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年

809年,中國紀年,唐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元和四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809年
  • 中國紀年:元和四年
本年表,歷史大事,通鑑記載,

本年表

歷史紀事
武侯祠博物館供圖成德王士真死,子承宗為帥。憲宗欲由朝廷派人,不從則出兵討伐,以革河藩鎮世襲之弊。李絳建議先解決淮西。憲宗不聽,命吐突承璀王承宗。翰林學士白居易等上疏反對用宦官為師,不聽。淮西吳少誠死,部將吳少陽殺少誠子而代之。幽州劉濟出兵討王承宗渤海康王大嵩鄰死,子大元瑜立。南詔王尋閣勸死,子勸龍晟立。吐蕃與唐和。遷沙陀到定襄川。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初置宿州,屬河南道,轄符離、蘄、臨渙、虹四縣。李匯為首任刺史。治埇橋(今宿州市大隅口)。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其中最大的一通在東側碑廊內,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
文化紀事
786年-809年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阿拔斯王朝諸行省惟勁禪師著《五字頌》
昭宗光化年間(898——901),惟勁禪師入南嶽衡山,住報慈東藏,藏中有鏡燈一座,乃賢首大師所制。惟勁睹之,頓喻廣大法界重重無盡之義,乃著《五字頌》,閱覽者悟理事相融。後復著《續寶林傳》四卷,記貞元(785——805)後禪門繼踵源流。
玄偉禪師編《聖胄集》
光化元年(898),華岳玄偉禪師編次貞元(785——805)以來禪宗宗師機緣,名《聖胄集》。
國外紀事
日本:809年4月1日平城天皇讓位於嵯峨天皇
拜占廷皇帝尼斯福魯斯一世(?-811年)因與保加利亞人開戰,向法蘭克議和。
拜占廷皇帝尼斯福魯斯一世(?-811年)攻陷保加利亞首都普利斯卡。

歷史大事

李藩為相
給事中李藩門下省,制敕有不可行者,即於黃紙後批之。吏請更連數紙,藩曰:“如此,乃狀也,何名批敕!”宰相裴垍薦藩有宰相器,憲宗因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鄭絪無所作為,元和四年(八0九)二月二十一日,遂罷絪為太子賓客,以李藩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敢於直言,深受憲宗信任。
河東節度使嚴綬在鎮九年,軍政之事皆委之監軍李輔光,綬拱手而已。宰相裴垍具奏其狀,並請以李鄘代之。元和四年(八0九)三月九日,以嚴綬為左僕射,以鳳翔節度使李鄘為河東節度使。
王士真死子承宗自為留後
元和四年(八0九)三月,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副大使王承宗自為留後。河北三鎮,父死子襲,父在時,以嫡長子為副大使,父死則代領軍務,已成習慣。王承宗叔父王士則因承宗擅立,恐為朝廷討伐,遂與幕客劉棲楚歸京師,憲宗詔以士則為神策大將軍
憲宗因旱降德音
元和四年(八0九)天久旱,憲宗欲降德音(頒恩詔),於是翰林學士李絳、白居易上言:“欲令實惠及民,無如減其租稅。”“宮人驅使之餘,其數猶廣;事宜省費,物貴徇情。”“禁諸道橫斂以充進奉。”“嶺南、黔中、福建風俗,多掠良人賣為奴婢,乞嚴禁止。”閏三月三日,制降天下罪囚、蠲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掠賣,皆如二人所請。十三日,果雨。
立鄧王寧為太子
翰林學士李絳等上奏請立太子,唐憲宗元和四年(八0九)閏四月二十一日,憲宗下制立長子鄧王寧為太子。鄧王寧是紀美人所生。
以郴州司馬程異為揚子留後
初,王叔文黨既貶,有詔,雖遇赦不得量移。元和四年閏三月,鹽鐵轉運使李巽奏郴州司馬程異吏才明辨,請以為揚子留後。時鹽鐵轉運使置巡院於揚子縣(今江蘇儀征東南),故有“留後”之設。按:程異乃永貞被貶“八司馬”之一,因有“吏才”,首得“量移”。
官贖魏徽故第
魏徵玄孫稠貧甚,以故第質錢於人,平盧節度使李師道知而請以私財贖出之。德宗命白居易草詔,居易奏言“事關激勸,宜出朝廷。師道何人?敢掠斯美!望敕有司以官錢贖還其後嗣。”德宗從之。元和四年閏三月出內庫錢二千緡贖賜魏稠,仍禁質賣。
裴均進奉銀器
元和四年(八0九)閏三月三日,曾下制禁絕進奉,而山南東道節度使裴均依仗有宦官之助,於四月又進奉銀器一千五百百餘兩。翰林學士李絳、白居易等上言“均欲以此嘗(試探)陛下,願卻之。”憲宗即命交出銀器,付與度支。
吐蕃請和,許之
貞元三年(七八七),唐與吐蕃平涼之盟時,因為吐蕃劫盟,副元帥判官路泌、會盟判官鄭叔矩皆被吐蕃俘去。其後吐蕃請和,泌子隨三詣闕號泣上表,乞從吐蕃之請(盼其父歸),德宗因吐蕃多詐,不許。元和四年(八0九)五月,吐蕃又請和,隨又五上表,詣執政泣請,宰相裴垍李藩勸憲宗許其和,憲宗從之,遂命祠部郎中徐復使於吐蕃。
范希朝沙陀於河東
元和四年(八0九)六月,以靈鹽(今寧夏靈武、陝西定邊)節度使范希朝為河東節度使。朝廷因沙陀靈武,迫近吐蕃,懼其反亂;又因其部落人多,恐長糧價,於是悉命其部落隨范希朝遷往河東。希朝選其驍勇騎兵一千二百人,號為沙陀軍,置使以領之,而置其部落之民於定襄川(今山西定襄)。
吐突承璀為憲宗立《聖德碑》
元和四年(八0九)六月,以左神策軍中尉宦官吐突承璀功德使。承璀盛修安國寺,奏立聖德碑,高大一準《華岳碑》。先構碑樓,請敕學士撰文。德宗命李絳為之,絳上言:“堯舜禹湯,未嘗立碑自言聖德,惟秦始皇於巡遊所過,刻石高自稱述,未審陛下欲何所法?”德宗覽奏,立命曳倒碑樓。承璀不欲,詭稱碑樓甚大,不可曳。德宗厲聲曰:“多用牛曳之!”凡用百牛,乃倒。
憲宗謀削河北藩鎮
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為留後,憲宗欲革河北藩鎮世襲之弊,擬興兵討王承宗,宰相裴垍、翰林學士李絳等都認為“李納跋扈不恭,王武俊有功於國,陛下前許師道,今奪承宗,沮勸違理,彼必不服。”且謂河北藩鎮割據一方,已根深蒂固,如果討一鎮,其餘必暗中勾結,難以討平。反而兵禍連線,公私困竭。軍旅之事,不可輕議。而左神策軍中尉吐突承璀迎合憲宗之意,欲奪裴垍權,自請帥兵討之,憲宗疑而不決。元和四年(八0九)七月,憲宗又欲以王承宗成德留後,割其德、棣二州別為一鎮,以分其勢力,並使承宗貢賦稅,申報官吏。李絳認為,欲承宗割德、棣二州,幾不可能,不如藉機派弔祭使往成德,告諭承宗使其輸賦稅。承宗因久未得朝命,心中憂懼不安,多次上表自訴。八月九日,憲宗遣京兆少尹裴武至鎮宣慰,承宗受詔甚恭,曰:“三軍見迫,不暇俟朝旨。”並請獻德、棣二州以明懇款。
王承宗反
元和四年(八0九)九月一日,裴武宣慰王承宗回朝,九月七日,以承宗為成德節度使,恆、冀、深、趙觀察使,以德州刺史薛昌朝(嵩子,王氏之婿)為保信軍節度使,德、棣二州觀察使。而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卻挑撥承宗說:薛昌朝暗中與朝廷相通,所以朝廷以其為節度使。承宗聽後立刻遣數百騎至德州,抓昌朝至恆州而囚禁之。憲宗遣中使告諭承宗,使遣薛昌朝還鎮,承宗不奉詔。十月十一日,下制削奪承宗官爵,以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軍、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招討處置等使,使討王承宗。翰林學士白居易、京兆尹許孟容等都說不可以宦官為統帥,憲宗遂削吐突承璀四道兵馬使,改處置使為宣慰使。
淮西節度使吳少誠寵任大將吳少陽,以其為從弟,又遷為申州(今河南信陽)刺史。少誠病重,其家僮鮮于熊兒詐用少誠之命召少陽為副使、知軍州事。少陽又殺少誠子元慶。元和四年(八0九)十一月二十七日,少誠死,少陽遂自為留後。因為當時要討伐王承宗,元和五年三月十九日,憲宗以少陽為淮西留後。元和六年正月九日,以吳少陽為節度使。
吐突承璀帥諸道兵討王承宗,無功
元和四年(八0九)十月二十七日,吐突承璀帥神策兵發於長安,並命恆州四面藩鎮各進兵討王承宗魏博節度使田季安聞朝廷使吐突承璀帥兵,遂聚兵準備助承宗。時幽州牙將譚忠為其節度使劉濟使於魏,知田季安之謀,即勸其不要與王承宗連兵拒官軍,季安從之。忠歸幽州後,又用計激節度使劉濟使討王承宗。元和五年正月,劉濟親帥兵七萬人擊王承宗,克其饒陽、束鹿。當時河中、河東、振武、義武四軍為恆州北面招討,會於定州。正月二十六日,河東大將王榮克王承宗洄湟鎮。惟吐突承璀因威令不振,故與承宗戰屢敗,左神策大將軍酈定進戰死。諸軍討王承宗久而無功,白居易上言二痛惜、二深憂,勸憲宗早罷兵。
元稹被貶為江陵士曹
河南尹房式因有不法之事,東台監察御史元稹奏請收捕之,並擅令停其職,朝廷以為不可,罰稹一季俸,召還西京。至敷水驛(今陝西華陰),有宦官後至,破驛門叫罵而入,以馬鞭擊傷稹面,憲宗不問宦官之罪,竟引稹前過,貶稹為江陵士曹。翰林學士李絳崔群以及白居易都上言說,宦官凌辱朝士,置之不問,而先貶稹,恐自今宦官橫暴無人敢言。憲宗不聽。

通鑑記載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上元和四年(己丑,公元八零九年)
春,正月,戊子,簡王遘薨。
渤海康王嵩璘卒,子元瑜立,改元永德
南方旱飢。庚寅,命左司郎中鄭敬等為江、淮、二浙、荊、湖、襄、鄂等道宣慰使,賑恤之,將行,上戒之曰:“朕宮中用帛一匹,皆籍其數,惟貝周救百姓,則不計費,卿輩宜識此意,勿效潘孟陽飲酒游山而已。”
給事中李籓在門下,制敕有不可者,即於黃紙後批之。吏請更連素紙,籓曰:“如此,乃狀也,何名批敕!”裴垍薦籓有宰相器。上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鄭糹因循默取容,二月,丁卯,罷糹因為太子賓客,擢籓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籓知無不言,上甚重之。
河東節度使嚴綬,在鎮九年,軍政補署一出監軍李輔光,綬拱手而已。裴垍具奏其狀,請以李鄘代之。三月,乙酉,以綬為左僕射,以鳳翔節度使李鄘為河東節度使。
成德節度使王士真薨,其子副大使承宗自為留後。河北三鎮,相承各置副大使,以嫡長為之,父沒則代領軍務。
上以久旱,欲降德音。翰林學士李絳、白居易上言,以為“欲令實惠及人,無如減其租稅。”又言“宮人驅使之餘,其數猶廣,事宜省費,物貴徇情。”又請“禁諸道橫斂,以充進奉。”又言“嶺南、黔中、福建風俗,多掠良人賣為奴婢,乞嚴禁止。”閏月,己酉,制降天下繫囚,蠲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掠賣,皆如二臣之請。己未,雨。絳表賀曰:“乃知憂先於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於事。”
初,王叔文之黨既貶,有詔,雖遇赦無得量移。吏部尚書、鹽鐵轉運使李巽奏:“郴州司馬程異,吏才明辨,請以為楊子留後。”上許之。巽精於督察,吏人居千里之外,戰慄如在巽前。異句檢簿籍,又精於巽,卒獲其用。
魏徵玄孫稠貧甚,以故第質錢於人,平盧節度使李師道請以私財贖出之。上命白居易草詔,居易奏言:“事關激勸,宜出朝廷。師道何人,敢掠斯美!望敕有司以官錢贖還後嗣。”上從之,出內庫錢二千緡贖賜魏稠,仍禁質賣。
王承宗叔父士則以承宗擅自立,恐禍及宗,與幕客劉棲楚俱自歸京師。詔以士則為神策大將軍。
?翰林學士李絳等奏曰:“陛下嗣膺大寶,四年於茲,而儲闈未立,典冊不行,是開窺覦之端,乖重慎之義,非所以承宗廟、重社稷也。伏望抑扌為謙之小節,行至公之大典。”丁卯,制立長子鄧王寧為皇太子。寧,紀美人之子也。
辛未,靈鹽節度使范希朝奏以太原防秋兵六百人衣糧給沙陀,許之。
夏,四月,山南東道節度使裴均恃有中人之助,於德音後首進銀器千五百餘兩。翰林學士李絳、白居易等上言:“均欲以此嘗陛下,願卻之。”上遽命出銀器付度支。既而有旨諭進奏院:“自今諸道進奉,無得申御史台;有訪問者,輒以名聞。”白居易復以為言,上不聽。
上欲革河北諸鎮世襲之弊,乘王士真死,欲自朝廷除人,不從則興師討之。裴垍曰:“李納跋扈不恭,王武俊有功於國,陛下前許師道,今奪承宗,沮勸違理,彼必不服。”由是議久不決。上以問諸學士,李絳等對曰:“河北不遵聲教,誰不憤嘆,然今日取之,或恐未能。成德軍武俊以來,父子相承四十餘年,人情貫習,不以為非。況承宗已總軍務,一旦易之,恐未即奉詔。又范陽魏博、易定、淄青以地相傳,與成德同體,彼聞成德除人,必內不自安,陰相黨助,雖茂昭有請,亦恐非誠。所以然者,今國家除人代承宗,彼鄰道勸成,進退有利。若所除之人得入,彼則自以為功;若詔令有所不行,彼因潛相交結,在於國體,豈可遽休!須興師四面攻討,彼將帥則加官爵,士卒則給衣糧,按兵玩寇,坐觀勝負,而勞費之病盡歸國家矣。今江、淮水,公私困竭,軍旅之事,殆未可輕議也。”左軍中尉吐突承璀欲希上意,奪裴垍權,自請將兵討之。上疑未決,宗正少卿李拭奏稱:“承宗不可不討。承璀親近信臣,宜委以禁兵,使統諸軍,誰敢不服!”上以拭狀示諸學士曰:“此奸臣也,知騰欲將承璀,故上此奏。卿曹記之,自今勿令得進用。”昭義節度使盧從史遭父喪,朝廷久未起復,從史懼,因承璀說上,請發本軍討承宗。壬辰,起復從史左金吾大將軍,餘如故。
初,平涼之盟,副無帥判官路泌、會盟判官鄭叔矩皆沒於吐蕃。其後吐蕃請和,泌子隨三詣闕號泣上表,乞從其請。德宗以吐蕃多詐,不許。至是,吐蕃復請和,隨又五上表,詣執政泣請,裴垍、李籓亦言於上,請許其和。上從之。五月,命祠部郎中徐復使吐蕃。
六月,以靈鹽節度使范希朝為河東節度使。朝議以沙陀靈武,迫近吐蕃,慮其反覆,又部落眾多,恐長谷價,乃命悉從希朝詣河東。希朝選其驍騎千二百,號沙陀軍,置使以領之,而處其餘眾於定襄川。於是朱邪執宜始保神武川之黃花堆。
左軍中尉吐突承璀功德使,盛修安國寺,奏立聖德碑,高大一準《華岳碑》,先構碑樓,請敕學士撰文,且言“臣已具錢萬緡,欲酬之。”上命李絳為之,絳上言:“堯、舜、禹、湯,未嘗立碑自言聖德,惟秦始皇於巡遊所過,刻石高自稱述,未審陛下欲何所法!且敘修寺之美,不過壯麗觀游,豈所以光益聖德!”上覽奏,承璀適在旁,上命曳倒碑樓。承璀言:“碑樓甚大,不可曳,請徐毀撤。”冀得延引,乘間再論。上厲聲曰:“多用牛曳之!”承璀乃不敢言。凡用百牛曳之,乃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