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春遣懷八首

《六年春遣懷八首》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

元稹在元和六年(811年)春為其原配妻子韋叢寫的一組悼亡詩。這八首詩寫得曲折有致,情真意切,沉痛感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年春遣懷八首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元稹
  • 作品出處:《元氏長慶集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六年春遣懷八首
其一
傷禽我是籠中鶴,沉劍君為泉下龍。
重纊猶存孤枕在,春衫無復舊裁縫。
其二
檢得舊書三四紙,高低闊狹粗成行。
自言並食尋高事,唯念山深驛路長。
其三
公無渡河音響絕,已隔前春復去秋。
今日閒窗拂塵土,殘弦猶迸鈿箜篌。
其四
婢僕曬君餘服用,嬌痴稚女繞床行。
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吹玳瑁箏。
其五
伴客銷愁長日飲,偶然乘興便醺醺。
怪來醒後傍人泣,醉里時時錯問君。
其六
我隨楚澤波中梗,君作鹹陽泉下泥。
百事無心值寒食,身將稚女帳前啼。
其七
童稚痴狂撩亂走,繡球花仗滿堂前。
病身一到繐帷下,還向臨階背日眠。
其八
小於潘岳頭先白,學取莊周淚莫多。
止竟悲君須自省,川流前後各風波。

創作背景

元和四年(809年)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韋叢去世,死時年僅二十七歲。韋叢死後,詩人陸續寫了許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詩。《六年春遣懷八首》是他在元和六年(811年)春寫的一組悼亡詩。

作品鑑賞

其一
“傷禽我是籠中鶴,沉劍君為泉下龍。重纊猶存孤枕在,春衫無復舊裁縫。”身處貶所,睹舊日衣物而傷情。活著的我是受傷的鳥仿佛籠中之鶴,辭世的你是沉埋的劍化成泉下之龍。你裁製的棉被枕頭都還存在,還有衣裳可是裁製人不見了。這是詩人於元和六年春寫的一組悼亡詩,當時正被貶江陵。
其二
頭兩句說,一天在清理舊物時,尋檢出了妻子生前寄給自己的幾頁信紙。信上的字寫得高高低低,參差不齊,行距也時闊時狹,不大勻稱,只能勉強成行罷了。但這字跡行款,對於詩人來說,卻是熟悉而親切的。睹物思人,自然會喚起詩人對往昔共同生活的深情追憶,浮現出亡妻樸質淳厚的面影。這兩句如實描寫,不加修飾,卻正見出親切之情,感悲之意。三、四兩句敘說“舊書”的內容。信中說:由於生活困難,常常不免要過“並食”而炊的日子(兩天只吃一天的糧食),不過,這種清苦的生活自己已經過慣了,倒也視同尋常,不覺得有什麼,自己心裡深深繫念的倒是出外遠行的人,耽心他在深山驛路上奔波勞頓,飲食不調,累壞了身體。信的內容自然遠不止這些,但詩人轉述的這幾句話是最使他感愴噓唏,難以為懷的。那舊書上自言“並食”而炊,又怕丈夫為她的清苦生活而耽心、不安,所以輕描淡寫地說這不過是“尋常事”。話雖說得很平淡、隨便,卻既展現出她那種“野蔬充膳甘長藿”的賢淑品性,又傳出她的細心體貼。自己“並食”仿佛不值一提,而遠行於深山驛路的丈夫才是真正讓人掛念的。真正深摯的愛,往往是這樣樸質而無私的。詩人寫這組詩的時候,正是他因得罪宦官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特別需要得到精神支持之際,偶檢舊書,重溫亡妻在往昔艱難生活中所給予他的關懷體貼,想到當前孤單無援的處境,不能不百感交集,黯然神傷。
悼亡詩是一種主情的詩歌體裁,完全靠深摯的感情打動人。這首題為“遣懷”的悼亡詩,卻通篇沒有一字直接抒寫悼念亡妻的情懷。它全用敘事,而且是日常生活里一件很平常細小的事:翻檢到亡妻生前寫給自己的幾頁信紙,看到信上寫的一些關於家常起居的話。事情敘述完了,詩也就收住尾,沒有任何抒發感慨的話。但讀者卻從這貌似客觀平淡的敘述中感受到詩人對亡妻那種不能自已的深情。關鍵原因就在於:詩人所敘寫的事雖平凡瑣屑,卻相當典型地表現了韋叢的性格品質,反映了他們夫婦之間相濡以沫的關係,情含事中,自然無須另置一詞了。
元稹的詩平易淺切,這在其他題材的詩歌中,藝術上往往利弊得失參半。但就這首詩而論,這種平易淺切的風格倒是和詩所表達的內容、感情完全契合的。悼亡詩在感情的真摯這一點上,比任何詩歌都要求得更嚴格,可以說容不得半點虛假。而華麗雕琢往往是會傷真的,樸質平易倒是表達真情實感的好形式。特別是當樸質平易和深厚的感情結合起來時,這樣的詩實際上已經是深入淺出的統一了。魯迅所說的白描“秘訣”——“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似乎特別適用於悼亡詩。
其三
“公無渡河音響絕,已隔前春復去秋。今日閒窗拂塵土,殘弦猶迸鈿箜篌。”亡妻生前所用樂器引發的傷感。伴唱公無渡河的箜篌樂音早就斷絕,已經遠隔了一個春天加上兩個秋天。今日在閒窗前拂拭落滿塵土的箜篌,偶觸琴弦聽到往日箜篌迸發的樂聲。箜篌猶可見,樂聲還記得,人卻不在了。
其四
“婢僕曬君餘服用,嬌痴稚女繞床行。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吹玳瑁箏。”與妻講述她該知道的家事。婢僕把你留下的衣物拿出來晾曬,嬌痴的幼女可以繞著床邊行走了。你用過的玉梳其上鑲嵌的金屬花朵膠粘脫落,你彈過的配有玳瑁指撥的古箏終日任從風吹。娓娓道來,可見對妻子的敬重。
其五
元稹對亡妻韋叢有著真誠執著的愛戀,這首“伴客銷愁”,深情繾綣,沉痛感人。
起句敘寫詩人在喪妻之痛中意緒消沉,整天借酒澆愁的情態。伴客銷愁,表面上是陪客人,實際上是好心的客人為了替他排遣濃愁而故意拉他作伴喝酒。再說,既是“伴客”,總不好在客人面前表露兒女之情,免不了要虛與委蛇,強顏歡笑。如此銷愁,不能不愁濃如酒。在這長日無聊的對飲中,他喝下去的是自己的眼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透出了心底的悽苦。
第二句妙在“偶然乘興”四字。這個“興”,不能簡單地當作“高興”的“興”,而是沉鬱的樂章中一個偶然激昂的音符,是情緒的突然跳動。酒宴之上,客人想方設法開導他,而詩人一時悲從中來,傾杯痛飲,以致醺然大醉。可見,這個“興”字,溶進了客人良苦的用心,詩人傷心的淚水。“偶然”者,言其“醺醺”大醉的次數並不多,足證上句“長日飲”其實喝得很少,不過是借酒澆愁而意不在酒,甚至是“未飲先如醉”,正見傷心人別有懷抱。
結尾兩句,真是字字泣血,讀詩至此,有情人能不掩卷一哭!醉後吐真言,這是常情;醒來但見旁人啜泣,感到奇怪。一問才知道,原來自己在醉中忘記愛妻已逝,口口聲聲呼喚妻子哩!悽惶之態,悽苦之情,動人心魄。
絕句貴深曲。此詩有深曲者七:悼念逝者,流淚的應該是詩人自己;而詩人偏偏不寫自己傷心落淚,只寫旁人感泣,從旁人感泣中見出自己傷心,此其深曲者一。以醉里暫時忘卻喪妻之痛,寫出永遠無法忘卻的哀思,此其深曲者二。懷念亡妻的話,一句不寫,只從醉話著筆;且醉話也不寫,只以“錯問”二字出之,此其深曲者三。醉里尋伊,正見“覺來無處追尋”的無限空虛索寞,此其深曲者四。乘興傾杯,卻引來一片抽泣,妙用反襯手法取得強烈感人的效果,此其深曲者五。“時時錯問君”,再現了過去夫妻形影不離、詩人一刻也離不了這位愛妻的情景,往昔“泥他沽酒拔金釵”(《遣悲懷》)的場面,如在眼前,此其深曲者六。醉後潦倒的樣子,醒來驚愕的情態,不著一字而隱隱可見,此其深曲者七。一首小詩,如此曲折有致,委婉動人,至為難得。
其六
“我隨楚澤波中梗,君作鹹陽泉下泥。百事無心值寒食,身將稚女帳前啼。在貶謫中逢寒食節,更懷念亡妻。我漂泊在楚澤如同水流中的斷梗,你埋藏在鹹陽化作黃泉下的泥土。正值寒食我什麼事都無心做,身體挨著帳前啼哭的小女兒。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兩千多年來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其七
“童稚痴狂撩亂走,繡球花仗滿堂前。病身一到繐帷下,還向臨階背日眠。”小女無知縱情玩耍,獨對亡妻靈位傷感。女兒無知任性常常亂跑亂跳,還把繡球花仗弄得遍布堂前。我帶病的身軀一到靈前幃幕之下,轉過頭來靠近台階背對日光而睡。繡球花仗,小女孩喜歡的玩具;繐帷,靈堂周圍的帷幔。
其八
“小於潘岳頭先白,學取莊周淚莫多。止竟悲君須自省,川流前後各風波。”引莊子來開解自己。我比潘岳年齡小但頭髮卻先白了, 需要學習莊周眼淚不能流得太多。停止為你悲哀必須不斷提醒自己, 如同川流的歲月前後各有風波。晉朝的潘岳三十二歲開始生白髮,此詩應寫於詩人三十二歲前。

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舉明經科,貞元十九年(803年)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後期之作,傷於浮艷,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