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阮(姓氏))

阮姓(姓氏)

阮(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阮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後,以國為氏。阮國是皋陶的一個裔孫於商朝時建立的諸侯國,其國址在今甘肅涇川一帶。商末,阮國滅,子孫以國為姓。後來,阮氏東遷,漢末三國時期在陳留郡形成望族。兩晉以後五胡亂華阮氏開始南遷,宋元繁播閩粵台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中華大地,而且走出國門,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世界之阮姓絕大部分源出陳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鹹阮孝緒阮樅江阮元阮嘯仙阮玲玉等。阮姓在中國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為第一大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阮
  • 姓氏:阮
  • 讀音:ruǎn
  • 起源:阮國,以國為姓
  • 郡望:陳留郡
姓氏人口,姓氏起源,源出,始祖,典籍解釋,郡望,堂號,遷徙分布,名人,家譜文獻,字輩排行,通用聯,

姓氏人口

阮姓人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0.05%,尤以浙江,福建,廣東,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阮姓約占全國漢族阮姓人口57%。

姓氏起源

源出

源流一
源於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後商朝諸侯阮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這是中華阮氏的主要起源。
皋陶有後裔子孫在商王朝時期被封在阮國(今甘肅涇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軍滅了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氏,稱為阮氏。
阮國被西周所滅之說可見於《辭海》,但據《詩經大雅·皇矣》載:“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愛整其旅。以篤於周祜,以對於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崗,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居歧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
商末周初,周武王為彰其天子洪德,安撫夏、商王朝後裔的民心,曾大預封國,諸如封虞舜的後裔媯滿於陳邑(今河南淮陽),為陳國的開國始君,遂為陳氏的開氏(姓)始祖。
周朝如此封國命氏,氏的發展便迅速增多,阮氏便為眾多氏國之一。當時這樣的小“國”,其實都是一些規模不大的氏族部落。諸如:程國崇國扈國、阮國、房國杜國箕國、密須國、寒國過國庸國、鄴國、鑄國、戈國、邳國、觀國褒國、緡國、岐國、仍國、奄國、雙國、武羅國等等。
阮字不同字型的寫法阮字不同字型的寫法
後來,阮國在西戎貴族的侵壓下不斷被分割,阮國被迫逐漸東遷,戰國初期為秦國所滅,設定為義渠邑。阮氏族人為避戰亂和仇殺,後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阮國故地在西漢時期置為安定縣,北魏時期為涇州,唐朝時期改為保定縣,元朝時期改為涇川縣,因涇水而得名。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秦朝時期九阮郡,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九阮,戰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遊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併了樓煩,奪得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為趙國邊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定了一個大郡,轄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五原縣
秦、漢之際,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稱為姓氏者,後省文漢化為單姓阮氏。
源流三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據《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載,春秋時衛大夫石石昔之後有在東晉時改石為阮者.另南朝會稽餘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寵愛,被蕭衍拜為修容,賜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為氏者.
源流四
出自他族.今台灣土著、京、彝、回、壯、傣、蒙古、朝鮮、錫伯、苗等少數民族均有此姓

始祖

得姓始祖:皋陶。
各支始祖:阮文益
公自壽邑八鼓稿而游於衢西城北見其銅峰源內山水之秀麗,土厚平壙遂築室而居,焉娶周氏生四子,分為四房:天地人和,其妻周氏生於永樂已亥年八月廿六日,終於成化癸卯年六月廿八日,葬桐樹塢口坐西向東。是為浙江衢州阮氏始祖。

典籍解釋

詩經》中有一首詩:“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辭海》在“阮”的辭條里,開頭如此解釋:“阮,古國名,偃姓,在今甘肅涇川,周文王所滅”。《詩·大雅·皇矣》:“侵阮徂共”。
《詩·大雅·皇矣》這首詩描寫的史實是:周文王晚年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戰略準備,周圍許多封國被他或攻滅或收並,唯有西北邊的密須國不服,密須國在今甘肅靈台縣。伐密的大意是,密須國人違抗大國的命令,帶兵去打阮國(今甘肅涇川東北),打到共(今涇川縣城北水泉寺)的地方,周文王立刻大發威力,惱將起來,便帶兵去阻住密須國的兵隊,不久滅了密須國。
《姓譜》及《通志氏族略》記載:“阮,為商代諸侯小國,在岐山、涇水之間(今甘肅涇川縣),子孫以國名“阮”為氏”。
中國姓氏地圖》第六部分以《以國為姓,以阮國為姓》為題說:“ 據史書記載,殷商時有一諸侯國阮,位於涇渭之間,也就是現在的甘肅涇川一帶。後來,阮國被鄰國周吞併,阮國子孫為緬懷故國,紛紛以國為姓,由此,便產生了阮氏”。
《千家姓查源》上說,“殷商時有一個阮國,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肅省涇川縣東南一帶,後來被周文王所滅,阮國的子孫就以國為姓。中國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裡,後繁衍分布到整箇中國”。

郡望

陳留郡:春秋時留邑為鄭國地,後被陳國所得,故曰陳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陳留郡,屬兗州。當時轄陳留(治所,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南陳留城),雍丘,酸棗,東昏,尉氏,浚儀等17縣,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民權縣、寧陵縣以西,開封市、尉氏縣以東,延津縣長垣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之地。陳留阮姓名人輩出,後世之各地阮姓也主要源於陳留阮姓。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九阮郡:戰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遊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併了北狄的分支樓煩,奪得大片優良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遂成為趙國的邊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九阮設定為一個大郡,轄境包括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五原縣。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改九阮郡為九原郡,到漢武帝劉徹時期,更名為五原郡,其郡地擴為南面黃河,北背祁連山,境域遼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九阮堂:以望立堂,亦稱九原堂、五原堂。
竹林堂:三國時候,阮籍為“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遷徙分布

阮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30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89位。阮姓在越南是全國最大的姓氏。在越南語裡,阮的國語字拼寫為“Nguyễn”。
阮姓發源於甘肅涇川,歷周代至秦,逐漸向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播遷。此際見於史冊者有春秋時魯國人阮氏,始皇時秦人阮翁仲。

漢末三國魏晉時,繁衍於陳留郡的阮姓名人輩出,聲譽顯赫。永嘉之亂時,阮鹹子阮孚、從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陳留阮姓避亂南遷,阮修於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們到達今江蘇南京,阮裕由於無意仕途,隱居於會稽剡山(今浙江紹興),並有一支阮姓遠徙於廣西合浦
湖北通山縣黃沙鎮阮氏宗祠湖北通山縣黃沙鎮阮氏宗祠
南北朝時避亂江浙等地之阮姓依舊名人輩出,高官不斷。此間,阮姓因仕宦避亂升遷、謀生等原因逐漸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並有阮姓進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另南朝宋將領、合浦徐聞人因征林邑國(今越南中南部)大敗,子孫遂居遂溪
隋一統後,有南朝阮姓回遷北方。阮姓入閩始於唐朝,據《阮氏族譜》載,陳留郡阮安所於天祐四年(970)任邵武教諭,遷居綏安左街巷,為入閩始祖。傳六世至阮文富,約在北宋時遷居福建汀州寧化進賢坊官圳上。唐末五代時有阮姓入居四川、廣東。
北宋時居於閩縣(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吳縣(今江蘇蘇州),南宋時此支阮氏出了阮姓歷史上唯一狀元——阮登炳。另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阮思聰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
明初,山西阮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明中葉後,有渡海赴台者。
清康乾後,有山東之阮姓闖關東到東北三省。如今,阮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福建、山東、湖北等省為多。現代阮姓人口列中國第一百八十九位。

名人

歷史名人
阮瑀(約165-212):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事,能詩,善作書檄,有《阮元瑜集》。
阮籍(210-263):三國時魏國文學家、名士,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他博覽群書,尤好莊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餘首《詠懷詩》,頗為有名。
阮姓歷史名人——阮籍阮姓歷史名人——阮籍
阮鹹:魏晉間名士,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為散騎侍郎。
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寫了《七錄》,仿照《七略》分類法,將當時所見圖書6288種,44520卷,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術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現尚寸《廣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類情況。
阮樅江(873--944),又名阮況。今安徽省樅陽縣藕山鎮阮家享堂人。唐末,奉朝廷之命圍剿斷腰山(今藕山)一帶以郭力武為首的山盜,大獲全勝,被封為鎮江南大將軍。愛藕山鎮形勝,遂定居,成為破罡阮氏鼻祖。在唐代,當地山上有江匪。懿宗皇帝派阮況(京都長安人)率兵來剿匪,縱火焚山,匪滅民安。懿宗以阮況鎮匪有功,封為鎮江南大將軍,阮況易名阮樅(鎮)江,並旨阮將軍就地休憩定居,成為山下阮氏一世祖。
後阮氏修宗譜,認為將軍之名,應與山並舉,山中之匪已了,在“凵”中加上“了”字,而山之原始名蓮花,花下有藕,於是將山名讀“藕”山。[1]
阮元:字伯元,號雲台,清朝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戶、兵、工部侍郎,浙、閩、贛諸省巡撫,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傳》,歷官所至,以提倡學術為己任。他在浙設詁經精舍,在粵立學海堂,撰《十三經校勘記》、《經籍纂詁》、匯刻《皇清經解》180餘種。
阮匡衡:[清]字瑤琴,江蘇揚州人。康熙四十二年(一七o三)武進士,官守備。工十七帖,年七十餘,猶日臨不倦。《揚州畫舫錄》
阮麗珍:[公元?年至一六五三年前後]字不詳,安徽懷寧人,阮大鋮之女。生年不詳,約卒於清世祖順治中。美容色,長於作曲。大鋮降清,她為某親王所得,甚寵愛。後來為福晉所妒,遂被鴆死。大鋮所作《燕子箋傳奇》,相傳乃麗珍所作;此外又作有《夢虎緣》、《鸞帕血》……等劇,《梵天廬叢錄》並傳於世。
阮年:[清]字遐生,杭(杭州)人。墨竹師諸升。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作蘭竹圖。《圖繪寶鑑續纂、同人畫集
阮品:[約公元二六五年前後在世](亦作侃)字德如,尉氏人。生卒年不詳,約晉武帝泰始元年前後在世。與嵇康為友。仕晉至河內太守。品著有文集五卷,(《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阮玲玉(1910——1935),中國早期影星,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廣東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關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因為當工人的父親早逝,孩童時代就隨母為人幫傭。母親節衣縮食,讓她上學讀書,就讀於上海崇德女子中學。1926年,為自立謀生,奉養母親,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
當代名人
阮真(1896.9—1972.12),又名阮樂真,浙江紹興上虞東關區人,中國第一位語文教學法碩士研究生導師。他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學語文教育研究成果最為豐碩、最具批判精神和科學態度的語文教育家,是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研究的開拓者。所著《中學國文教學法》是中學語文教學法研究的開山之作。他是少年中國學會的首批骨幹,“五四運動”的先驅者。
阮成發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
阮次山 鳳凰衛視資訊台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
阮次山阮次山
阮崇武原公安部.勞動部部長海南省省長,海南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阮泊生1914年生。直隸(今河北)蔚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蔚縣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後任中共渾源縣委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西北局秘書處處長、河北省副省長,中共吉林省委書記處書記,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家譜文獻

江蘇淮安山陽阮氏族譜一卷,(清)阮應徵輯,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複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江蘇省淮安縣檔案館。
江蘇淮安山陽阮氏家譜三卷,(清)阮蘊村重修,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江蘇省鎮江市博物館
江蘇淮安山陽阮氏家譜三卷,(清)阮葵生、阮芝生重輯,阮鐘琦增訂,複印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勺湖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江蘇省淮安縣檔案館。
江蘇淮安山陽阮氏續譜存草一卷,阮家駿重輯,複印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江蘇省淮安縣檔案館。
江蘇淮安山陽阮氏家譜,(清)阮葵生、阮芝生等修,清乾隆五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江蘇揚州阮氏族譜不分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手寫本。現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鄞縣鄞東鹿峰阮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吳之才纂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名賢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谿阮氏宗譜四卷,(清)阮開除、阮思明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敬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紹興山阮氏家乘不分卷,(清)阮汝昭修,阮大有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安徽潛山潛陽阮氏宗譜六卷,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廣東新會阮氏族譜不分卷,(清)阮有才編,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雲浮阮氏族譜不分卷,(清)阮麥秋編,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石印本一冊。現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阮氏宗譜八卷,(清)阮易路重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文煥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阮氏族譜二卷,(清)阮國珏纂修,清鹹豐年間刻,清光緒間續修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收藏在四川省圖書館
浙江金華銅峯阮氏宗譜四卷,(清)周泰文拜撰,清光緒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暨陽阮塢俞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三斯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紹興越州阮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國)阮彬華、陶念欽纂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懋堂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河北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杭州大學圖書館。
浙江諸暨暨陽西安西湖阮氏宗譜四卷,(清)阮松臣等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收藏在南開大學圖書館。
安徽合肥阮氏宗譜十五卷,(民國)阮輯五纂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敦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浙江奉化奉川阮氏宗譜十三卷,著者待考,民國七年(公元19l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收藏在浙江省奉化縣文物管理局(僅存第九~十三卷)。
江西興國阮氏宗譜,(民國)阮占魁等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浙江永康雅莊村志(有李、汪、阮、施、陳、周、林、蔡等姓),(現代)李修龍等修,1996年計算機排印本一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字輩排行

湖北
通山阮氏字輩:光大開、英士班、家國彥、孝有風...
紅安阮氏字輩(河南光山,正陽,新縣):昭禹述霆彬,貴卿甫國,肇友喜正,宇大廷可,楚啟之時,遠方徵泰,永觀成祥,景崇先志,福善榮昌,家傳忠孝,道慶明良,承宣保定,德裕乃康
安陸字輩:.“紹起成先業,鴻開克大昌 ....
谷城阮氏字輩:善士成先,大道昭然。
當陽阮氏字輩:一幾光先志,心傳永吉祥。
河南
周口淮陽阮氏字輩:士體宗天、崇玉金傳、孝先乃可、學紹大賢、克付功存、好善自端
三門峽.、南陽陝西省安康商洛山陽白河、江西九江、武寧湖北陽新縣通山縣(古稱興國州) 字派:
堂號:竹林堂
(通山縣黃沙大源支)
靄公-- (四慶省文進、應顯添惟伯、武尚宗可承、良久洪仁遠)
(四慶省文進、子應受仲景、廷玉操一鳴、萬世宣亨遠)、--光大開、英士班、家國彥、孝有風、 經綸才、理道教、本源敦、 勳業永、 振東平、慎言依博義、訓後重端方、潤澤聯康健、心齊祝瑞祥。
(通山縣大畈支)
雲公---泰朗希仕試、添朝廷丹、一中應晉佐、聖君善承先、祖世緒長榮、詩書班--家國彥、孝有風、 經綸才、理道教、本源敦、 勳業永、 振東平、慎言依博義、訓後重端方、潤澤聯康健、心齊祝瑞祥。
---禹公後裔於2010年7月四省議定在湖北黃岡武穴市召開會議取消-(經倫才,理道教,本源敦,勳業永,振東平,慎言依博義,訓後重端方,潤澤聯康健,心齊祝瑞祥)修改成《林熹輝徨在,經緯俊睿才》)此次決定是為了修國譜而定!
浙江
金華銅峯阮氏字輩:“邦 國 泰 平 匡 來 輔 翼 博 學 詳 問 慎思 審 辨 乾 屯 坤 臨 元 亨 利 貞 明 良 培 德 厚 重 存 仁 修 其 禮義 鐘 秀 繁 與 信 友 和 睦 廣 善 敬 誠 謙 恭 益 讓 隆 祖 揚 名 盛世 彰 遠 光 裕 家 庭”。
安徽
碭山字輩:“鳳 吉 孝 君 興 振 志 永 書 宏”。
太湖阮氏字輩:鼎豐鹹福泰、師林大有益。
池州阮氏字輩:傳 家 有 本 志 學 宜 鴻 德 承 宣 士。
福建
南安字輩:“綿 錦 成 章 揚 輝 啟 祥 敦 仁 耀 德 英 俊 賢 良 經 倫 用 濟 大 義 悠 長 克 紹 芳 典 奕 世 永 昌”。
周寧阮氏字輩:......文 章 華 國 ,詩 學 傳 家
四川
綿州字輩:“本 明 從 春 東 舜 府奇 成 文 仕 廷 思 崇 朝 先 元 永 興 賢 開 國 少 周 定 安 邦 萬 代 年 懷 忠 登 上 品 應 在 龍 鳳 聯 仁 讓 昭 天 地 寬 和 耀 坤 輪 基 緒 承 湯 武 洪 圖 顯益 川”。
阮氏一支字輩:“大 正 天 興 順 官 清 民 志 安 啟 賢 富 建 寶”。
重慶
黔江地區字輩:逸正興師,世德大光,仁文玉啟,後代永昌。
廣西
隆林阮氏字輩:順世安清泰,錦繡如乾坤。
浦北阮氏字輩:傳家經學承生先業
平果阮氏字輩:堯山發蘭 廣慶超道 福志桂善 啟文大芳 天玄記廷 瑞日明成
山東
蓬萊阮氏字輩:子士雲蔚啟,文書衍陛登。
棗莊阮氏字輩:星勇天紫記,學陣井開祥,奎文得清秀,金元寶家莊!(音)
湖南
根據湖南省圖書館資料,湖南三大阮姓發源地是:邵陽,郴州資興市滁口鎮塘下村(古代是郴州汝城縣管理)和湘潭。塘下阮氏始祖阮闕,大約在宋朝中後期時於南京豬屎巷生了十個兒子,分布到廣東翁源縣,懷集縣,湖北江夏,浙江,福建。塘下阮氏的來源是:先從南京豬屎巷先遷到廣東懷集縣,後打獵追趕老虎到湖南塘下,一直定居到現代,從這裡又分出去幾支,但均在湖南,且在明朝時誕生過朱棣的妃子。現將塘下阮氏字輩排行列出:
湖南塘下阮氏字輩排行: 應衍宗傳盛,統緒裕大興,文本廷邦泰,德正守魁名,俊偉宏士彥,賢書啟瑞英,端崇奇玉發,憲章祖先聖,世業紹前輝,譽壯光家聲。 現代已經到了啟字輩。

通用聯

四言
源自偃姓;望出陳留:此聯典出阮氏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涇渭世澤;陳留家聲:上聯典出阮氏為皋陶之後,商朝有阮國,地處涇、謂之間。下聯典指阮氏人望出陳留,晉朝時期的名士阮籍,就是陳留人。
才稱逸驥;志匹冥鴻: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文學家阮瑀,字元瑜,陳留尉氏人。少年時曾跟從蔡邕學習,後任曹操司空軍謀祭酒,掌管記室,後為倉曹掾屬。善作書檄,又能詩,為“建安七子”之一。“逸驥”,古時稱善於奔跑的駿馬。此處指才思敏捷。下聯典指西晉朝時期的陳留尉氏人阮裕,字思曠,以德業知名。初任大臣王敦的主簿,後出任溧陽令,臨海、東陽二郡太守。多次辭去朝中徵召,終日靜默,什麼也不學習、不研究,晚年居剡山。“冥鴻”,謂高飛難見的大雁,比喻避世之士。
桃源仙骨;竹徑高風:上聯典指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思想家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為“竹林七賢”之一。蔑視禮教,常用“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對政事則極為謹慎,不輕易評論人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保全自己。司馬昭曾為兒子司馬炎向阮籍求婚,他大醉六十天以迴避。長於五言詩,又能文章。下聯典指阮籍的侄子阮鹹,字仲容,“竹林七賢”之一,與阮籍並稱“大小阮”。曠達不拘禮法,通音律,善彈琵琶。官散騎侍郎,出為始平太守。
持杯仙女;吹笛宮人: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阮肇與劉晨天台山採藥,失道遇仙女。下聯典指晉朝時期的阮禕,善吹笛,出宮為吏部尚書阮孚所得。
七賢並列;八達齊名:上聯典指三國時期的阮籍,為“竹林七賢”之一。下聯典指晉朝時期的阮孚,與光逸等八友相友善,時稱“八達”。
三朝內閣;九省封疆:此聯為清朝時期的體士閣大學士阮元自題聯。
五言
廣覽宏明集;常讀詠懷詩:上聯典指南朝時期的瘐目錄學家阮孝緒(公元479~536年),字士宗,陳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撰有《七錄》仿《七略》分類法,將當時所見圖書六千二百八十八種,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卷,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術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現尚存《廣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類情況。下聯典指三國時期曹魏的文學家、名士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博覽群書,尤好莊老。為“竹林七賢”之一。有《阮嗣宗集》,他的八十餘首《詠懷詩》,頗為有名。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梁:此聯為三國時魏國文學家阮籍《詠懷》詩句聯。
七言
書有元瑜傳萬古;樂得仲容播千秋: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文學家阮瑀(公元165~212年),“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陳留尉氏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能詩,善作書檄。有《阮元瑜集》。下聯典指魏晉間名士阮鹹,字仲容,陳留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之一。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為散騎侍郎。
八言及以上
吹笛宮人,遣歸吏部;持杯仙女,引入天台:上聯典指西晉阮孚,字遙集,阮鹹的兒子,歷官安東參軍、黃門侍郎、吏部尚書。明帝有宮女宋禕,善吹笛。明帝病重時,群臣諫宋禕出宮,明帝經徵求意見,把宋禕嫁給了阮孚。下聯典指東漢人阮肇,永平年間與劉晨同入天台山採藥,迷路遇到兩個仙女。仙女持杯把他二人引入山洞中,用胡麻飯招待他們。後依原路回家,子孫已經七代了。
四海具瞻,尊為山斗;同朝欽羨,望若神仙:此聯為清代潘世恩贈阮元聯。阮元(公元1764~1849年),清乾隆年間進士、著名學者,官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
神話離奇,天台巧遇仙女;世風險惡,竹林並列賢人:上聯典指東漢名人阮肇的事典。下聯典指三國時期曹魏名士阮籍及其從子阮鹹,均為“竹林七賢”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