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法

雷法

雷法,道教聲稱可以呼召風雷伏魔降妖、祈晴雨、止澇旱的一種方術。起於北宋,興盛於南宋時期。創始者為神霄派王文卿林靈素等,為神霄清微等派所傳習,東華天心正一派亦兼習之。其法主要載於《道法會元》《清微丹訣》《法海遺珠》等書中。主張內煉成丹,外用成法。

雷法將內丹符篆咒術融為一體,既講存思存神、內丹修煉,又講祈禳齋醮、符篆咒法,是道教諸方術的融合體,但強調以內丹修煉為本,以符篆咒法為用。其思想基礎是天人感應論,認為人身是小天地,人體各部分皆與大天地相符相應,其頭像天,足像地,四肢像四季,五臟像五行,其精氣神無不與天地相通相感。

雷法道士根據天人感應的思想,不僅構想出人的精神可以感通天地,影響自然,而且還進一步構想可以主宰天地風雷。在雷法道士們眼裡。風雲雷電晴雨等自然現象,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存思氣功製造出來。呼風喚雨翻江倒海,似乎都在指顧之間。在眾多道門高真的倡導下,雷法盛行天下,曾經一度雄踞萬法之首,成為道教法術的最高代表,引起世人廣泛關注,影響非常之大,甚至一直延續到現在。對道教雷法的形成及發展貢獻最大的.當首推神霄派。其創始者為王文卿林靈素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法
  • 外文名:Ray method
  • 類型:法術
  • 屬於:道教
簡介,道法初成源世家,道教十大神通,道教玄宗十德,道教玄宗十勝,道教玄宗三寶,法派延流,

簡介

北宋末年出現了新道派神霄派。神霄派以傳行神霄雷法為主,為雷法派。北宋道士王文卿實為神霄派的創始人。神霄派不同於三山符策,而以神霄派為主要宗教手段。從《沖虛通妙宸王先生家話》可以了解其原處的神霄派雷法。元宋之際,清微派始盛。《道藏》中論述清微雷法的著作有數部,從《清微神烈秘法》中可大致了解清微派雷法的面貌。陳楠白玉蟾雷法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玄珠歌注》、《坐煉功夫》、《道法九要》、《書符內秘》、《汪火師雷霆奧旨序》等。此外,白玉蟾所傳的雷法著作還有《先天雷晶隱書》、《洞玄秘旨》、《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書》、《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神霄十字滅經》,這些都是神霄派的重要文獻,內丹南宗亦兼修雷法。道藏中雷法著作眾多。

道法初成源世家

根據《道法會元》的記載,天師世家早期的法術體系已經跟後世的雷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天師一系的符篆科儀法術,被稱為“籲天事帝之科”,這一法術體系在道門中被認為是太上老君創造,祖天師張道陵發揚光大,後經由歷代天師和道教理論家的逐漸完善,符篆派的法術廣為流行並被人們所接受。事實上,“籲天事帝之科”或“事天請禱之事”在中國古代由於受儒家思想的規制,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天子諸侯的領地,所謂“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普通百姓根本沒有資格涉足,如果有少、乾冒天下之大不題,涉足“事天請禱之事”,要么被視為荒誕不經,要么被視為“淫祀”,將會受到政府的無情打壓。應該說,天師道所提倡和實踐的“事天請禱之事”,某種程度上與儒家思想為代表的精英文化的傳統相制衡,使得中國文化之流成為活水源流,源遠流長。
在早期的“籲天事帝之科”之中已經蘊藏著雷法理論的胚芽。確切說這一理論胚芽就是“感通之理”-一一即天人感應論。按照天人感應的理論,人體是一小宇宙,跟外在的大宇宙同形、同構、同律,皆為道所生,為羔所化,因此也就具有相通相感的可能性。“籲天事帝之科”要通達天聽,就必須排除各種妄念和雜念,以純淨無染的狀態來感通外在的宇宙。可以說,天人感應論恰恰是道教雷法修煉思想的非常核心的理論基礎之一。雷法修煉思想認為人體內的一己之傑是跟天地之炁相互感應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體內的一己之炁,就能把握雷機,招致雷電。“天罡,心也。以心運諸炁,動陽則陽報,動陰則陰報。運轉五行,常朝上帝。斡旋造化,顛倒陰陽,隨機而應……七曜者,在天北斗也,在人眼耳鼻口七竅。若能關閉七竅,則七曜光芒交射,氣迸渾身汗出,頭腦之上亦汗炁如雲,始合造化。”①對此,虛靖天師張繼先有詩云:“元神直捧一封書,一道寒光射太虛。徑達玉京金去,玄恩星火下天街。”②認為有心感神,神反不應;無心之感,其應如響,若天人合德,則此感彼應。這種天人感應的理論甚至被進一步細化到人體內的器官,認為人體內的器官也會跟天上的天象相感應。如神霄派高道王文卿說道:“當於呼吸上運功夫靜定,上驗報應。雲之出也,其氣蒸;雨之至也,其溺急;雨之未至也,其氣炎而膀朧之氣急;電之動也,其目癢,眼光忽然閃爍;雷之動也,三田瀝瀝而響,五臟倏忽而鳴。行持之士又當急心火以激之,涌動腎水以沖之,先閉五戶,內驗五行,此其訣也。’,③這種以人身模擬天地、認為人身為一小天地,跟身外的大宇宙相感相應的思想,一直為道教代代相傳的理論核心。雷法理論認為雷霆是天地之樞機,因此雷法修煉就是要通過一己之修煉從而把握天地之樞機,召神出吏,發為雷霆。
雷法
張道陵與各派雷法
無論是依託也好,借重名人也好,還是事實也罷,總之,各派雷法的經籍無不堅稱祖天師張道陵為該派雷法的祖師。首先,清微派就認為祖天師張道陵是該派的祖師之一。如《道法會元》卷之二“清微應運”中認為清微元始天王,靈寶西那國王,道德老子,正一祖天師,乃是三派始祖。而介紹清微派淵源、傳系、先師事跡的宗譜《清微仙譜》的“正一淵源”,則專門列出了“三天聖師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張道陵”,嗣師太清真人侍中張衡,以及系師太清真人間中侯張魯。除此之外,祖天師張道陵還是各種具體的雷法中的“主法”。所謂“主法”,就是“法主”,就是“法”的主體,也就是“道”;而“”亦是“先天一氣”,因而唯有地位崇高之尊神才能充任。在具體的雷法實施的過程中,法師以“主法”統帥“將班”並發號施令,乃是一套雷法中的和關鍵和靈魂。如《道法會元》卷七的“上清洞明協神五應大法”就是以張道陵(祖師正一老祖天師真君)、魏華存(高元哀照法王紫虛元君)和祖舒(清微元上侍震保仙元君)為主法;“清微灌斗五雷大法”則以張道陵(祖師三天扶教大法天師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魏華存(祖師清微金閥上保高元窟照法王清真紫虛元君)和祖舒(宗師清微元上侍哀金網昭凝妙道保仙元君)為師派;在“紫極玄樞奏告大法”中,則有祖天師張道陵的信香符。
其次,神霄派同樣認為他們的道法傳承自祖天師張道陵。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的記載,神霄派高道林靈素的道法也傳承自祖天師張道陵的高徒趙升。據載,林靈素三十歲左右,在洛陽遇到一位姓趙的道人,交遊數載後,一日道人突然死去,林靈素安葬了趙道人後,發現“有書三冊,細字如珠,間有天篆,人莫能識。分為十九篇,盛以絳紗,題雲:‘付與林某’。冊上題曰:《神霄天壇玉書》。皆有神仙變化法言,興雲致雨符a},驅遣下鬼,役使萬靈。~一先生自受其《玉書》,豁然神悟,察見鬼神,誦咒書符,策役雷電,追攝邪魔,與人禁治疾苦,立見功驗。驅瘟伐廟,無施不靈。’,①令人吃驚的是,第二年,林靈素在岳陽酒店,碰見了死而復活的趙道人。此時,趙道人才告訴他真相,說:“予乃漢天師弟子趙升也。向者所授五雷《玉書》,謹而行之,不可輕泄。即日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東華帝君有難,力當救之。;O值得注意的是,趙與時稱林靈素“家世寒微,慕遠遊。至蜀,從趙升道人游數載。趙卒,得其書,秘藏之,由是善妖術,輔以五雷法’,③。認為其五雷法,為趙升所傳授。《宋史》載其“惟稍識五雷法,召呼風霆,間禱雨有小驗而已”④。
此外,林靈素向宋徽宗談及祖天師張道陵有雷書雷印之事。《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五三稱:“昔漢天師有《神霄雷書》二十卷,並天部霆司八角雷印六顆。至第八代天師,藏十卷,並六印文,並留火痕印文。國初,張守真遇詡聖真君傳賜五卷。帝欲得《雷書金經》全足收入《道藏》,求訪不得。先生靜夜飛神,從玉華天尊奏告上帝,乞賜觀看雷文,並霆司等印。帝遣六丁玉女,以印授之。一天壇玉印,一神霄嗣教宗師印,一都管雷公印,一天部霆司印。皆堅如鐵石,非金非玉。及以《雷書》五卷,賜靈素看。先生拜謝,懷印而還。省,錄《雷書》進奏,遂得全集。”⑤顯然,這些都說明神霄派雷法跟天師道傳統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張雨《玄品錄》中稱高道留用光的雷法為祖天師張道陵親自傳授。
留用光,信州貴溪人,貌奇古而黔。既壯,無所聞。往游南嶽,至撫州臨川縣,路逢一道人,自言是張輔元,與用光偕行。用光行為張負,止為張炊。次長沙,張謂曰:子事吾,勤亦至矣!向吾慢子,觀子之變,子益加敬。吾今入蜀,有一篇授子,子其秘之,遂去。啟視,乃《五雷書》。慶元間,衡州旱,郡守沈作礪夜夢黑龍,蟠於城煌廟門,日一視之,乃用光醉臥也。即延命禱雨,而雨,郡上其事,復禱雨於朝,亦雨。用光年幾四十,未得度為道士。至是,即御前賜冠服,賜號“沖靖先生”。寧宗為出內帶錢,撤上清官新而大之。理宗立,復召。用光謂使者曰:“歸奏天子,治天下者,道德五千言足矣!山林野人來將奚益。”竟解化龍虎山中。向之所遇張輔元,或謂為漢天師也。①
還有,天心派亦不例外。北宋天心派道士元妙宗編撰的《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中認為天心正法是“正一之宗”,即出自張天師正一道:
臣聞天心之法,北極中斗之法也。北極者,天之中極,萬象之所會。北斗者,天之中斗,萬禹之所票,故為天之心。則其法,本之於此也,同出乎正一之宗,為勤治之樞轄。自昔饒君,夙著陰功,簡在天意,神付真篆,受訣紫霄,嗣系遞傳其法,遂明之於世。②
南宋金允中上清靈寶大法》卷四三同樣認為天心雷法就是出自天師道正一宗:“三洞之品,自漢天師宏正一之宗,而天心正法出焉。當其受印劍於玉局,盪妖邪於寰區,法之濟時,厥勛盛矣!”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唐五代((( }}夢瑣言》記載了“雷公篆”一事,該文聲稱該篆是傳自天師世家:
巴蜀間,於高山頂或潔地,建天公壇。祈水旱。蓋開元中上帝所降儀法,以示人也。其壇或羊牛所犯,及預齋者飲酒食肉,多為震死。新繁人王蕪,因往別業,村民烹豚待之。有一自天公齋回,乃即席食肉。王謂曰:“爾不懼雷霆那?”曰:“我與雷為兄弟,何懼之有?”王異之,乃話其所謂。曰:“我受雷公策,與雷同職。”因取其篆驗之,果如其說。仍有數卷,或畫壯夫,以拳權地為井,號拳權井。或畫一士負薪拚,號一谷柴。或以七手撮山箕之,號七山箕。江陵東村李道士舍,亦有此篆。或雲,三洞法算外,有一百二法,為天師子嗣師所禁。唯許救物,苟邪用,必上帝考責陰誅也。①
張道陵與雷部神將趙公明
從祖天師張道陵跟趙公明的關係,同樣可以看出天師道與雷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趙公明乃雷部神將的重要成員,終南山人,秦時避亂終南山,精修得道,被天帝封為神霄副元帥,人稱趙公元帥,能驅雷役電,去病鑲災。據《道法會元》的記載,當初祖天師張道陵在鶴鳴山修煉大丹時,趙公明實際上是張道陵的護法,奉命守護丹爐,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這裡所謂的正一的“正”是指萬邪不乾之義,“一”則為純一不二之義。因趙公明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坐騎黑虎,故又人們稱為“黑虎玄壇”,或趙玄壇。祖天師成仙飛升之後,趙公明一直鎮守龍虎山。趙公明部下有八部猛將,以應八卦。有六毒大使,以應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時煞。有五方雷神、五方神兵,以應五行。有二十八將,以應二十八宿。有天合、地台二將,以象徵天門地戶之闔辟。有水火二營將,以象徵春生秋煞之往來變化。此外,由於趙公明神通廣大,非常靈驗,故上天對他多有加封,號為“高上神雷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察使”“九州社令都大提點”“直殿大將軍”等。可見,趙公明擁有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點九州的巨大權力。
《道法會元》卷之二三二“正一玄壇趙元帥秘法”,對趙公明的廣大神通有非常生動的描述:
金輪都總管,龍虎趙將軍。神霄急捉將,降伏驅萬神。上育承帝命,下界察凡情。鐵索轟天響,鐵鞭震地鳴。乘龍游海岳,駕虎遍乾坤。左有元達將,右有仕季神。前有元伯使,後有文業君。八極八王將,四方四集兵。堂堂持法力,赫赫顯神靈。②
微妙真空,神霄趙公。驅雷掣電,走火行風。何神不伏。何鬼敢沖。神虎一吠,萬鬼滅蹤。吾今勃召,速出絳宮③。
神霄副元帥,正一趙公明。金鞭耀星影,鐵索鎮山鳴。將吏隨左右,黑虎現威靈。吾奉帝命召,分明速現形。急急準老祖天師六合無窮高明大帝律令。④
以下則是生動描述祖天師跟趙公明的關係,趙元帥聽命於祖天師張道陵,廣行法術,普救眾生。
玄壇誓咒
公明公明,顯跡青城。太上勃下,天師令行。師若負我,日月無精。我若負師,雷
霆滅形。與師立誓,普救群生。天神地抵,人鬼鹹聽。急急如玄壇口誓律令。①
仰啟龍虎玄壇將金輪元帥趙將軍。
三十六員大神王,天傷五雷無量兵。
移山拔樹驚宇宙,驅雷掣電耀乾坤。
飛符破廟搜邪鬼,急捉速縛妖魔精。
騰魂附體傳事意,持鞭執索驚鬼神。
捉賊呈形散家訟,賞善罰惡禁讒言。
人有萬病治即痊,叩求發願隨心應。
八王猛將當先鋒,四方大力如雲擁。
天師有旨速尊依,發兵布陣列放旗。
聽吾命令即報應,功成果滿升天砰。
急急如正一老祖天師真君律令。②
張道陵與雷函天書
所謂雷函,實際上就是天書雲篆的另一種形式,不同於世俗之人所書之文字。雷函天書不是任何時候都會顯現,一般是在發生雷擊之後才會出現。在道教看來,發生雷擊時,不管擊中宮觀、寺院、房屋、樹木、器皿,還是擊中人類以及動物,都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這些宮觀、寺院、房屋有妖孽憑附,或者樹木、器皿下有毒蟲隱藏,或者人或動物不忠不孝,惡貫滿盈,才會招致雷擊。雷擊之後,這些雷函天書或出現於鍋底,或現於屋壁,或者現於被擊中人或動物的身體。對這些雷函天書,普通人是無法識別,唯有那些博識洽聞之士或高道才能辨認。認得這些雷函天書,對後期的攘謝酷祭具有重大意義。一般來說,雷擊之後,如果找不到雷擊的真正原因,還會有持續的災禍發生。因此,雷擊之後,一定要請高功法師辨認雷函天書,及時加以鑲解,就可以避免後續的災禍。
據《歷代真仙體道通鑑》的記載,林靈素認為祖天師張道陵有《神霄雷書》Jo卷,到第八代天師張迥還藏有一0卷雷書,至宋代栩聖真君傳第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五卷雷書。後來,林靈素則將四枚雷印和他所獲得的《雷書》獻給了徽宗,並錄入了宋代編纂的《道藏》。
《道法會元》卷七三和卷七三、四,專門論述了“天書雷篆”,其中收錄了祖天師張道陵蒐集的雷函天書(出漢天師雷函),雖然不清楚該雷書是否是林靈素獻給徽宗雷書五卷中的一卷,但這也是天師道跟雷法有著密切聯繫的佐證。題名為祖天師張道陵的《雷函天書》。
雲飛急走動,即界火急合。
玄雷龍通雨,及物水足民。
心地秋何有,雨順申不思。
奏何有上無,君帝在昔日。
月星州邑災,作斬鬼下急。
百怪擇物洪,精急救艷謝。
仙火急今奉,天帝救急急。
不孝父母火,天今起宿行,
債未還火急。①
後世天師使用雷法情況
除了上述提到的祖天師張道陵跟雷法的千絲萬縷的關係之外,後世天師則以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為精通並傳習雷法的最為顯赫的天師。此後,第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亦以雷法著稱,據《天師世家》的記載,乾道六年(1170),在毗陵(即今天江蘇常州一帶),有一棵老樹出現妖異,給當地百姓生活造成極大的危害,皇上令張守真天師,前往治妖,張守真天師抵達之後,即運用雷法,一時雷霆轟鳴,將該樹擊毀,妖異隨之消失。皇上特召張守真天師赴京城,賜號正應先生。三十四代天師張慶先,於南宋嘉泰辛酉(1201)襲教,性慈儉周貧,道法精湛,並留下了幼治張公洞井龍王的故事。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十二歲即承襲天師位,天師道在張可大的手裡得到發揚光大。張可大天師曾多次奉詔赴京城進行齋酷之事,後來,奉命以雷法勃治都陽湖水災、錢塘江潮患。據記載,在劫治都陽湖水怪時,張可大“以符投江,雷震延死大白蛇,水遂復故”。並用雷法攘治蝗災嘉熙三年(1239 )賜號觀妙先生,命提舉三山符錄兼御前諸宮觀數門公事,主領杭州龍朔宮。從此以後,正一派正式成為江南諸派道教的統領。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亦以道術名世。據《道法會元》卷之一一一“帝令寶珠五雷祈禱大法”的記載,張宗演天師精通一種秘傳的雷法叫“寶珠雷法”。“寶珠雷法”乃世間罕見一種雷法,被認為是眾法之祖。該雷法的傳承也十分隱秘,“自前宋樞密宣使李閒雲先生,得傳齡駕前承應法師集賢院學士朱梅靖先生,後朱人蜀,磚青城山羽化之時,止傳之三人。一乃新淦州郭提舉。二乃三十六代天師張真人,三乃閒雲李先生也”①。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於大德二年(1298),因浙江海寧郡海潮為患,奉詔於杭州佑聖觀建醛,張與材天師運用雷法,投鐵符於河,雷電大作,將水妖擊斃,潮患立止。第三十九代張嗣成,亦精於雷法,不僅治潮水,還為百姓祈雪、求雨、祈晴,無所不能。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亦精通雷法,善禱雨。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書鐵符治浙江潮患。第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於朝天宮建祈晴醛,檄召雷神時,一隻藍爪紅翅的巨鷹,挾大風呼嘯而至,抓檄文奮力飛上雲霄,眾人為之震驚,足見張元吉天師道法高強。乙亥春,皇上於文華殿召見張元吉天師,問諸雷秘法,命作符,大悅曰:“神明之胃,代不乏人,可謂善繼矣。”四十八代天師張彥順,因牛首山後湖有妖,奉召前往除妖,用雷法碟死一妖,皇上大悅。由此可見,天師世家從張道陵始,與雷法有著關係極為密切,自三十代天師張繼先以降,精通雷法者更是代不乏人。
結語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張天師世家早期的法術體系跟後世的雷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天師一系的符篆科儀法術,被稱為“籲天事帝之科”。早期的“籲天事帝之科”之中已經蘊藏著雷法理論的胚芽。確切說這一理論胚芽就是“感通之理”—即天人感應論。清微雷法、神霄雷法、天心雷法相關典籍,以及唐五代((( }}夢瑣言》所載的“雷公篆”,均表明張道陵天師與雷法有極深的淵源。此外,雷部神將趙公明,據《道法會元》的記載,實際為張道陵的護法,奉命守護丹爐,被封為正一玄壇元帥。趙公明雖神通廣大,非常靈驗,但是在具體的雷法法術中,他卻聽命於祖天師張道陵。題名為祖天師張道陵的《雷函天書》在揭示了雷法中非常特殊的一面。所謂雷書,即指發生雷擊之後才顯現出來的文字。《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稱祖天師張道陵有《神霄雷書》JO卷,至第八代天師張迥仍藏有一O卷雷書,到宋代,翎聖真君則傳第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五卷雷書。後世的天師中精通雷法者代不乏人,而張繼先則為其中的佼佼者。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出天師世家跟雷法極深的淵源關係。

道教十大神通

道經《大洞經》曰:“洞源與洞明,萬道由通生。”又曰:“洞明喧擾光,帝心大神通。”又曰:“十通由斯生,妙行由此興。”又曰:“初曰通炁,次曰通神,終曰通靈。萬通成真,道備登宸。”《莊子》曰:“夫線人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未來舍,而況人乎?”此神通之力,由禪定而發。小乘諸仙,但得五通,即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也。
大乘諸仙,於此五通外,兼得漏盡通,共為六通。若是大乘大覺金仙,則得十通。
所謂十通者:
1、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無差別,如一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所有眾生心,悉能分別了知。
2、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以得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故,所謂十方一切世界無量眾生,死此生彼,善趣惡趣,福相罪相,悉皆明見。
3、宿住隨念智神通。以得宿住隨念智神通故,過去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劫住宿之事,所謂某處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種族,飲食苦樂,從無始來,於諸有中,展轉輪迴受生,皆悉了知。
4、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以得知盡未來際智神通故,了知未來際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劫之中事。
5、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以得無礙天耳智神通故,於諸一切國土,所有聲音,欲聞不聞,隨意自在。
6、無體性智神通。以得無體性智神通故,能不動本際而往詣十方一切剎土,利益群生。
7、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神通。以得言音智通故,了知不可說、不可說剎海微塵數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言辭,悉能分別了解。
8、出生無量色身智神通。以得色身智神通故,能示現無量無邊妙色身,雲令所化者親近開悟,能起種種神通,作度生事業。
9、一切法智神通。以得法智通故,善能演說無礙法門,興布法雲,降注法雨,以眾妙音,開示悟入,使獲清淨解脫。
10、入一切法滅盡智神通。以得滅盡智通故,能住三昧正定,而普現色身,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
以上十種神通,乃大覺金仙之所證,謂之道通,入圓覺果海,非下位所能企也。

道教玄宗十德

道經《大洞經》云:“十德初成基,同飛七覺元。”又云:“太清八景觀,十德真文宣。”此謂眼、耳、鼻、舌、身、口、意,返乎元初,性真圓融,八識不生,氣和道立,文采煊著,十德圓成。所謂十德者,土數五,二土相合成圭,謂之十德,此是一說。又玄教自有十德,所謂定、和、淨、明、妙,常、樂、素、虛、柔是也。
莊子》曰:“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又曰:“大定持之。”又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大洞經》曰:“大定全真。”玄宗泰定神寧,心既湛寂,一切動相,自然不生。至於不動地境界,是則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妙入希夷之鄉,契無為之化,獲不思議神用矣。是謂定德
玄教心息妙合,神氣和融,以人和而招致天和。先天已得,雪淨冰融,一團太和之氣,回還充塞,浸淫融洽,銷鑠群陰,大丹自成。老聖曰:“知和曰常。”《莊子》曰:“一上一下,以和為量。”《五廚經》曰:“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泰。”道經《大通經》曰:“致靜不動,致和不遷。”《心印經》曰:“太和充溢,骨散寒瓊。”是謂成和之修,是名和德也。
所謂淨者,玄教固以清淨寧一設化。《大洞經》曰:“洞虛清和淨,華通引玄明。”由心息相依而澄心不動,六根清淨,進而至於六識、六塵清淨,乃至十方虛空,無邊剎海,一時清淨。入此大淨法門,獲無障礙,自在解脫。故《大洞經》曰:“九回鏡中清,乘景入四明。”《玄契》曰:“洞微清淨,聖耳梵通。無障無礙,內外虛明。洞空清淨,玄息氣通。無障無礙,內外虛清。洞虛清淨,靈舌華通,無障無礙,內外玄明。洞真清淨,變應自然,道通長存,十方皆現。如是背塵合覺,反染為淨,心淨土淨,依正旋轉。寂光真境,任運現前,謂之清淨光明藏。”以此自利、利他,同脫苦海,同登道岸,最為超絕。故此淨德,最尊最勝。
所謂明者,由本身清淨故,發生慧光,洞照十方,周遍無礙。《大洞經》曰:“靈光八輝,萬神俱生。”又曰:“流輝六曜,泯邈沈遷。”又曰:“洞明光景中,帝一真玄經。”又云:“十華妙行仙,制魔生六明。”又云:“洞觀無礙空,元始通其明。驪珠現真形,內外洞照清。”又云:“洞源與洞明,萬道由通生。”又雲;“洞源清淨光,操持有其功。”又云:“洞微無窒礙,化極眾幽靈。”又云:“定和妙明覺,玄息自長生。”又云:“洞虛表和淨,華通引玄明。”《玉樞經》云:“泰定安則聖智全,聖智全則慧光生,慧光生則與道為一。”老聖曰:“知常曰明。”《莊子》曰:“莫若以明。”是則洞明寂照,無礙圓融。《楞嚴經》所謂:“明極即如來”是也。是謂明德
所謂妙者,虛實相通,依正交參,心境一如,入際平等之源。性真圓融,無礙周遍。老聖稱為“眾妙之門。”《養命經》曰:“識無空法,洞觀無礙,入眾妙門,自然解悟。”學者初功,神息妙合,身心和融,即入眾妙門之前行也。故玄教妙德,舉一切對待,圓融不二,色空無礙,身心交參,入普賢法界,帝綱重重之境。實非言思有作所能及也。是謂妙德
所謂常者,老聖稱謂“常德”。《涅槃經》稱為“常住”。老聖曰:“常德不離,復歸嬰兒;常德不忒,復歸無極。”又曰:“為天下谷,常德乃足。”《清淨經》曰:“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又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此真常之性體,即是道源。契之者,得法性身,常住不滅。故《楞嚴經》稱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古之大覺金仙,皆圓證此心,入妙覺果海。性起無作,普現法身。涅槃四德,以常德居首,以此故也。
所謂樂者,乃自覺聖智善樂,亦稱性寂天樂,亦稱天樂。《莊子》:“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此天和、天樂,玄教所宗,洵屬優生學之要素也,是謂樂德
所謂素者,指本元自性,天真而妙,不屬迷悟。《莊子》曰:“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見素抱樸,少思寡慾。夫一切紛華,皆有生以後事,本源自性,清淨恬淡,虛無寂寞,情識未起,更有於何欲習?故玄宗歸真復朴,乃與道合真。《莊子》曰:“一而不變,靜之至矣;無所於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淡之至也;無所於逆,粹之至也。”是謂素德。《大易》有“素履”之詞,“白賁”之象,均契玄宗“見素養素”之道也。
所謂“虛”者,遺形忘體,恬然若無,是謂“身虛”。絕念、忘知,三際皆空,情忘識泯,謂之“心虛”。《莊子》曰:“唯道集虛。”又曰:“虛無恬澹,乃合天德。”又曰:“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體以虛而運,心以虛而靈。”故老聖曰:“致虛極,守靜篤”。玄宗以“虛”為歸,亦猶佛氏以“空”為歸也。是謂虛德
所謂柔者,沖和一炁,細微澤潤,薰蒸營衛,革故鼎新。大周之後,真空鍊形,以有返無,身亦炁化。故老聖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又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之。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又曰:“守柔曰強。”玄宗炁化,變剛為柔,乃出死入生之要素。專氣致柔,則其長生久視也必矣。是為柔德
以上十德,總而為一,則為玄德。分而為十,各有優點。十德圓成,道立矣。

道教玄宗十勝

玄宗勝相甚多,若舉其要,則有十焉。
一曰:康勝。周子曰:“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予謂:飽暖尚易得,康寧之福則非人人所能享也。縱得之,亦暫而非久,忽焉老至,精力衰杇,疾病相侵矣。玄宗修士,則異乎是,含精養神,身心康健,老而不衰,以能利用先天一炁,煅煉色身,陶融凡質,凡質盡化,陰盡陽純。故陳翠虛曰:“透體金光骨髓香,金筋玉骨體純陽。煉教赤血流為白,陰氣消磨身自康。”此現實受用之優異,一也。
二曰:清勝道家以清淨設化,學者由心息相依,返於希夷之鄉,大定之境。天地靈陽之炁,不召而自來,所謂:“以我真空,感彼妙有。”易重濁為清陽,化凡質成靈體,自覺塵勞日歇,物慾不乾,眾邪不擾,六根虛靜,身心清泰。《莊子》謂之“天游”。《度人經》曰:“天無浮翳,四氣朗清。”心地亦然,此清寧之優勝,二也。
三曰:逸勝。逸謂優逸,非放逸也。榮辱不乾,勢位不慕,遁世無悶,抱一湛然,心閒無事,萬累都捐,怡焉而夷,泊然而泰,導而弗先,感而後應。《莊子》曰:“夫虛靜恬澹,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黃庭經》曰:“觀志游神三奇靈,閒暇無事心太平。”又曰:“垂拱無為身自安,體虛無物心自閒。修和獨立真人宮,恬淡無欲游德園。”又曰:“作道優遊身獨居,扶養性命守虛無,恬淡無為何思慮,羽翼已成正扶疏,長生久視乃飛去。”此乃玄宗身心閒逸之妙,正同禪宗古德所謂:“絕學無為閒道人。”世出世間,最為受用,此謂之逸勝,三也。
四曰:吉勝。老氏無為,為而弗持,功成弗居、和光同塵、不迎不拒,湛若虛空,故動無不吉。此不爭之德,無著之妙,既無心於彼此,亦忘情於去來,如流水行雲,無適無莫,翛然自適,超然無累,隨緣放曠,任性逍遙。《莊子》曰:“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其為吉祥何如哉!此之謂吉勝,四也。
五曰:壽勝。《尚書·洪範》所云“五福”,壽居其一。《詩》有眉壽之詠,壽比南山之頌。玄宗修士,丹基立後,已得命自在,優遊於洞天福地之間,笑傲於十洲三島之境。若李脫之八百,安期之三千。南極廣壽仙翁,生於上古,至明初已屆萬壽之期,見諸仙史,昭然可考。故張紫陽曰:“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黃庭經》曰:“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故能不死天相既。”又曰:“閉塞命門如玉都,壽傳萬歲皆有餘。”陳觀吾曰:“此岸彼濤已脫離,到彼方知壽可躋。一得歸來宜永得,渡河筏子上天梯。”道家長生久視之學,獨以壽勝。閬苑天宮,隨意寄託。桑田變滄海,逍遙自如,此真優異之點,五也。
六曰:他力勝。玄宗三元丹法,地元、天元,均屬外丹服食,刀圭一入口,白日生羽翰。不歷時期,瞬息超凡入聖。其神化之妙,匪夷所思,能度亡親,點化枯骨,使之復生。此種不思議方便法門,惟道教所獨有,此其優異之點,六也。
七曰:拔宅沖舉勝。以神丹服食殊勝故,能使舉族超升,闔宅沖舉。如晉·許旌陽真君,與其父族、仙眷四十二口,弟子六人,同時升舉,雞犬亦隨逐飛升。此種“拔宅沖舉”盛況,亦唯玄宗所獨有,他教所罕覯,此道教優異之點,七也。
八曰:相承殊勝。玄宗道脈悠遠,祖祖相承,迄今數千載,從未斷絕,法燈相續。盡未來際,轉益光輝,因緣遭遇,悉皆現證,此其優異之點,八也。
九曰:傳授殊勝。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之分。玄宗古仙,以法身顯化世間,身面言說,接引有緣,數千年如一日,道祖無涅槃之日。正法住世,亦無時期之限量,此優異之點,九也。
十曰:著述殊勝。佛教經典,均由弟子追憶編纂而成。玄宗道經,乃由道祖親著,親言出親口,誦之者,如聞其聲,若見其人。此其優異之點,十也。

道教玄宗三寶

道教玄宗以耳目口為外三寶,元精元氣元神為內三寶。老氏三寶,乃立身處世之方;玄宗三寶,乃修煉成真之要。故《心印經》曰:“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合此三寶而成丹,謂之金丹。潛虛翁曰:“元神者,混沌之神,非日用憂思之神也;元氣者,洪濛始判之氣,非口鼻呼吸之氣也;元精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之精,非交感淫泆之精也。是三者得而用之,然後可以扶救老殘、補續年命、回陽換骨,而成上品九級之天仙。”耳目口,亦稱三寶者,迴光返照,貴乎自見;無聲聞和,貴乎自聞;初學藉此以觀修定觀。口為呼吸出入之樞,依氣出聲,可以說法利生,故亦稱為寶。玄宗工夫,內外相應之際,更有“口對口,竅對竅”、“外口得中,內口得和”之說。深秘義者,口乃虛無之窟,真空之象焉。目乃心眼洞開,十方普照,《莊子》所謂:“大目視之”之象焉。耳乃心聞發明,無幽不知之之象焉。故知寶耳、寶目、寶口,清淨周遍,量等虛空,亦無內外身心之可分,一真之體,充乎法界而已。

法派延流

陳采真人《清微仙譜》序云:“其傳始於元始,二之為玉晨(大道君)與老君,又再一傳,衍而為真元、太華、關令、正一之四派……”
張宇初天師《道門十規》載:“清微自魏(華存)、祖(舒)二師而下,則有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黃(舜申)諸師,傳衍猶盛。凡符章經道齋法雷法之文,率多黃師(舜申)所衍。”《正統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著作,如《黃庭經》、《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樞奏告儀》等,蓋皆出於魏元君及其門人之手。
北宋末雷法大興,天師派張繼先天師、林靈素真人及南宗陳楠真人均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正一各宗逐漸合流,清微法脈合入正一天師派,於三十代天師時形成清微弟子受籙於龍虎山必需習練清微雷法的正一天師清微法脈。
正一天師清微派以雷法為宗,求天人合一之境,內煉以基礎。心誠於中,而獲感於天;踐行宗門要旨“修於內,方能發於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