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唐末五代高道、道門領袖)

杜光庭(唐末五代高道、道門領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杜光庭(850—933),字聖賓,號東瀛子,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唐末五代時期高道。

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後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時,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隨僖宗入蜀,後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

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蹟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虬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杜光庭注重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註解詮釋《道德經》的六十餘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其思想調和儒、道二家的思想,不融佛教,保持道家本色。一些著作亡佚於元初,無法見其原貌。研究杜光庭的專著有《唐代老學研究——以成玄英、李榮、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經》註疏為個案》等。

基本介紹

  • 本名:杜光庭
  • 別稱:杜天師
  • 字號:字聖賓
    號東瀛子,又號廣成先生
  • 所處時代:五代前蜀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處州縉雲(今屬浙江)
  • 出生時間:850年
  • 去世時間:933年
  • 主要作品:《廣成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等
  • 主要成就:大量整合完備當時道教科儀和經典;開唐後道風
  • 信仰:道教
人物信息,人物概述,人物生平,典籍資料,歷史功績,主要作品,

人物信息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學者。字聖賓(又作賓聖),號東瀛子。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儒學,博通經、子。唐鹹通(860一874年)年間應九經(儒家的九種經典)試,不中,感慨古今浮沉,於是入天台山學道。唐僖宗聞其名聲,召入宮廷,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內供奉
杜光庭像杜光庭像

人物概述

中和元年(881年),隨僖宗入蜀,見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王衍繼位後,親在苑中受道籙,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晚年在青城山白雲溪潛心修道,相傳85歲時逝世。杜光庭對道教教義、齋醮科範、修道方術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對後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註解詮釋《道德經》的六十餘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分為“五道”、“五宗”,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調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認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謂絕仁、義、聖、智,在乎抑澆詐聰明,將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見素抱樸,泯和於太和,體道復元,自臻於忠孝”,把孔孟之道統一於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經》,發揮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十卷,“內則修身”,“外以理國”,囊括無遺。又主張“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於道教的傳播和發展。其著作還有《廣成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道門科範大全集》、《墉城集仙錄》、《道教靈驗記》等二十餘種。
杜光庭杜光庭

人物生平

杜光庭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高道,青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唐懿宗朝應九經舉,賦萬言不中,乃棄儒入道,師事天台道士應夷節,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司馬承禎傳薛季昌、季昌傳田虛應,虛應傳馮惟良惟良傳應夷節)。嘗謂漢天師、陸修靜撰集的道門科教,因歲久廢墜,乃考定真偽,條列始末,為天下道流遵行。鄭畋薦其文於朝,僖宗召見,賜以紫服象簡,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道門領袖。時人盛讚其為“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①中和元年(881),隨僖宗避難成都,遂留於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賞識,命為太子元贗之師。王建曰:“昔漢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②光庭薦儒者許寂、徐簡夫以侍東宮,頗與議政事,相得甚歡。永平三年(913),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通正元年(916)遷戶部侍郎。乾德五年(923),後主王衍受道籙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
不久,杜光庭隱於青城山白雲溪。嘗建飧和閣,奉行上清紫虛吞日月氣法。③他與詩僧貫休友善,每相戲謔。一日,二人並騎於道上,而貫休馬忽墜糞,光庭連呼:“大師大師,數珠落地!”貫休應曰:“非數珠,蓋大還丹耳。”
杜光庭學識淵博,攻讀有方。嘗謂蜀相徐光溥曰:“余初學於上庫,書笈皆備,一月之內,分日而習,一日誦經書,二日覽子史,三日學為文,四日記故事,五日燕閒養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經籍備熟。”④以五日為一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學習內容,而以第五日為遊憩時間;循環往復,周而復始,有張有弛,勞逸適度,遂得精進。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對道教作過不少實地調查,生平著述極豐。收入《正統道藏》的有二十七種,《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歷代崇道記》亦見於《正統道藏》,可知有所重複)。主要有《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十卷,《道門科範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黃籙齋儀》五十八卷,《廣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淵神咒經》二十卷,《道教靈驗記》十五卷,《神仙感遇傳》五卷,《墉城集仙錄》六卷,《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一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歷代崇道記》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陸修靜、張萬福、李景祈、留用光、蔣叔輿等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以及其他齋、儀、表、序、記、傳、頌、贊等等。對道教的教理教義、神話傳說、齋醮科儀等,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闡發,對道教的建設有過多方面的貢獻。他的大批著作,不僅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道教面貌,也為道教在北宋的再度復興準備了一定條件,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典籍資料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十
杜光庭
道士杜光庭字賓聖,號束瀛子,本處州人《青城山記》云:京兆杜陵人。博極群書,志趣超邁。唐懿宗朝與鄭雲叟賦萬言不中,乃奮然入道,事天台道士應夷節。常謂道法科教自漢天師暨陸修靜撰集以來,歲月綿邈,幾將廢墜。遂考真偽,條列始末,故天下羽調永遠受其賜。鄭畋薦其文於朝,僖宗召見,賜以紫服象簡,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道門領袖。當時推服,皆曰學海千尋,辭林萬葉,扶宗立教,海內一人而已。中和初,從駕興元道,游西縣,適遇術士陳七子名休復,洒然異之,披榛穴地,聚瓢酒酌之,曰:以此換子五藏爾。先生知國難未靖,上表丐游成都,喜青城山白雲溪氣象盤確,遂結茅居之。溪蓋薛昌真人飛升之地也。未幾,駕將復都,詔光庭醮二十四位。會王建霸蜀,召為皇子師。建謂曰:昔漢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光庭不樂宮中,薦許寂、徐簡夫自代,因老於成都。相國徐光溥志學之年,執弟子禮事之。光庭嘗謂曰:予初學於上庠,而國子監書籍皆備。先讀天文神仙之書,次覽經史子集。一月之內,分布定日而習之,一日誦經書,二日覽子史,三日學為,四日記故事,五日游息。凡五事,每月各六日,如此不五七年,經史備熟。韋藹學士以兄之相國莊之文集請為序,光庭曰:相國富有文辭,若集中不刪落小悼浮艷等詩,不敢聞命。建用張格,乃唐相浚之子,其才衛高於時,而於故實未通。治蜀初,小大事每令咨稟,蓋光庭非止善辭藻,而已有經國之大才。時有道士感庭秋謁之而不遇。一日忽謂門人曰:青城方創真宮,工未畢,昨夢朝上帝,以吾作岷峨主司,恐不久於世。門人皆沾襟,及真宮成,時後唐莊宗長興四年癸巳十一月,光庭八十四歲,一日一披法服作禮辭天升堂,趺坐而化。顏色溫眸,宛若其生。異香滿室,久之乃散。光庭有一白犬,目之日吠雲,令以麻油塗足,繪布裹之,曰:吾聞油塗犬足可日行萬里。遺巡,吠雲亦號叫數聲而斃。光庭嘗撰混元圖、紀聖賦、廣聖義、歷帝記暨歌詩雜文,僅百餘卷,行於世。凡所著述,未嘗不以經濟為意《蜀檮桃》云:有文千餘卷,皆本無為之旨。如山居百韻詩及紀道德懷古今二篇,有□一言至十五言頗有益於教化。蜀主王建初賜號廣德先生,又欲優於名秩,詢於故事,毛文錫獻言:唐武德初祁平定為金紫大夫,開元中尹惜居諫省,於是以為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延之玉局化,通正初遷戶部侍郎。衍襲位,尊為傳真天師,特進檢校太傅太子賓客兼崇文綰大學士。

歷史功績

杜光庭可謂唐末五代時期的高功大德,在僖宗朝即獲賜紫加官,曾被目為“扶宗 立教,海內 一人”的大人物。唐亡,杜光庭依仕前蜀,先後被王建、王衍父子賜號、封爵,甚至擔任各 種俗職。這些直接關係到對杜光庭的認識和了解,但今人對此辨析考證不足。?
①面對史 籍繁 復紛亂的記載,徵引稍有不當,便致矛盾、舛誤錯雜其間。本文即就此試作梳理考辨,願拋 引玉之磚,為杜光庭研究盡綿薄之力。? 唐代擔任俗職,獲賜紫衣、封爵的道士很多。
②杜光庭早年科舉失意,但天台山“奮然入道 ”?
③以後,便平步青雲,在僖宗朝獲得尊崇。對此,較確切的記載就是《歷代崇道記》文 後 杜光庭所署:“中和四年(884)十二月十五日上都太清宮文章應制弘教大師賜紫道士臣杜 光庭上進謹記”?
④這個記載應該是可信的,但當時杜光庭與僖宗具在成都,杜光庭獲贈 紫 服、弘教大師之師號等是在入蜀之前還是之後?《宣和書譜》卷五云:“棄儒衣冠入道,游 意澹漠……僖宗臨御,光庭始充麟德殿文章應制”;《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十云:“鄭 畋薦其文於朝,僖宗召見,賜以紫服象簡,充麟德殿文章應制”。從《宣和書譜》、《歷世 真仙體道通鑑》所載,杜光庭可能在僖宗踐祚初年(874即位)就辭吳進京,獲賜紫加官。
另外,《廣成集》收的多為杜光庭入蜀以後的表奏、青詞,但卻署:“上都太清宮內供奉應 制文章大德賜紫杜光庭撰”,這可能是出於尊唐之意,如果不是後人妄署,從中我們可以看 出,杜光庭還被授予“內供奉道士”。杜光庭《〈太上洞淵神咒經〉序》所署官階中也有“ 內殿供奉”,詳見下文。內供奉可以隨侍皇帝左右,能夠自由出入宮禁大內,地位相當顯赫 。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杜光庭早年在道教界的地位和威望。
杜光庭依仕前蜀以後,尊崇有加,但有關其加官進爵的記載較為混亂,就其獲贈師號、封爵 、擔任俗職的時間、品級和過程尚待澄清。考證杜光庭仕蜀經歷最重要也最可靠的文獻當是杜光庭的表奏文。據《蜀 杌》卷上,前蜀 天漢元年(917)蜀主“以廣成先生杜光庭為戶部侍郎”,為此杜光庭曾進《謝恩除戶部侍 郎兼加階爵表》: 臣某言,伏蒙恩敕,除授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廣成先生者⑤。 可見前蜀天漢元年(917),杜光庭任職事官戶部侍郎,除授散官光祿大夫、勛官上柱國, 封爵蔡國公。但賜號“廣成先生”卻不能籠統地認為也是這一年。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 八:(後梁乾化三年)丙子,蜀主以道士杜光庭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 廣成先生。光庭博學善屬文,蜀主重之,頗與議政事。根據《資治通鑑》這段記載,後人很容易把兩次加官進爵的品級和時間混淆。因為兩處記載 都提到“廣成先生”和“蔡國公”。按《資治通鑑》,“蔡國公”為後梁乾化三年(913) 封或不可信,因為從杜光庭《謝恩除戶部侍郎兼加階爵表》的題目可以看出,封爵也在謝恩 範圍,蔡國公當是前蜀天漢元年(917)封。 而賜號“廣成先生”在謝恩表題目中就沒有提 到,而且表文中尚云:況復啟運之初,垂裳之始,錫峒山之美號,加北省之華資。無以身諭國之談,上裨天庭;乏 造膝沃心之議,仰副宸衷。揣身世而榮顯居多,於爵位而貪饕已極,豈可重塵清級,更履殊 榮。 可見在“啟運之初,垂裳之始”,杜光庭就獲贈“峒山之美號”,加“北省之華資”。“峒 山之美號”典出《莊子·在宥》,該篇云:“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 於崆峒之山,故往而見之。”“峒山之美號”即指“廣成先生”;“北省華資”則指門下省中書省的官職,唐朝尚書省在中書、門下之南,又稱南省,門下省和中書省則合稱北省。 顯然杜光庭是延續舊說。再看上引《資治通鑑》,“蜀主以道士杜光庭為金紫光祿大夫、左 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這裡與唐有所區別,但這一點還不至於有什麼不同。可見杜光庭天漢元年(917)所說的“啟 運之初,垂裳之始,錫峒山之美號,加北省之華資”與《資治通鑑》後梁乾化三年(913) 所載是同一件事,只是《資治通鑑》雲“封蔡國公”當是前蜀天漢元年事。從中我們還可以 看出,前蜀天漢元年(917),杜光庭的官階品位較前蜀永平三年,也即後梁乾化三年(913 ),所任的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左諫議大夫有所上升,在王建統治後期受到極大尊崇 。 前蜀永平三年(913),太子元膺遭誅。此前杜光庭曾為之師。《新五代史》卷六十三云: 建以元膺年少任重,以記事戒之,令“一切學朕所為,則可以保國。”又命道士廣成先生杜 光庭為之師。
資治通鑑》後梁均王乾化三年(913): 蜀主命杜光庭選純靜有德者使侍東宮,光庭薦儒者許寂、徐簡夫,太子未嘗與之交言。為太子師,應有東宮官階,但杜光庭自己從未署過,顯然這與太子後來遭到誅殺有關。那么 杜光庭何時擔任太子師呢?前蜀武成二年(909)立王宗懿(後改稱元膺)為太子,王建尊號英武睿聖皇帝⑥,為王建加尊號,杜光庭特進《謝允上奏尊號表》⑦,由此,很 可能在這 一年杜光庭就任太子師,或出任前蜀其他官職。杜光庭何時以何種方式出仕,關係到後人對 其出處大節的評價,如後蜀何光遠《鑑戒錄》卷五《高尚士》云:“鄭(雲叟)則後唐三詔 不起,杜則王蜀九命不從,可謂高尚隱逸士。”另外杜光庭還曾有廣德先生的師號,也許是 在前蜀出仕以後獲贈,到永平三年(913)才改贈廣成先生。 後蜀何光遠《鑑戒錄》卷五云:“王蜀廣德杜先生光庭”;北宋僧文瑩《湘山野錄》卷下雲 :“蜀先主開(王)建初賜道士杜光庭為廣德先生、戶部侍郎、蔡國公”;南宋李石《續博 物志》卷二:“廣德先生杜光庭,處州人。”《鑑戒錄》、《湘山野錄》及《續博物志》皆 近俳諧之言,然亦非全無可取,尤其《鑑戒錄》,《通鑑考異》即屢用之,《全唐詩》、《 全五代詩》亦憑之得詩不少,何光遠又曾仕後蜀,所言往往可資考證。據此,王建初賜杜光 庭廣德先生應是可信的。元代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十也有記載,而且較為詳細 ,謂王建初賜號“廣德先生”,後“欲優於名秩”改為“廣成先生”。
關於杜光庭的官爵升遷變化,還有必要提及的是前蜀後主王衍時期。前蜀光天元年(918) 六月,王建卒,王衍嗣位,此後兩年內,杜光庭官爵沒有變化,作於前蜀乾德二年(920) 的《道德真經元德纂序》仍署:“乾德二年庚辰降聖節戊申日,廣成先生光祿大夫尚書戶部 侍郎上柱國蔡國公杜光庭序。”但乾德三年(921),光庭又獲賜“傳真天師”號,任崇真 館大學士?⑧,此外,杜光庭官階品位似乎還有升遷。《宣和書譜》卷五云: 傳授真大(天)師特進撿(檢)校太傅太子賓客兼崇文(真)館大學士行尚書戶部侍郎廣成 先生上柱國蔡國公。此時杜光庭的散官階品已由“光祿大夫”升至“特進”,另有檢校官“太傅太子賓客”。這 或許不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杜光庭《〈太上洞淵神咒經〉序》所署職銜與此略同,這篇序文 是杜光庭為刊刻太上洞淵神咒經》撰寫的⑨,序前署為: 唐引駕傳真天師特進檢校太傅光祿大夫行尚書戶部侍郎崇真館大學士上柱國彭城郡蔡國公弘 教大師金門羽客文章應制內殿供奉三教談論廣成先生食邑五千戶實封一千六百戶。
從所署師號、俗職、賜紫來看,既有僖宗朝的“弘教大師”“文章應制” “賜紫”、“內 殿供奉”,又有前蜀王建時的“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彭城郡蔡 國公”、“廣成先生”;還有後主王衍時的“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而“特進”也 當是後主王衍所授。前蜀王衍時期,杜光庭已經年邁,這種官階品位名號的堆積,若確實由 杜光庭自己簽署,多少帶有總結回顧的意味。但據《十國春秋》卷四十七所載,杜光庭接受 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以後,“未幾解官,隱青城山。” 前蜀鹹康元年(925)後主王衍 迎降,杜光庭解官退隱很可能在此之前,若此也算明智之舉。
①但王瑛先生的《杜光庭事跡考辨》一文,對此多有涉及,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幫助, 見《前後蜀的歷史與文化——前後蜀歷史與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巴蜀書社1994年。
王永平《唐代道士獲贈俗職、封爵及紫衣、師號考》對此有詳細考證,見《文獻》2000年 第3期,第67頁。
③《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40,見《道藏》第5冊,第330頁。
④見《道藏》第11冊,第7頁。
⑤杜光庭《廣成集》卷1,見《道藏》第11冊,第232頁。
⑥《新五代史》卷63、《資治通鑑》卷266均謂前蜀武成元年(908)立宗懿為 太子,《蜀杌》、《錦里耆舊傳》謂武成二年(909),這裡從武成二年 的說法。
⑦見王文才、王炎《蜀?杌校箋》第1卷《前蜀先主》,第93頁,巴蜀書社 1999年版。
⑧《蜀杌》卷上云:“(乾德三年)八月衍受道錄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 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
⑨序文後云:“今此重求敏手,再啟勝因,極雕刻之能,盡濡染之妙;冀施行之不泯,俾流 布以無遺。”

主要作品

杜光庭是晚唐五代知名的傳奇作家,代表作品有《虬髯客傳》、《維揚十友》、《姚氏三子》等。《虬髯客傳》講述唐開國名將李靖與楊素紅拂妓張氏的愛情傳奇,穿插他們與海外奇人虬髯客的奇緣。《姚氏三子》講唐御史姚氏的一子二甥讀書山中,遇織女、婺女、須女星降臨,委身下嫁,並讓孔子與姜尚教其文武技藝,後因泄密愚鈍如初。《維揚十友》講一老叟用千年人參向幫助他的維揚十友報恩之事。
杜光庭寫過兩首著名的寶塔詩《紀道德》和《懷古今》,堪稱代表作。
《紀道德》
道,德。
清虛,玄默。
生帝先,為聖則。
聽之不聞,摶之不得。
至德本無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慮,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鑄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東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體之者為四海之主,以身彎之者為萬夫之特。
有皓齒青娥者為伐命之斧,蘊奇謀廣智者為盜國之賊。
曾未若軒後順風兮清靜自化,曾未若皋陶邁種兮溫恭允塞。
故可以越圓清方濁兮不始不終,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國。
豈不聞乎天地於道德也無以清寧,豈不聞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繩墨。
語不云乎仲尼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所以垂萬古歷百王不敢離之於頃刻。
《懷古今》
古,今。
感事,傷心。
驚得喪,嘆浮沈。
風驅寒暑,川注光陰。
始炫朱顏麗,俄悲白髮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貴以難尋。
夸父興懷於落照,田文起怨於鳴琴。
雁足淒涼兮傳恨緒,鳳台寂寞兮有遺音。
朔漠幽囚兮天長地久,瀟湘隔別兮水闊煙深。
誰能絕聖韜賢餐芝餌術,誰能含光遁世鍊石燒金。
君不見屈大夫紉蘭而發諫,君不見賈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見四皓避秦峨峨戀商嶺,君不見二疏辭漢飄飄歸故林
胡為乎冒進貪名踐危途與傾轍,胡為乎怙權恃寵顧華飾與雕簪。
吾所以思抗跡忘機用虛無為師範,吾所以思去奢滅欲保道德為規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