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針術

毫針術適用於黧黑斑粉刺油風、口眼歪斜等各種損容性疾病。針刺施術後留針與否以及留針時間久暫,應視就醫者體質、病情,以及腧穴位置等而定。在留針過程中可做間歇性行針,以增強和鞏固療效。

基本介紹

適應證,禁忌證,準備,方法,1.進針,2.行針,3.留針,4.出針(起針、退針),注意事項,

適應證

毫針術適用於黧黑斑粉刺油風、口眼歪斜等各種損容性疾病。

禁忌證

皮膚感染潰瘍瘢痕腫瘤的部位;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者。

準備

消毒毫針若干,75%乙醇,2.5%碘酊,消毒棉球,鑷子等醫務護療物品。

方法

1.進針

要做到無痛微痛進針。
(1)指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在腧穴皮膚上,右手持針,針尖緊靠左手指甲緣迅速刺入。
(2)夾持進針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捏消毒乾棉球,夾住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右手拇、示指持針柄,雙手配合,協同用力將針迅速刺入皮膚。
(3)舒張進針法:左手拇、示二指或示指、中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固定,右手持針從左手二指間將針刺入。
(4)單手進針法:右手的拇、示指持針,中指指端緊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住針身下段,當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勢屈曲,將針刺入。
(5)針管進針法:用金屬、塑膠或有機玻璃細管代替押手。將長短合適的平柄針或管柄針置於針管內,針尾露於管的上口,針管下口置於穴位上,用手指拍打或彈壓針尾將針尖刺入腧穴皮下,然後將套管抽出。

2.行針

(1)基本手法
①提插法:反覆地上下呈縱向運動行針。指力要均勻一致,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提插的幅度大、頻率快則刺激量大,提插的幅度小、頻率慢則刺激量小。
②捻轉法:以拇、示指末節的指腹夾持針柄,使針身在腧穴內反覆前後來回地旋轉行針。指力要均勻,頻率要一致,角度要適當(180°~360°),不要單向捻針。捻轉角度大、頻率快則刺激量大,捻轉角度小、頻率慢則刺激量小。
(2)輔助手法:輔助手法是行針基本手法的補充,可促使針後得氣。
①循法:醫者以手指在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經脈的循行部位,進行輕柔徐和的循按。
②彈法:針刺後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示指或中指)輕輕叩彈針柄或針尾,使針體產生輕微的振動。適用於一些不宜做大幅度捻轉的腧穴。
③刮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頻頻刮動針柄,使針體發生震動。適用於一些不宜做大幅度捻轉的腧穴。
④搖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右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具體方式有2種:一是直立針身而搖以加強針感;二是臥倒針身,針尖指向病所,左右搖動,以使針感向一定方向傳導。搖法適用於較為淺表部位的腧穴。
⑤搓法: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以右手拇、示、中3指持針柄做單向捻轉,如搓線狀,每搓2~3圈或3~5圈,且搓時應與提插法配合套用。
(3)補瀉手法
①提插補瀉法:針刺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②捻轉補瀉法:針刺得氣後,捻針左轉(拇指向前用力,示指向後),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針右轉(拇指向後用力,示指向前)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③疾徐補瀉法:緩慢地進針、插針,快速地退針、出針為補法;快速地進針、插針,緩慢地退針、出針為瀉法。
④迎隨補瀉法:進針時針尖順(隨)著經脈循行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逆(迎)著經脈循行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⑤平補平瀉法:進針取得一定針感後,再均勻地提插、捻轉針,使就醫者的針感輕重適宜,即可出針,用於臨床虛實不明顯的一般病證。
以上各種手法,臨床上可配合使用。

3.留針

針刺施術後留針與否以及留針時間久暫,應視就醫者體質、病情,以及腧穴位置等而定。在留針過程中可做間歇性行針,以增強和鞏固療效。

4.出針(起針、退針)

以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乾棉球輕輕按壓於針刺部位,右手執針做輕微的小幅度捻轉,慢慢將針提至皮下,然後將針起出。隨即用乾棉球輕揉針孔,以防出血。若用疾徐補瀉時,應按其具體操作要求出針。

注意事項

1.針具的要求。針尖應端正不偏,尖中帶圓,不可有鉤曲、發毛或過鈍;針身光滑挺直,圓正勻稱,堅韌而富有彈性,不可出現針身粗糙、斑駁鏽蝕或有摺痕;針根處不可有剝蝕傷痕;針柄纏絲要牢固不鬆脫,與針身的連線應緊密,不允許有鬆動。
2.胸、脅、腰、背、腹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要直刺、深刺。對重要臟器所在部位的腧穴要根據其解剖結構,嚴格掌握進針的角度、深度。
3.針刺眼區和項部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掌握正確的進針角度,不允許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眼球、脊髓、延髓等重要組織器官。
4.針刺面部要選用32~36號美容針,不可用粗針。
5.就醫者過於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可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久病體虛,年老體衰及初診懼針者,針刺手法不可過強,並應選用臥位。
6.出針後不要急於讓就醫者離去,當稍事休息,待氣息調勻、情緒穩定後方可離去。
7.婦女妊娠3個月以下者,不可針刺下腹部腧穴;妊娠3個月以上者,不可針刺腹部、腰骶部腧穴。三陰交、合谷、崑崙、至陰等具有活血作用的腧穴,在懷孕期禁刺,在月經期若非為了調經,亦禁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