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連雲港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1月11日連雲港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

市長楊省世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基本介紹

2012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12年,是我市發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共連雲港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國家戰略疊加的機遇,積極應對巨觀經濟下行、重大自然災害侵襲等嚴峻挑戰,統籌推進各項工作,保持了社會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0億元,同比增長13%左右;三次產業結構為13:48:39,二三產業比重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8.9億元,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23%、14.6%;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均低於控制性目標,較好完成了市人代會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一年來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組織謀劃,經濟發展穩中有進
深化思路促發展。把握又好又快工作導向,從搶抓戰略機遇、實現跨越發展的全局出發,在港口、產業、城市、農村、民生、生態、創新、文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遠近結合、重抓當前的操作性思路,制訂完善具體措施,紮實推進各項建設和發展。圍繞港口轉型升級、綜合發展、做大做強,同步推進港口能力建設、結構調整和功能完善;按照製造業出城、服務業進城的思路,拓展和最佳化城市產業發展空間框架,加快產業集聚發展、轉型發展;突出規劃引領,明確“兩新一老五組團”布局,全面深化完善規劃體系,迅速掀起城市建設熱潮;堅持城鄉統籌,推進新一輪鄉鎮區劃調整,開展城鄉統籌發展試點工作,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積極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實行“目標項目化、任務階段化、工作責任化”管理,加大組織力度,加快工作節奏,推動各項目標任務有效落實。
多措並舉穩增長。加大經濟工作組織力度,千方百計穩定存量、培植增量、擴大總量。狠抓項目帶動,組織開展工業投資“雙強雙促”、項目集中開工等推進活動,500個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923億元。積極促進需求拉動,及時研究制定對策,進一步刺激消費、扶持外貿發展。強化要素保障,抓好土地、資金、用工和煤電油氣運調度。多元拓展融資渠道,著力增強金融支撐,全市各項貸款餘額1286.7億元,新增中小微企業貸款90億元、涉農貸款83.7億元。新增上市企業2家,企業直接融資總額113.8億元。落實財政獎勵、掛鈎幫扶等措施,清理規範涉企收費,支持企業擴銷挖潛、減負增效,累計減免退稅30億元。全市實體經濟總體保持了效益提升、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97.8%,經濟效益綜合指數較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
二、重抓港口建設,沿海開發成效明顯
“一體兩翼”組合大港加速形成。連雲港區25萬噸級航道正式通航,30萬噸級礦石碼頭獲批對外開放,氧化鋁、散化肥碼頭建成試投產。徐圩港區10萬噸級航道和2個10萬噸級泊位加快建設,東防波堤開工建設。贛榆港區5萬噸級航道建成通航,實現開港運營。灌河港區灌河口攔門沙治理一期工程完工,2萬噸級航道通航,海河聯運區和燕尾作業區一批萬噸級泊位加快建設。主體港區轉型升級實質性啟動,港容港貌整治出新初顯成效,散雜貨實施標準化堆放,船用岸電技術上升為國家標準,獲批建設國家海鐵聯運物聯網套用示範工程,成為全國低碳試點港和科技示範港。
集疏運體系逐步完善。旗台作業區鐵路專用線主體完工,礦石帶式輸送機工程有序推進。北疏港公路、徐圩港前大道、徐新公路、242省道、310國道加快建設,臨海高等級公路埒子口至青口段簡易通車。全長120公里的港產城聯動發展交通大動脈海濱大道開工建設。鹽河航道建成通航。連鹽鐵路建設前期工作積極推進。新開國際貨櫃航線8條,3條鐵路班列納入全國客車化運營,率先開通經霍爾果斯口岸出境的貨櫃班列。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85億噸、貨櫃502萬標箱,客運量12萬人次,海鐵聯運量居全國首位。
重大事項重點項目取得積極進展。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全面展開,徐圩新區“一區七園”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示範區重大功能平台建設加快推進,出口加工區二期封關運作。列入省、市沿海開發三年計畫的180個重點項目如期推進,累計完成投資1269億元。新機場建設、空港開放列入國家專項規劃。煉化一體化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神華能源基地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簽約。田灣核電二期工程開工建設,新電公司首台百萬千瓦機組併網發電,珠江鋼管、益海鹽化、華樂合金等重點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徐圩新區送水工程、三洋港擋潮閘等重點水利工程完工。一批輸變電工程投入運行,我市電網升級為獨立的分區電網。
三、加快轉型升級,產業發展增量提質
工業經濟加快壯大。大力實施“雙千雙百”工程,推動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4%、利稅增長31%。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較快發展,石化、冶金等臨港產業實現產值1650億元,“三新一高”產業實現產值1600億元。新醫藥產業增勢強勁,產值增長41.3%,矽資源等5個特色產業和新海石化、益海糧油等4家企業銷售收入過百億。產業集中集約效應逐步顯現,開工建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44個,100個新增長點項目形成產值400億元。市開發區率先建成千億園區,六大園區銷售增幅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5個百分點,園區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70%。14箇中小企業園、20個工業集中區加快建設。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完成省定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突出抓好集聚區和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打造26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52個服務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93.9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4%。新興服務業不斷拓展,酷歌動漫產業園、省級服務外包示範區加快建設,保稅物流中心進出貨值14億美元。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太倉農商行新浦支行等5家金融機構開業,東方農商行、灌雲農商行掛牌運營。民航增開至香港等3條航線,旅客吞吐量突破50萬人次。積極構建“大雲台山”旅遊格局,花果山5A級景區創建和國家級旅遊標準化試點紮實推進。新增國家級景區11個,大伊山景區、羽泉景區成為4A級景區,東海溫泉獲批省級旅遊度假區。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15%、20%。傳統服務業穩步提升,興隆商貿廣場等一批商貿項目建成營業。
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克服嚴重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高效農業規模不斷擴大,新增高效設施農業10萬畝、高效漁業10.3萬畝,建成千畝連片基地81個、萬畝連片基地8個。燕尾港獲批為國家一級漁港。農業產業化水平穩步提升,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園區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42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65%。農業標準化、外向化水平不斷提高,新增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485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達7個。灌南縣獲批省級食用菌農業標準化示範縣,花果山蔬菜和贛榆泥鰍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通過國家級認定。完成農產品出口4.1億美元,增長10%。縣域經濟加快發展,23個鄉鎮財政收入過億元,贛榆、東海兩縣達到全面小康標準,贛榆縣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
四、實施組團開發,城鄉建設統籌推進
城市形象快速提升。新一輪城市建設框架全面拉開。老城區加快改造升級,完成舊城改造72萬平方米。全長34公里的BRT一號線建成運營,瀛洲路等7條道路開展整治,城市主幹道面貌煥然一新。連雲新城建設全面加快,完成投資60億元,三級路網基本形成,海州灣國際會議中心、美食水岸等一批重點項目有序推進。新海新區33條道路基本建成,市體育中心一場三館全面完工,市公共衛生中心、廣播影視城、花果山國際酒店、福利中心主體封頂,科技創業城、景觀湖公園開工建設。市開發區創智街區建設加快,徐圩新區城市功能配套快速完善,濱河組團、鹽河組團、國際商務中心組團有序推進。市區建成區面積突破14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6萬。全市城市化率55%。
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實施市政道路橋樑工程120項,金海大道、秦東門大橋建成通車。完成排淡河治理工程,新改建雨水管網100公里,南城污水處理廠和沙板橋污水泵站建成運行,城市污水處理率82%。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工程紮實推進,薔薇河下游段完成清淤,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自來水深度處理一期工程建成運行。實施東鹽河景觀綠化、新浦公園改造等重點園林綠化項目111項,新增綠地380公頃。蘇寧廣場、振興時代廣場等城市綜合體加快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強化,“四城同創”積極開展,獲批為國家園林城市。
城鄉建設力度加大。四縣實施城建項目500項,完成投資300億元。統籌城鄉發展鎮村規劃工作全面啟動,完成首批11個試點鄉鎮、19個試點村規劃編制任務。實施215個新農村建設重點項目,灌南縣湯溝鎮、東海縣白塔埠新鎮區和贛榆縣柘汪鎮王坊新社區等一批新型鎮村建設初見成效。惠民實事工程紮實推進,新改建農村公路462公里,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99.7%,“農家店”村覆蓋率97%。美好城鄉建設行動深入開展,完成1285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任務,新增20個省三星級康居示範村。四縣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贛榆縣青口鎮獲批國家級生態鄉鎮。全市林木覆蓋率26.6%。秋季秸稈實現全面禁燒,秸稈綜合利用率86%。
五、強化創新驅動,發展活力得到增強
創新能力持續提高。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創建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25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新增中國馳名商標6件。中復神鷹T700高性能碳纖維實現規模化生產,恆瑞醫藥成為全國首家製劑產品進入美國和歐盟市場的企業。重大研發平台建設取得新進展,中科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開展科技研發。創新資源加快集聚,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8項,實施星火計畫項目70項。全社會研發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1.3%。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13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37%。組織實施“三百引才”等人才集聚工程,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900人、領軍人才48人,2人入選國家千人計畫、10人入選省“雙創”計畫,人才支撐不斷強化。
重點改革加快推進。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發展活力,成立新城開發等指揮機構,組建市旅遊發展集團。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國有資產公司專業化發展步伐加快。價格改革逐步深化,居民階梯式電價全面實行。農村產權、土地、戶籍、金融、就業和社保制度改革統籌推進,東海縣建成全國首家縣級農村產權交易所,柘汪鎮獲批為國家第三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文化體制改革紮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公立醫院運行機制逐步完善,村衛生室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率100%。
開放型經濟工作得到加強。以更高的水平“請進來”,高標準舉辦連雲港之夏旅遊節暨沿海開發經貿洽談會、首屆東中西區域合作論壇暨西遊記文化節等經貿活動,吸引16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家客商、37家世界500強企業來連投資洽談。以更大的步伐“走出去”,設立5個境外招商機構,在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高質量舉辦大型經貿招商活動,港口、物流、旅遊等49個項目成功簽約,71個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有序推進。全市直接利用外資8.1億美元,增長32.6%。內聯客方到位資金611億元,增長15.9%。完成外貿進出口78億美元,增長13%。國際服務貿易達到13.2億美元,增長62%。支持企業開展境外投資,新核准境外投資項目5個,對外直接投資1.1億美元。
六、著力保障民生,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認真落實十大民生工程,民生領域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2%。推動就業創業富民,開展創業及各類職業技術培訓32萬人次,實現自主創業並帶動就業1.1萬人。加快15分鐘公共就業服務圈建設,組織開展創業貸款助推和充分就業“雙創”行動,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和城鎮困難人員就業。新增城鎮就業8.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萬人。實施脫貧奔小康工程,實現10萬低收入人口脫貧、40個經濟薄弱村達到省定脫貧目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8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700元,分別增長14.5%、15%。
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統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職工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平均新增3萬人。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每月增加173元。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為81%和70%。新農合實現應保盡保,支付方式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重大疾病救治病種增至20個。穩步提高城鄉居民低保標準和醫療救助比例,發放各類救助資金3.1億元。新建平價商店33家、“菜籃子”生產基地16個,改造城區農貿市場12個。採取集中公開收購、發放貨幣補貼等方式,拓寬保障房籌集渠道。全市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0874套,竣工7390 套,住房困難保障標準擴大到人均18平方米。落實惠老助老政策,為10萬名80歲以上老人按時足額發放尊老金。慈善募捐和紅十字救助工作得到加強,老齡和殘疾人康復事業加快發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類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省優質幼稚園比例達66%,公辦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全部建成省三星級以上學校,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三年任務基本完成。連雲港社區大學成立。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貧困生資助制度全面落實,1.5萬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順利入學。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省級示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至32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增加到10類41項。在全省率先建成區域衛生信息平台,發放居民健康卡6萬張。市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心建成運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實現全覆蓋。統籌推進城鄉文化發展,繁榮文藝創作生產,舉辦惠民展演活動400多場,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和新聞出版工作有效推進。加快城市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新進展,贛榆縣獲評中國拔河之鄉。人口管理服務措施不斷加強,婦女兒童、民族宗教、氣象、防震減災、檔案、地方志、關心下一代和老區開發事業取得新進步。
2013年主要工作任務
根據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項目推動、重點突破,加快全面小康建設進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港產城聯動發展,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著力在港口建設及港容港貌、重大產業項目及特色產業和園區建設等十個方面實現突破,著力推進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十大民生工程,推動全市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取得更大成效。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8%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直接利用外資9億美元;內聯客方到位資金71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不高於省控標準;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
新的一年,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將強化跟蹤分析、動態監測,實施分類指導、重點攻堅,對消費水平提升、產業結構調整等4個難點指標強力組織推進,對已經達標的21個指標繼續鞏固提高,把各項指標分解為具體工作任務,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當中,逐項落實責任,落實措施,確保按序時進度達到目標要求。在此基礎上,積極推動贛榆、東海做好達標驗收和鞏固提升工作,支持灌雲、灌南加速小康建設進程,為明年全市以縣為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圍繞上述目標和要求,著力做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奮力開拓沿海開發新階段
全面啟動沿海開發五年推進計畫第二階段建設,加快做強港口引擎,最佳化硬體支撐,增強承載能力,在港產城聯動發展上取得突破。
加快港口綜合發展。以港口功能提升和港容港貌出新為重點,完成港口建設投資35億元,全面形成“一體兩翼”港口發展格局。連雲港區建成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開工建設二期工程,加快旗台作業區液體化工等泊位建設,建成新客運碼頭和客運站。徐圩港區進一步推進航道、防波堤、碼頭和配套設施建設,實現開港運營。贛榆港區實現正常運營,開工建設10萬噸級航道,繼續實施碼頭和防波堤工程。灌河港區著力推進航道疏浚和碼頭建設,實現燕尾港開港運營。加快集疏運體系建設,建成公路中心貨運站和內河港中雲作業區一期工程,推進航線開闢、班列增設和物流場站建設,大力拓展航運市場、貨源市場。繼續推動港容港貌出新和貨種布局結構調整,新建改造一批港口服務設施,完善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功能,推廣套用船用岸電技術,建立港口資源循環利用系統。積極培育加工貿易、航運服務等港口經濟,推動港產城聯動發展取得新進展。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2億噸、貨櫃運量540萬標箱。
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完善體系、增強支撐為重點,實施交通、能源等49項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59億元。開工建設204、310國道市區段,啟動建設235省道改線工程,實現242省道全線通車。加快北疏港隧道和墟溝互通工程建設,建成臨海高等級公路和徐圩港區港前大道,完成徐新公路路基工程和大港路中期改造。推進連淮鐵路、連徐客專及兩翼港區鐵路支線前期工作,開工建設連鹽鐵路。完成新機場選址和項目立項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推進灌河航道整治,實施連雲新城段海堤達標和徐圩新區防洪除澇等重點工程。加快田灣核電二期工程建設,完成輸變電工程11項。
加快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以五大功能區為重點,著力打造區域合作服務平台。突出抓好先導區建設,加快熱電、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度,開工建設27條道路,建成40公里水電管網。爭取建立示範區建設部省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完善示範區共建共享和產業轉移政策,加快構建出口產品生產基地等功能平台,積極引進中西部地區參與示範區建設。全力突破重大政策事項,推動國家和省支持政策發揮效應。力爭空港正式開放,加快贛榆、徐圩和灌河港區一類口岸申報工作,積極爭取設立綜合保稅區,推動組建江蘇沿海發展銀行總部,做好招商銀行連雲港分行設立工作。
二、積極增創轉型升級新優勢
推動經濟成長與轉型發展互促並進,在重大產業項目、特色產業和園區建設、創新發展及平台建設上取得突破,迅速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發展質量。
千方百計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堅持以項目為綱,有效發揮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關鍵作用,組織實施500個年度重點投資項目,開展難題會辦等項目促進活動,持續擴大有效投入,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10億元、工業投資1150億元。完善落實擴大消費的政策,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大力培育文化、信息等熱點,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強化存量挖潛和增量培育,落實企業幫扶措施,切實保障要素供給,著力推動80家行業代表性企業穩定發展,工業20強企業產值增長20%以上,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00家。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開展“金融服務日”等銀企對接活動,設立中小企業融資超市,健全融資擔保體系,積極拓展直接融資。爭取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中小微企業貸款增幅高於全市貸款增幅,新增企業直接融資30億元。
加快工業經濟擴量提質。以臨港產業突破、新興產業發展和特色產業培育為重點,實施投資過億元的重點開工和竣工項目各100項,投資過3000萬元以上技術改造項目100項,年銷售過5000萬元新增長點項目100項,完成工業總產值4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加快推進醇基多聯產、寶通鎳業等臨港產業項目,力爭開工建設煉化一體化等基地型大項目。石化、冶金產業銷售收入分別突破800億元、600億元。大力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雙提升”計畫,開工建設正道新能源汽車等項目,加快奧神環保纖維等項目建設。推動光伏產品終端套用,引導光伏產業實施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海水綜合利用等海洋產業。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三新”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100億元,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銷售收入突破千億。深入實施“雙千雙百”工程,著力培育重點產業鏈和大型企業集團,促進產業特色化、規模化、集聚化發展。六大園區年銷售總額達到3900億元,百億特色產業達到8個,產值過50億元的企業達到20家,力爭新海石化產值超過200億元。
推動服務業最佳化升級。圍繞企業生產經營鏈和居民行為需求鏈,重點培育15個服務業集聚區,50個重點服務業項目完成投資13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3%。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商務服務、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臨港物流園區、工業鄰里中心、服務外包基地等載體建設,促進企業快速集聚。積極發展商貿流通、旅遊休閒等生活性服務業,建成一批大型商貿設施,培育做大特色商業功能區。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社區商業“雙進”工程,健全城鄉流通網路。提升旅遊景區開發建設水平,推進花果山國家標準化景區試點和5A級景區創建,建成海州灣國際會議中心、花果山國際酒店等一批旅遊配套設施,促進旅遊產業化發展、品牌化經營。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12%和15%。實施服務業創新百企示範工程,積極培育大型現代服務業企業,推動物聯網套用示範工程、網路與信息安全監測中心、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及城市“智慧小區”建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網路購物等新型業態。強化房地產市場調控和引導,促進房地產市場和住房保障協調健康發展,努力滿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
著力增強創新發展能力。全面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突出人才第一資源的創新引領作用,引進高級管理人才100人、高端專業人才100人、複合型高層次創新創業領軍人才30人。新增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1家、省級博士後創新基地2家。啟動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畫,深化政產學研金合作,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力度。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0家,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2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項。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3800件和1800件。加快重大創新平台建設,積極申報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成中科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技術平台、省海洋資源利用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組建全國電子封裝材料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加快市開發區“五園五中心”建設,建成醫藥公共服務平台,科技創業城一期實現運營。全市新增創新創業載體面積60萬平方米。推動省級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東海開發區、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創建省級高新區。實施質量強市和品牌興市戰略,推進企業質量信用評價,爭創省名牌產品10個,採用國際標準30項。
三、全麵塑造海濱城市新形象
圍繞現代化國際海港中心城市目標,加快完善城市功能,著力提升城市品位,在新城建設、老城改造和環境整治上取得突破。
高標準推進組團開發。制定並全面實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導則,加強精細管理,嚴格控制用地性質、容積率、停車位等強制性指標。連雲新城加快打造金融商務、休閒度假核心區,完成投資120億元,重點實施85個項目,加快建設時尚文化街區、企業總部功能區和一批公共服務項目。新海新區全力打造科技、文化、旅遊等功能板塊,完成投資120億元,重點實施65個項目,開工建設新區醫院,建成科技館、海洋館。市開發區繼續抓好創智街區建設,沿花果山大道高標準建設一批地標建築。徐圩新區加快建設大陸橋資源採購中心、高級人才公寓等重點項目。繼續推進新浦濱河組團、海州鹽河組團、連雲國際商務中心組團開發,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推動建築市場健康發展,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20億元。
全方位完善城市功能。重點實施63個城建項目,完成投資183億元。進一步最佳化城區路網,加快BRT支線建設,實現海濱大道全線貫通。大力構建城市飲用水保障體系,開工建設取水口上移工程,同步推進薔薇湖生態淨化工程。加強水、電、氣、通信等設施建設,完成第三水廠擴建,新增供水、污水和燃氣管網各20公里。新增人防工程13萬平方米。組織實施花果山截洪溝、大浦河下游拓浚、臨洪西泵站改造等城市防洪排澇重點工程,努力提升城區防洪水平。推進市區熱源點規劃整合,加快完善供熱供暖設施。快速完善城市公共配套,開工建設新蘇天地等城市綜合體,加快建設市開發區工業展覽中心等一批商務服務設施。
大力度提升城市品質。強力推進老城區拆遷改造,重點實施幸福村、外倉街等90箇舊城改造項目,年內完成房屋徵收面積450萬平方米,其中市區完成210萬平方米,四縣完成240萬平方米。大力改善老城區道路、管網、衛生、綠化等配套設施條件,實施14條主次幹道和30條背街小巷整治出新,美化亮化城區面積20萬平方米。完成花果山景區出入口綜合整治,推進海州古城、南城古鎮、連雲古鎮保護與修復建設。啟動西鹽河、玉帶河清淤工程。開工建設動物園,實施蒼梧綠園升級改造等園林綠化工程,新增城市綠地300公頃。規範和加強住宅小區物業管理,切實提升服務水平。紮實推進“四城同創”,加大違建查處力度,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應和長效管理機制。大力整治交通秩序,切實解決渣土拋灑等影響市容環境的突出問題。
四、著力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
堅持以改革增動力、以開放增活力,在重點領域改革和外資招引上取得突破。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落實國家推進財稅、收入分配、戶籍、價格等改革的系列政策。穩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加快公立醫院改革步伐,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資源整合,組建廣電集團、報業集團、演藝集團。加快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整合最佳化國有資本經營公司,增強資本運作能力。嚴格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和涉農價費公示制度,有序推進農村產權、土地、稅費等制度改革,創新農業農村投融資政策,積極開展“一權一房抵(質)押貸款”試點工作,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範圍。穩步推動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
加快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把招商引資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發揮縣區和開發園區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創新體制,充實隊伍,著力抓好66個重大招商項目的協調服務。完善園區服務配套功能,推動開發園區轉型升級,推進省級開發區申報擴區。瞄準日韓港台新等重點國家和地區,主動對接世界500強企業、大型央企和長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區的重點產業,有針對性地推進項目洽談對接。高質量辦好“走出去”、“請進來”活動,提高組織化程度,形成強大的招商攻勢,確保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明顯突破。積極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重點培育機電產品、特色農產品和科技興貿出口基地,突出做好30家重點外貿企業、100家出口新增長點企業的服務,創建省級以上出口品牌3個,完成外貿進出口80億美元以上。支持優勢企業參與國際合作,建立海外研發和生產基地。繼續加強外事、僑務、港澳、對台事務等工作。
五、紮實邁出統籌發展新步伐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上取得突破,著力打造美麗港城、生態家園。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四縣縣城進一步完善功能、彰顯特色,穩步實施鄉鎮區劃調整、行政村撤併和自然村整合,加快最佳化城鎮體系。紮實推進新鎮區、新社區、新農居建設,配套完善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增強重點鎮輻射帶動功能,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確保26個城鄉統籌試點鄉鎮、69個試點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擴建農村公路400公里,完成20萬農村居民飲水健康工程。推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完成2024個村莊環境整治任務,啟動50個新農村示範村建設。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文化、教育、衛生、人口等服務體系均衡發展。推進擴權強鎮,推動鄉鎮經濟壯大規模、培育特色,加快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開展“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年”活動,實施區域性河道、中小河流治理、水閘泵站改造等重點工程。疏濬縣鄉河道1038公里、村莊河塘2869條,改善農田灌溉面積39萬畝。穩定糧食生產,強化農業綜合開發,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新建高標準農田20萬畝。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新增高效設施農業10萬畝、高效設施漁業2萬畝、優質林果茶基地3萬畝,著力培育畜禽、蔬菜食用菌、林果花卉、淺海域漁業4個百億產業,每個縣建設1個規模化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每個鄉鎮建設1個特色農業園區。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加快裕灌農產品加工產業園、雨潤生豬養殖等重點項目建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新增專業合作社20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30家。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實現省級以上農業園區科技服務超市全覆蓋。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積極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和原產地認定。加快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構建農副產品三級流通網路,促進農超、農貿和農企對接。農產品出口額增長10%。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落實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合理開發水資源,科學開發海域海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狠抓突出環境問題治理,積極控制工業點源和農業面源污染,著力整治工業園區和化工集中區環境。加大環保投入,推進城鄉垃圾統籌處理,開工建設20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強力推進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著力健全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取得更大成效。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目標考核和重點排污企業監管,實施節能重點技改項目30項、減排重點工程20項。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推動省級以上開發區創建生態工業園。廣泛開展低碳全民行動,深入推進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切實加強生態建設,創建花果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國家級地質公園,強化臨洪濕地生態保護,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完成市區5個開山採石塘口的整治復綠工程。建成8個國家級生態鄉鎮,新增綠化造林1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7.1%。
六、加快推進社會事業新發展
順應經濟社會轉型要求,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在改善公共服務供給上取得突破,使公共產品更多更好惠及廣大民眾。
紮實推進教育和衛生事業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啟動建設更高水平教育現代化,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優質多元發展、特殊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繼續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和改造校舍22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師專二附小新校區、海寧中學濱河校區等重點工程,建成新海實驗中學新海新區分校。推進職業教育規模特色發展。啟動廣播電視大學搬遷工程,支持淮海工學院碩士點建設,加快提升地方院校辦學層次。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拓展區域衛生信息平台,深化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實施全科醫生團隊與家庭醫生制度。加強疾控機構達標建設,落實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水平。市傳染病醫院創成三級專科醫院。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啟動健康港城促進行動。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提升文化服務供給能力。開工建設新海新區文化藝術城、市藝術學校新校區。繼續辦好連雲港之夏、西遊記文化節兩大節慶活動。加強文藝創作生產,擴大文化品牌效應。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推進有線數位電視戶戶通,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在免費開放的基礎上完善功能、提升水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保障文化市場安全有序。加快建設城市10分鐘體育健身圈,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做好十二屆全運會參賽組織工作。加大對各類文化企業、重點產業項目和新型文化業態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水平。
統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加強人口與家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開展計生幸福家庭創建活動。全市免費婚檢率達70%以上,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實現全覆蓋。加強人口發展研究,穩定適度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3‰以內。最佳化婦女兒童發展環境,積極解決流動人口和弱勢婦女兒童實際困難,推進嬰幼兒早期發展指導中心建設,“婦女兒童之家”建成率達100%。開工建設老幹部活動中心,推進市檔案館新館建設。加快市社會福利中心、民政公共服務中心、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做好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加強國防動員、雙擁共建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推動民族宗教、地方志、老區開發、關心下一代和紅十字事業再上新台階。
七、大力推動民生質量新改善
堅持立足當前辦實事、著眼根本建體系,深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在富民惠民上取得突破。
加快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畫。把充分就業、勤勞創業、發展實業作為增收的主渠道,完善和落實促進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努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開展省級創業型城市創建活動,健全城鄉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創業培訓,推進勞動就業管理信息系統“村村通”工程。建成市級創業孵化基地10個,完成城鄉職業技能培訓25萬人次、創業培訓1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萬人,城鎮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推進企業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構建和諧勞資關係。深入開展農村扶貧,完成10萬低收入人口脫貧任務,100個經濟薄弱村達到省定脫貧目標。
全面提升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險市級統籌和保障水平。重點抓好非公經濟組織從業者、靈活就業人員、進城務工農民的參保工作,職工五項保險參保人數平均新增1.8萬人以上。城鎮居民醫療、新農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穩定在96%、98%、98%以上。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加快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進一步減輕參保民眾負擔。適時調整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標準。完善征地補償機制,逐步提高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推進“金保”工程建設,發放社會保障卡50萬張。進一步完善住房保障體系,推進共有產權式經濟適用住房制度創新試點,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全市新建和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8000套,其中公共租賃房5065套、經濟適用房1245套、限價商品房1690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1650戶。完善價格調節基金制度,健全惠民平價網路,新建平價商店20家。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完成城區10個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公辦示範性養老機構市、縣全覆蓋,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69個,新增養老床位1000張。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程,強化社會管理信息化建設,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辦”社區服務管理模式。依法做好村委會、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切實保障民眾民主權利。深化平安法治連雲港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成147個老小區安全防範建設任務。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做好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工作,引導民眾依法合理表達利益訴求。建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司法調解聯動格局,健全基層矛盾糾紛調處機制,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規範民間融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開展藥品安全示範縣區和食品安全示範鄉鎮創建,開工建設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加強道路交通、工礦企業、建築施工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監管,做好校車安全保障工作。推進氣象、防震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公民道德建設,大力弘揚“雷鋒車”精神,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