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

2006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以建城〔2006〕101號印發修訂後的《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該《辦法》分獎項的設立、評選對象、申報條件、申報程式、評選程式、有關事宜6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
  • 時間:2006年4月29日
  • 印發:建城〔2006〕101號
  • 定量指標: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25m2
基本信息,評選辦法,指標體系,主題內容,

基本信息

關於修訂《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的通知
建城[2006]101號
各省、自治區建設廳,直轄市建委及有關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局:
中國人居環境獎”設立以來,在改善我國城鄉人居環境、指導城市健康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原《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建城[2002]127號)中的部分內容和指標已不適應於當前城鄉建設工作。
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規範“中國人居環境獎”的申報和評選工作,我部對《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進行了修訂,現予印發,請在組織申報時遵照執行。《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建城[2002]127號)同時廢止。
附屬檔案:1.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
2.中國人居環境獎參考指標體系
3.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評選主題及內容
4.中國人居環境獎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
5.中國人居環境獎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申報表
二00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評選辦法

中國人居環境獎申報和評選辦法
一、獎項的設立
為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充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表彰在構建和諧社會、改善城鎮人居環境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城鎮、單位和個人,建設部決定設立“中國人居環境獎”(含“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人居環境獎”綜合反映城鎮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的總體成就。“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反映獲獎者在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工作中某個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評選對象
“中國人居環境獎”的評選對象是城鎮政府。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的評選對象是:
1、城鎮政府或政府部門;
2、企事業單位;
3、社會團體;
4、項目;
5、個人。
三、申報條件
(一)城鎮政府或政府部門
積極制定改善城鎮人居環境,促進城鎮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方面的政策、法規,並取得實施效果;組織改善城鎮人居環境的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實施;重視對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建設的投入;有效領導和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工作;在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的建築節能檢查中沒有被通報批評;不存在拖欠工程款或農民工工資以及因拆遷引起大量民眾上訪事件等問題。
(二)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為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積極從事和廣泛參與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工作。有效動員和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改善城鎮人居環境工作。
(三)項目
能夠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有效利用資源;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成效顯著,並具有推廣價值,或能給予其他地區以有益啟迪的住區發展、城鎮基礎設施和環境設施建設、城鎮污染治理等項目;不存在拖欠工程款或農民工工資以及因拆遷引起大量民眾上訪事件等問題。
(四)個人
熱心改善人居環境的社會公益事業,在改善人居環境領域積極進行宣傳、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或有重要理論成果、科研成果,貢獻突出、成效顯著。
四、申報程式
(一)申報受理和管理機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地區的申報組織和推薦工作;建設部負責全國申報受理工作,具體工作由中國人居環境獎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人居獎辦公室”)負責。人居獎辦公室設在建設部城市建設司。
(二)申報方式
採取自願申報和推薦相結合的方式。自願申報由申報單位提出申請。人居獎辦公室根據需要也可直接推薦備選項目。
(三)申報材料
1、申報表;
2、文字材料,包括3000字的申報內容介紹;
3、照片或圖片資料;
4、長度不超過10分鐘的音像資料。
(四)報送程式
1、申報單位通過網路傳送申報資料(文字材料以WORD格式、圖片以JPG或JPEG格式上傳,音像資料以光碟形式郵寄到人居獎辦公室,由工作人員負責錄入資料庫);
2、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本地區申報的項目進行審批,並出具推薦意見;
3、為便於工作銜接,各地報送有關材料,申報表以書面形式、文字材料以軟碟形式、圖片資料和音像資料分別以光碟的形式上報,一式三份報人居獎辦公室。
(五)申報時間
每年的7月31日為人居獎辦公室接受申報材料的截止時間。
(六)採用網上申報的辦法另行通知
五、評選程式
(一)建立專家評選委員會專家備選名錄,根據每年申報項目的情況組成專家評審組;
(二)人居獎辦公室對各地的申報項目進行資格預審
(三)人居獎辦公室組織對申報“中國人居環境獎”的城鎮進行現場考察;
對申報“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的評選對象,人居獎辦公室將根據需要、有選擇地組織現場考察,《考察報告》將作為評選依據提交專家評審組;
(四)專家評審組根據《中國人居環境獎評選參考指標體系》、《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評選主題及內容》,對人居獎辦公室提交的預審合格的評選對象進行正式評選;
(五)專家評審組的評選結果,經中國人居環境獎工作領導小組審查批准後,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獎”或“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由建設部公布;
(六)人居獎辦公室從已授予的“中國人居環境獎”或“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提出推薦申報“聯合國人居獎”和“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的名單,報經中國人居環境獎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同意後,由建設部負責組織申報材料並向聯合國人居署報送。
六、有關事宜
(一)為了保證“中國人居環境獎”評選工作的規範性和權威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宜再設立省一級的“人居環境獎”。
(二)建立“中國人居環境獎”預備名單制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可將當地準備申報“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的項目(包括計畫項目、在建項目、已建成項目)列出預備名單,並加強對這些項目的指導,提高項目的質量和示範性。“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預備項目可以隨時從網上傳送材料,正式的申報項目原則上應從預備名單的竣工項目中推薦。
(三)建設部對已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獎”的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的項目進行動態監督。對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的城市每三年複查一次;對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的項目每五年複查一次。
(四)聯繫方式
聯繫人: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方傑義、徐春波

指標體系

中國人居環境獎參考指標體系
一、定量指標
1、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25m2
2、城市規劃建成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00人
3、城鎮最低收入家庭每戶人均住宅建築面積:≥8m2
4、城市燃氣普及率:≥95%
5、集中供熱普及率:≥65%
6、城市供水普及率:≥98.5%
7、城市污水處理率:≥70%
8、城市污水處理再生利用率:≥20%
9、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1.5m2
10、以步行、腳踏車和乘坐公共汽車出行的居民比率≥55%
11、城市規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
城市規劃建成區綠地率:≥35%
12、城市規劃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m2
城市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m2
1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65%
14、城市規劃建城區內符合節能設計標準的建築面積比例
(2006年)
北方地區城市:≥30%
過渡地區城市:≥25%
南方地區城市:≥20%
(今後每年此指標提高2~5個百分點)
1、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已依法編制、審批並公布,各層次城市規劃的編制符合《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和相關規範要求;
2、基本建立城鄉統籌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3、規劃區內各項建設實施統一管理,嚴格執行“一書兩證”制度。嚴格依法管理土地,合理安排對土地使用。對違反《城市規劃法》和《土地管理法》的各類案件及時查處;
4、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合理,市政公用設施日趨完善;
5、建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應急系統,保證城市用水有效供給,供水水質達到國家規定標準。配套建設城市排水設施,切實發揮其排澇和保護水環境質量的作用,城市污水處理廠負荷率達到國家有關規定;
6、建立城市燃氣安全保障及應急系統,保障安全供氣;
7、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有完善的城市路網結構及功能完善、狀況良好的公共運輸基礎設施。大城市應在城市主幹道上設定公共運輸專用道(路)和優先通行信號系統;
8、積極推廣城市綠色照明;
9、建設(城建)檔案(特別是地下管線檔案、基礎設施檔案、房屋產權產籍檔案)收集齊全完整,管理科學規範;
10、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交易規則健全,增量市場、存量市場、租賃市場體系健全,住宅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價格基本穩定;
11、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
12、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規範,近兩年未發生拆遷惡性事件;
13、新建住宅小區全部實行了物業管理,絕大多數的舊住宅小區經過整治後實施了物業管理;
14、已編制完成城市空氣污染的控制性規劃,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減少大氣污染,建立空氣品質日報制度,城市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採取有效的降噪措施,治理城市噪聲污染
15、有效地控制城市污水排放量,並實行達標排放,規劃區內的河、湖、渠已全面整治改造,水體環境質量達到相關標準;
16、實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綜合利用,基本實現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全面實施污水處理收費和垃圾處理收費政策,並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費標準,運行資金解決較好;
17、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的措施切實可行;
18、建立健全保護監管機制,各類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完好;
19、依法行政,城市規劃、建設、監管法規、制度健全,體系完善;
20、市民廣泛參與城市規劃、發展的重大決策,社區內生活、文化、衛生、教育等各類設施配套齊全,社區治安綜合治理情況良好,社區公益性活動開展較好;
21、綜合防災管理機制健全,城市防災減災工作成效顯著;
22、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村鎮建設規劃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村莊整治富有成效,村容村貌整潔、農民的居住條件良好;
23、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城鄉結合部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整體狀況良好,已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統一管理;
24、建立有效的建築節能監管體系,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工作有實質性進展,建立建築能耗統計報告、公告制度;
25、積極開展改善人居環境的宣傳教育和科技創新工作。
三、相關條件
1、已被命名為“節水型城市”;
2、已獲得“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稱號;
3、已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主題內容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評選主題及內容
主題1:居民住房狀況的改善
建立了完善的住房供應體系;
停止了住房實物分配,全面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
有效啟動了廉租住房
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
房地產市場活躍、交易規則健全,增量市場、存量市場、租賃市場體系健全,住宅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價格基本穩定;
住房二級市場和租賃市場得到有效啟動;
商品房空置量處於合理的區間;
住宅建設廣泛採用無障礙節能設計,注重養老設施建設,有效改善殘疾人、老年人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
房屋產權、產籍檔案管理科學規範;
房地產交易、產權登記程式合理、服務規範;
市場規則比較健全。
主題2:住宅科技研究及成果轉化
編制完成住宅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引進和開發關鍵技術,促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的發展;
積極推行康居示範工程,引導住宅規劃設計質量的提高和新技術、新材料的套用;
推廣套用先進的結構建造技術,增進居住功能;
積極推廣套用新材料、新產品、新設備,促進住宅整體技術的進步;
注重住宅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技術突破;
在住宅技術集成、技術整合方面成績突出;
在推進住宅標準化工作、實施工業化成套技術方面有傑出貢獻;
住宅部品生產、運行和流通體制方面,努力實現通用化、系列化、標準化,改善部品質量。
主題3:社區公共管理與服務
新建住宅小區全部實行了物業管理,絕大多數的舊住宅小區經過整治後實施了物業管理;
社區內生活、文化、衛生、教育等各類設施配套齊全,經常性民眾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
社區居民團結互助、文明居住,重視開展社區的公益活動;
社區社會穩定,治安情況良好,各類矛盾得到有效的協調和化解;
重視失業或下崗人員的就業安排,社區里沒有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殘人員及其子女得到有效的接濟;
婦女的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保護,婦女參與社區的公共服務及管理的程度較高;
社區有居民參與公共決策的正式程式,並得到認真實施;
重視社區之間的協作與交流。
主題4:減少空氣污染
加強城市燃氣設施建設,調整、最佳化能源結構,減少城市煤煙污染,基本實現集中管道輸配燃氣;
三北地區城市積極發展集中供熱,逐步實行用熱商品化、貨幣化,努力提高城市集中供熱水平和熱能利用效率;
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城市工業廢氣和機動車尾氣的治理;
城市內的建築施工場地有防止揚塵的措施;
建立城市空氣品質日報制度;
城市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主題5:水環境治理
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建有較為科學、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
重視城市污水綜合防治技術的套用,有效控制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實行達標排放;
加大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明顯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廠負荷率達到國家有關規定;
全面實行污水處理收費政策,並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費標準,運行資金解決較好;
規劃區內的河、湖、渠已全面整治改造;
水體沿岸綠化良好、具有特色,已形成綠化景觀。
主題6: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積極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回收利用,促進城市生活垃圾的減量化;
積極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綜合利用技術的套用,重視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過程中的可燃氣體、有機肥料和熱能等資源性產品的合理利用,促進城市生活垃圾的資源化;
認真落實國家關於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染防治的技術政策,科學、合理地選擇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不斷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水平;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項目的建設和運行,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城市生活垃圾經處理後達到無害化標準;
全面實施垃圾處理收費政策,並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費標準,運行資金解決較好。
主題7: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完善城市各類用水的區別水價和超額累進加價收費制度,有效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最佳化配置;
加強城市供水設施建設,保證城市用水有效供給
重視城市水源地保護,建立水源地水質報告制度;
重視城市供水管網的技術改造,有效降低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
大力開發污水回用技術,促進污水資源化利用;
開展計畫用水和節約用水工作,積極創建“節水型城市”並已被命名。
主題8:風景名勝資源的保護和管理
認真貫徹執行“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
已完成風景名勝區規劃的編制,並按程式經過批准。嚴格按照風景名勝區規劃實施建設管理;

嚴格執行《風景名勝區建設管理規定》,風景名勝區內的各項建設項目,其建設選址按規定經過審批;
風景名勝區內沒有破壞自然、人文景觀,違章建築,亂砍樹木,捕獵動物等行為發生;
古建築、古樹名木保存完好;
風景名勝區內有嚴格的消防管理制度並得到認真地執行;
風景名勝區內的生態、生物多樣性得到了切實有效地保護。
主題9: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制定了相關的法規或規章,以及相應的保護措施和政策;
已編制有關的保護規劃,並按規定的程式依法批准實施;
保留了真實的歷史遺存,有較完整的歷史風貌,並在保護規劃中劃定了保護範圍;
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狀況良好,未列入保護等級的歷史建築也得到妥善保護;
注重對地方傳統特色文化進行保護,包括地方戲劇、傳統工藝、飲食、民俗等;
對於具有旅遊價值的保護區,制定了相應的遊客管理措施,並注意避免由旅遊引發的對居(村)民傳統生活方式產生的不良影響;
建立有規範的保護管理檔案。
主題10:城市防災與減災
城市各項建設嚴格執行國家的強制性規範
完成對城市險情和易受傷害程度的評價,根據實情制定以社區為重點的、系統的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和實施細則,並認真執行;
建立早期災情警報系統,及時向居民發布災情警告;
建立建設(城建)檔案(特別是地下管線和重大工程檔案)信息管理系統,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地下管線事故明顯減少,搶修救險能力顯著提高;
劃分各主要職能部門和行為主體在防災減災方面的職責,有完整的危機處理程式和對策;
做好城市防災減災的宣傳工作,提高城市居民(特別是老弱病殘人員)和各有關方面的防災減災意識,確保居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重視城市之間防災減災方面的協作和交流。
主題11:災後重建工作
城市政府對災後重建工作制定了近期規劃和長遠目標,從資金的籌集、人力的動員到重建工作的開展,都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計畫。
政府各部門要明確界定各自的職責,相互配合,爭取同所有社會團體、民間組織進行廣泛合作,支持各種參加救濟、恢復和重建的活動,使重建恢復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把受災的損失降到最低。
在災後重建的工作中要重點考慮老人、婦女和兒童的需要,鼓勵婦女積極參與災害的規劃和管理工作。
住宅、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及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
主題12:小城鎮建設
城鎮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已按法定的程式、許可權審查批准並公布;
鎮規劃範圍內的各項建設嚴格執行“一書兩證”制度;
對周邊農村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強,公共服務覆蓋鎮域農村和農民,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範圍較大,對農民和非農產業集聚具有較強的吸納力;
鎮區綠化狀況良好,主要街道和河、渠兩岸植被豐富,鎮域內各類古樹名木保存完好;
城鎮供水設施良好能滿足需要,水質綜合合格率優良;
鎮區能源結構合理,燃氣普及率較高;
鎮區主次幹道路面鋪裝達到較高水平,路燈等設施齊全有效;
鎮區主次幹道、公共場所和集中居住區有地下管渠排水設施,實行雨污分流
鎮區污水經過處理和綜合利用,符合國家規定標準,不污染水體;
工業廢水進行處理,達到排放標準;
鎮區防洪、排澇、消防等各類防災設施符合標準、安全完好。
重視鎮區住宅小區的設施配套和環境改善;
城鎮建設檔案完整、準確、系統,管理科學規範;
鎮區基本實現平均每戶擁有一套功能相對齊全、綜合質量較高的住宅;
重視鎮容鎮貌管理,成效顯著;
垃圾站點分布適宜,設施完好;
鎮區公廁布局合理、管理規範、衛生狀況良好;
鎮區糞便、垃圾得到無害化處理,無露天堆放。
主題13: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
有科學的公共運輸規劃、合理的城市公共運輸體系和完善的法規體系;
規劃調控作用發揮得好,組織實施措施有力。有完善的城市路網結構及公共運輸基礎設施,城市道路通行能力高;
公共運輸運營結構合理;
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在城市主幹道上科學設定公交優先專用道(路)和優先通行信號系統,形成覆蓋整個城市的公共運輸快速網路,提高公共運輸車輛的運行速度和準點率;
建立先進、高效的城市公共運輸指揮系統;
公共運輸投資經營市場規範有序,管理法規健全;
建立城市公共運輸市場的監管體系,確保公共運輸安全、正常運行,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對公共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車輛和設施裝備的配置、更新給予必要資金和政策扶持。對公共運輸實行規範的經濟補貼、補償政策。加大對公共運輸行業的科研投入,積極推廣套用先進科技成果,提高公共運輸營運組織和管理水平。
主題14:生態保護及城市綠化建設
重視對行政區域內森林、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和生態脆弱區等特殊生態系統的保護,並將其列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中;
重視城市在周邊地區植樹造林等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工作;大力推進城郊綠化,在城市周圍、城市功能分區的交界處建設綠化隔離帶;
認真實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嚴格實行城市綠線管制制度;
重視城市中心區綠化建設,努力提高城市綠化水平;
城市道路綠化情況良好;
城市公園綠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勻,公園設計突出植物景觀,綠化面積符合標準,綠化種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維護管理良好;
城市綠化建設因地制宜,積極培育區域性的鄉土樹種、草種,加快新品種的研究和引種馴化,豐富植物物種;
城市廣場以植物造景為主,喬、灌、花、草有機結合;
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法規健全,古樹名木保護建檔立卡,責任落實,措施有力;
重視庭院綠化美化,城市全民義務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高;
新建居住小區和改造舊居住區重視綠化建設,小區綠化符合標準。
主題15:通過宣傳、科普教育和科研成果促進人居環境改善
熱心從事改善人居環境的社會公益事業,在改善人居環境領域積極進行宣傳、科普教育工作,貢獻突出、成效顯著。
長期致力於改善人居環境的科研工作,其研究理論成果、科研成果,被證明確實有效,並已廣泛傳播,對人居環境的改善做出突出貢獻。
主題16:推行建築節能,建設節約型城鎮
做好城鄉規劃的編制和修訂;
積極落實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築節能,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的要求,積極出台相關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節能技術標準,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監管體系,積極開展建築節能宣傳培訓;
推動節水型城市建設,推進城市節水工作;
積極推進原材料節約和綠色建材的套用;
強化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
可再生能源在建築(小區)中得到規模化套用。
主題17:村莊整治
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安居樂業,村容村貌整潔優美,富有傳統文化和鄉土特色;
村內道路通暢硬化,飲用水質安全衛生,排水溝渠順通實用,垃圾收集轉運有序,新舊水塘潔淨自然,廁所糞坑衛生無害,村民住房安全適用,環境污染得到控制,基層組織和村民活動場所配套。
整治後的村莊公共設施管理制度完善有效,村規民約健全,管理民主公開,各類公共設施運行與維護正常,具備持續發揮效益的能力。
村民具有參與村莊人居環境建設管理事務的責任意識,已初步具有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和風尚,相應的村民自主參與渠道明確,村集體和村民的責任清晰。
主題18:城市管理與市容環境治理建設
加強政府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城市管理工作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程式化;
城市管理工作達到全行業覆蓋、全社會管理和全過程控制;
建立統一的城市管理服務熱線,隨時受理公眾對城市管理問題的舉報,城市管理監督和處置的各項制度健全;
積極推進數位化城市管理體制,管理運行模式建設、系統建設和數據平台建設符合各項標準;
建立了目標明確、責權分明、關係協調、執法文明的城市管理執法工作機制;
對城鄉結合部、“城中村”等城市管理難點實行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