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鳥

駝鳥

鴕鳥是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 ,特徵為脖子長而無毛、頭小、腳有二趾。是世界上存活著的最大的鳥。

現代鳥類中最大的鳥,高可達3米,頸長,頭小,脖子長裸,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飛,腿長,腳有力,善於行走和奔跑。雌鳥灰褐色,雄鳥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生活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鴕鳥
  • 拉丁學名:Struthio camel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鴕鳥目 
  • :鴕鳥科
  • :鴕鳥屬
形態特徵,總體外貌,身體構造,生活習性,生長繁殖,物種分類,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總體外貌

鴕鳥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几乎占身體長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
駝鳥駝鳥

身體構造

黑毛的雄鴕鳥是現今所存最大的鳥類,成熟的雄鳥(Adult cock)體高1.75~2.75公尺,體重60~160公斤。
頭(Head)小,寬而扁平,頸(Neck)長而靈活,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Thighs)通常呈淡粉紅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為扁圓狀;眼(Eyes)大,繼承鳥類特徵,其視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elashes)。
後肢甚粗大,只有兩趾(Toes)(第Ⅲ、Ⅳ趾),與一般鳥類有三~四趾不同,是鳥類中趾數最少者,內趾(第Ⅲ趾)較大,具有堅硬的爪(Claw),外趾則無爪。後肢強而有力,除用於疾跑外,還可向前踢用以攻擊。
翼(Wings)相當大,但不能飛翔,主要是因為胸骨(Sternum b.)扁平,不具龍骨(Keel b.)突起,鎖骨(Clavicle b.)退化,且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毛蓬鬆而不發達,缺少分化,羽枝上無小鉤(Barbs),因而不形成羽片,顯然,這樣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溫。
雄性成鳥全身大多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為白色,且呈美麗的波浪狀;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襯托著黑色的羽毛,讓雄鳥在白天時格外顯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來求偶。
駝鳥駝鳥
雌性(Hens)毛色大致與雄鳥相似,只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鳥那麼艷麗。幼鳥(Chicks)羽色棕灰斑駁,須經數次換羽,至兩歲時才能達到成鳥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為了便於偽裝。兩性幼雛長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輕的鴕鳥也相差很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從外貌分辨雌雄,只能從性器官去區別。
鴕鳥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鴕鳥具交配器,在交配季節,成熟雄鳥的睪丸(Testis)有人的拳頭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會萎縮,直到下一個繁殖季才又會膨大。
鴕鳥之骨盆為封閉形,左右恥骨(Pubis b.)在中線形成瘉合。值得注意的是,鴕鳥的排尿和排糞是分開的,這與其他鳥類不同。卵大,顏色似鴨蛋,蛋長15~20公分,重達1400克,是鳥蛋中最大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人工孵化溫度36.5度,濕度45%左右。

生活習性

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實來不及逃跑,會把頭頸埋進沙里,偽裝成岩石或灌木叢。若被逼於絕境,腳踢對手。
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隻雌鳥,發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羽毛裝飾頭盔。鴕鳥皮可制柔軟、細緻的皮革。因此在南非、美國南部、澳大利亞等地建立了鴕鳥養殖場,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行業衰退。鴕鳥經訓練後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對豢養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徵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只是鴕鳥的亞種。
鴕鳥化石發現於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
駝鳥駝鳥
繁殖期旱季,有求偶爭鬥,雄性具求偶炫耀,雌性以沙地掘淺坑為巢,每產10~13卵,孵化期約42天,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60年。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生長繁殖

鴕鳥的繁殖季節為3-9月,有時幾隻雌性鴕鳥的卵產在一起,孵化時雄性夜間,雌性白天輪流值班。卵很大,承受能力很強。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隻鴕鳥匯聚成一群活動。它們還常用沙土和礫石將蛋覆蓋,以保持一定溫度。在孵化末期,親鳥會將一些蛋推滾到窩邊緣,有利於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雛鳥很快就能隨親鳥四處遊蕩。

物種分類

鴕鳥(Ostrich)為鴕形目(Struthioniformes)的總稱,屬於今鳥亞綱(Neornithes)中的平胸總目(Ratitae,又稱為古頜總目(Palaeognathae));平胸總目除了鴕形目之外,還有美洲鴕鳥目(或鶆目(Rheiformes))、澳洲鴕鳥目(或食火雞目(Casuariiformes))以及無翼鳥目(Apterygiformes),均屬於無飛行能力的鳥類。
鴕鳥因受地理隔絕而形成六種可加以區別的品系:
草原上的雄鴕鳥S. c. camelus,北非鴕鳥(North Africa ostrich),是現存數量最多的種類,最早被發現於北非 撒哈拉沙漠南部,但目前在原產地已絕跡,其棲息地及數量仍在減少中。雄體頭冠具有一裸露的頭蓋,為北非鴕鳥與馬賽種(S. c. massaicus)最大的區分。
S. c. spatzi,Stresemann,在西元1926年在Rio de Oro這本書中被描述,它的分類依據在於其蛋特小與蛋殼結構的不同,目前可能已滅絕。
S. c. syriacus,阿拉伯鴕鳥(Arabian ostrich),Rothschild,分布於敘利亞與阿拉伯的沙漠中,是分布最北的駝鳥。此品種曾是為數最多的種類,但已經於西元1941年絕種。
S. c. molybdophanes,藍頸鴕鳥、索馬利鴕鳥(Somali ostrich),Reichenow,分布在位於坦納河(the Tana River)的Somaliland及Gallaland。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泛藍的灰色,頸部有銀灰色的毛覆蓋,在頸背基部的羽毛呈白色,背部則為黑色,具有微紅色的光輝;喙暗紅色,頂端為黃色;頭頂為暗黃色堅硬的平板結構;小腿前側為暗紅色或橙紅色,在接近腳趾處則為黃色。
駝鳥駝鳥
S. c. massaicus,馬賽鴕鳥(Masai ostrich),Neumann,分布於肯亞(Kenya)與坦乾伊喀(Tanganyika)東部。雄成體與非洲鴕鳥(S. c. camelus)相似,但雄體不具裸露的頭蓋;此種與索馬利種異於其他品種的特徵在於蛋呈深紫色,具有微小的孔。
S. c. australia,南非鴕鳥(South Africa ostrich),Gurney,分布於南非的Cunene River和Zambesi River以南。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鉛灰色,有細毛覆蓋,雄體亦不具裸露的頭蓋;喙灰黑色,上顎基部及邊緣呈暗紅色,繁殖季節則顏色變明亮;小腿為暗灰色,繁殖季節轉為暗紅色。據說在安哥拉(Angola)及西南非的北部仍可發現。

分布範圍

鳥類學家發現,根據各地鳥類的特色,可將全世界分成六大地理區,每一區有獨特的鳥類,且同一區內的鳥類有普遍的相似性,這是演化和適應環境的結果,其中鴕鳥分布於伊索匹亞區和非洲區(Ethiopian or Afrofropical Realm)。
駝鳥駝鳥
鴕鳥廣泛地分布在非洲低降雨量的乾燥地區。在新生代第三紀時,鴕鳥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在我國著名的北京人產地──周口店不僅發現過鴕鳥蛋化石,還發現有腿骨化石。近代曾分布於非洲、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但現今敘利亞與阿拉伯半島上的鴕鳥均已絕跡;它們的分布是薩哈拉沙漠往南一直到整個非洲,而澳洲則於西元1862~1869年引進,在東南部形成新的棲息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