乂

乂,拼音:yì,注音:ㄧˋ,釋義:1. 治理安定:~安(太平無事)。2. 賢才,才德過人的人:俊~在官。3. :~草。~麥。

乂,象形字。從丿(fú)相交。甲骨文像原始的剪除雜草的剪刀形。本義:割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乂
  • 外文名:govern, Stable,cut,Discipline,paragon of virtue and talent
  • 拼音:yì;aì
  • 注音:ㄧˋ;ㄞˋ
  • 部首:丿
  • 結構:獨體結構
  • 總筆畫:2
  • 部外筆畫:1
  • 詞性:動詞、名詞
  • 異體字
  • 筆順:ノ
  • 筆順編號:34
  • 五筆:QTY
  • 倉頡:K
  • 統一碼:4E42
  • 鄭碼:OSAA
  • 四角碼:40000 
基本解釋,詳細解釋,字,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漢語大字典,常用詞語,形近辨析,小說相關,

基本解釋

拼音:yì,注音:ㄧˋ
“乂”字“乂”字
1.治理康乂不乂(不能治事);熙乂清乂(猶清理);中乂(居中央而治理天下);懲乂(懲治)。
2. 安定乂安太平無事);擾乂(安定;治理);乂寧寧乂(安定太平);乂清(安定平靖);保乂
3.賢才,才德過人的人俊乂在官;雋乂;英乂;乂俊(才德出眾);儁乂(才德出眾的人)。
4.(shān)草,後作“:乂草;乂麥。

詳細解釋

(一)拼音:yì,注音:ㄧˋ
動詞
(1)象形。從丿(fú)相交。甲骨文像原始的剪除雜草的剪刀形。本義:割草
(2)同本義,後作“”。
乂,芟草也。刈,乂或從刀。——《說文·丿部》
乂,芟草也。亦作“(yì)”。——《玉篇·丿部》
馬號的差使,實難打發,動動就要乂。——《白雪遺音·馬頭調·奉勸爺們》
(3)治理
乂,治也。——《爾雅 · 釋詁下》
下民其咨,有能俾乂。——《書·堯典》 孔傳:“乂,治也。”
戰戰惟恐不能乂。——《大戴禮記·曾子立事》 盧辯註:“乂,治也。”
保國乂民,可不敬與!——《漢書·武五子傳》 顏師古註:“乂,治也。”
將施有政,用乂邦家。——《舊唐書·杜佑傳》
粵自有天地,建國家,歷代已來,固非賢而不乂也。——宋·王禹偁《省試三傑佐漢孰優論》
(4)
烝民乃粒,萬邦作乂。——《書·益稷》 按:《詩·周頌·思文》孔穎達疏:“粒,米也。乂,養也。眾民乃復粒食,萬國作相養之禮。”
(5)
堯試舜之時,頑傲者既已格乂矣。——宋·洪邁《容齋三筆·舜事瞽叟》
哀元年《左傳》‘艾殺其民’,艾與乂刈同,是乂即殺也。——清·王念孫《讀書雜誌·墨子三》“親親有術”
(6)治療
艾可乂疾,久而彌善。——《埤雅·釋草》
完則毀而剛則折也,有疾而不可乂也。——清·姚鼐(nài)《孔信夫墓志銘》
形容詞
(7)安定
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史記·孝武本紀
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三國志·蜀志·後主傳》
區宇乂寧,思和求中。——《文選·張衡東京賦〉》 李善注引薛綜曰:“言海內既已乂安。”
今三方鼎峙,生民未乂。——《陳書·孔奐傳》
卒能變魏為周,捍危獲乂者,護之力也。——《北史·周宗室傳論》
朝野安乂。——《北史·齊文宣帝紀》
群臣奏法遵職,海內乂安。——《范貫之奏議集序》
(8)蕭瑟的樣子。
山澤含哀,天地肅乂。——晉·陸雲《南征賦》
〈名詞〉
(9)才德過人的人,傑出的人。
乂,才也。——《廣韻·廢韻》
俊乂在官。——《書·皋陶謨孔穎達疏:“馬、王、鄭皆雲,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
官方與能,英乂克舉。——《南史·齊本紀上》
三科登儁乂。——《新唐書·陸贄傳》

乂,甲骨文像原始的剪除雜草的剪刀形。篆文齊整化。隸變楷書寫作“乂”。本義:割草
以下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魚肺切《集韻》魚刈切,𠀤音刈。《說文》芟草也。《爾雅·釋詁》治也。《書·堯典》有能俾乂。通作䢃。
賢才之稱。《書·皋陶謨》俊乂在官。
《集韻》牛蓋切,音艾。懲創也。或作㣻。通作刈艾。

說文解字

【卷十二】【丿部】乂
芟艸也。從丿乀相交。刈,乂或從刀。魚廢切。

說文解字注

(乂)芟艸也。艸部曰。芟、㐅艸也。二篆為轉注。周南曰。是刈是濩。周頌曰。奄觀銍艾。艾者、㐅之叚借字。銍者、所以㐅也。禾部曰。獲、㐅榖也。是則芟艸獲榖總謂之㐅。鄭箋詩云。芟末曰艾。刀部有𠛎。金部有鎌、有鍥。所以芟艸也。銍則獲禾短鎌也。引申之、㐅訓治也。見諸經傳。許辟部雲。䢃、治也。引唐書有能俾䢃。則䢃為正字。從丿乀相交。象左右去之會意也。魚廢切。十五部。
(刈)乂或從刀。乂者、必用𠛎鎌之屬也。

漢語大字典

(一)yì 《廣韻》魚肺切,去廢疑。月部。
芟草。後作“”。說文·丿部》:“乂,芟草也。刈,乂或從刀。”
治理爾雅· 釋詁下》:“乂,治也。”《書·堯典》:“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孔傳:“乂,治也。”《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戰戰惟恐不能乂。”盧辯註:“乂,治也。”《漢書·武五子傳》:“保國乂民,可不敬與!”顏師古註:“乂,治也。”
安定史記·孝武本紀》:“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三國志·蜀志·後主傳》:“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文選·張衡東京賦〉》:“區宇乂寧,思和求中。”李善注引薛綜曰:“言海內既已乂安。”
養。《書·益稷》:“烝民乃粒,萬邦作乂。”按:《詩·周頌·思文》孔穎達疏:“粒,米也。乂,養也。眾民乃復粒食,萬國作相養之禮。”
才德過人的人。廣韻·廢韻》:“乂,才也。”《書·皋陶謨》:“俊乂在官。”孔穎達疏:“馬、王、鄭皆雲,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南史·齊本紀上》:“官方與能,英乂克舉。”《新唐書·陸贄傳》:“三科登儁乂。”
蕭瑟貌。晉·陸雲《南征賦》:“山澤含哀,天地肅乂。”

常用詞語

俊乂
拼音:jùn yì
釋義:才德出眾的人。亦作“ 俊艾 ”。
《書·皋陶謨》:“翕受敷施,九德鹹事,俊乂在官。” 孔 傳:“謂天子如此,則俊德治能之士竝在官。” 孔穎達 疏:“乂,訓為‘治’,故云‘治能’。 馬 、 王 、 鄭 皆雲,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漢書·王褒傳》:“故世平主聖,俊艾將自至,若 、 文 、 武 之君,獲 稷 、 皋陶伊尹呂望 。” 宋 蘇軾 《賜戶部侍郎趙瞻陳乞便郡不允詔》:“朕褒顯耆舊,取其宿望;養育俊乂,待其成材。庶前後相繼,朝不乏人。” 清 顧炎武 《生員論上》:“夫立功名與保身家,二塗也;收俊乂與恤平人,二術也:竝行而不相悖也。”
中乂
拼音:zhōng yì
釋義:居中央而治理天下
《書·洛誥》:“其自時中乂,萬邦鹹休,惟王有成績。” 孔 傳:“其當用是土中為治,使萬國皆被美德,如此唯王乃有成功。”
拼音:níng yì
釋義:安定太平。
蘇軾《明堂赦文》:“賴帝貺臨,海寓寧乂。三垂之兵靡警,萬邦之年屢豐。”
拼音:bǎo yì
釋義:1.亦作“保艾 ”。治理使之安定太平。
《書·君奭》:“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 。” 孔 傳:“以安治 有殷 。” 唐 楊炯《唐同州長史宇文公神道碑》:“對揚天命,保乂王家。” 明 方孝孺 《身修思永堂記》:“近之如聖上之所傳,篤志力行,以保艾王家之丕基,私竊有望焉。”
2.養育安定。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皆宜膺受多福,保乂子孫。”
拼音:kāng yì
釋義:1.安治。
《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孔穎達疏:“《釋詁》云:康,安也;乂,治也。”《後漢書·順帝紀》:“儉以恤民,政致康乂。” 明 宋濂《故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致仕吳公行狀》:“權奸自是而屏跡,政治自是而康乂。”
2.指健康平安。
蘇轍《祭靈惠汪公文》:“自夏及秋,中間禱禳,神不厭,卒保康乂。”
拼音:rǎo yì
釋義:安定,治理。
章炳麟訄書·商鞅》:“法者,制度之大名。 周 之六官,官別其守而陳其典,以擾乂天下,是之謂法。”
拼音:qīng yì
釋義:猶清理。
陳書·宣帝紀》:“凡諸辯決,務令清乂,約法守制,較若畫一,不得前後互,自相矛楯,致有枉滯。”
懲乂
拼音:chéng yì
釋義:懲戒;懲治。見“懲艾”。
楚辭·九嘆·遠遊》:“悲余性之不可改兮,屢懲艾而不移。”《後漢書·竇融傳》:“其後匈奴懲乂,稀復侵寇。”《晉書·地理志上》:“始皇初並天下,懲戰國,削罷列侯。”
拼音:huò yì
釋義:得到治理;得到安定。
漢 潘(xù) 《冊魏公九錫文》:“遂建許都,造我京畿,設官兆祀,不失舊物,天地鬼神,於是獲乂。” 晉 陸機《五等論》:“譬猶眾目營方,則天網自,四體辭難,而心膂獲乂。”
拼音:xī yì
釋義:興治
崔駰官箴·大理箴》:“熙乂帝載,旁施作明。”
拼音:yì jùn
釋義:才德出眾。
王世貞《說部·左逸》:“若群仆(xiè)御,罔不乂俊。”
拼音:jùn yì
釋義:才德出眾的人。
《西京雜記》卷四:“ 枚乘為《柳賦》,其亂曰:‘忘憂之館……儁乂英旄,列襟聯袍。’”《藝文類聚》卷五三引 三國 魏 應璩(qú)《薦費禕箋》:“景雲浮則應龍翔,治道明則儁乂臻。” 晉 傅玄《晉宗廟歌·景皇帝登歌》:“登此儁乂,糾彼羣凶。” 宋 王安石《後殿朝次偶題》詩:“發策東堂招儁乂,回輿北苑罷倡優。”
拼音:yì níng
釋義:安寧。
張衡東京賦》:“區宇乂寧,思和求中。”《後漢書·楊賜傳》:“五登袞職,弭難乂寧。” 隋 楊昭《答蔣州事書》:“江東混一,海內乂寧。” 明 歸有光《隆慶元年浙江程策》之一:“削平僭亂,海宇乂寧。”
拼音:yì kāng
釋義:安定康樂。
前蜀 杜光庭《川主令公南斗醮詞》:“黎元鹹保於乂康,谷稼必期於豐衍。”
拼音:bù yì
釋義:不能治事。
《後漢書·五行志一》:“言之不從,是謂不乂。” 劉昭 注引 鄭玄 曰:“乂,治也。君言不從,則是不能治其事也。”《明史·汪若霖傳》:“ 若霖上疏曰:‘臣稽《洪範傳》,言之不從,是謂不乂,厥罰恆暘。’”
雋乂
拼音:jùn yì
釋義:1.才德超卓的人。亦作“俊乂”。雋,通“ 俊 ”。
揚雄司空箴》:“烈烈雋乂,翼翼王臣。臣當其官,官當其人。”《三國志·魏志·管寧傳》:“ 黃初 四年, 高祖文皇帝 疇諮羣公,思求雋乂。” 宋 王安石《神宗皇帝輓辭》之一:“聰明初四達,雋乂盡旁求。”
2.指才德超卓。
三國 魏 曹植王仲宣誄》:“我王建國,百司雋乂。”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一》:“ 益州 ,舊以 蜀郡 、 廣漢 、 犍為 為三 蜀 ,土地沃美,人士雋乂。” 宋 曾鞏《辭中書舍人狀》:“皆擇當世聰明雋乂、工於言語文學之臣,使之敷揚演暢,被於簡冊。”
拼音:yì ān
釋義:太平;安定。
史記·孝武本紀》:“ 漢 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 前蜀 杜光庭《莫庭乂青城山本命醮詞》:“眷屬乂安,公私和泰。”《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這故事出在 東漢 光武 年間,那時天下乂安,萬民樂業。” 魯迅《集外集拾遺·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不待懲勸,而國乂安。”
拼音:yì qīng
釋義:安定平靖。
三國 魏 鐘會《檄蜀文》:“今邊境乂清,方內無事。”
拼音:yīng yì
釋義:1.才智突出。
劉向《說苑·善說》:“其人賢人,天下無急則已,有急則能收天下英乂雄俊之士。”
2.指才智突出的人。
袁術《與陳珪書》:“今世事紛擾,復有瓦解之勢矣,誠英乂有為之時也。”《南史·齊紀上·高帝》:“公明鑑人倫,澄辨 涇 渭 ,官方與能,英乂克舉。” 宋 蘇轍《謝兩發運啟》:“方今聖治初啟,羣賢匯征,敢以衰朽之餘,輒塵英乂之列。”

形近辨析

乂與形近字元的辨析
形近字元字元類型與“乂”的主要區別備註
漢字
一、筆畫不同。“乂”的筆畫為“丿(fú)”,筆畫名稱為“撇捺”;而“(wǔ)”的筆畫為“丿丶”,筆畫名稱為“撇點”。
二、音義不同。乂,①音yì,有治理、安定、割(草)、賢才等意思;②音ài,有懲創懲戒之義,通作“”。,音wǔ,1.古同“五”。說文·五部》:“㐅,古文五省。”2.舊時商碼用作表示四。中華大字典·丿部》:“㐅,今商碼用作四字。”
1.統一碼為:U+3405
中文符號
一、寫法不同。”與“(wǔ)”的寫法大體相同,“”與“乂”在寫法上的差異可參看上述“”與“乂”的區別。
二、含義不同。“乂”的音義參看上文。,讀作sì,在舊時作為商碼用來表示數目“四”。
1.統一碼為:U+3024。2.在電腦的小鍵盤開啟的狀態下,按住Alt鍵不放,再依次按小鍵盤數字43331,放開Alt鍵就可以打出來 〤(適用於任意一種輸入法或遊戲中)。
漢語注音符號
一、寫法不同。”與“㐅(wǔ)”的寫法大體相同,“”與“乂”在寫法上的差異可參看上述“㐅”與“乂”的區別。
二、含義不同。“乂”的音義參看上文。,音同“烏”,相當於漢語拼音中的“u”。
1.統一碼為:U+3128
日文片假名
一、寫法不同。“メ”與“㐅(wǔ)”的寫法大體相同,但是“メ”的“丶”要比上述三者的都要短;而“メ”與“乂”在寫法上的差異可參看上述“㐅”與“乂”的區別。
二、含義不同。“乂”的音義參看上文。メ,平假名:め,羅馬拼音:me。
1.統一碼為:U+30E1
漢字
一、筆畫不同。“乂”的筆畫為“丿(fú)”,筆畫名稱為“撇捺”;而“乄”的筆畫為“㇢丶”,筆畫名稱為“撇鉤、點”。
二、音義不同。“乂”的音義參看上文。乄,音wǔ,1. 合計。2. 手針,封(日本漢字)。
1.統一碼為:U+4E44

小說相關

網路文學作家貓膩的小說《將夜》第四卷第一百六十一章中提到關於“乂”的部分。在長安城迎來強敵知守觀觀主陳某,寧缺在壓力下終於使其神符成形的精彩部分,寧缺斬向雪空,不是用刀斬開身前一應障礙,而是在用刀寫字——他和莫山山是神符師,他寫的字便是神符。 過往他只會一道神符,那就是“二”字元, 書院在長安城嚴陣以待觀主七日,他便冥思苦想七日昨夜初雪,他在雪地上寫了無數個字,最終於晨光熹微時,學會了另一個字。
那個字也很簡單,就像是二字的一種變形——兩橫離析而散,又像柴木般隨意一搭,便成了一個嶄新的字——這個字的形狀和小師叔在大明湖底石頭上留下的劍痕並不相同,相形之下更為直接,更為強硬。寧缺不知道這是不是自已尋找的那個字,是不是師傅顏瑟尋覓了一生的那個字,但他很喜歡這個字。因為那個字叫乂,有治理、安定的意思,還有割草的意思。更因為那個字看上去就是一個叉,出現在書院的試卷上,便代表錯誤,如果出現在某處道路的牌上,便代表“禁止通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