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經(龍藏)

乾隆大藏經

龍藏一般指本詞條

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又稱《清藏》或《龍藏》。由皇帝欽定,以明朝《北藏》為底本增減刻印的敕版藏經。它始刻於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歷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錄、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乾隆大藏經
  • 年代:清代
  • 別稱:《龍藏
  • 時間:1733
簡述,編刊工程,聖教目錄,出版信息,

簡述

該藏是在明朝《永樂北藏》基礎上編較而成的,全藏共分正藏續藏兩類。正藏共485函,以千字文編號,從“天”至“漆”,分為大乘五大部經、五大部外重單譯經、小乘阿含經》及重單譯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大小乘律和續入藏諸律、大小乘論、宋元續入藏諸論、西土聖賢撰集八個部門;續藏共239函,是《此土著述》一部門,編號從“書”至“機”;以上正續兩藏總計724函,724卷,實際收錄元、明、清三代高僧大德的經、律、論、雜著等167種(外有全藏目錄五卷)。
乾隆大藏經乾隆大藏經

編刊工程

乾隆版大藏經》的編刊工程浩大,負責其事的官員、學者、高僧等達60餘人,監造人員80餘人,還募集刻字、刷印和裝幀等優秀工匠860餘人,歷時6年完成。全藏字型秀麗,鐫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圖版以白描手法繪刻,莊嚴而不失生動。初印104部,頒賜各地禪院。此後至民國年間,又陸續刷印了數十部,共印行150餘部。自宋至清,木刻漢文大藏各代頻出,唯有《龍藏經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極鮮見,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聖教目錄

清世宗御製重刊藏經序
粵自西漢伊存口授佛陀經典,於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後,攝摩騰竺法蘭隨漢明帝求經使臣蔡愔等至洛陽,而四十二章等經乃緘於蘭台石室。魏晉而降大德迭與翻譯通明中西不隔。達摩西來,演暢宗風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於以掀天揭地。至隋大業間,智果於東都內道場撰諸經目,分別條貫以佛所說經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難經,其餘似後人假託者,別為一部謂之疑經,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勝諦者,曰論及戒律,並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別,而佛經已多於六經數十百倍矣。唐奘法師出能博涉經論,謂譯者多所訛謬,乃躬往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周流三竺十有七年,唐太宗詔將所得梵本六百五十七部,興房喬等集諸碩學沙門翻譯定為經、律、論三藏。自唐宋以迄本朝雖代有增益,而其宏規大略則無改於唐朝之舊也。明永樂間刊板京師是為梵本北藏,又有民間私刊書本板在浙江嘉興府謂之南藏。
朕敕幾之暇游泳梵林,濃熏般若,因閱華嚴,知卷帙字句之間已失其舊爰命義。學詳悉推究訛舛益出,乃知北藏板本刻於明代者,未經精校不足據依。夫以帝王之力泐成官本猶乃如是,則民間南藏益可知已。爰集宗教兼通之沙門在京師賢良寺,官給伊蒲曉夜校閱鳩工重刊,欲俾震旦所有三藏不至簡錯字訛疑人耳目。又歷代名僧所著義疏及機緣語錄各就其時,所崇信者陸續入藏,未經明眼辨別淄澠,今亦不無刪汰俾歸嚴淨。夫無邊契經海皆以一音演出,豎窮三際,橫亘十方,方且立一是名不可得,而何況於非?然既涉音聲文字,則如來固善能分別諸相也,雖一字一句皆有正訛不可以混。猶夫中乘、小乘皆以大乘為之綱骨,四十九年所說無非大乘智果。簡出小乘別安名字未為得也,而在小乘中則一語、一默、一進、一止皆有佛敕,又奚可以悖歟。然則斯刻也,別異歸同,簡訛從正,未必無小補。云爾是為序。
雍正十三年二月初一日
唐太宗文皇帝制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監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征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亂,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雙,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縱。誠重勞輕求深願達,週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墮,善以緣升,升墮之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麈不能汗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爾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顯?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永徽三藏聖教記
唐高宗皇帝在春宮日制
乾隆大藏經乾隆大藏經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躅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錄無惡而不翦,開法綱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啟三藏之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曆遂古鎮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苑,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荘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及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鹹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總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嚴,棲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恆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暗而怛明,自非久植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製眾經論序,照古勝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輙以輕塵足岳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正統御製大藏經序
洪惟如來之道廣大包天地,光明超日月,溯萬億劫之前不見其始,推萬億劫之後莫測其終,清淨為宗,慈憫為用,濟利為德,化道為教,無幽而不燭,無微而不入,無叩而弗應,無感而弗通。蓋化洽庶匯福溥一切,故自其教入中國以來,(麻 /心)二千年凡具樂善之心高明之智者,不問上下貴賤,皆至誠篤敬歸向。
慈尊洪惟我皇曾祖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德全仁聖道法乾坤,同上帝之好生,同大覺之溥濟,禮教邁於百王,惠澤周乎八表泰和充溢環夙宇皆春。惟大孝之誠,孳孳夙夜孔懷劬報本之道。圖薦考妣在天之福,於是博採竺乾之秘典,海藏之真詮,浩浩乎!穰穰乎!繕書刊梓用廣傅施功垂就緒。龍御陟遐洪憂所貽,傅序暨朕恭嗣大寶統理萬邦。追惟聖孝之隆,敢忘繼述之務。大藏諸經六百三十六函,通六千三百六十一卷,鹹畢刊印式遂流布妙法。玄文備祗園之授受要旨,精義皎慧日之昭明,字字真如,語語實際。允成皇曾祖之聖志,允弘皇高祖之寶福善功,斯盛嘉備可知。
九廟神遊恭,佛金蓮之座。萬品亨遇承,佛玉毫之光。家邦永底於清寧,華夷均安熙皞三界十方鹹真淨域九幽六道並際開明,種種吉祥不可思議。是用敬序,首間既紀成績雲。
大明正統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萬曆御製新刊續入藏經序
續入藏經四十一函起華嚴懸談會玄記至第一希有大功德經計四百一十卷,此我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所命刻也。朕惟釋教東流經典迭譯,函卷繁富極矣。我聖母躬體聖善坐撫昇平,密契心乘力修聖果,因復假筏迷津施航,覺海續增茲典聿廣,義宗德意甚盛載。惟經世、出世厥用爰殊然。其立教以明心見性為宗,以慈悲喜舍為用,以為瞋愛媱殺為戒,以戒定禪守為門,大都使人破塵妄之迷,以印妙圓之體,惕罪報之由,以修慈善之根,悟未來之因以減現 在之業,此其覺人濟物勝殘去殺之功,於吾聖治不為。慈悲喜舍為用,以瞋愛媱殺為戒,以戒定禪守為門,大都使人破塵妄之迷,以印妙圓之體,惕報之由以修慈善之根,悟未來之因以減現 在之業,此其覺人濟物勝殘去殺之功,於吾聖治不為無助。故經謂荘嚴施捨周於沙界,不若一經一偈流布之功。然則聖母慈命真可謂續慧焰於昏衢,普慈雲於陰界,延佑宗社種福人天不可思議者矣。若乃梁魏隋唐之主傾國財以崇像飾,瘠齊民以奉緇流,殊戾釋氏本旨,朕所不取,亦非我聖母流布是經之意,是為序。
大明萬曆五年四月
萬曆御製聖母印施佛藏經
朕聞儒術之外,釋氏有作以虛無為宗旨,以濟度為妙用,其真詮密微,其法派宏演。貞觀而後,代譯歲增,兼總群言苞裹八極,貝葉有所不盡,龍藏有所難窮。惟茲藏經善始於永樂庚子,梓成於正統庚申,由大乘般若以下計六百三十七函。我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又益以華嚴懸談以下四十一函,釋典大備。夫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諸佛心印人人具足,勸善覺迷諸苦解脫,一覺一善皆資勝因。是以聞其風者億兆為之翕習,慕其教者賢愚靡不歸依,則知刑賞所及權衡制之,刑賞所不及善法牖之。蓋生成之表別有陶冶矣。先師素王亦云,聖人神道設教,善世而博化,諦觀象教詎不信然?
恭惟聖母浚發弘願,普濟群倫遂托忠誠,誘善勤侍傅宣廣修眾因,乃印禪經布施淨土,兼立梵宇齊施僧倫,成修寶塔立豎於虛空,繪塑金容散舍於大地,濟貧拔苦召赦孤幽,無善不作無德不備,登三身於此世今生,明四智於六通,心地普惠雲興。普賢1 瀉大垂玄澤甘露沾濕於三千。遍覆慈雲法雨滋培於百億。無微無鉅鹹受益而蒙榮有性有生 1餐1而飲惠1福利之田與人同樂仁夀之域舉世鹹登如是功德詎可思議。且如來果報從無量功德生一切善言之讚嘆。一切善氣之道凝我聖母延齡。如天永永我國家保泰降福穰穰矣。於乎盛哉大覺之教。宜其超九流而處尊。偕三五以傅遠也。
聖母印施佛藏經贊有序
臣等竊聞,釋教來自西土,興於東漢。其說主清淨出世,帝王所不道。然而訓化廣大義旨,遐深要歸於澄澈心性利濟民物。是以雖當儒道昌明宇宙,淳和之際而其書不發。大乘般若以來,祖祖相承,心心相印,卷帙益多裒為大藏,總括禪言武庫莫方,其富尊函禁地緇流,弗睹其全非俟。
上聖垂仁昌以播宣斯理,我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德越人寰功周法界,融最上之真諦,懷大覺之弘慈,乃印施茲藏,以祝延我皇上無疆之歷,而推其餘以佑國芘民意甚盛也。臣等因得涉獵,稍窺玄微,似於儒理亦有相發明者焉。謹對揚皇上之休命,奉宣聖母之德意,拜手稽首為贊曰:
粵惟聖道 如日麗天
萬有畢照 誕被八埏
亦有釋教 如月破暗
接引未來 超登彼岸
於皇
聖母 毓成
帝德 治化丕覃
億兆寧一 載弘大願
永拔沉淪 外息諸緣
內淨六根分 嘉興眾生
永真覺路 皈依十方
如寐得寤 諸佛妙義
恆河沙 示權顯實
會演三車 若誦一句
若說半偈 是人功德
盡未來際 況茲大藏
建寺延僧 成修寶塔
造舍金容 廣施貧苦
普赦幽冥 功德無等
喻如虛空 續焰分燈
灌頂輸露 火宅惠涼
展衢錫炬 迷川寶筏
如無盡意 似功德林
廣度有情 四流六道
鹹歸正乘 微塵國土
偏蒙佛力 一一國土
皆聖母德 微塵世劫
流布施經 一一世劫
皆聖母齡 乃惟本願
為帝祝禧
天子萬壽 與天巍巍
載惟本願 為民祈福
天子惠民 澤施添漉
匪民是庇 國祚茂延
助我聖道 日月並懸
是藏流行 無界無盡
施者功德 亦莫究竟
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拯殿大學士臣申特行等奉勅撰。
大般若經初會序
西明寺沙門玄則制
大般若經者,乃希代之絕唱,曠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誠入神之奧府,有國之靈鎮。自非聖德遠覃哲人孤出,則玄音罕貿圓教豈臻!所以帝敘金照皇述瓊振,事邈千古理鏡三辰,郁矣斯文備乎茲日!然則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會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寶。竊案諸會別起,每比一部,輒複本以殊跡,各申一序。至如靈峰始集宏韻首馳,控盪身源敷弘心要。何者?夫五蘊為有情之封,二我為有封之宅,宅我而舉,則渴焰之水方深,封蘊以居,則尋香之堞弭峻,焉識夫我之所根者想,想妄而我不存,蘊之所系者名,名假而蘊無托。故即空之談啟,亡言之理暢,閱紛俗於非動,置蠢徒於不生,齊谷響於百名,儔鏡姿於萬像,筌宰失寄而後真宰獨融,規準莫施而後沖規妙立。慮塗千泯言術四窮,使夫淺躁投機,拘攣解桎,媲司南之有在,同拱北以知歸。義既天悠,詞仍海溢,且為諸分之本,又是前古未傳,凡勒成四百卷八十五品矣!或謂權之方土理宜裁譯,竊應之曰:一言可蔽而雅頌之作聯章,二字可題而涅 之音積軸,優柔闡緩,其慈誨乎!若譯而可削,恐貽患於傷手,今傳而必本,庶無譏於溢言。況搦扎之辰慨念增損,而魂交之夕炯戒昭彰,終始感貽具如別錄。其有大心茂器久聞歷奉者,自致不驚不怖爰諮爰度矣!
大清三藏聖教目錄四卷
原目錄略。
大清重刻龍藏匯記
原匯記略。
首部三本裝完整版乾隆大藏經
乾隆版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亦稱《清藏》,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它始刻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 ,完成於乾隆三年(1738),是我國歷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一部。
全藏總計5600多萬字,共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
由亞太中國(香港)佛教研究院整理的《乾隆大藏經》三本套裝,是中國現今第一套也是唯一為供奉所特殊製作的版本。其嚴謹、完整的佛學經論,對於佛教的歷史、文化、哲學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得到一部大藏經曾是無數善眾所終身尋求而不可多得的大件功德。非尋常之造化。
尺寸:28mm*38mm*38mm
裝幀:特別精裝版

出版信息

最新豪華典藏版《乾隆大藏經》已由中國書店出版社出版。總計168冊。其底本採用珍藏中的清代乾隆原刊本,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
《乾隆大藏經》由北京佛教協會廣化寺監印。百歲高僧本煥長老為本書題寫書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