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躬耕地

諸葛躬耕地

諸葛躬耕地指“諸葛亮躬耕地”,史料有五處記載: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此處亮躬耕隴畝即諸葛亮躬耕處(躬耕南陽)。

《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一文中,諸葛亮說:“仆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

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有“(亮)遭漢末擾亂,隨叔父避亂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躬耕南陽)

《大明一統志》記載“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南陽之西崗指臥龍崗。

諸葛亮躬耕地本無爭議,史料和文學記載認同河南南陽臥龍崗。襄陽隆中相傳為諸葛亮少年時期隨其叔父諸葛玄曾經在此寓居,公元197年,諸葛玄卒,諸葛亮不願依附劉表,去南陽臥龍崗躬耕,都是有史料明確記載的。

基本介紹

諸葛躬耕地—南陽臥龍崗,躬耕南陽文史記載,諸葛躬耕地(南陽臥龍崗)歷史,諸葛躬耕地十大景觀,諸葛躬耕地主要名勝古蹟—南陽武侯祠,歷代名人詠諸葛躬耕地,名人遊覽諸葛躬耕地,諸葛亮躬耕南陽史證,關於南陽“隆中”的解讀,

諸葛躬耕地—南陽臥龍崗

南陽臥龍崗,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城西,國家AAAAA 級文化旅遊景區,豫西南歷史名勝之首。劉禹錫有《陋室銘》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早在唐代時期南陽臥龍崗已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明世宗曾欽定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處,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崗”。
南陽臥龍崗,初建於魏晉,盛於宋,有1800多年歷史。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隱居地,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故址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
元朝延祐四年(1317年),元仁宗命名南陽臥龍崗古建築為武侯祠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武侯祠,並且按照前人的“龍崗全圖”重新興建了臥龍崗十景和臥龍書院。臥龍崗保存著元、及清時代的建築物,以及漢代碑刻匾額楹聯等,其數量在全國各武侯祠中是最多的,其中收錄有岳飛親筆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全國諸葛亮祠廟中建立最早、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整。現存的元代、明代石碑有四十多塊,樹齡超過400年的有幾十棵,樹齡一千二百餘年的柏樹、楸樹有六、七棵,臥龍崗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向西排列。
南陽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十年躬耕地,是他成才的搖籃。現如今南陽臥龍崗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二級博物館。南陽臥龍崗因一代名相諸葛亮躬耕隱居於此,每年前往南陽臥龍崗參觀的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躬耕南陽文史記載

一、史料記載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語:諸葛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這是“人以地名”。
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此處亮躬耕隴畝即諸葛亮躬耕處(躬耕南陽)。
《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一文中,諸葛亮說:“仆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
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有“(亮)遭漢末擾亂,隨叔父避亂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躬耕南陽)
《大元一統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蹟》中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內,諸葛亮孔明躬耕地。”
《大明一統志》記載“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南陽之西崗指臥龍崗。
明李東陽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城西五里臥龍崗,為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記》稱:“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遺蹟,於琅琊則遡所生也,蜀與滇,報其功而懷其德也,至南陽又功其躬耕養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傳宛有臥龍崗雲…….”
清澎而述在《重修諸葛丞相忠武侯祠記》稱:“史稱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顧諸葛亮於南陽。南陽西七里許,相傳為臥龍崗,即躬耕舊處……。”
二、文學記載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庶曰:“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名珪,字子貢,為泰山郡丞,早卒;亮從其叔玄。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於襄陽。後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嘗好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 (唐 李白)詩文: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南陽》(唐 胡曾)詩文:世亂英雄百戰余,孔明曾此樂耕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舊廬?
《諸葛武侯》(宋 王安石)詩文:武侯當此時,臥龍獨摧藏。掉頭梁父吟,羞與眾爭先。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
《臥龍懷古 》(清 彭而述)憂時還抱膝,遇主起南陽。躬耕原此處,更莫向襄陽。
三、官方記載
明《嘉靖乙酉撫民右參政許復禮呈照碑記》稱:“南陽郡城西七里許,有阜隆然,綿亘四十餘里,名曰臥龍崗,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崗上有草廬故居,前有忠武侯廟,廟中塑像綸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書院故址,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雲孔明大節,自唐宋以來,鄉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
明憲皇帝在《諸葛武侯》贊詩序中曰:“孔明值漢室板蕩,隱於南陽,司馬徽謂先主曰,識時務者為俊傑,諸葛孔明真俊傑也......”
北師大出版的義務教育九年級語文教材,《出師表》明文註明: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
《光明日報》刊髮長文認為南陽臥龍崗景區是諸葛亮躬耕處(2013年06月06日):《光明日報》國學版整版刊髮長文《漢之南都時勢英雄》,刊載各界文化名人觀點,從歷史記載、實物資料和邏輯推理分析論證,認為今日之南陽,無疑就是諸葛亮躬耕地、劉備三顧茅廬的“南陽”。

諸葛躬耕地(南陽臥龍崗)歷史

魏晉時期,蜀國故將黃權與其後人已在臥龍崗上建庵祭祀(躬耕地紀念建築前身—諸葛亮庵)。唐宋時期,臥龍崗諸葛庵已聞名天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南都行》中云:“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讚美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元,延祐四年(1317年)仁宗皇帝交中書平章政事與翰林集議,命名南陽臥龍崗古建名勝為“武侯祠”。
明世宗曾欽定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處。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羅景主持重修武侯祠,並依前人“龍崗全圖”復建了“臥龍崗十景”(草廬、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龍洞、野雲庵、諸葛井、躬耕亭、小虹橋)和臥龍書院。
乾隆年間,出現了“漫道錦官祠宇好,龍崗今日更馨香”的盛況。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現存古建築群為元、明、清時期。祠內保存著漢以來歷代碑刻,匾額楹聯六百多(通)幅,在全國武侯祠中數居首位。其碑刻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岳飛曾在此手書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其字型蒼勁峭拔,備受推崇。
諸葛草廬,始建於,是投魏之蜀國故將黃權在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上修建而成的。
唐代時已成為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並多次出現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
時期,曾屢因戰爭焚壞。
大德二年(1298年),南陽監郡馬哈馬主持修葺武侯祠。
至大二年(1309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瑋擴建武侯祠。
延祐四年(1317年),元仁宗交中書平章政事與翰林集議,將南陽臥龍崗古建築名勝命名為“武侯祠”。
諸葛亮逝世於234年陰曆八月,卒日不詳,明世宗朱厚熜欽定他的祭日為陰曆八月二十八。因為皇帝規定了祭祀諸葛亮的規格和日期,自明嘉靖年間,各地的武侯祠都以此為參照來舉行紀念諸葛亮的活動。
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羅景主持重修武侯祠,並依前人“龍崗全圖”石刻復修了臥龍崗十景。
中共文革時期,“諸葛草廬”內的‘千古人龍’、‘漢昭烈皇帝’、‘三顧處’、‘文韜武略’三道石坊及人物塑像、祠內明代成化年間塑造的18尊琉璃羅漢全部搗毀,殿宇飾物砸掉,珍藏的清康熙《龍崗志》、《忠武志》木刻文版被焚燒。
1963年南陽臥龍崗武侯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12日公布)。

諸葛躬耕地十大景觀

1.諸葛草廬:位於祠院後部正中,是後人在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頂茅亭。
前額“諸葛草廬”,為1973年郭沫若手書;內額“諸葛廬”是1940年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所書。後額“南陽諸葛廬”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南陽知府傅鳳颶所書。
諸葛草廬諸葛草廬
南陽諸葛廬在唐代已經蜚聲中外,而襄陽草亭始建於明代,從體量上看,南陽諸葛廬大於襄陽草廬,文化內涵也豐富於襄陽草廬。另外從平面看,襄陽的為六角,南陽的為八角,八角與諸葛亮的八卦有一定關係。
2.古柏亭: 位於草廬左側東部。此處有古柏一株,傳為諸葛亮所植。後人因此建亭,並以“古柏”命名。亭為青瓦挑角,石砌圍牆,門窗為木欞組飾的方格。門楣橫額“古柏亭”為清鹹豐四年(1854)秋月,南陽知縣鈕雷所書。
古柏亭古柏亭
3.梁父岩: 小虹橋西,寧遠樓之前,疊石成峰,謂之“梁父岩”。康熙年間用前明唐王花園的太湖石建造。
4.抱膝石: 梁父岩之西,位於寧遠樓前左側,依古柏置石凳,為“抱膝石”。
5.伴月台: 在草廬右廊西部。為一磚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有台階22道,四周圍以磚牆。傳為諸葛亮夜觀星象之處。
6.老龍洞:老龍洞和伴月台為一聯體建築。伴月台下有一磚券小門,內有一道彎曲的長洞、傳說此洞常有巨龍出現而得名。
7.野雲庵: 諸葛亮會客之所,在草廬右側東部。正面壁飾“松鶴延年”、“六契約春”圖案,其樹木、花卉、鳥獸皆為磚雕。門額“野雲庵”及兩側楹聯亦系青磚雕成。
躬耕亭躬耕亭
8.諸葛井:入口右側臥龍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諸葛井。井口為青石鑿成,傳為諸葛亮“躬耕”時汲水之處。
9.躬耕亭:入口左側,清康熙中知府羅景重修祠宇時建於寧遠樓之北。為一紀念性處所,後湮。光緒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鳳踴又在其前立“漢武侯躬耕處”石刻一通,作為留念。
10.小虹橋: 草廬之前,有一青磚獨券小橋,精巧玲瓏,酷似彩虹,故名。傳為諸葛亮來往必經之地。

諸葛躬耕地主要名勝古蹟—南陽武侯祠

武侯祠位於南陽市西南約4公里的臥龍崗上。相傳諸葛亮曾躬耕於此,晉人建祠以作紀念。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布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台壯觀。
祠前是宏偉雅致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布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為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橋、梁父岩、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即臥龍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台”。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台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宏偉,為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掛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為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寧遠樓是武侯祠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祠內最高建築物,為重檐廡殿式建築,流角飛檐,氣勢軒昂;樓正中塑有武侯諸葛亮抱膝長吟像;登樓遠眺,宛城美景盡收眼底,歷歷在目。
南陽武侯祠南陽武侯祠
武侯祠占地12萬平方米,叢竹颯颯,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總體格局婉轉盤桓,結構幽雅精緻,氛圍古色古香,意境如詩如畫,既不失名士祠的嚴謹肅穆氣氛,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景象。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誘人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融合了園林建築、祠廟建築和當地民居的風格,展現了高水平的建築藝術,其平面形成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群體布局和諧。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陽武侯祠保存著漢以來歷代碑刻近三百餘通,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當居首位,被譽為“臥龍碑林”。其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其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漢《李孟初碑》、漢《趙到碑》為世所罕見的珍品,在書法藝術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較高水平。“大文出師表,勝地臥龍崗”(武侯祠大門于右任題聯)。
岳飛手書《出師表》岳飛手書《出師表》
這是一座占地7500平方米的古建築群,祠堂內碑褐達600多塊,其中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和《還我河山》。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飛路過南陽,謁武侯祠,岳飛在“跋”中寫道:“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岳飛並識。”
岳飛手書“還我河山”岳飛手書“還我河山”
每年的南陽諸葛亮文化節在此舉辦,中外遊客紛至沓來。

歷代名人詠諸葛躬耕地

南陽武侯祠在唐代已名揚天下。
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讚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胡魯《南陽》云:“孔明方此樂耕鋤,蜀主不自垂三顧 ,爭得先生出草廬。”
詩聖杜甫《武侯廟》云:“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詩仙李白南都行》“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唐 李白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汪遵《詠南陽》 “陸困泥蟠未適從,豈妨耕稼隱高蹤。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
唐 白居易 《詠史》“魚到南陽方得水 龍飛天漢便為霖 ...前後出師遺表在 令人一覽淚沾襟 。”
宋 王安石 《諸 葛 武 侯 》“武侯當此時,龍臥獨摧藏...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
李白《南都行》書法李白《南都行》書法
宋·汪應晦 《次韻武侯廟》—“武侯遺廟自丹青,霸業銷磨但故城。 北魏中分盟血在,南陽三顧夙心明。君臣際會宜興漢,吳蜀相資失借荊。 獨致瓣香思祀典,西山回首暮雲生。”
宋 岳少保書武侯出師二表”碑刻草書,風骨神秀,洋洋灑灑,峭拔蒼勁,龍飛蛇騰。
元·王冕 —《秋晚即事》—“ 十年湖海挾飛仙,今日憑高思窅然。關北又添三尺雪,江南別是一般天。紫髯老將懸清夢,白面兒郎減少年。 說與南陽諸葛道,草廬雖好莫貪眠。”
明·唐寅 —《三顧草廬圖》—“ 草廬三顧屈英雄,慷慨南陽起臥龍。 鼎足未安星又隕,陣圖留與浪濤春。 ”
明于謙 《過南陽挽孔明》“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
清 彭而述 《臥龍懷古 》“憂時還抱膝,遇主起南陽....躬耕原此處,更莫向襄陽。”
清左宗棠 《題臥龍崗諸葛草廬》“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出處動關天下計,草廬我也過來人。”
祠內有歌頌諸葛亮歷史功績的對聯:
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氣周瑜,摒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

名人遊覽諸葛躬耕地

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臥龍崗,又名“諸葛亮庵”,由諸葛亮故將黃權建立,始於魏晉年間,是紀念三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眾多國家領導人前來南陽武侯祠參訪。
1958年9月21日,李先念參觀遊覽南陽臥龍崗。
1959年春,胡耀邦造訪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1979年5月15日,國務院副總理王任重參觀遊覽了南陽臥龍崗,並指示南陽方面:“諸葛亮是一個人們都尊敬的歷史人物,我建議把諸葛亮像塑起來”。
1985年10月21日至22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再次視察南陽。
1991年4月22日,李長春參訪武侯祠。
1994年10月23日,李鐵映考察南陽臥龍崗並為其題寫:“千古布衣,中華一表”。
1995年2月11日,李嵐清參觀武侯祠。
1995年6月9日,朱鎔基陪同夫人勞安到武侯祠參觀。
1996年10月31日,羅乾在諸葛廬留影。
2007年4月30日,胡錦濤參觀南陽武侯祠。
2008年5月12日,溫家寶在南陽視察工作時參觀了武侯祠,對景區的文化內涵、自然風光、講解水平表示讚賞。
2009年4月17日,賈慶林視察南陽臥龍崗。
200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視察南陽臥龍崗。
2010年1月12日,河南省省委書記盧展工到訪南陽武侯祠,希望南陽弘揚諸葛亮的忠誠和智慧。
2010年9月21日,中共中宣部部長劉雲山視察南陽臥龍崗武侯祠。
2012年5月27日,全國政協原主席李瑞環視察南陽臥龍崗。
趙紫陽、朱鎔基、李嵐清、宋健、李鐵映、彭佩雲、遲浩田、王忍之、段君毅、袁寶華、王芳、李德生、王蒙、胡繩、羅乾、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均到過南陽臥龍崗參觀遊覽。江澤民、李鵬重視、關心南陽臥龍崗躬耕地。

諸葛亮躬耕南陽史證

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證據之一
正史《三國志》記載了諸葛亮上疏後主的《前出師表》,在此文中,諸葛亮表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我本是一個平民百姓,在南陽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面前聞名顯達。先帝不嫌棄我身世我身世低賤,竟屈駕相訪,向我徵詢天下大事,這使我很受感動於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這一段話出自諸葛亮給後主的奏章中,可稱為第一手材料,是無可非議的,因而,它是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最可信的證據。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
諸葛亮在《黃陵廟記》中自述在南陽躬耕。
在《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一文中,諸葛亮說:“仆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
黃陵廟位於長江西陵峽南岸,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諸葛亮奉命領兵進軍益洲,船隊進到西陵峽,他登岸看到一座斷壁殘垣的古廟,原來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廟宇,由於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諸葛亮感慨萬千,即派人“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號”。廟宇建成後,即撰寫了《黃陵廟記》,並刻碑銘記。在碑文中,諸葛亮說了上述的那一段話,即“我在南陽躬耕著田地,承蒙先主劉備三顧草廬訪我~~~~”。這一段話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所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是一致的,因而,這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最可靠的證據。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三
隋開皇“斷石幢”稱孔明居南陽躬耕
《中州雜俎》記載,諸葛亮“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云:‘此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此斷石幢既為隋時物,則去三國時未遠,言必得其真,故而書之。”
據《葉縣誌.陵墓》稱:“開皇斷石幢系明代葉縣縣令牛鳳在《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石碑中所記”。今平頂山衛東區婦幼保健站有諸葛廟遺址,東有諸葛廟街,《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的石碑,豎立在婦幼保健站院內,至今保存完好。`
由上文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父輩(也可能是叔父)避地而西,曾遷徙南陽葉縣之平山下居住,其父輩死後,諸葛亮即移居南陽躬耕。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四
晉代詩畫石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
清朝末年,南陽方城拐河鎮民眾,在灃河淤沙中發現一塊晉代詩畫石,上半部刻有《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諸葛亮畫像。該詩畫石現保存在拐河鎮高中院內。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畝樂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力勤糞多做生活,麥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餘一要斟酌,豐也不錯,凶也不錯~~~”。其落款為:晉永和三年歲次癸亥秋月穀旦,尚書僕射和浴手敬書。
《躬耕歌》文詞樸實無華,雅俗共賞。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理,閃爍出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遠,與三國相近;二是系東晉名宦顧和手書,有較高的聲望;三是出土在南陽,且至今保存完好。這對諸葛亮躬耕南陽又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五
“三顧橋碑”證明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在南陽臥龍崗
劉備三請諸葛亮是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那么,這個故事究竟發生在哪裡?這是與諸葛亮躬耕地密切相關的問題。
《三國志.諸葛亮傳》曰:“時先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人喻為“臥龍”的諸葛孔明,於是就發生了“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具體發生在哪裡呢?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駕,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咨臣以當世之事。”《古今圖書集成》“南陽府”古蹟部分曰:“諸葛廬,府城西南七里臥龍崗,昭烈三顧處,有詞,春秋祀焉。”
劉備當年屯兵新野,來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必經梅溪河橋。該橋原本是一座極普通的小橋,因劉備“三顧茅廬”時經過此橋,世稱三顧橋,至今約有1700年歷史。清代在舊橋的基址上修建為石板橋,1968年由於城市擴建,又將此橋改修為水泥結構的拱券橋。
“三顧橋”在歷史文獻中屢有記載,如:康熙壬辰年編修的《龍崗志》中云:“三顧橋在南陽府城外西南三里許,離臥龍崗亦三里許,漢昭烈帝三顧草廬經此,因名。”令人驚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臥龍區棉花加工廠院內的建築垃圾中發現了一塊“三顧橋”殘碑。碑文曰:“…..三顧口更有義焉,三顧者昔劉主顧草廬而謁諸葛者也,後來漢室所由興亦始,不假此橋謁諸葛之路乎,雖謂先人之遺蹟,即今人往來所利便也。但歷年久遠,傾危將至,,誰忍坐視不為之此乎,口口是橋修以流芳於不窮……。此碑雖殘,發現於臥龍路三顧橋之側,已顯露出來的部分碑文足能說明問題,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三顧橋殘碑是南陽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它確鑿無疑地證明,歷史上的“三顧橋”確實存在,它用實物證明了劉備“三顧茅廬”就發生在南陽臥龍崗。進而為諸葛亮自述“躬耕於南陽”提供了實物佐證。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六
李興撰《祭文》在南陽祭祀諸葛亮
西晉惠帝時,為紀念先賢,曾命令鎮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與李興一起到諸葛亮故宅祭祀。為此,李興寫了一篇《祭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此事發生在晉永興年間,當時,鎮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駐節宛城,李興是劉的參軍。李興為劉弘代寫了《祭諸葛丞相文》,他們是在沔北南陽某地舉行祭祀諸葛亮的活動。然而,“襄陽說”抓住這篇《祭文》斷章取義,認為“於沔之陽”就是在襄陽諸葛亮故居。其實,這是誤解,古時人們俗說“山南水北謂之陽”,此處說的“於沔之陽”,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陽某地舉行祭祀活動,並不是沔南的襄陽故宅。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七
諸葛亮逝後不久,故將黃權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諸葛亮。這是中國歷史上建諸葛庵最早的記錄。
亮初亡,人們懷念其功德,“遂因私祭之於道陌上”,隨後,步兵校慰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求立廟“斷其私祭,以崇正禮”,後主乃從之。黃權則是最早在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人。
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劉備襲取益洲後,任用其為代理偏將軍,劉備為漢中王后,任權為治中從事。劉備在蜀稱帝後,欲報荊洲失守、關羽被殺之仇,將伐東吳,黃權竭力勸阻,但劉備不從,一定要率兵親征。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後來,伐吳果然失敗。黃權因“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故而降魏。先主嘆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黃權與劉備及諸葛亮有著濃厚的感情,尤其對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他經常在魏國官僚中稱頌諸葛亮。司馬宣王曾給諸葛亮寫信說:“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當權聽到故國丞相諸葛亮去世的訊息後,不勝悲痛,即和南陽同鄉人在諸葛亮躬耕過的臥龍崗,修建了一座諸葛庵,因時節進行祭祀活動。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八
諸葛亮為劉備從南陽貸款以為軍需。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談資》記載:“先主寓荊洲,從南陽大姓晁氏貸款千萬,以為軍需,諸葛亮擔保,券至宋猶存。”這是一條極重要的主證材料。
漢末,劉備開始無立足之地,從東吳借得荊洲,當時軍需很困難,因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十年,人際關係有所熟悉,於是,由諸葛亮擔保,從南陽晁氏貸錢千萬,以應急需。當時打的借條,至宋代仍然保存著。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九
諸葛亮為其弟在南陽娶妻。
《諸葛武侯集》注引《諸葛氏譜》稱:“亮為弟均,取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名望。”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立於山東臨沂訪塢村的《諸葛氏祖碑文》》載:“我葛氏家琅琊,遷於南陽,食祿為諸,以官為姓。”
現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諸葛氏宗譜》稱:“亮生於琅琊,遷居南陽,官於西蜀。”該宗譜還:“諸葛亮次孫諸葛京次子(諸葛)沖攜眷復歸故里,又還琅琊。
從《諸葛宗譜》看,諸葛亮系山東琅琊郡陽都縣人。其原本姓葛,後裔被漢文帝追封為諸縣侯,所以人們稱他們為“諸葛”,久而久之,就習用以為複姓了。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諸葛謹在東吳效力,弟諸葛均年少時,跟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躬耕,自食其力。諸葛均年長後,諸葛亮就在南陽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為妻。
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證據之十
唐裴度著文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
在成都武侯祠大門左側碑亭中,矗立著《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該碑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刻建。由裴度著文,柳公綽書丹,魯建鐫刻。它不僅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又是一通書、刻俱佳的藝術珍品。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學多才,功勳卓著。他在碑文開頭說:“度嘗讀舊史,祥求往哲”。這說明裴度對先賢諸葛亮的生平經歷及業績都作過研究,是很了解的。裴度稱讚諸葛亮是一個“藏器在身,待時而動”的英才。碑文說:“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時稱臥龍”,因劉備“三顧而許以驅馳”,於是“翼扶劉氏,纘承舊服,結吳抗魏,擁蜀稱漢”。這是迄今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最早的石刻記載之一。像這樣年代久遠,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珍貴碑刻,能保存至今,實為難得。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一
唐代大量文獻記述諸葛亮躬耕南陽
在唐代,諸葛亮已名揚天下,大量文獻和碑刻記述了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以及臥龍崗、諸葛廬等方面的事跡。如,唐刑部員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稱:“伊昔武侯,踠足南陽,退藏於密,不曜其光。”呂溫在《諸葛武侯廟記》稱:“胥字南陽,堅臥待主,三顧縝說,群雄粗定。”嚴從在《擬三國名臣贊序》稱:“先主之跡遠播於汶隅,孔明躬耕南陽,盤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論》稱:“昔諸葛亮擁膝南陽,為‘梁父吟’,自比管樂,州平、元直以為信然,雖涯量可窺,而遺蹟可見。”趙均的《金石林時地考》稱:廬“在南陽城西南七里。”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二
宋代堅持“南陽說”的人越來越多
宋代,堅持諸葛亮躬耕南陽的人越來越多,“南陽說”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例如朱黼在《評諸葛孔明》稱:“孔明高臥南陽,自比管樂,世人莫之許也。余竊論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儔也~~~~~夫孔明之於伊尹,所遇雖異,處心則同。夫躬耕有莘而樂堯舜之道,躬耕南陽而吟‘梁父’之詩,同一隱晦也,聘三往而後起,駕三顧而後從,同一出處也。”
司馬光在《咨治通鑑》中云:“初,琅琊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魏略》云:“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遊學。”據上述記載,建安初年,諸葛亮在襄陽隆中住過,不是躬耕,而是遊學。這些資料徹底否定了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說。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三
岳飛謁南陽武侯祠並手書“出師二表”
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對諸葛亮十分敬慕,於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過南陽揮毫書寫了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並寫有跋語:“紹興戊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岳飛並識”。
岳飛的書法健拔雄偉,成為流傳後世的重要藝術珍品,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石工李發祥鐫刻,共有21塊,各長110厘米,寬58厘米,鑲嵌於武侯祠大拜殿北側的廊廡之中。這幅天下聞名的藝術珍品,需襄陽方面也加以複製,陳列在隆中博物館中。令人費解的是,他們卻刪去了岳飛自述“謁南陽武侯祠”的跋。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四
元代文人學士詠贊諸葛亮躬耕南陽
元代有不少文人學士寫了大量詠贊南陽臥龍崗和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文章。如元代江西儒學提舉楊維鎮在《孔明自比管樂論》稱:“漢之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陽時,常自比管仲、樂毅,人固謂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觀之,其才業則過於管樂”。元代儒學教授王謙在《丞相諸武侯廟碑》稱:“距南陽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崗曰臥龍,俗以武侯隱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區,起屋四楹,繪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學士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稱:“臣瑾按,南陽城西七里,有崗阜然隆起,曰臥龍崗,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相傳漢丞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大元一統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蹟》中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內,諸葛亮孔明躬耕地。”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五
元仁宗皇帝欽定南陽武侯祠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元仁宗於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欽定的。
據元代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稱: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瑋到南陽,率官員僚屬到臥龍崗謁諸葛亮祠,“顧瞻徘徊,慨然興懷”,即指示南陽地方官將祠擴修,並在祠東建孔子廟,廟後建諸葛書院,此工程於至大二年春動工,皇慶無年秋落成,計施工四年。完工後,河南向朝廷奏請命名 。元仁宗於延祐四年(公元1315年)交中書平章政事與翰林院集議,給南陽臥龍崗諸葛亮祠正式命名為“武侯祠”。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從此得到朝廷欽定的地位。程鉅夫為元代翰林學士,湖廣京山人,當時參與集體研究並撰《敕修》碑文,應該說是可靠的根據。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六
明代官方誌書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
明代,諸葛亮躬耕南陽進一步得到官方聽肯定,並載入史冊。
大明一統志》是明代官修的歷史地理專著,該志書卷30南陽府《山川》條中稱:“臥龍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亘數百里,至此截然而往,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世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該志書在卷30南陽流寓條又稱:“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
《明嘉靖南陽府志》的說法,大致與《大明一統志》相同。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經河南等處布政司奏請,明世宗確認南陽臥龍崗“實為諸葛亮藏修發跡之所”,“但襄陽不過亮與隱士龐士元往來游息之地。”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七
明代不少碑刻記述諸葛亮躬耕南陽
明《嘉靖乙酉撫民右參政許復禮呈照碑記》稱:“南陽郡城西七里許,有阜隆然,綿亘四十餘里,名曰臥龍崗,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崗上有草廬故居,前有忠武侯廟,廟中塑像綸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書院故址,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雲孔明大節,自唐宋以來,鄉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明憲皇帝在《諸葛武侯》贊詩序中曰:“孔明值漢室板蕩,隱於南陽,司馬徽謂先主曰,識時務者為俊傑,諸葛孔明真俊傑也~~~~。”
李東陽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城西五里臥龍崗,為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元建祠祀侯,又置書院,設山長,聚徒講學,給田數百頃。”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八
明代名仕極為關注南陽武侯祠
明末朱瓘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縣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許,有崗曰臥龍,舊有諸葛武侯祠,歲久就圮,唐王妃蘇氏聞之,啟於王曰,聞諸葛孔明漢季之功臣,南陽之英偉,祠宇弗稱,恐無以妥神靈,無以慰往來瞻拜者仰懷。王曰,吾亦云雲,汝有雅致,聽汝成之。乃捐內帑貲財,以庀材物工傭之需,命承奉白震總程督事。”
明代詩讀蜀地新都人葉桂章在《武侯記》稱:“嘉靖乙酉歲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陽,暇日得拜武侯祠於臥龍崗,崗在郡西南可十里許,叢竹蕭蕭,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有學者認為古隆中應該在南陽臥龍崗上,或者是臥龍崗的別稱。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九
康熙乙酉年編印了《龍崗志》、《忠武志》二書
清朝時期,諸葛亮躬耕地之爭進一步升溫,但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觀點仍占據主流。康熙乙酉年,由羅星瞻蒐集整理,編印了《龍崗志》,記載了臥龍崗的興衰、 變遷及修葺;由張鵬翮撰寫了《忠武志》,記述了諸葛亮生平業績,大事年譜及軼事。現摘抄幾則: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記》稱:“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遺蹟,於琅琊則遡所生也,蜀與滇,報其功而懷其德也,至南陽又功其躬耕養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傳宛有臥龍崗雲…….”
清澎而述在《重修諸葛丞相忠武侯祠記》稱:“史稱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顧諸葛亮於南陽。南陽西七里許,相傳為臥龍崗,即躬耕舊處……。”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十
清重修武侯祠及諸葛書院碑記的論述
清鹿祐在《募修南陽臥龍崗諸葛忠武侯祠疏》中曰:“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實兼備聖賢禮用之學,考其生平行事,無不原本經術,與三代之英相頡頏,方其躬耕隴畝,三顧而始出草廬……。”
躬耕碑
清閆興邦在《重建南陽臥龍崗諸葛書院碑記》中曰:“去南陽城西七里許,有臥龍崗,公所隱居樂道處,廬井鹹在焉,舊有祠祀公,元至正十年,敕改為諸葛書院,聚生徒,撥瞻田,使學於其中。昔自明季委為灰燼,六十餘年,莫有過而問之者。予以戊辰夏撫豫,是冬十二月即奉命勘荒,適新守朱璘蒞任,遂於七月起工,落成有日……。”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十一
諸葛亮在南陽曾有多處活動遺蹟
史載,諸葛亮在南陽,還有多處活動遺蹟,如清代汪介人著《中州雜俎》載:“諸葛亮本琅琊人,徙於順之陽之石峽口(今方城縣小史店鎮東南12里處劉八卦村),結廬而隱,尋徙入南陽之臥龍崗。今裕州石峽口(今方城縣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時石記猶存。又嘗寓居於新野之野白崗,莊宅基址今為玉皇廟,古井尚在。南陽臥龍崗碑陰載,新野地五頃,佃戶張某佃種,亦先賢之遺蹟也。又唐縣有諸葛莊,武侯之遠田也,曾犁出古碑,在縣西桐寨鋪,去南陽市六十里。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云:‘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有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從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此斷石幢既主國隋時物,則去三國未遠,當必得其真,故而書之。”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十二
諸葛亮曾在桐寨鋪諸葛莊購田耕種
據南陽《唐河縣誌。地輿志古蹟》記載:“諸葛莊在縣西四十餘里,位於桐寨鋪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諸葛莊’三字,相傳武侯曾置莊田於此,去南陽舊廬僅六十里。”桐寨鋪《鄉地名志》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諸葛莊位於桐寨鋪西南三公里,在曲崗村北350米處。原系諸葛亮在此置買的莊田,早已不存,現僅留遺址,地勢較別處高,有磚塊瓦礫。1937年,馮崗村民在此‘挖出大缸一隻,傳說尚有水井一眼。”按:相傳在三國建安初年,曹操三次率兵征伐宛城,’搞得百姓不得安寧,諸葛亮就從臥龍崗搬到桐寨鋪避難,並在此購置了土地房屋。經南陽文物鑑定小組的專家對這裡的磚頭瓦塊朝廷鑑定確認這些樣品是漢磚漢瓦,此處是漢代村落遺址。由此看來桐寨鋪諸葛莊遺址是可信的,諸葛亮躬耕南陽也不是固定在臥龍崗一個地方。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十三
諸葛亮《遠涉帖》敘論稱亮躬耕南陽
諸葛亮當年率兵經斜谷棧道出師伐魏時,曾草書了一封密函,敘述了曹魏的情形。這封密函傳為東晉王羲之臨仿諸葛亮墨跡之唐鉤摹本,稱為《遠涉帖》。該書帖自宋元以來淬有緒,民國初年散佚,新近重又發現。本文摘自上海博物館陶喻之先生的《諸葛亮碑帖匯考》。
諸葛亮之《遠涉帖》,始見於北宋風內院奉敕撰著《宣和書譜》卷十三,“草書敘論”曰:“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少孤,依從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陽,高臥不仕。蜀先主三往見然後起。先主喜而謂其臣曰:‘吾之得亮,猶魚之得水也。’其王霸之略皆先定於胸中,卒如所期。嘗自比管仲、樂毅,識者許之。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也得其遺蹟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遠涉帖》是諸葛亮唯一存世的臨仿本,“草書敘論”則提供了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證據。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十四
歷代文人學士讚頌諸葛武侯,稱其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
歷代文人學士寫了大量的詩詞歌賦,讚頌諸葛武侯,從中可以窺見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蹤跡,現選列數首: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 唐 李白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南陽》 唐 胡曾
世亂英雄百戰余,孔明曾此樂耕鋤。
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舊廬?
《諸葛武侯》 宋 王安石
武侯當此時,臥龍獨摧藏。
掉頭梁父吟,羞與眾爭先。
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
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疆。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十五
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
在元、明、清歷朝的志書中,均明確表述了諸葛亮當年躬耕和受三顧於南陽臥龍崗。志書中稱:“臥龍崗在南陽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亘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內……,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處。”這一段文字描述了臥龍崗的地理形勢,它綿亘數百里,蜿若一條迴旋的巨龍。顯然,這裡是風水寶地,因而號曰“臥龍崗”,諸葛亮則選擇於此躬耕隴畝,並因地而“藏修發跡”,人稱“伏龍”或“臥龍”。明《地理志》曰:“時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明代將領俞大猷在《重建諸葛亭記》稱:“昔諸葛亮先生躬耕南陽時,人以‘伏龍’稱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崗曰臥龍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基於這兩種說法,我們認為,不論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說明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居住過,臥龍崗即侯躬耕處。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十六
臥龍崗山門
劉備三顧草廬只能在南陽臥龍崗
在《三國演義》中有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該志書曰:“時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 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當時,劉備屯兵拳野,至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襄陽人硬說,“劉備三顧茅廬是在隆中”,這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知道,劉備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得已求庇於時任荊州牧的劉表。表即“益其兵,使屯新野。”但對劉備“憚其為人,不甚信用。”劉備為擴充自己勢力,積極招賢納士。“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這種做法,引起了劉表的警惕,“表疑其心,陰御之”,即派人暗中監視。因此,劉備不可能 毫無顧忌地三次渡漢水到襄陽隆中三顧草廬,請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十七
東漢時今隆中不屬南陽管轄
東漢時襄陽隆中不屬南陽郡管轄,是諸葛亮躬地之爭的一個關鍵問題。堅持襄陽說的人其主要依據是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所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其實,習氏的這種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區劃的天然分界。南陽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設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已在漢水南建立了南郡。漢水東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當時兩郡的分界線。南郡建立時不可能獨將漢南隆中一小塊留下,待六年後南陽郡設立時隔江劃給南陽郡。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注中說:“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以北也。”《路史。國名記》引蕭梁任昉《地紀》稱:“漢江以北為南陽郡,漢江以南為南郡是也”。從秦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前400多年間,南陽郡與南郡一直以漢水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漢水之南,因此,東漢時它隸屬南郡而不歸南陽郡管轄。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十八
鄧縣不是鄧城,兩地不能混同。
陳芳績的《歷代地理沿革表》記載:“古鄧國,漢置縣,原南陽郡。”又載:“鄧城始建於晉,屬襄郡。”《匯篡》釋例曰:“今湖廣襄陽府東北二十里有鄧城。”《春秋地理考實》曰:“鄧國,今河南南陽府西南百二十里鄧州是也。”從以上資料看,鄧縣不是鄧城,兩地相隔百餘里。
那么,鄧縣轄不轄鄧城?也是轄不轄隆中的問題?可以肯定的說,鄧縣從來沒有轄過隆中,理由是南陽之鄧縣,與隆中相隔有山都縣和朝陽縣,加上相隔 一條江,鄧縣如何管轄隆中呢?習鑿齒由於忽略上述事實,撰寫《漢晉春秋》時,誤以南陽鄧縣為襄陽鄧城以晉時的行政區劃來證漢末人物的活動,是有違史實的。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二十九
《隆中對》篇名不妥,應還《草廬對》的本來面目。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諸葛亮集》中,把劉備三顧茅廬時與諸葛亮的對話節錄下來中,以《草廬對》而定名、而問世。清代張澍在編輯《諸葛忠武侯集》時根據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志》記,對此作了詳盡的說明。我們今天看到的《諸葛亮集》將《草廬對》列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華書局編輯部於1960年8月出版時,根據清人張澍的《諸葛忠武侯集》並尊依陳壽原著《諸葛亮集》而整理點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風》卻將這段選文命名為《隆中對》,既缺乏可靠的歷史依據,又不能反映客觀實際。因此,《隆中對》純粹為後人強加,後又以訛傳訛。
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三十
躬耕地、寓居地、紀念地各有不同內涵,不能等同。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黃陵廟記》中均自表“躬耕於南陽”,陳壽著《三國志》採用了諸葛亮之自表,應該說這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材料。如果相信他人之言否定諸葛亮之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習鑿齒的《襄陽記》、鮑堅的《雍州記》、盛弘之的《荊州記》、《元和郡縣誌》及《荊州圖副》等野史中,均言及襄陽隆中有諸葛亮宅,但均未提及諸葛亮在此躬耕的事。那么,諸葛亮住在襄陽隆中乾什麼呢?《魏略》云:“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遊學。”《漢氏春秋》云:“汝南孟公威,代溫恢為涼州刺史,有治名,與諸葛亮俱遊學。亮後出祁山,使杜子緒宣意公威。”據上述記載,建安初年,諸葛亮曾在襄陽隆中住過,不是躬耕,而是遊學,這也是應該肯定的。大凡諸葛亮生前活動過的地方,人們為懷念他,都修建了紀念性建築。今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紀念諸葛亮的建築極多。

關於南陽“隆中”的解讀

臥龍崗地形是崗,古代叫岡,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山,地理意義上的“崗”至多稱為“丘陵”。
臥龍崗屬於八百里伏牛山的余脈,到南陽臥龍崗這個地方就嘎然而止,地形為中崗隆起,古時曾稱“隆中”,又形如“臥龍”,故又有“臥龍崗”之稱,因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一代名相諸葛亮曾躬耕於此十年,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崗。
不少學者和史料認為南陽臥龍崗即古時的隆中,而襄陽的隆中一名最早見於襄陽人習鑿齒的著作《漢晉春秋》一書中,習鑿齒認為襄陽隆中在襄陽城西,東漢和三國時期屬南陽郡之鄧縣,但根據相關正史史料和古代地理圖集,隆中應在漢水以北的南陽郡區域內。
簡述
南陽古隆中是對南陽臥龍崗地形的一種定義,有相關史料和學者認為,南陽臥龍崗古時曾稱為“隆中”。
《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隆中,即宛中或者空中,宛即南陽代稱,也是南陽地形的描述,臥龍崗形為隆中(中崗隆起),隆(龍)在南陽臥龍崗。
《爾雅·釋山》有“宛中,隆。”南陽臥龍崗是典型的宛中隆(龍)地型。
《大明一統志》這樣描述南陽臥龍崗“起自嵩山之南,綿亘數百里,至此截然而往,迴旋如巢然”,“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
文史記載
明葉桂章《武侯記》云:“嘉靖乙酉歲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陽,暇日得拜武候祠於臥龍崗,崗在郡西南可十里許,叢竹蕭蕭,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
明趙均《金石林時地考》云:“登其頂可瞰南陽,因勢隆然,蜿而起伏,其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明鄔景和《祭諸葛忠武侯文》亦云:“隆中,南陽臥龍崗亦稱隆中。”
另清代徐學謨《游隆中記》也有:“跨漢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蓋有兩隆中雲。隆中者,為漢昭烈三顧孔明處。其一距襄陽城西三十里,在今伏龍山中;其[一]在南陽者,薄城八里,即所謂八里岡。岡勢蜿蜒如帶,高僅數丈,即以上以祀孔明,亦曰隆中。”
《隆中志》125頁所收錄的《古今圖書集成·方域彙編·職方典》卷四六一,亦見《諸葛忠武侯集》卷一五的明代楊士奇《武侯祠記》有:“當漢之際,諸葛武侯隱於隆中,躬耕隴畝,謳歌梁甫……去南陽城七里,有岡焉,曰臥龍;有庵焉,曰諸葛;有井焉,蓋公嘗汲而飲者也;有祠焉……惟忠武侯,丁漢之際,愍漢之疆,瓜分鼎峙,奮起隆中……臥龍之岡,實公舊廬,昔有祠宇,久焉蓁蕪……”
很明顯,該文寫於南陽武侯祠,文中沒有任何與漢水南岸相關的如“襄陽”、“漢水”、“鹿門”等特定辭彙出現,雖然兩次提到“隆中”,但均表明此“隆中”在“去南陽城七里”的“臥龍之岡”,顯然,這裡的“隆中”指的就是臥龍崗。
在詩詞方面,《隆中志》194頁收錄有明代薛瑄《望諸葛草廬》:“……曉出南陽門,馬渡消河急。舉目眺西岡,林木半蒼碧。有祠中岩峨,雲是孔明室……及來隆中耕,日以老所益……賢哉劉豫州,三顧何汲汲。問以當世事,指掌皆歷歷。自茲出茅廬,魚水情尤密……今來望公廬……咫尺不暫即。園井定依然,遺像想猶昔。平林渺寒煙,長巒帶古色。所貴賢者居,孰不仰遺蹟……”這裡的“及來隆中耕”毫無疑問是指南陽臥龍崗,非指襄陽西隆中。
西晉永興年間李興《祭諸葛丞相文》“天子命我,於沔之陽”(“沔之陽”即漢水以北),“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金石林時地考》“登其頂可瞰南陽,因勢隆然,蜿而起伏,其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此處的隆中指南陽臥龍崗。
西晉王隱在《蜀記》里說: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這個隆中在漢水北,可不是襄陽現隆中,襄陽隆中在漢水以南。漢水以北隆中的記載只有南陽臥龍崗。
東晉襄陽人習鑿齒《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個“號曰”說明不是本名,是別號、愛好或者借用,有點附會。並且這個隆中,和襄陽的隆中,還不在同一個位置上,習鑿齒指的隆中根據《中國歷史地理圖集》應該在漢水以北的南陽。
襄陽的古隆中的來龍去脈
襄陽本無隆中這個地名,以下請看襄陽隆中的“來龍去脈”。
《爾雅》云:“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李巡曰:“高平,謂土地豐正名為陸。土地高大名曰阜,最大名為陵,陵之大者名阿。”隆中山為襄陽城西、西南眾丘陵中最高大者,阿頭山應就是現在的隆中山。
《後漢書》郡國四中載“襄陽,有阿頭山”這是關於襄陽所屬名勝最早的記載,東漢時期的阿頭山應是襄陽的第一山或者說是襄陽的代稱和象徵,他與襄陽的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及地理定位密不可分。
東晉王隱《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裡的“隆中”是否即今日襄陽的隆中呢?並不一定。因為李興謂“天子命我於沔之陽”,這個“陽”字值得研究。中國古代一般是山南水北曰陽,漢代也不例外。這裡的“沔之陽”,若按以慣例,便是指漢水以北,那就顯然不是今日漢水以南之隆中了。
襄陽的隆中一名最早見於東晉襄陽人習鑿齒的著作《漢晉春秋》,他認為諸葛亮的家在南陽的鄧縣,號稱“隆中”。但根據《三國志》、《漢書》、《後漢書》等相關正史中從未記載襄陽城西有隆中這個地方,《中國歷史地理圖集》中,東漢和三國時期襄陽城西也沒有隆中這個地名,只有阿頭山,所以推斷襄陽隆中應指阿頭山。
但習鑿齒畢竟是歷史學者,其說法有相當的影響力,所以其後世的歷史學者裴松、酈道元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在其著作中沒有進行論證就直接引用了。
東漢末期南陽郡地圖東漢末期南陽郡地圖
根據中國著名地理學家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圖集》關於東漢時期的地圖,南陽郡不包括襄陽城西的阿頭山(否定了習鑿齒的襄陽隆中說)。
襄陽的隆中山也不符合諸葛亮隱居和躬耕南陽時的地形,諸葛亮躬耕時居住的地方是崗,不是山,是中間隆起的崗。
民間相傳或傳說隆中本在南陽臥龍崗或南陽臥龍崗的別稱
諸葛亮躬耕南陽臥龍崗時,臥龍崗還比較偏僻,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之後火燒新野一舉成名,世人問到他的出處,他稱自己為南陽野人,並在其《諸葛亮集》的《黃陵廟記》中說“仆躬耕南陽隴畝”,諸葛亮一直稱自己在南陽(今臥龍區一帶,主要指臥龍崗)躬耕,曾預言八百年後,臥龍岡必將成為南陽之繁華地(這一預言早已證實);又傳其少年時曾與叔父隱居於襄陽,為了紀念南陽臥龍崗及襄陽兩地,把隆中一名送給了襄陽城西的阿頭山(今日之隆中)。因為這兩個地方分別是其一生中曾經生活和躬耕之地,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
民間傳說中,諸葛亮曾跟其叔父在襄陽城西的某個地方(推斷為阿頭山,今為隆中山)隱居生活過,諸葛亮叔父去世後,帶其弟妹一起親自到南陽種田生存,這些傳說與大部分的史料記載基本相吻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