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位於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宮)南面,天安門西側,與故宮一牆之隔。占地23萬平方米,是—座紀念性的古典壇廟園林。它原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與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一起沿襲周代以來“左祖右社”的禮制建造。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拜殿(今中山堂)停放靈柩,舉行公祭。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192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

1988年,中山公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第一批精品公園。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9年5月6日,首屆北京牡丹文化節在延慶開幕,即日起至5月30日,市民可在中山公園等6個園區細賞國色天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山公園
  • 外文名稱:Zhongshan Park
  • 地理位置:北京東城區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22.5公頃
  • 開放時間:7:00-18:00
  • 景點級別:AAAA
  • 門票價格:成人3元學生半價(鬱金香展期間除外)
  • 著名景點:社稷壇;唐花塢;習禮亭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春夏秋季最佳
  • 建造時間:1421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發展歷史,公園布局,主要景點,保護措施,文化活動,精品花展,一園一品,旅遊信息,門票價格,開放時間,交通信息,

發展歷史

中山公園原為遼、金時的興國寺,元代改名為萬壽興國寺。
中山公園
1421年(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興建北京宮殿時,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為社稷壇。這裡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地方。
1913年民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 開始募集捐款。
1914年,在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下,將社稷壇闢為公園向社會開放,初稱中央公園,是當時北京城內第一座公共園林,也是北京最早成為公園的皇家園林之一。
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對普通民眾開放,公園開放前,短時間內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開闢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鑿開了東壇門的圍牆,修成了月亮門的樣式。
1915年以後,又在園中添建了河塘、疊石和其他建築,社稷壇的戟門也被改為殿堂。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曾停放在園內的拜殿。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拜殿(今中山堂)停放靈柩,舉行公祭
1928年,孫中山先生死後曾在此停放遺體,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由馮玉祥部下時任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等愛國人士改名中山公園。在闢為中央公園後,除保留社稷壇外,先後營造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蕙芳園等景觀,還把習禮亭、蘭亭八柱亭、保衛和平坊及河北大名古剎的宋代石獅移入園中,園中還安放了多塊清代宮苑中的名石。
1937年日本占領北平後,改為北平公園,10月後又改成中央公園。
1945年抗戰勝利後恢復中山公園的名稱,沿用至今。
1988年中山公園被中國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園布局

公園的主體建築社稷壇位於軸線中心,壇呈正方形,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平台。壇上鋪著由全國各地進貢來的五色土: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並象徵土、木、火、金、水五行。壇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稱“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壇四周建有四色琉璃牆,東藍、南紅、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漢白玉欞星門一座,格外莊嚴肅穆。壇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構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白石台基,無天花板。明露梁架斗拱,繪和璽彩畫。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孫中山先生靈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弔唁。1928年由馮玉祥部下時任北平特別市長何其鞏愛國人士提議並主持改名為中山堂。堂後門內兩側原列有72支鍍金銀的鐵戟,故稱戟門。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將鐵戟全部掠走。社稷壇外西南面,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等附屬建築。長青園位於社稷壇東邊,園內疊假山、搭花棚、築花壇、置盆景。在這其中點綴著松柏交翠亭、投壺亭、來今雨軒等景點;西邊的唐花塢是培育各種名貴花木的溫室花房。
北京中山公園導遊示意圖北京中山公園導遊示意圖
公園內還從各地遷移來一些古建築。在唐花塢以西,著名的“蘭亭碑亭”與“蘭亭八柱”,原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於1917年遷入。亭為重檐藍瓦八角攢尖頂,立在中間的石碑上刻有“蘭亭修禊曲水流觴圖”和乾隆帝所寫的有關“蘭亭”的詩作,八根石柱上分別刻著歷代書法家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帖,是珍貴的石刻文物。1915年從清代禮部衙門移來的習禮亭,原建於鴻臚寺內,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官員和外國使臣朝謁皇帝習禮之地。

主要景點

社稷壇
社稷壇祭壇(五色土)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位於內壇核心區,正方形、三層,高0.96米,上層周長15.95米,中層周長16.9米,下層周長17.85米,四面各設四步台階,青白石砌築。上層按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鋪設五色壇土,俗稱“五色土”,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壇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稱“江山石”,社主高三尺五寸,上銳處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五分,埋入土中,與土平。皇帝把“社稷”看作為國家的象徵,並認為受命於天,為了祈禱豐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來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師、獻俘、旱澇災害等也要到此祈禱舉行儀式。壇台四周建有矮牆,也稱壝垣。壝垣總周長230.4米,高1.36米,厚0.65米,明朝初建時是用磚砌牆,後塗上青、赤、白、黑色。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將壝垣改為用四色琉璃磚、瓦砌成,與壇台相呼應。壝垣四面各有一個欞星門,白石築成,門洞高2.8米,寬2.55米,門柱高5.45米,門檻高0.18米,每門原有欞星式朱漆門兩扇,今日已無存。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習禮亭
習禮亭位於南壇門南側,為黃琉璃瓦頂,六角形,建在兩層台基上,南北兩面石階,北階3步,南階6步。上層台基為石質,台高0.65米,圍長22.32米。亭為單檐攢尖,黃琉璃瓦屋面,金龍仿心旋子彩畫,朱欞門窗,面北一方為隔扇門,其餘為檻窗。下層台基為磚砌,台高0.63米,圍長35.76米。該亭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址在正陽門內兵部街鴻臚寺衙門內,是明、清兩朝專為初次來京的文武官員、少數民族首領和附屬國貢使等演習朝覲皇帝禮儀之用,故名習禮亭,亦稱演禮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鴻臚寺被焚,此亭倖免。不久英軍強占鴻臚寺做操場,清政府被迫將習禮亭遷至戶部街禮部衙門院中。清末,禮部改為典禮院。1912年典禮院為鹽務署占駐,1915年4月移建此亭到中央公園。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保衛和平坊
保衛和平坊坐落於中山公園南門內,是一座寬17米,高10.9米,四柱三樓藍琉璃瓦頂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鐫刻郭沫若題寫的“保衛和平”四個鎦金的大字。碑坊原建在東單北大街北西總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原名叫“克林德碑”坊。
克林德之死成為列強向清政府進行威脅、訛詐的藉口,他們把此事列入《議和大綱》的補充條款,要挾清政府要在克林德被害處樹立與其品位相當的銘志碑坊。北京當年6月至1903年初按德國要求,在東單北大街上建了與街同寬的這個石碑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協約國的提議下,將碑坊移建到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內,改為“協約公理戰勝紀念”坊。左右石匾分別刻有移建時間,西邊刻有公曆“一千九百十九年三月十五日”,東邊刻“中華民國八年三月十五日”。1952年,為了紀念在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將“協約公理戰勝紀念”坊,更名為“保衛和平”坊。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拜殿(中山堂)
拜殿(中山堂)位於祭壇北,是社稷壇中軸線上的重要建築。拜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黃琉璃瓦屋面,飾金龍合璽彩畫。台基高0.87米,建築面積950.40平方米。是皇帝祭祀日遇風雨行禮的地方,據載明代以前歷代社稷壇均不設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覺得這樣有失帝王威儀,便下旨興建拜殿。《北京古建築》一書載:“史料中未發現被毀或重建的記錄,可能是北京現存明代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座”。因此,也是重點文物保護建築。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曾在這裡停靈,1928年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別市政府決定將拜殿改為中山堂。新中國成立後在這裡先後召開過四屆、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現在,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舉行孫中山誕辰和忌辰活動。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神廚、神庫
位於五色壇西南角。神廚、神庫各5間,神庫在南,神廚在北。台明高0.36米,共678平方米,均為懸山黃琉璃瓦屋面,金龍枋心旋子彩畫。神庫用於安放太社、太稷神牌、神龕及有關各種陳設、祭器等物品。每到祭祀時,將神牌請出,將各種陳設、祭器、案桌等按位次安放在五色土壇上,祭祀後收回安放原處。神廚為製作祭品的處所,並存放各種廚具。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格言亭
位於北壇門外,全亭為白石築成,直徑6.6米,高約8米,亭外四周有欄桿圍繞。欄桿是以12個球型石墩分4組,每組3個,中間用鐵管相連,四周有出口。8根石柱內側刻有先人格言一則,
東側二柱:朱子之言曰:盡已之謂忠,推已之謂恕。孟子之言曰: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西側二柱:子思之言曰: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陽明之言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南側二柱:丹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武穆之言曰: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
北側二柱:程子之言曰: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孔子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些格言寓意多為治病救人,故又稱藥言亭或藥石亭。此亭為1915年朱啟鈐的好友、時任總統咨議雍濤,出於既可規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觀之由,捐資興建,是全園唯一一座西洋式亭子。原建在南大門內,後因建“公理戰勝”石坊,1918年移至此處。1955年8月因認為這些格言不合當時的政治環境,公園奉令將格言亭八根石柱上的字跡全部磨掉。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松柏交翠亭
由長青園南垂花門出來迎面有一座小山,建有一重檐六方亭,該亭建於1915年,是當時公園董事會主席朱啟鈐提議修建,稱“松柏交翠亭”。松柏交翠亭建築面積32.40平方米,筒瓦屋面,下檐柱間設靠欄坐凳,東西兩面出入,與甬路銜接,環亭堆置太湖石點景,山上遍植油松。山石系日本專家堆造,構思、手法、布局別具特色。1930年7月經朱啟鈐提議將亭子的灰筒瓦頂改換為綠琉璃瓦頂,當時共用琉璃瓦4491件。亭子油飾一新,配以蘇式彩畫,金粱題寫亭額“松柏交翠亭”。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唐花塢
唐花塢始建於1915年,當時為磚木結構,建房14間,整體為飛燕展翅形式。1936年、1964年先後多次修繕,1970年因園內重點工程拆除了其前面的山石,1992年5月進行了全面修繕。修繕後的唐花塢保持了原有的飛燕展翅造型,兩翼屋面加高,方便採光,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整組建築具有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屋面脊吻、蹲獸皆全,下飾紅柱、紅門窗,盝頂中間和重檐之間鑲彩色玻璃。南面為正門,懸掛著董壽平手書“唐花塢”匾額。門內中央有一涵水石1座,產自易縣西陵山中,石上長有綠苔非常可愛。涵水石後有一座似橋狀廊子,紅漆門樓,門樓上懸掛一塊“玉堂富貴”匾額。東、西兩側各建8間花房,為半壁式,兩端均有門。
取名唐花塢的原由是:“唐”與“煻”通,“煻”是用火烘焙的意思。“唐花”,即是在暖房裡培育的花,亦叫“堂花”。《燕台口號一百首》有句云:“最是唐花偏爛漫,卻烘地窖借春開”。唐花塢是公園內常年展覽花卉的地方,多年來公園運用花期控制技術,使牡丹、梅花、迎春花在臘月同時開放,成為京城花事一景。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古柏
中山公園古樹名木以柏樹為主,按類別可以分為側柏和檜柏,總計602株,此外還有4株古國槐和6株名木雲杉。園內古柏大多為明代初修建社稷壇時種植,採用壇廟園林的種植手法,圍繞壇牆四周規則排列,株行距統一,縱橫排列。南壇門外的粗壯古柏為遼代興國寺的遺物,歷經千年,故稱“遼柏”。中山遼柏是北京有記載的最古老的柏樹。。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蘭亭八柱亭
位於唐花塢西側。亭內有一塊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石碑高六尺,寬五尺,厚一尺,正面刻有晉永和九年《蘭亭修褉圖》及《題記》,陰面刻有清高宗御製詩,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坐石臨流”中的一個景點,1917年從圓明園購買運來。為保護文物,添置景觀,在壇外仿圓明園“蘭亭”之形建造。亭面闊5間,進深3間,為七檁歇山、黑筒瓦過隴脊屋面,單檐,四周圍廊,檐柱間下設木坐凳,金柱間安裝門窗,台明南、北兩面築三步如意台階。1924年修建長廊時,該亭東、西兩端與長廊銜接。“文革”初期,“紅衛兵”增曾勒令拆除此碑,公園管理處為保護文物,用三合板木罩護住碑體,木罩外塗漆做成毛主席語錄牌才得以保存。1971年公園恢復景觀,將在“社左門”記憶體放了30年之久的珍貴文物“蘭亭八柱”清理出來,與碑一起重建蘭亭八柱碑亭。新建亭子位於唐花塢以西,連線長廊的西端,攢尖重檐,孔雀蘭琉璃瓦屋面,上有黃色寶頂,斗拱為上檐7踩,下檐為3踩,檐柱為八棱水泥柱,金柱為原石柱,亭中樹碑屏。亭子台基高0.58米,南、北設垂帶台階各四步,東面與長廊相接,檐柱為紅色,一字枋心旋子彩畫,建築面積101.57平方米。亭子南額方之上懸清高宗御題“景自天成”、“引派涵星”匾。
“蘭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國曆朝書法大家柳公權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馮承素乾隆帝臨摹的《蘭亭集序》帖。2009年公園加玻璃罩予以保護。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宰牲亭
宰牲亭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為祭祀時屠宰牲畜處所,故名打牲亭、宰牲亭。此亭為重檐歇山黃琉璃瓦屋面,建築面積143.7平方米。明清時期,亭北、西、南有矮牆,與內壇牆相接。北有宰牲院門,為歇山黃琉璃瓦屋面。亭南有奉祀署用房,東、西房各3間,水井1口。亭周圍牆及奉祀署用房因殘破不堪於1914年建園時拆除。古井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六方形,井口、水井蓋板為青白石砌築,井水供祭祀時清洗、蒸煮祭物用。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四宜軒
四宜軒原為社稷壇時期的關帝廟,廟舍4間,磚木結構,建築為硬山黑瓦頂。1919年改建時與後檐銜接橫建房3間,建築面積38.2平方米,後改為臨時集會之處所,取名四宜軒。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茅草亭
1914年9月,利用拆除的宰牲亭矮牆及奉祀署的舊房垣渣土,在西壇門外稍北處堆成土山,山頂建茅草亭。亭方形,茅草頂,用舊檁、椽子、木枋建成,因年久糟朽於1948年倒塌,1954年10月重建。1956年將茅草頂改為石板頂,亭內四周設座凳,環亭遍植花木。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中山像
中山像位於“保衛和平坊”正北處,銅像高3.4米,重1.8噸。基座高1.6米,為黑色大理石貼面。正面鐫刻著鄧小平同志書寫的“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題字。紀念銅像是1983年3月由54位北京市政協委員提案,為紀念孫中山逝世六十周年而立。經北京市委批准,1985年初首都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決定推薦市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竹韶主持設計,北京機電研究院鑄造所鑄造。基座製作由北京建築藝術雕塑廠完成,銅像廣場綠化由北京園林設計所設計,中山公園施工。1986年11月12日舉行了落成揭幕式。銅像為孫中山站立姿勢,形象逼真的表現了孫中山先生作為偉大民主革命家的領袖風度。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石獅
石獅位於南壇門外兩側,與習禮亭相對。這對石獅是1918年河北大明鎮鎮守使王懷慶和統領李階平捐獻。兩個石獅重8800餘斤,為蹲坐式,昂首挺立,雄俊有神。西側石獅基座地上部分高47厘米,寬63.3厘米,長93厘米;石獅高199.5厘米,背寬72厘米。東側石獅基座地上部分高49厘米,寬64厘米,長95厘米;石獅高205厘米,背寬79厘米。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公園職工為了保護石獅,就地挖坑掩埋,直到1971年才挖出來,安置在南壇門外,供遊客觀賞。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愉園
愉園位於內壇東北角,占地面積7230平方米,建築面積614平方米。1980年為擴大公園遊覽面積,將內壇東北角的育花溫室遷到天壇花圃,就地修建這一主題景區。這裡是供遊客觀賞名貴金魚的園林景區,因“魚”與“愉”諧音故取名愉園,意謂賞魚之園。整個景區坐北朝南,前部為庭院綠化區,中部為園林建築金魚觀賞區,後部為金魚養殖區。建築為民族形式,採用中軸線兩側均衡式布局,前面正中為重檐藍琉璃瓦屋面八方亭,東面為單檐筒瓦屋面正方亭,西面為單檐筒瓦屋面長方亭。三亭均懸亭額,東亭“倚霞”,西亭“流雲”,中亭“覽粹”,由著名書法家陳叔亭書寫。三亭以38間半壁廊相連,廊上嵌有金魚展窗34個,內鑲襯玻璃缸展金魚供遊客觀賞。廊東端壁上嵌有“愉園小記”石刻一方。廊中、東、西建垂花門2座,東為雙垂花門,西為單垂花門。廊前正中有觀魚池,長14米,寬7米,周設圍欄,以青白石築成,取名“樂泉”,池內放養金魚、錦鯉。廊後為飼養室。愉園西鄰中山堂,北倚音樂堂,遠望五鳳樓,東襯古柏蒼松。中山公園飼養、陳列金魚始於1915年,是全國第一個陳列金魚的公園。最初是公園董事捐獻,由祖上曾在清宮養金魚的師傅飼養。中山公園的金魚還曾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蕙芳園
蕙芳園位於內壇西北角,其原址是公園的育花溫室區,為弘揚中國蘭花文化以觀賞蘭花為主的蕙芳園。蕙芳園1988年動工興建,1990年9月開放,占地面積7600平方米,建築面積986平方米。蕙芳園的建設,既體現了中國園林景觀的民族特色,又突出了蘭花為主的特點。該園設計採用封閉式的造園手法,用竹和松籬分隔空間,通過地形變換,植物疏密,造成一個清雅靜謐的自然景觀。景區分為4個部分。一區從入口至“柴門”以南為序幕區,40米長的曲折蜿蜒的竹林。二區是入柴門往北至四合院以南為主景區。以黃土鋪墊成小丘陵地貌,用山石造成山勢。三區為展覽區,是一組北方民居形式的四合院。南北房各5間,東西房各3間,硬山黑瓦卷棚屋面。南房明間門楣上懸掛著朱德委員長題寫的“蘭室”匾額,院中置太湖石1座。四區為育花區。
北方很少養植蘭花,中山公園從1959年開始從上海購進蘭花,並聘請諸漲富為公園養育蘭花。自此,公園開始了大批量養育蘭花的歷史。其間得到了朱德委員長的關心與指導。他不僅多次親臨公園賞蘭,與園藝職工交流心得,還於1960年公園建南蘭室時應約題寫匾額。在幾代園藝職工的悉心培育下公園蘭花品種日益豐富,每年舉辦蘭展,成為眾多蘭友”賞蘭、詠蘭的首選場所。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長青園
長青園位於環壇東路北端,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園子北端有六棵挺拔的雲杉,是1976年毛澤東主席追悼大會主席台兩側所用。雲杉以東堆點山石,石旁栽竹林。向南上兩步台階建有竹製花架,周圍環配坐凳供遊人休憩。花架南側有大盆景1組,內植油松1株。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投壺亭
沿松柏交翠亭旁的小路向南走有一座投壺亭又叫“十字亭”。建於1915年,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亭子設計十分别致,採用勾連搭形式,中間3間,兩側各1間,平面呈“十字”形,明間前後有出入口。為文人雅士做投壺遊戲的場所,故名投壺亭。初建時為平灰頂,後因年久多有糙朽,便將平頂改建為起脊瓦頂。
投壺亭投壺亭
青雲片
茶社南側不遠處有一塊巨大的太湖石--“青雲片”。石高九尺,長一丈,圍二丈一尺。原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別有洞天”景區內時賞齋前的遺物。“青雲片”和“青芝岫”原都是明萬曆年進士、書畫家米萬鐘的愛物。米萬鐘是大書法家米芾的孫子,家中十分闊綽。米萬鐘喜歡畫石,也喜歡到處尋找奇石。“青雲片”和“青芝岫”均采自京西南房山大石窩山中,米萬鐘原想將它們移至勺園,後因家財耗盡而棄於房山良鄉山野中。之後,二石被乾隆發現,將“青芝岫”運到了頤和園,“青雲片”運到了圓明園時賞齋。乾隆對“青雲片”十分喜愛,曾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親自為“青雲片”題寫名字並做御詩八首。詩中云:“當門湖石秀屏橫,坐喜松陰滿砌清。時賞試言應為好,樹姿花意盼春晴。”圓明園因遭八國聯軍焚毀而荒廢,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示這一園林瑰寶,“青雲片”石1925年由圓明園移至中央公園,置於來今雨軒長廊以西路旁。1971年後移至今天的位置。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南極岩石
南極岩石是1984年11月中國首次赴南極考察隊,為感謝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民對南極考察事業的關懷與支持而贈送的。南極石下設青白石雕築的須彌座,上飾雲紋,高1米,長1.6米,寬1.1米。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水榭
唐花塢南面的區域為水榭景區。水榭建於1916年夏秋間,在唐花塢前一片荷塘南岸建北廳3間,東、西廳各建3間,環廳內外建遊廊,均為磚木結構,卷棚筒瓦屋面。南面建垂花門1座,左右築花牆,獨成一庭院。北廳地基一半座於水中,有地下室2間,北半部環廳遊廊以水泥柱墩支架於水面之上,為三合院式水榭。1928年春,將南面垂花門及花牆拆除,增建南廳5間,歇山式灰瓦頂,磚木結構,內外走廊,四面廳房與廊連線,擴建工程於1928年10月竣工,建築面積818.7平方米。外廊南面沿廊柱設坐凳,東、西、北三面沿外廊柱設靠欄坐凳。原公園董事惲寶惠曾手書“水榭”匾額,現已摘除。
由水榭向西側是一座用山石堆就的小丘陵,小山東面山腳下有六角亭一座,單檐攢尖,水泥地面,柏木為柱,緊鄰山腰朝陽的山坳處,坐西朝東,取名為“迎暉亭”。沿石階而下一座青石橋與小島相連,此橋取名為“聽雨橋”。
小島上建有一座“工”字型建築,稱四宜軒。原有房舍4間,磚木結構,硬山黑瓦頂。1919年夏改建時與後檐銜接橫建房屋3間,整組建築面積38.20平方米。據朱啟鈐先生講,建園時此處供奉關帝,故稱關帝廟,原供神像6尊,關雲長面西坐在中央,周倉站在近側,下邊侍立左右的是其部將關平趙累王莆廖化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繪月石
四宜軒東側有名石“繪月”,石高六尺,圍七尺,系圓明園遺物,石上鐫刻有清高宗乾隆題寫的“繪月”二字。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搴芝石
名石“搴芝”系圓明園遺物,高六尺,圍八尺。1914年,修繕宰牲亭時置於此處,“搴芝”二字為清乾隆帝御題。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槐柏合抱
槐柏合抱是一株獨具特色的古樹,是由側柏和國槐合二為一形成。其中柏樹已經生長了500多年,而槐樹則紮根於古柏樹幹的裂縫中,也生活了200多年。槐樹巍然挺立、柏樹蒼勁峭拔,兩樹和諧生長,而且國槐和側柏同是北京市的市樹,為園林奇特景觀。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保護措施

建築格局和功能調控。其中,內壇重點保護區側重儘可能恢復和展示社稷壇時期的建築格局,建築控制措施最為嚴格,大部分後期建設的建築在規劃期內均需要拆除,保留的文物歷史建築功能均為展陳、解說教育等,與歷史氛圍相兼容;古樹重點保護區側重建築及其使用不影響古樹保護、壇牆展示,建築控制措施相對較嚴格;外壇一般保護區側重歷史建築展示和滿足遊客遊覽遊憩、公園服務、管理用房等功能的需求,建築控制措施相對寬鬆。建築使用功能的調控遵循“文物、歷史建築與一般建築有別”原則。文物與歷史建築的使用功能應以展示或延續其歷史功能為主,其他建築的使用功能應與公園管理相關。
園林植物種植調控。公園分為3大類園林植物分區:古樹保護分區、內壇植物調整分區和外壇植物調整分區。內壇植物調整區應儘可能恢復社稷壇時期的園林植物格局,逐步形成較為統一、肅穆的園林植物空間和氛圍。在不減少綠地面積基礎上,逐步移除綠地內的樹木。古樹保護分區目標在於保證古樹生長狀態良好,基本實現古樹復壯。外壇植物調整區在保護民國時期公園山水格局的前提下,營造符合傳統園林風格的植物景觀,提供舒適宜人的園林植物環境。
旅遊遊憩活動調控。為確保市民使用者對中山公園資源的保護和展示無負面影響,使遊客對明清社稷壇時期歷史氛圍有較直觀的認識,規劃建議對市民使用者的遊憩活動進行一定引導。其中,在旅遊者大量進入公園的時間,內壇限制進行產生很大聲音的市民活動;在內壇中軸線和神廚神庫區域,限制進行大規模的市民健身活動。

文化活動

精品花展

展期:1-2月
北京中山公園每年元旦、春節期間都要在唐花塢舉辦迎春精品花展,分批展出公園傳統的花卉特色項目——花期控制技術生產的迎春臘梅梅花榆葉梅碧桃海棠等20多個品種的春季觀花植物300餘盆。同時集中布置蝴蝶蘭、大花蕙蘭、石斛蘭等不同類型色彩艷麗的熱帶蘭,還有花色鮮艷、品種眾多的觀賞鳳梨、比利時杜鵑等溫室觀花花卉,蕨類、竹芋等觀葉花卉,通過自然式布置和立體裝飾、組合盆栽相結合的布展手法,將中外名花濃縮匯集在展室之中,濃濃春意撲面而來,“三春艷冶,盡在一堂”。
中山公園(北京市東城區中山公園)

一園一品

展期:1-2月春節前後
觀賞地點:蕙芳園蘭花屬蘭科蘭屬多年生常綠草本花卉,是中國傳統名花,栽培歷史悠久。古代文人雅士貴其品德,譽之為“花中君子”。北京中山公園自1958年開始引種江浙一帶春蘭、夏蕙,開創了北方大規模養殖蘭花的歷史。蕙芳園建成於1990年,是一處以蘭花為主題的民族式自然園林,每年春節前後都要隆重地舉辦以春蘭為主的中國地生蘭花精品展,展覽期間展出春蘭、春劍、蓮瓣蘭等蘭花名品100餘種200餘盆。同時還展出朱德、鄧小平同志、張學良先生以及國際友人松村謙三先生贈送中山公園的蘭花精品和珍貴資料。

旅遊信息

門票價格

平日:
門票價格3元,學生半價票1.5元(此票不包含唐花塢、蕙芳園)
唐花塢、蕙芳園需另購聯票價格5元;
春花暨鬱金香花展期間(每年4月10日至5月10日,具體時間視花花期而定):
門票價格10元,學生半價票5元,花展期間大門票包括唐花塢、蕙芳園,無需另購票
季票9元/季度。
其他:
中山紀念堂2元。

開放時間

時間售票時間靜園時間
4月1日~5月31日
6:00~20:00
21:00
6月1日~8月31日
6:00~21:00
22:00
9月1日~10月31日
6:00~20:00
21: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6:30~19:00
20:00
(註:唐花塢、蕙芳園、展廳開放時間:9:00~16:30)

交通信息

到達南門:乘1、5、10、22、52、90、99、205、728、專1、專2路在天安門西站下,向東步行2分鐘,或乘捷運1號線天安門西站B口出,向東步行1分鐘。
到達西門:乘5路在西華門站下,路東側向南步行5分鐘。自駕車遊客可行駛至南長街的公園西門,門前有收費停車場,限18:00之前,有約30個車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