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福寺(貴州省貴陽市弘福寺)

弘福寺(貴州省貴陽市弘福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弘福寺位於貴陽黔靈山群峰中心,距城約1.5公里,是十方叢林,為貴州首剎,向有“黔南第一山”之稱。弘福寺於1672年(清康熙11年)由赤松和尚開創,“弘福”二字乃“弘佛大願,救人救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意。赤松是為本寺開山始祖,佛法為臨濟一系之正宗,乃禪門五宗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弘福寺
  • 地點:黔靈山群峰中心
  • 開創時間:1672年
  • 開創人:赤松和尚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貴州省貴陽市
  • 開放時間:6:30-18:00
  • 門票價格:5元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3-10月是貴陽最佳旅遊時間
  • 現任住持心照法師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古蹟,寺廟管理,人物故事,赤松和尚,再度離家,參禪半年,建白雲寺,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弘福寺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西北的黔靈山上,距市中心約1.5公里。
赤松和尚(1634-1706年)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創建。原寺中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兩旁有方丈苑、尊客寮、如意寮、廚倉、禪堂、雲水堂、戒堂等,占地約12000平方米,樓台亭閣,莊嚴肅穆,道場興盛,禪風大振,常住僧眾多達百餘人。赤松親訂《叢林清規八條》定為十方叢林,為貴州首剎。
赤松初創寺院,土地由信士羅妙德等人“施捨”,他蓋了一間茅蓬住在裡面,敬業精神感動了當地的地方官員,在他們的支持下,建成僧寮、大雄寶殿及山門。不久又購置數百塊田產,年收租1200石,常住僧眾三十人。寺院和僧眾非常富有,香火興盛,有“金方丈,銀知客”之說。赤松親訂《叢林清規八條》,定為十方叢林,為貴州首剎。赤松依照佛教叢林規章,設“兩序”,立“清規”、續“法派、掛單、傳戒”,收集佛教經典,很快成為全黔寺廟之冠。
1706年,赤松圓寂後,葬於黔靈山,塔銘為“傳臨濟三十三代正宗黔靈山道領和尚之塔。” 赤祖曾手輯《黔靈山志》十二卷:星野、勝概、寺院、金像、法語、護法、寺田、源流、清規、塔壚、藝文(上、下),貴陽舉人何素儒訂定,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付梓。民國初年復由貴陽於止情補輯,文通書局鉛印出版,1996年重新點校,出版精裝本。弟子翟脈繼任弘福寺方丈。乾隆以後,弘福寺進行了多次維修和重建,三門、觀音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法堂等15座建築一應俱全。與貴陽棲霞寺(東山)並稱“東西二勝”。
清乾隆四年(1739年)清廷頒贈《大藏經》一部給弘福寺,清雍正特許開期傳戒,民國期間這裡曾為貴州佛教會所在地。1929年果瑤法師於此創建貴州佛學院,曾任孫中山秘書之平剛曾在此講學,學僧八十餘人,為貴州培養了一批知識僧才。1905年至1946年,弘福寺曾傳戒18次,到1949年,共有赤松“法統”傳承12代,常住僧眾100多人,少時也有30多人。
新中國誕生後,懷一法師主持法席,躬耕自食,修頭陀行。“文革”期間,僧人四散,寺由黔靈公園管理。1983年,弘福寺列為國務院公布的142座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同時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7月28日歸還給佛教界管理,由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慧海法師主持寺務。
弘福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清廷頒贈《大藏經》一部,計七千餘冊;清雍正特許開期傳戒,民國期間曾為貴州佛教會所在地。民國十八年(1929年)果瑤法師於此創建貴州佛學院,曾任孫中山秘書之平剛曾在上講學,學僧八十餘人,為貴州培養了一批知識僧人1949年後,懷一法師主持法席,躬耕自食,修頭陀行。“文革”期間,僧人四散,寺由黔靈公園管理。1983年,列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同時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7月,慧海法師出任方丈法席,復興黔靈禪法,經過10餘年艱苦奮鬥,弘福寺已成為貴州省佛教活動中心和具有特色的旅遊勝地。弘福寺現有常住近200人,其中出家僧人95人(男眾77人,尼眾18人)、服務居士110人,傳戒期間僧眾多達千人,大型法會期間信眾和香客多達萬人。
弘福寺赤松像弘福寺赤松像

建築格局

弘福寺有三重建築,大雄寶殿(正殿)、觀音殿(中殿)、彌勒殿前(前殿),另配藏經樓、毗盧閣等。各殿閣朱牆碧瓦,恢宏巍峨,雕樑畫棟,曲廊迂迴,蔚為壯觀。更於寺外擴建經塔,龍壁,並有石獅、石幢、銅寶鼎、鐵鼎、鐘鼓、幢幡寶蓋、金字匾聯等。設有法物流通處、素香齋、茶室;修復歷任方丈靈骨塔十餘座;新建貴州首座法華塔、開山祖師經念塔、九龍浴佛石壁、鐘鼓樓、天王殿、藏經樓、地藏殿、禪堂、齋堂、僧寮、尊客寮、方丈苑、碑廊等。
弘福寺弘福寺
登臨弘福寺之盤山古道“九曲徑”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赤松祖師開闢,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鹹豐五年(1855年)兩度整修;新中國建立後,拓寬加固。全徑383級,沿途有“古佛洞”“洗缽池”“靈官亭”等古蹟;有“多行好事廣積陰功”“虎”“黔南第一山”“正法眼藏”等摩崖石刻。
大山門上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弘福寺”、“南無阿彌陀佛”;有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題“黔南第一山”。入門兩側有鐘鼓樓,銅鐘重三千餘斤,鑄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原在城內大興寺,1980年移此。
法華經塔立於前山門外右前方,塔凡七級,高15米;奉藏《妙法蓮華經》,塔六方,刻三十六佛及佛經摘錄;塔後有建塔因緣功德碑。正對大門是九龍浴佛石壁,經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時,九龍吐水為之沐浴。
首重殿為天王殿,供彌勒佛及護法四大天王,殿的南側有地藏經碑刻,殿外側兩壁有巨幅繪畫;二重殿為觀音殿,奉三十二臂觀世音,三十二手錶菩薩三十二應身,大慈大悲,尋聲救苦;後有韋陀菩薩,金剛怒目,手持寶杵;第三重殿為大雄寶殿,奉釋迦尼牟尼、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及十八羅漢,均貼真金;牆上有佛陀畫傳。玉佛殿玉佛為緬甸籍華尼宏慧法師請自仰光,釋迦坐像高1.5米,寬1.2米,重900公斤,玉質優良,慈相莊嚴,並有彌勒、觀音等玉雕十餘尊。“放生池”旁有“曲尺亭”和長廊,亭前有櫻花,春來繁花似錦,長年風光旖旎。“雙桂樓”前桂花綠蔭如蓋,入秋桂香四溢,令人流連忘返,樓前有聯云:“一院桂蔭疑有雨,四廂花影欲登樓”。
弘福寺弘福寺
大殿後有一高台,前立二碑,乃朱德董必武黔靈山詩碑,碑後石壁嵌有多塊鐫刻,撰者為乾隆初年雲貴總督吳達菩、貴州巡撫劉藻赤松和尚等。弘福寺不僅殿樓林立,還間有“風尺亭”畫廊、“月明池”、“生生泉”“望城台”等。
寺後毗盧峰下有塔林,為弘福寺歷代祖師及僧人、居士之靈骨安藏處,有名可考者計有赤松、瞿脈、參之、惺慧、光燦、弗雲、湛然、柏青、心月、智明、慈雲、覺崇。弘福寺前沿陡崖而下,為“九曲徑”,系登寺捷徑,有石級三百八十餘步,乃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闢建,乾隆鹹豐年間各重修。沿徑摩崖石刻無數,並有亭、殿築於其間,“古佛洞”、“海螺亭”、“響石洞”、“洗缽池”等自然奇勝使人置身綠蔭之中,俯級把玩,其樂無窮。明地理學者徐霞客也曾於“崇禎十一年戊寅歲(1638)四月十一日至貴州,游古佛洞。”下得“九曲徑”,往北行,即“麒麟洞”,洞中乳懸垂,千姿百態,其一巨者墜地,形若麒麟,故名。洞內寬敞,洞前有泉,迄今已四百餘年。此洞因蔣介石1942~1948年囚禁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於此,聲名大噪,至今遊人不絕。
弘福寺弘福寺
弘福寺7層塔是坐落在平壤市中心錦繡山和乙密台附近的高麗時期的石塔。塔是用經過打磨的花崗石做成的精緻的六角形。塔高為5.35米,基座和塔身的寬度和高度逐層收縮,給人以舒暢的感覺。基座一邊長1.29米,塔身為7層,屋頂很厚,但感覺很協調。弘福寺歷代祖師塔。圖右最大塔為弘福寺開山赤松祖師塔。清康熙十一年(1672),赤松和尚雲遊來築結茅庵于山中,繼而募化四方建成此寺,名黔靈山弘福寺,“弘福”二字乃“弘佛大願,救人救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意。山寺之開創,即始於世。赤松是為開山始祖,佛法為臨濟一系之正宗,乃禪門五宗之一。

文物古蹟

弘福寺於1983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弘福寺中保存著一批珍貴文物和古蹟:其中赤鬆開辟的九曲徑及摩岩石刻徐霞客游過的古佛洞赤松和尚紀念碑及歷代長老塔林朱德董必武及瞿脈嗣法門人參之德廣等百人書寫的詩詞碑廊、《龍藏》、清乾隆朝廷頒賜的《大藏經》(已佚),現存為原版翻刻本、《大正藏》、《中華大藏經》、《頻伽大藏經》、《藏文大藏經》、《房山石經》、赤鬆手著《黔靈山志》十二卷、《錦江禪燈》二十卷和《黔南會燈錄》八卷、懸于山門中鐘樓之頂鑄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的銅鐘、歷年來所收藏的百餘幅知名書畫家的珍貴作品。
弘福寺弘福寺

寺廟管理

寺廟成立民主管理委員會,慧海法師既是管理委員會主任,又是寺住持,方丈助理通睿法師為副主任,下設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制度。為加強人財物管理,寺內分別設立對外接待、財務、教育弘法、治安消防、衛生保健、修建改造等辦公室,嚴格僧人掛單、討單制度(常居人員進出入制度)。
自1994年制定弘福寺管理辦法以來,叢林生活的規範即成為僧團和合共住的信條,道風嚴整有序。寺中一些代表人物,經協商安排,有2人被選為省第九屆政協委員(其中一名被選為常委),有1名被選為貴陽市第九屆政協委員,1名被選為貴陽市第七屆青聯委員,2名被分別選為雲岩區第七屆人大代表和第七屆政協委員。在2002年第七屆全國佛教協會代表會議上,慧海法師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崇慈、通睿分別選為常務理事和理事。
2005年9月,心照法師接任慧海法師榮膺弘福寺住持。心照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貴州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貴陽市佛教協會副會長等職務。 2008年9月16日,貴州省佛教協會第四次代表會議在貴陽召開,選舉產生了省佛協第四屆理事會及領導班子,心照法師當選省佛教協會會長。

人物故事

赤松和尚

赤松和尚(1634—1706),法名道領,別號黔靈,赤松乃其字,俗姓韓,名景琦,明崇禎七年(1634)四月二十四日生於四川潼川東塔山青藤壩,排行第五。父中軒,母謝氏,為當地望族。六歲時父親見背,由哥哥撫養教育,幼年已感生滅無常,哀嘆甚深。叔父見他家遭變故,又聰穎過人,便接入潼川城中,研習儒學。一年未滿,值明末戰亂,兵戈紛擾,乃過繼杜家為子。不久避難入黔,家人為之議婚,希望他走儒學科舉的道路,赤松概堅執不從,轉慕佛教不生不滅之理,誓願修行探求人生究竟。因厭家居俗擾,於是與鄰里袁氏子結伴,入息烽南望山結草為庵,念佛收心,修頭陀苦行。將近百日,袁氏子不耐艱苦,私自奔回。赤松則更入深山大箐,繼續修行,勤苦不懈,雖骨瘦如柴,形如非人,仍不改初衷。如此苦修年余,被跟隨袁氏子找尋的父兄發現,他才被迫返家。赤松返家後,依然茹素,不事家室,先定之親,亦毅然退絕。家人見其如此,乃聽任出家。赤松從此遍參名師,開始自己漫長的學佛生涯。

再度離家

赤松初曾混入外道,旋即覺知其非正法,乃即捨棄。對真正發心修行的人而言,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助道的因緣。赤松雖誤入外道,但卻增加了尋訪真善知識以求取正道的決心。果然稍後不久,他就欣逢善緣。順治十年(1653),赤松聽說靈藥慧宗由浙江天童山入黔弘法,乃前往貴陽藥王廟參謁。靈藥(1604—1670)為密雲大師得法弟子,一代宗門耆宿(1),長期活動於滇黔兩地,法席頗盛,道聲甚遠,一生為接引他人說法不斷,而又以為根本就了無一法。圓鼎和尚《滇釋記》卷三記他參訪密雲大師及悟道前後因緣說:“時聞密雲開法金粟,師(靈藥)住參,圓具,授以‘萬法歸一’語,參之服膺。未幾,密遷天童,命師往小北河作園頭,師忘餐歷究,忽一日執鋤定去。同寮尋至,問曰:‘你在此作么?’師舉鋤打云:‘非汝境界。’即說偈云:‘娘生真面目,處處不會藏,塞滿虛空界,隨緣作主張。’遂呈密,密曰:‘你主張個甚么?’師喝,密把住,再道:‘看!’師云:‘棒下無生忍,當仁不讓師。’密連棒,師連喝而退,遂有省。”足證他在密雲門下,工夫頗有得力處。至於法號靈藥之得名,則因曾主藥寮,凡經其治療者,均無不痊癒。他見赤松求道心切,對他說:“汝年紀尚幼,求示個甚么,既在外道,將從前所作,一一說出,行好就是。”赤松說:“和尚言年幼修持甚么,弟子實為生死事大,齋戒多年,若不開導,何以行持?”靈藥伸出一腳,問道:“會么?”赤松回答:“不會。”靈藥大笑說:“老僧一腳頭也不識,尚來請開示!”赤松跪下請求:“弟子實為生死,初參果是不知。”靈藥禪師見他心愿真切,答應他的懇求說:“既為生死,將萬緣放下,參個萬法歸一,勿生二念,行到水清月明處,看一歸何處”。於是靈藥替他披剃,取法名為道領。
明代憨山大師《夢遊集》云:“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所以達摩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為一切凡聖十界依正之根本也。全悟此心,則為至聖之大乘,少悟則為二乘,不悟即為凡夫。”赤松和尚一開始就以生死對立之突破,作為生命秘密探求的入手悟覺工夫,以求能有一終極性的徹底解脫,從而真正契入大乘菩薩道勝義諦境域,像靈藥這樣的明眼禪師,自然一眼即可勘破是龍象大材,所以他的有意探問及機緣接引,已在暗中預示了赤松未來悟道的必然和應然。而以“萬法歸一”為參究話頭,正是他自己當年妙修悟覺的得力處,用之於赤松身上,則是要他憑一團疑情參究,最終從生命深處喚醒旋轉乾坤的偉大啟迪力量,從而徹底悟覺人生宇宙、天地萬物的真實實相。赤松聆受恩師棒喝誨示之後,生命也開始展現新的修證進境,自此更以法器自任,勇猛精進,兢兢磨勵,務求了明至聖之大道,證得生死之智慧,打開向上全悟之一路,不到“水清月明”之處,絕不可能有任何人生之休歇。? 未幾靈藥有滇中之游,行前指示赤松禮西識和尚為師。西識為靈藥印證弟子,於貴陽白雲寺開法(2)。赤松在西識處,行住坐臥,語默忙閒,恆苦參“萬法歸一”話頭,如靠坐須彌山,穩穩密密,又如千斤壓身,放舍無暇。為進一步澄清疑情,徹底證知一念未生之前境界,他又前往雲南五華山,再謁業師靈藥和尚參學,苦究“萬法歸一”之旨。這樣經過三年修學,一日夜深危坐,靈藥問他:“你會老僧已有三載,所做工夫只是萬法歸一,此萬法歸一之一,是何境界”?靈藥屢問,赤松俱不能對。次晨靈藥告誡說:“你若不精進,早悟解脫,稍有差錯,丟失念頭,豈不可惜青春光陰?”赤松自此限定日程,誓願不分晝夜,勇猛提究,必悟方休。

參禪半年

精勤猛參半年,赤松始覺工夫凝成一片,盪逐不散,總是“萬法歸一之一是何境界”話頭現前,將天地萬物寂然悄然收歸一處。一天除夕晚上,赤松又危坐苦參,入定之後,即恍然感覺一陣真風,歷歷明明,空空蕩蕩,不出不入,自在快樂。突然爆竹驟響,燈花閃爍,赤松猛然驚覺,當下徹悟。原來生命本自圓滿,天高海闊,水清月明,何來葛藤,何有遺闕?“萬法歸一”的去處,乃是“白雲消散盡,明月一輪圓”的渾融境界,亦即雜念(白雲)散盡,佛性(明月)呈現的美妙時節。這一證悟次日就得到靈藥和尚的棒喝許可。從此赤松如卸重擔,身心快暢,作事有主,無不自得;出生入死,任生任死,超生超死,無有毫髮沾滯;而一切經論過閱,心中無不瞭然。嘗有偈頌一首,自言其悟境云:“菩薩本來是聖賢,一任無差遍大千;非筆非紙非人畫,還從火內出金蓮。”
赤松既徹底了悟自心,廊清“萬法歸一”之旨,仍以“悟道容易守道難,守道容易了道難”自勉。他深知佛道玄遠,妙義無窮,雖已知其入處,卻不能輕易自足,若要真正圓滿內在生命本來具足的果道,就應把證後修行與發心修行看成同樣重要。於是他一瓢一笠,登山涉水,繼續訪求名宿,廣參善知識。嘗謁燕居禪師於平越(今貴州福泉),燕居為入黔闡教高僧,亦破山嗣法弟子。眾皆勸赤松從燕居受學,赤松以“有業師在”辭行。自此以後,赤松葛藤斬斷,草衣木食,甘苦自樂,依業師西識和尚,開建白雲道場,早晚隨眾作務,雖灰頭土面,心力憔瘁,亦不動聲色,可謂日日勞作,日日修行,見性了悟與實踐體證,二者圓融不二。西識和尚感其護法勇猛,譽之為佛門顏回。一日與師閱《華嚴經》,至《如來觀相品》如來與諸天子說法:“諸天子常聞天鼓之音,非從東方來,亦非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此天鼓之音不生不滅,如我說法亦復如是”云云,赤松猛覺全身幡然放下,物我打成一片,大悟從前所得,即是佛經宗旨。自思艱苦為僧,常理終非遠大之所,於是作偈云:“做個朦朧且學痴,淘金豈假弄沙堆;灰頭土面思其日,溫裕和光且待時。遠蹇縱能千處短,道圓終始一般齊;何須說甚有無理,仍入寒爐撥死灰。”赤松得入此悟境,復飛錫游滇,欲再省靈藥和尚問禪。途中謁靈隱禪師於募役司(今關嶺、柴雲一帶),靈隱亦出破山門下,二人問答深契,大得感應道交之趣。留居月余,赤松有《雙師山紫雲石室頌》云:“獅王獨踞紫雲霞,百獸潛蹤畏爪牙;此地窟深威自遠,吼聲一震徹天涯。”(3)靈隱以“此老作也”許之。赤松辭別靈隱,往雲南天靈山重參靈藥和尚,又屢有悟入之處,生命氣象更加不同凡響。一年後復自滇返黔,在靈隱處受具足戒。這一年,赤松約三十歲。

建白雲寺

靈隱和尚受具足戒後,赤松復返回白雲山數載,重與西識和尚共建白雲寺,工畢即往遵義參敏樹和尚。敏樹為赤松同鄉,亦得破山大師心印,乃留住之。次日,赤松即呈上偈頌以求發明,欲親承敏樹印證,並在敏樹門下參悟數月,大得法門宗旨。臨別時,敏樹告誡說:“老僧見汝有遠大之器,此去深隱,不可輕舉妄動,隱深緣熟,自有天龍推出,莫強為也。”敏樹並為他書謁語付佛子,赤松得此受記,遂成為臨濟禪宗三十三代正宗傳人。
赤松受敏樹付囑,仍回白雲寺習禪。他混俗和光,深隱不露,康熙六年(1667),忽接西竺禪師寄書,謂都司張光煥仰赤松高名,請住貴陽藥王廟壽世禪院。赤松時年三十四,乃前往弘教說禪。貴州督撫司道俱臨席聽法,一時聲名大振黔中。康熙八年,赤松於壽世禪院閉關,三年韜光,了徹菩提。千日期滿之後,巡撫曹申吉率文武宰官居士千餘人,共造法衣法被,迎請出關。赤松得諸檀越護法,乃結制傳戒;期滿解制,遂發願縱情山水,另闢駐錫勝地,雖猿猱虎豹之處,亦敢有所不辭。
康熙十一年(1672)春,赤松偶策杖至大羅木山,見層岫迭出,一徑通幽,萬峰環翠,中結平原,洞天福地,清雅絕倫,大有玄象之趣,洵為選佛之場。而業主羅妙德,亦發心喜舍,黔省大小各宰官,又慨然樂捐,赤松遂去城入山,剪土代茆,植樹開徑,營殿建樓,置田引水。瀝膽披肝,艱苦備嘗,終使昔日虎豹之宅,狐狸之居,變為貴州選佛之場,清淨莊嚴之域。巨剎規模初備,即名曰黔靈山弘福寺。“弘福”二字乃“弘佛大願,救人求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意。黔靈山寺之開創,即始於此。此後又經過三十年的擘劃經營,黔靈山遂成為貴州第一名區。時人以為“遙映天童、曹溪、廬埠、嵩少,並傳不朽;且上續雞足、峨眉,直追西域,是又在嗣赤松之者”(4)。赤松亦有題壁詩二首,自述黔靈勝景:“青山隱隱白雲橫,一片閒花野色晴。溪上數椽茅屋隱,綠陰清畫有書聲。”“翠嶂清溪跨白牛,樂眠水草已忘憂。橫吹鐵笛無腔調,水月松風一韻收。”當年赤松建剎種種遺蹟大多尚在,如今都已成為後人觀瞻的著名景點。
赤松初辟黔靈山,即不辭勞苦,開堂說法。赤松禪法,亦農亦禪,農禪結合,著衣吃飯,運水搬柴,本自圓成,了無掛礙,大得百丈遺風。而玄機獨唱,凡聖掃除,妙諦融通,洞達本源,機鋒棒喝,隨方接外,有縱有擒,有收有放,更大振臨濟宗風。特別突出的是,其禪法雖不假語言文字,亦不廢語言文字,即本體即功夫,即形上即形下,頓悟與漸修兼顧,生死與涅盤合一。可謂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又不必規矩,較之區區棒喝,所得尤其為多。故門下弟子稱他:“一物不將繼祖風,隨機應變用無窮;粗拳辣掌親分付,奕葉花開處處紅”(5)。由於赤松淳樸質實,禪功深著,說法信手拈來,無一不是諸佛境界,隨緣立宗,絕無一絲一毫粉飾,故聞者隨其根力,各有所得,由此契入正知正見,“譬如盂之水方圓並爽,春和之雨高下俱沾”(6)。自赤松在黔靈設教行化以來,各地衲子,無不聞風蝟結,一時道振滇黔,影響遍及整個西南。
康熙二十二年(1683),滇黔總督蔡毓榮、滇撫王繼儒重修昆明五華寺,致書延松入滇懸額說法。赤松乃往滇闡揚佛法,並親到九峰祭掃靈藥大師塔。在雲南期間,他隨緣接引化導,弘宣臨濟正脈,對當地禪風之重振,貢獻頗為卓著。康熙三十年,又為法忘軀,不遠萬里,從巴蜀涉荊楚下江浙,禮普陀、太白,親詣天童,掃密雲大師塔,復由金陵達章貢,循彭蠡,遵鄂岳,溯沅江,西歸黔省貴陽,並攜回釋藏全部,貯於弘福寺新落成之藏經樓。此後赤松繼續聚徒說法,培養大批僧伽,曾應監院鶴聲之請,撰自贊詩總結一生云:“弱冠命薄離鄉土,百折不回甘淡苦。肉為親恩割壞身,嫡傳師業授心口。法幢大豎老婆心,勤獲常住如會祖。正脈流通向誰說,迴翔千載鶴聲有。”
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月十七日,赤松圓寂於弘福寺,世壽七十有三,僧臘五十四齡。金骨藏於寺後毗廬峰之塔中。赤松大師示寂後八年,居士蔡筳為其撰塔銘云:
卓卓赤松,破山之宗。
陡明捏目,大闡元風。
面自有目,空自有花。
徒勞一踏,眼豈著沙?
亂山磊砢,佛宇嵯峨
化行邊表,道啟牂牁。
竹樹蕭疏,山川不改。
絕去來今,無在不在。

交通信息

市區內乘坐1路環線,2路環線,10路環線,12路環線,13路,16路,22路,23路,33路,41路,51路,53路,71路,72路,77路,209路,217路,226路,227,路228路,235路,238路,248路,282路,311路,311路大站快車,314路,316路,602路,608路,夜間7路,夜間8路均可到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