府,乾隆元年(1736)至宣統三年(1911)屬施州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存縣,直屬湖北省;民國22年(1933)賀龍領導的工農紅軍曾在官店口建立革命根據地,並先後成立鄉、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5年(1936)屬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至1949年11月4日;
1949年11月5日全境解放,建始縣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專署轄。
1952年,湖北省建始縣銅鼓鄉劃歸巫山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3年12月1日,恩施專署更名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84年,建始縣設9區,100個鄉、7個鄉級鎮。
1992年,將茅田區所轄天生等9個鄉從茅田區分離出來單獨設天生區(1994年改為天生鎮),共設10區2鎮,100個鄉、7個鄉級鎮。
1993年,更名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仍為州轄八縣(市)之一。
1996年實行區鄉行政區劃體制改革,撤銷原12個區(鎮),建立7鄉,將原貓坪區與業州鎮合併,仍然稱業州鎮;原區轄鄉鎮改為管理區,設78個管理區。
1997年,高坪、景陽兩區改稱鎮。
2001年3月,天生鎮併入長梁鄉,設5鄉,撤銷78個管理區,將管理區改為辦事處、片或工作組。縣設407個行政村,3590個村民小組。
2003年,縣人民政府行文批准對業州鎮、官店鎮、龍坪鄉、三里鄉的行政村進行部分調整後,設368個村(居)民委員會,3614個村民小組。
2005年建始縣轄長梁、茅田、龍坪、三里、花坪5個鄉和業州、紅岩、高坪、景陽、官店5個鎮。
行政轄區
截至2016年,花坪鄉撤鄉建鎮。轄長梁、茅田、龍坪、三里4個鄉和業州、紅岩、高坪、景陽、官店、花坪6個鎮。共有368個村(社區居民委員會),3614個村民小組。
序號鄉鎮名稱面積序號鄉鎮名稱面積
01
372.64平方公里
02
292平方公里
03
86平方公里
04
164平方公里
05
372.06平方公里
06
421平方公里
07
420平方公里
08
220平方公里
09
225平方公里
10
170.7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域境

建始縣位於湖北省鄂西南山區北部,跨北緯30°06′至30°54′,東經109°32′至110°12′,東連巴東縣,以野三河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陽河為界;南鄰鶴峰縣,以長河、茶寮河為界;北與重慶市巫山縣毗連;西北與重慶市奉節巫山兩縣接壤。縣域版圖形似蘑菇,南北長89千米,東西最寬64.5千米,最窄處12.5千米,總面積2666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152米。縣內318、209國道、滬蓉西高速、宜萬鐵路橫貫其中。縣城業州鎮沿318國道距省會武漢市607千米,沿209國道距州府所在地恩施市區59千米。
建始縣

地質

建始縣境地處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跨大巴山脈南緣分枝末端與武陵山脈分枝余脈結合部,經受地殼運動次數較多,地殼斷陷和抬升顯著。以褶皺為主,屬構造、侵蝕、溶融等體系的結合,山體走向NE至SE向,與構造線走向基本一致。南北兩端以構造作用為主,有強烈的侵蝕切割作用,有古老的高原和平緩起伏的崗巒,基岩為碳酸鹽類的山巒,峰頂渾圓,山脊輪廓緩和,山坡以階梯狀坡形出露較多;基岩為砂頁類岩的山巒,山峰尖棱,山脊陡峭。中部山地地表切割深度達200至500米,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化學風化旺盛,地貌特點是峰頂渾圓,沖槽、溶洞、盲谷、伏流、岩溶窪地隨處可見。西南部馬水河流域石英砂岩與頁岩地段為紅層構造盆地。境碳酸鹽岩類分布廣泛,岩溶地貌發育強烈,是中國南部岩溶發育區組成部分,主要組合形態有:峰叢坡狀高台原、溶丘壟脊槽地、峰叢槽谷、岩溶峽谷、岩溶窪地、溶洞和溶峰叢。

地貌

清江橫穿縣境,把縣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清江以南屬於武陵山脈,清江以北屬於巫山山脈。巫山山脈從建始縣北部與重慶市奉節、巫山兩縣交界地帶入境,繞伸東南,構成縣境山脈主幹,再分成數支,呈北東——南西走向伸展至清江北岸;武陵山脈系雲貴高原余脈東延部分,由東南——西北走向,沿縣境與恩施市、鶴峯縣交界地帶延展至清江以南。縣境北部,最高點為太平峰,海拔2090.1米,系全縣最高點,最低點為長梁鄉細沙村水井槽,海拔287米;南部的最高點為建始縣與鶴峯縣交界處的鷹嘴崖,海拔2079.1米,最低點為野三口,海拔213米;全縣最高點與最低點海拔高程相差1877.1米。主要有斷陷盆地、斷裂地帶和丹霞地貌。

氣候

建始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型山地氣候,低山區四季分明,氣候溫暖,年均無霜期260天,年均氣溫15.5℃;二高山地帶,氣候溫涼,年均無霜期233天,年均氣溫13.1℃;高山地帶冬長夏短,春、秋無明顯區別,氣候冷涼濕潤,年均無霜期203天,年均氣溫11.7℃;老高山地帶冬長半年左右,春連夏無秋,氣候寒冷,風雪凌大,常有濃霧籠罩。受地形地貌、太陽輻射強度、土壤濕度、植被密度、風力大小等因素影響,縣境內還具有谷地氣候、凸地氣候、坡地暖帶等多種小氣候特徵。
建始縣境氣溫各地均以1月最冷,7月最熱,並有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快的特點。4至10月1500米以下地帶,各月平均氣溫均在10℃以上。1月平均氣溫:低山4.1℃,二高山1.9℃,高山-0.4℃;7月平均氣溫:低山26.3℃,二高山24.0℃,高山21.5℃。極端最高氣溫:低山39.9℃,二高山35.4℃,高山29.0℃,均出現在8月;極端最低氣溫:低山-15.2℃(出現在1977年1月30日,為百年所罕見),二高山-15.4℃,高山-17.2℃,年極端最低氣溫低山一般出現在1月,二高山和高山一般出現在2月。
建始縣境雨量豐沛,年平均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間。雨量隨地域、時間變化而異。在地理分布上,縣境北部高坪鎮青花縣城一線以北年降水量為1400-2 000毫米,越往西北越多,磺廠坪一帶年降水量多達2000毫米;南部花坪鄉一帶年降水量為1400-1500毫米;中部的三里鄉、紅岩寺鎮年降水量為1300 --1500毫米;東部屬少雨區,高坪一帶最少,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以時間劃分:3-11月,各月平均降水日均在15天左右;5月降水日最多,達18天左右;12月至次年2月,月降水日在10天左右。春季降水量約400毫米左右,夏季降水量450-700毫米,秋季降水量300-400毫米,冬季降水量一般在100毫米左右。7月雨量最多,年均達240毫米,極端最大月降水量504毫米(1969年7月);1月雨量最少,約20-30毫米。全縣各地的年降雨量有80%-90%集中在4-10月的作物生長期內,對農業、林業生產十分有利。縣境日降水量達50毫米以上的,3月-6月均有發生,尤以5月-9月發生次數最多。縣境西北部日降水量達50毫米以上的平均每年5次以上,暴雨中心業州鎮磺廠坪一帶平均每年7--8次。縣境南部日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較少,平均每年3-4次。

水文

建始縣境共有大小河流104條,除火龍河屬於長江水系以外,其他河流均屬清江水系。河流總長853. 65千米,其中主要河流有清江景陽河段、野三河、馬水河、太陽河、東龍河、閘木水河、刀龍河、伍家河、豬耳河、火龍河等10條,流域面積均在100平方千米以上。河網密度0.32千米/平方千米。大氣降水的80.5%形成徑流,年總徑流量32.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26.4億立方米(不含清江景陽段過境客水62. 13億立方米),占降水量的66%;入滲補給地下徑流5.8億立方米,占降水量的14.5%。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4.2萬千瓦,可供開發17萬千瓦。多年人均擁有淡水量約5 10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擁有淡水量約7萬立方米。
按中國統一分區,縣境屬裂隙岩溶水區(Ⅱ區)。地下水總儲量達7.8億立方米,但分布不均勻,潛水層深,岩溶、裂隙溶洞管道發育,暗河伏流較多,構成地下水排泄通道,一般難以開發利用。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漢族325174人,占總人口的63.7%,少數民族人口185381人,占總人口的36.3%。
2005年,建始縣總戶數148676戶,總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鎮人口7.48萬人,農業人口43.29萬人。
2010年,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建始縣總人口為411936人。
2011年,總人口507672人。家庭戶人口為40163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08人。

民族

全縣有漢族、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蒙古族侗族、畲族、白族、彝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壯族、藏族、瑤族等15個民族。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全縣已發現的有開採價值的礦藏有煤、 硫、鐵、硒、鉛、鋅、、石灰石、陶土、矽石、耐火土、鋁土、紫色砂岩、大理石、東湖砂岩、石英砂岩、五花岩、磷石、石膏等20種,占全縣已發現礦產109種的19%;占全州60種的31%。
矽石矽石
建始是全國141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優質無煙煤儲量1.98億噸,占湖北總儲量的32%。

生物資源

建始縣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日本落葉松生產、科研基地縣,人工營造日本落葉松用材林達20萬畝,建成了中國南方最大的日本落葉松種子園和基因庫,森林覆蓋率達69.2%;是清江流域山羊重點產區和中國南方草場試驗示範基地,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山羊飼養基地。

水資源

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4條,總長853.65公里。其中主要河流有清江景陽河段、野三河、馬水河、太陽河、東龍河、閘木水河、刀龍河、伍家河、豬耳河等10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條。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24.2萬千瓦,可開發量9萬千瓦。截止2001年底,全縣共建中型水庫兩座,小(Ⅰ)型水庫5座,小(Ⅱ)型水庫8座,堰塘1334口,人畜飲水池5183口,蓄水9500立方米,修建渠道281條,長354.6公里,灌溉農田4萬畝,年發電2億度,解決農村飲水困難22.01萬人,治理水土流失1048平方公里,年減少水土流失量201萬噸。

土地資源

截至2008年,全縣有耕地面積為37.49千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4.6%,人均占有耕地1.1畝,旱地占耕地面積88%。全縣建設用地面積為9107.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3.4%,可利用的土地面積252937公頃,現有待開發土地資源99579.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37.3%,宜林、宜牧面積較大,可供發展林、牧、特生產。

政治體制

建始縣委書記
譚志國
建始縣長
向紅林
建始縣人大主任
汪本國
建始縣政協席
秦章秋

經濟概況

綜述

2011年,建始縣生產總值達到45.33億元,是2006年的2.6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2億元,比2006年增加1.66億元,年均增長18.3%;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050元、3700元,比2006年分別增加4656元、1877元,年均分別增長10.3%、15.2%;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5.45億元,比2006年增加9.14億元,年均增長19.6%;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2.5億元,是上一個五年的5.3倍。
工業園區成新城工業園區成新城
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06年的47.2∶17.4∶35.4調整為2011年的31.5∶30∶38.5。農業經濟穩步發展。糧食生產連續增產增收,被確定為全國產糧大縣,2011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25萬噸,較2006年增長12%;菸葉、魔芋、畜牧、林果、中藥材、商品蔬菜六大農業主導產業基本形成,各類板塊基地面積達到40萬畝;畜牧業持續發展,被確定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培植州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7家;累計註冊農產品商標155件,創建農產品知名品牌11個,“三品一標”認證達到38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88家。工業經濟不斷壯大。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達到77家,預計2011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億元,年均增長34.3%,其中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達到24家,實現工業增加值6.03億元。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達到23家。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先後開發了野三河、雲霧靈山等旅遊景區,累計完成投資2.75億元。2011年,預計接待遊客6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億元。同時,交通運輸、郵政、通信、物流、餐飲、商貿等服務業得到長足發展。

農業

建始縣是中國優質白肋煙出口基地縣,白肋煙常年種植面積在6500公頃左右,年產優質白肋煙10000噸以上,其產品陸續銷往美國、法國、日本、中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菸草王國”之美譽;是全省的魔芋大縣,全縣60%的耕地和40%的可開墾荒地適宜種植魔芋,全縣魔芋種植面積達8萬畝,已形成芋角、魔芋精粉加工生產線,產品銷往香港、日本、東南亞等地區;還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日本落葉松生產、科研基地縣。同時還是全國首批農村初級電氣化試點縣。
2010年,建始縣共啟動建設1個新農村示範鄉鎮、2個新農村示範片、32個新農村示範村;五年共完成生態家園沼氣池建設5萬口,解決農村16.5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 全縣100%行政村通公路、80%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全縣糧食年產量穩定在22萬噸以上,菸葉產量突破25萬擔,生豬飼養量超過百萬頭,魔芋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工業用材林基地達到45萬畝,藥材基地達到12.5萬畝;獲省著名商標2件、州知名商標9件。

工業

2010年,建始縣按照“科學定位、特色立園、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將園區總體規劃為“一園三區”(建始工業園、廣潤片區、小埡門片區、下壩片區),總面積1100公頃。到2010年,共招商入園企業22家。在培植鐵礦、電力、煤炭、電子、富硒食品、建材六大工業支柱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工業結構性調整和產業最佳化升級,形成了資源型、特色型、輸入型等三大工業體系的工業經濟發展格局。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8.2億元,較“十五”期末增長3.7倍,年均增長36.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78億元,是“十五”期末的4倍,年均增長32.2%。

旅遊

2010年,建始縣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著力把生態文化旅遊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確立了“人類起源地·自然探秘區”的旅遊形象定位。編制了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野三河景區、“建始直立人”遺址保護開發等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已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發展規劃。

貿易

2010年,建始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7億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長18.3%。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平台作用,不斷完善招商引資政策,改善投資環境,搶抓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機遇,外貿主體不斷壯大。獲得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達13家,年出口超過100萬美元的企業3家,超過5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2家。“十一五”時期,全縣外貿出口累計完成4223萬美元,是“十五”時期的17倍;招商引資(內資)累計完成25.9億元,是“十五”時期的5.4倍;直接利用外資累計完成674萬美元,是“十五”時期的4.4倍。

社會事業

綜述

構建了縣、鄉鎮、村三級城鎮發展體系,城鎮化率達到27.23%。啟動了小埡門片區和紅土坪片區開發,實施了廣潤河綜合治理,完成了朝陽大道、民族風情街、沿河北路、火車站進站大道和站前廣場建設,城區主幹道黑色化工程基本竣工,業州廣場、世紀新城等城區改造工程加快實施;移民遷建工作平穩推進,景陽集鎮整體遷建基本完成,全縣共完成移民搬遷安置4580人;實施了1鄉4片131個村的新農村示範建設和254個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完成扶貧搬遷3713戶、特色民居改造2000戶。實施農村通暢工程1618公里、通達工程750公里,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3336公里,比2006年淨增1929公里,增長137%。農村水利設施得到改善,解決了16.53萬農村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完成了紅岩110千伏、高坪220千伏輸變電站建設,實現了建始電網與華中大網直通。

交通

至2010年底,建始縣通車裡程達2704.2公里,比"十五"期末淨增1297.27公里,增長92.2%。其中農村公路2510.4公里,占93%,比“十五”期末淨增665.9公里,增長36.1%;等級公路總里程達2128.2公里,比重為78.7%,比“十五”期末淨增1268.2公里,增長18.2%。隨著滬渝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的建成通車,形成了以“五橫兩縱”(五橫:209國道、318國道、滬渝高速公路、宜萬鐵路、清江航道;兩縱:天二公路、高巫公路)為主樞紐、縣鄉公路為輻射、“路站運一體”為基點、通村公路為末梢的較為完善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全縣410個行政村(含社區)中有318個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油路),通暢率達78%,建始縣營運客車達到473輛,其中:中高級客車97輛(占客車總數的20%),營運貨車達到1448輛,同比分別增長67.7%、73.6%。共有客運站9個,客運企業9個、農村客運候車亭98個、招呼站276個、汽車維修企業28個、駕培中心2個、車輛技術檢測站1個、貨運企業9個。開通客運班線52條,其中:已在155個行政村開通農村客運班線31條。符合通車條件的鄉村客運覆蓋率達100%。

宗教

建始縣內各族民眾沒有一致的宗教信仰,1949年以前,道教、佛教、天主教在縣內都有一定的市場。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大力破除封建迷信,對廣大民眾進行唯物主義教育,絕大部分封建迷信活動基本上銷聲匿跡,亦無人信奉道教、佛教、天主教。

歷史文化

習俗

  • 生產
1949年以前,建始縣是個純粹的農業縣,生產條件惡劣,耕作方式落後,“苞谷根從石罅尋,石田戴土土如金”,“菽麥沿山聊布種,藝麻方可望三成”(清道光八年建始縣訓導周鯤化《業州竹枝詞》。 祭青苗土地縣內農民為求苗稼健壯,每年農曆3月3日殺雄雞祭祀青苗土地:殺死雄雞後將雞血灑在紙上,再將塗過雞血的紙掛在樹枝上或竹竿上插在田間,或將塗過雞血的紙張在地上焚燒掉。
建始縣城建始縣城
打薅草鑼鼓中耕時節,為搶時間,縣內農村有互相“轉工”(即先請人幫忙,然後自己再去“還工”給別人幫忙)鋤草的習慣。屆時,主人往往請一幫鑼鼓師傅在田邊地頭打鑼鼓、唱山歌,以助興鼓勁,謂之“打薅草鑼鼓”。薅草鑼鼓一般由鼓、鑼、勾鑼、鈸、嗩吶等樂器組成,長梁鄉石板山、三寶觀,業州鎮肖家包、柴林山一帶還配有胡琴和簫,稱為“絲弦薅草鑼鼓”。打薅草鑼鼓時,伴有高腔或平腔山歌,聲樂並茂,優雅悅耳。
整栽秧酒產水稻的地方,一般請人“轉工”插秧。屆時,主人要置備酒、肉“整酒”,以款待客人。早、晚餐通常吃飯,中餐往往吃糯米湯圓(謂之“栽秧砣”。栽秧砣較一般湯圓要大一些。客人可放開肚皮吃,且認為吃得越多越能預示年景好)。
帶徒縣內九佬十八匠大都帶徒跟師學藝,期限一般為2—3年,只供食宿不付工資。學徒期滿後要謝師。謝師過後,徒弟可自立門戶,也可繼續在師傅店中工作,由師傅包吃、住,並可領取一定報酬。
魯班凡較大的土木工程,如建房、修橋等,破土動工之前或修房立高架升梁時,工匠們為祈望施工安全順利,必先由掌墨師燒香蠟、紙錢祭祀魯班,然後才會開工。(此習俗在喪葬工送老人上山啟程前也舉行,稱為“祭槓”。)
  • 生活
居家縣境居民住宅多依山面水,座東朝西,或座西朝東、座北朝南、“四維向”(即非正東、正南、正西、正北),忌座南朝北,有“北風掃堂,家敗人亡”的俗諺。民國以前,城鎮或鄉村的豪紳大戶的住宅一般是石基高牆,正房一般為兩層木質樓房,內有條石天井(少數巨宅有幾個甚至於數十個天井)、木質廂房、花園,髹漆、裝飾得富麗堂皇的大四合院,四合院之間有封火牆,前有門樓;其他人戶有三間以上正屋、兩頭為吊腳樓廂房的“撮箕口”型房屋、有三間以上正屋,一頭為吊腳樓廂房的“鑰匙頭”型房屋、有並列三五間的單頭屋,還有的赤貧農戶以岩洞棲身。從建築材料上看,有純木結構房屋,有石木結構、磚木結構、土木結構屋。吊腳樓一般是廂房,地勢比正房低3米左右,吊腳樓下做豬牛欄或堆放雜物,樓上是居室。廂房一般為乾欄式木質建築物,有一側或兩側相互連通的陽台或外置木質走廊,裝有雕花欄桿。房子多蓋布瓦,家貧的則蓋杉樹皮、木瓦、石板或茅草。還有鰥寡孤獨或討米叫化之人住的“狗爪棚”,以三根木棍作支架,上覆茅草以避寒暑,農村中戲稱之為“千根柱頭落地”。農房有三間以上正房的,一般中間是堂屋,作為祭祀祖先和迎接賓客的處所,兩邊分別為灶屋(廚房)和火坑屋。火坑屋也叫火鋪堂,是取暖、煮茶的地方,其中三分之二的面積鋪有木地板,三分之一的面積為地面,鋪地板的地面比土地面約高20—30厘米。木地板靠近土地面的一側設有約1.5米見方的火坑燒火,火坑上方懸掛一個木架、一個鐵質或木質的可調節高矮的帶鉤子的三腳架(俗稱“梭鉤”),用於燒水或煮飯,木架上可熏臘肉、玉米等。山區多雨,濕度較大,吊腳樓既可防潮,又可防止毒蛇為害,而且不需占用平地,還可以少平整地基,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 禮儀
縣內把老人亡故稱為“白喜”,是一種特殊的“喜慶”,也用一種特殊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即跳喪。跳喪又叫打喪鼓、撒爾兒嗬、鬧靈歌、撒憂禍、鬧夜等,是運用藝術手段以樂的形式表達哀的內容的一種特殊的民眾性舞蹈,盛行於全縣。表演者多為男性;一般只能在大夜時在亡者的靈堂內外表演,邊跳邊唱。跳喪時以鼓、堂鑼、馬鑼、鈸伴舞,舞姿古樸、粗獷。演唱的歌曲因具體地域不同而有差異,演唱形式有高腔、平腔之分;演唱的曲目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熱鬧一晚歇》、《正月二十一》等。由於流行的地域不同,縣內的跳喪舞有高樁(站著跳)和矮樁(蹲著跳)之分,有2人舞、3人舞和群舞3種形式,有4種各不相同的風格,其中高坪鎮箱子井的《鬧靈歌》1957年曾赴京參加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報演出,並多次參加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業餘文藝匯演。
建房縣內傳統房屋都是木質平房,多為一層,三開間或五開間,樓上擱雜物。開工前要祭魯班。屋架立起來後,要“擋水”,親朋好友前往祝賀,並敲鑼打鼓去送“梁樹”(作成堂屋主梁的杉木,一般中間要加以彩繪,送時披紅掛彩)、幫忙上樑、釘椽、蓋瓦。
  • 風俗
嫁毛蟲農曆四月初八,農家在這天“嫁毛蟲”:在兩張紅紙條上書“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到山中去,永世不還家”,呈十字交叉狀貼在自家牆壁上,據說可減輕蟲害。
牛王節農曆四月十八是牛王節,這天禁止使牛,並要給牛吃精糧以祝壽。
磨刀節農曆五月十三為“磨刀節”,據說是關羽赴東吳單刀赴會的紀念日。農村有一句俚語說:“你不給我磨刀雨,我不給你曬龍袍”,即是說五月十三若這天下雨,那么六月初六便會出太陽,反之,若這天是晴天,六月初六就會下雨。若這天下雨,年成會好。
曬龍袍農曆六月初六,據說土家族歷史上有一位王爺為維護本民族權益在這天血戰身亡,血染戰袍,後人在這天曬衣物以示對他的紀念。據說在這天曬過後,衣物不生蟲。
  • 飲食
酒文化
砸酒是用糯米、高粱、包穀等釀成的甜酒,裝在壇內,貯藏一年或數年,然後取出以涼水沖泡,用竹管插在壇內,人們依次吸吮,用以在宴會上招待佳賓,或在勞動中驅散疲勞。《長樂縣誌》卷十六詳細記載了土司在宴會上用砸酒招待佳賓的情形。《恩施縣誌》則記載了民間的砸酒:“俗以曲 和雜糧於壇中,久之成酒,飲時開壇以沸湯,置竹管其中,曰‘砸篁’;先以一人吸‘砸篁’,曰‘開壇’;然後彼此輪吸。”龍潭安撫司田某創作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砸酒詩:“萬顆明珠共一甌,王侯到此也低頭,五龍捧著擎天柱,吸盡長江水倒流。”長陽土家族詩人彭淦有一首專寫砸酒的竹枝詞:“蠻酒釀成撲鼻香,竹桿一吸勝壺觴。過橋豬肉蓮花碗,長婦開壇勸君嘗。”
茶文化
土家族的飲茶因地而異,就其種類而言,主要有涼水甜酒茶、涼水蜂蜜茶、薑湯茶、鹽茶湯、油茶湯、鹽茶湯、罐罐茶等。其中,油茶湯、鹽茶湯、罐罐茶別具特色。油茶湯是茶葉拌以炒米、核桃仁、芝麻、花生米、黃豆等,加上姜、蔥、蒜等佐料,用菜油或豬油炒焦煮沸而成,味道鮮美,提神解渴。土家族的鹽茶湯源遠流長,茶聖陸羽的《茶經》就有關於鹽茶湯的記載。罐罐茶風味獨特,韻味悠長。有的地方有冷水泡茶的習慣,故有“冷水泡茶慢慢濃”的歌謠。
菜餚
境內菜餚獨具地方特色,大體可分為酸、辣、乾、鹹四類。家家戶戶都愛用辣椒、大蒜、蘿蔔、包菜等泡製酸菜,曬乾辣椒,用辣椒做各種鹹菜,辣椒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佐料;冬天殺豬後,把大部分豬肉熏製成土臘肉以備慢慢食用;豆類食品花樣繁多,有豆腐、腐乳、合渣、豆豉、乾豆腐、豆芽、血豆腐(豆腐中拌豬血做成);用鮮魔芋磨製成的魔芋豆腐。
小吃
傳統小吃有桃片糕、薯片、糍粑、米花糖、苞米花、乾鮮果等。縣內傳統飲料有苞谷酒、綠茶。

特產

  • 三下鍋
相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由於朝政腐敗,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襲擾,朝廷曾多次派大軍抗倭,都慘敗告終。尚書張經上奏朝廷,請征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準奏,派經略使胡宗憲督辦。永定衛茅崗土司覃堯之與兒子覃承坤及桑植司向鶴峰、永順司彭翼南、容美司(今湖北鶴峰)田世爵等奉旨率士兵出征。時值陰曆年關,覃堯之深知一去難返,決定與親人過最後一個年,於是下令:“蒸甑子飯,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過年再出征。”因時間緊,來不及作許多菜,就來 個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燉,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這道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士兵上前線後,很快打敗倭寇,收復失地,世宗親賜匾額,上書“東南戰功第—”。志書記下了這段歷史:“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倭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
  • 咂酒
咂酒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奇特的酒俗文化現象。咂酒是以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麥等糧食釀製而成的甜酒,用大瓮裝好至於窯內貯藏1年或數年,然後取出以涼水沖泡,數人以竹管進行吮吸的一種飲用方式,成為咂酒。多用於宴會招待嘉賓或田邊地角勞作間隙進行咂酒,用於宴會助興和勞動中接觸疲勞。吮吸時,“先由一人吸咂,叫開壇,然後彼此輪吸。”咂酒為土司時土司王特別酷愛。據考證,咂酒乃土家族處在農耕時期,吸取了古蜀地的釀酒方法,在土家族士兵被徵調赴東南沿的戰事中逐漸形成的吮吸習俗。如此說不謬,那以竹管吮吸的咂酒,當為當今吸管喝飲料之鼻祖。咂酒,圍眾人共飲於一壇,是大眾心理得以親情交融,是土家族在飲酒上協調人際關係的途徑,充滿著“和”的哲學思想,表現了土家族崇尚禮儀、熱忱待客、純樸厚道的民族性格。無怪龍潭安撫司田某咂酒詩云:“萬顆明珠共一甌,王候到此也低頭,五龍捧起擎天柱,吸盡長江水倒流。”
  • 罐罐茶
“鼎罐烤酒,罐罐煨茶。”土家人喝茶離不開一隻煨茶罐,這是土家茶俗最為顯著的特色。土家煨茶罐上下稍小,中間稍大,後有握柄,頂部開口,前方有向外突出的小槽,便於傾倒茶水,其形態如笑彌勒。煨茶罐多為陶瓷品,少數家庭有銅質的老茶罐。油茶也好、泡茶也罷,土家人都習慣用茶罐裝盛,放在火坑裡煨熬,待味香濃後飲用。茶罐以能裝二三大碗茶水合適,小了就待不好客人。

風景名勝

  • 巨猿洞
巨猿洞位於高坪鎮麻扎坪村境內,俗稱龍骨洞。1968年—197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在洞內發掘出步氏巨猿牙化石5枚、南方古猿化石3枚,及其伴生動物龜類、靈長類、食肉類、長鼻類、奇蹄類、嚙齒類化石24種。1970年,該洞被封存。該洞是迄今已知的世界巨猿產地緯度最高的地方(北緯30°39′)。1992年12月16日,被列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2000年—2001年,中國科學院為實施國家科學技術部關於“古人類起源及其環境研究”課題,先後再次在該洞組織發掘,發掘出巨猿牙化石10枚、古人牙化石3枚,第三紀古生物化石共50多個種屬。經考古專家鑑定,該種古人類生活於距今180—200萬年前,被命名為“建始人”。
建始縣
  • 石柱觀
石柱觀位於高坪鎮望坪一片300多公頃的平疇中央的一座柱狀石灰岩孤峰頂端,古稱蟠龍山朝真觀,民間以狀名峰、以峰名觀,俗稱石柱觀。該觀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後多次翻修,1992年12月16日,被湖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由省撥款修葺。石峰高51米,柱基周長223米,呈三足鼎立狀,足與足之間有石洞相通;從山腳到山頂有238級蜿蜒石階,供遊人和朝覲者上下。峰頂廟宇主要由大殿、中廳組成,分別為六棱形四層亭閣和單脊歇山式廳房,均為土木結構。峰身上下植被茂密,蹬道兩側古木森森,濃蔭蔽日;有石碑12塊,分別記載自明、清以降石柱觀興廢史。峰前有一潭,潭水長年不涸,相傳潭底遺有一隻金盆,滿月時隱約可見,俗稱“金盆偃月”,為縣內古“八景”之一。
建始縣
  • 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
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含花坪、景陽、高坪、紅岩寺等鄉(鎮)的部分村,面積1582.33平方公里。1953年後,先後出土劍齒虎、貘、野豬、鹿、牛、馬、羊、象等動物骨骼化石 ;1971年後,在洞群中發現巨猿牙齒化石19枚,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認定:“建始巨猿牙的形態與特徵與廣西柳城巨猿沒有種的區別”。1986年11月5日,湖北省人民委員會確定建始縣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石通洞
石通洞位於業州鎮西南角鳳冠山麓峭壁下。洞內西北部較平坦寬敞,穹窿如舍,最寬處約30米,總面積約2200平方米,形同大廳。洞口崖檐飛泉常年不斷,淅淅瀝瀝飄落入洞前圓形小潭,即古縣誌中所稱“石洞飛泉”,夏天登臨,令人頓覺神清氣爽。洞中東南部地勢略高,進洞後可見一道天然石橋橫跨洞中東、西兩壁,即古縣誌中記載的朝陽觀十景之一的“石澗天橋”。此洞陰而不濕,冬暖夏涼,為歷代遊覽勝地。
  • 古業州遺址
古業州遺址位於三里鄉棉花壩村。北周建德三年(574)置,隋大業初年(605)廢,十四年(618)復置,唐貞觀八年(634)再廢。遺址出土有漢代銅鑒2面,銅矛1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