黧黑斑

黧黑斑是一種發生於顏面部的色素沉著性疾病,臨床表現為顴頰、前額、鼻、唇周、頦部皮膚對稱出現淡褐色或黃褐色斑片,呈蝴蝶形或不規則形,大小不一,表面平滑,邊緣清楚,無自覺症狀。日曬後斑色加深。男女均可罹患,但以女性多見,部分患者伴有其他慢性疾病。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chloasma,blackish  facial patch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顴頰、前額、鼻、唇周、頦部皮膚
  • 常見病因:脾氣不足,氣血不能潤澤肌膚所致;或因憂思抑鬱,肝氣鬱結等
  • 常見症狀:顴頰、前額、鼻、唇周、頦部皮膚對稱出現淡褐色或黃褐色斑片,呈蝴蝶形或不規則形等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診斷,辨證施治,針灸治療,

病因病機

黧黑斑多因脾氣不足,氣血不能潤澤肌膚所致;或因憂思抑鬱,肝氣鬱結,氣滯血瘀,膚失濡養而發;也可因腎陰虧損或腎陽不足,以致血虛不榮而成。

臨床表現

顴頰、前額、鼻、唇周、頦部皮膚對稱出現淡褐色或黃褐色斑片,呈蝴蝶形或不規則形,大小不一,表面平滑,邊緣清楚,無自覺症狀。日曬後斑色加深。男女均可罹患,以女性多見。

診斷

本病可分黃褐斑與黑變病兩種類型。
以女性為多見,男性也可發生。常與妊娠、長期口服避孕藥、月經不調痛經等有關,少數可由於患者有某種慢性病(如肝病、結核病、內臟腫瘤、營養不良等)所致。但也有不少病人無明顯原因。
皮疹為發生於面部的淡褐色、黃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定,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基本對稱;常分布於顴部、頰部、鼻部、口周或額部,分布於面頰部者常呈蝴蝶形。有的可擴展至上唇和頸部。
一般無自覺症狀及全身不適。皮疹常在夏季或日曬後色素加深。有的可自行消退。
2.黑變病
多見於中年婦女。病程緩慢。有的經數月或數年後,顏色逐漸變淡。
皮疹好發於面部、前額、耳後及頸部兩側等處,也可見於胸、腋前、臍窩、腰圍、前臂和手背等部位。
皮疹開始時為患處輕微發紅髮癢,以後逐漸出現點狀和網狀的淡褐色、灰褐色至深褐色、棕黑色的斑點或斑片;可伴有輕度毛細血管擴張。皮疹表面可有糠狀鱗屑,使皮膚呈粉塵樣外觀。
皮疹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即穩定不變。一般無自覺症狀(除開始時有輕度瘙癢)。偶有頭痛、食慾減退、消瘦等全身症狀。

辨證施治

本病的治療,宜根據辨證,分別採用健脾益氣、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和滋陰補腎或溫補腎陽等方法,並輔以外治法。
1.脾虛
(1)證候 皮疹表現如上述;常伴有胃納欠佳,食後腹脹,乏力倦怠,或見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舌邊尖有齒印,脈緩。
(2)治則 健脾益氣。
2.肝鬱血瘀型
(1)證候 皮疹表現如上述;常伴有煩躁易怒或心情抑鬱,胸脅脹悶,月經不調。舌質淡紅或黯紅,苔薄,脈弦。
(2)治則 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3.腎虛型
(1)證候 皮疹表現如上述,面色黯晦;常伴有腰膝酸軟,乏力,月經不調腎陰虛者,常伴有頭暈目眩,耳鳴,失眠多夢,煩躁不安,口乾舌燥,舌質紅,苔少,脈細或細數。腎陽虛者,常有伴頭暈,耳鳴,形寒,尿頻,舌質淡,脈沉或細弱。
(2)治則 腎陰虛者,宜滋陰補腎;腎陽虛者,溫補腎陽。

針灸治療

1.主穴
分3組,分別是體穴、耳穴和腧穴。
(1)體穴 大椎、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風岩。
(2)耳穴 神門、交感、腎上腺、內分泌、皮質下、肺、肝、腎。
(3)腧穴 肺俞、心俞、肝俞、腎俞。
2.配穴
(1)頭痛目眩,心煩易怒加行間 形寒肢冷,腰酸耳鳴加太溪、命門、神門、內關;月經不調、性功能減退加乳根、中極;心悸氣促、食少納減加內關;皮膚瘙癢加夾脊穴上下透針。
(2)風岩穴位置 耳垂下端與後髮際中央連線的中點微前五分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