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政府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

《連雲港市政府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2002年連雲港市政府的主要工作及成績,並整理了2003年的工作計畫及工作重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雲港市政府2003年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連雲港市政府
  • 時間:2003年
過去五年的工作回顧
市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是我市跨世紀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中共連雲港市委的領導下,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一、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經濟實力逐步增強
五年來,全市國民經濟在調整中發展、在最佳化中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9.3%,其中一二三產分別遞增3.5%、12.8%、8.7%,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2.4%。三次產業比例由1997年的32.5∶37.8∶29.7調整為23.4∶44.3∶32.3。2002年經濟成長創近幾年最好水平,國內生產總值達350.3億元,增長11.4%;財政收入26.98億元,增長31.2%,剔除新納入預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增長11.7%,其中市本級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5億元,增長15.3%;直接利用外資1.1億美元,增長93.3%。除外貿出口增長2.5%未達計畫要求外,其他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或超額完成預期目標。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外向型農業,農業和農村經濟克服特大水災等災害的影響,取得全面發展。糧經產值比由1997年的5.5∶4.5調整為2002年的3.8∶6.2。林牧漁業不斷壯大,林業、牧業產值分別年均遞增8.4%和4%,海洋經濟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建成全省最大的海水育苗基地,海洋產業總產值年均遞增20%。產業化經營快速推進,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09家,形成特色鄉鎮59個,建成蔬菜、紫菜等十大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新創農產品品牌51個。農機跨區作業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先進。
工業經濟主體地位初步確立,發展後勁不斷增強。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2.6%提高到36.3%,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186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遞增20%以上。年銷售收入過億元重點骨幹企業增加16戶,醫藥、紡織、化工等五個主要行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7.2個百分點,經濟集中度明顯提高。鄉鎮工業小區發展較快,湧現出一批規模龍頭加工企業。2002年工業經濟增速省內領先,工業增加值增長14.3%。建築業快速發展,國內外建築市場不斷鞏固擴大,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2%增加到8%。
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穩步發展,旅遊、房地產、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增勢強勁。新型流通業態不斷湧現,生產生活資料和要素市場發展較快,2002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億元。市區公交線路由4條增加到25條,快速客運、零擔運輸等多樣化運輸服務迅速發展。港口生產連續跨越兩個千萬噸大關,2002年完成吞吐量3316萬噸,貨櫃20.5萬標箱。連雲港之夏、西遊記文化旅遊節影響不斷擴大,遊客接待量和旅遊收入年均遞增20%。2002年花果山景區和連島度假區先後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並分別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和全國健康型海水游泳場。市區拆除危舊房153萬平方米,新增配套完善的住宅500多萬平方米。社區建設初步形成市、區、街、居四級服務網路。法律、會計等中介服務業發展迅速。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59.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00.7億元,比1998年初分別增加118.7億元和51.6億元。
二、各項改革取得突破,對外開放持續推進
五年來,我們堅持以改革總攬全局,以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發展。國有企業改革強力推進,國有資產管理監督營運體系初步形成。組建7家股份有限公司,2家公司成功上市,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面達91%,78%的中小企業退出國有集體資本,鄉鎮企業改制基本完成,一批科技型外向型民營企業逐步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2.1%。2002年市屬企業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80個改革發展重點項目全面完成,康緣藥業成功上市,正大天晴、港口股份完成上市輔導,29戶企業依法進入破產程式。投融資體制改革邁出堅實步伐,實施銀企聯席會議制度,市商業銀行組建運營,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有效推進,金融與經濟良性互動局面初步形成。保險業在改革中不斷擴大。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實施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穩步推進預算編制改革,制定出台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全面實施預算外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完善政府採購制度,財政運行機制逐步最佳化。城鎮職工三項醫療制度和糧棉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全面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城市管理體制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推進。實施行政機構改革和區劃調整,市縣鄉行政編制減少20%,市級行政機構減少13.6%,順利撤併雲台區和26個鄉鎮、654個村、74個居委會。在全省率先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市審批中心建立運行,市級審批項目減少573項。認真貫徹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促進土地依法合理流轉。農村稅費改革和各項配套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取消和降低收費項目182項,農民負擔人均減少101.8元,減負率達50.7%。
大力實施開放興市戰略,強力推進招商引資。五年實際利用外資12.6億美元;2002年實際利用外資5.2億美元,占五年的41.3%,益海糧油、羅蓋特等一批投資規模大、經濟效益好的外資企業投產達產或開工建設,杜鐘氨綸、東海福潤等企業進一步增資擴股。五年吸引內聯到位資金32.6億元。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外貿出口年均遞增23.8%。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不斷擴大,外經營業額年均遞增13.5%。各級各類園區招商引資主陣地作用明顯增強。開發區直接利用外資占全市45.3%,形成亞洲貨櫃等一批骨幹企業。醫藥、高新技術、民營經濟等特色園區初具規模。2002年建成出口加工區一期工程,並具備封關運作條件。
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鄉面貌明顯改觀
五年來,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有利時機,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47.2億元,是前五年的2.5倍。實施了薔薇河送清水、新沂河海口控制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和325平方公里山丘區小流域治理。建成高速公路213公里,改造國省道434公里,新建改建縣鄉灰黑化公路528公里、鄉村砂石化公路1880公里,城鄉交通條件大為改善。東隴海鐵路複線和新火車站建成使用。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通過能力進一步提高。亞洲大陸第一口超深科學勘探井開鑽。建成投產倉容4.05億斤國家糧食儲備庫。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程控電話交換機容量突破90萬門,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76萬門,城鄉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20部。實施了信息港灣到縣和企業、政府、家庭上網工程,寬頻基礎數據網和網際網路已覆蓋全市。城鄉電網改造全面實施,建成一批大中型電力建設和改造項目,實現城鄉居民用電同網同價。2002年42項重點建設項目完成年度投資98.6億元,石樑河水庫除險加固、大浦抽水站等重點水利工程建成,汾灌高速公路、連徐高速公路連雲港段一期等投入使用,民航機場油庫竣工,完成7萬噸級深水航道疏浚工程,7—10萬噸級深水泊位改造和廟嶺三期貨櫃順岸泊位開工建設,田灣核電站一期工程進展順利,1、2號機組主體設備安裝調試,建成220千伏雲台輸變電工程。
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市域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四縣縣城總體規劃和小城鎮總體規劃,深化和完善城市專項規劃,形成較為完善的規劃編制體系,詳細規劃覆蓋面不斷擴大。城市建設總投資近100億元,建成區面積由49.6擴大到61.1平方公里。
新建改建了60多條城市主次幹道和一批重點市政工程,新增城市道路70多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綠地7.2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3%,建成人防工程1.6萬平方米。國展中心、新銀雙廈等標誌性建築相繼建成,實施了新海污水處理和龍尾河、西鹽河綜合整治工程,新建了垃圾處理場擴容等一批環衛設施。新區建設全面啟動,古城和海濱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供熱、供水、排水、燃氣等公用事業迅速發展。花果山、連島、孔望山等景區新增一批旅遊項目,蘇馬灣、高公島等相繼建成開放。對重點地段、視窗單位和市民集中活動區域加強美化亮化,新增亮化面積18萬平方米,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加強,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質量大為改觀。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城鎮化率由24%提高到33%。四縣縣城建設步伐加快,實施了一批舊城改造、小區開發、道路建設工程,市政設施、科教文衛體等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善,集聚規模和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一批富有特色的小城鎮逐步崛起,創建4個省級示範小城鎮和36個市級新型小城鎮。2002年是城市基礎設施大建設之年,市區完成七大類137個城建項目,總投資22.6億元,項目數、投資額均創歷史之最。原市政府地塊等老城區改造項目順利推進,新行政中心開工建設,瀛洲南路、凌洲廣場、中山西路、新建東路等市政重點工程相繼建成,一批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道路和街巷得到建設改造。
四、科技教育快速發展,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五年來,大力推進科技進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實施省以上火炬計畫項目72項、星火計畫項目144項,開發省以上高新技術產品179個,建成農業科技園45個,振興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去年被批准為國家級示範園,引進推廣農業、海洋新技術、新品種170餘個。培育省高新技術企業21家、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8家。2002年新醫藥產業基地成為國家級火炬產業基地,中電華威列為國家863計畫成果產業化基地。建立企業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後技術創新中心54家,恆瑞製藥、康緣藥業、716所3家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獲得批准。工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由23%、31.7%提高到37%、44.2%。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改造薄弱學校577所;消除危房72萬平方米,於2002年提前一年完成省定目標。合理調整農村中國小布局,市區相繼實施“八校聯動”和“十校重組”。建成新海、贛榆、東海高級中學和灌南高級中學一期工程。4所高中創建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14所中學創建為省重點中學,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由45%提高到72%,5萬多名學生被輸送到各類高校。整合高等教育資源,組建了職業技術學院和師範專科學校,淮海工學院組合化工高專形成萬人大學規模。重視人才資源開發,中專學歷或初級職稱以上人才總量由14萬人擴大到19萬人。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健康活躍,一批優秀文藝作品獲省以上獎項150多個,230件廣播電視作品獲國家、省級政府獎,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藤花落史前城址列入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去年海州雙龍漢墓女屍發掘轟動考古界。市縣鄉三級有線電視全部聯網,行政村聯網率達35%。市急救中心2002年竣工投入使用,60棟鄉鎮衛生院業務樓相繼建成,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獲省以上競技體育金牌176枚,成功舉辦第五屆中國國際風箏會、市第十屆運動會,基本建成省海上訓練基地。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3個千分點,四縣跨入省計畫生育合格縣行列。國土資源管理和土地復墾開發得到加強,實施採礦權招投標制度。環境質量得到有效保護,建成市區第一塊清潔能源小區,空氣品質和海洋氣象情況在中央電視台播報。國防建設、民兵預備役和優撫安置工作得到加強,連續三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完成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外事、僑務、對台事務、民族宗教、檔案、地震、地方志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婦女、兒童、老齡、關心下一代和殘疾人事業得到重視和發展。
五、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民主法制進程加快
五年來,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城鄉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進一步提高。廣泛開展“增強連雲港意識、樹立連雲港人新形象”大討論,唱響熱愛連雲港、建設連雲港、奉獻連雲港的主旋律,注重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了新浦汽車總站雷鋒車組等一大批富有時代精神的先進典型。以創建文明城市為龍頭,整體推進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舉辦了三屆“在海一方”廣場文化系列活動和各類民眾性文化藝術活動,我市被評為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青口鎮等5個單位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市初步形成了經濟建設和政治、文化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各級政府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堅持重大問題與人民政協協商,在工作中注意聽取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專家學者和人民民眾的意見。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村民自治和社區居民自治有序推進。堅持依法治市,推進依法行政,完成“三五”普法任務,開展“四五”普法教育,基層法制工作不斷加強。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防範和懲治“法輪功”邪教組織及非法宗教活動。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信訪工作制度,落實信訪責任制,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查處違法違紀案件,開展糾風和專項治理,加強審計監督,各級政府組織、思想、作風建設得到加強。
六、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會保障逐步加強
五年來,始終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政府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人民生活在2000年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基礎上繼續改善。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8元,五年間平均遞增7.6%;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接近災前1999年的水平,年均遞增2.3%。人均儲蓄由2022元提高到3443元,年均遞增11.2%。居民消費結構明顯改善,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比例不斷上升。歸集城鎮職工住房公積金6.4億元,為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建設經濟適用住房190萬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16.9平方米增加到20.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20.9平方米增加到24平方米。農村降氟治污改水受益423個村84.2萬人,傳染病發病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安全生產工作得到加強。
城鎮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有效促進了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力推進“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的銜接,累計發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金1.6億元、養老金18.1億元,1.5萬城市貧困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醫療、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通過實施農村扶貧、對口幫扶、實物幫困等措施,農村低收入和特困民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成災民建房任務,改造草危房162萬平方米,救濟災民和困難民眾176.3萬人次,五保供養率達100%。廣辟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就業再就業工作穩步推進,5.4萬名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多渠道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去年勞務輸出總數達50萬人,比上年增加10萬人,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城鄉面貌大為改觀的五年,是市場取向改革取得突破、對外開放不斷加快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的五年。這些成就的取得,凝聚著全市人民的辛勞和智慧,是方方面面關心支持、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民眾、駐連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駐連部省屬單位和支持連雲港發展的海內外朋友,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友好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困難:全市經濟總量偏小,整體實力不強,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相對滯後;縣域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對外開放有待進一步拓展領域、提升層次、創新方式;農業抗災能力較弱,農產品市場化程度偏低,農民持續增收任務艱巨;就業再就業壓力較大,城鄉特困群體的扶助措施需要有效落實;投資發展軟環境必須繼續改善,政府職能和幹部作風仍需進一步轉變。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採取得力措施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的展望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牢牢把握新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找準位置,發揮優勢,我們必將大有作為。按照市委九屆二次全會的部署,到201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年基礎上翻一番半,人均突破2000美元,建成寬裕型小康社會;再經過三五年努力,國內生產總值邁上千億元台階,人均突破3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建黨100周年時,力爭國內生產總值在2010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半,人均超過5000美元,總體上達到初步現代化水平。努力把連雲港建設成為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新興工業城市,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國際性海港城市,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中外知名旅遊城市,港口、陸橋和區位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和商務中心。從現在起到2007年的新一屆政府任期,是我市加快富民強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我們將全面完成“十五”計畫,制定實施新的五年計畫,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打好基礎。現就下屆政府今後五年的工作目標提出如下建議。
今後五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調控目標為: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1%左右,到2007年人均達到1400美元以上,初步進入工業化中期;財政收入高於GDP增長,到2007年突破5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突破10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累計20億美元,外貿出口年均遞增12%;2007年城鎮化率達4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遞增8%;農民人均純收入按照“3+2”追趕計畫,從今年起,經過3年努力,恢復到2000年災前在蘇北的位次,再通過2年左右的奮鬥,力爭達到蘇北先進水平。
經過五年的奮鬥,努力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破:
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牢牢把握髮展第一要務,儘快擴大經濟總量,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營造區域發展比較優勢,形成經濟快速高效增長的良好局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標準化和外向化,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發展新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建成全國重要的新醫藥工業基地和重點新能源工業基地,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相融合的現代工業體系。大力發展以山海風光為特色的旅遊業、以港口為依託的現代物流業,培育壯大信息、房地產、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二三產業占GDP比重提高到85%以上。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主要指標在全省和蘇北地區位次明顯前移。
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堅定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繼續大力實施開放興市戰略,全面提高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和國際化水平。加快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以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線,全市國有經濟比重降到25%左右,中小企業國有資本基本退出,儘快完善國有資產監管營運體系,初步形成資本市場的“連雲港藥業板塊”,改革分配製度,建立有效的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加快發展私營個體經濟,深化投融資體制市場化改革,配套推進各項改革。發展和規範多層次的市場體系,加快審批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進一步最佳化開放環境,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不斷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做強做大開放型經濟這一龍頭經濟。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力爭翻兩番,在首批國家級開發區中位次前移,加速擴張其他各類經濟園區。發揮國際性海港和東方橋頭堡的優勢,建成服務周邊地區、輻射中西部的國際商務中心,進一步確立在蘇北地區對外開放的優勢地位。
特色經濟形成新亮點。充分挖掘經濟資源和發展潛力,著力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加快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優勢,不斷拓展經濟成長空間,走差別競爭、特色取勝之路。強力推進以港興市,大力發展港口經濟。構建港口管理運作新模式,提高通過能力,拓展綜合功能,2007年港口吞吐量突破5000萬噸,貨櫃突破50萬標箱。加快發展臨港工業、加工貿易和現代物流業。推動城市建設、產業布局和港口功能協調發展,促進港城一體化。合理開發和有效整合旅遊資源,把連雲港之夏、西遊記文化旅遊節辦成旅遊節慶精品,逐步壯大旅遊產業。大力推進“海上連雲港”建設,大力推進科技興海,深度開發400萬畝淺海域資源,積極發展海洋化工和海洋醫藥產業,加快建設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形成集漁港碼頭、加工貿易、養殖捕撈、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海洋經濟發展高地。依託地方特色資源,通過外引內聯提高矽資源開發水平,促進東海形成名符其實的“水晶之都”;發揮湯溝酒業、板浦滴醋等知名品牌優勢,壯大特色食品加工業;逐步做大做強海產品、畜禽、林木等特色資源加工業。
城市發展塑造新形象。增強城市產業承載力和對外影響力,建設具有合理的城市布局、先進的交通網路、完備的配套設施、優良的城市秩序的現代化海港城市。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發掘城市文化內涵,做優做美中心城市,充分塑造“山、水、港、城”一體發展的城市個性,體現“顯山、露水、透綠、現藍”的城市特色,傾力打造“名山名水、綠色生態、古城名郡、現代港城”四大特色品牌,推進“金鑲玉竹”美化景區、裝點城市,形成名城名竹效應,彰顯神奇、浪漫的城市風貌。新城區建設初具規模,完成老城區改造,構成東西城區同步發展、城區景區相互輝映、山水園林生態融為一體的組團式城市形態,努力創建適宜投資興業和生活居住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按照“中心成網、外圍成環、四周通達”的格局,構建和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形成環城快速通道,建成連鹽高速公路,建設沿海一級公路,成為全國公路主樞紐之一,力爭實現東隴海鐵路電氣化。
小康生活邁入新階段。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奮鬥目標,大力推進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協調發展經濟、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改善民眾物質文化生活,基本實現富裕型小康。人均GDP達12000元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元以上。人均儲蓄年均增長12%以上。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增加7和5平方米,恩格爾係數下降4個百分點。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相對充分,全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9.4年提高到11.5年,逐步建成學習型城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博物館、檔案館、體育中心、文化藝術中心等標誌性文體工程。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快推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律規範相協調、與傳統美德相承接的公民思想道德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市得到全面落實,社會誠信體系逐步確立。生態環境得到保護,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人與自然較為和諧。通過五年的努力,進一步提升社會凝聚力和全民向心力,推動我市走上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的目標是宏偉的,任務是艱巨的。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振奮精神,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就一定能夠順利完成這些目標任務,推動全市綜合實力、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登上新的台階!
2003年的工作任務
2003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是邁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步伐的重要一年。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省委十屆三次、四次、市委九屆二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富民強市、快速崛起的奮鬥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繼續實施開放興市、科教興市、以港興市三大主戰略,加快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不斷改善城鄉人民生活,協調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5%,財政收入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外貿出口增長12%,直接利用外資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鎮化率達到34.5%。
圍繞上述目標和要求,著重做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重抓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提升產業競爭能力
加快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是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突出抓好特色園區、特色基地、特色鄉鎮建設,切實推進區域化布局和規模化生產。擴大蔬菜花卉、經濟林果、牧草養殖、優質專用糧、水產育苗等特色產業規模,進一步發展黃川草莓、黑林板栗等特色生產基地,加快發展灌雲優質棉和灌南特色林木,海淡水養殖面積達到106萬畝。二是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扶持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109家規模龍頭企業做大做強,1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利稅增長15%以上。廣泛招引“三資”開發農業,農產品出口創匯增長12%。三是切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爭創農業特色品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發展到100萬畝,創無公害農產品品牌43個、綠色食品品牌12個。四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村道路、水電、通訊網建設,加強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廣泛開展科技下鄉、智力支農活動,推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戶,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壯大農產品運銷大戶,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調整、最佳化、提升產業結構,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強化工業經濟主體地位。一是採取資源整合、資本運作等多種措施,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依託恆瑞、德邦等骨幹企業壯大醫藥、化工、機械等優勢行業,22戶重點企業銷售收入占工業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二是強化項目建設,推進新產品開發,完成技術改造投資60億元,竣工投產20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30個重點項目,實施50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170項,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250項,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新產品,新產品產值率、銷售率達26%以上。三是大力發展新醫藥、新材料、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四大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壯大863成果產業化基地和新醫藥產業基地,實施抗腫瘤新藥、新型中藥、紡織後整理等一批示範工程,加快建設海洋化工、矽資源深加工等特色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9%。四是促進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實施15項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重點示範項目,推動企業廣泛套用計算機輔助設計、企業資源計畫等信息技術。抓好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和博士後工作站的研究開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做大建築產業,加快企業改制步伐,全方位開拓建築市場,建築業增加值增長17.5%。
加快發展服務業,努力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一是把發展港口經濟作為振興二、三產業的突破口來抓。修編港口發展總體規劃,借鑑國際海港經驗,實施港口管理體制改革。培育多元投資主體,加大投入,掀起港口建設的新高潮。建成7—10萬噸級深水泊位,加快廟嶺三期貨櫃順岸泊位和墟溝港區航道擴建工程建設。拓展港口綜合功能,保持港口生產增長勢頭,完成港口吞吐量3500萬噸,貨櫃吞吐量25萬標箱。積極啟動以氧化鋁、散化肥為突破口的物流服務,加快構築以港口為龍頭,以國際商務中心為平台,以數位化口岸和電子商務為支撐,以出口加工區、物流園區、開發區為依託,水路、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網路為骨架的現代物流中心。推進港口項目融資市場化、產業發展多元化、口岸服務信息化,提升港口綜合競爭能力。二是做大做強旅遊經濟。積極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加快花果山、連島、漁灣、孔望山、桃花澗等景區配套設施建設,繼續辦好連雲港之夏、西遊記文化旅遊節等重大活動,精心培育旅遊品牌。組織開展“連雲港旅遊陸橋萬里行”活動,強化旅遊資源經營者、導遊隊伍建設,綜合整治旅遊環境。推進旅遊資源資本化運作、旅遊項目市場化開發,提高旅遊產品的開發水平與製造質量,拉長旅遊產業鏈,國內外遊客接待量突破4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30億元。三是著力提升商貿流通業。創新、整合經營業態,延伸發展專業店、專賣店、貨倉式大賣場,以社區為中心發展多功能超市和連鎖便利店,引導城鎮超市等新型業態向農村拓展。加快改造傳統商業,充分利用工商企業閒置設施,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的社會化、專業化商品配送中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億元。四是加快發展房地產、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繼續推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竣工住宅面積95萬平方米,完善房地產交易市場,滿足多樣化的住房消費需求,加強對房屋裝飾裝修和房屋安全管理。推進物業管理市場化,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擴大服務覆蓋面,創建管理有序、文明祥和、安全便利的新型社區。
加快發展稅源經濟,建立穩定的財政增收機制。大力扶持主體稅源和新型財源,振興和壯大重點工業企業骨幹財源;培育和拓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私營個體經濟新興財源;以加快發展優質農產品和龍頭企業為重點,穩固和強化農業基礎財源;以縣鄉財政三年基本實現良性運行為目標,致力改善縣鄉財政困難狀況,建立具有較強實力的地方財政。強化財稅征管,確保應收盡收,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規範財政資金供給範圍,保證重點支出需要。完善金融服務,突出信貸支持重點,擴大有效信貸投入,實現經濟與金融協調發展。
二、深入推進各項改革,有效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基本完成市屬企業改制任務,重點在產權多元化和分配製度改革上取得突破。抓好正大天晴、港口股份上市爭取工作,做好德邦興華、豪森製藥、中電華威上市輔導工作,推進連眾等骨幹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加快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領域和中小企業基本退出,重點抓好40個改制項目,90%以上中小企業國有資本改制退出,按股比規範行使出資者權利。完善國有資產監管營運體系,實施分級管理、分級運營,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依託優勢企業盤活存量資產,重組元升公司等8戶破產企業,劣勢企業基本退出市場。推動各類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質企業和優秀企業家集中。擴大國有企業改革領域,改善外經貿、旅遊、商貿流通、交通運輸、公用事業等行業的產權結構。
充分釋放私營個體經濟巨大增長潛力。把私營個體經濟作為推進富民強市、改善財政狀況、增加社會就業的有效途徑和現實增長點,在市場準入、金融支持、稅費徵收、人才引進等方面制定和落實鼓勵政策,堅定不移地營造加快發展的寬鬆環境。積極引導私營企業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改組改造,重點支持一批私營企業通過低成本擴張做大做強。規劃建設好民營經濟園區,積極培育各類要素市場,為私營個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載體和市場容量。新發展私營企業1500戶、個體工商戶1.2萬戶,新增從業人員3.5萬人,非公有制經濟占GDP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
全面推進各項配套改革。一是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市政公用設施由單純政府投入向市場投入轉變。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運作好資產經營公司、城市建設投資公司、土地儲備中心等發展主體。二是積極搞好農村三項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把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措施落實好;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建立市場化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發展規模經營;深化集體經濟組織改革,推進機制和技術創新,提高鄉鎮企業的競爭能力。三是按照政事分開原則,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科學界定職能,理順管理體制。四是繼續推進財稅改革,加強公共財政建設,深化預算編制改革,市級全面推行部門預算,加快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擴大政府採購規模和範圍。五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和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提高審批效率,相對集中一部分部門行政處罰權,組建新型高效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隊伍。
三、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積極應對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切實提升招商引資工作質量和水平,認真抓好投資環境、項目載體、招商效果三項重點工作,以改善投資環境作為培植項目載體的基礎條件,以培植項目載體作為增強招商效果的有效手段,以增強招商效果作為提升招商水平的檢驗標準,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實現環境招商、服務招商、功能招商、資源招商,推動全社會進一步形成濃厚的招商氛圍。一是主攻招商重點,積極組織日韓、歐美等境外招商,大力推進東南沿海、陸橋沿線等國內招商,抓好“日韓招商年”活動,繼續拓展對台招商,舉辦第五屆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二是拓寬招商領域,重點發展工業招商,力求突破港口經濟、城市建設招商,積極推動開發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商貿旅遊業、現代服務業招商。三是培植項目載體,高度重視人才和物力兩種投資承載體作用,通過尊重和發掘經濟能人效用持續激發辦項目熱情,通過注重和強化招才引智有效拓展辦項目空間,以優勢產業和優強企業為龍頭拉長產業鏈,以優勢資源和特色園區為依託形成集聚效應。四是嚴格落實責任,層層分解目標,堅持兩個月一次的項目過堂督查制度。強化激勵機制,堅持獎懲兌現,繼續對招商引資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人員予以重獎。強化社會信用建設,打造“誠信連雲港”。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強化“親商、扶商”意識,提高服務水平,營造優良的創業環境和人居環境。
加強各類開發園區的建設,合理布局,錯位競爭,加快形成以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產業園區為特色、鄉鎮工業小區為支撐的發展新格局。營造良好環境,增強服務功能,強化園區綜合競爭優勢,不斷提升園區的集聚、產出和創新功能,努力使園區成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產業轉移的主要陣地和技術創新的有效平台。開發區在大項目招商和功能園區招商上實現重點突破,縣區開發園區直接利用外資占到全市30%以上。落實共建共用開發園區的優惠政策,加快推動招商項目向園區集聚。確保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獲得省政府批准,千方百計爭取出口加工區得到國家的支持,成為招商引資的新載體、新亮點。
抓住外貿經營權放開、經營主體擴大的機遇,積極壯大各類出口主體的規模和實力,鞏固發展外貿企業和三資企業,加快培育出口生產企業,調整最佳化出口商品結構,保持外貿出口持續增長。加快口岸“大通關”建設,創造便利的商品進出口通道。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外經工作層次和水平,規範外經勞務市場,擴大境外勞務輸出,年末在外人數突破10000人。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承攬海外承包工程,支持連眾、康緣等企業到海外興辦實業。外經營業額增長12%。
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營造城鄉發展環境
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和綜合環境建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200億元。突出抓好水利、交通、能源、通訊、社會服務等42項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大浦閘拆建工程竣工,建成大浦河應急治理工程,儘快完成海堤達標工程,抓好小塔山水庫除險加固,實施沭南大型灌區改造。建成連徐高速公路連雲港段二期工程,開工建設連鹽高速公路,改建304省道灌雲南崗至燕尾段,創造條件爭取改建213省道灌南段,繼續實施幹線公路網化和縣鄉村公路通達工程。完成民航候機樓改建。支持田灣核電站順利建設,推動二期工程和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進程,開工500千伏連雲港輸變電、220千伏許莊輸變電工程,續建四縣縣城電網改造、東海110千伏城北輸變電工程,推進新電公司30萬千瓦機組立項,發展新海地區集中供熱,實施第二熱電廠技術改造。以建設數字城市為目標,推進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網路化數位化信息資源體系,實施移動、聯通公司行動電話和電信、網通公司程控電話擴容,加快建設幹線傳輸網、接入網、用戶網和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大力推進政府、企業、社會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完善金融、財稅、社會保障等骨幹信息系統,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實施廣播中波發射台搬遷,開工建設市博物館和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科學搞好城市近期建設規劃,實現重點路段和重點區域詳細規劃全覆蓋,精心設計城市標誌性地段和標誌性建築,提高城市景觀設計水平和空間環境質量,加強規劃全過程管理,維護規劃的嚴肅性。把拉開城市框架與完善城市功能有機結合起來,新浦區立足中心城區主體東移,連雲區立足山海特色向西延伸,海州區立足古城風貌向東拓展,圍繞新區開發、舊城改造、市政道路、配套設施、園林綠化、景區建設、美化亮化,投資30億元實施140項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新區形成全面開發態勢,重點構建路網框架,行政中心主樓主體工程封頂,房地產成片開發。舊城改造重點實施一批沿街地塊和棚戶區改造項目,改善民眾居住質量。繼續高標準構建城市道路網路,綜合改造新港城大道凌洲廣場至宋跳立交橋段,建設海寧中路、郁州北路、鹽河南路、海濱大道等一批城市幹道,打通龍河南路等7條便民道路,做好海寧路、新建路跨越鹽河的橋樑建設準備工作。繼續抓好公用基礎設施建設,續建新海污水處理二期工程,籌建東部城區污水處理廠,建成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實施液化天然氣改造工程,發展管道燃氣用戶4000戶,建成人防工程9400平方米。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目標,實施道路、河濱、廣場、小區等園林綠化配套項目,新增城市綠地150萬平方米。加大城市綜合管理力度,加快實施重點路段、園區廣場、視窗地區的美化亮化工程,塑造市容整潔、環境優美、秩序井然的城市新形象。
加快發展縣城,重點擇優發展中心城鎮,構建現代化城鎮體系。高起點建設縣城,搞好市政配套,提高建設品位,完善交通環境,推進灌雲、東海、贛榆污水處理廠和灌南中心路建設,加快建成交通便捷、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縣域經濟中心。以10個省級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小城鎮建設,增強小城鎮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的紐帶和牽引作用。
五、協調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質量
加快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有效提高市民科學文化素質,強化人才智力支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普及科學知識,鼓勵技術創新,弘揚科學精神。實施省級以上火炬計畫項目20項、星火計畫項目30項。加強專利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對重大現實問題的調查研究。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高質量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健全社會化學前教育網路,繼續鞏固“兩基”成果,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提高到75%以上。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改善辦學條件,改造薄弱學校66所,新擴建中國小校舍20萬平方米。提高地方高校辦學層次,完善現代教育區建設規劃。支持淮海工學院建設發展,積極推進江蘇海洋大學的創建工作。大力開展遠程教育和網路教育,建設教育城域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延長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建立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人才積累機制,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鼓勵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創業環境。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使人民民眾從發展中得到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大力發展先進文化,以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為重點,以民眾性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繁榮社區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使全體市民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創作一批反映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加快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完成東方醫院門診樓主體工程,建設市中醫院門診綜合樓。廣泛開展民眾體育活動,組團參加第五屆城運會,辦好全國帆船、拔河錦標賽,申辦全國十運會沙灘排球和武術散打比賽。抓好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計畫生育率達到89%以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加強礦產資源綜合管理,繼續抓好雲台山植被恢復。實施藍天、碧水、清潔、寧靜四大環境整治工程和生態示範工程。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依法推進城市民兵改革,搞好擁軍優屬、優撫安置,爭創雙擁模範城“四連冠”。搞好第三產業普查。建設黃海海域地震觀測台。抓好外事、僑務和對台事務。做好檔案、氣象、地方志、新聞出版、民族宗教等工作。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就業是民生之本,把增加就業崗位和開展就業援助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把加快經濟發展作為廣開就業門路的根本舉措,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又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既積極發展大企業,又扶持發展中小企業;既加強國有集體企業改組改造,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健全服務體系,落實就業政策,加大資金投入,注重解決特困群體再就業,繼續推進政府出資購買就業崗位,全年實現城鎮失業人員就業和再就業1.5萬人。消除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障礙,多渠道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通過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轉移一批、搞活私營個體經濟吸納一批、推進城鄉一體化融入一批,特別是通過擴大對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輸出一批,力爭每縣新增勞務輸出2萬人,全市勞務輸出達60萬人。加強對農民的培訓,開展“農民培訓年”活動,年內培訓15萬人以上。在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同時,注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支持企業發展促進在崗職工收入穩步增長,確保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認真落實農村各項基本政策,切實防止農民負擔反彈。抓好扶貧開發和老區建設,按照資金扶持、項目覆蓋、幹部幫扶、技術服務四到戶的要求,做好農村困難民眾救助幫扶工作,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狀況。注重關心弱勢群體,切實維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做好下崗失業人員生活保險關係的接續,養老、失業保險爭取做到全覆蓋,擴大困難群體參加醫療保險的比例。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城鎮生活困難較大的家庭,在就醫、子女入學、住房等方面給予優惠和照顧。積極推行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增農村改水受益人口16.5萬人。強化政府救災救濟職能,建立和完善社會救災、救濟、互助、福利體系。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強化城鄉公共安全管理,保護社會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
六、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全力塑造政府良好形象
新一屆政府肩負著人民的重託和光榮的使命,必須確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思想,以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奮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大力推進依法治市。堅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監督。切實辦好人大議案、人民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聽取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建立健全社會公示和專家諮詢制度,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健全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區居民自治,堅持以職代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尊重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提高政府工作法制水平,重視行政措施制定的公眾參與度,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推進依法行政。深入開展“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增強公務人員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
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堅決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治安防範控制能力,健全社會救援服務體系,創建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繼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防範和懲治邪教組織的犯罪活動,依法嚴懲騙稅逃稅、制假售假等違法犯罪行為,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掃除社會醜惡現象。做好人民來信來訪工作,健全人民調解工作機制,及時處置各類群體事件,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改進幹部作風。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科學規範部門職能,鞏固軟環境整治成果,加快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樹立誠信政府形象,重在言必行、行必果:一是政府向人代會報告的工作堅持事事追蹤,千方百計逐項完成;二是政府發文堅持少而精,做到令行禁止,貫徹到位;三是政府及組成部門向社會做出的各項承諾堅持一諾千金,說到做到。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持民眾觀點,強化公僕意識,保持與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把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真心誠意、竭盡全力為民眾多辦實事。
繼續加強廉政建設,牢固堅持執政為民。進一步抓好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三項工作,標本兼治,不斷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力度。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健全述職述廉、民主評議、重大事項報告和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按照黨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廉潔奉公,勤政為民,正確行使行政權力,以政府工作人員良好的形象取信於民。
各位代表,黨的十六大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光輝前景。展望現代化建設的大好前程,我們豪情滿懷;面對新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艱巨任務,我們深感責任重大。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連雲港市委的領導下,堅持實幹興業,發展第一,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搶抓機遇,奮勇爭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