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雲港市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 外文名:Lianyungang municipal government work report in 2011
  • 所屬:連雲港市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 項目:連雲港市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 類別:連雲港市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時期,是創造重大機遇、經受重大考驗、取得重大成就的時期。在中共連雲港市委的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複雜多變的巨觀經濟形勢,凝心聚力、開拓進取、創業創新,譜寫了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十一五”的五年,是致力推動跨越崛起、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面、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的五年。
區域發展格局高起點構建。堅持高端定位和謀劃,成功推動以連雲港為龍頭的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家批准。重視規劃引領作用,編制東部濱海地區發展戰略規劃,完成新一輪城市和港口總體規劃修編,制定專項規劃140餘項,構築了“一心三極”國際性海濱城市、“一體兩翼”組合大港、“一縱一橫”產業走廊的發展布局。加快市臨港新興產業區建設,推進柘汪、板橋、燕尾、灌河等沿海產業園區和沿東隴海線都市工業帶產業集聚,大規模啟動徐圩新區開發,生產力布局不斷最佳化。連雲港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
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有效應對。面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出台穩定工業生產、扶持中小企業、促進外貿穩定系列工作措施,落實擴大內需政策,加大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兌現稅費減免政策,辦理減免各項稅費20億元、出口退稅24.8億元。加強財政金融支持,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國際市場開拓等專項資金2億元,為5000多戶中小企業擔保各類貸款總額100多億元,有效保障了經濟穩定發展。
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累計完成工業投資250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941億元,是“十五”末的5倍,工業利稅年均增長40%。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五”末的20.5:44.2:35.3調整為15.3:47.4:37.3。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20平方公里、人口100萬,區域性航運、商務、金融、信息、物流、旅遊六大中心啟動建設,四縣縣城加速向中等城市邁進。全市城市化率達45%,較“十五”末提高6.7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提高11.9個百分點。
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五年來,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2%,總量翻了一番多。財政總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44.3%、41.9%,總量均翻兩番以上。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0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4倍。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達1243.8億元、貸款餘額946.3億元,是“十五”末的2.8倍和3倍。中心城市入選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和《福布斯》“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榜”。四縣經濟總量全部實現翻番,市開發區在54個國家級開發區綜合評價中位次前移10位。
“十一五”的五年,是著力突破重大事項、展開新一輪沿海開發、區域發展後勁顯著增強的五年。
港口服務功能大幅提升。完成港口建設投入19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5.8倍。主體港區15萬噸級航道建成通航,30萬噸級航道先導試挖工程完成階段性目標,30萬噸級礦石碼頭試運營,12個生產性泊位建成投產。贛榆港區防波堤開工建設,灌河口航道整治有序展開,燕尾港3萬噸級散貨碼頭加快實施。港口新增吞吐能力5400萬噸、貨櫃200萬標箱。集疏運體系加快完善,基本建成南疏港、東疏港通道和內河港中雲台作業區一期工程。新辟內外貿航線40條,設立內陸“無水港”8個,新亞歐大陸橋過境貨櫃運輸西延至北歐。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功能不斷完善。港口帶動沿海開發的龍頭作用和服務區域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基礎設施建設成效突出。市域高速公路骨架路網基本形成,新增通車裡程112公里,連鹽高速公路、連臨高速公路連雲港段建成通車,新建改建國省幹線公路563公里,臨海高等級公路加快推進,完成東隴海鐵路電氣化改造,開工建設連鹽鐵路,建成使用民航機場國際候機廳。在全省率先完成海堤防護達標任務,建成新沂河整治、大浦河調尾、鹽灌船閘等工程,城市防洪減災和水資源供給能力得到提升。新建高壓變電所37座,地區電網新增規模較“十五”期間翻一番。完成市區有線數位電視整體轉換,網際網路普及率較“十五”末提高20個百分點。區域發展承載功能進一步提升。
重大產業項目集聚發展。五年新上投資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00多個,過10億元項目28個。田灣核電一期工程投入運行,市開發區建成中海貨櫃、國電聯合動力等裝備製造項目,風電裝備形成完整產業鏈。徐圩新區、板橋園區珠江鋼管、環球銅業、甲醇制烯烴、鎳合金製造、益海化工等基地型大項目成功落戶。北翼新海石化等一批臨港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南翼灌河口船舶產業集聚地初步形成。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太陽雨太陽能、晶海洋半導體等光熱光伏產業快速發展。重大項目儲備後勁增強,超超臨界機組、煉化一體化、精品鋼鐵等一大批項目前期工作紮實推進。
“十一五”的五年,是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結構調整、轉型發展取得顯著進展的五年。
科技創新深入實施。與20多家高校院所簽署科技合作協定,“校企聯盟”發展到330個,共建研發機構120家,中科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形成研發能力,南京大學高新技術研究院、南京工業大學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創新載體加快建設。全市企業院士工作站達4家,擁有國家和省級企業博士後工作站24家、工程技術中心26家,矽產品、高性能纖維和風力葉片3個檢測中心加快建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19項,新上火炬、星火等國家計畫234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項。全市科技孵化器面積達12萬平方米,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3%,科技進步貢獻率40%,較“十五”末提高0.46和6.3個百分點,躋身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行列。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實施創業創新領軍人才集聚“555”工程,全市人才保有量年均增長11%,有力支撐了區域創新能力提升。
先進制造業快速成長。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畫,創建4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6個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進入省“雙百”工程,4家醫藥企業入選中國製藥工業百強,萬噸級碳纖維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產,獲批國家重點新產品、省高新技術產品225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翻三番。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獲批省製造業信息化科技示範市。新型臨港基礎產業培育力度加大,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39%,較“十五”末提高10個百分點。專利、標準和品牌戰略深入實施,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46%,創建中國馳名商標3件,企業品牌競爭力不斷增強。
服務業加快發展。港口物流快速增長,吞吐量邁入億噸大港行列、貨櫃運輸進入全國十強,年均增長17.6%和30.8%,分別翻了一番多和兩番。民航年客運量達42.3萬人次,是“十五”末4.3倍。現代商貿流通業態快速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9.2%。舉辦國際西遊記文化節、江蘇沿海旅遊節等節慶活動,新增國家AAAA級景區6個,遊客接待量、旅遊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18%。完成房地產開發630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年均增長53.9%。區域性國際商務中心初具規模,商務、會展、信息等新興服務業蓬勃興起,市開發區成為省級服務外包示範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3%,比“十五”期間提高3.7個百分點。
現代農業提檔升級。高效農業、設施農業規模擴張,面積分別達210萬和85萬畝,占耕地比重37.5%和15.2%。建設國家級糧食萬畝高產示範項目20個,糧食生產連續八年豐產豐收,東海縣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農業園區化發展快速推進,建成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17家,贛榆海水工廠化養殖、東海鮮切花、灌雲設施蔬菜、灌南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呈現規模化集聚。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66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不斷加強,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420萬畝,創建農畜產品品牌470個。農業外向化水平提高,利用外資領先蘇北,農產品出口居全省前列。
資源環境保護持續加強。堅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落實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清理收回閒置建設用地8700畝,復墾開發農用地18.8萬畝。堅持科學用海、合理開發,海域管理不斷加強。強力推進節能減排,關停化工生產企業80家,實施150項節能技改項目,建成8個污水處理設施和6處集中供熱設施,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減排完成省定目標,淮河流域治理工程達到國家考核要求。完成綠化造林10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2.2%,較“十五”末提高7.1個百分點,四縣建成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化改革開放、加速資源要素集聚、發展活力顯著提升的五年。
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實施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組建徐圩新區管委會,推進雲台山景區和科教創業園一體化發展。完善市對區財政管理體制。完成市屬國有企業改制掃尾,妥善安置破產企業職工和離退休人員8400餘人,實現經營型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建立公益型事業單位崗位管理和績效工資制度。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紮實推進,開展基本藥物制度試點。加快投融資體制創新,成立市級國有資產經營平台4家,實現港口股份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48.5億元,創立中科黃海股權基金。城市商業銀行重組併入江蘇銀行,完成3家農村信用聯社改制,組建市縣郵政儲蓄銀行、東海村鎮銀行,引進外地5家農商行設立分支機構,建立8家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農村綜合改革紮實推進,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土地流轉119.9萬畝,發展農民合作組織2289家,帶動農戶58.6萬戶。東海縣安峰鎮列入省級“強鎮擴權”改革試點。
開放型經濟成效明顯。深入實施開放興市戰略,組織開展沿海開發系列推介,連續舉辦蘇北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大型經貿活動,累計新批外商投資項目833個,實際到帳註冊外資40億美元,是“十五”期間的2.4倍,內聯客方到位資金1600億元,年均增長23.8%。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89億美元,年均增長19%;完成出口99億美元,是“十五”期間的3倍。國際服務貿易年均增長28.7%。有效規範出國勞務市場,完成外經營業額9億美元。加快優勢企業“走出去”步伐,新批境外投資項目37個,是“十五”期間的6.4倍。各類開放載體功能不斷完善,帶動能力提高。出口加工區二期建成運營並實現保稅功能疊加,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作,化學工業園和連雲、海州、灌雲經濟開發區升格為省級開發區,新增南北共建園區5個、省級特色產業園4個。10個綜合類開發區註冊外資實際到帳38.3億美元,年均增長38.8%。
“十一五”的五年,是積極打造國際性海濱城市、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顯著加快的五年。
特大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大力推進城市建設重心東移,實施重點城建項目3600項,累計投入資金960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倍。建成花果山大道城市主軸和海寧大道、東方大道、北崮山大道等骨幹路網,打通242省道,城市空間布局最佳化,拉開了三極互動的特大城市框架。連雲新城10平方公里示範區基礎設施啟動建設,起步區海州灣商務中心、勝利湖等重點工程建成,東哨西墅片區初具形象。科教創業園路網框架基本形成,高校科研區、公共體育區初具規模。孔望山新城、鳳凰新城開發加快推進。東部城區形象加速刷新,中央商務區建設、連島開發加快推進,在海一方公園、鑫港大廈、金海商務大廈等一批標誌性建築建成,海棠路立交、鐵路連雲港東站投入使用,山海景觀軸、濱海休閒帶有序推進,海濱特色風貌初步展現。
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強化公用設施及配套建設,新建改建主次幹道130條,發行公交IC卡,新增最佳化公交線路40條,開通新浦至連雲地區公車,新增自來水管網380公里、集中供熱250萬平方米,發展管道天然氣用戶5萬戶,燃氣普及率98%,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0.7%。建成民防應急指揮中心,新增人防工程59萬平方米。實施舊城改造項目260個,拆遷改造面積600多萬平方米。加強居住小區物業管理,新增省級優秀物業管理小區26家。建成青年公園、東鹽河風光帶等一批景觀工程,市區綠地率達37.1%。有效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和重大污染隱患治理,建成大聖湖應急水源。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增加垃圾轉運站28座,依法拆除違法違章建築45.5萬平方米,完成美化亮化面積85萬平方米,市區環境質量逐年改善,空氣品質優良率91.4%,公眾環境滿意率達85.6%。國家環保模範城創建通過技術評估、衛生城創建紮實推進,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園林城市,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堅持縣當城建、鎮當城建,實現村鎮規劃全覆蓋。灌雲新城展現良好形象,灌南縣城規模擴大,贛榆新城核心區有序展開,東海縣城湖濱特色逐步顯現。創建省、市級城市化示範鎮和新型小城鎮79個,東海溫泉鎮創成省級園林小城鎮,贛榆海頭鎮成為國家發展改革試點鎮,灌雲燕尾新城初具規模,灌南半島新區開發全面鋪開。實施農村改革發展“六大行動計畫”,紮實興辦新一輪實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8200多公里,解決136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99.4%,完成中低產田改造93.2萬畝,農業機械化率達72.5%。完成400多個村莊整治,疏濬縣鄉河道900多條,發展沼氣用戶12萬戶,新增無害化衛生廁所19.7萬個。加強康居示範村建設,新農村服務中心村級全覆蓋,食品、日用消費品、農資鄉級“農家店”覆蓋面100%。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面貌明顯改變。
“十一五”的五年,是加強社會建設、增進民生福祉、城鄉民眾生活顯著改善的五年。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新增就業33.9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8.5萬人,實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9.9萬人,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推動以創業帶就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新增私營企業1.4萬家、註冊個體工商戶13.9萬戶。組織百名教授科教興百村等支農活動,有效帶動農民增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6%、12.1%。居民消費結構最佳化,價格水平總體平穩,教育文化、休閒娛樂和健康消費比重提高。城市每百戶家庭電腦、行動電話擁有量較“十五”末分別增長135%、182%,汽車擁有量5.5輛。城鎮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35.4、33.5平方米,較“十五”末增加3.8和9平方米。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較“十五”末降低4.6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達95.2%,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合作醫療參加率達98%和99.5%,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均達95%,在職職工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9.6萬人,基本實現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實現即征即保。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為1.3萬戶職工家庭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56億元,累計投資24億元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1.8萬套,籌集、建設廉租住房1791套,2.8萬戶中低收入家庭解決了住房困難,城市低收入無房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困難職工幫扶網路,建立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實現城鄉低保全覆蓋,特困民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70%。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幫助3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解困。紅十字“博愛”系列活動廣泛開展,慈善事業、光彩事業得到新發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公共財政用於社會事業支出累計達223.6億元,是“十五”期間的3.9倍。市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體育館、急救中心、傳染病醫院、二院東院區、一院綜合樓、中醫院門診樓、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氣象防災減災指揮中心等一大批社會事業項目投入使用或基本建成。城鄉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進一步改善,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紮實推進,市區新建成5所中國小校。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基本普及15年基礎教育,國小、國中入學率均達100%,高中段毛入學率96.9%。創建省級以上示範性職業學校10所,職業教育服務發展的能力得到提高。師範專科學校、職業技術學院等4所院校完成遷建,淮海工學院辦學層次提升。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健全,新增三甲醫院3所,城市社區和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覆蓋,城鄉“15分鐘健康服務圈”基本形成。廣播電視、文藝創作、文物保護進一步加強,有線電視入戶率80%。組織創作演出《大潮連雲》、《夢境西遊》等優秀劇目,“和諧文化進萬家”被評為全國特色廣場文化活動,新增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7處,3個項目入選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名錄。實現人口計生服務體系全覆蓋,人口自然增長率6.9‰。在蘇北率先成為省體育強市,全民基本健身設施城鄉全覆蓋,舉辦國際和全國性賽事13項,在省十七屆運動會等省級以上體育競賽中獲得金牌148枚。
社會管理不斷加強。“平安連雲港”建設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面加強,科技強警示範市建設通過國家驗收,民眾治安滿意率為97%。灌南縣被評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基層基礎工作,加大執法管理力度,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綜合監督體系,開展農資、食品、藥品、乳製品等專項治理,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逐步完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有效加強。建立12345政府服務熱線,四級便民服務網路不斷健全。完成第二次經濟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僑務、外事、對台工作有效服務經濟建設,防震減災、老區開發、檔案、地方志、殘疾人、老齡、關心下一代事業不斷發展。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成效突出。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蓬勃開展,12家單位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和文明村鎮,690餘人被評為市級以上勞動模範和市各行各業首席員工,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市稱號,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完成對口援建四川地震災區任務,積極開展援疆工作。法治連雲港建設有序推進,完成“五五”普法工作。加強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能,清理精簡審批事項42項,建成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系統。廉政建設紮實推進。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認真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和建議,自覺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況,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32件、政協委員提案1824件。村務公開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有效推進,村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97%。建立“大調解”機制,實施信訪工作基層基礎建設提升工程,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民族宗教、國防建設、民兵預備役和優撫安置工作得到加強,實現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
剛剛過去的2010年,全市經濟社會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為“十一五”發展劃上圓滿句號。這一年,經濟總量跨上新的台階。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50億元,同比增長14%;實現財政總收入352.6億元、一般預算收入141.4億元,分別增長51.8%、5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34.2億元,增長23.4%;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超過400億元。這一年,沿海開發三年行動初戰告捷。新開工和在建億元以上項目210個,中彩多晶矽、東茂礦業、風力發電等一批臨港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兩家企業產值超過百億元,通榆運河通水通航,空港實現臨時對外開放,完成港口吞吐量1.35億噸、貨櫃運量387萬標箱。這一年,創新型經濟蓬勃發展。編制創新型城市發展規劃,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創新藥物研究院等6個重大創新載體立項建設,清潔能源產業園入選省級創新園區,創建省創新型企業20家,康緣藥業成為全國創新型試點企業,5兆瓦風電葉片等創新產品成功下線,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595億元,增長48.4%。被中央確定為全國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有特色的五個典型城市之一。這一年,支撐跨越發展的資源要素加快匯聚。與鄭州、西安等陸橋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合作建設大陸橋物流聯盟,成功舉辦中日新絲綢之路企業合作論壇、江蘇民營企業家高層論壇。引進註冊外資實際到帳11億美元,內聯客方到位資金435億元,完成出口26億美元,增長33.1%。發行企業債券23.5億元、公司債6.5億元,吸引異地金融機構投放貸款餘額130億元。引進各類人才7000餘人。這一年,城鄉民眾生活得到新改善。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50元,均增長12%,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增長10%以上,實現與上海異地就醫結算,五項社會保險參保率均超過95%。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籌資水平和低保標準進一步提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於省控標準。
回顧“十一五”的工作,我們不僅取得了超出預期的發展成果、創造了連雲港發展的一個黃金期,而且提高了在經歷考驗中砥礪奮進、在創新思路中破解難題的能力,積累了在複雜環境下加快發展、在後發情況下推動跨越的寶貴經驗。這就是:必須堅持高端定位,引領發展;堅持城鄉統籌,協調推進;堅持重點突破,以點帶面;堅持創新發展,激發活力;堅持以人為本,利民惠民。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這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確決策、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艱苦奮鬥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加強監督、鼎力支持的結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連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向為連雲港改革發展穩定作出貢獻的駐連部省屬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連雲港建設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看到,我市發展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矛盾,政府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現為:經濟總量仍然偏小,結構還不盡合理,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科技進步和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有待進一步增強,現代產業體系需要加快構建;新型城鎮化水平還不高,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就業仍然面臨較大壓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還相當繁重;機關服務軟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對此,我們將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採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