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營養學

飲食營養學

飲食營養學從辭海上講,“營”是謀求、尋找,“養”是養生之道,“營養”兩個字加在一起,是人們尋找的養生之道。

秦漢時期,飲食保健從長期的實踐經驗積累,發展成為一門納入正規醫療保健行政制度的學科,並從理論上加以總結,營養學理論體系已初步形成。中醫飲食營養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理論和臨床套用兩大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飲食營養學
  • 類別:養生
  • 側重營養
  • 途徑:飲食
組成,發展,基本觀點,知識理論,

組成

飲食營養學飲食圖譜飲食營養學中醫飲食營養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基礎理論和臨床套用兩大部分,從歷代有關文獻記載和臨床實際情況分析,基本包括飲食養生、飲食治療、飲食節制和飲食宜忌四個方面,前兩者是指飲食在實際生活與臨床中套用的範圍;後二者是指飲食在生活與臨床中套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關,不可分離或孤立。所以有一種看法,認為使用添加藥物的藥膳,如黃芪燉雞之類,就是“中醫飲食營養學”,實際上,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飲食養生,習稱“食養”、“食補”,是泛指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健康或增進健康的活動。《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的“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食養概念較早的記載。
飲食物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它還具有補養作用,所謂“無病強身”,這是與現代營養學觀點不同的。食養的內容按歷代中醫中藥有關文獻統計,常用的百種食物的補養作用,計有聰耳、明目、烏髮、生髮、增力、益智、安神、健膚、美容、輕身、固齒、肥人、強筋、壯陽、種子(助孕)、益壽等二十餘種。這些作用在提高人體健康素質和預防保健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是構成飲食營養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發展

隨著中國醫學的發展,飲食營養學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飲食生活方面對食養食療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飲食營養學又有了新的發展。在著作方面出現許多專業工具書,如食養食療、保健醫療食品類書和辭書等。同時,大量科普書籍也相繼問世。更引人矚目的是,中醫食療和食補開始進入醫療、護理、家政、航天乃至國防等專業方面,並取得不少科學成果。在中醫教育方面,1976年國家正式批准成立中醫養生康復專業,在飲食營養學專業中設“中醫飲食營養學”課程,從而使傳統營養學術與技術得到延續與傳播。現在,不少中醫單位開展了食療的臨床工作,研製了藥膳和療效食品。個別中醫院設立食療科或食療門診,中醫的傳統保健食品也被廣泛地推廣套用。中醫飲食營養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基本觀點

飲食營養學相關著作中醫飲食營養學和其他中醫學科一樣,它的發生與發展,因受歷史條件的影響,其理論與中國古代樸素的哲學理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特點體現於巨觀與整體觀方面。天人相應整體營養觀,調理陰陽營養觀,食藥一體營養觀,全面膳食與審因用膳相結合營養觀中醫認為,人處在天地之間,生活於自然環境之中,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遵循同樣的運動變化規律。這種人和自然息息相關的關係體現在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包括飲食營養方面。早在兩千年前,古代醫家就認識到飲食的性質對機體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響。除此,食物對臟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中醫常據天人合一的整體營養觀運用食物來達到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的目的。自古以來,以養生益壽,防治疾病的古代佛、道、儒、醫、武各家學說,無不用人體內部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的理論來闡述人體的生、老、病、死規律,同時也無不套用天人相應的法則來制訂各種休逸勞作,飲食起居措施,對須臾不可離的飲食內容,以及進食方式提倡既要注意全面膳食“合而服之”,同時又主張因時、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飲食內容亦有所變化,做到“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

知識理論

飲食營養學文獻數千年的飲食文化歷史表明,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從整體來看,是在素食的基礎之上,力求葷素搭配,全面膳食的。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的“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和《素問·藏器法時論》所說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所謂全面膳食,就是要長期或經常在飲食內容上儘可能做到多樣化,講究葷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與飲等之間的合理搭配。既不要偏食,也不要過食與廢食。但另一方面,對特殊人或患者,也不主張採用與常人一樣的飲食模式,可據其不同的體質、職業、信仰與病情,做到審因用膳和辨證用膳。營養、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欣逢盛世,人人都想健康。怎樣才能獲得健康,確是一個大有講究的問題。
積歷代經驗總結,經現代科學求證,對於健康的必需條件當前普遍認為,第一是精神(心理)因素,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有一個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第二是營養狀況,要有營養知識,並且努力做好;第三是運動水平,要不拘形式的做到多運動,勞動不完全等同於運動,運動量不足,熱量消耗不了,是導致疾病和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原因;第四是醫療條件。上述三條做到了,仍會有問題,就要去看病,現代醫療條件也是保證健康的必要條件。四條中,任何一個因素都不是萬能的,任何時候都應講求多種有利因素的積極協同作用。國際上流行一種說法:三高飲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造成了現代文明病心腦血管病、癌症、糖尿病和亞健康狀態)。其實還有三低(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低膳食纖維)作怪。很多人對這六大營養要素不了解,當然做不好營養平衡,甚至有不少人將營養與蛋白質畫等號。
營養是造就一個強大民族的手段(如日本),也是繁榮一個民族的手段。在中國,先富起來的農民,因富而病、因病而返貧的大有人在。中國營養學會曾呼籲把營養教育做為扶貧的一項內容來實施。礦物質元素是人體生長發育的六大營養要素之一。通常將日需量占人體重1/萬以上的元素稱宏量元素(如鈣、鎂等),1/萬以下的稱微量元素。世界衛生組織(WHO)確認的14種必需微量元素有鋅、銅、鐵、碘、鹼、鉻、鈷、錳、鉬、釩、氟、鎳、鍶、錫。前三種營養——蛋白、脂肪、澱粉,簡單稱為能量營養的話,後三種營養——維生素、礦物質元素、膳食纖維則可稱為功能性營養,其中微量元素是核心,因為它不容易得到滿足礦物質元素的作用,在人體生長發育中起著全方位的作用。從機體組織的建造、修復,到生理代謝,到增強免疫功能,甚至有直接防病治病的作用。如鈣不僅僅是造體元素,也是生理代謝不可缺少的元素,許許多多疾病都與缺鈣有關。中醫所說的腎陰虛腎陽虛,都是缺鈣引起的。中老年人腎虛症最多,與中老年人缺鈣最嚴重是相一致的。陸上動物,尤其人類,都呈缺鈣狀態,特別是亞洲人,缺鈣最嚴重。再如,血紅蛋白的合成,不僅需要胺基酸,還需要鐵元素。缺鐵時,血紅蛋白合成不了。
生理代謝是通過酶來完成的,酶的活性組份中心往往是微量元素。如錳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組成部分,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組成部分,鉬是亞硝酸還原酶的組成部分,它們的活性是分別靠錳、硒、鉬元素激發的。同樣,鋅、鐵、銅、鎳等元素也有自己相應的酶。缺乏微量元素,生理代謝都不會正常。 在輔酶或維生素中,微量元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鈷能使維生素的活性提高4倍,甚至更高。在激素類中,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碘參與甲狀腺素的合成,鉻能加強葡萄糖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在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中,也有它們的身影,如錳能激活脫氧核酸酶,保證遺傳信息傳遞時不變樣。總之,由於微量元素與人體關係的研究一步步的深入,生命科學有了長足的進展,以前原因不明的不治之症,通過微量元素的研究找出了病因。四大地方病——甲狀腺腫克山病大骨節病氟骨病無不與微量元素的短缺有關。此外,食管癌、鼻咽癌、肝癌高發區具有明顯的地理分布的特點,也與當地的土壤、水中缺少某種微量元素有關。微量元素在保護人們健康和防病治病方面,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舉足輕重的。 當然,人體內微量元素也需要平衡,缺乏和過量都有害而無益。所以,了解自己體內微量元素情況,已經是一個衡量和預測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