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古代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

震旦(古代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震旦zhèndàn

[ancient Indian name of China]古代印度人稱中國(1900年前後日本也有這樣稱呼的)

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

《佛說灌頂經》卷六:“ 閻浮 界內有 震旦國 。” 唐 王勃《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蛟台蜃閣,俄交 震旦 之墟;月面星毫,坐照 毗邪 之國。” 明 宋濂《西天僧授善世禪師誥》:“ 大雄氏 之道以慈悲願力導人為善,所以其教肇興於西方,東流於 震旦 。” 魯迅《書信集·致蔣抑卮》:“近數日間,深入彼學生社會間,略一相度,敢決言其思想行為決不居我 震旦 青年上。”

舊唐書》:太宗降璽書慰問,屍羅逸多大驚,問諸國人曰:“自古曾有摩訶震旦使人至吾國乎?”皆曰:“未之有也。” 芥川龍之介《鼻子》:內供聽人講震旦的事,說是蜀漢的劉玄德耳大超長,不禁喟嘆:長的若是鼻子,自己不知多寬心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震旦
  • 梵名:Ci^na-stha^na
  • 巴利名: Ci^na,或 Ci^na-rattha
  • 釋義:古代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
震旦詳解,記載,

震旦詳解

梵名Ci^na-stha^na,巴利名 Ci^na,或 Ci^na-rattha。又作真旦、真丹、振旦、振丹、旃丹、指難、脂難。或稱摩訶震旦(梵Maha^-ci^na-stha^na)。又略稱支那(梵Ci^na),或至那、致那、指那、止那、脂那。又作摩訶支那(梵Maha^-ci^na)、摩訶至那、摩賀振那、大支那、大振那,或支那泥舍(梵Ci^na-des/a)。ci^na,意譯為思惟;stha^na,意譯為住處。即對於印度等國而言,指中國本部及與中國相鄰接之部分地方。大唐西域記卷五(大五一·八九四下):“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亘,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
古代西方亞細亞及希臘、羅馬等諸國所流傳對我國之稱呼有二,即:(一)Serice(絲國),或 Seres(絲國人),漢語翻譯為“賽里斯”。(二)Sin, Thin(絲),或 Sinai, Thinai(絲國人)。其中,第一項系由 serikon 或 sericum (繒絹之義)轉變來之名稱,因古代我國向西方諸國輸出繒絹之故。“支那”即文物國之意,亦即讚美此方為衣冠文物之地,由此可知自古我國即有繒絹國之稱。關於第二項有諸說,然通說則為自我國秦朝 Ch'in 之國名而來者。Ci^na 之名又見於摩訶婆羅多(梵 Maha^bha^rata)、摩奴(梵 Manu)法典、羅摩耶那(梵Ra^ma^yana)、考提拉實利論(梵 Kautiliya Arthas/a^stra)、普魯哈特薩瑪希塔(梵 Brhat-sajhita^)等古籍,然並無確證可證明此名即中國。

記載

除上記外,震旦、支那等名稱散見於佛典中甚多,翻譯名義集卷三(大五四·一○九八中):“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華嚴音義翻為漢地。樓炭經云:‘[艹/忩]河以東,名為震旦。以日初出,耀於東隅,故得名也。’”阿毗曇毗婆沙論卷三十六、卷五十一、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卷一○一及雜阿毗曇心論卷二等,均謂遠隔之地,稱為振旦、真丹或至那。普曜經卷三現書品、方廣大莊嚴經卷四示書品及佛本行集經卷十一習學技藝品等,亦舉六十四書之一的秦書為支那書(梵Ci^na-lipi)或脂那國書。大寶積經卷十及阿毗曇毗婆沙論卷四十、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九謂,如來隨聽法人之別,以吳蜀秦地或真丹之語而說法。十二游經載,東方有晉天子,其國人民熾盛。六十華嚴經卷二十九菩薩住處品載,真旦國土有菩薩住處,名那羅延山,過去諸佛常於中住。德護長者經卷下載,當來世末法時,於閻浮提大隋國內,出大行王,信於佛法,供養佛缽,佛缽當至沙勒國。彰所知論卷上載,贍部洲西北方有王,名割尼屍割,三結集時,于震旦國等興隆佛法。以上所舉,皆諸經中所舉震旦名稱之例。
又震旦等稱呼始傳於我國之年代雖不詳,而在釋迦方誌卷上“中邊篇”引後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入竺之秦州刺史成光子之言(大五一·九四九上):“成光子云:‘中天竺國東至振旦國五萬八千里。’”其夾注云“振旦即神州之號也,彼人目之。”據此,則自後漢,震旦一稱即已為彼國人所知。慧苑音義卷下載,震旦一詞,翻為思惟,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製作之故,即指漢國。而華嚴經疏卷四十七、新華嚴經論卷三十、希麟音義卷二等亦作是說。此思惟之義恐為由梵語 cinta 和 ci^na 之音類似而起之解釋。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慧輪傳之夾注謂,支那即廣州,莫訶支那即指京師。此外,西藏稱我國為 Rgya 或 Rgya-nags。rgya 是廣大之義,nags 為黑之義,意即著黑衣住民之廣大國土。[釋迦方誌卷下游履篇、華嚴探玄記卷十五、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二、卷十之二、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上、希麟音義卷十、唐書西域列傳第一四六上、悉曇要訣卷四、H. Yule, H. Cordier: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F.F. von Richthofen: China]p6196
FROM:【《佛光大辭典》(第三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