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圓明園景觀)

蘭亭(圓明園景觀)

圓明園的蘭亭是按紹興蘭亭仿建的,比紹興越城區(晉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要小得多。但其所含內容卻極為豐富,它既是歷史文化的體現,又是地理上名山勝水的縮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亭
  • 類別:文化遺址
  • 年代:清
  • 文物原屬:圓明園建築景觀
  • 文物現狀:被英法聯軍焚毀,僅存八柱和石屏
文物景觀,文物現狀,

文物景觀

圓明園蘭亭 復原圖圓明園蘭亭 復原圖
歷史上著名的蘭亭,位於紹興越城區(晉會稽郡山陰縣)西郊,這裡崇山峻岭,清流激湍,茂林修竹,風景十分優美。
圓明園蘭亭一帶,三面環山,西面開敞,中間是一個山坳,北高南低,北面是象徵會稽山脈的主峰——蘭渚峰、天柱峰華嚴峰,綠色的青山峰巒起伏,優美自然。在懸崖峭壁上垂掛著藤蘿,山坡上長著喬木及各種植物,一股清泉穿山而來。河水在西北的山腰上飛流而下成為瀑布,再穿過藤蘿與山林,奔騰而下形成一條彎彎曲曲的急流小溪,之後分成東西兩股,東邊一股模擬會稽山下的“蘭渚”;西邊一股模擬蘭亭曲水,作為曲水流觴之用。兩股水流在南面會合,中間形成一個狹長的小島,蘭亭就建在島的西邊,曲水穿亭而過。它是一座八角琉璃白石亭子,內外兩層柱子,每層八根。柱子原是木製,後改為石柱。
亭中可聚會吟詩,還可聽“泠然山水清音”,欣賞“蘭渚”中山巒、樹木、花草清麗的倒影,及其周圍優美的景色。 同時很自然的聯想到東晉王羲之等文人賢士們盛會之情,領略千年前我國文人的雅興,也許會觸景生情,吟詩賦詞。由於此處西面開敞,在蘭亭中還可西眺,遠處西山群峰如黛,近處園中良田稼禾呈現眼前,富有田園野趣和詩情畫意。這裡雖然園林的空間不大,但峰巒起伏,層次深遠,自然優美,清泉飛瀑,高低上下,分流聚合,富於變化。還真有點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意味。
正是“修禊”盛會和《蘭亭集序》使紹興蘭亭名聞天下。那么書聖當年寫的《蘭亭集序》真跡今在哪裡呢?我們今天見到的《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真跡嗎?據說王羲之對自己的《蘭亭集序》也十分珍愛,把它留傳給子孫,到他的第七代孫書法家智永和尚臨終時才把它傳給了弟子辨才和尚,時值唐太宗貞觀年間。唐太宗很推崇王羲之的書法,多方派人搜覓王羲之的真跡,雖然也收集到不少珍本,但未見到過《蘭亭集序》真跡。後來聽說《蘭亭集序》的真跡在辨才和尚手裡。為弄到這份真跡,宰相房玄齡監察御史肖翼與辨才和尚交朋友。這樣肖翼才把真跡弄到手呈獻給唐太宗。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真跡非常高興,命馮承素等幾位名書法家每人摹寫幾本,分賜諸王和近臣。唐太宗對《蘭亭集序》真跡愛不釋手,臨死時對兒子高宗說,他要把《蘭亭集序》真跡帶走。這樣《蘭亭集序》真跡就作為殉葬品,隨唐太宗一同葬入昭陵,從此不得復見。
圓明園蘭亭內部圓明園蘭亭內部
乾隆也酷愛書法,數十年如一日地收集名家法帖,當然也包括王羲之的法帖,據說《蘭亭集序》真跡葬入昭陵後,傳世的有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等人的摹本石刻本,但真偽歷來爭論不休。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乾隆帝命令將內府珍藏的歷代書法家摹寫的和自己摹寫的墨跡刻在八根方形石柱上。前三柱是:唐朝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帖》,第四柱為唐朝柳公權書《蘭亭詩並後序貼》,第五柱為明朝戲鴻堂刻《柳書蘭亭帖》,第六柱是清朝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帖闕筆,第七柱為明朝董其昌臨摹《柳書蘭亭帖》,第八柱是乾隆摹董其昌仿《柳書蘭亭帖》。刻好後,更替了蘭亭原內層的八根木柱,同時在亭中立一塊高 6尺,寬 5 尺的石屏,正面刻《蘭亭修禊圖》,背面刻有乾隆己亥年(1779 年)暮春題蘭亭八柱冊並序的全文與題詩多首。這樣蘭亭的意義不僅在景色方面,而且有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這確是乾隆書法藝術作的一件好事。
圓明園蘭亭碑圓明園蘭亭碑

文物現狀

1860 年圓明園英法聯軍焚毀時,蘭亭也未倖免。八柱石屏因是石質得以保留,1917年,蘭亭碑柱被從圓明園廢墟中清理出來,後移到現中山公園內。
今在中山公園內的蘭亭今在中山公園內的蘭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