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地區土壤志

黃岡地區土壤志

《黃岡地區土壤志》是龍成鳳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岡地區土壤志
  • 作者:龍成鳳
  • 類別:地方志
創作背景,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來,從此,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各族人民如萬馬奔騰,朝著四個現代化的方向奮進。當此之時,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也就應運而生,它不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總結建國以來土壤管理的經驗和教訓,從實踐和理論上豐富與發展我國土壤科學,而且對於合理利用國土資源、實行科學種田,使我國農業在保護土壤資源與發揮土壤的增產潛力均有著深遠的意義。

作品目錄

封面
黃岡地區土壤志
驗收書
驗收人
前言
圖片
山地棕壤
山地棕壤景觀
山地黃棕壤景觀
黃棕壤景觀
黃棕壤
棕紅壤
棕紅壤景觀
棕紅壤
棕紅壤
封山育林保持水土
建庫蓄水魚躍糧豐
人工種草發展畜牧
挖湴田
沖壠冷浸田排水溝
湴田暗溝出水口
因土配方肥示範田
鉀肥定位實驗
棕紅壤上的柑橘園
黃棕壤上的工杉木林
黃棕壤上的楠竹
黃棕壤上的松樹林
喬灌結合立體植樹
果糧間作
見縫插針種烏柏
目錄
第一章 概況
第二章 土壤形成條件
第一節 自然成土條件
一、氣候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二、母質(母岩)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三、地形、地貌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四、植被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五、水文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第二節 人為活動對土壤形成的影響
一、興修水利
二、改革耕作制度
三、改變肥料結構
第三章 壤分類和分布規律
第一節 土壤分類
一、土壤分類的原則
二、土壤分類的分級依據和劃分標準
三、土壤命名方法
四、土壤分類系統
第二節 土壤分布規律
一、土壤的水平分布
二、土壤的垂直分布
三、土壤的中域分布
四、土壤的微域分布
第四章 各類土壤性態特徵
第一節 紅壤土類
一、棕紅壤亞類
二、紅壤性土亞類
第二節 黃棕壤土類
一、黃棕壤亞類
二、山地黃棕壤亞類
三、黃棕壤性土亞類
第三節 棕壤土類
第四節 石灰(岩)土土類
第五節 紫色土土類
第六節 潮土土類
一、潮土亞類
二、灰潮土亞類
第七節 水稻土土類
一、淹育型水稻土
一、瀦育型水稻土
三、潛育型水稻土
四、側滲型水稻土
第五章 土壤肥力狀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第一節 土壤物理性狀
一、土體構型
一、土壤水分狀況
三、土壤質地
四、土壤容熏和孔隙度
第二節 土壤化學性質
一、土壤有機質與土壤氮素
二、土壤磷索
三、土壤鉀索
四、土壤酸鹼度
五、土壤陽離子代換量
六、土壤微量元素
第六章 高產水稻土和棉地土壤的肥力特徵及培肥
第一節 高產水稻土的肥力特徵
一、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協調的土體構型
三、適中的土壤質地
四、適量的陽離子代換量
五、土壤養分貯量豐富、有效性高
六、肥力基礎好
第二節 高產水稻土的培育
一、有一個以有機肥租無機肥相配合的施肥翩度
二、有一個包括綠肥在內的耕作制度
三、耕作熟化措施
四、改善土壤環境條件
第三節 棉地土壤肥力現狀及培肥
一、棉地的分布
二、棉地土壤養分狀況
三、棉地土壤的物理性狀
四、棉地土壤地力評級
五、高產棉地土壤特性
六、影響棉花生長的障礙因素
七、提高棉地土壤肥力的途徑
第七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區及中低產土壤的改良
第一節 土壤改良利用分區
二、分區的原則和依據
三、分區簡述
第二節 中低產土壤的改良
一、沖壠冷侵田的改良
二、落河田的改良
三、低湖田的改良
四、中層青泥田的改良
五、砂土的改良利用
第八章 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
第一節 土地資源及評價
一、土地構成
二、土地利用現狀
三、土地生產力評級
四、土地資源評價
五、土地資源面積量算
第二節 土壤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一、根據作物土宣調整種植業布局
二、根據立地條件發展林業生產
三、草山革坡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
四、合理利用水面發展水產養殖業
第三節 土壤侵蝕及防治
一、造成土壤加劇侵蝕的原因
二、土壤侵蝕造成的嚴重惡果
三、土壤侵蝕的防治
附錄一 化驗方法
附錄二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三 黃岡地區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總結
附錄四 黃岡地區第二次土壤普查人員名單
附錄五 大別山南坡土壤垂直分布
附:1:480000黃岡地區土壤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