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乘寺

上乘寺

上乘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南部縣東壩鎮,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始建年代可能為三國或晉初,現存建築為明代所建,原有四大重殿,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宏殿、觀音殿,現只存前三重殿,最後一重殿已經蕩然無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乘寺
  • 外文名稱:Shangcheng Temple
  • 地理位置:四川省南部縣東壩鎮上乘寺村定覺山下鳳凰嘴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0畝
  • 開放時間:24小時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法宏殿、天王殿
寺廟歷史,始建年代,唐宋,元朝,明朝,清朝,民國,現代,位置,建設年代,主要建築,建築風格,寺內碑刻,名稱由來,詠贊詩文,寺內文物,寺廟影響,地圖信息,

寺廟歷史

始建年代

據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復古補修上乘寺功德碑》中云:“定覺山上乘寺,古名剎也。歷代相傳,前朝譙大人(三國時譙周)之俗產,義官周尚澄置買而建佛殿焉。迄今楊御史(楊瞻)之吟詠,童主簿(童福)之讚詞,知襄日之丹墀階砌必殿宇同輝。”證其大約始建於晉初。

唐宋

唐宋年間屢毀屢建。

元朝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當地居士祖智等人捐資重建,規模宏偉,香火鼎盛。寺廟占地20畝,依山勢而建有天王殿、大雄殿、法宏殿、觀音殿四重大殿,並建有鐘鼓二樓,僧舍及客寮二十餘間。此地是順慶至保寧府的交通要道,來往官員與文人學士每在此駐足停留,題詩甚多。

明朝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秋,該寺住持僧月江,重修上乘寺竣工,諸山住持齊來祝頌,盛況空前,鐫有《南隆眾僧碑銘》,碑中一詩云:“深山名寺釋氏宮,簾卷蒲團繞暮霞。段段是非流海逝,般般榮辱遠天涯。終年世歷來泉石,梅謝梅開又歲華。”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春,川北分巡楊瞻留宿於此,遍觀殿宇雄偉,廊舍宏敞,乃發公帑在觀音殿側隙他,增建一座虛白堂,曾作《上乘古寺虛白堂》詩云:“圖畫天開巨壑前,四圍花卉四時鮮。嶙峋頂上雲環繞,松柏枝頭藤倒懸。怪石噴泉常滴瀝,老猿引子自周旋。山僧拾取袈裟曬,卻怪夕陽又下川。”

清朝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該寺住持度牒僧淨聰(號惠伯)與繼任住持智善(號雲祥)又將寺廟修葺一新,鐫碑記載。

民國

民國初期,上乘寺仍有廟田數百畝,十六年(1927年),駐軍借修“潼保馬路”強令賣掉畝產,迫使僧眾離寺。

現代

解放後,寺廟歸公,闢為國小堂。“文革”毀廟,僅存明代所建的大雄寶殿和法宏殿。2002年學校遷建他處,次年批准開放,新建一樓一底住房十餘間,聘釋續度(俗名杜君南,劍閣白龍鄉人)為住持,直至今日。

位置

南部縣城南行三十餘公里,下瀠盤公路,左上林間小道,行百餘米,只見綠蔭叢中聳立著兩幢古建築,這便是千年古剎——上乘寺。上乘寺座落在東壩鎮上乘寺村定覺山下鳳凰嘴,地處原順慶府保寧府的交通要道上,四周竹木環合,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這裡曾經規模宏大,香火鼎盛,名聞遐邇。

建設年代

上乘寺的始建年代已無確切文字可考。但據《南部縣誌》記載,明嘉靖壬寅年(1542年)川北道台楊瞻過此曾題詩:“樑上標題有宋年……”,此詩碑文現已發現並立於中殿側,由此可以確認,宋代以前就有上乘寺存在。近年,在上乘寺大雄寶殿覆瓦中發現刻有元代“至元”,明代“天順”、“成化”等年號的青瓦,法宏殿中梁也發現明弘治題記。因此,上乘寺現存建築當屬明代維修或重建,遺憾的是,大雄寶殿樑上的墨書題記於文革中被鏟掉或墨塗。據當地人易圖勇等人介紹,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當時的大隊支部書記組織人拆下大雄寶殿右稍間二梁,給大隊國小做桌凳,掃去灰塵後,發現“譙周捐資佰金”和其它一些捐資者姓名、數額等,其中“譙周”二字特別大,字徑約15厘米,村民易圖勇父子、當時村國小兩位老師木匠等均親眼目睹。而譙周正是蜀漢巴西郡西充國縣人,上乘寺現存碑刻也提到“三國譙大人”。據此,上乘寺的始建年代就有可能上推至三國或晉初,比宋代則提前了約八百年。

主要建築

據當地老人易勝坤、楊吉榮等回憶,上乘寺占地很廣,“民國初年,上乘寺、曉霞觀都擁有田產數百畝”(見《南部縣誌》),原建規模宏大。整個建築依山勢而行,寺分四重,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從山嘴石梯拾級而上,迎面首先是山門,門內右側便是“迎神殿”。向上依次有四重大殿:第一重為“天王殿”,又名“靈祖殿”,內塑四大天王;第二重為“大雄寶殿”,內塑佛祖十八羅漢以及二十四諸天神像,一二重殿之間即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相連線的兩廂,左為萬年台,右為“瘟豬殿”;第三重為“法宏殿”,二三重殿之間即大雄寶殿和法宏殿相連線的兩廂,左為鐘樓,右為鼓樓;第四重殿為觀音殿,三四重殿之間由廂房連線,內住寺僧,兩邊各有一個小側門供出入。四重殿後接山樑,梁高山陡,無路可攀。
沿山門拾級而上,進入第一重殿天王殿,天王殿畫棟雕梁飛閣流丹,由於陸續的修繕,顯得十分華麗富貴。天王殿後有一塊狹長空地,在天王殿的中軸線上,有第二重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明代建築,青瓦紅牆,斑駁陸離,飛檐斗拱,造型獨特,歷經千年風雨,仍舊庄重敦厚。大雄寶殿後為法宏殿,法宏殿原為七間,現僅存四間,為雍正年間重建的建築。第四重殿為觀音殿,但早已蕩然無存。在主殿前後相連的廂房鐘樓鼓樓和僧人住房也早已損毀,現為後人新建建築。

建築風格

上乘寺歷經千年,多次損毀,多次維修,特別是“文革”期間破壞尤甚,現僅存大雄寶殿和法宏殿。大雄寶殿五開間,通面闊23.05米,進深三間14.2米,為十架椽栿屋前後乳伏剳牽用五柱的大木作疊梁房建,屋頂脊飾已於“文革”中全部損毀。此殿最具特色的是它中心間的斗拱,採用錯交法,密密排列著的櫨斗斗角正向屋前,櫨斗上交叉之十字拱成45°出跳,拱上再置對角正向之互動斗,上再置瓜子拱,以上前後均出四跳以承托撩檐枋。橫列的左右斗拱自然地連線成片,使之圖案化,它的作用僅僅是裝飾,在古房建力學上沒有起到實際乘力作用。因此,這種斗拱建造格調極為少見,它有別於常見的明清木結構建築中的其他斗拱,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法宏殿現存四開間,通面闊17.2米,進深11.94米,為九架椽栿屋後乳栿剳牽用五柱的抬梁房建。

寺內碑刻

上乘寺還保存有近十塊碑刻,從明正德嘉靖到清乾隆嘉慶等各個時期。其中重要的有明楊瞻題《虛白堂銘》:“南部縣東六十里許有上乘寺,在諸山環圍之中,一峰迥出,松柏蓊鬱,寺占峰之腹,腹下一井,僅數尺,古名剎也。”《石功碑記》云:“……定覺山上乘寺,古名剎也,歷代相傳前朝譙大人俗產,義官周尚澄置買以建佛殿焉”。另一上部已殘缺的碑刻云:“......之雲峰,水名小溪,蕩蕩乎若蓬萊之海島;兼之茂林修竹,足以聳人觀瞻.....乃三國譙大人之業耳,明尚澄老祖置買以建......修補,志士栽培,功載碑梁,無容屢述,故往來名公巨鄉莫不題詩讚美”。由此可知,上乘寺乃深山名剎,歷代來此的文人墨客無不題詩詠贊;更具價值的是一碑提到“前朝譙大人之俗產”,另一碑提到“三國譙大人之業耳”,這對我們考證譙周籍貫也是一個有力的佐證。另外還有《題虛白堂碑記》、《南隆眾信碑記》等。這些碑刻鐫刻精湛,風格各異,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名稱由來

佛教認為:解釋道義深淺的等級為“乘”;開一切智,盡未來眾生化益之教為大乘上乘即大乘,故名上乘寺。

詠贊詩文

歷代名士多有詠贊上乘寺,楊瞻尤多,達十餘首。楊瞻字舜原,山西蒲板人,進士,嘉靖時任四川按察司僉事,善書法,工詩文,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十二年兩次駐足上乘寺並題詩,現摘錄其一:
上乘古寺虛白堂
圖畫天開巨壑前,
四圍花卉四時鮮。
嶙峋頂上雲環繞,
松柏枝頭藤倒懸。
怪石噴泉常滴瀝,
老猿引子自周旋。
山僧恰取袈裟曬,
卻怪夕陽又下川。
李璣南部人,明弘治進士,官河南監察御史,兼陝西軍門四川鹽務,其詠上乘寺詩曰:
春日朝天發去舟,偶思舊賞白沙頭。
老僧梵引升重宇,古剎泓纏合巨流。
記得十年投宿喜,卻成今日別離愁。
吾儕且借茶房飲,相約杯中上帝州

寺內文物

上乘寺大雄寶殿正中一古井,當地村民疑為地穴,視之甚為神秘,巨石覆蓋,無人得知究竟。楊瞻在《虛白堂》中曾提到,“寺占峰之腹,腹下一井,僅數尺。”此井是否為彼井還有待考證。殿前兩座古石香爐當屬明朝之物,一香爐為長方形,長約1米,寬約0.6米,下飾雲紋;另一香爐為圓形,下設一座,座上鐫刻有佛像、雲、龍等紋飾,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寺廟影響

上乘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曾經晨鐘暮鼓,香菸裊裊,朝者如織,在整個川東北地區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上乘寺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高超的建築藝術、鐫刻精湛的碑刻、名士詠贊之詩歌、神秘的古井、譙周的傳說等,這些都為發展旅遊具有積極的意義。

地圖信息

地址:順南路東1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