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

三禮

《三禮》是古代中國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

1、祭祀天、地、宗廟之禮;

2、儀禮周禮禮記。三禮者,《周禮》、《儀禮》、《禮記》是也。昔人謂《周禮》、《儀禮》均系周公所作,《禮記》則系漢戴德(人稱大戴)、戴聖(人稱小戴)叔侄所刪記也。按漢何休疑《周禮》作於六國之時,宋儒亦多疑之。惟劉歆、鄭玄信為周公致太平之書,但亦有謂為劉歆偽造者。清方苞《周官義》已開其端,近人康有為為《新學偽經考》,則亦言為歆偽造無疑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禮
  • 繁體:三禮
  • 注音:ㄙㄢ ㄌㄧˇ
  • 拼音:sān lǐ
詞語,內容,《周禮》,《儀禮》,《禮記》,聯繫,爭議,

詞語

【詞目】三禮
【拼音】sān lǐ
【釋義】
  1. 古祭天、地、宗廟之禮。《尚書·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 孔 傳:“三禮,天、地、人之禮。”《史記·五帝本紀》:“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隋書·禮儀志序》:“唐虞之世,祭天之屬為天禮,祭地之屬為地禮,祭宗廟之屬為人禮。”
  2. 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合稱。《後漢書·儒林傳下·董鈞》:“中興,鄭眾傳《周官經》,後馬融作《周官傳》,授鄭玄,玄作《周官注》。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鄭氏學。玄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唐 韓愈 《送陳密序》:“今將易其業而《三禮》是習,願先生之張之也。” 清 方文 《贈顧匠先兄弟》詩:“束髮受《三禮》,文辭何瑰奇!”
  3. 指喪禮、葬禮、祭禮。 清 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六·三禮》:“楊太史用賓《致知小語》云:《周禮》、《儀禮》、《大戴禮》,曰《三禮》;喪禮葬禮祭禮,亦曰三禮;天神人鬼地祇,亦曰三禮。”

內容

《周禮》

周禮》又名《周官》,是三禮之首,漢世初出,因與《尚書·周官篇》相混,改為《周官經》。西漢末列為經而屬於禮,故有《周禮》之名。這部書蒐集了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減取捨彙編而成。《周禮》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漢時補以“考工記”,稱為“冬官考工記”。全書共分四十二卷。
關於《周禮》的作者,眾說紛紜。基本上可分兩大類:
第一類認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書的價值,稱之為“周公致太平之跡”、“太平經國之書”。但也有人認為雖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諸實行或局部為後人添入。
第二類認為非周公所作,認為是西漢晚期劉歆校書時,加以整理補充而偽造成書,或與王莽合作竄改,以致對此書的價值持否定態度。
第三類認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劉歆竄改,而是出於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許多人。時間為西周初,晚至西漢之末。
近代學者根據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銅器銘文所載官制,參考該書中的政治、經濟制度和學術思想,基本上可以斷定為戰國時代的作品。《周禮》是記載古代設官分職的政典,共記載了王室大小官職377名,並詳列各官的職權。書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漢的五刑田制、樂舞等。還記載了人民對國家的義務,包括納稅、負擔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僅戰時要作戰,而且每年要進行四次軍事演習等。此外,還有農業、工藝、禮俗等方面的史料。有關《周禮》的著疏,主要有東漢鄭玄的《周禮注》,唐賈公彥的《周禮疏》,清孫詒讓的《周禮正義》等。

《儀禮》

儀禮》,又稱《禮經》或《士禮》,是先秦五經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稱作“禮”。該書大致形成於春秋後期,有人認為是孔子編訂的。孔子確實將禮作為教學的實踐環節。
儀禮》一書的內容主要是冠、昏、喪、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禮的詳細儀式,闡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禮儀,提倡一種有等差的人倫禮儀,其中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體現“親親尊尊”原則的禮儀,以《儀禮·喪服》最為詳細明確,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制度與血緣關係,而且對後世社會組織、文化觀念有著重要影響。讀了可以明白封建貴族的繁文縟節,可以考見古代宮室、舟車、衣服、飲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親族制度、政治組織和外交方式等。
儀禮》原有兩種版本,一種是漢高堂生所傳,一種是從孔宅壁中得來。東漢鄭玄合併兩種本子,就是現在所流傳的《儀禮》。《儀禮》據古文派經生說,是周公所作。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上古時期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但到了漢代,《儀禮》只剩了17篇,宋朝王應麟將這17篇分為四類,《特牲饋食禮》、《少年饋食禮》、《有司》三篇記祭祀鬼神,祈求福佑之禮,屬於吉禮;《喪服》、《士葬禮》、《既夕禮》、《士虞禮》四篇記喪葬之禮,屬於凶禮;《士相見禮》、《聘禮》、《覲禮》三篇記賓主相見之禮,屬於賓禮;《士官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公食大夫禮》七篇記冠昏、賓射、燕饗之禮,屬於嘉禮。

《禮記》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聯繫

“三禮”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其中,《周禮》偏重政治制度;《儀禮》偏重行為規範;而《禮記》則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論述。由這“三禮”所涉及的各種禮制的總和,也就是“禮”的全部內容。“三禮”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經典,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藍本和百科全書。

爭議

《周禮》面世之初,不知什麼原因,連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沒見到就被藏入秘府,從此無人知曉。直到漢成帝時,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獻,才重又發現此書,並加以著錄。劉歆十分推崇此書,認為出自周公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跡"。東漢初,劉歆的門人杜子春傳授《周禮》之學,鄭眾賈逵馬融等鴻儒皆仰承其說,一時注家蜂起,歆學大盛。
遺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卻無法確定它是哪朝哪代的典制。此書名為《周官》,劉歆說是西周的官制,但書中沒有直接的證明。更為麻煩的是,西漢立於學官的《易》、《詩》、《書》、《儀禮》、《春秋》等儒家經典,都有師承關係可考,《漢書》的《藝文志》、《儒林傳》都有明確的記載,無可置喙。而《周禮》在西漢突然被發現,沒有授受端緒可尋,而且先秦文獻也沒有提到此書,所以,其真偽和成書年代問題成為聚訟千年的一大公案。歷代學者為此進行了曠代持久的爭論,至少形成了西周說、春秋說、戰國說、秦漢之際說、漢初說、王莽偽作說等六種說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啓超胡適、顧頡剛、錢穆錢玄同郭沫若徐復觀、杜國庠、楊向奎等著名學者都介入了這場討論,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