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聖嬰現象

反聖嬰現象

反聖嬰係為聖嬰 ( El Nino ) 之相對詞, La Nina 一詞源自西班牙文,其意為女嬰。兩者均是指在赤道東太平洋區域,海溫及洋流之異常變化現象。以赤道南北緯 5°西經90°至150°間為觀測範圍,並使用5個月海面溫度之移動平均值作計算,若高於氣候標準平均值 0.5 C時視為聖嬰現象,若低於氣候標準平均值 0.5°C 時則視為反聖嬰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聖嬰現象
  • 別稱1:反厄爾尼諾現象
  • 別稱2:拉尼娜
  • 特點:連續6個月低於常年0.5℃以上
  • 釋義:海溫及洋流之異常變化現象
釋義,形成,表現,播報,實例,趨勢,特點,

釋義

反聖嬰是西班牙語“La Niñ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反聖嬰現象常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但發生頻率要比厄爾尼諾現象低。反聖嬰現象出現時,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入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出現"南旱北澇"現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區、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乾旱。
厄爾尼諾和反聖嬰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著發生反聖嬰並非稀罕之事。同樣反聖嬰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反聖嬰。反聖嬰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反聖嬰。
反聖嬰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南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厘米,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反聖嬰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隨著厄爾尼諾的消失,反聖嬰的到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災害也將發生轉變。總體說來,反聖嬰的性情並非十分溫和,其氣候影響與厄爾尼諾大致相反,其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但它的到來也可能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

形成

那么反聖嬰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繫,而反聖嬰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反聖嬰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面風的牽制。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颳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反聖嬰現象。
信風是指低空中從熱帶地區刮向赤道地區的行風,在北半球被稱為“東北信風”,南半球被稱為“東南信風”,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這恆定的偏東風航行到東南亞開展商務活動。因此,信風又名貿易風。

表現

播報

一次反聖嬰現象出現在一次的西南乾旱。厄爾尼諾與反聖嬰現象通常交替出現,對氣候的影響大致相反,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的能量交換,改變大氣環流而影響氣候的變化。從近50年的監測資料看,厄爾尼諾出現頻率多於反聖嬰,強度也大於反聖嬰。反聖嬰常發生於厄爾尼諾之後,但也不是每次都這樣。厄爾尼諾與反聖嬰相互轉變需要大約四年的時間。

實例

中國海洋學家認為,中國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澇災害,是由“厄爾尼諾——反聖嬰現象”和長江流域生態惡化兩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國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注意到,1997年在熱帶太平洋上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中國附近海洋變冷)已在一個月內轉變為一次反聖嬰現象(中國附近海水變暖)。這種從未有過的情況是長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這次反聖嬰使中國的氣候也十分異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華南降雨頻繁,長江流域、兩湖盆地均出現嚴重洪澇,一些江河的水位長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兩廣及雲南部分地區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華北和東北局部地區也出現澇情。反聖嬰也會造成氣候異常。中科院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巢紀平說,當時的形勢是:厄爾尼諾的影響並未完全消失,而反聖嬰的影響又開始了,這使中國的氣候狀態變得異常複雜。一般來說,由反聖嬰造成的大範圍暖濕空氣移動到北半球較高緯度後,遭遇北方冷空氣,冷暖交換,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後,夏季到來,雨帶北移,長江流域汛期應該結束。但這時反聖嬰出現了,南方空氣變冷下沉,已經北移的暖濕流就退回填補真空。事實上,副熱帶高壓在7月10日已到北緯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緯18度,這種現象歷史上從未見過。
“反聖嬰”它是一種厄爾尼諾年之後的矯正過度現象。這種水文特徵將使太平洋東部水溫下降,出現乾旱,與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溫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偏多。科學家認為:“反聖嬰”這種水文現象對世界氣候不會產生重大影響,但將會給廣東、福建、浙江乃至整個東南沿海帶來較多並持續一定時期的降雨。

趨勢

1.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地區的氣溫和水位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海洋學家威廉·帕策爾特說,這種平靜狀況始於3個月前的反聖嬰的消逝。認為全球氣候系統已恢復到2010年前的狀態。
2.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2007年~2008年都發生了強烈的反聖嬰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2006年年頭髮生的反聖嬰現象則較弱。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反聖嬰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特點

1.反聖嬰現象的徵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2.反聖嬰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通常情況下兩種現象各持續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開始出現的“反聖嬰”現象卻持續了兩年,直到(2000年)6月才開始逐漸減弱。
3.反聖嬰和厄爾尼諾都是自然現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會出現,卻截然相反。厄爾尼諾是指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暖,反聖嬰指的是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冷。
4.厄爾尼諾出現的周期並不規則,平均每4年一次。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反聖嬰現象,有時反聖嬰現象會持續兩三年。
5.反聖嬰現象的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等東北亞地區異常寒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