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

匾額

匾額是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而“額”字,《說文解字》作“額”字。即是懸於門屏上的牌匾。也就是說,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屬於匾,而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則屬於額。因此合起來可以這樣理解匾額的含義:懸掛於門屏上作裝飾之用,反映建築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橫著的叫匾額或牌匾,豎著的叫對聯,或抱柱“瓦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匾額
  • 價值: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
  • 套用位置:一般掛在門上方、屋檐下
  • 歷史地位: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
  • 材料:石刻匾額和木刻匾額及灰制匾額等
  • 別稱:門額
簡要概述,歷史介紹,傳承發展,匾額材料,歷史意義,漳州匾額,產生及特點,各地特色,堂號匾額,閩台民居匾額,閩台匾額文化,匾額題材,御賜匾額精品,作品賞析,

簡要概述

匾額一般掛在上方、屋檐下。當建築四面都有門時,四面都可以掛匾,但正面的門上是必須要有匾的,如皇家園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許多匾額的四周框線上,雕飾各種龍鳳、花卉、圖案花紋。有的鑲嵌珠玉,極盡華麗之能事。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採訪稿》:“亂平後,因地址西與書院(袁可立府第)毗連,故遂假書院為治所,而門樓匾額照舊懸焉。”
匾額匾額

歷史介紹

匾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幾千年來,它把中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匾額匾額

傳承發展

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標誌,匾額過去在城市和鄉村都非常普遍地被使用,由於歷史的變遷以及其它因素,如今在城市已經很難看到有文物價值的老匾額了。匾額按其性質來說,比較常見的大致可以分為五類:一類是堂號匾,像紀曉嵐的閱薇草堂等;一類牌坊匾,這一類是通常是作為表彰的,如表彰富人守規範,表彰鄉里老師等;一類是祝壽喜慶的,這類匾額數量非常大;一類是在商業發達地區的字號匾,如北京的榮寶齋、同仁堂等;再一類是文人的題字匾額,帶有文學色彩的或是座右銘式的匾。目前,比較受人歡迎的是文人題字匾、字號匾和座右銘式的匾。歷史上的匾額屬於首當其衝被損毀的文物,因為它是明掛的,所以目前在城市裡很少看到老匾額。

匾額材料

匾額就其建築材料來說,大致可分為石刻匾額和木刻匾額及灰制匾額等。
自有匾額以來,它就與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與建築、民俗、文學、藝術、書法相結合,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寫景狀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極大的文學藝術感染力。懸於宅門則端莊文雅,掛在廳堂則蓬蓽生輝,裝點名勝則古色古香,描繪江山則江山增色。雖片辭數語著墨不多,望之卻巍然大觀,令人肅然起敬。
石制匾額石制匾額
木製匾額木製匾額

歷史意義

縱觀的各種匾額,無論是屋舍的裝飾,還是景觀的裝點,無不表達了勞動人民嚮往、追求美好生活的意願。如民居屋舍匾額的內容大都為:芝蘭入室、忠厚傳家、安樂、桂馥等;反映自然景觀的則如:山清水秀、碧水縈繞等。所有這些表示吉祥、安寧、祥和的字眼,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福瑞喜慶、諸事順利的詞句,充分表達了我國人民的吉祥願望、幸福追求、美好觀念和欣賞趣味。
其次,我國的各種匾額,特別是祠堂府第、民居屋舍的匾額,雖然大多反映了傳統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觀念,但其中也有不少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如“世德流馨”、“世德流芳”、“五馬流芳”等,標榜了本家族先人的品習,繼承前輩人的優秀品德、聰明才智、光榮傳統,讓家族美名世代相留,因而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啟迪作用。
另外,各種匾額文字多拜求名人或文人為之潑墨書寫,這類老匾額如今在市場上已很難尋覓,這些匾額集字、印、雕、色於一體,大都辭藻華美、書法精湛、言簡意賅、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民風等,起到了補史正史的意義。“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濤,可得濤眼;以匾學書,可得筆髓”。匾額因其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而成為今天我們研究民族文化發展的實物例證。如果把這些匾額拓片結集,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書法精品,對於書法愛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鑑和欣賞價值,而且對於研究地方史者來說,也是一份十分珍貴的研究資料。令當初那些文人騷客想不到的是,他們有感而發,在不經意間留下的翰墨,竟會成為後人研究歷史、觀賞書法的文物而倍受寵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無論是為歌功頌德,還是為標誌記號;無淪是為裝點們門面,還是為點綴江山,匾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將成為歷史,匾額收藏便成為必需和必然。

漳州匾額

產生及特點

匾額,又稱門額。它的產生,相傳緣於中原河洛文化的發展,是華夏文明的一種體現。在古代就有以“匾”來識別萬物,以“匾”來區分貴賤尊卑,以“匾”來褒揚良善的習俗。匾額分類多樣,閩台宅居匾額的功用則旨在崇功祖德、篤行勵志。樣式有石刻匾額和木刻匾額及灰制匾額等,一般以長方形為常見,尺寸規格視門面大小而定,醒目端莊,所書墨寶多拜求名家文人題寫。匾額特點:意境文采講究,書法篆刻精湛、內容言簡意賅。
匾史文獻記載:“匾額的製作流程是民間綜合性技藝的展示,它歷經長期的積累與演變,形成了融詞賦詩文、書法雕刻、繪畫篆印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的特點,是中國文辭之美與工藝之美的集大成者。一塊優秀的匾額不僅可以令人欣賞到凝練而傳神的題詞,而且完美地再現了書法家俊逸的書法,同時還雕琢出細緻精美圖案系列,是語言藝術、書法藝術、繪畫雕刻藝術的三度審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

各地特色

閩台兩地的傳統建築作為中國傳統建築的一個分支,秉承了河洛地區的文化淵源。閩台的匾額文化,同樣繼承和發揚了中原河洛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內涵。據《開漳聖王陳元光略傳》記載:唐總章二年(669),唐高宗派戍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子陳元光及府兵58姓3600多人入閩,平定閩粵邊陲騷亂。中原將士及其家眷自此紮根在閩南漳州地區安居樂業,世代繁衍,成為漳州各姓氏的開基先祖,他們帶來中原的文化和農耕技術,使這處於閩粵間的千古蠻荒之地走向長治久安和初步的繁榮發展,並與中原地區形成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的統一,成為“扼閩粵之吭,開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閩名邦之一。陳元光逝世後,唐開元四年(716 年)被朝廷晉封“潁川侯”,謚昭烈。宋代時,又封為“廣濟王、靈著王和成惠王” 。其後裔成為閩南和潮汕地區主要人口成分,並源源不斷地向台、港、海南島和南洋諸地遷徙,造就了“漳江思源懷固始,唐人訪祖到閩南”的尋根文化現象。漳州與台灣人民為感其恩德,建廟立祠塑像以祀,尊奉他為“開漳聖王”,成為閩台閩南籍人民所奉的地方守護神。
樹不離根,水不離源,人不忘祖。為崇宗報德、慎宗追遠,閩台兩地民間尤為重視修建祠堂、續修族譜且十分講究郡望,以此來標榜自己的姓氏、族望和根源。由於根在河洛,在其所修的祠堂、宗譜中,郡望、堂號都以河洛原郡、縣之名為宗,如潁川郡、滎陽郡、弘農郡、陳留郡、潁川堂、弘農堂等,故陳姓堂匾用“潁川世澤”、“潁川衍派”;黃姓用“江夏流芳”;張姓用“清河世澤”、“漁陽惠政”;李姓用“西隴世澤”、“北海名流”;林姓用“西河世澤”、“九牧衍派”……又以“世德流馨”、“世德流芳”、“五馬流芳”等,來標榜本家族先人堅忍不拔、刻苦勤奮的優良品習。在東山縣銅陵鎮張先生家中,筆者看到“清河世澤”的堂匾,配有“西林衍清河世澤,霞饒振銅島宗支”的對聯,該聯匾講述了東山張氏族派系源自河南省開封府祥符縣開祖至福建省漳州郡雲霄縣西林村,又從西林村出祖至廣東省饒平縣黃岡鎮饒美,再由霞饒美開支到東山縣銅陵古城石筍池池仔頂的歷史源流。“源派永甘”匾額系由原四川省政協主席馮元蔚先生所題,以及“源沛啟新流繞門前山明水秀,永甘承德露滋庭上桂馥蘭香”對聯,寄託今天的張氏家族永字輩承源派光祖德本固枝榮,啟新流裕子孫源遠流長。

堂號匾額

充分反映了閩台漳州人對河洛血脈衍派的追思、對開漳始祖的懷念、對河洛文化的弘揚,同時也是河洛文化對閩台傳統建築文化的滲透。中原與閩台同宗同祖,血緣相連,尊崇先祖,講究郡望,重教尚禮,閩台漳州人無時不心繫中原,念念不忘“根在河洛”。台灣史籍對台灣居民概述為“台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在台灣,一座座富麗堂皇的祠堂、一塊塊金光閃閃的郡望堂號匾額,不僅僅是河洛文化在台灣的衍播,移台開基先人對根的思念,更是先民們相濡以沫的結晶。滄海桑田,歲序更替。如今這些都已化作縷縷溯祖追源、尋根釋祖之枕和對祖地故土的摯愛之情。匾額已成為台灣同胞認同歷史,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祖國的見證和活教材,更是一份珍貴的華夏文化遺產。

閩台民居匾額

閩台民居匾額是閩台文化的一種標誌,其內容除表明姓氏外,大都是表達了福瑞喜慶、吉祥安康、追求幸福、嚮往美好的憧憬和意願,如“荷風竹露”、“松月風泉”、“寧靜致遠”、“安樂桂馥”、“惟書為寶”等,寄寓信念,激勵明志,陶冶情操。其表達手法含蓄,用語恰當,意味深長。
傳承河洛文化,弘揚華夏文明。閩台匾額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髓所在,幾千年來,她融中華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為一體,集收藏性、觀賞性和藝術性為一身的特殊文化載體。又以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展示了書寫者的深厚書法功底,烘托出擁有者的地位和崇尚的文化底蘊,蘊含著文人騷客的藝術創作和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成為中華文化百花園中一朵奇葩。可惜由於歷史的變遷以及舊城改造等因素,如今我們已很難看到有文物價值的老匾額了,因而亦顯彌足珍貴。

閩台匾額文化

“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濤,可得濤眼;以匾學書,可得筆髓。”閩台匾額又因其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而成為今天我們研究“河洛文化”、研究“閩台同根文化”提供了實物例證。倘若把所見匾額拓片結集,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書法、篆刻精品,對於書法藝術愛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鑑和欣賞價值,正如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評匾文化所說“眼前景,手中物,千古無人計及。” 徜徉街坊,漫步鄰里,猶如走進書法藝術殿堂,令人神情怡然,美不勝收。
匾額,巧奪天工,充滿生活智慧,在民眾的生活中廣泛流傳,因而成為閩台漳州人一種永恆的習尚。

匾額題材

一般情況下,匾額的寫作文字很少,也無複雜的結構款式,主要是講求適情應境,文辭精粹。題書時要求高水平的書法藝術,上款下款的書寫位置得當,字的大小適當。
匾額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題材:
(1)樓堂殿閣的名稱。如“滕王閣”“長生殿”、“望月亭”、“望江樓”等;
(2)商家字號的名稱。如“同仁堂”“內聯升”“老鳳祥”“榮寶齋”等;
(3)歌功頌德的題詞。如“桃李滿園”“愛民如子”“高山仰止”等;
(4)繪景抒情的題詞。如“清風肅來”“山清水秀”“一碧萬傾”“春和景明”等;
(5)述志興懷的題詞。如“天道酬勤”、“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等;
(6)慶典開張的題詞。如“大展宏圖”“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等。

御賜匾額精品

2010年12月-保利拍賣會“大漆填金乾隆御題詩匾額”112萬成交
2013年5月-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乾隆御筆 「觀妙」匾額”159萬成交

作品賞析

匾額
1、武魁
此方匾額為同治六年十一月---所題寫的“武魁”匾。
題匾人:劉鶴年,字子和,奉天義州人。道光二十五年進士
官職:翰林院編修御史,給事中。同治元年,授常鎮通海道,署河南按察使,調直隸,授布政使,河南巡撫。十年授閩浙總督。
經歷:主持圍剿捻軍,督修復黃河堤壩。編練“毅軍”,“鎮嵩軍”。
受匾人:武舉人曹百川
匾文淺註:科舉考試武舉人的代表。
2、慈竹長春
匾額
此匾書寫於:光緒十六年(1890),至今保留完整。
題匾人:進士---唐景崧(1841-1903),清末廣西灌陽人,字維卿,號南注生。同治進士。1882年(光緒八年)以史部主事上書清廷,自請赴越聯絡劉永福抗法。1884年受張之洞明募勇四營、號景字軍。次年初,率部會同黑旗同與法軍作戰。1891年任台灣布政使。1894年署台灣巡撫,次年《馬關條約》簽定,激起台灣人民反抗。台灣士紳成立“台灣民主國”,被推為總統。與劉永福、丘逢甲等抗日護國。終因清廷無能,日軍占領基隆、回廈門。著有《清纓日記》慈竹長春,為祝壽常用語。
3、德耀青黎
匾額
此匾書寫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今保留完整。
題匾人:王傑(1725-1805)字偉人,號惺園。陝西韓城人,乾隆二十六年狀元。
官職:翰林院修撰,內閣學士,史部侍郎,左都御史,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
政績:在朝數十年,遇事剛正果乾,與權臣和珅對抗,嘉慶親政時為首輔,歷事兩朝,以忠直得寵,其屢上疏言朝政得失,實為乾嘉兩朝棟樑之臣。屢上疏言朝政得失,建議免除兵禍地區錢糧,實行募兵制度,整頓吏治,清理驛站,皆得施行,嘉慶帝賜給他一把乾隆御用過的手杖和御製詩兩首,以表尊敬和器重,詩中有“道直一身立廟朝,清風兩袖返韓城。”
人品:剛直不阿,清正廉潔,體用兼優。
著作:《葆淳閣集》
受匾人:歲貢生劉登元
匾文淺註:清黎:有學問的人。德耀青黎:博學人中的品行優秀者。
4、成均碩彥
匾額
此匾書寫於:嘉慶十四年(1809年),至今保留完整。
題匾人:彭浚,字映旌,號寶臣,湖南衡山人,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狀元。
官職:初受翰林院修撰,掌管國史,歷任左右春坊贊善,道光三年由太侍寺少卿受奉天府丞兼學政,道光四年優免,七年回京復原職,11年調任順天府丞,後任會試,順天鄉試,福建鄉試同考官,主考官。有“天子門生,門生天子”之譽。
政績:河南祝慶蕃兄弟三人同登第也是出自他手。
人品:勇於改革,重學督才,濟人利物,鵬浚為官一生,多次典試,選拔人才,嘉慶年間協理會試,“前後五鼎甲皆出其門”
受匾人:太學生曾思祖
匾文淺註:成均:國子監代稱。彥:有學問的人。成均碩彥:意為學校中的姣姣者
5、畫荻希風
匾額
此匾書寫於:鹹豐庚申年(1860年),至今保留完整。
題匾人:劉繹(1797-1878),字瞻岩,號岳雲居士,江西永豐縣人,清代文學家,道光15年(1835)乙未科狀元,時年38歲,也是清代江西最後一位狀元。
最高官職:授翰林院編修,十七年丁首入直南書房,旋命視學山東。中年去官,先後主鷺洲,青原書院達數十年。
經歷:道光17年,劉繹出任山東學政時,鐫刻了“勸課條規”,其之所以著述《崇正黜邪論》、《勸課條規》一卷,為的是促進學業,鼓舞良善。
人品:性孝廉潔,儒雅多才。
著作:《存吾春齋詩文集》二十五卷、《崇正黜邪論》、《江西通志》、《永豐縣誌》行世。
受匾人:蔣老孺人
匾文淺註:畫荻希風:宋代歐陽修,其母以蘆梗教其學書的典故,贊喻一位母親賢德,令人敬佩。
匾額
6、五世同堂
此匾書寫於:鹹豐庚申年(1860年),至今保留完整。
題匾人:洪鈞(1839-1893年),字陶士,號文卿,江蘇吳縣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一甲一名進士。
最高官職:任修撰,曾出督湖北學政,江西視學,併到陝西,山東主持“鄉試”。光緒七年(1881年)升為內閣學士。任間出使俄、德、奧、荷四國大臣,是我國唯一擔任過“大使”的狀元。
著作:洪鈞對元史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他出使俄、德、奧、荷的時間,經多方探尋,了解重要線索。為元史研究清除了障礙,開拓一條寬廣的新路,他所著的《元史譯文證補》堪稱為治元史者一部重要的參考書。另洪鈞還參篡有《穆宗實錄》等著作。
經歷:光緒9年,洪鈞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山東黃河決口,有人奏請開河分泄,洪鈞主張再築大堤,並力薦時因犯法而被免官的潘駿文治理黃河,唯才是舉,後潘駿文堵住了河口,治服水災。
受匾人:蕭母馬太君
匾文淺註:五世同堂:喻家族人丁興旺,和睦。
7、孝廉方正
此匾書寫於:同治四年(1865年),至今保留完整。
匾額
題匾人:張之萬(1811-1897),字子青,子清,號鑾坡,河北南皮人,道光27年(1847)狀元,時年36歲。
官職:初授修撰,光緒11年由刑部尚書授協辦大學士,光緒15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後改東閣學士,軍機大臣。甲午戰爭爆發後,張之萬傾向主和,被迫退出軍機處。
政務:參與鎮壓捻軍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整理河南財政。
著作:工書法,善畫山水,著有《張文達公遺集》,《治年寶鑑》,《道光己酉科明經通譜》。
人品:此人官至極品,辦事幹練,舉重若輕,但喜迎合,故對其人品各有毀譽。
其堂弟:張之洞、晚清重臣,探花。
受匾人:謝蘭皋
匾文淺註:孝廉方正:科舉中,舉人也稱之為孝廉,意為品德、學問優秀。
8、燕翼詒謀
匾額
此匾書寫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至今保留完整。
題匾人:朱珪(1731-1806),字石君,號南崖,晚號盤陀老人,北京大興人,乾隆十三年進士。
官職:初授編修,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福建、江西學政,會試、鄉試同考、副主考等職。
專長:善書法,尤善隸書
人品:大體儒雅,持躬正直,砥節清廉。
著作:《知足齋集》
其他:其兄朱筠(1729-1781),乾隆19年進士,官至侍讀學士。藏書家,工金石。著作《十三經文字同異》等。
受匾人:何之綿之元配孺人
匾文淺註:為子孫謀慮,造福。
9、德隆朝
匾額
此匾書寫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至今保留完整。
題匾人:董誥(1740-1818),字雅倫,號蔗林,浙江富陽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順天鄉試舉人,成進士,殿試各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
官職: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三通館協修,武英殿篡修,歷任禮、工、戶、刑各部侍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