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同盟

神聖同盟

神聖同盟(Holy Alliance)是1815年9月,在俄羅斯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的倡議下,俄羅斯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奧地利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普魯士王國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三國君主在打敗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後締結的同盟,目的是維護君主政體,反對法國大革命在歐洲所傳播的革命理想。

基本介紹

簡介,分裂,會議,影響,

簡介

神聖同盟,是拿破崙帝國瓦解後歐洲各國君主組成的保守主義的政治同盟。拿破崙帝國瓦解後,歐洲大多數國家參加的一個鬆散的政治組織。
1815年維也納會議結束後不久,由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發起,得到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贊同,於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簽署《神聖同盟宣言》,根據西方傳統之基督教信條處理相互關係,宣布:三國屬於上帝統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個分支”,三國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導臣民和士兵保衛宗教、和平與正義,要求人民遵守教義,恪盡職守。同盟規定,締約各國君主無論何時何地均須相互提供經濟、軍事和其他方面的援助,以維持維也納會議上重新劃定的邊界和鎮壓各國革命。
同年,俄、英、普、奧又簽訂“四國同盟”,三年後,法國也加入進來。這個組織實際上是“神聖同盟”的補充。最後除英國攝政王、奧斯曼帝國蘇丹(土耳其君主)及教皇外,歐洲各國君主也紛紛加盟(英國也表示贊同、支持)。
19世紀20年代,神聖同盟先後鎮壓了義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還曾企圖干涉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招致美國的反對,並拋出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
後因歐洲革命蓬勃發展,列強間矛盾加劇,1822年希臘爆發獨立運動後名存實亡。在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和歐洲1848年革命的衝擊下,同盟瓦解。
神聖同盟中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俄羅斯。神聖同盟聲稱維護西方傳統之耶穌的公正、慈愛及和平,反對在任何地方發生革命,一直起著壓制歐洲民主革命運動的作用。如恩格斯所說,它是所有歐洲的君主在俄羅斯沙皇領導下反對該國人民的一個陰謀,是維護維也納體系、維護君主專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神聖同盟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各國人民的強烈反抗。1848年歐洲革命風暴,掃除了歐洲各國的保守主義和專制主義,梅特涅本人也在維也納革命中男扮女裝出逃,後來連國王也逃離維也納。神聖同盟到此徹底瓦解。

分裂

1821年3月,希臘人民掀起了反對曾於16世紀地跨歐洲封建軍事帝國土耳其統治奴役的民族解放戰爭。戰果迅速擴大,經過一年的戰鬥,人民武裝解放了土屬希臘的大部分地區。
1822年革命人民召開了國民會議,制定了憲法,宣布希臘獨立。但是土耳其的統治者不甘心失敗,他們派出大軍進行殘酷的鎮壓。土耳其軍隊所到之處,瘋狂地屠殺人民。
到1827年,希臘革命力量已被摧殘殆盡。但是,英勇不屈的希臘人民繼續戰鬥下去,他們展開了游擊戰,沉重地打擊了土耳其的軍隊。希臘愛國志士的這種堅強的革命精神,贏得了歐洲各國進步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人們爭先恐後地捐款以支援希臘人民的鬥爭。英國的傑出詩人拜倫熱情洋溢地奔赴希臘,投身於希臘的解放戰爭,並且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然而,希臘的人民解放戰爭在歐洲各國中間引起了不同的反應。奧國統治集團害怕希臘革命會引起奧地利境內的民族解放運動,因而極力主張鎮壓希臘革命。但是,俄羅斯卻提出反對的意見。它的一貫政策是削弱其南緣的土耳其,占領君士坦丁堡,控制兩個海峽,以擴大俄羅斯在巴爾幹的勢力。在俄羅斯眼中,希臘革命正好削弱奧斯曼帝國的勢力,並且是俄羅斯勢力滲入土耳其的領土和屬地巴爾幹的好機會。因此,俄羅斯便以希臘東正教的當然的保護者自居,譴責奧斯曼帝國對希臘人的屠殺。
英、法兩國為了擴大自己在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屬地的勢力,也同情希臘革命。這使“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內部的矛盾擴大了。
1827年7月,俄、英、法三國在倫敦簽訂希臘綏靖公約,要求以停戰作為解決希臘問題的前提條件。但是,土耳其拒絕停戰,因此這一年10月,三國聯合艦隊出動了,並且在納瓦利諾海上把土耳其-埃及艦隊摧毀了。這一場海戰沉重地打擊了土耳其,使其失去鎮壓希臘革命的能力。
然而,俄羅斯出於侵略的目的,把對土耳其的戰爭繼續下去,並且於1828年正式對土宣戰。土耳其軍隊連遭失敗,到1829年被迫求和,與俄羅斯簽訂亞得里亞諾堡條約,承認希臘獨立。
希臘是獨立了,但是俄羅斯勢力馬上滲入獨立後的希臘。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復辟王朝被推翻了,建立了代表金融勢力的七月王朝
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比利時在同一年8月也發生革命,宣布比利時脫離荷蘭而獨立。
這樣,一系列革命衝破了維也納會議安排下的反動體系。這也意味著“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的瓦解。

會議

神聖同盟並非維也納會議的直接內容,但與維也納會議相連。它是亞歷山大一世的產物,在這個同盟中多個歐洲君主同意維持基督教原則。雖然大多數會議上的政客嘲笑這個同盟,所有歐洲君主還是同意它。沒有參加這個同盟的有教皇庇護七世,他不肯與這么多新教徒參加這樣一個同盟,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他對基督教原則不感興趣,和英國國王喬治四世,他只有在議會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參加這樣一個同盟(但他以漢諾瓦國王的身份參加了這個同盟)。後來神聖同盟與歐洲的保守勢力,尤其是梅特涅的政策,連到了一起。
參加會議的國家還決定按會議決議第六款定期舉行會議:
“為了保證當時條約的執行、鞏固各國之間的聯繫,以及維持當時四位君主之間的密切友好關係我們決定定期舉行會議……以達到維持各國富強和維持歐洲和平的目的。”
這一條導致了一個會議系統的建立和後來許多會議的召開。
在1815年,由於英國國王的要求,英、俄、奧、普四國又簽定了《四國同盟》,神聖同盟與四國同盟相配合,目的在於防止法國再起,反對新的革命運動。這兩個同盟是歐洲封建君主維護統治的產物。

影響

1815年9月26日,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倡議下,俄、奧、普三國君主宣布成立“神聖同盟”。同盟議定書規定:參加同盟的國家要以基督教信條作為他們行動的唯一準則:“根據聖經訓示,一切人要彼此以兄弟之情相待的教導,三位締約君主將一致以一種真誠的不可分的手足之情互相聯繫,並彼此視同為一國同胞,無論何時何地,均將互相救援”;“他們將根據同樣的友愛精神引導臣民和軍隊保衛宗教、和平和正義”。“神聖同盟”提出的原則並非是各國遵守一定義務的列強協定,但它所表現的強烈的君主主義和教權主義思想,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仍具有重要影響。
為了切實執行“神聖同盟”的任務,同年11月,英、俄、奧、普締結“四國同盟”。同盟條約聲明,同盟國的任何一方如受到法國攻擊,各同盟國將出兵相助。並規定,“為了維持歐洲和平,……定期召開會議”。
1818年,法國加入這一同盟,但以法國為其潛在的敵對力量的“四國同盟”仍然存在。由此可見,“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的共同目的是從原則和具體行動上來鞏固維也納會議所確定的反動秩序,旨在鎮壓一切革命運動。
但是,反動勢力是阻止不了歷史的前進步伐的。到二三十年代,革命風暴席捲了西班牙、義大利、希臘、俄羅斯、法國和比利時,沉重地打擊了各國反動派,促使“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走向瓦解。
革命首先發生在西班牙。波旁王朝在西班牙復辟後,立即開始了反動的統治,加強了對人民的壓迫。這就激起了1820年的革命。西班牙革命使歐洲各國君主驚慌失措。
1822年神聖同盟召開會議,不顧英國的反對,會議決定授權法國出兵鎮壓。
1823年西班牙革命終於被撲滅了。
1820—1821年在義大利也爆發了革命。英、俄、奧、普、法在梅特涅的建議下,派奧軍前往鎮壓,義大利革命也遭到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