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七十二賢(七十二賢)

孔門七十二賢

七十二賢一般指本詞條

孔門七十二賢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也是儒學的積極傳播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門七十二賢
  • 孔子: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 釋義:孔子的弟子
  • 代表:顏回,冉求,端木賜,高柴
孔門十哲,七十二賢,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賜,言偃,卜商,其他弟子,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
#姓名
49
50
子皙
51
子中
52
53
子家
54
子疆
55
子索
56
子丕
57
58
59
子祈
60
子祺
61
62
63
子徒
64
子之
#姓名
65
子恆
66
子聲
67
子車
68
69
子聲
70
71
子期
72
73
74
子斂
75
子蔑
76
子上
77
公西葴
子上

孔門十哲

孔門十哲是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十位學生(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稱。《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子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七十二賢

顏回

顏回,魯國人,顏氏,名回,字子淵,也稱顏淵。七十二賢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聖之一,被後世尊稱為復 聖。小孔子三十歲,最為孔子鐘愛,並一再褒獎之:“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回也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顏回顏回
歷代追封追謚
漢代起,顏淵因為較易查考的關係,除了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高宗追封太子少保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閔損

閔損,魯國人,閔氏,名損,字子騫,小孔子十五歲。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品格高尚。
閔子騫為人極孝。他少年喪母,父親娶了繼母。繼母偏愛自己親生二子,虐待閔子騫,子騫卻並不告知父親,避免影響父母間關係。冬天,繼母用棉絮給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給他的棉衣填的是蘆花。一日閔子騫駕馬車送父親外出,因寒冷飢餓無法馭車,馬車滑入路旁溝內。他被父親喝斥鞭打,結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蘆花。父親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騫長跪於父親面,為繼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親便不再休妻,繼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後人根據這一段故事,改編出戲劇《鞭打蘆花》,並作為《二十四孝》中單衣順母的主角。
閔子騫為寡言穩重,一旦開口語出中肯。孔子評價:“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歷代帝王因閔子騫的德行高尚,對其屢有追封:唐朝開元二十七年追封費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鹹淳三年又稱費公。
今山東省濟南市百花公園內有閔子騫衣冠冢,附近有閔子騫路。另外,在沂水縣亦有閔公山,相傳是閔子騫當年登高避禍的所在。今韓國閔氏是他後人。

冉耕

冉耕,冉氏,字伯牛。中國春秋時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魯國人,是孔子的學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難過。伯牛與顏淵閔子騫仲弓同屬孔門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唐朝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鄆侯”,宋追封為“東平公”,後又改稱“鄆公”。 曾任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惡疾時,不願見人。孔子於其病危時,特地去探望他,從屋外視窗握住他的手,邊嘆息邊說:“死,是命中注定的啊!可是這樣的人怎么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怎么會害這樣的病啊!”伯的德行,與顏淵、閔子騫等並駕,無怪乎孔子哭說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見稱於孔子,惜全無事跡可考。僅知其是染患惡疾而逝,可能是染上麻風病
冉子後代
冉子第65代冉士朴於雍正13年,奉旨授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代襲封。至民國3年,改為奉祀官。

冉雍

冉雍,魯國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孔子以其為有德行,說:“雍也可使南面。”
冉雍冉雍
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於不肖之父。為人敦厚、氣度寬宏,孔門十哲之一,在孔門以德行著稱,早年拜師於孔子,孔子稱讚他可以做南面王,《論語》記其名與字11次,《論語》並尊冉雍為孔子四大德行特優之弟子。
仲弓曾問政於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辦事從大體著想,多舉賢才。隨孔子周遊列國後,回魯後的第三年(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歲的仲弓當上了魯國季氏的總管。

冉求

魯國人,字子有,與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歲。是魯國權臣季氏之管家。多才藝,以政事聞名。孔子稱讚其才可於千戶大邑,百乘兵馬之家,勝任總管職務。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冉求是孔子的最好的得意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冉有曾一度因為為季氏徵稅而被孔子責備,論語記載:“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魯國還富有,而冉求卻為他征更多稅。孔子於是向弟子們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擊鼓聲討他的罪狀,是可以的。

仲由

仲由,卞人(卞為魯邑),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九歲。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孔子容而愛之。以政事聞名。後死於衛國之亂。

宰予

宰予,字子我,魯國人。列言語科之優異者。但因刻苦學習而身體虛弱,被孔子稱“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杇”,“孔門十哲”之一。
擅長言辭,《史記·仲尼弟子世家》記載他死於齊國的田常之亂。但根據唐代司馬貞的《索隱》認為,《左傳》中並未記載宰我參與田常之亂的事,參與叛亂的是闞止,闞止的字也是“子我”。
宰予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喪期的禮制及的問題,宰予因反對服喪三年而受孔子批評。
另外,他因“晝寢”而被孔子批評為“朽木不可雕也”,為此一著名成語的來由。孔子曾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不過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對此曾提出不一樣的看法,《論語別裁》一書的內容曾認為這話不是孔子在批評宰予,而是告訴其他學生要體諒宰予,不要因宰予的這種行為而對他過度批評。
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端木賜

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列言語科之優異者。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齊相田常伐魯,魯子命之出使救魯。子貢於齊國吳國越國和晉國之間穿梭外交活動,子貢高超的演說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子貢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孔子去世後,子貢守喪六年,為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
後世,題辭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遺風”等,甚至有人奉之為財神。“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子貢,姓端木,名賜,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後世商界所推崇。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對子貢經商事有記載。
子貢死於齊國。死後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言偃

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吳國常熟人。小孔子四十五歲。以文學著名,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後學成南歸,道啟東南,對江南文化的繁榮有很大貢獻,被譽為“南方夫子”,唐開元封“吳侯”,宋封“丹陽公”,後又稱“吳公”。
時子游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子游特習於禮,在孔門十哲中以文學著名。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育士民,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孔子對此表示讚賞——孔子曾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論語·陽貨:17.4)。
子游和子夏同列文學科,文學指詩、書、禮、樂文章而言,所以子游之學以習禮自見,更重要的是他能行禮樂之教。
論語中之子游
《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陽貨)孔子的說法一方面是惋惜子游大材小用,一方面是對子游能行禮樂表示欣慰。
《論語-論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語譯:子游向孔子請問孝道。孔子回答說:“現在一般所謂的孝順父母,認為只要做到養活父母,就算是盡孝了。如此說來,人飼養犬馬等動物時,也一樣供給它們食物,如果不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那和養動物又有何區別呢?”
孔子論孝重在一個“敬”字,養而能敬,才算合了孝的內外之道於一體。

卜商

卜商,字子夏,衛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孔子說“商始可以言《詩》已矣。”鼓勵他要做“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死後,於西河行教。治學嚴謹,敢於懷疑經史之謬誤。曾聽人說史志曰:“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說:“‘三豕’應該是‘己亥’之筆誤。”讀史志者問諸晉史,果然是“己亥”之誤。於是名重天下,衛人以之為聖。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
子夏晚年時,到魏國西河一帶教學,開創的“西河學派”培育出大批經國治世的良材,並成為前期法家成長的搖籃。西河地方之人,將子夏作為孔子看待。據云《毛詩》之學,是由子夏傳下。門人甚眾,《論語》一書疑多出於他和門人手撰。
今人有非議子夏者,大約源於子夏此語:“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
荀子的說法,子夏出生貧窮,約前483年,他來到魯國孔子為師。前476年他受邀赴晉國創辦了一所學堂並在那裡教了55年書。他生前的許多學生後來成為春秋時期很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因此他的影響很大。許多後來儒學的經典都被說成是由他流傳下來的。
子夏的性格
荀子》大略篇:子夏家貧,衣若縣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其性格可見一斑。子夏向志於學,故被孔子譽為文學第一,與子游同列。和子游一樣,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門生。
《論語》中子夏曾與孔子討論《詩》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為“繪事後素”,子夏發揮夫子之意雲“禮後乎?”甚得孔子嘉許。
子夏的勤奮好學,在孔門弟子中亦相當突出,並因此獲得孔子的讚賞和鼓勵,孔子也儘可能地加以引導和訓練,從而使子夏在孔門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乃師的學說。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後,子夏最有資格統領孔門弟子。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與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處。他在孔子去世之後策劃推舉有若而未果,只好離開孔門,前往他國聚徒講學。
早在子夏追隨孔子問學之前,好談論別人是非的子貢曾問孔子,“子張與子夏相比孰賢?”孔子答曰:“子張也過,子夏也不及。”又問:“然則子張愈與?”曰:“過猶不及。”孔子的評價耐人尋味。朱熹在注這段話時說:“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苛難,故常過中;子夏篤信遵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孔子也曾當面告誡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其他弟子

一十

曾參,字子輿南武城人。孔子之孫子思的老師,儒家五聖之一,被後世尊稱為宗聖。戰國初期政治家,軍事家吳起的老師。
公冶長字子長,齊國人。器量大,能忍人所不能忍之恥辱。孔子說:“長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顓孫師子張,陳國人。小孔子四十八歲。為人有容貌姿質,寬沖博接,從容自務,居處不刻意立於仁義之行,門人友之而不敬。
澹臺滅明(前502——?)澹臺氏,名滅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其年齡“少孔子三十九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孔子四十九歲)。相貌醜惡,孔子薄之。畢業後南遊江淮,為人敢與去就,率直重諾,從游弟子達三百人,名聞諸侯。孔子聞之,嘆氣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其籍貫,文獻沒有直接的記載,但從《論語·雍也第六》來看,應是武城(今之山東平邑縣南)人。
宓不齊(前521?——?)宓氏,名不齊,字子賤。春秋末年魯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少孔子三十歲”。(《孔子家語》作四十九歲)。做過單父宰的官,有才智,仁愛,孔子贊他是君子。
原憲(前525——?)原氏,名憲,字子思,通稱原思,亦成原思仲,宋國人。生於公元前525年,卒年不詳。小孔子三十六歲。”。(《孫子家語》作四十六歲)。清靜守節,安貧樂道。孔子死後,退隱草澤中。一次,子貢高車駟馬,拜訪原憲。原憲衣著破爛,出來迎接。子貢問: “夫子豈病乎?”原憲回答說:“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 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聽後非常羞愧地走了。
南宮适(也作南宮括) 南宮氏,名適,字子容,通稱南容。(《史記》作南宮括。古讀“括,適”同音。)又稱南宮韜(《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春秋末年魯國人。生卒年不詳。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污。孔子曾讚嘆道:“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公晳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說字季沉。春秋末年齊國人,生卒年不詳。《史記·遊俠列傳》說他是“閭巷人也,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據此推測,他出身於平民之家,一生潦倒。家境不富裕。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願屈節做人家臣。孔子特嘆賞之。
曾點字子皙,曾參之父。孔子曾使諸弟子各言其志,獨稱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瀟灑。
顏無繇顏路)字季路(前545—?)顏氏,名無繇(由),字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路者,顏回父。父子嘗各異時事孔子。”《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云:“顏由,顏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學於闕里,而受學。少孔子六歲。”(《孔子家語》作十六歲)。據此推算,顏路生於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詳。

二十

商瞿(前522—?) 商氏,名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魯國人。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家語》作三十九歲)。對《易》極有興趣,得孔子真傳。
高柴(約前521—?) 高氏名柴,字子羔。亦稱子高、子皋、季高。春秋末年衛國人。他以尊老孝親著稱,拜孔子為師後,從未違反過禮節,影響他治理的民眾。
漆雕開(前540—?) 漆雕氏,名開,字子開《史記·仲尼北子列傳》《集解》謂其為魯國人。《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則云:“漆雕開,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歲。”(《孔子家語》作二十一歲)。則生於公元前540年。習《尚書》,不樂仕。孔子以是悅之。
公伯寮公伯氏,名寮(僚),字子周。春秋末年魯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列為孔子弟子,稱“公伯寮字子周”,而且名列第二十四,孔子的重要弟子。
司馬耕(?—前481年) 司馬氏,名耕,字子牛。(朱熹《四書集注》謂名"犁")。春秋末年宋國人。《左傳》記載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齊,去吳,至魯時死於魯國門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樊須(約前505—?) 樊氏,名須,字子遲,通稱樊遲。春秋末年魯國人。少孔子三十六歲。(《孔子家語》作四十六歲)。曾向孔子請教農業方面的知識。子遲曾問"仁"。孔子答:"愛人"。問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前515—?) 字子有,在孔子弟子中,顏淵被尊稱為顏子,曾參被尊稱為曾子,有若也被尊稱為有子。可見其地位不同一般。
公西赤(前509—?)字子華,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二歲。束帶立朝,嫻賓主之儀。曾言其志說:'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 為小相焉'。巫馬施(前521—?) 巫馬氏,名施,字子期。春秋時期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詳。少孔子三十歲。(《孔子家語》作四十歲)。
梁鱣(前512?—?) 春秋末年齊國人,梁氏,名鱣,字叔魚。小孔子二十九歲(《家語》作三十九歲)。
顏幸(前503—?) 春秋末年魯國人。顏氏,名幸,字子柳(《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幸”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八歲,生於魯定公七(前503),卒年不詳。

三十

冉孺(前501—?) 春秋末年魯國人。冉氏名孺字子魯。
曹恤(前501—?) 春秋末年蔡國人。曹氏,名恤,字子循。卒年不詳。
伯虔(前501—?) 春秋末年魯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言“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歲”(《孔子家語》作六十歲)。生於魯定公九年(前501)
公孫龍(前498—?) 春秋末年楚國人。公孫氏,名龍,字子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言少孔子五十三歲。(《孔子家語》作六十三歲)。生於魯定公十二年(前498)
冉季春秋末年魯國人。冉氏名季字子產。
公祖句茲春秋末國魯國人。複姓公祖,名句茲,字子之。
秦祖孔子弟子,字子南,春秋末年秦國人。
漆雕哆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魯國人。漆雕氏,名哆,字子斂。
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魯國人。漆雕氏,名徒父。
壤駟赤春秋末年秦國人。壤駟氏,名赤,字子徒。(《孔子家語》作字子從,古"從"字與徒字相近)

四十

商澤春秋末年魯國人。商氏,名澤,字子秀。
石作蜀春秋末年秦國人。石作氏,名蜀,字子明。
任不齊春秋末年楚國人。任氏,名不齊。(《孔子家語》作任子齊)
公良孺春秋末年陳國人。公良氏,名孺,字子正。賢而有勇。
後處春秋末年齊國人。後氏,名處,字里之。(《孔子家語》作字里之)
奚容箴春秋末年衛國人。奚氏,名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春秋末年魯國人,公氏,名肩定,字子中。 (《孔子家語》作子仲)。
顏祖顏氏,名祖,字襄。
句進疆春秋末年衛國人。句井氏,名疆,字子疆。
秦商(前547—?) 春秋末年魯國人。秦氏,名商,字子疆。

五十

申黨春秋末年魯國人。申氏,名黨,字周。
顏之仆春秋末年魯國人。顏氏,名之仆,字叔。
榮旗春秋末年魯國人。姓榮,名祈,字子祈。(《孔子家語》作子祺。)
縣成春秋末年魯國人。縣氏,名成。字子祺。
左人郢春秋末年魯國人。左人氏,名郢,字行。(《孔子家語》作子橫)。
燕伋春秋末年人。燕氏,名伋,字思。
鄭國春秋末年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言“鄭國,字子徒”,《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無鄭國,而有“薛邦,字子徒”。唐司馬貞《史記索隱?以為“史記》作‘國’而《家語》稱‘邦’者,蓋(太史公)避漢祖諱而改。‘鄭’與‘薛’,字誤也”,故鄭國與薛邦實為一人。(《孔子家語》作薛邦) 。
秦非春秋末年魯國人。秦氏,名非,字子之。
施之常春秋末年人。施氏,名之常,字子恆。(《孔子家語》作子常)。
顏噲春秋末年魯國人。顏氏名噲,字子聲。

六十

步叔乘春秋末年齊國人。步氏,名叔乘,字子車。
樂欬春秋末年魯國人。樂氏,,名欬,字子聲。(《孔子家語》作樂欣) 。
廉潔春秋末年衛國人。廉氏,名潔,字庸。
叔仲會(前501—?) 春秋末年人魯國人。一說晉人(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鄭玄語),小孔子五十歲。(《孔子家語》作六十歲)。 一說魯國人(《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叔仲氏,名會,字子期。
狄黑春秋末年衛國人。姓狄,名黑,字皙。(《孔子家語》為字皙之)。
孔忠春秋末年魯國人。孔氏,名忠。。(《孔子家語》為孔弗字子蔑)。
公西輿如春秋末年魯國人。公西氏,字子上。(《孔子家語》作公西輿)。
琴牢春秋末年衛國人。琴氏,名牢,字子開,一字張。
陳亢(前511—?)春秋末年陳國人。姓陳,名亢,字子亢,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歲。《論語》載之。
顏高字子驕。

七十

林放字子丘,春秋末年魯國清河(今屬山東)人,為比干27世孫,傳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為孔子得意門生。
公西蒧字子上(應誤,《孔子家語》作字子尚。“蒧”,通點,故又作公西點),孔子弟子。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宋封“徐城侯”。
鄡單,字子家。居山東聊從學,聖門七十二賢之一。唐元宗命崇祀,先師聖廟,追封銅鞮伯。宋真宗加封聊城侯。宋理宗,御製贊曰:杏壇受教子家其莫摳衣侍之善訓思明,學業益進惟德斯馨宜崇厥祀寵爵聊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