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瓷器品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彩陶器始於南北朝,興於初唐,故稱唐三彩。三彩器,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彩 
  • 別名 :唐三彩
瓷器品種,歷史,宋三彩,遼三彩,清三彩,素三彩,種類,黃地三彩,墨地三彩,虎皮三彩,釉下三彩,

瓷器品種

考古工作者在無錫越國貴族墓葬中發現了一件三彩琉璃陶器,經專家考證,它是我國目前出土最早的琉璃器
這件以8條蛇盤成的玲瓏球,以前從未見過,文獻上也沒有過記載。球身分上下兩層,每層盤著4條首尾相銜的越人圖騰——蛇,球體上大面積飾紅彩,蛇頭和蛇身上繪著藍色的琉璃釉。它質地非常軟,能保留2000多年十分不易。
琉璃燒制工藝後來在我國大量使用,例如故宮等古建中所用的琉璃瓦。這次發現的“玲瓏球”,其低溫燒制方式和後來的唐三彩如出一轍。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斷,它很可能象徵著王權或神權。據考證,以往我國考古出土的琉璃器最早是在東漢時期,這件“玲瓏球”的出土,對研究我國的琉璃史彌足珍貴

歷史

宋三彩

唐代之後,宋代仍繼續生產三彩器,磁州窯系各窯及河南的登豐修武寶豐等地為其主要生產區域,在河南鞏縣芝田村也曾發現宋三彩窯址。
與唐三彩相比,宋三彩以生活用具為主,有枕、洗、盂、盆、盤、佛塔及一些玩具,陶俑相對較少。宋三彩的胎質有的粗松,含雜質較多;有的細密堅硬,胎色白中泛灰或呈淺紅色,表面敷有一層化妝土。彩釉以綠、黃、褐為主,還有艷紅、烏黑及翠綠等,藍釉幾乎不見。其釉色雖不及唐三彩斑駁燦爛,卻顯得非常渾厚、凝重,幽深古樸,頗具特色。
宋三彩宋三彩
宋三彩的裝飾技法較唐三彩豐富,有劃花印花模印堆塑貼花,紋飾多花卉烏禽、人物及波浪紋等,風格清秀典雅。
宋三彩中常見的器型為枕頭,有陶製及瓷製。枕,起源於隋,流行於唐、宋、金、元各代,主要用做寢具,同時也用以辟邪、行旅、按脈及隨葬等,造型有腰圓、長方形、如意頭形等多種。天津博物館藏有一件宋三彩枕,如意頭形枕面,綠釉畫荷花水波紋,枕身施黃釉,相間堆塑三個獅面、兩個舞人,舞人揮舞彩帶,仿佛正在要獅。整個器物紋飾線條流暢,釉面瑩潤,畫面充滿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給人以明快之感。1 9 6 6年河南密縣北宋法海寺塔基地宮中出土的宋三彩舍利塔,造型與釉色相互映襯,鮮艷奪目,反映了宋三彩高超的工藝水平。

遼三彩

遼三彩受唐三彩的影響很大,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主要產地為遼寧林東南山窯、遼陽江官屯窯、內蒙古赤峰的缸瓦窯。遼三彩胎質細軟,呈淡紅色,少數胎質呈淡黃色,胎上掛化妝土,再施彩釉。遼三彩有單彩、雙彩和多彩器物,釉色以黃、綠、白為主,不見黃色,從出土物看,其白釉與綠釉微閃黃。許多器物施釉較薄,釉層易脫落,底足無釉。只有少數精品掛釉至底足,且釉色濃重,光艷嬌美,可與唐三彩媲美。
遼三彩遼三彩
遼三彩的器型多為日常生活用具,有穿帶壺龜形壺、兔形壺、雞冠壺海棠式長盤、蓮花式碟、印花暖盤、三角形碟等,這些器型都具有契丹民族風格,這是我們鑑定遼三彩的一個依據。1997年12月25日在科左中旗出土了一件交頸鴛鴦壺,壺身施黃、白、綠色釉,鴛鴦體形肥碩,交頸環繞,雙翅併攏,短尾下垂,足曲於腹下。此遼三彩交頸鴛鴦壺,實為遼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遼三彩的裝飾有劃花、印花和貼花。一般盤、碗、碟等多用印花,紋飾多以牡丹花為主,還有一些水紋、草花紋、雙魚紋等。

清三彩

所謂三彩、五彩都是在燒成的陶瓷素胎上進行彩繪,然後再低溫燒烤而成的釉上彩瓷器品種。彩繪用色以黃、綠、紫等三色為主,不用或少用紅色,稱為“三彩”,又因黃、綠、紫三色色調淡雅素淨,又稱“素三彩”。彩繪用色若以紅、黃、綠、紫等五色為主,則稱五彩。 清三彩以康熙三彩代表,大多是單線平塗外,還有一種不畫紋樣點染而成的,色彩斑斑駁駁,自然天成,與唐三彩相似。
清三彩清三彩

素三彩

“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數,無特定含意。之後,中華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1989年版《辭海》中“素三彩”的定義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
素三彩素三彩
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始於明正德年間,清代康熙時繼續燒制”。除此之外,陶瓷界還有另外一種“素三彩瓷”的定義,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並不限於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認真說來,“素三彩”一詞最初就沒有嚴謹定義,所以至今仍具有很大籠統性。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歸結為兩種含意:一種為該器使用“素胎”(又稱“素燒胎”)燒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燒的胎,它既可增強坯體機械強度,使其在搬運時不容易損壞,又可在上彩釉時不會因浸濕坯體而導致坼裂。出於以上原因,該工藝在陶瓷製作中經常使用。另一種是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該器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故名。
1.傳統素三彩 與明代製品相比,清代御廠製作更趨細緻、複雜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漸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劃線,使畫面精緻許多,這種變化應是御廠制瓷者借鑑當時五彩瓷繪畫總結改進的結果。因此,清代素三彩製品更加多種多樣,既有延續明御廠傳統、使用雕刻紋做分界線的,也有雕紋刻畫與其他色釉圖案互不干涉、相互並存的。這裡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製品中白釉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牙黃色調,據說是因為燒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2.創新素三彩
康熙時期,御廠出現一種使用黑彩勾勒輪廓的新素三彩,極可能是制瓷者借鑑當時五彩瓷繪畫風格所得的創新品種。清代素三彩的最大變革莫過於御廠工匠在製作傳統素三彩時積極引用新興的粉彩,研製出素三彩與粉彩的組合器。該類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紅(即葷色),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實了。

種類

黃地三彩

康熙朝與黃地三彩工藝類似的還有綠地、米地、紫地等三彩形式,就黃地三彩而言,先在素胎器上刻花,然後施彩,釉面肥潤,色調鮮明,紋飾層次清晰。康熙朝的這些色地與彩繪均為低溫含鉛釉,燒成後釉面和彩釉的硬度較高,有自然氧化作用形成的“光暈”現象。這也是鑑別康熙三彩真偽的重要根據之一。
黃地三彩雲龍紋盤黃地三彩雲龍紋盤
代表
黃地三彩雲龍紋盤:敞口,弧腹,圈足.內外施黃釉,器心黃釉底上精刻飾褐彩,綠彩雙龍戲珠紋,外腹黃釉地上飾褐彩,綠彩花果紋.外底有"大清雍正年制"褐彩楷書款.罕見宮廷之物

墨地三彩

墨地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為名貴的品種。先在器上施以綠釉,復施墨釉,即成墨色地,再以泛紫的深墨筆道勾描花卉、禽鳥、荷蓮等圖案,填繪黃、綠、紫、白各色,謂之墨地三彩。其筆畫嫻熟,層次分明,剛勁有力,傳神自然。康熙墨地三彩為民窯產品,在當時供孝家之用,產品少,因而十分珍貴,康熙墨地三彩器,目前國內少見,有些早年流散到歐美一些國家,法國羅浮宮藝術博物館就收藏有我國康熙墨地三彩大花瓶、大罐、大棒槌瓶、觀音尊等。由於它的珍貴,傳世品中仿品不少,多為光緒及民國時的仿作
墨地三彩墨地三彩
墨地三彩:撇口,長圓頸,長四方瓶體,呈上圓下方結構,旨在體現華夏民族早先的“天圓地方”意識。這種方瓶,在古玩界稱之為方棒槌瓶。瓶平底,底有四方臍,臍內有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寄託款。瓶身四開光內繪“西廂記”故事,其中有“乘夜逾牆”、“長亭送別”、“衣錦還鄉”等情節故事。紋飾繪畫採用墨地三彩,其墨色地釉漆黑光亮,形成機理是用珠明料蓋在綠色釉上面,經低溫火燒成。在上以黃、綠、赭彩繪畫。人物繪畫神情生動、栩栩如生

虎皮三彩

虎皮三彩康熙三彩品種之一。用黃、綠、紫三色釉間隔混雜點染於器表,經烘燒,自然暈散形成不規則的,似虎皮狀的斑塊,謂之“虎皮三彩”,也稱為“抹三彩”。虎皮三彩常用於盤、碗和福祿壽三星人上。清末至民國有仿品,鑑別時要注意真品胎骨細膩,較沉重,釉面光亮堅緻,虎皮斑大小不一,自然垂流,仿品大多彩斑為人工點染,形態刻板。
虎皮三彩多穆壺虎皮三彩多穆壺
代表
虎皮三彩多穆壺:清·康熙 虎皮三彩多穆壺。高43厘米,底徑13厘米 這種器形是模仿藏民族盛放飲品的器皿,現一般稱之為多穆壺。壺身通體施虎皮三彩釉。 虎皮三彩釉是清代康熙時期素三彩品種之一,以黃、綠、紫三色釉相互交融,暈成雜斑,又稱為虎皮斑。此壺形體高大,造型秀美,釉質亮麗,色彩斑斕,是最具藏族民族特色的瓷器藝術珍品。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 又稱“釉里三彩”,釉下三彩是清代康熙時期創燒於景德鎮的一種高溫裝飾彩瓷。它以氧化鈷、氧化銅、氧化鐵3種元素為著色劑,再罩以透明釉燒成,集青花、釉里紅、豆青3種色彩於一器。這一品種其實是在青花釉里紅的基礎上,增加了豆青色。由於3種高溫彩對溫度的要求各有不同,對窯室氣紛的要求也有差異,因此能把它們集中於一器,並能使3種彩料的發色恰到好處,極不容易。因此,釉下三彩器的出現,證明了釉下彩的工藝大大提高了一步。也許是由於燒造難度較大的緣故,傳世的康熙釉下三彩器甚少。民國時期有少量的仿造品。在廣東省博物館的陶瓷藏品中,恰巧這兩類的品種都有。現選其中典型的幾件介紹如下,並探討康熙器與民國仿品的異同。清康熙朝燒造量不大,傳世品更是極為少見。
釉下三彩孩兒枕釉下三彩孩兒枕
代表
釉下三彩孩兒枕:此枕為釉下紅,蘭,褐三彩,米黃釉,底邊四周有一圈雕刻花紋,胎呈灰色並微顯紅色,胎內有極小黑點,周身釉內開滿紋片,入釉極深,整體造型優美,人物栩栩如生,應為當時之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