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袍

龍袍

龍袍(lóng páo),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袍
  • 外文名:dragon robe
  • 別稱皇袍
  • 特點:圓領、右、黃色,朱色和紫色
詞語解釋,基本簡介,製作工藝,各朝龍袍,隋唐,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基本功用,相關典籍,龍袍,作品注釋,原文翻譯,

詞語解釋

lóngpáo英文:[dragonrobe]皇帝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圓領(清朝為圓領)、右衽、黃色,朱色和紫色。公元581年隋文帝首次用蠶絲中最好的輯里湖絲(簡稱輯絲)作為龍袍的經緯線。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自此歷代沿襲為制度。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於是龍袍別稱黃袍。

基本簡介

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據史籍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都繡有九條進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裡面。
為什麼龍袍要繡九條龍呢?因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為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家具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
為什麼要將一條龍繡在里襟呢?因為九是奇數,很難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對稱,於是,將一龍繡在里襟。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於九條,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不過,也有例外的,明朝皇帝龍袍的龍紋數就多於九條。
1958年出土的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就有十二條龍,被繡在一個圓形的中間,俗稱“團龍”。
萬曆龍袍萬曆龍袍
十二條龍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位於袞服前胸和後背的龍,是正身的龍,也就是面向外的龍,被稱為“正龍”或者是“坐龍”;側身的龍叫做“行龍”,行龍也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為升龍和降龍。
萬曆皇帝龍袍上龍的數目比起明世宗嘉靖七年創製的“燕弁服”上的就不能算多了,由弁帽、袍服、玉帶、襪子和絲履構成的“燕弁服”上的龍紋呈九九之數:前身一個盤龍團紋,後身兩個盤龍方紋,領子和袖子上的龍紋加在一起是45條,衣襟上的龍紋是36條。另外,在腰間的玉帶上還裝飾著九件刻有龍紋的玉片。
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據《蘇州府志》卷147記載,在明代萬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稅監,督造龍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發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緙絲製成的龍袍。因龍袍上繡紋以龍為主,故此得名。

製作工藝

龍袍的空地一般為褚黃色,龍袍上並繡有9條龍,間以五色雲彩。領前後正龍各1條,膝部左、右、前、後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龍袍並不是專供皇帝穿著,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只是不能用黃色,其他官員是不能穿著的,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但在穿著必須“挑去一爪”,以示區別。在明朝,經改制後的龍袍,稱為蟒袍,成為明朝職官常服。
明朝朱紅龍袍布料明朝朱紅龍袍布料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並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並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誌,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採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秦朝崇尚黑,漢朝推繹周崇尚紅。隋文帝穿的龍袍第一次採用黃色,其後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徵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延用下來,直到封建王朝結束。龍袍上的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藍組成,“蝙蝠”有朱紅、棗紅、絳色、香色、青銅色等數種顏色。“如意頭”有明藍、月白、藏青和水紅、桃紅、棗紅、雪灰兩種顏色組成。
明代龍紋明代龍紋
龍袍的做工有刺繡、緙絲之分,其中緙絲工藝相對複雜,工藝上稱為“連經斷緯”。這種緙絲工藝在中國流傳已久,宋代時多用於其他裝飾之上,到清代多用於服飾,後因緙絲工藝消耗工時過長,所以多用於龍袍之上。

各朝龍袍

隋唐

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

宋代

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於群臣百官的朝服。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遊冠”),與此稍有區別。
宋代龍袍宋代龍袍

元代

元代龍袍,按《元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元代龍袍元代龍袍

明代

冕服、袞服:冕服、袞服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明代皇帝只用袞冕,廢除其餘五冕,為十二旒冕十二章服,用於祭祀天地、宗廟、社稷、先農、冊拜、正旦、冬至、聖節等場合。朝鮮國王,皇太子及親王用九旒冕九章服、世子用八旒冕七章服、郡王用七旒冕五章服。朝鮮所謂"世子“不可用冕,只可用梁。
明代龍袍明代龍袍
皮弁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親王、世子、郡王的朝服。皇帝在朔望視朝、降詔、降香、進表、四夷朝貢、外官朝覲、策士傳臚時穿皮弁服(嘉靖時定祭太歲、山川等神亦穿皮弁服)。
武弁服:武弁服為天子親征遣將時所著的服飾。
燕弁服:皇帝平日在宮中燕居時所穿。
通天冠服:皇帝在郊廟之前省牲、皇太子諸王冠婚、醮戒以及社稷等祀時穿通天冠服。但從《明實錄》等史料記載來看,洪武十年之後基本沒有皇帝使用通天冠服的記錄,《大明會典》所載冠服制度中也沒有收入通天冠服,可能是洪武中期以後已經不用,其功能大部分被皮弁服代替。
常服:明代皇帝常服使用範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
明代皇袍明代皇袍
吉服:皇帝在時令節日及壽誕、筵宴等各類吉慶場合所穿的服裝。
青服:又稱青袍,即青色圓領,為明代皇帝在帝後忌辰、喪禮期間或謁陵、祭祀等場合所穿。
罩甲、齊腰甲:都是皇帝在狩獵、騎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動中穿著的戎服。
便服:皇帝日常閒暇時的著裝,明代皇帝的便服就款式、形制而言,和一般士庶男子並沒有太大區別。主要有曳撒、道袍、貼里、直裰、鶴氅、披風等。
圖為明代皇帝的常服,雲錦織造。以黃色的綾羅為主,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徵,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本圖服裝上所繡的團龍中,就有升龍、降龍兩種。

清代

清代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繡有九條龍。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清代皇帝的服飾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規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龍袍,是上下連屬的通身袍,比禮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用的常見禮服,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帝王服飾。帝王們穿著的龍袍,在現代人的心中很容易產生敬畏與神秘的感覺。尤其對龍袍上製作精良、細膩、造型獨特的紋飾圖案充滿疑惑,本文將對此做簡單的介紹。
帝王的服飾上繡有各種寓意吉祥、色彩艷麗的紋飾圖案。如:龍紋、鳳紋、蝙蝠紋、富貴牡丹紋、十二章紋、吉祥八寶紋、五彩雲紋等等。這些圖案只為封建社會裡的帝王和少數高官所服用,並不普及。如:龍、鳳紋向來是帝、後的象徵,除了帝、後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圖案,自它在中國圖紋中出現就是最高統治者的專有紋飾,一直到封建帝制的滅亡,只套用在帝、後的服飾和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出現過。
北京藝術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清乾隆明黃緞繡五彩雲蝠金龍十二章吉服袍。此袍嚴格按照繁縟複雜的清代服飾制度製作。據《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志》記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說明到了清代對龍袍在形制、製作工藝、裝飾圖案以及對於衣服的色彩上都規定得十分嚴謹苛刻。鑑別清代龍袍主要從做工、面料和紋樣三大方面來看。首先,龍袍的做工相當精細,所用線也非平常我們所見到的金線或者絲線,清代宮廷服飾衣料的生產大多來自江南三織造,即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極少部分由京內織染局織造。江寧(南京)善於織金妝彩以及倭緞、神帛的織造;蘇州的緙絲、刺繡工藝最精;湖絲的品質最為優良,如綾、羅、紡、縐、綢等多由杭州織造。最後,龍袍上的紋樣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絕對不能有絲毫差錯,這些紋樣多限於皇帝服飾之上,其他皇宮貴族服飾上均不可有此紋樣,所以說紋樣是鑑定龍袍的最好方法。
光緒帝龍袍光緒帝龍袍
龍袍通身繡九條金龍。正龍繡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行龍繡得極富活力,似動而非動。四條正龍繡在龍袍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後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後衣襟部位,這樣前後望去都是五條龍,這寓意九五至尊。但是我們這樣粗略的算下來卻只有八條金龍,這與史書上記載的有出入,於是有人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本身就是一條金龍,穿著龍袍後金龍就達到九條了。其實這第九條金龍繡在裡面的衣襟上,要掀開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基本功用

皇帝常朝或燕居所用

相關典籍

龍袍

凡上供龍袍,我朝局在蘇、杭(現今輯里村一帶)。其花樓(1)高一丈五尺,能手兩人扳提花本,織來數寸即換龍形。各房鬥合,不出一手(2)。赭黃亦先染絲,工器原無殊異,但人工慎重與資本皆數十倍,以效忠敬之誼。其中節目微細,不可得而詳考雲。選自《天工開物·乃服·龍袍》

作品注釋

(1)花樓:指織機的花樓。
(2)一手:一人之手。

原文翻譯

上供給皇帝所使用的龍袍,在本朝(明朝)的織染局設在蘇州和杭州交界的兩地(因其產中國最好蠶絲輯絲)。龍袍的紗機,花樓高達一丈五尺,由兩個技術精湛的織造能手,手提花樣提花,每織成幾寸以後,就變換織成另一段龍形的圖案。一件龍袍要由幾部織機分段織成,而不是由一個人完成的。所用的絲要先染成赭黃色,所用的織具本來沒有什麼特別,但織工須小心謹慎,工作繁重,人工和成本都要多增加幾十倍,以此表示對朝廷忠誠敬重的心意。至於織造過程中的許多細節,就無法詳細考察明白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