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義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義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義又名“九溪十八峒起義”、“九溪十八洞起義”或“苗民起義”,泛指發生在元、明、清三代(公元1277-1872)西南地區的苗、侗、土家等民族反抗封建壓迫而爆發的起義事件。《鬼吹燈之七怒晴湘西》便是以元代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義為小說源起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義
  • 別稱:九溪十八峒起義等
  • 時期:公元1277-1872
  • 地區西南地區
由來,介紹,

由來

”,泛指南方少數民族,與溪連用,即溪峒,古代指苗、侗、壯族及其聚居地區。有“地理概念”;“有血緣的社會組織”;“縣轄下的基層政權組織”;“與蠻等連用,具體指稱壯侗苗人”等四個方面含義。“峒”最初是指生活在山上的少數民族聚居群落,或者一個氏族部落。封建化以前,是具有血緣關係的社會組織。恩施屬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被稱作“九溪十八峒”。唐宋時期,朝廷在施州地區實行羈縻政策,在施州西南設定土州,州以下設峒、寨,“峒”仍為基層組織。元明土司制度時期,設立有散毛峒蠻夷長官司、金峒安撫司、中峒安撫司、石關峒長官司、卯峒安撫司、忠峒安撫司、上愛茶峒長官司、下愛茶峒長官司、搖把峒長官司、支羅峒、懷來峒、刺惹峒等,“峒”只是名稱,不再是組織,以後就只為地名含義。現在,“峒”字地名,有的已消失,有的改為“洞”字。

介紹

九溪十八峒各族人民大起義又稱“九溪十八峒起義”、“九溪十八洞起義”,“苗民起義”等,它泛指元、明、清三朝發生在湖南西南部(今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張家界沅陵懷化等地)、湖北西南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東南部(今黔江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和貴州廣西雲南等主要少數民族聚居地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各少數民族人民不堪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而發生的大規模起義事件,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義特點是起義範圍主要集中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起義人員以苗、土家等少數民族人民為主,爆發起義的次數較多等,在西南地區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元代九溪十八峒起義
元朝統治者進入江南後,對南方少數民族採取“招討”措施,到處派兵征夫,燒殺掠奪。各族人民屢起反抗,大者數萬人,小者數千人,鬥爭此起彼伏。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沅州路,轄黔陽麻陽二縣,隸湖廣行中書省。元至元二十年(1283),沅、辰、澧、施、黔等地九溪十八峒諸蠻,“設伏險要,以木弩竹矢”反抗元軍,元至元二十一年(1283),起義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是西南少數民族抗元鬥爭的著名起義,有力的支持了合川釣魚城、彭水紹慶府等地的抗元鬥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後來在天下霸唱所著的《鬼吹燈之七怒晴湘西》便是以這次起義為小說源起。
重慶秀山縣九溪十八峒起義遺址重慶秀山縣九溪十八峒起義遺址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京教至昆明驛道開通。官莊、辰州、馬底驛、辰溪、山塘驛、寺前、盧陽、懷化、羅舊、沅州、波洲、晃州等地均為重要驛站。湘西各族人民又奮起反抗,打敗了前來鎮壓的元軍。
至正六年(1346),靖州瑤族首領吳天保、楊留總率領諸蠻起義,反抗元朝廷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靖州、綏寧、武岡錦屏等地苗族、瑤族、侗族諸蠻紛紛回響。十月,起義軍向東發展,進攻武岡。元朝廷派遣湖廣行省右丞禿赤、湖南宣慰元帥完者貼木兒率領官兵討伐。由於攻城受挫,吳天保於閏十月率領起義軍轉而向北進攻黔陽,並一舉占領了黔陽縣城。元至正七年(1347)二月,起義軍進攻沅州,未克。五月,吳天保率領起義軍東進,二次進攻武岡路,占領武岡。元朝廷命令湖廣行省右丞沙班率領官兵鎮壓,起義軍撤離武岡。七月,起義軍第二次進攻沅州。繼而連續攻占漵浦縣城和辰谿縣城。九月,起義軍第二次攻克武岡,進而攻寶慶,大敗元軍,擊斃湖廣行省右丞沙班于軍中。十月,吳天保率領起義軍三攻沅州。元至正八年(1348)三月,吳天保率領起義軍第四次攻打沅州。十一月,吳天保率領起義軍攻占會州。自此,起義軍已經占領了五溪地區的大部分州縣及廣西、貴州一帶。元至正九年(1349)三月,吳天保率領起義軍第五次攻打沅州。三月七日,元軍乘起義軍主力外出之機,包圍了起義軍根據地零溪。楊留總兵敗被俘,在元大都英勇就義。楊留總犧牲後,吳天保率領起義軍仍然堅持戰鬥。十二月,吳天保率領起義軍一舉攻陷辰州之後,又乘勝轉戰湖北,進入河南,攻占滎陽。元至正十五年(1355),吳天保死後,所部有的與劉福通領導的農民軍匯合,有的參加了兩湖徐壽輝領導的農民軍,與廣大漢族人民一道,共同抗擊元朝的統治勢力,為推翻元朝的封建統治作出了重大貢獻。
明代九溪十八峒起義
明朝建立以後,由於派來苗區的文武官員與當地土官狼狽為奸“西南戍守將臣不能宣布恩威,虐人肥已,至今諸夷苗民困窘怨怒”,加之屯軍霸占田土,驛站勒派夫馬,騷擾苗民,不斷引起苗民反抗。據記載,自洪武五年(137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間的200餘年間,僅大規模的苗民起義競達三百餘起,覆蓋湖南西南地區各縣和相鄰的貴州省大部分地區。
苗族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使明朝統治者大為震驚。明統治者除調集官兵剿殺外,還積極構建軍事防禦體系。宣德年間,都督蕭授築灣溪等二十四堡,“留官兵七千八百有奇”“環其地守之”,對處在湖貴川三省交界地區中心而屢屢發生苗民起義的臘爾山“生苗”區開始形成圈圍之勢。至嘉靖年間,總督張岳在鎮壓臘爾山苗民起義後,又“疏罷灣溪等堡,更設哨所凡十三”,圍繞臘爾山苗區邊沿,由西而東而北築建,構成了對臘爾山地區的一個弧形防線。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湖廣參政蔡復一“親歷邊疆,度其險阻,力陳營哨羅布,苗路崎嶇,難以遏其窺覷,請金四萬有奇,築沿邊土牆。上自銅仁,下至保靖,迤山亘水,凡三百里”,蔡復一築的“沿邊土牆”是在蕭授的“二十四堡”和張岳的“凡十有三”哨所的基礎上築建的,這就是史稱的苗疆邊牆,以邊牆為界,劃分“生苗”和“熟苗”,“邊牆”之外的苗民稱為“生苗”,之內的苗民稱為“熟苗”。
其中較大反抗行動的有公元1372年(洪武五年)八萬古州(今貴州黎平從江、錦屏、溶江一帶)的苗族、侗族人民的反征服鬥爭。林寬(?-1397),又名林小師,明朝銅鼓衛(今貴州錦屏)上婆峒人,侗族農民起義首領。明太祖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明朝廷在今錦屏縣設定銅鼓衛,圈占土地三百五十四頃。四月,林寬領導侗族農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武鬥反抗鬥爭,“號一十萬眾”。他們攻克龍里、新化、平茶等千戶所。明朝廷調湖廣軍前來鎮壓,潮門橋一戰,官軍被殺死千餘人,被迫退守衛城。後朝廷又調集三十萬大軍進討,因敵我眾寡懸殊,林寬被俘犧牲,十二月,農民軍失敗。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苗族首領譚應貞、杜回子以莽山為根據地,領導湘粵邊境的苗族、瑤族及漢族人民起義,官府派重兵往莽山鎮壓,所有四十八山九溪十八峒的苗族瑤族均遭到血腥屠殺,“大兵征剿,後民十亡六七”,原來瑤人聚居地蕨子坪,因殺戮殆盡,地成廢墟,故稱“絕子坪”(一名蕨子坪,現改成“澤子坪”)。
卓巴同(?-1427),苗族,明朝貴州乖西(今貴州境內)人。農民起義首領。明成祖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卓巴同領導乖西、巴香一帶苗族人民“不服輸稅”,反抗官府80餘次。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春,土官劉德秀逼稅,死於苗民之手。一年後,官軍前往鎮壓,卓巴同率眾迎敵陣亡。
韋翁同(?-1451),苗族,明朝貴州都勻衛合江州化從人。農民起義首領。明宣宗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韋翁同領導當地苗族人民抗拒交糧,並殺死前去催糧的副長官張勉後,舉行武鬥起義,攔襲官軍,鼓動蔡即等53寨苗民一起抗稅,並獲廣西韋萬良等聲援。明英宗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朝廷調貴州兵三征雲南麓川,韋翁同趁虛聯合鎮遠等地苗民向新添、清平平越等衛進攻。次年攻焚靖州、五開、銅鼓各衛屯堡,起義勢力逼近貴陽。朝廷命征麓川的軍隊回師進行圍剿,韋翁同敗退香爐山。明代宗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香爐山被官軍攻破,韋翁同被俘,受害於北京。
楚德彪(?-1460,)仡佬族,明朝貴州西堡長官司(今貴州境內)人。農民起義首領。明英宗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楚德彪領導西堡仡佬族人民起義,攻焚屯堡,朝廷調雲、貴、川三省官軍三萬五千人及貴州水西士兵二萬人進行大規模鎮壓,西堡人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戰事持續了三個月之久,千餘人戰死,眾多村寨被焚毀,楚德彪被俘犧牲。
1426年(明宣德元年)湘黔一帶旱荒嚴重、臘爾山苗族爆發起義,明軍未能平息。
1431年(宣德六年)湖南筸子坪與貴州銅仁府平頭司(今松桃縣境)的苗族又聯合起事,前後抗擊明軍12萬之眾,堅持鬥爭達8年之久。
公元1430年至1433年(宣德五年至八年),有吳石爾、白大蟲等領導的湘西苗民起義,與十二萬明軍血戰四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以後,三次發動征討麓川之役,大軍所經,沿路派役征夫,激起各民族人民反抗。 臘爾山“其酋吳不爾,覘官軍少,復掠清浪(現岑鞏),殺官吏”,“而吳不爾(現苗王城吳氏祖先)等遁入石各野之堡新寨,結筸子坪生苗龍不登等及糾合鎮溪梢(現湖南吉首)裹順苗賊眾攻劫湖廣五寨(今湖南鳳凰)長官司民寨、白崖等處,為患滋甚”。吳不爾與筸子坪苗族龍三、白大蟲領導的武裝結合,把起義推向高潮。明宣宗於驚恐之餘,調集貴州、湖廣、四川數萬明軍增援,吳不爾起義軍又以苗王城為軍事指揮中心“前後抗擊明軍十二萬之眾”。
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二月,邛水(今貴州省三穗縣)和清水江苗民首先起義,攻占思州府城。其後,爛土(今貴州省都勻縣境)、凱口(今貴州省平塘縣境),草城(今貴州省甕安縣境)苗民亦起而攻下平越、黃平、石阡、思南龍泉(今貴州省鳳岡縣)等地。1450年(明景泰元年)興隆苗族韋同烈起事,“圍新添、平越、清平、興隆諸衛”。“平越被圍半歲,巡按御史黃鎬死守,糧盡掘草根食之”。起義形勢“西至貴州龍里,東至湖廣沅州”。各地苗族以及仲家等民族的起義武裝達20萬人之眾。
1451年春,明軍數萬進攻,與起義軍決戰香爐山(今貴州省凱里縣境),官軍“發炮轟崖後,聲動地”。苗王韋同烈被俘,香爐山攻破,起義歸於失敗。韋同烈(?-1451),明朝興隆衛(今貴州黃平)人。農民起義領袖。明英宗正統年間,朝廷三次派兵遠征雲南麓川。大軍過貴州,沿途征派徭役,肆意騷擾,激起了貴州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先後有邛水、清水江、爛土、凱口、草塘和仁懷等地的農民起義。明代宗景泰二年郎(公元1451年)7月,興隆衛苗族韋同烈起義,被清平、平越、都勻等處布依族、苗族人民推舉為“苗王”,在香爐山上“環頂立寨,堅築排柵三層,人莫能上”。起義軍先後圍攻新添、清平、興隆、平越等衛所。同年十二月,明廷急調湖廣、四川、雲南和貴州的官兵近20萬人圍剿。在敵眾我寡形勢下,香爐山陷落,韋同烈被俘,犧牲於北京
其後公元1436年至1460年(正統元年到天順四年)湘西南芷江、麻城苗民李天寶,以城步長安坪為根據地,李天寶在上堡建都,稱“武烈王”(1455);聞訊而來的湖南、雲南、四川官兵七萬餘人血腥圍剿,李天寶被捕殺。
明正德元年( 1506 ),知縣邱雲漢詳報上司剿平“匪寇”,招民耕種荒廢田園,由江夏人黃福安、瑤人趙文才入山承頂莽山瑤糧 58 石,此後瑤族陸續遷入莽山,里甲戶口漸增。正德五年( 1510 ),郴桂守備署由桂陽州移駐宜章,兼防 2 州 7 縣,後增 8 縣,並在瑤民出入險要山隘溪峒處,設立哨、堡、營、司、塘,派兵駐守。正德十二年( 1517 ),莽山、西山、笠頭洞瑤族首領龔福全、李斌、梁柏桂、陽延壽率湘粵邊境瑤漢農民起義,四路出擊,攻克州縣。朝廷派都御史秦金江西巡撫王守仁調集湘、贛、粵 3 省官軍和地方武裝共同圍剿,追至莽山,破寨柵九十,俘義軍 3000 餘人,龔福全、李斌等被擒遇害,瑤漢人民又一次遭到殘酷殺害和洗劫
武罔,城步苗民李再萬,稱“天王”(1501);
湘西,黔東北苗民在龍麻陽,龍童保領導下(1511);
湘西草子坪(今湖南省吉首市)苗族在龍母叟,龍求兒(1538)與龍許保、吳黑苗(1545)的率領下,發動大小規模不等的起義反抗。其中龍母叟一龍許保的鬥爭先後延續了10多年時間,他們在鬥爭中提出“官有千軍萬馬,我有千山萬洞”,“諸葛亮有七縱七擒,我苗人有三緊三慢”。的戰術策略,與明官軍進行敵來我去,敵去我來;敵進我藏,敵退我出;敵強我退,敵弱我攻的巧妙鬥爭。當1548年明朝調集湘、黔、川三省官兵與土司兵16萬人,分10路圍攻義軍兩年之久後,苗民起義軍卻在龍許保率領下於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突然出擊黔東北,連破麻陽縣、思州府,印江縣,石阡府,俘獲前述二縣知縣及思州的知府,震驚了官府。最後以龍許保被叛徒出賣而告終。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臘爾山地區遭受特大旱災,糧食顆粒無收。百姓賴以取掘草根樹皮度日,而明軍各衛所駐軍和地方官吏,不但不以憫恤,反而橫徵暴斂,激起了苗族同胞的憤恨,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龍塘的龍許保(民間稱龍西波)、新寨的吳黑苗又在新寨稱“王”,樹起義旗(現起義旗還保存完好無損),迫使明王朝再度調集貴州、湖廣、四川號稱興師十萬明軍進行“平苗”,苗族起義軍“據城防守、潛伏林篝、晝伏夜行”,“官有千軍萬馬,我有千山萬洞”“諸葛亮有七縱七擒,我苗人有三緊三慢”,於是“破思州府,執知府李允簡等去、知事王月謙、府史孫文丙”,“據印江縣,虜知縣俆文伯”,“陷石阡府,虜推官鄧本忠,焚掠帑藏獄市、知府張邦瑞攜印逃”,攻平頭、戰黃蠟、擊銅仁、破省溪、取施溪、奪萬山、入麻陽、圍鳳凰、逼永綏等等,與明軍血戰13年之久。使明軍總督張岳被停職降薪,戴罪督征;都御史萬鏜奏摺“苗賊巢穴猩峱、所居懸崖,鳥道莫可攀躋,且竹篝叢生,彌望無際,賊從內視外則明,每以伏弩得志,我從外視則暗,雖有長技莫施”;貴州“日費千金、入不敷出、官無俸薪”。
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廷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採納參政蔡復一建議,築了一條從銅仁滑石亭子關到湖南保靖喜鵲營的“邊牆”(今南長城的一部分),並在落潮井設“前營”,廖家橋設“後營”,對苗王城苗王轄區的苗族進行軍事封鎖和力量瓦解,並規定“東苗(熟苗)不能西進,西苗(生苗)不能東入”“凡生苗軼入府縣城或屯堡,擒送帳下,把縛虜囚,置高竿,集健卒亂箭射殺之,,復剖裂肢體,烹啖諸將士。罪輕者裁去耳鼻使去。”但是苗王城轄區的苗族同胞,仍不屈服,反抗仍然不斷,長期秘密地“俘劫屯軍”和 “熟苗”地區開親及經濟貿易往來,為臘爾山地區苗族反抗明朝鬥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夏,貴州衛、平越,新添,龍里,清平、八番等地苗族因明朝在鎮壓播州土司楊應龍反叛中,被迫出夫、供馬、納糧以及饑荒起而“劫商”、“搶官”,攻打衛所屯堡,以示反抗。在明末農民大起義中,湖西苗民還搗毀禁錮他們的邊牆。當李自成義軍來到湖北荊州襄陽等地時,湘西筸子坪一帶苗族紛紛回響,進攻當地營汛,殺明軍官守備、參將,參加李自成隊伍,匯入反明鬥爭的洪流。
崇禎九年( 1636 ),臨(武)藍(山)礦工起義連結宜章縣和廣東九峰瑤族“嘯聚萬計”,開倉濟貧,瑤漢人民團結戰鬥,先克郴(州)桂(陽),繼克衡陽長沙,挺進贛南粵北,朝廷派湘、粵、鄂、贛 4 省兵力,集結宜章,攻打莽山,合兵圍剿,但瑤漢人民堅強不屈,提出“官有萬兵、我有萬山、敵來我走、敵去我還”的作戰方針,鬥爭持續達 4 年之久。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克湖北荊州後,當時“湖南苗僚,盡歸於闖王”,苗王城轄區的苗族同胞也積極回響,同仇敵愾。進攻沅洲、新開、盈口、懷化等地營汛,將“苗疆邊牆”(即中國南長城)推倒。
清代九溪十八峒起義
清代中葉以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黔、湘地區的苗族、土家族、侗族人民為反抗封建統治而發動的一系列反清起義,史稱清代九溪十八峒起義或苗民起義,其中大起義三次﹐小暴動約二三十次。
雍正時期苗民起義: 雍正十三年(1735)至乾隆元年 (1736),貴州古州(今榕江)九股河地區苗族農民,不堪清朝官吏和土司的剝削壓迫,在苗民包利等人領導下,為反抗征糧、派夫發動起義。包利等於雍正十三年二月,以“苗王出世”為號召,在古州的八妹、高表、寨蒿等苗寨商討起事,遍傳雞毛火炭信,聯合清江(今劍河)、台拱(今台江)等地苗民,一起圍攻廳城,搗毀營汛。暴動迅速擴大到黔東和東南各地,丹江(今雷山)、八寨(今丹寨)、黃平、凱里等地苗、土家、侗等各族人民紛紛回響、起義農民增至四十餘萬,陸續攻克凱里、重安江(今屬黃平)、岩門司、黃平、餘慶縣以及台拱、清江營汛。同年六月,清政府調集兩湖、兩廣及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由哈元生、董芳率領,進行鎮壓。七月,又任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並調直隸河南浙江等省官兵作後援。起義軍憑藉有利的地理條件繼續打擊清軍。乾隆帝即位後任命張廣泗為七省經略兼貴州巡撫,總管鎮壓事宜,大舉進攻。乾隆元年,起義軍被圍困於牛皮大箐(今雷公山),終因起義領袖先後被俘或犧牲,起義失敗。
乾嘉時期苗民起義: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貴州松桃,湖南永綏(今花垣)、鳳凰、乾州(今吉首)等地苗族農民在白蓮教反清宣傳的影響下,為反抗官府、地主、高利貸者的剝削與壓迫,由石柳鄧石三保吳八月、吳半生(本名吳天半)等人領導,發動起義。起義苗民提出“逐客民(指滿﹑漢地主﹑官吏)、收復地”的口號,以“窮苦人跟我走﹐大戶官吏我不饒”為號召,各地苗、漢、土家、侗族人民奮起回響起義勢力很快發展到黔東北﹑湘西及川東三省接壤的廣大地區。同年二三月間,清政府調遣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湖廣總督福寧率領七省兵力十餘萬人,分路鎮壓。起義軍以“敵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的戰術,四處出擊。吳八月在乾州狗拜岩戰役中,殲滅福寧所率六千餘人,福寧僅以身免。吳半生在鳳凰廳大鳥巢河一帶,阻擊福康安達半年之久。八月﹐聚集在平隴的起義軍推吳八月為苗王,石柳鄧、石三保為將軍。清政府為擺脫困境,採用剿撫並用的措施。九月,吳半生被奸細俘獲。十二月,吳八月因叛徒出賣被俘。嘉慶元年(1796)六月,石三保又被叛徒誘至坳溪被俘。由於起義領袖相繼遇害,起義軍開始失利。九月,清廷委任額勒登保代替先後病死軍中的福康安與和琳為統帥,調集重兵圍攻起義軍,至十二月,起義軍的最後據點石隆寨失陷,石柳鄧戰死於貴魚坡,起義失敗。
鹹同時期苗民起義:鹹豐五年(1855),貴州苗族農民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由苗族農民領袖張秀眉領導,又爆發了大規模反清起義。張秀眉、包大度等人,在台拱掌梅里聚會盟誓,相約於三月十五日攻打台拱廳城,殺死州吏,由此發動了武裝起義。起義軍攻占了黔東南大部分汛堡,又經過三年轉戰,先後攻克凱里、施秉、清江、台拱、黃平以及古州、都勻等府廳州縣城。鹹豐七年二月,大敗清軍於都勻附近的丁家堡,迫使貴州提督孝順自殺。翌年,張秀眉領導的起義軍控制了黔東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區,並設立官職,收回屯田,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在此期間,貴定苗族農民在潘名傑兄弟領導下也揭竿而起,多次進攻龍里、貴定、貴陽等城鎮,不斷打擊清軍。九年八月,起義軍攻克甕安縣城,十年一月,攻占平越州(今福泉)。同年,黔西北苗族農民在陶新春領導下,以赫章、畢節及雲南鎮雄三縣交界處為根據地,配合太平天國曾廣依部進攻大定府城,並包圍畢節縣城。同治二年(1863),岩大五與貴定苗族起義軍以及太平軍合圍貴陽,不克。岩大五率部向安順、大定兩府地區進軍,並以此為中心與清軍交戰。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政府乃集中兵力鎮壓起義。同治五年湖南巡撫李瀚章派兆琛、李元度等率湘軍兩萬人入黔,包大度、九大白等率眾抵抗。清政府改派席寶田代替圍剿不利的兆琛。此後,苗族農民起義轉入艱苦鬥爭時期。七年,清政府集中湘川黔三省兵力,由席寶田、唐炯張文德分率三路圍攻起義軍。十一年(1872)夏,九大白、包大度、陶新春等起義領袖先後犧牲,張秀眉、岩大五高禾楊大六等相繼被俘。至此,堅持十八年的貴州苗民起義宣告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