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周紀·毛遂自薦

資治通鑑·周紀·毛遂自薦

資治通鑑·周紀·毛遂自薦》講的是公元前258年(周郝王五十七年)毛遂自薦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資治通鑑·周紀·毛遂自薦
  • 作品出處:資治通鑑
  • 文學體裁:史記
  • 作者:司馬光
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出處簡介,作者簡介,

原文

周郝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趙王使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約其門下食客文武備具者二十人與之俱,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毛遂自薦於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1)脫而出。非特其未見而已。”平原君乃與之俱,十九人相與目笑之。
平原君至楚,與楚王言合從之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日中不決,何也?”楚王怒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
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也。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2)、郢(3),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以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從於殿上。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於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從而歸,至於趙,曰:“勝不敢復相天下士矣!”遂以毛遂為上客。

注釋

(1)穎:某些細長東西的尖銳部分。
(2)鄢(yān):春秋莒邑。又名鄢陵、安陵。
(3)郢(yǐnɡ):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

譯文

周赧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援,平原君打算集合門下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同行,但是只挑到十九人,其他的人都不足取。就在這時,毛遂站出來親自向平原君做自我推薦。平原君說:“一個人的才能,就像把錐子放在囊中一樣,它的尖銳之處,應該早就會顯露出來,被人發現了。現在你在我的門下都有三年了,而左右並沒有人誇讚過你,我也從沒聽說過你有什麼才能。這說明你還是沒有才能,所以你還是留下吧。”毛遂說:“那現在就請您把我放到囊中去!假如早些把我放到袋子裡,我也早就脫穎而出了。”平原君只得允許他一同前往,於是其餘十九個人都嘲笑他。
平原君一行到了楚國,和楚王談合縱的好處以及不合縱的弊端,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也沒談出個結果。於是毛遂手按長劍,一步一步地登上台階,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係,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了,可是現在從日出開始到中午仍然沒有結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楚王怒目呵斥道:“趕緊下去!我正在和你的主人商談,你上來做什麼?”
毛遂手按長劍,上前道:“君王現在之所以叱罵我毛遂,無非就是仗著楚國人多。現在在十步以內,大王您就無法憑藉人多勢眾的優勢了。現在君王的性命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我面前,你呵斥什麼?我聽說商湯憑藉方圓七十里的土地而稱王天下,周文王憑藉方圓百里的土地而稱霸諸侯。這難道能說是仗著人數眾多嗎?說到底都是看準形勢,發揚其威。現在楚國方圓五千里,擁有兵士百萬餘眾,這是稱霸於天下的資本。以楚國的強大,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相抗衡。但如今白起一個無名小卒,卻敢率領數萬人和楚國作對,一戰就占領了楚國的鄢、郢,再戰則燒毀了夷陵,三戰則焚燒了楚國的宗廟,這真是天大的仇恨,你難道就不感到羞恥嗎?合縱聯合就是為了楚國,並不是為了趙國的私利。我的主人在面前,你呵斥什麼!”
楚王說:“是,是,正如先生所說,我現在就舉國追隨趙國而去。”毛遂說:“您真的打算合縱了嗎?”楚王說:“我答應了。”毛遂於是便對楚王的左右近臣說:“拿雞、狗、馬的血來。”毛遂雙手捧著銅盤,跪著獻給楚王說:“君王您應該首先歃血為盟,其次才是我的主人,最後輪到我毛遂。”於是楚、趙兩國就在大殿上定好了合縱之約。毛遂左手托著裝血的銅盤,右手則向殿下的十九人招呼道:‘諸位就在殿下歃血吧!你們都是碌碌無為之輩,只能是所謂因人成事的人罷了。”平原君這次合縱成功,回到趙國以後說:“我從現在開始,再也不敢胡亂品評人才了!”隨即以毛遂為上賓。

評析

毛遂自薦的故事發生在戰亂紛飛的戰國時期。毛遂本來是平原君手下的門客,一直都沒有表現出什麼特殊的才能,直到秦國包圍了趙國的邯鄲,平原君準備集合門下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向楚國求救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手下還有這么一號人物,而且在談判過程中起到了這么大的作用。

出處簡介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墜水兒童,傳為佳話。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四十歲前歷任蘇州、武成軍、鄆州、并州判官等職。四十歲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侍制、知諫院。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力辭曰“臣不能為四六”,不獲辭。神宗任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又無力抗拒,力求外補。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
司馬光像司馬光像
司馬光在政治上,始終與變法派對立。在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務實敢言,律己嚴謹,正如其自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耳!”(《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八)
司馬光著述宏富,有《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續詩話》一卷,筆記《涑水紀聞》十六卷等等。其詩文集名《傳家集》,有八十卷。司馬光自謂:“光素無文,於詩尤拙”(《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這其實是他的自謙之辭。其集中存詩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詩近九百首。他的詩質樸充實,不事華藻,卻又能寓情於辭,言盡其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