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鑑定

陶瓷鑑定

陶瓷鑑定,斷定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各歷史時期陶瓷燒制的時間、地區、窯口、窯系及辨明真偽的工作。鑑定陶瓷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鑑定工作者憑實踐中獲得的鑑別能力,吸取前輩經驗,參考文獻與圖像來進行鑑定的傳統方法;另一種是科技工作者運用分析、化驗、測示、手持式顯微鏡等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鑑定的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瓷鑑定
  • 外文名:Appraisal of Pottery and Porcelain
  • 拼音:taocijianding
簡介,傳統方法,目測法,吸收科學研究成果,了解陶瓷資料,熟悉陶瓷特點,善於對比,不同的規律,由瓷釉的色鑑別,熟知陶瓷歷史,現代方法,術語,五招,鑑定師,看器形,看胎質,看紋飾,看款識,看底足,方法掌握,簡述,“悟性”來源於實踐,鑑定態度應科學審慎,鑑定古陶瓷的傳統“五大要素”,現狀,方法比較,面臨問題,科學體系,基本概述,元素鑑定法,老化鑑定法,傳統鑑定法,創建科學鑑定體系,鑑定專家,馬未都,毛曉滬,邱小君,黃秀純,翟建明,裘正良,葉佩蘭,蔡國聲,

簡介

古代的中國以盛產瓷器聞名中外,於是其他國家就稱中國為瓷器之國。China
taoci jianding
陶瓷鑑定
Appraisal of Pottery and Porcelain

傳統方法

目測法

傳統的方法以目測為主要手段。考古發掘出的陶瓷,要對地層、墓葬形式、葬式和同出土的其它實物進行綜合分析並與已有科學定論的遺址、窯址、墓葬出土的陶瓷進行器物排隊和分析比較,同時參考考古發掘報告和專門著作後作出判斷。

吸收科學研究成果

鑑定傳世陶瓷,首先要吸收考古學的科學研究成果,選擇有可靠地層、年代的文化遺址、窯爐遺址、墓葬出土的陶或瓷器(包括標本、殘器)作標準器,也可用經過驗證的陶瓷器作標準器,與需作鑑定的陶瓷的胎質、 器形、 裝飾、成型工藝、裝燒、釉彩、紋片、紋樣、銘款,乃至手感輕重、敲擊音響等各方面,作綜合的觀察和驗證,有時還需參閱鑑定陶瓷專著、考古學著作、 陶瓷史、歷代紀年史、 地方志和筆記雜著、圖錄圖片等資料。
攜帶型顯微鏡進行陶瓷鑑定攜帶型顯微鏡進行陶瓷鑑定

了解陶瓷資料

鑑定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需首先了解我國各地區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及出土陶器的胎質、成型工藝、窯爐裝燒、器形裝飾等特點。如黃河流域早期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陶器為手制,以橢圓形波弧紋深腹盂為典型;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泥條盤築、慢輪修坯成型,外表彩繪,以彩飾盆罐和尖底水瓶為典型;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陶器為手制的夾炭黑陶,以三足器為典型; 山東、 蘇北一帶大汶口文化和其繼承者龍山文化,制陶由慢輪修坯到快輪拉坯成型,陶器勻薄規整。典型器如大汶口的白陶和龍山文化的蛋皮黑陶杯、罐。此時期窯爐為升焰型,溫度不高,陶器因受熱不勻出現生燒和窯裂,廢品率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陶器漸為銅、漆、瓷器取代,除特製大型器和建築材料外,實用價值漸居次要地位。各時期陶器的器形與裝飾,均受其他器物影響,尤其是瓷器。

熟悉陶瓷特點

鑑定瓷器與鑑定陶器一樣,鑑定工作者必須熟悉各地區、各窯口窯系瓷器的胎、釉、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如磁州窯白地繪黑彩,耀州窯刻劃花定窯印花,德化窯瓷塑。同時又不可忽視因技術交流、相互摹仿和時代藝術風格諸因素,造成不同地區、不同窯口的瓷器在器形、紋飾釉彩等方面出現的相同和相近之處,如宋元之際形成的磁州窯系、耀州窯系、龍泉窯系。另外還應注意到銅器、 漆木器、金屬器以及繪畫、 雕塑、織繡,對陶瓷的器形、裝飾、紋樣等方面的影響。

善於對比

瓷器的精與粗,取決原料和對原料的加工,也因成型工藝及窯爐焙燒諸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如南宋官窯瓷因瓷土含鐵量高,便出現“紫口鐵足”。明曹昭的《格古要論》說定窯瓷“土脈細,色白而滋潤者貴,質粗而色黃者價低”。明永樂時的脫胎瓷,因瓷土質優,淘煉工細,坯體旋削技術高,窯爐溫度和還原氣氛適宜而螢白如蛋皮。因此觀察胎質的精與粗及其變化,是鑑定工作的一個方面。

不同的規律

不同時代,不同窯口或窯系燒制的瓷器,大體符合器形演變的規律。琢器類的瓶、壺、罐由低矮向挺拔髮展,如雞頭壺:西晉時小頭短頸、鼓腹平底;東晉則雞冠、壺身加高,頸部加長,出現雞尾形執柄;南朝冠與身更高,頸部較前更長,執柄高過壺口;隋代則雞首昂起,挺胸作打鳴狀,身更瘦長,柄端有龍形貼飾。圓器類碗、碟、盤的足部,由實餅向假圈足、再向經過摳旋的圈足演變。因此,分析瓷器器足的高、 低、 深、淺、撇、斂、施釉情況,掌握器形的演變規律,是瓷器鑑定的重要依據。
裝燒方法不同,瓷器上留下的痕跡明顯不同,如汝窯瓷因底部滿釉支燒,留下細小的芝麻掙釘痕;定窯碗、碟因覆燒芒口疊燒的瓷器,則內底有支墊痕及刮釉澀圈。裝燒方法留下的痕跡,是瓷器鑑定時不可忽略的佐證。

由瓷釉的色鑑別

瓷釉的色也是由單一逐漸發展成多色的,如汝、官、哥釉出現的“魚子”、“百圾碎”、“金絲鐵線”;鈞釉的 “蚯蚓走泥”。 瓷釉產生的窯變鈞窯玫瑰斑黑釉出現的“曜變”、“兔毫”、“油滴”等,鑑定時則須了解其成因,觀察其特點。
瓷彩主要為釉上釉下兩種。釉上彩,如三彩、五彩、琺瑯彩、粉彩;釉下彩如褐彩、青花、釉里紅。鬥彩為釉上下彩的結合。要掌握彩的出現和演變,了解不同時代的特點。以青花為例,因鈷料產地不同,青花呈色出現差異,元代到明初永樂、宣德間,主要用進口鈷料“蘇泥勃青”,青花呈色靛藍,出現的鐵鏽斑痕和暈散現象,後世最難仿學。明成化時用樂平陂塘青料,青花顏色淡雅柔和。正德時用瑞州石子青料,青花藍中泛灰。嘉靖萬曆年間,將瑞州石子青與雲南回青料配合使用,青花呈色深濃,藍中泛紫。清康熙時,使用淘煉極為純淨的雲南珠明料,青花純藍幽菁,能分出許多濃淡色階,被譽為“青花五彩”。了解釉彩出現的時間和發展變化以及其物理化學機理,是鑑定工作不可少的內容。

熟知陶瓷歷史

明以前瓷器,極少數有銘記與款識。明以後出現常見的紀年款、家堂款、吉語佳言款等款識,書款位置多在器底或器口沿。明代紀年款有“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的特點。鑑定瓷器,銘紀與款識是重要的依憑,明清瓷更是如此。
明清時期,瓷器的器形、彩、裝飾均比以往豐富。製成的瓷器大多流傳於世,仿古摹舊贗品也混雜其中,鑑定工作者對每個朝代瓷器的口、頸、肩、腹、系、足和釉、彩、紋樣的細小變化,都要熟悉。對待贗品,本著知真辨偽的原則,須了解作偽的手段和時間,也可用典型的贗品,當辨明真假的標準器。
以上目測手段鑑定陶瓷,有隻可意會不易言傳的特點,要求鑑定工作者在接受行家裡手口傳身授經驗的同時,必須要親自實踐,要腦、手、眼並用,去認識和接觸陶瓷。接觸的陶瓷越多,積累的鑑定知識越豐富,鑑定能力也越強。

現代方法

從20世紀50年代起,科技工作者逐漸使用現代科技方法鑑定陶瓷,如用碳14測定法和熱釋光檢定法測定陶瓷的時代;用電子顯微鏡手持式顯微鏡,檢定陶瓷的質地和結構;用制陶瓷的模擬實驗,斷定燒制溫度等等。
我國古陶瓷源遠流長,不僅種類繁多、風格各異,而且工藝精湛,文化、科技內涵豐富。因此,它有著極高價值。正因如此,一些不法者在瘋狂盜掘、走私古陶瓷的同時,還大量仿製歷代名瓷、燒制偽贗品。由於不法者在仿製過程中借用高科技手段,使一些高仿贗品幾乎達到了亂真的程度。對此,如何準確地、無損傷地鑑別它們是仿製品、出土品、傳世品,以維護國家和個人利益,打擊不法行為,已迫在眉睫。
而相對古董、陶瓷等古玩,因其外觀的多樣性與不規則性,一方面要求顯微鏡有很好的調焦設計,以便適應不規則面的調焦觀測;另一方面需要相對較大的倍率;而且,因現在古玩交流、拍賣交易的火熱升級,需要現場觀測與鑑定,所以,要求anyty顯微鏡是攜帶型的,可隨時隨處進行顯微觀測。
Anyty(艾尼提)顯微鏡陶瓷鑑定Anyty(艾尼提)顯微鏡陶瓷鑑定
已往,傳統的陶瓷鑑定方法,多是通過眼觀、手摸、耳聽等感官手段,從陶瓷器的紋飾、器型、釉色、胎體、款識等方面來鑑別、判斷,而若對古陶瓷的色釉、胎體成分進行分析,對其燒成溫度、燒制氛圍進行測試,大都會對古陶瓷器物造成損傷。面對近年來出現的一些高仿瓷,傳統的陶瓷鑑定方法顯然已力不從心了。再者,傳統鑑定方法,無法確定胎、釉成分;對器形、釉彩,甚至紋飾的敘述均無量化標準。從這幾方面看,建立科學的古陶瓷鑑定體系已勢在必行。這是與會者的共識。
正如著名陶瓷鑑定家耿寶昌先生在研討時所言:現在有些造假者,手中有標本,甚至整器,做起假來很可亂真。如果不依靠先進的科技手段去檢測,則很難識別他們。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古陶瓷鑑定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傳統的“目鑒”方法與“科鑒”方法相結合,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
汪慶正先生對此也深有感觸,他以自己的親自經歷,來告誡大家,在文物鑑定上,誰要是說“百分之百地正確,永遠不會出差錯,那是吹牛!”在古陶瓷鑑定上更是如此,“我們有前車之鑑呀!”尤其是現在,如果不使傳統的鑑定方法與科技手段相結合,不建立起古陶科技鑑定體系來,那么,“弘揚祖國陶瓷文化,就有可能成為一句空話,大話。”

術語

我國古陶瓷鑑定雖然宋明就興盛,但只有少數文人學者業餘愛好此道。鑑定成就也十分有限,幾乎無專著刊行,多見於文人筆記小說中。真正興起鑑定之業,是明末清初之時。因古玩行業興盛,大批古董要買進賣出,鑑定器物之真偽使關係到古玩行中人的榮譽,乃至生家性命。(如1936年,72歲的老古玩商人沈古甫,因花10萬元買了幾件假乾隆官窯瓷而破產;1930年,北京老古玩商劉東軒因將一塊真黃田石看成假的,既丟了面子又少賺錢而氣死。)所以古玩行人都極其認真鑽研鑑定方法,苦練鑑定基本功。他們長期實踐,師徒相授,日積月累,形成了一套鑑定古代書畫、陶瓷、玉器等的經驗,有些人成了此行專家,不少人著書立說,如廣州許之衡,北京孫瀛洲等,給我們留下一份寶貴財富。同時,在百餘年的古玩鑑定中,逐漸形成了一些行業用語,歷代沿用',違約定俗成,成為常用術語。因為我們今天的古陶瓷鑑定工作肇源於清末民國年問古玩行人的鑑定,而今國內外知名的一些老古陶瓷鑑定專家,也來自舊中國古玩行中,這些常用術語在他們的著述中使用、傳播,已成今日陶瓷鑑定中的"規範化用語"。因此,我們只能沿用,在新的條件下有所發展,而不能去"創新"。下面的這些常用術語,轉錄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作為本節附錄收入本書。
面對火爆異常而錯綜複雜的古舊瓷器市場,不少人顯得無所適從,其實,古舊瓷器的收藏並非高深莫測,只要你能聽懂或弄明白下面這些歷代瓷器鑑賞、收藏家約定俗成的口語,便可大膽入市。
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現的大小不等的缺磕傷痕。
衝口——器物口部因與它物相碰而出現的裂紋,長短不等,多出現在碗、盤類瓷器上,也有外沖里不沖的現象。
毛口——口邊的釉面間斷脫缺。
磨口——口邊出現傷損後,將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邊——器物口面的覆釉因傷全部脫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傷所出現斷面隱患,但外觀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卻未剝離,往往一觸即脫落。
棕眼——瓷物釉面氣泡在窯中融裂爆破後,未曾彌和而形成的小孔。
縮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普出現的漏胎現象。
漏釉——器物施釉時,局部有透漏而露胎無釉。
片紋——瓷器釉面上出現的長短不一的相互交錯的細裂紋片,與開片略同。
軟道——瓷器釉面久經摩擦而出現的細微絲紋。
冷墨——本不應出現片紋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現了一、二條紋路,胎體已透或未透。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繪的表現,被硬物劃破後留下的傷痕。
傷釉——由於釉與其它物體摩擦,致命釉面局部損傷。
剝釉——由於釉面受酸、鹼、鹽的侵蝕,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脫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紅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
磨底——足底內原來有釉,由於某種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復燒——二次入窯燒烤。
煙燻——用香菸熏作舊,嗅之有味。
配腿——香爐、馬、獸等的腿或足已殘傷不全,而進行補腿。
配蓋——用朝代不同器物的蓋相配。
炸紋——器物的頸、肩或腹部受撞擊後,出現放射雞爪紋。
水銹——器物長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黃、鐵紅或銅綠色等化學物質粘附於器表。
補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處,敷以釉汁,入火燒之。
假出土——仿古各類器物,有意長期埋入地下,以期整親如舊,低溫鉛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於氧化或腐蝕。
鑲嘴流——壺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鑲補。
後刻陰款——在器物上用鑽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後施釉入窯烘燒,後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齊,且釉邊不光滑。
後作陽文款——在器物底部,後刻陽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寫款識,多不夠清晰。

五招

鑑定師

“‘老東西’雖然不多,但質量不錯。可見金華的民間收藏有一定的基礎。”在上周日舉辦的全球通藝術沙龍春季藝術品鑑賞會上,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陶瓷鑑定專家葉佩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金華的個人收藏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葉佩蘭祖籍金華,儘管自小不在金華長大,但她對金華的歷史和文化了解甚多。金華早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燒制陶器婺州窯更是在中國陶瓷史上享有盛譽,特別隨著近幾年來的古瓷收藏熱,婺州窯再次受到世人的關注。有著40餘年從事古瓷研究的葉佩蘭認為,金華作為婺州窯的發源地之一,比其他地方來說,收藏類似的古瓷更有獨特的地利條件。鑑賞會期間,僅市民拿來請專家鑒寶的器物中,瓷器就占了2/3。
葉佩蘭說,瓷器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創造之一,在我國歷史上曾數次出現發展高峰。但目前大量贗品充斥市場,因此,如何辨別真假瓷器很有必要。
收藏古瓷,首先要對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狀況有所了解,因為各個時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徵,無論在造型、花紋、胎釉、款識以及製作工藝方面都存在一個由早到晚的演變過程,這是鑑別古陶瓷的基礎。鑑別時可以從器形、胎質、紋飾、款識、底足等五個方面進行識別。

看器形

陶瓷鑑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如此次鑒寶會上的第一件寶物———蘭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蓮瓣紋都體現了當時的審美風格。加上宋代生產白瓷窯系多見,但在色澤上偏黃,這是與其他時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處。

看胎質

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質上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隨著燒制技術的不斷進步,胎骨的質量越往後期,質地越細膩,上釉的工藝方法也越多。這使得每個時期燒制的釉彩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看紋飾

瓷器上的紋飾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這就需要藏者對我國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看款識

款識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著某某皇帝的年號等,有“官窯”款、“民窯”款之分。這些款識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樣。款識的識別,是古陶瓷鑑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鑑定出一個古瓷器的年代及價值的高低。

看底足

因各時期的燒制工藝不同,在燒制時支撐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著明顯的差異,底足因為有支撐物,凹凸點不同,有的上釉、有的無釉彩。這些都是鑑別瓷器時代的重要特徵。
葉佩蘭說,要把握上述五個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識內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為重要的是實踐,特別是時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現,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這就需要多看,看書、看實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過到博物館、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場,多摸多看多學。一些有經驗的收藏大家,在鑑定一件古董的時候,只要把它拿在手裡摩挲一會,就能把這件器物的真假和價值估摸得八九不離十,就是這個原因。

方法掌握

簡述

在今天假古董泛濫時期,如何去研究和鑑定古陶瓷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鑑定是對象每個歷史時期的新產品,以及後代仿前代的作品,在鑑定古陶瓷的過程中,鑑定是基礎,鑑定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每件藝術品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都有自身的文化教育內涵,都有精粗,新舊之分。但如何去識別,廣大博物館工作者及收藏愛好者都有豐富的經驗。筆者在這裡談一點個人體會。

“悟性”來源於實踐

“實踐是一個過程認識是一個過程,人的認識不可能在實踐中一蹴而就地符合客觀必須經過反覆地實踐才能達到主觀和客觀相一致.實踐的目的也是通過反覆地實踐才得以實現的。“這一段哲學道理也是我們認識古陶瓷,鑑定古陶瓷的過程。平日所說鑑賞古陶瓷要有一定的“悟性”或說要有一定的“品味”能力。而“悟性”、品味從哪裡來的呢?就是從實踐中反覆認識而得來的,傳統的鑑定經驗就是在實踐中不斷的反覆認識總結出來的。因此不論是真品還是贗品,都要廣泛、經常、反覆地接觸,以提高自己判別真偽和優劣的能力。每當在觸摸和觀察中要細緻入微地“品味”每件器物所具有的特徵。也就是工藝家和藝術家所賦予的靈氣、知識和藝術素養,有了靈感也就能鑑別了同時要多看書,多參觀博物館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和藝術素養、達到理論聯繫實際的目的。
例如可以同時對一件清康熙青花瓷器、一件晚清仿康熙青花瓷器、一件現代仿康熙青花瓷器作多年的反覆比較認識。觀察的結果應該是康熙的釉面堅實青花色鮮亮、深沉.紋飾生動:光緒仿者地釉鬆軟青花呈色“洋藍”飄浮紋飾板滯;而現代仿品地釉潔白,青花呈色鮮艷紋飾精美漂亮。這就是一種靈感也就是“悟性”,是從多年實踐中總結得出來的。有條件的年輕博物館工作者,應系統地學習古陶瓷發展史掌握各個時代創新品種和特徵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為深一步的研究打基礎。

鑑定態度應科學審慎

近二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物市場的興旺繁榮,各類古代藝術品的贗品應運而生。以古陶瓷為例,可以說從彩陶到明清、民國各朝各代的品種無所不仿,贗品已呈泛濫之勢。凡是書本上介紹過的器物,談論過的器物特徵,仿品都能做,仿製者採用了多種手法及騙術,讓人誤入其中。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博物館的工作者以及收藏愛好者都需要重新學習不僅研究老東西也要研究新東西.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在相關的條件下不斷發展人的認識必須隨著客觀事物的發展而進步、提高,更以科學審慎的態度去鑑定。
例如彩瓷的“暈光”(俗稱蛤蜊光)新老作品都有此現象我們要研究的是新老作品暈光的區別。彩釉表面的.光從唐三彩開始就已經出現了,直到明清兩代彩陶的表面往往發現有“彩虹”般的暈光。老器物上的暈光是因為器物年久受空氣中氧化作用,在彩面上出現的是金屬氧化物呈色的光澤五顏六色猶如彩虹感光感柔和淺淡但也不是件件都具有此現象。現在仿品彩器中,彩面蛤蜊光有的鮮亮有的污塗,仔細觀察可發現是人為所致。
現代作偽手法多多,我們要研究它,但前提是找機會多接觸老東西。老東西給我們的感覺是自然隨意、成熟的古樸美。掌握了這種感覺即使沒見過的東西,也是不難區分新與舊的。假品、仿品再好,也是無法再現上百年或上千年的歷史底蘊。切忌抱著贗品對粉書本與真品“共同點”。按圖索驥。再聽新編的生動的流傳故事,在自己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又怕失掉良機,從而上當。要以科學審慎的態度搞鑑定。除新老器物都要研究外,還要注意考古發掘資料的累積,古墓葬、古窯址、古窯藏以及古代沉船中出現的文物,都是我們參考的重要實物資料因為這些都有確切年代,是鑑定工作國可*的標誌,也是更準確的科學依據。

鑑定古陶瓷的傳統“五大要素”

目前鑑定古陶瓷的方法,除憑傳統經驗外還有幾種科技方法:熱釋光測年法、X射線螢光分析法.碳14斷代技術等。這幾種技術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開始推廣到文物鑑定工作中,但因為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出現過錯誤的判斷。直到今天,科學儀器鑑定還不能起決定作用.必須要與傳統經驗鑑定相結合,才能得到更為準確的鑑定結果。
傳統經驗鑑定強調“五大要素”,“五大要素”即古陶瓷的胎(包括製作工藝)、釉、造型、紋飾、款識。這五個方面.在陶瓷發展史上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器物上,具有不同的特徵對從事古陶瓷研究的專業工作者,收藏愛好者來說這是學習鑑定古陶瓷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每件瓷器斷定年代時.都要通過眼睛的觀察、用手撫摸的感覺,分析它的胎、釉、造型、紋飾、款識等方面的特點,才能作出判斷。一般這種鑑定的方法稱為傳統的目測手試法。這種方法是幾代古瓷研究者經過相當長的實踐不斷總結出來的,有堅實的實踐基礎,也是科學的。只有掌握了真品五大要素的特徵,才能進一步去鑑賞.才能有很好的“悟性”。當今社會上造假仿古泛濫,目測手試法牢牢掌握極為重要。
現代製作瓷器的生產條件、技術手段及工匠文化素養都較古代工匠更為進步,因此現代仿古瓷不僅在技術手段方面下功夫,同時還針對一些痴迷者的心態下功夫,達到誘惑人的目的。“五大要素”掌握不牢就會上當受騙。例如款識問題,有的收藏者很痴迷款識,凡有銘文的器物都收藏。制假者也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查找資料,所以在偽品中寫的銘文都是有據可查的。尤其供奉款的瓷器,上面不僅有供奉人的姓名、地址、還有供奉的廟宇。收藏者買到仿品,到圖書館、檔案館中核對資料“爬山涉水”去查找仿品中所書寫的供奉地點、廟宇等,最後都核對上了但收藏者就是沒有從器型、胎釉.紋飾等方面去研究就將仿品當成真的。這是作假者在款識上“作”的文章。
“五大要素”的特徵是鑑定古瓷的依據。中國至今有兩千年的燒瓷歷史加何掌握和熟悉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筆者初到北京故宮.孫瀛洲老先生除傳授經驗外平日諄諄教導我們學習鑑定必須做到“三多”多看、多問、多比:“三勤”勤學、勤問、勤記“三心”細心、信心、恆心。這是老師教給我們的訣竅。多年下來.我們就可以積累下大量的鑑定知識,漸漸地都儲存在大腦里。人類的大腦猶如一台活的計算機。平時不斷儲存信息資料一旦需要,通過感覺器官表達出來。當然,如果腦海里儲存的資料不豐富,就可能出現錯誤的判斷;反之,儲存的資料越豐富,出現錯誤判斷幾率就越少。
總之“五大要素”的特徵是從事古陶瓷專業人員或收藏愛好者必須掌握的武器掌握它才能搞好鑑定,不懂鑑定就無法談鑑賞。要想熟練地掌握好鑑定,需要持之以恆地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還要有科學的態度需要新舊全面研究,這樣才會取得較大的收穫。

現狀

目前,國內古陶瓷無損傷鑑定,主要是對陶瓷胎、釉成分、燒成溫度、燒制時間、顯微結構等方面進行測定、分析,其主要採用同步輻射X螢光、PIXE和X螢光、熱釋光XRF定量分析等方法。而這些方法的使用,是需要標本資料庫及一整套先進設備支持的。所以,此項工作多集中於科研院校,主要有以下幾處:
1)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已建立約含有2000個標本的資料庫。其中景德鎮瓷器胎、釉的主、次、微量元素數據比較多,可以作為鑑定景德鎮瓷器的初步依據。現仍在收集相關標本進行測試。
另外,該資料庫中還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越窯青釉瓷和南宋官窯瓷的數據,同樣可作為初步鑑定的依據。與此同時,他們採用陶瓷燒制工藝製備了一套陶瓷專用標準參考物,這套標準參考物的主次量元素與一般瓷器的實際情況相符,其微量元素的種類和含量也基本滿足了中國古陶瓷測試的需要。各種檢測表明,其所含各種元素的分布十分均勻,標準參考物質也接近瓷器標準,這就為XRF的定量分析和中國古陶瓷的科技鑑定提供了基本保證。
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於20世紀90年代初開展文物產地及其礦料來源的研究。最初,幾乎所有的工作都與探索文化交流相關,其研究對象也主要是古陶器。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賈湖遺址出土古陶和有關粘土的分析,發現當時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陶器製作的。應該說,利用古陶產地分析的信息來探索古代社會的經濟結構,這在國際上還是第一次。近兩年來,由於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合作,在李家治教授的指導和支持下,業已開展了汝瓷微結構和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完全具備了開展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的研究基礎。
3)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實驗參數可控的專用裝置,對無損測試的實驗參數進行了分析探索,以便確定最佳實驗條件,並將XRF和SRXRF等無損方法和INAA等有損方法,通過對相同古瓷樣品的測試,進行了初步的對比研究,旨在確立不同方法間測試數據的轉換關係。此外,他們也開展了古陶瓷標準參考物質的研究工作。
4)陝西科技大學(原西北輕工業學院)於90年代初期即初步建成“中國古陶瓷胎釉化學組成資料庫”,隨後又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合作對其進行了完善和補充。與此同時他們利用XRF測定了耀州窯出土的歷代瓷片和陝西漢陽陵出土的陶俑的微量元素組成,通過多元統計分析對不同類古陶瓷的微量元素特徵及判別函式進行了研究,為古陶瓷的斷代斷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考古工作者的支持下,通過對耀州窯、長沙窯磁州窯以及越窯窯口不同時期逾千種典型器物的復原圖進行的掃描或數字照相——數位化——建庫工作,初步建立了中國古陶瓷器型結構資料庫,並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對耀州窯出土的碗與缽的器型結構參數進行處理,分別研究了它們的演變規律,並得到了依據器型結構參數進行輔助斷代的判別函式
5)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利用PIXE方法開展了中國古陶瓷、古玉器和古代書畫印章的分析和鑑定工作,業已積累了相當規模的資料庫和豐富的經驗。

方法比較

傳統鑑定方法與科技鑑定方法如何結合而建立起科學的鑑定體系來,這是與會者普遍關注的話題。
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與會專家們分歧較大。科技界的專家學者大多認為,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標本資料庫的不斷豐富、完善,科技鑑定方法必將居於主導地位,是鑑定結論的最終給出者;而傳統鑑定方法,將逐步成為科技鑑定體系中的一個基礎步驟,一項前期工作。對此,文博界的專家則認為,科技鑑定方法不可能獨立於傳統鑑定方法之外,只能是科學鑑定體系中的一個輔助手段,一種補充。
傳統鑑定方法與科技鑑定方法兩者關係到底如何?不解決好兩者關係,建立古陶瓷科學鑑定體系就無從談起。
就兩者關係問題,汪慶正先生的論述在與會者中產生了共鳴。汪先生認為:兩者不可偏廢。過去傳統鑑定方法主要是靠眼光、憑手摸、靠古代文獻資料、靠新出土的一些實物傍證。而現在,情況大家也都知道了,一定要靠自然科學的測定。但是單純自然科學測定是不可取的,因為標本的取捨要靠人文科學、靠考古發掘來決定。自然科學手段只能是補充,不能獨立,對書畫也好,陶瓷也好,“獨立”是行不通的。所謂鑑定,不僅僅是斷真偽。都是真的,還要鑑定它是好的,還是一般的,是精還是粗,這都是鑑定,離開人文科學就不行。但僅憑地層關係、靠眼看、手摸、翻資料、搞排比,依然解決不了問題時,就非得需要自然科學測定手段不可。鑑定需幾個方面工作:一是掌握歷史上已經有的資料;二是要有新考古發掘的資料,如窯址的新考古發現等情況;三是傳世品的排比、分類;四是自然科學手段的測定;五是進行摸擬實驗。這五項工作做好了,才能完成鑑定工作,如此兩者的關係才能明確,且非得結合起來不可!

面臨問題

無論如何,古陶瓷無損科技鑑定仍處於起步階段,許多地方還有待完善,有待提高。正如王昌燧教授所說,要保證古陶瓷科技鑑定的可靠性、精確性,還應做好8項基礎工作:
1)所收集的陶瓷標本應選自遺址或窯址明確、地層可靠的考古發掘陶瓷殘片,特殊情況,也可選用檔案記錄準確或帶有紀年的傳世品;
2)每種陶瓷殘片標本或整器的數量不得少於10件。當然所收集標本的數量越多,所得結果就越接近真實;
3)標本的化學組成數據應儘可能多地包括主量、次量和微量元素的種類和含量;
4)應儘可能全面地掌握標本的工藝信息,如原料來源和處理情況,燒成方法和燒成溫度以及其他工藝內容;
5)無損檢測化學組成時,需要一套元素種類和含量覆蓋面廣且分布均勻的中國古陶瓷測試專用標準參考物。所謂專用,不僅要求其元素組成和含量與中國古陶瓷儘可能接近,而且需經燒制而成;
6)必須建立容量大、操作性和通用性強的“中國古陶瓷物理、化學基礎資料庫”;
7)對所得數據可使用多元統計分析各種方法以及其他方法運算和處理以求得最合理、最接近真實的結果;
8)將所得規律結合其具體燒制工藝進行演繹和歸納,以獲得客觀的、經得起檢驗的結論,甚至提出有指導意義的理論。
即便如此,仍有專家認為,建立標本資料庫,取樣數量要求過低,勢必影響鑑定的準確程度。同時,就目前情況看,要建立起系統的完備的標本資料庫,是有相當難度的。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年代上、窯口上,取得完整的樣本十分困難;二是從現有的有限標本中所取得的數據,是否能發現規律性的東西。如,目前已知的南方的瓷器含鈣量低,北方的瓷器含鈣量高(南方瓷器含鐵量稍高),這就是為什麼南方瓷器在還原氛圍內燒制時泛青色,北方瓷器在氧化氛圍內泛黃。對此,從現有標本中能否得到泛青、泛黃的數據,從而發現其中規律。
再有,如果考古發掘所得的結論有誤,那么資料庫的數據就難以保證了。對此,有無修正、克服的手段呢?還有,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不法者利用已取得的數據資料來進行仿製,那將如何鑑別呢?這些還都只是就技術環節方面而言的。
就整體狀況而言,以李家治、王昌燧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們認為,尚有三大問題需認真解決:
一、文物考古方面的專家學者與科技專家、學者先天不足的問題,即文物考古專業人員缺少科技基礎,而科技人員缺少文物考古知識。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培養出既懂文物考古又懂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才,只有如此,科技鑑定才能健康發展。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二、在新技術的套用方面,與國際上還有一定差距。如美國史密森國立博物院和芝加哥精美藝術博物館都有這樣一間XRF實驗室,無論待分析文物的體積有多大,只要能搬進該實驗室內,都可以對待測文物的任何部位進行非破壞測試。又如日本原子力研究所採用瞬發中子活化方法,對文物進行了無損測試。雖然我們尚未了解具體細節,但應該看到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長處,或許在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方面也能起到特殊的作用。
然而,僅對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而言,測試手段應不存在太多的障礙,需要認真考慮的是分析軟體。目前,國內外大多採用SPSS軟體包。除判別分析外,其它多元統計分析軟體的使用效果還比較理想。但我們不能不看到,該軟體包是通用性的,並非為中國古陶瓷測試數據專門編制的。原則上講,這裡還應有很多工作要做。儘管陝西科技大學羅宏傑教授等已為中國古陶瓷分析編制了主因子分析的專門軟體,經實際使用效果甚好。但此項工作還需有條件的單位進一步開發中國古陶瓷多元統計分析專用軟體,使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的工作更加完善。
三、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具有明顯的商業運作性質,從這一點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有一定困難,然而我們完全可以點帶面,如加強和香港地區高校、研究機構和拍賣行的合作。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的梁寶鎏博士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大陸學者和香港同行的交流。香港的文物市場在國際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倘若時機成熟,我們和香港的有關單位合作,在香港設立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中心,無疑能產生更大的國際影響。但此項工作需多部門協作、支持。

科學體系

基本概述

早在本世紀中葉,國內外的一些科技工作者就積極開展了科學鑑定技術研究。他們最初把碳14斷代技術套用於考古研究領域,而後又引進了熱釋光的測年技術,然而這兩種方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古陶瓷辨偽這一技術難題。前者根據對放射性元素碳14關衰期的計算,只能測定距今久遠的含碳物質,顯然陶瓷不屬於此類。後者雖然能用來測定一部分陶瓷器的大致生產年代,但測試數據受客觀因素的影響非常大,其結論的準確率較低。比如被測物體受陽光照射或受放射源的輻射都會影響測試結果,然而在許多情況下,這種人為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更何況當今有許多造假者具備高科技知識,事先將仿品進行輻射處理,使測試人無法得出正確結論。此外,“熱釋光”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要對被測物體進行損傷性的取樣,然而這對許多珍貴文物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終於找到了兩種採用現代波譜學檢測手段鑑定古陶瓷的新方法。它不僅快速、準確、簡便、高效,而且對被測文物不會造成任何損傷。現分別介紹如下:

元素鑑定法

無論是陶瓷器的胎、釉、彩都是由一定質量和數量的化學元素組合而成。人們根據陶瓷器中各元素含量的多少,把它們區分成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三大類,含量千分之一以上者為常量元素;含量在千分之一以下,十萬分之一以上者為微量元素;含量在十萬分之一以下者為痕量元素。不同時期、不同窯口、不同品種的陶瓷器其元素組合是有明顯差異的。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原材料因素,工藝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儘管由於念頭制技術的不斷提高,當代造假者在常量元素含量的把握上,比起二三十年前有了長足進步,但是在一些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的控制上仍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因此,通過定性、定量分析陶瓷器中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是鑑定真偽的有效科學方法。
例如:現代造假者為使仿品釉面光澤具有類似古代真品的柔和溫潤之感,往往要在釉子的配方中添加消光劑鋅元素。以古代定窯和景德鎮白釉為例,鋅元素含量均在萬分之一以下,而現代大多數仿品的鋅含量在千分之四以上。又比如:隨著我國現代工業化的發展,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如果把被檢測物的檢測結果與古代標樣進行比較時,發現某種重元素超標就有可能是現代環境污染造成的,它肯定不是古代真品。再比如:銫137這种放射性元素,是核子彈爆炸後的產物,核子彈產生於二十世紀,自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核軍備競賽的急劇升溫,由大量核實驗造成的污染物,會隨大氣飄散到世界各地。如果在被測物中發現有痕量元素銫137存在,那么它一定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產品。
多年來,人們很少把檢測物質成份的化學分析法用於古陶瓷鑑定。其原因有二。第一它要在被檢測物上大量取樣。這樣做不僅麻煩,而且會對被檢測物造成嚴重損傷。第二檢測精度低。用它檢測陶瓷器的常量元素尚可,而對測定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來說就無能為力了。然而就古陶瓷真偽鑑定而言,後者更具意義。近兩年,隨著現代波譜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古陶瓷真偽鑑定開創了一條科技之路。用它檢測古陶瓷的元素成份,不僅無需取樣,而且能大大提高測量精度。如果採用電子對撞機產生的同步輻射作測試光源的話,可以發現含量在一萬萬分之一的痕量元素。
儘管元素鑑定法是一項科學鑑定古陶瓷的新方法,但是僅根據這一項檢測結果就判定被測物是真品還遠遠不夠。假設造假者採用的製作原料和燒成工藝與古陶瓷完全一樣,而且當地也未遭污染,那么其仿品元素含量就會與真品相一致。前兩年有一位澳大利亞華僑帶回國內兩隻青花大瓶。他請京、滬兩地的科技工作者為其作了元素鑑定,並將部分鑑定數據和自己的結論撰文發表。他斷定自己的青花大瓶為元代珍品,理由是元代使用的青花料屬高鐵低錳含砷的國產料。他的大瓶經檢測,某些數據與元青花相近,因此斷定為元代珍品。國內有許多古陶瓷鑑定專家對此結論提出異議。其實專家的異議是有道理的。人們並不懷疑科學檢測的數據,只是其揄方法十分荒謬。元素鑑定是近兩年剛剛建立起來的新方法,所測試的樣品十分有限,目前資料庫中儲存的數據只可以作為判定贗品的證據,還不足以單獨作為判定某件瓷器是真品的證據。道理很簡單,人們都知道大象有四條腿,不是四條腿的動物當然不是大象,但並不是有四條腿的動物都是大象。

老化鑑定法

陶瓷表面有一層光滑、明亮、堅硬的物質稱為釉。釉是由石英、長石等多種原料混合,粉碎後,施於器物坯胎的表面,再經高溫燒結形成的玻璃態物質。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儘管某種仿製品採用了與古陶瓷完全相同的原料配方和燒成方法,如果不經過作舊處理,其釉子的光亮度與透明度要高於古代真品,鑑定專家稱其為“賊光”和“火氣”。陶瓷鑑定界曾普遍認為,這一差別是由於陶瓷文物長期遭受自然界中各種物質(如空氣中的紫外線或土壤中的水和其它酸鹼性質)的物理化學作用,使釉面受到腐蝕所致。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總是遠非如此簡單。造成這種差異還有一個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產生於釉子內部的“脫玻璃化”現象,也稱作自然老化現象。
已有研究告訴我們,經高溫熔融形成的釉子,是一種玻璃態均質體。其內部結構是無序的,在自然環境中,呈亞穩定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內部結構會不斷自動地進行調整,由無序的亞穩定狀態逐步向有序化穩定狀態轉變,形成微細晶體,這就是釉子的“脫玻璃化”現象,簡稱“老化”。正是由於釉子存在這種自然“老化”現象,致使其內部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發生變化,表現形式就是其透光性逐漸降低,對光線散射性不斷增強。因此古陶瓷的釉面看上去要比新品柔和、溫潤,時代越久,這種反差越大,有些品種的古陶瓷,這種“老化”現象表現得尤為突出,甚至造成釉面出現不同形態的微裂紋。這種微裂紋有的可以用肉眼直接觀察到(如汝窯器上的“冰片紋”),有的則要藉助現代科學儀器才能發現。造成這種微裂紋的直接原因,是由於在形成顯微晶體的過程中,釉子內部會產生不均勻內應力,當這種內應力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使釉子內部和表面出現微裂紋。過去人們把古陶瓷面上裂紋的形成原因,都歸結在陶瓷燒結冷卻過程中,胎、釉收縮比例不一致這一點上,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
釉子的“老化”現象,是陶瓷器自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不斷發生的一種特有的變化。就象樹木的年輪一樣,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因此我們也把它形象地稱作陶瓷器的“年輪”特徵。古陶瓷的“老化”與當前人們所說的 “自然舊貌”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發生在釉子內部,是物質自身內部結構調整的結果,較少受外界物質環境的影響。後者則主要是外部物質對陶瓷釉面侵蝕的結果。受客觀條件制約,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為的。這就是古陶瓷“老化”鑑定的理論基礎。
北京華夏物證古陶瓷鑑定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採用現代量子物理學檢測技術來測定古陶瓷釉的老化程度,並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在世界上首創了一種鑑定古陶瓷的新方法。它已通過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的專家評審鑑定。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陶瓷釉的老化程度與年齡之間呈一定的函式關係,在最初的150年裡老化速度較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老化速度逐漸放慢。以景德鎮青花瓷釉為例;新仿品(包括經過各種作舊處理後的瓷器)的老化係數在0.06~0.10之間,絕大多數為0.08;清代末期至民國的產品,老化係數在0.18~0.12之間;明代末期至清代中期的產品,老化係數在0.22~0.16之間;明代早期至中期的產品,老化係數在 0.26~0.20之間;元代產品的老化係數在0.24~0.28之間。如果以橫坐標表示年代,以縱坐標表示老化係數,按瓷器的不同生產年代及其釉子的脫玻係數來作圖,便可以獲得釉子老化係數與其生產年代的相關曲線。
通過測定釉子的老化係數來判定古陶瓷真偽,一種十分有效的科學鑑定方法。它的準確率極高。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曾試圖採用人工方法改變仿品的老化係數,比如向釉內添加催化劑;改變燒成曲線;進行退火處理等,但均未獲得成功。也就是說,人們至今尚未找到改變釉子老化係數的人工方法。儘管通過人工處理後有些仿品的釉面與真品十分相似,用肉眼很難區別,但是從老化測試的譜圖上看,它們卻相去甚遠。由此可知老化鑑定法具有較強的抗人為干擾能力。
古陶瓷“老化”鑑定技術與世界上現有的其它鑑定技術比較具有下述特點:
(1)、與傳統經驗式鑑定方法比較,它的最大優點是彌補了傳統鑑定方法上人為主觀因素較多的不足,減低了對經驗的依賴,使古陶瓷鑑定技術走向數位化。人們要掌握傳統鑑定方法,必須經過少則十向年,多則幾十年的學習和實踐儘管如此,由於人為主觀因素的存在和認識上的差異,就是有數十年鑑定經驗的老專家,有時候也可能會作出錯誤的判斷。然而學習古陶瓷“年輪”鑑定技術,只要經過短期培訓就能上機操作。這一方法在鑑別真假古陶瓷文物方面的準確率極高。
(2)、與熱釋光測年法比較。熱釋光測年法是於本世紀七十年代由國外引進的鑑定技術,其原理是通過測定陶瓷遭受自然界中Y射線輻射的多寡,來確定其年代。古陶瓷“年輪”鑑定技術與熱釋光鑑定法相比較,具有許多明顯優點。
(a)對被鑑定物品無損傷。前者在測試過程中,只是將一吵能量不高的光譜照射在陶瓷釉面上,對被鑑定物品無任何損傷。後者則要在被鑑定物品上鑽孔取樣,造成被鑑定物品受損。
(b)鑑定範圍廣。以北京大學考古系熱釋光實驗室為例。他們至今只能測定唐代之前的陶器,對瓷器和唐代以後的陶器均不能測定。就是唐三彩也只能測定用粘土燒制的陝西唐三彩,而對用高嶺土燒制的洛陽唐三彩也無能為力。古陶瓷“年輪”鑑定技術的測定範圍要比熱釋光廣泛得多,只要是有釉的陶瓷器均能鑑定。
(c)測試數據可性強。當今造假者已經找到了對付熱釋光鑑定的有效方法。他們將新燒仿品用鑽60等放射性物質進行輻射處理後,就可以使熱釋光鑑定者作出錯誤判斷。古陶瓷“年輪”鑑定技術就不存這種顧慮。
(3)、與元素鑑定法比較。元素鑑定法是近兩年從國外引進的最新鑑定技術。它是採用級量色散X射線熒光譜儀,對陶瓷器的化學成份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再與計算機資料庫中古代陶瓷的有關數據進行比較後,作出真假或年代判斷的一種鑑定方法。由於它屬於間接比較法,它要求所採集數據必須全面、準確,因此工程浩繁,時至今日也只是部分地解決了部分陶瓷產品的鑑別問題,而對那些窯口眾多,產地複雜的陶瓷產品來說,目前還無能為力。古陶瓷“年輪”鑑定技術就不存在上述問題。只要是釉子的常量元素基本相同,年代相近,其老化係數就在一定範圍值內,此外無論鑑定速度還是操作方法,古陶瓷“年輪”鑑定也要比“指紋”元素鑑定簡便快捷得多。後者使用的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譜儀的探測頭要在-187℃的超低溫下方能動行,被鑑定物品也要處在真空狀態中。而前者就沒有這些限制條件。目前北京笠證古陶瓷鑑定中心正在與國外有關廠家聯繫,準備開發一種便捷式波譜儀,該儀器總重量在10公斤左右,如果再配一台筆記本電腦,就可以去現場進行鑑定工作了。
當然,古陶瓷老化鑑定技術也存在一定不足。從目前獲得的實驗結果表明,由於不可能詳細獲得古陶瓷燒成的物理化學環境,也由於目前本研究積累的數據有限,該方法還不能精確判斷出古陶瓷的製作年代。要想作到這點,必須結合其他鑑定方法進行綜合分析。

傳統鑑定法

傳統鑑定法是人們通過眼、耳、鼻、手、等感覺器官在對被鑑定物的外觀、重量、聲音以及製作工藝等進行仔細觀察和綜合分析後,結合以往的經驗所作出的有關其真假、年代、產地、窯口的判定。它具有簡便、快捷、廣泛、全面等特點。它儘管也存在如本文開始所說的不足,但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仍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重要鑑定方法。傳統與現代高科技相結合,是今後古陶瓷鑑定的必由之路。

創建科學鑑定體系

北京華夏物證古陶瓷鑑定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根據當今科技發展水平提出的古陶瓷鑑定的科學體系中所占比例分別為三分之一。如果只採用其中一種方法對古陶瓷進行鑑定的話,其結論的可信度僅有33%。在一般情況下至少要有用其中的兩種方法進行鑑定,相互佐證後方能作出可信度較高的鑑定結論。如果條件允許,應當三種方法並用,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可信度為100%的正確結論。當對某件古陶瓷做出是真品認定時,必須是傳統鑑定、元素鑑定和老化鑑定三種方法其結論完全一致。如果其中有一項結論相反,且證據確鑿就可定其是贗品。
古陶瓷鑑定技術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只能走多學科多方法的綜合之路。必須把單純憑藉專家經驗的傳統外觀複寫法與元素鑑定法和老化鑑定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建一個古陶瓷鑑定的科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文物工作者避免失誤,才能使廣大收藏者和消費者免除贗品的困擾。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古陶瓷鑑定水平真正站在世界前列。

鑑定專家

馬未都

漢族,1955年3月22日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收藏專家,觀復博物館的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

毛曉滬

1951年生於中國上海,古董投資專業顧問,現任北京華夏物證陶瓷鑑定研究所所長。擅長瓷器鑑定古陶瓷修復。早年受到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先生、劉九庵先生等老前輩的真諦親傳,在古陶瓷鑑定、古陶瓷修復和古陶瓷複製三大領域均有高深造詣。曾擔任中央電視台《尋寶》、《藝術品投資》以及河南衛視《華豫之門》等節目的特約鑒寶專家。2011年6月,被告出售贗品,對方已抗訴。

邱小君

山東諸城人,1945年10月生。1969年畢業於中國西安 “ 西北大學”。1979年從師於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故宮博物院世界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耿寶昌先生學習古陶瓷鑑定﹐是其兩名入室弟子之一。1981年曾作為耿寶昌的特別助手,在北京幫助其編撰“ 明清瓷器鑑定”一書, 數年間負責撰寫全書六十餘萬字的工作。

黃秀純

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中國民族史學會理事,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高級鑑定顧問,CCTV《鑒寶》專家團成員,《鑒寶》雜誌學術顧問。北京海津文物鑑定中心陶瓷鑑定專家。

翟建明

翟健民,男,出生於1961年,香港永寶齋齋主

裘正良

裘正良,浙江紹興人,出生於古玩世家。從小對古玩尤其是瓷器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天賦。二十多年來博覽群書,遍仿各大博物館、名窯產地,拜訪名師,對古陶瓷的鑑賞和鑑定有獨到的心得和眼光。擅長古陶瓷鑑定,對現代陶瓷仿古手法有深刻的認識,經常為古陶瓷收藏愛好者提供鑑定和諮詢的服務。

葉佩蘭

葉佩蘭,女。瓷器專家。任職於故宮博物院,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世家鑑定委員會鑑定專家。主要從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鑑定工作。是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鑑定委員會委員。

蔡國聲

中國書協會員、上海書協理事、文博系副研究員、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間藏品鑑定委員會副主任、《民間收藏叢書》主編、上海電視台《好運傳家寶》欄目特邀專家,中國夏禹文化網(五千文化藝術館)特約專家,華豫之門特邀專家,中央電視台《尋寶》欄目特邀專家,天津電視台藝品藏拍》欄目特邀專家,檢察風雲雜誌《鑑賞家》專欄專家,上海收藏俱樂部顧問兼專家組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