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支歷

乾支歷

乾支歷,又稱節氣歷或中國陽曆,是一種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乾支曆法歷史悠久、深奧莫測,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乾支歷主要由乾支紀年、乾支紀月、乾支紀日、乾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其基本內容。乾支曆法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二十四節氣是乾支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支歷
  • 外文名:Sexagenary Cycle Calendar
  • 別稱:節氣歷、攝提紀、甲子歷、中國陽曆 
  • 曆法類型太陽曆(陽曆)
  • 曆法歲首立春
  • 使用時間:上古至今
  • 主要使用區域:中國,海外華人地區 
  • 主要用途:曆法、中醫風水命理、擇日等
曆法規則,曆法定義,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乾支紀年,乾支紀月,乾支紀日,乾支紀時,歷史發展,套用領域,中醫上的套用,選擇術的套用,生辰八字,十二生肖,太歲和本命年,有關的節日,公曆和農曆,特點與使用,特點,使用,乾支換算,序數法,日乾支推算表,

曆法規則

曆法定義

乾支歷又稱節氣歷或中國陽曆,是一部深奧的曆法。由於60乾支以甲子為首,所以乾支歷又稱為甲子歷。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天干地支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古人認為世間萬物衍變,皆可以通過其推算。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乾支歷,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組成60組不同的天干地支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乾支歷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學稱北斗星斗柄所指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乾支歷乾支歷
乾支歷年長為一回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節氣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確定;也與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有關,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一節一氣為一月,一年就是一個回歸年,一共十二個月。相對陰曆來說它能穩定而準確地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和物候變化。二十四節氣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公曆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乾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需通過人為調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曆法。至今乾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乾支歷示例:(公曆1949年10月1日下午2點,農曆八月初十日) —— 己丑,癸酉,甲子,辛未

天干地支

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上古文獻文記載天皇氏時代發明乾支,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十乾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在後來的傳承中,黃帝時代(有說是漢代)把乾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在《史記》《爾雅》等均有對照關係的記載,不過《史記》與《爾雅》的版本不一樣。
簡化後的“乾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乾古稱十日,十二支古稱十二辰
十天干以甲開始的單數序列為陽乾,雙數序列為陰乾十二地支又以子開始的單數序列為陽支,雙數序列為陰支。十乾和十二支按照陽乾配陽支、陰乾配陰支的規律依次相配,組成記錄乾支歷的60個基本單位:
乾支表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最完整的乾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見圖)。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紂王帝辛及其父親帝乙在位期間的刻辭,此為一牛胛骨。在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內容都是與占卜相關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骨卜辭”。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乾支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由北鬥鬥柄的指向確定;也與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有關,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乾支歷以每年的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為歲首,二十四節氣中的節為月首。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黃道面劃分制定,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太陽曆範疇。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已訂立,到漢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
為方便記憶,有《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乾支紀年

天文上把黃道平面劃分為十二宮,以日躔過宮劃分十二個月。所以古代把黃道十二宮以地支命名,十二宮又與二十八宿相對應,即子宮有女、虛、危三宿;醜宮有斗、牛二宿;寅宮有尾、箕二宿;卯宮有氐、房、心三宿;辰宮有角、亢二宿;巳宮有翼、軫二宿;午宮有柳、星、張三宿;未宮有井、鬼二宿;申宮有觜、參二宿;酉宮有胃、昴、畢三宿;戌宮有奎、婁二宿;亥宮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乾支學中地支取象的象意來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義也是來源於此。
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
乾支歷的紀年以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為年分界線,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進行標註。從甲子到癸亥,循環更替,以至無窮。紀年的該組乾支可稱為年柱。民國以前,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乾支歷歲首,叫春節(立春節);由於是春天的開始,我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把立春作為節日來過,是一個重大節日。

乾支紀月

以十二支紀月,叫做“月建”。十二辰(即十二支)的意義在《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律書》、《漢書·律曆志》和《釋名》都載其語源的說明,可以說是大同小異,都表示萬物從發生,經過繁茂、成熟、衰減,乃至胚胎新萌芽的狀態。《說文解字》的解說雖有牽強附會之嫌,但大體上文字的構造和其意義是一脈相承的。其名稱可以說是考慮陰陽的消長和五行的推栘而組成的。以上古籍記載把十二辰都描述為物候的周年變化,這充分說明乾支紀月的陽曆性質。
二十四節氣、乾支歷月、公曆和太陽位置對照二十四節氣、乾支歷月、公曆和太陽位置對照
乾支歷以二十四節氣來劃分出一年中的12個月份,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中單數序列的節氣又簡稱為“節”,雙數序列的節氣又簡稱為“氣”或“中”,就是說二十四節氣由12“節”加12“氣”組成)。又以交立春節氣當日作為一年的第一個月份即寅月(有的書籍又同時標註為1月或正月,用以輔助理解,其餘類推)的起始,於是每一個“節”加一個“氣”就為一個月,每個“節”可代表上半月(約15天),每個“氣”可代表下半月,這樣每個月就包含了兩個節氣。不需設定閏月。
二十四節氣、乾支歷月、公曆和太陽位置對照見右圖。
乾支歷月、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對應關係見下表:
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乾支歷月份
寅月
卯月
辰月
巳月
午月
未月
申月
酉月
戌月
亥月
子月
丑月
二十四節氣
(節)
(氣)
立春
雨水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乾支紀月除十二支固定外,十乾是依次排列的。於是,從甲子到癸亥,60組各不相同的乾支循環更替,每5年一個周期。紀月的該組乾支可稱為月柱。人們根據乾支年、月柱的出現規律作出了能快速獲知乾支紀月的推導口訣:(知道了年乾,就可算出當年的月乾)
五虎遁年起月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歲首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若言戊癸何方求,甲寅之上好追求。
一般所謂月建是指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醜、建寅等等。有人認為月建是指(農曆)月的大小而言,所以有大建和小建的謬稱。從而又把“正月建寅”等,錯誤地解讀為農曆正月等同於“寅”或乾支歷的寅月。事實上,月建是等分的。按一年365.25日算,共歷30.4375日,而1個朔望月只有29.530589日。這一辰就差了幾乎1天。這十二辰合起來差了將近11天。那相差出來的天數又怎么辦?這就是陰陽曆需要設定閏月的原因了。

乾支紀日

乾支歷的紀日用60組各不相同的乾支進行標註。從甲子到癸亥,不斷循環記錄。紀日的該組乾支可稱為日柱
乾支紀日在每一天的劃分標準為晚上的零時,即子正。子正在《淮南子》中叫晨明,《集解》中叫夜半。此外,晚上23至24點又稱為晚子時,24點至1點稱為早子時。(另有部分八字命理派別以子初劃分日乾支,即晚上23點起為新的一天。)
由於乾支紀日以每一天來計算,對曆法沒有太多要求,且它的作用能很好的配合記事,所以它能直接附加在陰陽曆上。
乾支紀日法是中國曆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它以六十為一周,周而復始,所以歷算家都以甲子為不變的尺度,考古家也借甲子以定古代月日的真正間隔,否則經過多次的改歷,古代歲月將無法整理。乾支紀日法不獨為歷家推算的工具。

乾支紀時

《史記·曆書》已以十二支紀時。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辰,每辰分為八刻,一晝夜為九十六刻。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因而一辰等於二小時。每辰兩小時,遂有初正之分,每時等於四刻,每刻等於十五分鐘。
日晷日晷
子時: 23點至1點;丑時: 1點至3點;寅時: 3點至5點;卯時: 5點至7點;辰時: 7點至9點;巳時: 9點至11點;午時: 11點至13點;未時: 13點至15點;申時: 15點至17點;酉時: 17點至19點;戌時: 19點至21點;亥時: 21點至23點。
在古代由於曆書中都不標記乾支紀時,於是人們根據乾支日、時柱的出現規律作出了能快速獲知乾支紀時的推導口訣:(十二個時支為已知不變,就推排時乾)
五鼠遁日起時訣:
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是。
戊癸何方覓,壬子是真途。

歷史發展

乾支的發明標誌著最原始的曆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最原始的天干地支分別是,十乾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在後來的傳承中,把乾支之名簡化為一個字。中國出現乾支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年代各不相同。在古代,人們採用乾支紀日或紀月時,開頭大概只是單一地使用乾或支。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乾支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乾支表
夏朝以陰曆(夏曆)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西漢末至今,一直用乾支來紀年。在後來的《禮記》、《史記》、《淮南子·時則訓》等古籍中有這樣的記載:"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醜之月也。"唐代以後,五代曆書(即黃曆)月名開始注以乾支,北宋時又將十乾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乾支註記,乾支曆日趨完整。
尚書·大傳》曰:“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史記·曆書》又有“夏正”、"殷正”、"周正"之分,這就是戰國、秦、漢時代盛行的三正論。(建正意為陰陽曆以哪個月建作為其一年中的第一月份的起始位置。)但有人認為三正交替不是歷史事實。月建是指乾支歷的十二支而言,如建子、建醜、建寅等等。陰曆(農曆)所對應乾支歷的十二支配月建,是指: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醜。這便是“夏正建寅、殷正建醜、周正建子”說法的由來。先秦時代北方中原地區使用的是陰曆,到漢代將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西漢時《淮南子》所載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已經與後世完全相同,歷二千多年而沒有改變。
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歲具注曆日》(伯3403)為例,各月起始點的定義,並非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節氣,此故,二月就定義成從驚蟄(二月節)至清明(三月節)前一日,余類推。敦煌具注歷以節氣為各月之始的規矩,或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此因我們從現存各漢簡殘歷中,即可見到不以朔日作為各月鋪注起點的情形。
明朝萬曆時期的《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九回:神仙道:“請先觀貴造,然後觀相尊容。 ”西門慶便說與八字:“屬虎的,二十九歲了,七月二十八日子時生。”這神仙暗暗掐指尋紋,良久說道:“官人貴造:丙寅年,辛酉月,壬午日,丙子時。七月二十三白露,已交八月算命......又命宮馹馬臨申,不過七月必見矣。”可見乾支歷在當時民間和著書上的使用。
另見清代乾隆時期,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第九十五回“因訛成實元妃薨逝,以假混真寶玉瘋癲”中寫道:“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這裡更是明確地指出乾支歷在紀年紀月時的轉換點。
清實錄》是清代歷朝的官修編年體史料彙編。書中都有採用乾支歷,且乾支紀年均以立春為分割點: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之第十七冊,乾隆實錄之第九冊,第573頁,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廿二日(庚戌)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清實錄》之第廿八冊,仁宗睿皇帝(嘉慶)實錄之第一冊,第1044頁,嘉慶五年十二月廿一日(己巳)立春,《實錄》的記載是:“己巳。是日辛酉年立春。”《清實錄》之第三十一冊,仁宗睿皇帝(嘉慶)實錄之第四冊,第408頁,嘉慶十六年十二月廿三日(丁卯)立春,《實錄》的記載是:丁卯。是日壬申年立春。
可惜的是,在古代乾支曆日多與曆法紀時配合,它在曆法上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認識。實際上中歷乾支紀時系統是中國特有的陽曆曆法體系。2000年來中國乾支紀時與曆法數序紀時(如現在的農曆)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應該充分提起注意的是,乾支歷與月亮的圓缺規律沒有直接的對應關係。乾支歷與季節直接對應,這方面內容對學術界來說並不陌生。只是因為自周朝以來一直行用太陰曆,學術界對十二支紀十二月曆法中每個月的月初與月中,很少有十分明確的論述。儘管學者們都相當清楚,但還是出現過忽略十二支紀月與現行太陰曆之間的本質區別的情況。
1989年,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總部)編寫的《公曆 農曆 乾支歷 日曆對照表》出版,該書中清楚顯示出公曆、農曆、乾支歷這三套曆法。它以公曆作為主線,乾支歷作為第二著重點,並以農曆與其一一對應。從對照表中看到,乾支歷是這樣表示的:(以公元1893年/光緒十九年為例)正月甲寅、二月乙卯、三月丙辰……注意!這裡的“正月、二月、三月”絕不是指農曆的月份,只是作為數序。農曆的月份也在表中這樣標註,但是,農曆的特徵是具有閏月,而乾支歷是絕對沒有的。所以翻看全書的每一年,乾支歷的月份都是那樣表示,只有12個月,沒有重複。對照表的第二個特點是,乾支歷和公曆的對應相對穩定,這是因為二者都屬於陽曆的緣故。(但該書對乾支歷的定義並不嚴謹,容易引起誤解。)
2008年,“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古代曆法》出版,該書在前言部分對乾支歷的定義和發展史有較明確的表述,並因我國最終使用了同屬陽曆性質的格列歷(公曆),表露出深深的惋惜。
《陰陽乾支萬年曆》《陰陽乾支萬年曆》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是我國時間上的權威。自七十年代初正式承擔我國標準時間、標準頻率發播任務以來,為國家的空間技術、測繪、地震、交通、通信、氣象、地質等諸多行業和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時服務。而日梭萬年曆正是國家授時中心供給全網免費使用的萬年曆。日梭萬年曆上有顯示乾支歷,它以立春為一年的分界線。
在當代,特別是計算機、網際網路、雲技術的廣泛套用,曆法的計算和普及已經不成問題。紫金山天文台亦不是國內唯一能編寫曆書的機構,一些少數民族也能編寫自己的特有曆書。因此,大部分網上線上萬年曆均提供完整標準的乾支歷。如百度一下“萬年曆”即有顯示,PC平台軟體如天天萬年曆擇吉良日,手機套用如易通萬年曆等等(有的能準確顯示出時辰)。然而有部分萬年曆書、黃曆卻沒有嚴格標記乾支歷,如紀年、紀月只是籠統或錯誤標註(標在農曆月的初一),極容易引起誤導。而大部分農曆日曆只是簡單標註紀日、籠統標註紀年(在封面或版頭),是極不嚴格的乾支曆紀法,只能找辦法推斷紀月、紀時,相當麻煩。這為乾支歷的健康發展造成了障礙。
自古以來,乾支歷一直為官方和民間所普通認識,套用於天文、風水、命理、選擇術和中醫等領域上,並為歷朝官方曆書(即黃曆)所記載。乾支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合理保護。

套用領域

中醫上的套用

部分古籍記載
十二支紀十二月的辦法其實就是《黃帝內經素問》在《陰陽別論》中所說的與人體十二正經直接對應的十二個月,即“春季劃分寅卯辰,夏季劃分巳午未,秋季劃分申酉戌,冬季劃分亥子醜,總共十二個月。十二脈,指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之脈。十二脈與氣數直接對應,所以與天地之氣相互感應。”
十二支與十二正經直接對應表
十二支
十二經
大腸
小腸
膀胱
心包
三焦
陰陽
經脈之氣對臟腑組織的輸注,同樣受到時令節氣的影響,如《靈樞·五
經脈盛衰年周期表經脈盛衰年周期表
亂》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經脈盛衰與四時陰陽消長同步的周期特點見右表“經脈盛衰年周期表”。
《素問·髒氣法時論》強調:"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這種經脈主時節律,更符合《黃帝內經》的髒象理論。
時間醫學思想
金元四大家張從正十分注意疾病發生與天時變化的關係。他最推崇"春宜吐"、"春夏宜汗、"秋宜下"的治則,同時又提出"四時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時也","設若秋冬得春夏之病,當不發汗乎。但春夏宜汗而秋冬難耳","設若春夏有可下之疾,當不下乎。此世之庸工跼跪遷延,誤人大病者也。皆日夏月豈敢用過藥瀉脫胃氣。嗚呼!何不達造化之甚也"。
乾支歷
張從正認為,用藥還要考慮季節因素,張從正《儒門事親》在"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一章中討論此問題,如"午未之月多暑,宜辛涼解之:子醜之月多凍,宜辛溫解之"。其說法有積極意義。
出生時間與疾病的關係
已有研究表明,出生時間與精神分裂症、雙相障礙、癲癇、腦腫瘤等多種神經精神疾病有關。美國的中醫學者毛小妹和白貴敦更是提出"五運六氣陰陽十體質三分法",把五運六氣的乾支周期分段,直接對應此時段出生人群的體質.相當於把一段時空內群體的生日作為劃分體質的範圍值,提取相似特徵的體質、多發病和生理低潮期機率為參考數據,作為對同類生日患者的體質、健康或疾病的理論評估.從而補充了中醫"天道氣數"的信息缺失。
五運六氣
用於推演中醫運氣學說的數學模型乾支歷,實際上是一個具有中國特點且非常先進、科學的天文年曆。這是因為乾支歷曆元的確定,乾支歷乾支組合是有著深刻天文背景的,既包括了地球的公轉周期、自轉周期,反映了太陽對地球輻射量變化規律,也包括了月球及太陽系其他行星對地球表面大氣循環,包括大氣中水汽循環的規律性、決定性作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是現代氣象學研究中的重要因子。
運氣學說的推演工具乾支歷,其乾支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反映天文因子對地球的作用特點。乾支歷是用代數學(代數學是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方法作為處理天文數據的基本計算方法。中國古天文學將地球作為相對靜止質點來研究太陽、月球、太陽系五大行星等對地球的不同時空作用也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並以此建立乾支歷的數學模型及赤道黃道坐標系也應該是一種有用的模型。
以乾支歷反映的地球氣象氣候變遷周期、個體遺傳體質、健康特徵、相關疾病的不同年齡表達等有直接聯繫,並可以中醫運氣學說中用以推演運氣變化的不同乾支組合進行可重複性分析與探討。
十二月導引養生治病法
此古法其中一部分為二十四節氣導引術,相傳為唐末五代宋初時期,我國著名的道教養生家陳摶老祖陳希夷所創,關於二十四節氣導引術完整的記載,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文獻為明代署名鐵峰居士所撰的《保生心鑒》一書。該書重點介紹了“太清二十四氣水火聚散圖序”,依月令之順序,分述一年中每個節氣後的導引方法以及主治病症等,並配有精美的圖像。圖文並重、簡單實用,對後世影響較大。1895 年,美國德貞(J·Dudgeon)將其翻譯成英文而開始在海外傳播。古法其它部分分別為唐朝孫思邈(被後人譽為“藥王”、“醫神”)、晉朝許旌陽(即許遜,受歷代朝廷嘉許和百姓愛戴,譽為“神功妙濟真君”等)、明代髙濂等所創。
陳摶(陳希夷)陳摶(陳希夷)
一、正月(即寅月,“正”是基準月、第一之意,下同)養生法
正月為孟春(又叫孟月,即每季第一個月,仲月為第二個月,季月即第三個月,下同。),春令雖至,其氣未臻,冬殘未盡,春寒極易傷人。善養生者,仍須固密,勿泄其氣。冬氣已衰,腎臟失時,故易受病。唐朝孫思邈指出:"正月腎氣受病,肺臟氣微,宜減鹹酸,增辛辣味,助腎補肺,安養胃氣。勿冒冰凍,勿太溫暖,早起夜臥,以緩形神。"明代髙濂指出:"孟春之月……坐臥當向北方。"
導引法如下:
藥王孫思邈藥王孫思邈
1.宋朝陳希夷立春正月節坐功:運主厥陰,初氣。時配手少陽三焦。
坐功:宜每日子、丑時,迭手按髀,轉身拗頸,左右聳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3次。
治病:風氣積聚,項痛、肩胛痛、背痛、肘臂痛,諸痛悉治。
2,雨水正月中坐功:運主厥陰,初氣。時配手少陽三焦相火。
坐功:每日子丑時,迭手按髀,拗頸轉身,左右偏引,各三五度。叩齒、吐納、漱咽。
治病:三焦經絡留滯邪毒,嗌乾及腫噦、喉痹、耳聾、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諸侯悉治。
二、 二月養生法
許遜許遜
二月為仲春,驚蟄二月節,春分二月中。《春秋繁露,陰陽出人上下篇》指出:"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養生者'當和其志,平其心,勿極寒,勿太熱,安靜神氣,以法生成。……生氣在醜,臥養宜向東北。"在飲食方面,孫思邈指出:"二月腎氣微,肝正旺,宜戒酸增辛,助腎補肝。宜靜膈,去痰水,小泄皮膚,微汗以散玄冬蘊伏之氣。"
導引法如下:
1.晉朝許旌陽坐功二式:其一,正坐,兩手相叉,爭力為之,治肝中風。又以手掩項後,使面仰視,使項與手爭力,去熱毒肩痛,目視不明,積風不散。
其二,以兩手相重,按髀,左右極力,去腰腎風毒之氣及胸膈之氣,兼能明目。
.......(篇幅所限,不再多列)
十二月增壽延年祛病法
十二月氣法,原載宋朝《太初元氣接要保生之論》。練此功法可除脅腰之厄,並可目明清爽,主要是能增壽延年。
其文有曰:要知春夏秋冬,四季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晝夜百刻,俱在導引之說。究此氣候,常無災纏,延年長久。如遇立春正月節後(即寅月),每日子醜二時,將手按兩內腎,轉身聳引,各三十五度,吐納嗽咽如意。堂能盡其功夫,雖不足以成大道,亦可以發散眉背經項積滯風之疾,身輕體健。……三月(即辰月)淸明節後,醜寅時,正坐定,左右手硬前引祖氣七八度,清液濁吐三二,其工功夫三五次,如此卻腰腎胃虛積滯,壽命何不增孚!三月中,每日醜寅時,平坐,換左右手,舉托移腎,各三五度,華池水下咽中丹田,或二三次,可去脾胃淤血,工夫長久,身安輕健……十二月節後子丑時,正坐靜工,一手抱袓根,一手運臍中,運氣榮榮,不放不收,順順安相根祖,發生之後三五度,依法元違,養命遠久。……

選擇術的套用

中國歷代官方天文機構的職掌,除包括推算曆法和觀測天象外,還需負責處理選擇事,如東漢時期天文官的職責就包括:“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稍後,在官方的天文機構中更出現一部門專責此類事情,宋、元時,稱之為三式科,在清代則稱作漏刻科,此科在清初的職掌為:"相看建設內外宮室、山陵風水,推合大婚,選擇吉期,調品壺漏,管理進樓,郊祀候時,兼鋪注奇門出師方向",表面上雖較東漢複雜,其實兩者的內容在一千多年間並無太大出入。
黃曆中的吉凶宜忌黃曆中的吉凶宜忌
從元代開始,以迄清末,政府更在州縣廣設有陰陽學,與儒學和醫學鼎足而三,以處理地方上有關"卜擇時日、相關面勢向背"之事。
透過官僚以及教育體系的認可,選擇術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力因此日益深化。如以明代為例,我們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士商必要》、《便民圖纂》等民間編印的日用百科,以及御匠司內醫院官員所出版的《魯班經》、《針灸擇日編集》等專門書籍中,即均可見到豐富的趨避內容。
竹簡日書竹簡日書
中國傳統的選擇術,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相當成熟,當時《日書》中所記占候時日宜忌的內容,不僅涉及嫁娶、出行等日常行事,亦牽涉攻伐、出兵等軍國大事。然而《日書》的性質乃屬術家所用的專門參考工具書,一般人或不易卒讀。當時民眾如欲擇吉避凶,恐均需問詢所謂的"日者",此故考古出土的漢簡殘歷,主要在記月盡大小和日序乾支,只少數歷中偶爾注有"八魁"、"反支"或"血忌"等神殺(又稱神煞〉之名。唐代以後,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政府開始印製曆日(即黃曆)。在這些雕印的曆日之上,有關行事宜忌的內容開始大量出現。
而擇吉之術只與年月日的乾支相關,即乾支歷。後世的選擇家為增加其術的"精密度",並營造出上應天行的形象,乃強調鋪注規則中的月份,是從該月節氣的起始瞬間至下月節氣之前。南宋掌禹錫即稱:"凡擇日,皆取月節氣應為正,氣應時刻隨曆日用之"。

生辰八字

生辰八字,簡稱八字,是一個人出生時的乾支曆日期(按真太陽時,並非台北時間)。年乾和年支組成年柱,月乾和月支組成月柱,日乾和日支組成日柱,時乾和時支組成時柱;一共四柱,四個乾和四個支共八個字,故又稱四柱八字。八字命理學是一種根據乾支歷、陰陽五行、神煞等理論推測人的事業、婚姻、財運、學業、健康等事的學問,是中國的一種歷史悠久的算命方法。
在古代中國,一般孩子出生,父母都會記下其生辰八字。然後由星相家幫助為孩子取名。從宋代起,取名時人為設定的限制明顯多了起來。除了考慮傳統的避諱,取名時還要講陰陽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屬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這其中以“生辰八字”與“陰陽五行”配合入名最為流行。
乾支歷乾支歷
此外,生辰八字還用於婚配。古代婚姻,一般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夫妻二人在結婚前少有見面的機會,有人甚至要到洞房花燭之時,才得以一窺丈夫或妻子的廬山真面目。也就是說,二人能否走到一起,是需有媒人為中介,以門當戶對為基礎,而最主要的判斷標準,則是二人八字合婚的結果。
在當代,生辰八字的文化並沒有消退的跡象,相反卻越加流行。如台灣選舉中,競選總部的選址特別注重風水、坐向,講究與參選人的生辰八字契合,在開張日期選擇上,也有一番思量,希望吉時能帶來吉運。如馬英九首次參選“總統”時,搬入競選總部的日期是2007年12月19日,取“19”和“英九”諧音,門牌號也是19。在競選總部成立當天,還要舉行隆重的焚香祈福儀式。
像蔡英文2012年競選“總統”時,就請命理師加持過,在供桌旁桶子裡,裝了108枚10元新台幣硬幣,開張時辰則是配合總部方位與候選人生辰。這些反映出參選人精心選址以求勝選、借重吉運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當然,以上內容信或不信,均取決於個人。

十二生肖

生肖的起源及其與地支的關係
關於十二生肖的記載,現有文獻資料中,以《詩經》為最早。《詩經·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馬”八個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時辰好,是躍馬出獵的好日子,這是將午與馬相對應的例子。可見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的對應關係已經確立並流傳。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墓出土的竹簡,進一步證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後已存在。出土竹簡的《日書》甲種有一章標題為《盜者》,其內容為占卜盜者相貌特徵,其中記載有:“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醜,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寅,虎也,盜者狀,希須,面有黑焉。卯,兔也,盜者大面頭。辰,[原文脫漏]盜者男子,青赤色……已,蟲也,盜者長而黑蛇目。午,鹿也,盜者長頸小哘,其身不全。……未,馬也,盜者長須耳。申,環也,盜者圓面……”《日書》中所記十二生肖大體近似於現在流行說法。據考證,睡虎地十一號墓下葬於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產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時期。學者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關於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較系統的記載。
隋代 生肖銘文鏡隋代 生肖銘文鏡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說法完全一致的是東漢王充的《論衡·物勢》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已,蛇也。申,猴也。”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動物談到了十一種,惟獨缺了辰龍。該書《言毒篇》說:“辰為龍,已為蛇。辰、已之位在東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齊了,且與現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屬完全相同,這的確算是古文獻中關於生肖的較早的、最完備的記載。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齊書·五行志》中,當時敘事述人每每稱人的屬相,如“東昏侯屬豬”、“崔慧景屬馬”等等。《北史·宇文護傳》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到“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南朝·陳·詩人沈炯,曾創作了一首十二屬相詩: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隋代磚室墓中挖掘出來的8件生肖俑隋代磚室墓中挖掘出來的8件生肖俑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
狗其懷物外,豬蠡窗悠哉。
這首十二屬相詩明顯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動物的順序寫成的,說明當時十二生肖已為人們所十分熟悉。
生肖禁忌還表現在婚配方面,其肇因則是源於五行相剋的屬相相剋觀念。凡有婚嫁,必得先批“八字”,看二人命中是否相合。由此,甚而還產生了諸如“豬猴不到頭,白馬怕青牛;金雞怕玉犬,龍兔淚交流;蛇虎一刀錯,羊鼠一旦休”以及“古來白馬犯青牛,羊鼠相交一旦休,猛虎見蛇如刀錯,兔兒遇龍淚交流;金雞玉犬莫相見,亥豬從來怕猿猴”之類的婚配禁忌歌。屬相相剋觀念,可謂是中國生肖文化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它對周邊民族亦或多或少地產生過影響。
出土唐代的十二生肖陶俑出土唐代的十二生肖陶俑
立春與生肖的關係
對於很多人認為的“過了除夕換生肖屬相”,韓碩表示,主要是很多民俗沒有被人重視,慢慢被遺忘或改變。此外,在傳統天文曆法認知上的欠缺和不足,以及對部分涉及封建迷信文化的偏見,導致把農曆與乾支歷混淆和不客觀不全面的認識也是主因。
其實正是農曆中陰曆部分和陽曆部分的爭執。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存在著──對應的關係。黃曆在古時由官方計算頒訂,未經御批,不準翻印。然而在重利的吸引之下,更因部分偏遠地區不能及時獲得當年的官曆,故私歷的出現一直無法禁絕。直到清乾隆十六年才準許民間翻刻官印的黃曆。我們翻開任何一本皇曆,都能看到,乾支年份的變更,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建寅之日。
福州民俗研究者鄭子端,他翻出民國的老黃曆,上面還是以立春為一個生肖年開始的節點。春節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是近代才確定下來的。辛亥革命後,皇帝年號被廢除,而乾支紀年一直沿用。1912年,孫中山先生宣布廢除舊曆,採用公曆紀年。到了1914年,時任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頒布法令,規定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而在此之前,民間和官方都以立春作為歲首。
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劉魁立認為,“按照固有的傳統觀念來說,立春才是屬相輪換的分界”。“自從確立了十二生肖,我們就開始將立春看做是生肖輪換的計算起始時間。”
中國玄學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所以長久以來“立春”在術數界中皆被視作新一年開始。至於正月初一,只是12個農曆月份中的第一天,雖然家家戶戶都大肆慶祝,但新一年的風水術數計算仍是以“立春”作分水嶺。
中國傳統的屬相算命、推八字等,都是以立春作為一年起始的。
綜上所述,從官方到民間,再到學術界,大都支持生肖始於立春的說法。追根溯源,從立春作為生肖年的起始更加正統。

太歲和本命年

拜太歲”是中國道教文化的一個內容,也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傳統習俗。早在元、明時代,拜太歲活動便被列入國家祀典。
“太歲”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星名。即木星。舊曆紀年所用值歲乾支的別名。”道教文化叢書中稱太歲為歲星,也指木星。乾支紀年是由歲星紀年、太歲紀年發展而來的,這三種紀年法均是根據木星、地球的公轉時間而制定,因而木星被稱為歲星、太歲,而其屬下的六十個記錄符號都分別被冠以太歲之名,如甲子太歲、乙丑太歲、丙寅太歲、丁卯太歲等等。
太歲和本命年太歲和本命年
由於六十甲子年由六十位太歲神輪流值年(相當於值班人員),因而人的一生隨時隨地都存在著兩位太歲神,一位是本命太歲,也就是人的出生之年的太歲;另一位是值年太歲,也稱流年太歲。由於民間有“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的說法,因而“拜太歲”習俗的出現。作為一種傳統習俗,目前“拜太歲”這一活動在我國的北京、廣州、台灣、香港等地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已十分盛行。一些人雖參加過“拜太歲”活動,但對“拜太歲”文化卻不甚了解,有些人認為“拜太歲”僅僅局限於某些人群,有些人則認為“拜太歲”只拜值年太歲即可。實際上道教界所倡導的“拜太歲”活動是“老少鹹宜,人人可為”,其中屬相以本命和犯刑、沖、破害等情況的人群為首要。
什麼時間拜太歲?
從中國的紀年規則上來講,那就是立春之時就是新舊太歲進行交接之時。也就是說從立春那天起新太歲才開始正式上任當值。從這個角度來說寺廟一般拜太歲活動都是定在春節時間進行拜祭,一般都是為了大家方便。如果正趕上是在立春節之後那還好,如果是還沒有到立春節,那就不對了,新太歲還沒有當值,拜的是哪一個,又不是迎太歲。

有關的節日

中國曆法至少自春秋戰國時期起,便以陰陽曆為主流,到了西漢,其走向已不容逆轉。固傳統節日上與乾支歷有關的比較少,有的甚至為了方便後來改在陰陽曆的日期上。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秋兩祭,分為春社秋社。立春後之第五個戊日,在春分前後,為農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在秋分前後。古代勞動人民不但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同時也借這樣的節日開展對他們來說十分難得的娛樂活動。在社日到來時,民眾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並集體歡宴,非常熱鬧。
社日節社日節
端午節——端午節原非五月初五,民俗學博士馬光亭表示:原來在先秦至兩漢時期,端午節的日子是年年不同的,要隨著乾支曆法定在午月(多對應於陰曆五月)第一個的午日,但到了魏晉,陰曆曆法日益普及,便開始改用數字代替推算午月午日,而直接將端午定於五月初五。
駱越人最早的曆法是太陽曆。太陽曆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陽氣最旺的夏至日定為一年的中心,以太陽最斜陽氣最弱的冬至日定為一年之終和一年之始。陰陽曆和乾支紀年月日的方法流行後,古駱越人把夏至所在的午月定為一年陽氣最盛的月份,認為午月的第一個午日才是陽中至陽的日子,因此把午月的第一個午日定為祭祀調陽的日子,稱之為端午祭。由於午在生肖中屬馬,因此端午祭也叫做馬月馬日祭或重午祭。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因為每一年端午節的日子不盡相同,漢代時,朝廷為了便於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五月初五,於是端午節就演變成為現在的五月初五日。
漢族端午祭漢族端午祭
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會長謝壽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午月是從芒種節氣開始到夏至節氣結束的月份,因此午月與五月並不完全相同。真正的端午節是午月的第一個午日,如甲午年庚午月戊午日,也即公曆2014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十九)。
入梅出梅——這兩個日子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乾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中國曆書上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也是入出梅的稱謂。
三伏——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這是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比如2014年的“三伏天”來說,7月18日交“初伏”,7月28日交“中伏”,8月7日交“末伏”,8月17日“出伏”,總計30天。
“三伏天”的天氣特色是氣溫高、氣壓低和空氣濕度大。這樣的氣象條件對人體健康有不利的影響。
保健專家提醒說,從夏至到入伏的這段時間內,公眾要注意防暑,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若外出,應採取防護措施;要注意及時補水,常飲用涼開水、酸梅湯、綠豆湯、飲料等;多吃一些苦味和酸性食物;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臘日-臘八節南京“白娘子”施粥臘日-臘八節南京“白娘子”施粥
臘日——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以十二月初八為臘日,簡稱臘八,民間至今尚有喝臘八粥的習慣;又是“佛成道日”,據說釋迦牟尼於是日得道成佛。

公曆和農曆

三歷對比
公曆:是國際通用的曆法,又稱格列歷,在中國又叫國曆、新曆。它與地球環繞太陽運動有關,是一種陽曆。公曆以1 月1日為一年之始。
萬年曆萬年曆
示例:2013年1 月4日,星期五。(後面兩個示例都以這天為準,台灣地區還用民國紀年,即民國102年)
農曆:標準名稱為夏曆,是根據月相的周期變化,並結合二十四節氣(即一年四季的變化)來制定的曆法。這是一種陰陽曆。農曆以正月初一日為一年之始。
示例:壬辰年 十一月 廿三日。(注意漢代至清朝時用皇帝年號紀年,古時與乾支紀年並用的其中一個長處是不易錯亂。有的萬年曆為避免與乾支歷混淆,便註明為“農曆年”。)
乾支歷:以立春建寅月之日為歲首。
示例:壬辰年 壬子月 庚午日。
乾支歷與公曆的關係
乾支歷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後者一個月的時間長度是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關。所以乾支歷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曆,它能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
每年,乾支歷都能和公曆的日期基本對應——因為二者都屬於陽曆,這是農曆所做不到的。比如:每年公曆2月4號或5號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開始;每年4月4號或5號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開始。
且乾支歷和公曆每年的總天數都為365或366天,相當固定。
乾支歷與農曆的關係
眾所周知,農曆是陰陽合曆,也就是既包含陰曆部分,也包括陽曆部分。它的陰曆部分定朔日為初一,望為十五,主要用來紀日,(由於古代計時器不發達,而月亮是各地都能看到並且圓缺每天都變,所以人們按照月相的變化來紀日。)而乾支歷(核心為節氣)正是農曆中的陽曆部分,主要作用是用來指導農時。大家可參看農曆的中文百科。
《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
農曆雖然兼顧了陰陽曆的長處,同時也有不可迴避的缺陷——月份的天數不固定,每月的大小盡不查日曆誰也不知道;平年和閏年相差整整一個月等。
所以,乾支歷(節氣歷)其實是農曆的一部分。由於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以及100多年的實踐,中國現代社會已不需要通過觀察月相來紀日。這樣完全可以以農曆中的陽曆部分為主,並加以改革,創造出一部適合現代國人的我們自己的曆法。
節氣歷的方案
精確地核定每年的立春日為歲首,但各月並不需要嚴格的以節氣為月首;參考現有公曆,定1,3,5,7,9,11等單月為31日,2,4,6,8,10,12等雙月為30日,這樣31*6+30*6=366日,比365.25日多了基本一天。多的這一天從單月份(1月或者11月)上減去,每四年在該單月上增加一天,或者核定過下一年的立春日與1月1日相同後再確定本年度是不是需要增加或減少1月(11月)的天份。
關於紀元
乾支曆元旦(即歲首)定為立春,年長為一個回歸年,每月為30天,劃分為均勻相等的12個月,每個月30天,年底設5天(平年)或6天(閏年)的閏周,閏周也可併入12月,即12月可以有35天或36天。閏年同公曆同,申子辰年為閏年。

特點與使用

特點

一是對任意一個日期而言,看到起標準的乾支歷能馬上識別出當天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大體位置。
二是無需閏月處理。
三是符合春夏秋冬的四季規律。
四是非常適合計算機處理。
在古代,人們觀看月亮的圓缺變化就能非常方便簡單地獲知時間,而具有陽曆性質的乾支歷卻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但單純採用純陰曆又不能像純陽曆(乾支歷)那樣獲知一年及四季的變化和指導農事等作用,所以我國祖先非常聰明,把陰曆和陽曆兩者的優點結合在一起,制定出一種陰陽曆。千百年來,我國的陰陽曆都在不斷改進,“陰”和“陽”二者都是缺一不可的,更沒有誰主誰輔的問題。

使用

國家時間必須有更精確的曆法系統來統籌。乾支紀年、紀月、紀日,都是為了記錄和推算國家時間而設立的。乾支年以乾支月為基礎,而乾支月則以24節氣為基礎,因此,以陽曆為基礎的乾支年並不與以陰曆為基礎的農曆年相吻合。通俗地理解,陰曆是單一以月亮朔望為依據的,最古老最直觀的曆法,主要用來應付日常的時間安排;乾支紀時系統則是嚴格等分的精確時間分割,主要服務於國家時間,諸如祭祀、天象、災異等。
二十四節氣和四季、公曆日期對照二十四節氣和四季、公曆日期對照
固中國民間和歷代帝王學中一直有使用乾支歷,同時很多古書中多有記載其使用的痕跡和在曆書中推排的方法。
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我國史學中廣泛使用乾支紀年以表示重大事件的,如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庚子之亂,辛亥革命等。乾支紀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開始,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後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應是戊子年。歷史學博士蘆敏也指出:地支紀月與農曆月份所指不同,例如夏曆的正月對應建寅之月,即以立春作為開始,經雨水,直至下個節氣驚蟄出現,標誌著建卯之月開始。史事因為有了時間記載,才能展示歷史發展的進程,才能讓我們對歷史脈絡有較為淸晰的認知。
而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緬甸、寮國、高棉等國家中的很多人仍然在使用乾支歷,一般用於天文計算和易學的預測術,包含八字預測、八卦預測、奇門遁甲等。

乾支換算

公元推算乾支方法:注意,這裡的公元年的乾支,僅表示此公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至下一個公元年立春(2月4日左右)之間的回歸年乾支。例如2015年的乙未年表示(2015年2月4日——2016年2月4日)

序數法

天干
序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支
年乾支推算
①年乾公式:年乾=年份個位數- 3(適用任何公元年,個位數小於3,借10)
②年支公式:年支=(年份+7)÷12餘數 (整除餘0,即餘12=醜)
③年支簡化:
(西元年末二位數-1)-12*N=年支(適用於20世紀,即1900—1999年)
(西元年末二位數+3)-12*N=年支(適用於21世紀,即2000—2099年)
例:求2015年乾支?
解:2015年乾=5-3=2,2=乙,故2015年天干為乙
2015年支=15+3-12=18-12=6,6=未,故2015年地支為未
綜上,2015年乾支為乙未
例:求公元189年乾支?
解:189年乾=9-3=6=己,189年支=(189+7)/12餘4=巳,189年乾支為己巳
月乾支推算
①月乾公式:月乾=年乾x2+月支(和取個位數)
例:已知2015年為乙未年,求解2015年申月天干?
解:2015年乙未年,天干為乙,乙=2,申=7
申月乾=乙x2+申=2*2+7=11,個位=1,1=甲,故申月天干為甲
例:求2012年壬辰年,亥月天干?
解:亥月乾=壬x2+亥=9*2+10=18+10=28,個位=8,8=辛,故2012年壬辰年亥月天干為辛
例:求解戊子年,子月天干?
解:子月乾=戊x2+子=5*2+11=21,個位=1,1=甲,故戊子年子月天干為甲
日乾支推算
乾支紀日,民間往往採取元旦乾支推算法,進而推定陽曆某天干支,由於閏年都是在申子辰年,366天,平年都是365天,天數固定,每月天數也固定,因此只要知道元旦的乾支,就能推算出該年各天干支,距離元旦多少天,減去60倍天數,就能推算出某日乾支。
日乾支還可以用以下這個公式計算:X=(公曆年份-1984)*5+(公曆年份-1984)/4的整數部分+30*n+日期+m,X÷10的餘數為日乾,X÷12的餘數為年支。說明:這個公式是以1984年2月29日,癸巳日為基礎來推導1900年到2100年的日乾支的(因為2100年不是閏年,過了二月28日,再用這個公式會就多算一天;如果在1984年之前,(公曆年份-1984)÷4的整數部分需要保證餘數是正值),其中n,奇數月取1,偶數月取0,m為從三月開始的已過去的大月個數,每年的元月和二月算上一年的十三月和十四月。
例:求解2015年11月9日的乾支。
解:2015-1984=31 31*5+31÷4(取整數部分)+30*1+9+5=206
206÷10餘6 206÷12餘2 故為己丑日。
時乾支推算
天干
序數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地支
晨子
夜子
注意:晨子=-1,夜子=11,因子時、丑時是每日的前兩個時辰,順序置前,地支序數也應置前,故將子醜置前:子=-1,醜=0,寅=1,卯=2…子=11。子時為日期分界線,一分為二,今日0點—1點,屬於晨子,子=-1;今日23點—24點,屬於夜子,子=11。八字中,今日23點-24點之前,不可換日乾支,仍用今日乾支。以八字命例應驗來看,今夜23點-24點,用今日乾支,較為準確。
①時支公式:時支=小時÷2-1(小時為偶數),時支=(小時+1)÷2-1(小時為奇數)
②時乾公式:時乾=日乾×2+時支(晨子=-1,夜子=11)
例:求1:45,23:43,18:58,0:38時支?
解:(1+1)/2-1=0=醜,(23+1)/2-1=11=子,18/2-1=8=酉,0/2-1=-1=子
例:求乙卯日17:30的乾支?
解:時支=(17+1)/2-1=8=酉,時乾=乙*2+酉=2*2+8=12,個位為2,2=乙,故17:30乾支為乙酉
例:求戊午日0:50、10:50、22:05、23:49乾支?
解:
0:50——時支=0/2-1=-1=子,時乾=戊*2+子=5*2-1=9=壬
10:50——時支=10/2-1=4=巳,時乾=戊*2+巳=10+4=14,4=丁
22:05——時支=22/2-1=10=亥,時乾=戊*2+亥=10+10=20,0=癸
23:49——時支=(23+1)/2-1=11=子,時乾=戊*2+子=5*2+11=11,1=甲(23:49未到24點,23點至24點,屬於夜子時,還是今天,仍用今天戊乾,子=11)
例:求甲子日0:20和23:20乾支?(晨子與夜子的區別)
解:0:20——時支=0/2-1=-1=子,時乾=甲*2+子=1*2-1=1=甲
23:20——時支=(23+1)/2-1=11=子,時乾=甲*2+子=1*2+11=13,個位=3=丙
推算公元前年乾,公元前年支
①公元前年乾公式:公元前年乾=8-公元前年個位數 (個位為9,8-9=-1,加10,-1+10=9=壬)
②公元前年支公式:公元前a年支=12*N-a+8
例:求公元前22年和公元前155年乾支?
解:前22年乾=8-2=6=己,前22年支=12*2-22+8=10=亥,前22年為己亥年
前155年乾=8-5=3=丙,前155年支=12*13-155+8=1+8=9=戌,前155年為丙戌年

日乾支推算表

日乾支推算表,又名日柱推算表,一紙萬年曆,是精簡版的萬年曆,主要用於推算日乾支。山東任紅岩原創,推薦給廣大命理師,它不用考慮任何閏年平年問題,一張表,直接推算出幾百年的每一天干支。
年數表(1950年—1999年)
19年
19年
19年
19年
19年
50
31
60
24
70
16
80
9
90
1
51
36
61
29
71
21
81
14
91
6
52
42
62
34
72
27
82
19
92
12
53
47
63
39
73
32
83
24
93
17
54
52
64
45
74
37
84
30
94
22
55
57
65
50
75
42
85
35
95
27
56
3
66
55
76
48
86
40
96
33
57
8
67
0
77
53
87
45
97
38
58
13
68
6
78
58
88
51
98
43
59
18
69
11
79
3
89
56
99
48
年數表(2000年-2049年)
20年
20年
20年
20年
20年
00
54
10
46
20
39
30
31
40
24
01
59
11
51
21
44
31
36
41
29
02
4
12
57
22
49
32
42
42
34
03
9
13
2
23
54
33
47
43
39
04
15
14
7
24
0
34
52
44
45
05
20
15
12
25
5
35
57
45
50
06
25
16
18
26
10
36
3
46
55
07
30
17
23
27
15
37
8
47
0
08
36
18
28
28
21
38
13
48
6
09
41
19
33
29
26
39
18
49
11
月數表(萬年通用,1月、2月應加上一年的年數)
月份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下年1月
下年2月
月數
0
31
1
32
2
33
4
34
5
35
6
37
日柱公式:日乾支序數=年數+月數+日期(和大於60,則減60。1月、2月各天用上一年的年數)
例:求1987年12月31日、2015年11月14日、2015年1月1日乾支?
解:查表得知
1987年12月31日=1987年數+12月數+31日=45+35+31=111-60=51=甲寅
2015年11月14日=2015年數+11月數+14日=12+5+14=31=甲午
2015年1月1日=2014年數+1月數+1日=7+6+1=14=丁丑
(註:1月和2月各天要用上一年的年數,2015年1月1日,未到3月,要用2014年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