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成工藝

燒成工藝

特地陶瓷瓷片生產採用的燒成技術是一次燒成。瓷片的燒成工藝分為兩種,即一次燒成和二次燒成,相對而言,一次燒成工藝的技術難度更大、工藝要求更高,產品的生產成本、質量檔次也更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燒成工藝
  • 外文名:Firing process
  • 分類:一次燒成和二次燒成
說明,主要程式,

說明

一件精美瓷器的燒製成功,是個複雜的工藝過程。瓷是在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陶的發明主要是由於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逐步認識了泥土、石料、水、火等物質的某些特徵,進而學會了控制和利用這些物理或化學的特性,最終燒製成了瓷器。清乾隆時的督陶官唐英曾編成一部《陶冶圖說》,將瓷器的燒成工藝按制瓷順序概括為二十幅圖畫,並配有解圖文字。這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第一部較為完整地記錄景德鎮制瓷工藝的專門著作,其主要內容被許多研究論述陶瓷的專家學者所引用,曾有研究機構組織專門人員,根據古代文獻記述結合調查部分仍沿用古老原始方法制瓷的小作坊工藝流程,將瓷器燒成工藝歸結為如下幾個

主要程式

(一)採集瓷石瓷土:
瓷器都是以瓷石和瓷土(高嶺土)為基本原料燒制而成的。先人們最初是在生活中發現經火燒過的泥土會變得十分堅硬,並在千百次實踐後發明了陶,在燒制陶器原料選擇中發現了瓷石瓷土並燒製成了瓷,瓷石瓷土具有燒成瓷器所必需的礦物成分和特性。
(二)粉碎磨細瓷石瓷土:
將採集到的瓷石瓷土利用專門工具進行粉碎磨細。例如在古代用巨碾或巨石錘在石臼內把原料舂細。
(三)陶洗澄淀細瓷粉:
把加工成極細碎的石土瓷料倒入或方或圓的陶洗池內進行陶洗。具體作法是依山就勢,利用斜坡,從高而下建三、四個池子(多至五、六個),將細碎瓷料倒入池子化成泥漿,水漿經不同池子順勢流向低池子中,粗大的瓷料先沉澱,最細的瓷料沉澱在最低的池子內,蒸發水分後成泥塊狀,也就是制瓷坯泥。多次揉和後即可用來製作瓷坯了。
(四)製作瓷坯:
將坯泥放在制坯工具上,一般是轉輪,也有模框等,由已熟能生巧的工匠們妙手做成各種器物晾乾。當然製作的方式方法也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過程,如由先古時期的泥土塗抹,泥條盤(圈)築到利用慢輪進而快輪旋制,如果是大件器,則需分上下兩截分別拉坯,然後用胎漿或胎泥連線成整器。
(五)裝飾繪畫:
坯胎成型後,匠師們據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物的審美需要進行裝飾繪紋,方法多種多樣,如刻、劃、印、繪畫、雕塑等。刻劃紋飾需在坯胎將乾未乾時用竹刀等特殊工具進行,印花或雕塑需在坯泥較濕時進行製作,而繪畫則是在胎體涼乾後進行,根據不同需要採用不同的原料繪製,如釉下青花用鈷料,釉里紅用銅料,五彩、粉彩等釉上彩則是用不同彩料在燒成的瓷器素麵上再行繪畫,然後經低溫反覆燒而成。
(六)均勻上釉:
將裝飾完畢的坯胎上釉。在不同時期所用的釉料不同,上釉的方法也不同。例如拓(塗)釉法,用筆或刷子蘸釉漿後塗於素胎之上;吹釉法,用管筒據需要,一端蒙細紗,蘸釉漿後吹於胎體之上,多次反覆至均勻乃成;浸釉法,一般用於胎體外部施釉時,手持器坯浸入釉漿中輕輕上下拉動或左右轉動,借坯體的吸水性讓釉著附在胎壞上;盪釉法,把釉漿注入器坯內,上下左右旋盪胎體,使釉漿均勻附上器坯內壁,壺瓶、罐類容器常用此法;此外還可將坯體放在旋輪上施釉,利用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使釉漿散甩到器坯內壁上,故稱之為輪釉法。
(七)入窯燒成:
將裝飾繪畫好的器坯上釉之後裝入匣缽就可入窯燒制。一件完美的瓷器燒製成功與窯的形狀,裝瓷匣缽入窯後的擺放位置、燒成溫度的高低、窯內火焰燃燒的化學變數等都有極大關係。不同時期,不同瓷質的瓷器燒成溫度是有差異的,其平均燒成溫度在1100℃-1300℃之間。因此,必須將瓷坯按窯內前後左右、上中下的不同溫度位置碼放,才能燒成各具特色的瓷器。
總之,了解瓷器的燒成工藝流程,可以有助於我們領悟“點石成金”、“化泥為寶”的精美瓷器,是怎樣的一種不平凡,需成百上千的能工巧匠付出多少智慧與艱辛的勞動才能得到,從而更加珍之、愛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